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2017年第一批稀土指標

2017年第一批稀土指標

發布時間:2021-04-24 02:41:53

A. 補貼取消並非空談,新能源產業應該做好哪些准備

據悉:工信部、財政部、科技部、發改委四部委近日發布「關於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通知規定:新能源汽車補貼額度比2016年降低20%,補貼最高上限由2016年的5.5萬元下調至4.4萬元。地方政府各級補貼總和不得超過中央財政單車補貼的50%,而此前中央與地方財政補貼配比大部分為1:1,各大標題黨媒體紛紛標題為「新能源車補貼額度今年減20% 至2020將個人補貼完全取消」等,今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板塊也走勢疲弱,跟隨大盤紛紛回調,怎麼看待這一政策的出台和對後期板塊的影響?

說到底,2020年完全不補貼只是一個新聞標題,背後並非這么簡單粗暴的邏輯,立足當下,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個股都不宜過高期望,而應該擇機播種布局,等待未來的收獲,股價漲跌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強扭的瓜不甜,順應趨勢定對策。

更多補貼政策的信息:

節能補貼取消,市場反應會促使新政策?

2021年將完全取消電動汽車補貼

B. 舉例說明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和特點

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
國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觀調控主要通過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來進行。歸納起來,可以概括為規劃引導、政策調控、法律規范、信息導向和行政干預五個方面。
1)規劃(計劃)引導。
國家規劃與計劃經濟時期的指令性計劃不同,它以宏觀經濟為主要對象,主要解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和重大問題,突出宏觀性、戰略性、政策性,強調規劃總體上的指導性,對企業不再具有行政約束力。它是整個宏觀調控機制的中樞和核心。
2)政策調控。
經濟政策既是宏觀調控的依據,也是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經濟政策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政策體系,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流通政策、分配政策、價格政策等,其中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是宏觀調控政策中最重要的內容,也是影響投資的最主要政策。
經濟政策的制定要遵循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原則。
3)法律規范。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規則需要法制化。法律規范是宏觀調控的法律依據。法律作為具有規范性、穩定性和權威性的手段,在宏觀調控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4)信息導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是引導各類經濟主體行為的主要因素,往往對經濟主體的決策起決定性作用。及時而准確的信息無論是對實施宏觀調控職能的政府主管部門,還是對被調控的各類經濟主體都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建立向全社會公開的國家經濟信息系統,做好經濟預測和預警工作,加強信息引導。
5)行政干預。
行政干預是政府機構運用行政權力對市場、企業和有關經濟活動所進行的超經濟行政強制。行政干預是宏觀調控的一種特殊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政干預應當減少到最低限度,但必須保留必要的行政干預。運用行政干預手段也必須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而且必須在法律范圍內進行。
宏觀調控的主要方式
1)按政府是否借用市場的力量劃分為直接調控和間接調控。
直接調控是指政府通過行政管理的手段直接調控企業等微觀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以直接配置資源。間接調控是指政府不直接干預各微觀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主要是通過財政、稅收、貨幣政策等經濟手段和制定規劃、發布信息以及法律手段,來引導和影響微觀經濟單位的決策和經營的方向,使之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也就是說,間接調控是政府通過間接方式來實現的宏觀調控。
2)按調控的目標劃分為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控。
總量調控是旨在謀求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的調控;結構調控是謀求產業結構、行業結構、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地區經濟結構、城鄉經濟結構等結構協調的調控。
總量平衡和結構協調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結構協調是總量平衡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建立在結構協調基礎上的總量平衡才是合理的和有效的;而總量平衡又是結構在動態中協調的條件,在總量平衡前提下,市場信息才能真實反映供求關系,引導資源的合理流動,從而實現新的結構協調。因此,總量調控必須與結構調控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在不斷協調結構的基礎上保持經濟總量基本的平衡。
3)按市場的平衡關系劃分為供給調控和需求調控。
從供給方面進行的調控稱為供給調控,從需求方面進行的調控稱為需求調控。一般來說,它們都是從經濟總量入手進行的,所以被視為總量調控的手段。如果從產業、行業或產品供需方面進行調控,它們又是結構調控的手段。

