1. 為什麼2004年羅斯柴爾德家族要退出黃金定價
黃金的漲價,羅斯柴爾德家族其實早已預見,金價低迷的時候,定價權可以穩定金價;但是在金價將要爆發之際,過多地掌握定價權,相反會壓抑黃金漲價的程度(畢竟生產方面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可以完全掌控)。
2. 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什麼要退出黃金定價
最早識破漏洞的人,往往能得到最高的利益
3. 肯尼迪總統遇刺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在背後操作嗎
應該說是有關系的,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肯尼迪和林肯總統都不是共濟會會員,而共濟會是操縱歐美的神秘組織,羅斯柴爾德家族和共濟會基本上連為一體的,以下是具體環節:
肯尼迪遇刺前兩分鍾
對於美國人來說,1963年11月22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肯尼迪總統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噩耗傳來,整個美國都陷入了震驚和悲傷之中。幾十年以後,人們在說起這一時刻時,很多人都能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在干什麽。究竟是誰,為什麽刺殺肯尼迪至今仍眾說紛紜。美國官方的沃倫委員會的最終結論是一個名叫奧斯瓦德的兇手單獨作案,但是此案的疑點實在太多,幾十年來社會上流傳著各種陰謀論。
最明顯的疑點是兇手被警方抓獲不到48小時,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另一名猶太殺手近距離槍殺,上百萬人在電視機旁看到了謀殺全過程,而該兇手的動機竟然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展示猶太人的膽量」。
Jack Rubyshooting Lee Harvey Oswald.
另一個巨大的疑點是到底幾個人參與了謀殺肯尼迪,沃倫委員會的結論是奧斯瓦德在5.6秒的時間里連發三槍,其中一發子彈打飛,一發擊中肯尼迪的頸部,另外一發致命的子彈命中頭部。幾乎沒有人相信奧斯瓦德能在這樣短的時間里准確射擊三次,更奇怪的是打中肯尼迪的頸部的子彈是先擊中了坐在肯尼迪前方的德州州長後,再射中肯尼迪的,而這樣的幾率幾乎為零,所以人們稱之為一發「神奇的子彈」。更多的專家相信,不只一人從不同的方向朝肯尼迪開槍,而且不止三發子彈。
據後來護衛肯尼迪車駕的一名巡警回憶,「當肯尼迪在機場忙著和歡迎的人群握手時,約翰遜(副總統)的秘密特勤(Secrete Service)走過來給我們做安全工作指示。最讓我吃驚的是他們說總統在德利廣場(刺殺現場)的行車路線臨時作了修改。如果保持原來的路線,殺手可能完全沒有機會下手。他們還給我們下了一個聞所未聞的命令,通常情況下,我們四個摩托護警應該緊靠總統座車的四周,但是他們這次讓我們全部退到車後,任何情況下不得超過總統座車的後輪。他們說這是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沒有遮攔的視野』……我的另一位朋友(保護副總統約翰遜)看見他(約翰遜)在聽到第一發子彈前30或40秒時,開始在車里彎下身來,甚至在車隊拐上休斯敦大街之前。也許他在車里的地毯上找什麼東西,但是他看起來就好像預感到會有子彈飛過來一樣」。
當第一夫人傑奎琳隨著丈夫的遺體乘空軍一號到達華盛頓機場時,她仍然穿著濺滿肯尼迪鮮血的大衣,她堅持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他們看看犯下的罪惡」,此時的兇手奧斯瓦德仍被警方看押,傑奎琳所說的「他們」又是?傑奎琳在自己的遺囑中說道,在她死後50周年(2044年5月19日),如果她的最小的孩子已經去世,她授權肯尼迪圖書館公開一份500頁的關於肯尼迪的文件。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她最小的兒子在1999年的一次飛機失事中喪了命。
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著名的民權運動推動者,在1968年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之後,幾乎肯定可以最終當選總統,但是就在他歡慶勝利的時候,又是在大庭廣眾的場合被亂搶打死。
在肯尼迪被刺殺後的短短三年中,18名關鍵證人相繼死亡,其中6人被槍殺,3人死於車禍,2人自殺,1人被割喉,1人被擰斷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英國的一名數學家在1967年2月的倫敦星期日時報聲稱,這種巧合的概率為10萬萬億分之一。從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關證人在各種離奇的事件中自殺或被謀殺。〔注 7.8〕
沃倫委員會讓人生疑的還有封存所有文件、檔案和證據長達75年直到2039年才解密,這些文件涉及CIA、FBI、總統特警保鏢、NSA(國家安全局)、國務院、海軍陸戰隊等機構。另外,FBI和其它政府機構還涉嫌銷毀證據。
2003年肯尼迪遇刺40周年,美國ABC廣播公司搞了一次調查,70%的美國人認為刺殺肯尼迪是一個更大規模的陰謀。
如此大規模地協調和組織,如此明顯的證據和證人的封殺都說明肯尼迪刺殺事件其實已經不是一次秘密謀殺,而更像是公開處決,意在警告今後的美國總統們要搞清楚誰才是這個國家的真正主宰。
問題是,肯尼迪家族也是國際銀行家集團中的「圈裡人」,其父約瑟夫就是1929年股票崩盤時大發其財,後來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的首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主席,早在40年代就躋身在億萬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是這樣顯赫的家境,肯尼迪也不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總統。那麽肯尼迪何以開罪了整個統治精英階層,以至於落得殺身之禍呢?
