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智商是怎麼測出來的啊
智力測試一般比較偏重邏輯推理和數字智商,不會測試你的記憶力和文化能力
答對一道題,給出一個大概的分數,通過整套試題來測試出你大概的智商是多少
但這也只是一個推測值,並不是100%的正確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② 錢龍畫龍點睛選股公式
請補充5個代碼:
VAR4:=1;
VAR5:=1;
VAR6:=1;
VAR7:=1;
VAR8:=1;
③ 智商分級
智商的等級
140
以上
天才或近於天才
120-140
智力優異
110-120
智力較高
90-110
普通智力
80-90
遲鈍偶為低能
70-80
介乎遲鈍與低能之間(每可歸入低能)
70
以下
確定為低能
④ 如何使教學中的提問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摘要】 教學提問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提問設置一是要在教學知識的關鍵之處;二是要在新舊知識探索規律中;三是要在相似並易於混淆之處。做到了這些,就可使學生在解疑答難的提問中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5961713.htm
【關鍵詞】 教學 提問 方法 作用
【中圖分類號】 G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11(b)-0142-01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難以開展和深入。」我國古代教育家張載也對此闡述說「在可疑之處不疑者,不曾學;學則疑,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可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怎樣使自己的提問能夠問得恰到好處呢?怎樣能使自己的提問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作用呢?我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點。
1 在教學中知識的關鍵處設置提問。
要善於圍繞教學中心抓住課堂教學的關鍵提問,能起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如:在教學「求平均數」時,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及求平均數的方法。我在引導學生做游戲(兩隊各三名同學挾珠子比賽),讓學生在游戲中發現問題。我抓住學生的疑問進行提問:「怎麼不公平」誰能舉例說明:怎麼不公平呢,如學生說:淘氣隊是4個人挾的珠子,23+35+21+28=107個,而笑笑隊是3個人挾的珠子:34+40+26=100個,就不公平了。就引出對平均數含義的進一步的了解,我可以繼續提問:要做到公平又不能重新比賽了,該怎麼辦呢?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呢?學生經過討論,發現是要平均分?我繼續提問:怎麼平均分呢?請舉例說明,淘氣隊:(23+35+21+28)÷4求出淘氣隊平均每人挾的珠子的個數是26個。笑笑隊:(34+40+26)÷3求出笑笑隊平均每人挾的珠子的個數33個。我提問:26是那組數據得平均數呢?33呢?學生回答以後。繼續提問:在參加比賽時人數不同的情況下,要是比賽公平,應該比較總數還是平均數呢?應該怎麼求平均數呢?學生發現:總數÷人數(份數)=平均數。由於問題提在關鍵處,學生圍繞關鍵處觀察、思考,所以理解得深、記得牢,很快就能求出平均數的值。
2 在新舊知識探索規律中設置提問。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知識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數學知識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謹性,所以數學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數學知識的特點及規律,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規律,才能使學生越學越有興趣,從而正確運用規律解決問題。因為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延伸和發展。在教學新知時,注意在知識的內在聯系處設問,有利於學生建立和加深理解新概念。如在教學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時,先出示一道口算題是舊知的引出:6x4=( ),學生算出結果是24,然後再出示60x4=( ),600x4=( ),在引出新知0.6x4=( ),6x0.04=( ),讓學生算出結果後,可擬定如下提問:(1)積與因數變化有什麼規律?(2)你發現什麼問題呢?(3)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學生討論後得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積就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從而在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中,也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由於學生發現了規律,就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因此,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愈加濃厚,使他們掌握這些知識就更加快捷。
3 在相似並且易於混淆處設置提問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形式相近、聯系緊密的概念、法則、公式等極易混淆,影響學生准確掌握和運用。因此在這些相似易混處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首先要使學生感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有無窮的奧妙,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動力。如「平均數和平均分」是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教師可以採用圖解配合設問的方式辨折。藉助平均分和平均數的意義設問:平均分和平均數是不是完全一樣呢?舉例說明如:把12塊糖平均分給3個孩子,每人能分多少塊糖呢?是什麼意思呢?用什麼方法計算呢?學生:(12÷3=4)。算式每部分表示什麼意思?學生知道平均每個孩子分4塊,這個4塊是每個孩子實際分得數,(如果說3個孩子一共有12塊糖,平均每個孩子分多少塊糖呢?)(12÷3=4算式每部分表示什麼意思?)這4是什麼數?學生:(平均數)。因為不一定每個孩子都分4塊糖。通過以上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兩種分法的異同點比較,經過對比,可以溝通過兩種關系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平均數和平均分是不完全一樣的。使學生恍然大悟,在會心的笑中,我知道學生已體驗到了數學的趣味和奧妙,學生真正理解了平均數和平均分的意義及區別。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充滿著數學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設置數學問題。因此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十分注重創設教學情境中的提問,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切忌「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無聊的問答。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進入課堂,使他們覺得所學習的知識是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是生活中急待解決的問題,並從思索問題中得到啟迪。