C. 吉林省冶金研究院的歷史沿革

吉林省冶金研究院創建於1958年5月,隸屬吉林省冶金工業局,國家事業編制。當時的名稱是吉林省冶金工業局試驗所。
1962年吉林省冶金工業局改名為吉林省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隨之更名為吉林省有色礦山試驗所。
1964年隨著工作內容擴展,改名為吉林有色金屬研究所。
1965年為適應黃金事業發展的需要,集中力量加強黃金的研究工作,冶金工業部調遼寧、黑龍江兩省冶金所的黃金研究部分的專業人員和
設備,並入吉林省有色金屬研究所,組建成長春黃金研究所,成為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黃金科研的研究所。隸屬中國黃金礦產公司。
1968年中國黃金礦產公司撤銷,長春黃金研究所直接隸屬冶金部。
1971年下放吉林省,更名為吉林省冶金研究所。並從鞍鋼等地調進20多名鋼鐵科研人員。
1975年8月1日國務院副總理王震來我所視察,強調了黃金科研的重要性。
1979年根據國家經委下發的文件,從我所分出半數人員另組建成長春黃金研究所,隸屬冶金工業部。餘下的半數人員仍保持原建制。
在冶金工業部中國黃金總公司撤銷之前,吉林省冶金研究所同長春黃金研究所一樣平行承擔著國家黃金科研和計劃科技項目,黃金行業幾個階段性重大科技進步成果,包括「鋅粉置換法提金」、「炭漿法提金」、「樹脂礦漿法提金」等等,都是由我院在該段時間取得的成果。難選礦石的細菌預氧化——氰化提金項目也是我院率先在科研和生產上取得突破。並獲得工藝發明專利和細菌氧化槽實用新型專利。為我國難選冶黃金資源的開發利用開辟出一條新的有效途徑。
1985年吉林省鼓勵科研單位走向市場,逐年減少事業費,吉林省冶金研究所作為第一批試點單位,成為開發型院所、差額撥款單位。通過積極開展經營活動,聯辦了兩個同外商的合資公司、一個中試生產基地、六個科研專業部門、兩個監測、檢測中心,高峰年創造年產值2000餘萬元。
1991年加掛吉林省黃金研究所的牌子。同年,我所被第一批接納為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高新企業。
1993年被吉林省科委授予「科研先導型企業」。 並榮獲吉林省技術市場金橋獎。
1995年8月經吉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更名為吉林省冶金研究院,同時將掛靠的吉林省黃金研究所更名為吉林省黃金研究設計院,並取得了丙級工程設計資質。
1998年吉林省冶金研究院被列為省屬甲級科研機構,屬技術開發型。
2001年12月,單位由長春市南湖大路56號遷入長春市高新產業開發區——長春市前進大街2266號。
2008年4月30日與吉林昊融有色金屬集團公司進行了重組,成立了吉林昊融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原吉林省冶金研究院名稱及國家事業編制繼續保留。集團公司注入資金1000萬元,對實驗室進行了升級改造,實驗室裝備水平已經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幾十年的科研經驗和求實創新的精神,已在黃金、有色金屬采礦、選礦,稀土、有色和稀貴金屬冶煉,硬質材料和機電設備研製等領域共完成科研課題1000餘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 67項,獲得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6項,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2人。為我國黃金礦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我院研發的難選冶金礦石和精礦細菌氧化—氰化提金工藝技術,已成功應用於新疆阿希金礦、新疆哈圖金礦等。獲得了理想的生產技術指標,為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並具有良好的示範作用和推廣價值。
我院正從事紅土礦鎳提取技術的研究,實驗室研究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後,將為紅土礦氧化鎳礦資源的開發利用開辟出一條有效途徑。
我院主要開展黃金、有色及黑色金屬礦山的選礦試驗研究、工藝設計、生產技術服務和技術攻關;尾礦的綜合回收試驗研究;有色及稀貴
金屬的冶煉提取的試驗研究和技術服務;可進行化學探礦、地質探礦、礦山生產樣品多種元素的化學分析,承擔礦山廢石及生產尾礦的毒性浸
出試驗;從事建設項目的環境評價工作。生產的主要產品有:國內最先進的集成電路中頻煉金爐,頂升式中頻煉金試驗或精煉電爐,細菌預氧
化提金中、小型試驗設備,無毒重液和金剛石製品等,同時承擔中頻煉金爐控制系統的升級改造。服務范圍遍及全國和加拿大、俄羅斯、沙特
阿拉伯、迦納、哈薩克、朝鮮、越南等國家。
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為冶金行業的科技進步、冶金企業的經濟發展繼續做好服務工作,向生產企業提供免費技術咨詢和相應的探索試驗,真
心攜手合作,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同時作為集團公司的科技研發中心,我們將不負所望,克難攻堅,為集團公司的科技發展做出積極的
貢獻。