毫無疑問,肯尼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乾的人物,當年紀青青的他坐上了總統的寶座,就碰上了古巴導彈危機這樣重大挑戰,他的表現堅定陳穩,可圈可點,面對和蘇聯可能爆發核戰爭的巨大危險而毫不妥協,最終逼退了赫魯曉夫。肯尼迪還意氣風發地推動了美國航天計劃,最終使人類的足跡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盡管他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偉大的時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卻伴隨著整個計劃。在推動民權運動方面,肯尼迪兄弟更是功勛卓著。1962年當第一名黑人大學生試圖到密西西比大學注冊時,引發了當地白人的激烈反對,全美國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民權運動的這個焦點上。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動400名聯邦執法人員和3000名國民警衛隊護送這名黑人學生上學,此舉震驚美國社會,肯尼迪頓時深得人民愛戴。在他的號召下,美國青年踴躍參加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奔赴世界第三世界國家去幫助當地的教育、衛生和農業的發展。
在肯尼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績,的確堪稱一代豪傑。這樣雄才大略的抱負,如此果斷堅毅的心志,再加上美國人民的熱愛和世界各國的敬仰,肯尼迪豈是願做「傀儡」的人物?
當肯尼迪越來越強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願來運作這個國家時,他就必然與他背後的強大而無形的統治精英集團產生尖銳的沖突。當沖突的焦點涉及到國際銀行家所主導的統治精英的最核心最敏感的問題 - 貨幣發行權的時候,肯尼迪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經到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11110號總統令(Executive Order),著令美國財政部「以財政部所擁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銀,包括:銀錠、銀幣和標准白銀美元作為支撐,發行『白銀券』(Silver Certificate)」,並立刻進入貨幣流通。肯尼迪的意圖十分明顯,從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手中奪回貨幣發行權!如果該計劃最終得以實施,美國政府將逐步擺脫必須從美聯儲「借錢」並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謬境地,並且以白銀為支撐的貨幣不是「透支未來」的債務貨幣,而是基於人們已有勞動成果的「誠實貨幣」。「白銀券」的流通將逐漸降低美聯儲發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終迫使美聯儲銀行破產。
如果失去控制貨幣發行的權力,國際銀行家對美國這個最大的財富創造國將失去大部分影響力,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
要搞清楚11110號總統令的由來和意義,我們必須從白銀在美國的幾起幾落說起。
白銀在美國成為合法貨幣始於1792年的《1792年鑄幣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該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純銀24.1克,金銀比價1比15。美元作為美國貨幣最基準的度量衡是基於白銀之上的。此後美國長期保持金銀貨幣雙軌制。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鑄幣法案》在歐洲羅斯切爾德家族的壓力下,廢除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了單一的金本位,由於羅斯切爾德家族掌握著世界上大部分的黃金礦產和黃金供應,他們實際上控制了整個歐洲的貨幣供應。白銀的產地比黃金更為分散,產量和供應量也大得多,控制起來難度更大,所以在1873年前後,羅斯切爾德家族先後脅迫歐洲大部分國家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完全的金本位。美國也是這個總體步驟中的一步。這個法案在美國西部產銀州激起了強烈反對,人們稱這個法案為「1873年惡法」(Crime of 1873),隨後產生了轟轟烈烈的支持白銀的民間草根運動。
美國國會為了平衡紐約地區歐洲勢力背景的銀行家的影響力,又通過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 of 1878),要求美國財政部必須每月購買價值200到400萬美元的白銀,金銀比價重新設定為1比16。銀幣與金幣同樣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於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債務。和「黃金券」一樣,財政部同樣發行「白銀券」,一美元的「白銀券」直接對應一美元的銀幣,以便於流通。
