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殲11戰斗機屬於2代戰機還是3代
殲11明顯是三代半戰斗機~雖然是仿製的蘇-27~但是殲11部分性能已經接近西方第四代戰斗機(包括歐洲的台風 法國的陣風 瑞典的鷹獅 等等等等)~所以既然蘇-27是第三代戰斗機~所以作為我國目前最先進的戰斗機殲11~應該劃分為三代半戰機~
至於2代機~像殲7和早期的殲8等~至於梟龍么~嚴格說來是接近3代機的水平
殲10的話~很明確——3代機
㈡ 海洋堂的海洋堂歷史
1960-70年代的海洋堂 KAIYODO in 1960-70s 1960-1970年代-模型店時期的海洋堂
海洋堂於1964年在大阪守口市的京阪土居車站附近創業。從當時起,店內就設置模型專用的軌道賽車場和水池,舉辦「塑料模型講座」,致力於模型文化的普及與品質的提升。海洋堂發行過《海洋》 和《Hobby的誘惑》 雜志。1972年又推出了模型專用工具APTPLA。1976年,海洋堂為了推銷這套工具巡迴在全國宣傳。第二年在門真市開設了Hobby館。這時候海洋堂的代表商品是帆船模型和自製工具。
右圖為海洋堂前自辦雜志《海洋》,《APTPLA》那個是一邊介紹模型一般推銷海洋堂工具的書。
1966年,海洋堂塑料模型教室里的情景。
為什麼海洋堂要在店裡設置軌道賽車場和水池?
因為1961年玩具貿易自由化帶動了日本玩具海外貿易銷售,從而產生了一批玩具商,1962年塑料模型(戰斗機,戰艦,鐵人)流行起來,一直到1964年,戰艦,軍機模型仍然暢銷,所以海洋堂提供相關設施並且開辦模型教室是合理的。
海洋堂——社名的由來
「選擇開發模型店的原因,是因為拿不定主意究竟該開已習得一身功夫的手工烏龍麵店,還是該開小朋友喜歡的模型店,最後決定用木刀倒下的方向來決定,所以開店的理由有點隨便。至於店名,也純粹是因為喜歡海洋才取名為 海洋堂。如果是開麵店可能也會取名海洋堂吧。」
(宮協修一《造型集團海洋堂的發想》)
藝術模型的構想
在塑料模型還被視為兒童玩具的日本1960年代末期,替塑料模型加上藝術的要素,試圖提升其附加價值與社會地位的想法是宮協社長提出的。
現在中國還有好多人把玩具和兒童劃等號呢,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玩具的藝術價值。
自創工具
1973年海洋堂開始推出自創工具,開發,販賣塑料模型的專用工具。「Spray ace」是用自行車打氣筒改裝而成的塗裝用噴漆。「Nipper ace」則是用刀刃做得又薄又利以便於割去零件的鑷子。由於過去做模型時只能將就用指甲刀,因此這些工具一推出就成為人氣商品。後來雖然各廠商爭相推出相同產品,在模型店也已普及,但海洋堂的產品仍是其中先驅,大部分人認為模型工具是田宮最早推出。
海洋堂的好時代:
1960-1970年代模型界年表
1964年 少年雜志為主的戰記漫畫流行,軍艦軍事模型暢銷數年
1965年 美國Hasbro公司進入日本,賣「GI-joe」特種部隊的玩具
1966年 徵收模型玩具的物品稅廢止
1967年 田宮模型雜志《田宮新聞》創刊,第一期小賣店訪談的欄目里介紹了海洋堂。
1968年 田宮和長谷川正式生產軍事模型
1969年 萬代正式進軍模型市場
1973年 為配合ARTPLA工具推出,海洋堂將藝術模型作為商標注冊。
1975年 動畫角色模型成為流行風潮
1976年 軍事模型開始流行
1980年代的海洋堂 KAIYODO in 1980s
1980年代——御宅族的出現及GK模型的誕生
在1960年代的日本高度成長期,以及1970年代的次文化成熟期度過的少年至青年期的人們,到了1980年代已經是成年人。單是消費商品已經無法滿足他們,於是他們自創商品,轉型為文化的傳播者。在動漫領域,當時的年輕人不斷推出新的動向,他們被稱為玩家,具有高度專業知識的消費者,同時也成為高品質商品的生產者。
在這樣的時代情況下,熱愛動漫與特攝片角色的玩家之中有人開始對既成的塑料模型感到不滿,他們學習復制技術,推出絕版模型的復刻版,鑄成模型流傳於同好之間。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海洋堂於1981年率先在店內設置了GK模型工作室,作為業界先驅,一定要抓住機會,工作室成了玩家新的交流平台從而廣受好評。1982年海洋堂開始把GK當作正規商品賣給大眾。相隔不到數年,1985年海洋堂便放經手塑料模型,將重心完全放在GK模型的販賣上,使得海洋堂這個品牌在這一時期迅速奠定基礎。用「御宅族」統稱愛好動漫,特攝的人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1980年代模型界年表
1980年
海洋堂引進工業真空用成型製造機,開始1/24賽車用原色車型製造與販賣。運用真空成型手法嘗試復制絕版模型。
BANDAI的「機動戰士鋼彈」的塑料模型上市。
海洋堂Hobby館的常客之一的川口哲也引進自製怪獸模型(GK模型的始祖)
1982年
海洋堂,真空成型(海底軍艦轟天號)上市。(此為第一件取得版權的GK模型)
1983年
GUNPLA熱潮升至最高點
樹脂,硅膠,PUTTY補土,AB補土這些五金行才賣的材料開始在模型店向玩家出售
1984年
海洋堂於東京開設「海洋堂藝廊」,從這時起海洋堂不再經手塑料模型,轉而專心於GK模型的製作與販賣。
1985年
海洋堂成為股份有限公司 「固立果,森永事件」令當時食玩大受打擊
General Procts 主辦第一屆Wonder Festival,是第一次出手GK模型的即售會。
1988年
田宮推出迷你四驅車掀起熱潮,塑料模型商紛紛推出類似商品。
1989年
GK模型熱潮達到頂點
固立果森永事件簡介以及為什麼會對食玩銷售造成沖擊 固立果森永事件是指1984年至1985年期間,以固立果(也稱格力高)食品公司社長江崎勝久被綁 架、索要贖 金為開端,最終發展成向眾多日本食品企業發出毒 葯威脅索要贖 金的犯 罪案 件。