D. 什麼是地球化學

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科學,它是地質學與化學、物理學相結合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邊緣學科.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地球化學和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已成為固體地球科學的 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圍也從地球擴展到月球和太陽系的其他天體.
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礦產的尋找、評價和開發,農業發展和環境科學等有重要意義.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擴張、岩石圈演化等均與地球化學的研究有關.
地球化學發展簡史
從19世紀開始,一些工業國家逐漸開展系統的地質調查和填圖、礦產資源的尋找及開發利用促進了地球化學的萌芽.1838年,德國舍恩拜因首先提出「地球化學」這個名詞.19世紀中葉以後,分析化學中的重量分析、容量分析逐漸完善;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以及原子結構理論的重大突破,為地球化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08年,美國克拉克發表《地球化學資料》一書.在這部著作中,克拉克廣泛地匯集和計算了地殼及其各部分的化學組成,明確提出地球化學應研究地球的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為地球化學的發展指出了方向.挪威戈爾德施密特在《元素的地球化學分布規則》中指出化學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僅與其原子的物理化學性質有關,而且還與它在 晶格中的行為特性有關.這使地球化學從主要研究地殼的化學紐成轉向探討化學元素在地球中分布的控制規律.
1922年費爾斯曼發表《俄羅斯地球化學》一書,系統論述了各地區的地球化學,是第一部區域地球化學基礎著作.1924年維爾納茨基發表了《地球化學概論》一書,首次為地球化學提出了研究原子歷史的任務,最先注意到生物對於地殼、生物圈中化學元素遷移、富集和分散的巨大作用.1927年他組織和領導了世界上第一個地球化學研究機構——生物地球化學實驗室.
與此同時,放射性衰變規律的認識、同位素的發現、質譜儀的發明與改進,導致了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別是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的開拓.1907年美國化學家博爾特伍德發表了第一批化學鈾-鉛法年齡數據.30~40年代鈾-釷-鉛法、鉀-氬法、 鉀-鍶法、普通鉛法、碳-14法等逐步發展完善,使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初具規模.
20世紀50年代以後,地球化學除了繼續把礦產資源作為重要研究對象以外,還開辟了環境保護、地震預報、海洋開發、農業開發、生命起源、地球深部和球外空間等領域的研究.地球化學分析手段飛速發展,廣泛應用超微量、高靈敏度的分析測試技術和儀器,配合電子計算機的使用,不僅可獲得大量高精度的分析數據,而且可以直接揭示樣品中難於觀測的元素及其同位素組成的細微變化和超微結構.
在這個時期,中國在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質年代學方面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1961年李璞等發表了中國第一批同位素年齡數據;1962年黎彤等發表了中國各種岩漿岩平均化學成分資料;1963年中國科學院完成了中國鋰鈹鈮鉭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總結,提出了這些礦種的重要礦床類型和分布規律.
地球化學的基本內容
地球化學主要研究地球和地質體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組成,定量地測定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各個部分(如水圈、氣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地質體中的分布;研究地球表面和內部及某些天體中進行的化學作用,揭示元素及其同位素的遷移、富集和分散規律;研究地球乃至天體的化學演化,即研究地球各個部分,如大氣圈、水圈、地殼、地幔、地核中和各種岩類以及各種地質體中化學元素的平衡、旋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規律.
基於研究對象和手段不同,地球化學形成了一些分支學科.
元素地球化學是從岩石等天然樣品中化學元素含量與組合出發,研究各個元素在地球各部分以及宇宙天體中的分布、遷移與演化.在礦產資源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學發揮了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研究提供了成岩、成礦作用的地球化學指示劑,並為成岩、成礦作用的定量模型奠定了基礎.
同位素地球化學是根據自然界的核衰變、裂變及其他核反應過程所引起的同位素變異,以及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引起的同位素分餾,研究天體、地球以及各種地質體的形成時間、物質來源與演化歷史.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已建立了一整套同位素年齡測定方法,為地球與天體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時間座標.
比如已經測得太陽系各行星形成的年齡為45~46億年,太陽系元素的年齡為50~58億年等等.另外在礦產資源研究中,同位素地球化學可以提供成岩、成礦作用的多方面信息,為探索某些地質體和礦床的形成機制和物質來源提供依據.
有機地球化學是研究自然界產出的有機質的組成、結構、性質、空間分布、在地球歷史中的演化規律以及它們參與地質作用對元素分散富集的影響.生命起源的研究就是有機地球化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有機地球化學建立的一套生油指標,為油氣的尋找和評價提供了重要手段.
天體化學是研究元素和核素的起源,元素的宇宙豐度,宇宙物質的元素組成和同位親組成及其變異,天體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及在空間、時間的分布、變化規律.
環境地球化學是研究人類生存環境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化學演化及其與人類的相互關系,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狀態的影響及相應對策.環境地球化學揭示了某些疾病的地區性分布特徵及其與環境要素間的關系.
礦床地球化學是研究礦床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著重探討成礦的時間、物理化學條件、礦質來源和機理等問題.它綜合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勘查地球化學和實驗地球化學等分支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為礦產的尋找、評價、開發利用服務.
區域地球化學是研究一定地區某些地質體和圈層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以及元素、同位素的循環、再分配、富集和分散的規律.它為解決區域各類基礎地質問題、區域成礦規律和找礦問題以及區域地球化學分區與環境評價等服務.區域地球化學揭示的元素在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為劃分元素地球化學區和成礦遠景區提供了依據.
勘查地球化學是通過對成礦元素和相關元素在不同地質體及區帶的含量和分布研究,找出異常地段,以便縮小和確定找礦及勘探對象.除直接為礦產資源服務外,它也是環境評價及國土規劃的重要參考.
地球化學的一些重大成果是各分支學科綜合研究的結果.如隕石、月岩與地球形成的同位素年齡的一致,表明太陽系各成員形成獨立宇宙體的時間是大致相同的.又如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導致發現地幔組成的不均一性(垂向的和區域的),提出了雙層地幔模型,加深了對地球內部的認識.天體化學、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還為新災變論提供了依據.
在研究方法上,地球化學綜合地質學、化學和物理學等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術,形成的一套較為完整和系統的地球化學研究方法.這些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質觀察、采樣;天然樣品的元素、同位素組成分析和存在狀態研究;元素遷移、富集地球化學過程的實驗模擬等.
在思維方法上,對大量自然現象的觀察資料和岩石、礦物中元素含量分析數據的綜合整理,廣泛採用歸納法,得出規律,建立各種模型,用文字或圖表來表達,稱為模式原則.
隨著研究資料的積累和地球化學基礎理論的成熟和完善,特別是地球化學過程實驗模擬方法的建立,地球化學研究方法由定性轉入定量化、參數化,大大加深了對自然作用機制的理解,現代地球化學廣泛引入精密科學的理論和思維方法研究自然地質現象,如量子力學、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核子物理學等,以及電子計算技術的應用使地球化學提高了推斷能力和預測水平.
當前地球化學的研究正在經歷三個較大的轉變:由大陸轉向海洋;由地表、地殼轉向地殼深部、地幔;由地球轉向球外空間.地球化學的分析測試手段也將更為精確快速,微量、超微量分析測試技術的發展,將可獲得超微區范圍內和超微量樣品中元素、同位素分布和組成資料.低溫地球化學、地球化學動力學、超高壓地球化學、稀有氣體地球化學、比較行星學等很有發展前景.