(一美元的「白銀券」,可直接兌換一美元等價銀幣)
後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謝爾曼白銀采購法》(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財政部必須購買白銀的數量,在以前的基礎上,財政部必須每月增加450萬盎司的購買量。
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來,「美聯儲券」(Federal Reserve Note)開始發行,到1929年大衰退時,「美聯儲券」已經逐漸佔有貨幣流通的主要份額。到1933年時,「美聯儲券」仍能兌換等價黃金。
(1914年一美元「美聯儲券」,可以間接兌換等價金幣)
在1933年時,在貨幣流通領域中還有「黃金券」(Gold Certificate)和「美國政府券」。
(1913年50美元黃金券,可直接兌換50美元等價金幣,1933年後持有該貨幣違法)
「美國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就是林肯在內戰時期發行的美國第一種法幣,即「林肯綠幣」(Greenbacks)。它的總發行量被限定在6,681,016。1960年,它僅佔美國貨幣流通總量的1%。
(「美國政府券」,即「林肯綠幣」)
除了上述4種主要貨幣,還有少量的其它貨幣形式共存。
在1933年羅斯福廢除金本位並宣布擁有黃金非法之後,黃金券即退出流通。美國貨幣流通領域僅剩下「美聯儲券」、「白銀券」和「美國政府券」,由於「美國政府券」先天不足,有發行上限,所以不被國際銀行家視作重大威脅。「白銀券」就麻煩多了。
由於美國財政部被法律規定常年購買白銀,到30年代,美國財政部已經擁有高達60多億盎司(Troy Once)的白銀,大致接近20萬噸的龐大儲備,再加上白銀礦產遍布世界,生產量也頗為可觀,要是全部實現貨幣化發行「白銀券」,勢必成為國際銀行家最大的夢靨。
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案》中規定,如果美聯儲解散,所有還在流通領域的美聯儲券必須以等價白銀回收,1933年羅斯福幫助國際銀行家廢除了金本位之後,美國貨幣流通實際上是處在「銀本位」之下。
不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廉價貨幣」和「赤字財政」的「大業」就會受到嚴重掣肘,國際銀行家夢寐以求的通過通貨膨脹這種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來神不知鬼不覺地掠奪公民財富的計劃就會受到牽制。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規模赤字財政的推行,再加上戰後重建歐洲經濟的龐大開支以及朝鮮戰爭的捲入和越南戰爭升級,美聯儲大規模發行國債貨幣逐漸被市場發覺,美國人民從40年代開始不斷用「白銀券」兌換成銀幣和銀錠,導致財政部天文數字的白銀儲備急劇縮水。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電子工業和航天工業對白銀的需求量急劇增長,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宮時,財政部的白銀儲備已銳減到19億盎司。同時白銀的市場價格猛漲,已逐漸逼近銀幣的貨幣價值1.29美元。當「白銀券」被兌換成白銀實物後,「白銀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幣驅除好幣」的「格雷欣法則」的效應顯現了出來。
這一切就是肯尼迪簽署11110號總統令的大背景。
保衛白銀和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成為肯尼迪和國際銀行家斗爭的焦點。
對於國際銀行家而言,徹底廢除黃金的貨幣地位已在全盤計劃之中,但解決白銀問題擁有著更高的優先順序別。由於白銀的潛在礦藏資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國在市場價格引導下開始更大規模的勘探和開發,不僅廢除金本位的目標將難以實現,而且還將陷入黃金和白銀的兩線作戰。一旦白銀供應量大漲,「白銀券」 很可能死灰復燃,重新與「美聯儲券」一爭高下,由於美國政府掌握著發行「白銀券」的大權,到時候鹿死誰手尚無定論。「白銀券」如果佔了上風,美聯儲的生存就面臨著極大的風險。
所以國際銀行家最緊迫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壓低銀價,一方面讓世界銀礦行業處在虧損或是微利狀態,從而延緩銀礦的勘探和開發,減少供應量;另一方面促使工業用銀量猛增,使得替代白銀材料的研究和應用變得毫無必要,從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國財政部僅存的白銀儲備。當財政部拿不出白銀的時候,「白銀券」 自然就不戰而降,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也就順理成章了。關鍵是爭取時間。