這兩起針對食品公司的犯 罪在日本社會引起恐慌,森永和固立果食品銷售大受打擊,這兩公司當時正在賣一些食玩產品,所以食玩銷量也受到波及大跌。森永公司85年左右甚至和BAIDAI合作推出過SD敢達的食玩,類似合作的例子當時還有不少,不幸遇上毒 葯事件,不論是食品行業還是玩具行業都遭受嚴重經濟損失。這事件對於90年代介入食玩製作的海洋堂有一定意義,至少削弱了海洋堂在此行業的競爭者,至少讓它更容易介入這個行業吧。
1990年代的海洋堂 KAIYODO in 1990s
Project Ko3
擅長從動畫和玩偶這些御宅文化中尋求靈感而聞名的當代美術家村上隆推出1/1比例美少女人形藝術企畫「Project Ko3」。在1996年WF夏季展,展出的與真人一樣打的美少女玩偶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拍出56萬美金的高價,創下日本藝術品的最高價格而成為話題。 在海洋堂全面支持下,集各方優秀人才而得以繼續的「Project Ko3」,在2000年WF夏季展推出美少女變成戰斗機三種形態的裝置藝術「SMP.KO2」。造型師BOME也參與了製作。
御宅族的祭典——Wonder Festival
Wonder Festival簡稱WF,是1985年由General Procts(現在的GAINAX)在東京產業貿易中心舉辦的日本史上首見的GK即售會。1992年海洋堂從GP手中接過主辦權,場地也改到國際樣品展覽會場,現在每年分冬夏二次舉辦,一天就可吸引3萬人入場,是日本國內最大的GK模型活動。
1990年代模型界年表
1990年 BAIDAI為紀念敢達10周年推出1/144HG系列,成為後來復刻版路線的先驅。
1991年 敢達GK流行。各家GK模型製造商競相把BAIDAI沒做成塑料模型的東西商品化。
玩具反斗城進軍日本
1992年 General Procts解散,8月,海洋堂從其手中接過WF主辦權
Hobby Japan開始主辦GK模型活動
1993年 BAIDAI人偶產品爆紅
1995年 迷你四驅車(田宮)掀起第二次熱潮
BAIDAI「Master Grade」正式開始銷售。BAIDAI正式走上舊模型的復刻路線。
1996年 在海洋堂,TOMY介紹下,(神奇寶貝)(Furuta制果)開始食玩原型製作。這是海洋堂第一次製作食玩。
1998年 5月,海洋堂Hobby Lobby東京遷至秋葉原車站前Radio會館四樓
海洋堂以「吉貝可玩具品牌」開始製造可動模型。
21世紀的海洋堂
海洋堂創業至今已有四十年。彷彿受到現代日本社會巨大化慾望的驅動,造型師的造形力日新月益,做成立體模型的主題不斷擴展,陳列在市場上的商品數量也與日俱增。在模型和玩具這個領域,也出現喜好的細分化。御宅族之間也已失去跨世代的共同主題,慾望呈現多樣化。海洋堂創造玩具的歷史也可說是反映日本社會風貌的一面「鏡子」。上世紀有帆船模型,賽車模型,軍事模型,機器人再到GK熱潮,進入21世紀,類似的玩具風潮很少,大家的喜好多樣化,因此海洋堂自身的產品從種類和題材上也出現許多分支,REVOLTECH的機器人和恐龍骨架模型會是同一個公司的產品,這本身就很奇妙。
2000年代模型界年表
海洋堂的黃金時代
2000年 已塗裝完成的商品模型增加
2001年 海洋堂以巧克力蛋為中心掀起食玩潮,「生物系列」,「懷舊系列」等挑選題材的方式,「隱藏版」,「重塗」的精心策劃,還有場景模型的設計等等海洋堂的這些手法帶給其他公司莫大影響。(影響相當大啊,現在哪家模型公司不搞重塗和隱藏)
海洋堂於澀谷舉辦各種展覽及巧克力蛋宣傳活動(澀谷是日本東京流行文化的風向標,在澀谷辦展說明海洋堂在日本流行文化佔有一席之地)。
講談社,小學館,平凡館相繼出版以」日本動物系列「為主題的書。(海洋堂為這類書製作附帶模型,小學館的日本天然紀念物我買過,850YEN一本小冊子一個玩具,現在非常稀少)
海洋堂造型師們參加巴黎卡地亞財團主辦的「un art populaire」展
海洋堂將總公司遷至門真市的新辦公大樓。
海洋堂製作的一系列食玩獲頒優良設計獎。
2002年 電視及出版品開始大量介紹海洋堂及其食玩。
宮協修一的《海洋堂的發想》(光文社)出版。
《海洋堂編年史》(太田出版)出版。
2003年 1月,海洋堂製作的食玩獲頒「2002年御宅族大獎」
5月,海洋堂館長宮協修《創造就像夜空繁星一樣無窮盡》(講談社)出版。
海洋堂新辦公大樓落成。
香港威龍和中國的小號手競購巨型GK模型,中國模型商展現實力。
2004年 8月《海洋堂原型師/香川雅彥的世界》(講談社)出版。
10月《海洋堂玩偶大全2》 出版
「海洋堂大博覽會」展歷經一年時間巡迴各地百貨公司展出。
《海洋堂向前行》出版
2005年 海洋堂玩偶博物館 黑壁 在滋賀縣長濱市開館,宮協修擔任館長。
2006年 REVOLTECH 開始販售,你們開始買海洋堂的貨了,雖然它已經存在了40年,在這之前估計沒幾個中國人知道海洋堂是啥。
㈢ 殲11戰機咋樣
解答:殲-11:
研製國家:俄羅斯仿製國家:中國飛機標准編號:Su-27SMK/Cy-27CMK殲-11是中國引進生產的俄羅斯Su-27,詳見Su-27 研製國家:俄羅斯(前蘇聯),名稱:側衛(Flanker)殲-11: 尺寸數據:翼展 14.7米,機長 21.94米,機高 5.93米,機翼面積 62平方米。 重量數據:空重 160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 225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 3000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 M2.35(2500千米/時),海平面最大速度 M1.1(1345千米/時),升限 18000米,海平面爬升率:305米/秒,航程 4000千米。 武器裝備:右側邊條根部裝一門30毫米機炮,備彈149發,共10個外掛點,最大載彈量 6000千克。 動力裝置:兩台留里卡設計局的雙軸AL-31F渦輪風扇發動機,靜推力 2*77千牛,加力推力 2*122.6千牛。