E. 舊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和今日祖國的強大

恥辱歷史:1840年的鴉片戰爭;1858、1860年的英法入侵;1894年的甲午中日海戰;1900年的八國聯軍的入侵;1931年日本佔領東三省;1937年的盧勾橋事變等等,伴隨著這些入侵戰爭是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一步步被淪為殖民地,人民一步步被淪為奴隸。
祖國強大標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開始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蘇珍寶島戰役,中印之戰,幾乎和周邊幾個國家都打了一遍,原子彈、氫彈、衛星相繼成功,進入五大常任理事國,收復香港、澳門,宇航員上太空,航空母艦的製造和使用等等,這些都是令人自豪,揚眉吐氣的大事,如今中國的國際地位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共認的第三大強國。三分世界有其一!

F. 關於宇宙爆炸

據霍金的《時間簡史》的解釋是「哈勃的發現暗示存在一個叫做大爆炸的時刻,當時宇宙的尺度無窮小,而且無限緊密。在這種條件下,所有科學定律並因此所有預見將來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時刻之前有過些事件,它們將不可能影響現在所發生的一切。所以我們可以不理它們,因為它們並沒有可觀測的後果。由於更早的時間根本沒有定義,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可以說,時間在大爆炸時有一開端。必須強調的是,這個時間的開端是和早先考慮的非常不同。在一個不變的宇宙中,時間的端點必須由宇宙之外的存在物所賦予;宇宙的開端並沒有物理的必要性。人們可以想像上帝在過去的任何時刻創造宇宙。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在膨脹,何以宇宙有一個開端似乎就有了物理的原因。人們仍然可以想像,上帝是在大爆炸的瞬間創造宇宙,或者甚至在更晚的時刻,以便它看起來就像發生過大爆炸似的方式創造,但是設想在大爆炸之前創造宇宙是沒有意義的。大爆炸模型並沒有排斥造物主,只不過對他何時從事這工作加上時間限制而已」想要真正了解的話,就去讀讀霍金的《時間簡史》吧~不過如果你沒念過大學物理的話~~我想你很難全部把它看懂的~