肯尼迪自然是對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對國際銀行家表態適當時機可以考慮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另一方面卻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Douglas Dillon)並非他的心腹,第倫出身於華爾街銀行大家族,身為共和黨人被國際銀行家強塞到肯尼迪的民主黨內閣中,主要財政大權由第倫向國際銀行家們負責。在第倫上任後,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財政部的白銀儲備。果然第倫不負眾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場價向工業用戶大量傾銷白銀。1947年成立的美國白銀用戶協會(TheSilverUsersAssociation)與第倫遙相呼應,強烈要求「賣掉(財政部)剩餘的存銀來滿足白銀用戶的需求」〔注 7.9〕
1961年3月19日的紐約時報這樣報道:
參議員抱怨美國(財政部)低價拋售(白銀)
參議員艾倫.百博(Alan Bible)今天向財政部提出重新審查以低於國際市場的價格大量拋售白銀的政策。這位內華達的民主黨議員在給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的信中說,美國國內的銀礦開發已經落後於消費需求,而財政部的傾銷行為是控制一個不現實的價格上限。世界性的白銀短缺只有通過在北美和南美地區大量開發新產能來解決。他說『只有當財政部緩解對國內市場和鄰國的嚴酷的價格壓力後,這一切才談得上。」
1961年8月19日的紐約時報還登載了這樣一篇消息:
主要來自產銀州的13個西部民主黨參議員今天向肯尼迪總統提交了一封聯名信,信中要求財政部立刻停止拋售白銀的行為。財政部的傾銷壓低了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白銀價格。
1961年10月16日,紐約時報:
財政部拋售白銀儲備已經對白銀市場的價格加上了一個緊緊的蓋子。工業用戶知道他們可以從財政部得到每盎司91到92美分的白銀,所以他們拒絕支付更多的錢給新的白銀生產商。
1961年11月29日,紐約時報:
白銀生產商們昨天欣喜地聽到一則消息,肯尼迪總統已經下令財政部體停止向工業界拋售貨幣白銀。白銀的工業用戶被震驚了。
1961年11月30日,紐約時報:
白銀的價格沖上了41年來紐約市場的最高價位,隨著星期二肯尼迪總統宣布全面改變美國政府的白銀政策,決定由市場來決定白銀的價格。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財政部出售不必支撐紙幣(「白銀券「)的白銀的行為。
肯尼迪總統終於出手了,雖然時間已經稍顯晚了一些,因為財政部的白銀此時已剩下不足17億盎司了。但是他的果斷措施已經使市場銀價向世界各地的白銀生產廠家發出了明確的信號,白銀產量的上升和財政部的存量企穩都是可以預期的事。白銀公司的股票一飛沖天。
肯尼迪的這一行為顛覆性地破壞了國際銀行家的圖謀。
1963年4月,美聯儲主席威廉.馬丁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美聯儲委員會確信,沒有必要在美國貨幣系統中使用白銀。盡管有人覺得把白銀從支撐我們一部分貨幣系統中抽出可能會造成貨幣貶值,我不能認同這種觀點。」
按照一般規律,當白銀市場得到明確的價格上漲的信號,到重新開始新的資源勘探,新增設備擴大生產規模,最後提高總供應量,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所以能否最終保住白銀的貨幣地位,從而保留下美國政府直接發行貨幣的希望,關鍵時刻將是1966年。
肯尼迪與國際銀行家爭奪的制高點就是白銀的貨幣地位,整個戰役關系著美國民選政府是否能夠最後保留住貨幣發行權。一旦白銀重新開始大量供應,肯尼迪就可以與西部白銀生產州聯手進一步推動美元貨幣的白銀含量重估的立法,加大「白銀券」的發行量,「白銀券」勢必再度崛起。
到那時,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的11110號總統令就會立刻成為對付「美聯儲券」的利害殺招。
可惜的是,國際銀行家也同樣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這個深受選民熱愛的總統幾乎可以肯定會在1964年底的大選中獲得連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年總統,局面將變得無法收拾。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選擇。
當國際銀行家中意的副總統在肯尼迪被刺當天在飛機上繼任美利堅第36屆總統時,他深知國際銀行家們對他的期許是什麼,他不能也不敢辜負這種「期許」。
4. 為什麼羅斯柴爾德家族要退出黃金定價權啊
跟二戰無關,跟沒落更沒關系,04年退出,在采訪里沒有回答「為什麼放棄」。
羅斯柴爾德家族沒有在二戰中沒落。換句話說二戰怎麼可能影響到他們,軍火是他們家的,打仗也是他們布局和投資的。