殲11戰機工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購買數架俄造蘇27SK戰機;第二階段引進生產線和散件組裝數架蘇27SK戰機(即殲11);自主研製、升級、改進蘇27SK戰機(即殲11B)。殲11B戰機被定位為「打贏未來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的重點型號」,「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重大決策」,是黨和國家賦予沈飛的「崇高歷史使命」。隨著一系列技術瓶頸的成功突破,殲11B的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其性能已遠遠超過其原型機蘇27SK,現已進入加速生產的「黃金時代」。 殲-11B重型戰機是中國在引進蘇-27SK後為提高航電系統效能而自行研製的第三代國產空中優勢戰斗機。與其他國產武器相比,中國為實現蘇-27國產化而花費巨大,也因此可以冠以殲-11B「山寨之王」的稱號。殲-11B的成功服役也明顯的提升了中國空軍戰力。
蘇27和殲11一般比較難以分辨,可以說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殲11塗有中國空軍的標志。而殲11B的改變則比較大,可以通過座艙的現代化程度可以看出來,殲-11B的座艙跟加玻璃化。其實殲11的座艙已經有了改進,而殲11B則是較徹底的改造,基本換裝國產裝備。 殲11是中國自行組裝的蘇27SK(就是KnAAPO向沈飛發送大件,沈飛自行組裝,但是注意,有一部分部件是國產的)而殲11B則是中國在自行生產的殲11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裝於升級,其實力已於早期進口的蘇27sk不可同日而語(主要改裝了航電雷達,發動機,戰機多用途升級,以及武器兼容性升級,戰機主體結構的優化與強度加強延長使用壽命等)依靠目前的報的認為殲11B於俄羅斯蘇35性能相差不多。關於進口蘇27sk的事,這里有一篇文章你可以看:空軍認為用蘇-27替換殲-6、殲-7機群是非常有效而快捷的辦法,而自行研製的新一代戰斗機短期內無法裝備服役。但對於航空工業部門來說,研製自己的戰斗機意味著保持國家航空科研的實力,更重要的是關繫到自己的飯碗。因此航空工業普遍希望將蘇-27上獲得的先進技術用於改進國產戰斗機,如用AL-31F發動機裝備殲-10戰機,用R-27、R-73空空導彈裝備殲-7、殲-8。因此航空工業部門認為仿製蘇-27將直接影響到國內的項目。之後中央作出了「兩條腿走路」的決心,既要獨立研製新一代戰斗機,又要盡快將蘇-27國產化。國產化的蘇-27將命名為殲-11。
只能說殲十一B在性能上要比當年引進中國的蘇/俄蘇-27SK來得先進,……畢竟蘇聯當年的雷達系統已經遠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作戰環境了。改進了雷達和一些航電系統,加強了對地武備,比起制空,殲十一B更接近蘇-30MK承擔的任務。
如果說同俄羅斯現役的蘇-27相比的話,殲十一B泛用性遜一籌,在航電上比其先進。
另外俄羅斯是在蘇-27基礎上進行改良,所衍生出來的是蘇-30系列,蘇-32,蘇-33,蘇-34,蘇-35等,尤其是蘇-34和蘇-35,其先進性和所承擔任務都不是蘇-27能勝任的,只能說「有著蘇-27外形」的新型戰機。 殲11比蘇27有什麼不一樣?使用了更多的復合材料,減輕了飛機自重
雷達反射面積減少
使用多功能下顯代替傳統儀表
機艙更現代化,有彩色顯示屏
改進了飛機的雷達,採用的是國產雷達
加裝敵我識別系統
雷達性能升高,火控更優秀
增大了飛機的郵箱和掛架的強度
飛機重量降低
武器性能更優秀
航程和載彈量增加
中國空軍王牌最厲害的飛機是殲-11B。中國 殲-11B
㈣ F-6"SKYRAY"(天光 US Navy F4D) 戰斗機的性能如何
一、 概述:(研發背景、設計思想、研發歷程、使命任務、述評等)
二戰以後,通過研究從德軍的來的資料,道格拉斯公司對無尾三角翼非常感興趣,早期的噴氣機耗油量大,航程短,但是三角翼由於空氣動力學方面效率高,而且還能有額外的空間存放內部油箱。取得了,對戰斗機來講,三角形機翼可以噴氣推進的大部分好處,1948年道格拉斯公司得到了一個製造天光的合同,1951年1月23日首次試飛。天光被為「十分鍾殺手」,曾經五破爬高速度世界記錄。1953年天光與北美公司的超級佩刀一起獲得了在航空界有很高榮譽的科利爾獎。
二、 性能指標:
翼展:10.2米;機長:13.8米; 高:3.96米;Loaded weight 25,008 pounds ;最高速度 1242公里/小時; 升限:16764米; 發動機:4400公斤推力的J57-P-2 渦噴發動 機(後來使用帶加力燃燒室的7258公斤推力J57-P-8);航程:954公里;機組成員:一名;武器:4門20毫米機炮,4000發備彈;70毫米火箭。
三、 結構特點:
天光為三角性機翼,機翼外緣為弧形,因為其外形像一種生活在海底的動物蝠鱝(manta ray)因此起名為天光(sky ray)。
四、武器控制與電子系統:
天光裝備了一部組合搜索單目標跟蹤雷達(APQ-50A)和一個最先進的由電子管驅動的計算機。當火箭發射時,計算機會根據風速管測得的數據調整飛行員前面的陰極射線顯示器上面瞄準點。
某些天光中隊還裝備了一種熱成像導彈作為其首選武器,這種導彈有一個旋轉陀螺儀探測器和一個圖像斷路器,能引導導彈跟蹤目標的熱信號,比如廢氣。這種導彈非常經濟、可靠而且有效,直到今天都有使用。
天光還有一部相對簡單的瞄準具來控制20毫米機炮。
四、技術特點分析與述評:(特點、改進、發展趨勢等)
五、裝備情況及型號演變:
VFAW-3裝備了天光,他是在北美防空指揮部的唯一一個海軍中隊,在1957年到1958年,VFAW-3被命名為頭等攔截機中隊。
到1958年,包括兩架原型機在內道格拉斯公司總共生產了421架天光, 1962年以後天光在海軍陸戰隊和航母上服役到1964年2月。
㈤ 中國殲11戰斗機是雙尾翼嗎
殲11目前我還沒聽說有軍方正式公布的資料,而且J11本來就是蘇27的仿製版,J10是輕型戰機J11是重型戰機,輕型戰機一般都是單發動機單尾翼的重型戰機則是雙發動機雙尾翼的。
㈥ 中國殲11戰斗機有幾