G. 國土部今年繼續對稀土礦鎢礦開采實行總量控制是怎麼回事

國土部網站消息,日前,國土資源部印發《關於下達2017年度稀土礦鎢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第一批)的通知》,確定2017年度全國第一批稀土和鎢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分別為52500噸和45650噸。


通知強調,要加強統計報告和監督檢查。組織采礦權人認真執行稀土月報和鎢礦季報制度,及時、准確、規范開展網上直報。地方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採取措施,切實加強稀土礦、鎢礦指標執行情況的核查與檢查,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應及時報部。

H. 我國的稀土資源流失問題現在開始好轉了嗎

參考一下吧:

今年以來,隨著國家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實施,稀土資源長期以極低價格大量出口的局面初步得到遏制,稀土出口量有所下降,價格上揚。然而記者近日在我國稀土主要產地內蒙古自治區采訪時了解到,盡管稀土產業逐漸步入健康發展軌道,但因資源保護管理粗放,當前我國稀土戰略資源大量流失問題仍然存在。對此業界人士十分焦急:「若不進一步採取措施,再過50年,我國將可能從稀土資源大國變成小國,世界最大稀土礦內蒙古白雲鄂博礦藏將在30年內枯竭!細化稀土資源保護措施已迫在眉睫。」
出口形勢出現新變化
據了解,今年我國稀土出口呈現量減價揚態勢。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我國稀土出口量為2萬噸,同比下降34.1%,而出口價值為2.7億美元,增長57.1%,出口價格恢復到歷史最高位。我國稀土出口量減價揚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出台的一系列調控政策措施效果逐步顯現。
近年來我國先後採取實施出口配額、取消出口退稅,以及加強環境監管等措施,對出口進行了調控。去年國家又將稀土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部分稀土產品加征出口暫定關稅。國土資源部還首次下達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在全國停發新的稀土礦采礦許可證。從今年起,又對稀土生產實行指令性計劃。
內蒙古稀土集團副總經理劉石政介紹說,國家出台宏觀調控政策和加大環保監管力度後,很多稀土企業為了規避風險提高了產品出口價格,使稀土產品價格迅速上揚。前一階段,包頭、江西的許多稀土分離企業因環保指標嚴重超標已被勒令停產,並為增添環保設施投入了大量資金。產量的減少和成本的提高使得稀土產品價格翻番,碳酸稀土從0.6萬元(噸價,下同)上升到1.2萬元,氧化釹(鐠釹)從8萬元上升到16萬元。今年初,出於保護四川稀土資源的目的,當地政府下令關閉所有的稀土礦山,四川稀土精礦的價格已從7000元升到9500元。國家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使稀土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出口價格明顯回升。
戰略資源流失形勢嚴峻
稀土出口形勢的新變化讓全行業出現了一片叫好聲,但專家提醒:盡管國內稀土產品出口同比有所下降,但出口量依然很大。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稀土產品產量為11.9萬噸,其中出口稀土產品就達5.53萬噸,接近一半。目前,稀土戰略資源流失問題仍然不容樂觀,我國稀土資源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包頭稀土研究院院長趙增祺博士告訴記者,稀土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鑭系15種元素加上與其性質相近的鈧、釔兩種元素,被視為戰略資源。當今世界每5項發明專利中就有一項與稀土有關。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幾乎都通過立法儲備戰略資源,尤其是對稀有金屬的開采、生產和出口進行嚴控。日本多年來一直從我國大量進口初級稀土原料產品,貿易額一直保持在一億美元以上。作為世界稀土儲量第二大國的美國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等擁有稀土礦的國家,近年來也限制或停止開發本國的稀土礦,紛紛從我國進口。
包鋼稀土高科公司總工程師王曉鐵認為,國家出台的有關產業政策,對於稀土資源保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稀土出口配額管理由於分類過於簡單,產品出口時僅簡單分為氧化物、鹽類和金屬三種。而實際情況是目前我國已能生產1000多個規格的稀土產品,新產品也不斷涌現,管理粗放致使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稀土資源仍然以低價格被國外大量買走。
細化保護措施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稀土市場十分活躍,市場需求旺盛。業界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發展態勢,如果不進一步採取措施,再過50年,世界最大稀土礦內蒙古白雲鄂博礦藏將在30年內枯竭;江西贛州稀土資源礦將在20年內開采殆盡。當前,細化稀土資源保護措施已經迫在眉睫。
針對我國稀土戰略資源保護存在粗放管理的問題,趙增祺、王曉鐵等專家建議,國家在稀土的出口流通領域,要嚴格執行許可證制度,實行出口總量控制;通過財稅手段,以及實行限制與禁止目錄管理等,由海關監管,嚴格限制各類別稀土礦產品和初級產品的出口,尤其要禁止中、重稀土初級產品出口。此外,國家還應整合重組出口機構,將戰略資源的進出口權集中到超大型企業。
同時,稀土配額管理迫切需要進一步細化。從總體上看,配額總量不能再增加,否則還會造成價格下滑。我國今年2月份公布的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額仍在執行原來的辦法,稀土產品仍沒有細分出口,建議國家按照允許出口、限制出口、禁止出口的分類原則,細化出口稀土產品目錄。特別是對釹、銪、鏑、鋱等儲量小,尤其是世界罕見的南方離子型重稀土礦等稀少的戰略資源嚴格限制出口。除了細化配額目錄外,還應限制外資進入,提高稀土行業准入門檻,進一步杜絕低水平生產,提高資源利用率,盡快加大對部分稀有品種如南方離子型稀土礦的保護力度和國家資源戰略儲備的力度