羅斯柴爾德從古至今一直都不是做打仗的一方,是做投資打仗的一方,所以他們在戰爭中什麼資產被打爆了這個說法太兒戲了。。。根本不合理。還有到現在都在和各國政府合作,美國吃掉他們是什麼時候傳出來的謠言?還沒人辟謠了?三個銀行不也都是他們的怎麼變成美國的了。外國都可以打聽到,要覺得不官方,央視的采訪也有提到,要什麼都覺得不官方也沒辦法了,參考的信息那麼全面了。
反正。二戰他們壓根沒屁事。。。
他們還有N本書,不信一本總不能都不信吧?他們也有各類新聞,現代的,09年中國還有央視采訪,也都不信?還有他們的銀行確實不行了,但是他們早就不玩銀行了。。。全世界學金融的都知道,人家現在是投資神。上市的東西他們都不太去管,族規要求不能公布資產的,只上市小項目,大項目永遠都不上市的。這叫做表面。
其實二戰對他們的損失完全就是假的。。
網上說他們的二戰的損失是位於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資產被摧毀,美國財團利用這一有利時
機反過來吞並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國和澳洲,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資產,建立了花旗財團,摩根
財團,美洲三大財團的現代格局。
要打仗前他們不會把資產轉移?網上說二戰毀了他們的資產這怎麼合理啊?你沒發現到處都是
BUG嗎?以前他們投資打仗的時候都會資產轉移,這次就不會了?美國怎麼吞沒的?莫名其妙吧
以前吞沒不了德國打個戰爭就吞沒了?
你沒發現二戰後他們有的東西仍然有嗎?現在那些東西不也還是他們的。好,那些我不拿出來
說。我就說你說的花旗等等,你去查查,去西方也查查,那些根本就也是羅斯柴爾德他們掌控
大股的東西啊,你說自己把自己競爭下去了這個說法本身就存在極其大的矛盾啊。
還有,法國的羅斯柴爾德被國有化是什麼說法?後面法國里它們的項目不是仍然被他們管著嗎
?
5. 羅斯柴爾德家族宣布退出黃金定價與黃金價格飆升有什麼關系嗎
黃金價格飆升主要是受其避險功能的影響
兩百年過去了,現在國際的金融體制漸漸發生著變化,不得不說主要是受到過去的一些危機的催化。現在,黃金市場的日交易量已經超過5萬億美金,早已不是200年前用一個家族的資產就能捏住一個國家的時代。92年索羅斯可以搞定英國,或多或少羅斯柴爾德有插手,但是,這絕不是危機或者戰爭,拿索羅斯本人的一句話:「炒作就像動物世界的森林法則,專門攻擊弱者,這種做法往往能夠百發百中。」
最早識破漏洞的人,往往能得到最高的利益,同時,他又促成了體制的改革與健全
6. 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什麼要退出倫敦黃金定價系統
因為他們已經不需要控制金價了。
7. 羅斯柴爾德家族控制黃金定價權,大政團擁有強大軍事體系,強勢奪回不就行了嗎為什麼不奪回
對於你提出的這個問題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為什麼不能?我們就必須首先了解這個家族的神秘歷史背景。
羅斯柴爾德家族有個經典的家訓:「金錢一旦作響,壞話隨之戛然而止。」羅斯柴爾德一詞起源於「紅盾」。這個家族從16世紀起定居於德國法蘭克福的猶太區。當時因為沒有街名和門牌號碼,每家的家族便被稱為「羅斯柴爾德家」,一直沿用至今。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法蘭克福城默默無聞地度過了兩個多世紀,直到18世紀才開始發跡。使這個古老的家庭開始興旺發達的,是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AmschelRothschild,1744年2月23日—1812年9月19日;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創始人,國際金融之父,歐洲銀行巨擘,創建了全球第一家跨國公司,首創國際金融業務)。
梅耶自小就很聰明,因此他父母把他送到猶太宗教學校學習,希望他長大後當一名拉比。但梅耶對此沒有多大興趣,當他父母去世後,他便棄學經商,走進了生意場。當時,他20歲,開始做買賣古董和古錢幣的生意,同時也兼兌換錢幣。由於他的精明能幹,並依靠當地有權勢的威廉伯爵,生意越做越興旺。後來,他不僅經營棉製品、煙酒,並開始從事銀行業,20多年之後便成為法蘭克福城的首富。
如果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在法蘭克福經營,其影響僅限於德國。然而,目光遠大的梅耶·羅斯柴爾德讓他的5個兒子走出法蘭克福,走出德國,分散到歐洲各地。羅斯柴爾德家族最早向國外發展的是梅耶的三兒子內森。他於1804年隻身來到英國倫敦,開始時做一些棉布生意。當時歐洲正值拿破崙戰爭,一些德國貴族流亡到了英國,其中包括法蘭克福的威廉伯爵。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威廉伯爵委託內森購買了大批英國的債券,內森便借機自己也做起了債券和股票生意。 內森憑借自己的精明和才幹,不久便發了財,成為倫敦金融證券界的巨頭。後來,他又不失時機向英國政府提供巨額軍費,與倫敦軍政要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系。