教學實踐表明:「提問」的恰切使用,不僅激發了小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的興趣、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同學之間的團結的合作關系及創新思維能力,對課堂教學效率很大的提高。
⑤ 寫文章時,提出經驗公式怎麼分析
---一個大學教授、審稿專家的寫作經驗
給全國十五、六種學報、雜志審稿佔用了我業餘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每年的審稿量少說有100篇。近年來,覺得稿件質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幾年開始審稿時,一審的通過率在90%以上;這一年來大概只有20%,有各種問題需要改後再審的約佔60%,不能錄用的約佔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 睛看刁了,什麼都看不慣;仔細想想,確實不是,實在是近來稿件質量滑坡太明顯。有一次,在某學報編輯部開座談會,主題是如何提高學報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質量要高,這是大家公認的。大家對近年來稿件質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於原因,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同志認為是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有的同志認定為是論文數作為指標被定在某些對個人或單位的評價體系中,造成單純追求數量而粗製濫造。應該承認,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問題並不以我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我們應該看到,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是必然趨勢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輕作者正處在創造力旺盛時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證。我認為,論文質量下降從面上看嚴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論文寫作的基礎訓練不夠。這種情況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因此,我把在審稿中碰到的問題總結了一下,希望對一些作者寫作有所幫助。
一、科技論文的內容
中學時就學過,文章的體裁最主要的有記敘文和議論文兩種。記敘文說的是某一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也點作者的感想。議論文要說的是對某些問題的論點和為證明論點的正確性而做的求證工作,即提供論據,進行推理,最後得出結論。因此,這兩種體裁是很不相同的。還有一種接近議論文但嚴格說來不算議論文的體裁是只對某些問題或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觀感,雖有觀點但並不刻意去證明觀點的正確性,這種文章屬於散文中的隨筆,本文即屬於這種文章。科技論文應該是議論文,至少應該有觀點。通俗地說,科技論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是「是什麼」,而是「怎樣做」 和「為什麼」,對於「怎樣做」的文章,最好要有「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內容。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議論文寫成記敘文,特別是在做了某個項目的研究後的總結性文章,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很少去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原因可能是這樣寫很順,因為工作是他(們)做的,過程很清楚,用不著費勁就可以說明白。這樣的文章深度不夠。近年來受到大家重視,但類的文章大多屬於這種情況。加之的頭緒一般很多,要說明白了,不分粗細,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點霧里看花的味道。科技論文不是工作總結,也不是說明書。論文內容的正確性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不同領域的出錯情況很不相同,很難概括。然而,有五點是應該注意的:⑴ 要有創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創新,是很多刊物考慮錄用的最主要出發點,特別像《中國科學》這樣的權威性刊物,沒有創新就不可能錄用。可以說,創新有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兩種。工學類論文中,原始創新比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演算法,或是以別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屬於集成創新。雖然這也是可取的,但論文必須雄辯地說明採用採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結果。有一篇論文寫基於hermit樣條的彩色圖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並沒有錯,但有兩個結論有問題。一是說用hermit樣條對提取的間斷的道路標志線擬合後可以得到連續的標志線,實際上,一般的三次樣條或多項式擬合也能解決這個問題;二是說hermit樣條更適於表達圖象上的彎曲的道路標志線,但是沒有數據表明為什麼其它的擬合曲線就不適合。這樣一來,雖然別人在道路提取中沒有用過 hermit樣條,這篇論文的新意也就盪然無存了。⑵ 論文的寫法一定要突出重點。有篇文章談及機器人的靈巧手,這個項目本身做得不錯,但這篇文章把靈巧手的結構、手指驅動、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說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說得不透徹,沒有深度。如果這篇文章能集中論述尺寸受限制的靈巧手的驅動,就要好得多。還有一篇談遙在技術的文章,先泛泛地講了微型攝像頭的結構,再從一些書上摘錄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間又沒有有機聯系,這樣的文章根本沒有內容。