I. 江西贛州市快速發展,需要幾年時間能夠上升到一線城市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經濟飛速發展,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在這40多年中,經濟發展經歷了多個轉折與變化,從圈定深圳、珠海、汕頭、廈門作為第一批經濟特區作為試點,從而帶動珠三角、閩三角的率先發展,再到中央確定開發上海浦東,從而帶動整個長三角的崛起。再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從而使中國貿易飛速發展,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再到受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開始轉向低速增長,中國從後全面進入經濟轉型,新經濟成為中國發展的重點,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高科技的發展涌現了一批像阿里巴巴、騰訊、華為、京東、網路等等全球優秀的高科技企業代表,地緣經濟更重視城市群的發展。一帶一路開始拓展內陸口岸貿易。那麼到了今天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經濟有將如何走?又有多少城市會在後續的發展中崛起?

對於第一個問題中國經濟如何走,應該還是繼續向新經濟轉型深層次推進,繼續注重城市群抱團發展這樣的趨勢不變。但是由於經濟轉型進入關鍵轉折期,全國經濟發展也會呈現一些微妙但影響重大的變化,比如扶貧與脫貧,使政策更向弱經濟型地方傾斜,比如中西部、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等等將更多的獲得政策的支持,所以很多中西部一些人口、面積又受益政策的大塊頭城市就會受益於後續的趨勢得到全面發展,比如江西的贛州,就會因此而成為一個黑馬城市!

由此可見,贛州從一個工業基礎薄弱的農業大市,到如今一個經濟發展正邁入快車道的「中國製造2025」試點與示範城市,全國百強城市,隨著上面的幾大優勢的發揮,加上全面對接及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贛州必將成為未來的一個黑馬城市,在中國的城市版圖上崛起!

閱讀全文

與2017年第一批稀土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有個xd 瀏覽:499
廣州財金投資咨詢 瀏覽:340
自動下單股票軟體 瀏覽:385
人民幣匯率的發展走勢 瀏覽:507
漢天下融資 瀏覽:109
170000韓幣換算人民幣 瀏覽:197
孟加拉2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194
貴金屬微信騙局嗎 瀏覽:579
澳元200兌換人民幣匯率 瀏覽:898
鏈農融資情況 瀏覽:784
外匯買3手怎麼買 瀏覽:264
穩定增長股票 瀏覽:145
融資租賃香港上市 瀏覽:153
和信理財是非法集資嗎 瀏覽:631
平安銀行貸款協議 瀏覽:273
外匯win系統 瀏覽:161
基金交易賬號身份證升為 瀏覽:791
瑞華投資理財 瀏覽:896
投資公司怎樣發展客戶 瀏覽:814
股票跟基金掛鉤的都有哪些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