中國擁有超過1060架殲擊機和截擊機。2014年底,中國擁有近1900架空軍作戰飛機,包括轟炸機和強擊機,其中600架屬於現代戰機(第四代)。中國擁有253架殲-11戰機,15架殲-15艦載機。正在生產改進了航電設備的殲-11BS多用途遠程戰機(1架原型機和24架批量生產),其概念類似於美國的F-15E攻擊鷹戰機。文章認為,殲-16戰機是俄羅斯蘇-30MK2的「復製版」。
殲-11,蘇-27型戰斗機中國產型號。中國從1992年開始先後引進了一百多架蘇-27型戰斗機。1997年俄羅斯與中國簽訂協議,從而使中國可以生產蘇-27型戰斗機。中國自己生產的這種戰斗機被命名為殲-11。
殲-11系列戰機是中國在引進俄羅斯蘇-27SK後發展的第三代重型戰斗機。是我國現空軍主力裝備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 斗機。殲11戰機具有良好的氣動外形、極佳的空中機動能力和強大的中遠距打擊能力,裝備性能先進的機載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能夠在極為惡劣的氣象條件下全 天候作戰。在近年來的重大作戰演習任 務中,處處飛翔著它獵鷹般矯捷的身影,是奪取制空權、實施遠程火力打擊的一柄「藍天鋼刀」。 1997年俄羅斯與中國簽訂協議,俄方同意中國可以生產蘇-27型戰斗機。我國自己生產的這種戰斗機被命名為殲-11。其中前期為蘇-27SK的特許 生產型,後期則進行了重大改進,成為一種性能更加優秀的新型戰機。目前該機已成為我國空軍的主力戰機,裝備在各大軍區空軍部隊,為保衛我國領空安全做出了 重要貢獻。
發展歷程
1989年,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問北京,冰封30年的中蘇關系終於揭開了新的篇章。莫斯科迫切希望改善與北京的關系,戈爾巴喬夫為此送出了一份厚禮——重啟中蘇軍事合 作。1989年9月,蘇聯《紅星報》發表了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大將的專訪,他表示如果中國希望獲得米格-29之類的高性能飛機,「蘇聯政府認為不存在 政治障礙」。這番談話如一聲驚雷,在國際政治界、軍事界引起軒然大波,外界把他的話看作是中蘇全面和解的發軔。俄羅斯解密檔案顯示,1989年上半年,在 蘇共內部激烈討論的諸多問題中,就包括蘇聯該不該與中國和解的內容。相當多的「知華派」人士認為,被阿富汗戰爭耗盡氣血的蘇聯已不可能繼續單獨對抗美國, 國際上將出現「美國單一超強」的局面。同時,美國認為它不再需要同中國結成對抗蘇聯的統一戰線,「對華遏制」 漸漸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主線。蘇聯政府對國際局勢做出的這一判斷,成為其推動中蘇乃至後來中俄進行軍事接觸的首要動機。正如俄羅斯前外長普里馬科夫所說: 「現在輪到我們向美國打『中國牌』了。」
蘇-27因其性能先進,當時只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即便在蘇聯國內,也沒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正因如此,蘇聯在最初的談判中,不願出售蘇 -27。1990年5月31日,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率領的高級別代表團訪問了莫斯科。這次訪問中,雙方簽署了《會議紀要》,中國購買蘇聯武器的工作進 入程序化談判階段。正是在那次會談中,中國軍人了解到除了米格-29戰斗機之外,蘇聯還有更先進的蘇-27。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訪問期間,蘇聯空軍在機密 的庫賓卡基地向客人們現場展示了蘇-27戰機。蘇-27的優越性能讓中方大為贊賞,堅定了中方引進蘇-27的決心。
據米高揚設計局總設計師別里雅柯夫回憶,蘇聯真正希望推銷的是米格-29,因為該機航程短,屬於戰術飛機。但在會談中途休息和進餐的過程中,那 些曾在蘇聯留學的中方領導人與蘇方領導人共同回憶起兩國並肩前進的歲月,蘇聯官員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所感染。在中方代表團即將離開之際,蘇方代表突然向 中方轉達說:蘇聯政府原則上批准向中國出售蘇-27。在做出銷售蘇-27決定的同時,蘇聯又開始考慮是否按慣例將賣給中國的蘇-27降低技術檔次,但要用 「簡化版蘇-27」糊弄住中國人,實在是太難了。
1990年12月,中蘇就蘇-27出口事宜進行最後磋商。「會談是封閉式的,吵吵爭爭、進進退退」,但結果皆大歡喜。28日,中國購買24架蘇 -27SK單座戰斗機和蘇-27雙座教練機的協定在北京簽署。作為蘇-27的首次出口,中國買到的蘇-27在規格上與蘇聯自用型號一致,同時合同金額的 70%以易貨交易形式支付。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蘇-27戰斗機,其中包括8架蘇-27SK單座型和4架蘇-27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吉達 機場起飛,經蒙古於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飛抵中國空軍蕪湖基地。蘇-27正式加入了解放軍空軍裝備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訂購的戰斗機全部 交付,並額外得到了兩架供研究測試使用。之後中俄之間繼續蘇-27的貿易,包括上述12架蘇-27在內,中國共有蘇-27SK和蘇-27UBK共26架。 1995年中國采購第二批,但型號變為更先進的蘇-27SMK,共24架。