羅斯柴爾德兄弟經營技巧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利用他們分布在歐洲各國的分支獲取政治、經濟情報,迅速互相溝通。這樣,他們往往能迅速了解各地的政治經濟動向,推選採取行動,出奇制勝。這其中現今流傳最廣的就是1814年拿破崙與歐洲聯軍對抗時,戰局變化無常,英國的證券交易因此很不景氣。後來,戰事發生逆轉,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當時在倫敦的內森(三兒子)在英國政府得知這一消息之前便預先得到情報。他乘倫敦債券價格尚未上漲之際,大批吃進,結果大大地賺了一筆。一個世紀之後,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又比日本駐英國的使館早兩天獲得日本海軍全殲俄國艦隊的消息。由於羅氏家庭消息靈通,被人們稱為「無所不知的羅斯柴爾德」。羅斯柴爾德家族內部的信息傳遞系統迅速又可靠,以至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有時也寧願用羅家的信使來傳遞她的信件,而不用英國的外交郵袋。
到19世紀中葉,一個龐大的羅斯柴爾德金融帝國在歐洲形成。每當有戰爭,他們便向各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戰後又為戰敗國提供賠款。他們在各地開辦銀行,從事證券,股票交易和保險業務投資工商業、鐵路和通訊業,後又發展到鋼鐵、煤炭、石油等行業,其影響滲透到歐美及殖民地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羅斯柴爾德家族對歐洲歷史的影響,從它幫助英國政府購買蘇伊士運河一事中體現出來,也因此使列昂內爾·羅斯柴爾德(內森之子,1808-1879年)一夜之間成為舉國上下敬仰的英雄。
盡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並躋身歐美上流社會,但他們始終堅持著猶太人的傳統、維護猶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賺錢更重要。羅氏家庭大多數人堅持族內通婚,這個家族下屬的公司企業都按猶太教安息日的規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1820年,內森宣布不同任何一個拒絕給猶太人公民權的德國城市做生意。1850年,當卡爾借錢給羅馬教皇時,向教廷提出要求拆除羅馬的猶太隔都。19世紀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宣布不向俄國沙皇貸款,因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國猶太人。
羅氏家族還積極參加猶太人的各種活動,向猶太社團捐助了多筆慈善金。這個家族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也有不解之緣。它在法國的成員愛德蒙男爵(1845-1934年)20世紀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猶太移民提供了約600萬美元的資金,幫助移民們購買土地和生產設備,定居生存。倫敦的沃爾特(1868-1937年)曾任英國猶太復國主義主席。正是他與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魏茲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積極活動,終於使英國政府以外交大臣貝爾福致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勛爵一封信的形式,發表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被全世界猶太人贊頌為「真正的大憲章」),最後導致了以色列國的建立。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興起,充分體現了猶太人的營財之道和民族特性。在200多年的輝煌歷程中,家族始終保持著不竭的創造力和強大的凝聚力。其家族雖然支脈龐大,但卻一直保持著一種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力量。
嚴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銀行始終拒絕上市,這意味著它根本不用公布年報。更增加了這個家族的冷酷理智和神秘,建立了一個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金融帝國。老羅斯柴爾德在1812年去世之前,立下了森嚴的遺囑:
(1)所有的家族銀行中的要職必須由家族內部人員擔任,絕不用外人。只有男性家族人員能夠參與家族商業活動。
(2)家族通婚只能在表親之間進行,防止財富稀釋和外流。(這一規定在前期被嚴格執行,後來放寬到可以與其他猶太銀行家族通婚。)
(3)絕對不準對外公布財產情況。
(4)在財產繼承上,絕對不準律師介入。
(5)每家的長子作為各家首領,只有家族一致同意,才能另選次子接班。任何違反遺囑的人,將失去一切財產繼承權。