1993年,雙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術,幫助中國企業聯合生產蘇-27,基準型號為蘇-27SK。1993年10月中央軍委將蘇-27正 式列入空軍裝備發展序列,由沈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仿製生產。1993年11月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與解放軍總參裝備部聯合發出關於仿製蘇-27與AL- 31F渦扇發動機的文件。蘇-27戰機的改裝仿製工作正式全面展開。
而對於航空工業部門來說,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將從蘇-27上獲得的先進技術用於自行開發的項目,例如用AL-31F發動機改裝新一代戰機,用R-27、R-73空空導彈加強國產殲-7、殲-8的戰鬥力。對於仿製蘇-27則不感多大興趣,多數意見認為仿製俄制戰機將直接影響到他們自身的項目,例如殲-10戰機的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最高軍事決策層——中央軍委做出了以下發展策略:即在自力開發新一代主力戰機的同時,將仿製或者轉讓製造蘇-27提上日程,保持並提升國家航空科研的實力。
對於俄羅斯來說,似乎更願意向中國銷售的是產品而不是技術。但在中國方面強烈要求技術轉移,否則該機的采購量將不超過48架的壓力下,雙方於 1993年8月展開談判。在經過3年的拉鋸之後,1996年12月6日,俄中簽訂了轉讓蘇-27生產許可證的協定,整個合同總額估計為25億美元。
根據合同,中國在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屬下的沈陽飛機製造公司(112廠)在15年時間內製造200架蘇-27(年產約14架),其中第一批蘇 -27的機體全部由KnAAPO提供,以後批次的機體逐步過渡到由中國航空工業根據俄羅斯轉讓的全套工藝文件自行製造,但俄羅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飛機 所需的發動機、雷達及電子設備、機載武器。中國沈陽生產的蘇-27不允許出口給第三國。如果生產數量達不到要求,中國可以要求俄羅斯生產。
中國製造蘇-27代號為「11號工程」,裝備部隊的正式名稱則是殲擊-11型戰斗機。在談判的開始階段,KnAAPO向中國推薦的型號是單座多 用途型蘇-27SK,但中國空軍的評估認為在現代高威脅環境中,飛行員顯然難以單獨擔負危險而復雜的對地攻擊任務,F-15E這樣的雙座多用途型才是最佳 選擇。最終放棄自行製造蘇-27SK而選擇了購買蘇-30MKK、自行生產並改進蘇-27SK型的道路。
1997年夏天,俄羅斯向中國方面交付了全套工藝文件。1998上半年,沈飛開始組織生產首批2架蘇-27。1998年9月1日,第一架組裝飛 機首飛,第二架年底試飛。1999年9月後,這兩架國產殲-11開始交付部隊。他們被裝備到空2師6團,與俄羅斯原裝的蘇-27進行對比,據信經飛行員的 對比使用,認為達到了俄羅斯原裝飛機的水平。
2001年,沈陽軍區空軍的空1師1團——中國空軍資格最老的部隊,開始批量換裝殲-11戰斗機。
2002年,有消息說殲-11裝備了位於河北張家口的空7師,這是北京軍區空軍的第一支蘇-27部隊(河北滄州的K026基地為空軍直屬)。
2003年,據稱位於寧夏銀川的空6師也開始裝備殲-11,這是蘭州軍區空軍的部隊。至此,中國的七大軍區空軍部隊都部署了蘇-27系列戰斗機,以適應不同方向的作戰需求。
在組裝仿製和國產化中,在我國出廠的蘇-27逐個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機進口的蘇-27也不斷得到改進,尤其在電子設備方面。依靠我國現有某些 遠遠優於俄羅斯的電子技術,國產殲-11最終將採用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安裝多個多功能彩色顯示器,改進電子對抗能力,增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
2003年12月6日,殲-11新型號由畢紅軍駕駛完成試飛,標志著該型號的研製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新殲-11改型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航電系統與蘇-27相比有了較大提高,雷達火控武器均採用了更為優秀的國產產品。至此國產殲-11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功告成。
發展型號
殲-11A
殲-11A 即中國生產的蘇-27SK,其主要性能指標與蘇-27SK基本相同。沈陽生產的殲-11A在俄羅斯與中國都沒有列入蘇-27系列進出口統計,被另外計算。 所以沈陽生產的殲-11具體數量外界難以了解。但是根據已裝備了三個團的情況計算,那麼應該是已經生產並裝備了72架戰斗機(中國空軍的每個戰斗機團一般 裝備24架飛機)。另外加拿大漢和防衛評論的最新報道,沈陽飛機公司最近已經收到了第95套蘇-27SK的組裝套件。並稱「目前整個組裝生產非常順利」。 根據所見到的少量照片,中國自行生產的蘇-27在工藝方面甚至超越俄羅斯生產的原型。並有傳聞,中國航空工業的專家正嘗試著將自行研製的雷達、發動機、機 載武器換裝到殲-11上,這些裝備的不少性能比俄羅斯所提供的裝備更為先進。2006年,中國最後一批17架殲-11A戰斗機下線,蘇霍伊飛機公司希望中 國追加訂購新的蘇-27/殲-11A戰斗機零件,但目前尚未簽署新的合同。隨著性能更加優異的殲-11B的投產,預計未來中國將不會再從俄羅斯訂購殲 -11A的相關零部件或整機。
殲-11B 是中國在完全吃透蘇-27SK後,在蘇-27SK/殲-11A基礎上研製的新型戰機。中國從1996年開始,以在遼寧省沈陽市組裝生產的蘇-27戰機為模 型,利用十年時間研究開發了此型戰斗機。此一機體款式等方面幾乎是復制了蘇-27,但各種功能卻都利用中國技術予以提高改進。相比於蘇-27SK/殲 -11A,殲-11B的主要設備全部換成國產型號,是脫胎換骨的改造。殲-11B進行的改進包括:採用復合材料(主要是碳纖維),機體重量的飛機減少 700多公斤,機體壽命增加一萬小時;重新設計發動機的進氣口,以減少雷達橫截面,再加上採用復合材料,並應用雷達吸收材料;將航電設備換成了國產的標准 裝備,可以混合裝備R-77與霹靂-12中距空空導彈等國產精確制導武器,對地攻擊能力強大;駕駛艙採用四個新的平視顯示器;裝備WS-10渦扇發動機; 採用國產新型火控雷達,據估計可同時探測20個目標,並同時攻擊其中的6個目標,而蘇-27SK僅能同時攻擊2個目標;新安裝了一個紫外波段導彈臨近預警 系統,兩個感測器安裝兩邊的尾部;採用的153項隨機研製的國產最新電子設備。
據稱殲-11B載油系數達到37%,最大航程(空中一次加油)5200公里。另外,殲-11B上的前視紅外探測系統具備了自我檢測/修復系統項 目。首架裝備WS-10發動機的殲-11B原型機於2003年試飛,目前至少有三架原型機,編號為523、524、525。2009年10月1日,殲 -11B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閱兵及 隨後向各國空軍領導人的靜態展示活動,這也是該型戰機首次公開亮相,殲11B戰機被定位為「打贏未來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的重點型號」,「是黨中央、國 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重大決策」,是黨和國家賦予沈飛的「崇高歷史使命」。隨著一系列技術瓶頸的成功突破,殲11B的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其性能已遠遠超過其 原型機蘇27SK,現已進入加速生產的「黃金時代」。
J11B採用的153項先進電子設備,全部是首次隨機研製的國產最新電子設備;2001年8月23日,某型飛機綜合航電系統發圖開辟了六0一所 型號發圖的第三個主戰場。該部在重點型號飛機設計中重構整個航電系統,任務相當艱巨。但他們知難而進,勇挑重擔,與時間賽跑。經過7個月奮力拚搏,於今年 3月底按時完成了某型飛機綜合航電系統發圖工作,共發出圖紙2萬多張A4。國外完成一種型號飛機航電系統設計通常需要兩年時間,而六0一所僅僅用了不到8 個月!
殲11最大航程(空中一次加油)應該是5200公里,J10的雷達直徑是680,J11是980;14所研製。
J11B上的前視紅外探測系統具備了自我檢測/修復系統項目,J11B裡面的設備都換成國產的了。相對SK,是脫胎換骨的改造。
維護性大幅度提高;殲11B已經裝有國產新型電子干擾裝置,類似f18上面的東西;J11載油系數達到37%;J11B機體壽命1500小時。
殲11戰斗機項目中國將進行30年,從90年到2020年,殲10軍 方暫時不會采購超過150架,可能主要用與出口,殲11項目將裝備700架左右,作為中國21世紀前20 年的絕對主力。具備反輻射導彈發射能力,裝備新型霹靂系列反輻射空空導彈和鷹系列反輻射導彈,(殲11掛霹靂-12 x2 R27 x4,R73 x4)完善的對地攻擊功能和種類繁多的對地面攻擊彈葯,包括集束炸彈和激光制導微波制導,電視制導炸彈等,並且能完成地面無縫掃射,還裝備散布器可以散布 地雷。
J11還帶副油箱,具備空中加油能力,最重要的是最新的自動檢測系統,全新的補給拖車系統,更適合空運。J11的造價是J10三分之二左右。
殲-11BS 是在殲-11B基礎上研製的雙座型戰機。該機原來被認為是殲-11B的雙座教練型,但後來一般認為該機是類似於F-15E的多用途戰斗機。殲-1BS中的 S是雙座的意思。殲-11BS將安裝WS10A新型渦扇發動,機載火控雷達、機載電子 設備和國產新型武器裝備,殲-11BS的作戰性能將達到蘇-30MKK和蘇-30MK2的水平,也有人稱殲-11BS超越俄最新蘇-35多任務多用途戰 機,其研製工作始於2007年。同年6月,曾有一架殲-11BS的模型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進行過展示。據其研製工作始於2007年。在研製過程中,研製方充 分借鑒殲-11B的成功經驗和成熟技術,使進度大幅縮短。
殲-11BS在外觀上類似蘇-27UB,機身大量使用國產最新型復合材料和雷達吸波材料,同時噴塗有國產新型雷達吸波塗料,提高了隱身能力。而 且借鑒蘇-30MK2的布局,優化體結構,增加了載油量,增大了航程和作戰半徑以及載彈量。在航電系統方面,殲-11BS使用了目前國產最新型數字式有源 主動電掃描相控陣雷達,具備強大的對空—對地/海目標探測能力,而且具備極強的抗干擾能力。機頭風擋前安裝有國產最新型量子阱紅外搜索跟蹤和光電瞄準系 統。座艙中安裝有一部與美國F-35類似的的國產最新型大型整體式多功能彩色液晶顯示矩陣,採用了國產最新型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計算機和國產新型綜 合導航系統和國產最新型頭盔瞄準顯示系統。
所有火控探測系統、航電系統和機載自衛/電子戰系統都通過國產新型開放式光纖網路與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計算機交聯,構成整體開放式航電網 絡系統。在發動機方面,早期型號將繼續採用國產WS-10A「太行」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後期將逐步換裝更先進的改進型WS-10B。在機載武器上,殲 -11BS可以使用所有現役和在研的國產精確制導武器。如霹靂-9近程空-空導彈、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遠程空-空導彈、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反 輻射導彈、鷹擊-83亞/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鷹擊-82D遠程空地導彈、飛騰-2型反輻射導彈以及「雷石」制導炸彈等,而且可以使用和俄制蘇-30戰斗 轟炸機配套引進的各種俄制精確打擊武器如Kh-59ME遠程防區外空地導彈。殲-11BS在保持原有空戰能力的同時,具備更強悍的對地/海攻擊能力,綜合 性能強於俄制蘇-30MK2。目前已開始小批量裝備部隊,今後將逐步取代蘇-30系列成為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遠程打擊力量的主力。