到19世紀中葉,英、法、德、奧、意等歐洲主要工業國的貨幣發行大權均落入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控制之中,「神聖的君權被神聖的金權所取代「。此時,大西洋彼岸美麗繁榮富庶的美利堅大陸早已落入了他們的視野。據估計,1850年左右,羅斯柴爾德家族總共積累了相當於60億美元的財富,到20世紀初,羅斯柴爾德家族所控制的財富估計達到了當時世界總財富的一半。如果以6%的回報率計算,在150多年後的今天,他們家族的資產至少超過了50萬億美元。
但是,作為猶太人家族,羅斯柴爾德在納粹統治下受到的打擊是慘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大量家族成員被殺害,資產被侵吞,超過2/3的旗下金融機構完全不存在了。 美國財團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反過來吞並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國和澳洲,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資產,建立了花旗財團,摩根財團,美洲三大財團的現代格局。 容克財團在戰爭中也失去了絕大多數成員,成功的轉化成新的寡頭勢力,並且利用瑞士5大銀行轉移戰爭中掠奪的財富逃過了2戰失敗的損失,在戰後成為歐洲第一大金融寡頭財團。 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大陸和北美澳洲的全部金融機構和資產全軍覆沒,靠在英國和瑞士倖存的少量金融機構艱難恢復,並在戰後逐步恢復元氣。 目前的全球金融勢力,還處在這個時期。雖然英國總部基本沒有損失,但歐洲大陸的家族勢力基本被消滅了。冷戰期間,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東歐的許多資產又被蘇聯接管了,結果可想而知,這些資產是不會退回來的。
可是,外界對於這個神秘家族具體擁有多少財富其實至今沒人能知道。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目前的業務主要是並購重組,就是幫助大企業收購兼並其他的企業,或者對其資產結構進行重組。 羅斯柴爾德的並購重組業務主要在歐洲,在2006年世界並購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如今羅斯柴爾德家族旗下資產有法國羅斯柴爾德銀行(自稱有1000億歐元的資產,控制了法國的解放報以及法國最大的私人收藏博物館),英國羅斯柴爾德銀行(控制了倫敦黃金、經濟學人雜志等,在全世界包括美國日本中國有自己的分支機構)。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RIT公司是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以及美國黑石集團的董事會成員。
1838年:阿姆斯洛·梅耶·羅斯柴爾德宣稱:「只要讓我掌握一個國家的金錢。我就不會關心由誰來制定法律。 」當今世界流傳這樣一句話說美國:「民主黨是屬於摩根家族的,而共和黨是屬於洛克菲勒家族的......」,而洛克菲勒家族和摩根家族,都是屬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世界黃金的定價一般以英國為准,以前英國黃金的定價有英國四家家族公司每天到羅斯柴爾德公司一起決定黃金價格。2004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宣布退出倫敦黃金定價系統時,他們正在悄悄地遠離未來世界空前的金融風暴的中心,撇清他們與黃金價格之間的關系。
我們現在眾所周知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也就是掌握著美元發行權簡稱」美聯儲「的組織(註:美聯儲不屬於美國政府),美聯儲是一個私營銀行的聯合體。在美聯儲中9個大股東,其中有七個是羅斯才爾德家族的銀行,另兩個銀行是羅斯才爾德參股的銀行。就是說美國的金融在羅斯才爾德家族手中。而美國政府用錢怎麼辦呢?那就是發行美元國債,然後向美聯儲借貸美元的形式來維持美國政府運轉。這不是白借的是要給利息的,美國人民所創造的一切都要交給美聯儲還債還利息。
這還不算什麼。羅斯柴爾德家族用金融控制全球,而其家族組織便是更加神秘的」共濟會「。 現任」共濟會「老大就是菲利普- 羅斯柴爾德勛爵, 大家可以看看 G20首腦有19個是共濟會成員。據現今有資料顯示,共濟會的發源可以追溯到十字軍東征時期,1198年3月5日,成立於阿卡(Acre),今巴勒斯坦境內的【條頓騎士團】,其後一直以阿卡作為總部至1291年。而條頓騎士團,早期成員全來自德意志民族。可這只是有關這個神秘組織的一種說法。
另一種更加極端的說法,根據其綱領文獻《共濟會憲章》(共濟會標志,傳說1701年寫成,出版於1723年)第一部《歷史篇》的解釋,共濟會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這一年成為A.L.(Anno Lucis,「光明之年」),他們自稱為該隱的後人,通曉天地自然以及宇宙的奧秘。
以上種種這些關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歷史,還只是簡單對這個家族介紹,所以,一個富可敵國的龐大家族不是說什麼隨便能夠奪回的!