㈦ 中國空軍殲11b戰機和殲11有什麼區別
殲十一b
1.採用了先進的機翼融合技術,有效地減小了雷達反射面積。而且極大的減小了空氣阻力。外形也更加漂亮了,一個好的外形是好飛機的共性!
2.採用了最新的火控系統,其裝備的多普勒雷達雖然在技術上略遜於F-16上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但在可靠性、作用距離、多目標跟蹤能力上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3.更換了最新的ws-10(太行)渦扇發動機,耗油低、動力強勁,使戰鷹的作戰半徑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su-27原來驚人的航程殲十一b的威懾力更大了!
4.整機有12個掛點在作戰時通常可掛8枚sd-10中距離攔截彈和4枚pl-8近距離格鬥彈,空戰能力亞洲無敵!在對海作戰時可掛4枚鷹擊83超音速反艦導彈和等量的中距彈、格鬥彈。對敵攻擊時可掛6枚雷石-6激光制導炸彈、空地導彈和火箭彈、常規炸彈。攻擊力不可小視!
㈧ 殲11是幾時停產的停產後現在裝的殲11B是幾時批量生產的
殲11戰機工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購買數架俄造蘇27SK戰機;第二階段引進生產線和散件組裝數架蘇27SK戰機(即殲11);自主研製、升級、改進蘇27SK戰機(即殲11B)。殲11B戰機被定位為「打贏未來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的重點型號」,「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重大決策」,是黨和國家賦予沈飛的「崇高歷史使命」。隨著一系列技術瓶頸的成功突破,殲11B的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其性能已遠遠超過其原型機蘇27SK,現已進入加速生產的「黃金時代」。 J11B採用的153項先進電子設備,全部是首次隨機研製的國產最新電子設備;2001年8月23日,某型飛機綜合航電系統發圖開辟了六0一所型號發圖的第三個主戰場。該部在重點型號飛機設計中重構整個航電系統,任務相當艱巨。但他們知難而進,勇挑重擔,與時間賽跑。經過7個月奮力拚搏,於今年3月底按時完成了某型飛機綜合航電系統發圖工作,共發出圖紙2萬多A4。國外完成一種型號飛機航電系統設計通常需要兩年時間,而六0一所僅僅用了不到8個月! 殲11最大航程(空中一次加油)應該是5200公里,J10的雷達直徑是680,J11不用我說了吧. J11是980;14所研製。 J11B上的前視紅外探測系統具備了自我檢測/修復系統項目,J11B裡面的設備都換成國產的了.相對SK,是脫胎換骨的改造. 維護性大幅度提高;殲11B已經裝有國產新型電子干擾裝置,類似f18上面的東西;J11載油系數達到37%;J11B機體壽命1500小時。 殲11戰斗機項目中國將進行30年,從90年到2020年,殲10軍方暫時不會采購超過150架,可能主要用與出口,殲11項目將裝備700架左右,作為中國21世紀前20 年的絕對主力。具備反輻射導彈發射能力,裝備新型霹靂系列反輻射空空導彈和鷹系列反輻射導彈,(殲11掛霹靂-12x2 R27x4,R73x4)完善的對地攻擊功能和種類繁多的對地面攻擊彈葯,包括集束炸彈和激光制導微波制導,電視制導炸彈等,並且能完成地面無縫掃射,還裝備散布器可以散布地雷。 帶副郵箱,具備空中加油能力,最重要的是最新的自動檢測系統,全新的補給拖車系統,更適合空運。J11的造價是J10三分之二左右。 已經開始裝備 06年11月22日的CCTV《軍事報道》大泄空三師換裝全新J11B掛彈出擊狂猛亮相,從全新機群到大批導彈以至到空一師新師長——韓勝延(2004年時為空三師師長,今年可能調到空一師主持新機J11B換裝工作,因為空三師使用J11/su-27有經驗),處處透著牛氣與震撼空一師是空軍王牌中的王牌,據說除了裝備大量J-8D/E/F外,還有裝備N架J10,而此次新聞中特別強調是新型戰機,韓師長在采訪中強調他們首創中國空軍「新型戰機雙機導彈對地精確打擊戰法」。 分析與論證: 1、 對於中國空軍的國產第三代戰機殲十一的消息在網上從來就是五花八門、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可能是處於保密的原因,對中國空軍這款戰機的真實情況也從來就是鳳毛麟角,所以搞的廣大軍事發燒友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可是從以上新聞的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空軍不僅已經擁有殲十一戰機,而且已經在中國大陸的所有戰區空軍中都進行批量裝備。 對於中國空軍的殲十和殲十一系列戰機在中國軍網不少網友不光是對此持懷疑態度,甚至有網友對中國空軍是否真的擁有這種飛機都持否定態度。現在看來這一切都已經雲開霧散-事實勝於雄辯。懷疑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否定殲十的真實型本身就是一種民族虛無主義在作怪。狂妄自大不可取,妄自菲薄就更成問題。所以我們既不可以不顧事實的把殲十戰機吹捧成:什麼世界空軍的頂尖三代戰機、即可隱形又可以超音速巡航的的三代半戰機;同時也不可能妄自菲薄的把它看成是一個還在圖紙上的紙飛機。 而對於殲十一B戰機本人一直以來對它興趣不大,這主要是因為我曾經錯誤的把它和中國空軍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UBK歸納為同一檔次。不過現在看來中國空軍裝備的殲十一B這種新型戰機和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UBK戰機有天壤之別,是兩種作戰武器系統配備不同、作戰任務更不相同的戰機。 如果說中國空軍在十年前引進俄羅斯的蘇27Sk戰機是因為:當時的中國空軍不要說不如日本空軍就是和中國台灣空軍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經過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十幾年的發展,大陸空軍現在已經完成從二代戰機到三代戰機的換代工作,中國空軍已經具備戰略空軍的雛形。中國空軍目前已裝備由近百架蘇30MKK、接近兩百架蘇27—SK和國產化的殲十一系列、以及近百架殲十系列戰機共同組成的總數超過四百架的三代戰機空中核心打擊集團 當年俄羅斯在兩國交往剛剛開始恢復時對中國還是心存戒心,所以賣給中國的蘇—27SK、蘇—27UBK戰機都有些縮水,它的各個系統是有些落後算不上是一流軍機。由於蘇27的雷達和機載武器比F-2落後,而且俄羅斯對中國的導彈出口是擠牙膏式的出口方式,所以蘇27-SK的整體作戰性能比日本空軍的F-2戰機是有一定的差距。而中國空軍現在裝備的殲十戰機作為和日本空軍F-2戰機一樣的單引擎制空戰機,完全可以和它抗衡。由於中國在近十年來的戰機研製工作取得一些不小的成績。中國航空工業雖然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不小的差距。隨著殲十一國產化比例的逐步提高,為中國自主研製三代戰機積累了不少有用的經驗,這些在中國三代戰機殲十的研製和生產過程中得到了體現。中國通過將引進飛機引擎和搜索雷達系統和中國自己的航電系統、飛機氣動外形、和飛機的火控系統和作戰武器系統的整合,使中國現在終於可以生產出國產優秀三代戰機。同時中國航空工業在國產太行渦扇大推力發動機研製成功、和中國電子工業研製出大功率機載國產新型火控雷達,都為中國航空工業現在批量生產三代戰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 台灣海峽兩岸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兩岸分別從國外引進三代主力戰機。台灣方面與美國政府在1992年11月達成了一項總金額為6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購買150架F-16A/B戰斗機,其中包括120架單座型(即A型)和30架雙座教練型(即B型)。這批飛機現已交付台灣「空軍」,並已經形成了作戰能力。大陸空軍1992年開始分三批從俄羅斯引進共76架蘇-27戰斗機,並在1995年簽定由一是由俄羅斯向中國提供蘇-27SK的成品及散件,總數量為200架。二是改造中國沈陽飛機製造公司,引進生產線仿製。這種由俄羅斯提供散件中國自己組裝的飛機被命名為殲十一戰機。今天這兩種飛機的數量已經超過150架。可以說大陸和台灣分別引進的這兩種飛機都是當今世界三代戰機中的佼佼者。 但是有關這兩種飛機的整體評價這些年來有不同的版本,關於大陸的蘇-27不少人看中的是它的良好的氣動外形和所謂的眼鏡蛇動作,而對它的航電性能和武器配備情況到是分析不多;二對於台灣的戰隼只是一味強調它是美國F-16A/B的早期型號,美國人不會提供給台灣的最好版本,美國提供的飛機是打折扣的。這其實就是一種刻意拔高自己;有意貶低對手的不實事求是的思想的表現。還是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兩種飛機的實際優劣情況。 中國為什麼現在公開殲10戰斗機停產殲11 http://wmj007.blog.china.com/200701/126181.html
㈨ 殲十和殲十一為什麼採取兩種進氣道設計載彈量分別是多少
殲十一是重型殲擊機。首先要明確殲十一是在引進俄羅斯的蘇27,後進行仿產的。在氣動布局方面是跟蘇27一樣的。殲11戰機工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購買數架俄造蘇27SK戰機;第二階段引進生產線和散件組裝數架蘇27SK戰機(即殲11);自主研製、升級、改進蘇27SK戰機(即殲11B)。殲11B戰機被定位為「打贏未來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的重點型號」,「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重大決策」,是黨和國家賦予沈飛的「崇高歷史使命」。隨著一系列技術瓶頸的成功突破,殲11B的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其性能已遠遠超過其原型機蘇27SK,現已進入加速生產的「黃金時代」。 殲十是多用途輕型殲擊機。殲十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戰斗殲擊機,殲-10是我國第一架完全獨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斗機,2005年正式裝備部隊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建制、系統地形成了戰鬥力,西方將殲-10劃分為典型的第三代戰斗機,認為它是中國第一種裝備部隊的國產第三代戰機、第一種真正兼有空優及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國產戰機,殲-10的後繼改進型正在逐步推出,在機身的一些局部細節上都作了改進,使得飛機的性能也大大提高,目前肯改進型暫定為殲-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