(羅斯柴爾德家族家徽)
8. 羅斯柴爾德家族放棄黃金定價權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網上復制什麼實力大減,他們仍然是美聯儲的大股東
不清楚,以我個人看法,隨著金融行業的日益完善,黃金作為價值本身將會大大被削弱,黃金的使用價值及其有限,大部分用於鑲牙,其使用價值不及鋼鐵,你問的問題很深奧,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解答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有所舍就有所得,肯定是看好更好的資源,我個人覺得應該是種子和醫葯,人類在牛,離不開食物,避免不了死亡,與其守著不會下蛋的黃金,資金投到這兩方面更有效率。
9. 2004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宣布退出倫敦黃金定價系統有什麼好處
在這個世界上,只怕沒有其他人比羅斯柴爾德家族更能深刻理解黃金的真正意義。當2004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宣布退出倫敦黃金定價系統時,他們正在悄悄地遠離未來世界
10. 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什麼在2006年放棄黃金定價權
2004年的4月14號,羅斯柴爾德家族宣布退出了黃金的定價體系,而在這之前,200多年的歷史當中,這個家族一直是牢牢掌握著世界黃金的定價權,這是一個放棄。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什麼退出黃金定價權呢?
那個決定就是戴維爵士親自做出來的,首先,這有歷史的原因,就是黃金的價格在歷史上來說是固定的,在以往都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倫敦的銀行固定了黃金的價格。那麼所以當時所有的投機的活動、投資的活動都是羅斯柴爾德家族辦公室所操縱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在黃金這個行業市場上,因為已經運籌帷幄多年了,所以羅斯柴爾德家族有那種黃金定價權、控制權。——羅斯柴爾德家族本身也做黃金的買賣,買進、賣出。從戴維的堂兄弟那裡戴維爵士把這個黃金的業務接手過來,他當時卻發現,其實要在黃金行業做成功,必須要做大,要花很多的錢去投資,如果你是黃金市場上一個小的交易者的話,沒有辦法找到人來幫你做代理,人家不願意來做,因為你的交易量太小,當時,戴維爵士就決定要放棄黃金的定價權,一個重要的解釋的原因,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即使放棄了也沒什麼關系,不錯,羅斯柴爾德家族以前是黃金定價權的把持者,這似乎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家族的榮耀,但就當時來說,黃金已經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家族一個很小的一部分了,所以放棄了也沒關系。
第三個放棄,就是當全世界都看到金融衍生品蓬勃發展的時候,所有的投行可能在此之前都發了大財,但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卻從來不碰這個業務。這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為什麼當別人都覺得是機遇的時候,反而看不到他們的身影?
戴維爵士認為金融衍生品是個非常復雜的行當,——如果你有很大的交易量,有非常昂貴的IT的設備,然後有非常的成熟的控制能力,那麼你是可以成功的。但是不久前大家知道很多投資銀行在衍生業務上面虧了很多,所以那些大的金融機構他才做得起衍生品的,但是對一個家族來說,你也去做金融衍生品的話,就太蠢了。
"當然我承認在過去二十年,這些金融衍生品創造了大的財富,但是很多人卻不講過去二十年當中也有很多人做金融衍生品是虧了的。"也許戴維爵士很冷靜,但是遍布全球的這些分支機構,是要靠自己的業績來說話的,所以如果他們內心也有這樣的沖動,作為掌門人怎麼來控制好他們?
其實,這應該是兩方面,戴維講。說服羅斯柴爾德家族內部的員工這很容易,從選材開始——這些來羅斯柴爾德家族公司的這些人,他們都要經過面試,他們都了解羅斯柴爾德家族公司的業務模式,而且知道羅斯柴爾德家族所堅持的一些信念,所以進來以後,他們應該知道羅斯柴爾德家族投資取向。那麼如何去說服其他人呢,其實很少去給其他的客戶或者對外提供顧問,以前沒有其他外部的客戶來問該不該從事金融衍生品投資,因為每一次羅斯柴爾德家族提供的這些咨詢都特別是針對某一種,比如說特別大型的銀行,對於其它的銀行,小的客戶來說,金融衍生品對他們來說不代表任何意義。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