如果集中論述在視覺系統微小型化中所解決的問題,恐怕還能寫出點東西。⑶ 論文的內容要真實、正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不弄虛作假是良好的科學道德。如果讓人看出虛假的東西,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寫控制演算法的文章,對演算法做了模擬。模擬時用的關節角函數是q=0.1sin(3πt),周期顯然是(2/3)s,而做出的模擬曲線的周期卻是2.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 多,這樣的結果至少使人懷疑作者並沒有真正做了模擬。⑷ 關於綜述性文章。綜述性文章的內容主要是前人對某一專題做過哪些研究、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問題還需要繼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對這一專題繼續研究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寫綜述性文章實際上是比較難的,需要佔有大量資料,而且,對資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高屋建瓴。千萬不要看了幾篇發表過的論文就寫綜述。⑸ 關於論文中的公式。科技論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導的正確固然很重要,但也並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導過程寫清楚。有的文章雖然寫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對公式中所用符號的說明,不注意說明公式的適用條件,這樣的公式是沒什麼用的。有一篇文章論述以三條人工肌肉作為作動器的並聯,作者試圖建立它的數學模型,前面寫出了人工肌肉輸入氣壓與肌肉長度的關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後就說把前一式與後一式相結合,得到一個非線性的狀態方程,把它作為數學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數,顯然是與及肌肉參數有關的,作者恰恰沒有寫出系數與參數的關系,這就使人懷疑這個模型是不是推導出來的。即
使是,這樣的模型只 是通式,沒有用處二、論文的標題
論文的標題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標題應該與文章的內容非常貼切。這一點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標題過大;有的又過於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 「服務機器人仿人手臂運動學研究」,內容是作者在研製一種服務機器人時對一種七自由度手臂運動學所做的分析。「仿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這種冗餘自由度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這樣的解法並不只能用於服務機器人。如果把標題改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則既有學術意義,又兼顧了作者的研究項目。還有一篇論文的題目是「登月機器人關節潤滑技術的研究」,內容是一種固體潤滑膜的制備和特性。論文的題目太大,而且,如果題目中就明確提出登月機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擬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溫、強粉塵環境中的實驗,目前尚無條件。如果將題目改為 「mos2基固體潤滑膜制備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縮小了范圍,又避開了尚不能進行的實驗。還有些論文題目本身就有問題,例如,有一篇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 「仿人機器人的動態行走控制」,行走有靜態的嗎?肯定沒有,連原地踏步都是動態的。這樣的標題豈不讓人笑話?三、摘要摘要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摘要應寫得簡練,只需說明寫論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結果即可。寫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沒用的話。例如,「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應用領域更加廣闊,某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之類的話就沒有用。
四、引言論文引言的作用是開宗明義提出本文要解決的問題。引言應開門見山、簡明扼要。有的寫機器人的文章,一開始寫捷克一作家寫的戲劇中一個機器奴隸叫 robota,美國1950年製造了第一台工業機器人,這就繞了太大的圈子,有點「言必稱希臘」。很多論文在引言中簡要敘述前人在這方面所做過的工作,這是必要的。特別是那些對前人的方法提出改進的文章更有必要。應該注意的是,對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斷章取義,如果有意歪曲別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優點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論文中,對前人工作的概括應盡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這類段落了。文獻的引述要正確。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獻,別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時不注意正確性,就可能以訛傳訛。有一篇談遙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國《自然》雜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 7000km的兩地進行遙操作,從操作端發出操作命令到執行端反饋回信息只用了150μs。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電波直線傳播,至少也需要 46.67ms。後來查明是作者引用時單位寫錯了。如果文章發表了,以《自然》雜志的權威性及這篇文章作者的影響力,這個錯誤的數據肯定還會接著被引用。一些論文也開始引用互聯網上的文獻和消息。網上文獻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消息的可*性不高。我們曾用裝甲車為某試驗基地研製了一台遙控靶車,在《兵器知識》上曾有過報道。由於某些內容不便公開,對文章做了一些技術處理。這個消息到了網上卻變成了「我國研製成功遙控裝甲車」,「螞蟻」成了 「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網上的消息,一定要通過其它渠道對消息進行核實。不少論文在
引言中還說明了文章的結構,雖然話不多,但並非很必要。對於學位論文,因篇幅大,在緒論中交代一下整個論文的結構是應該的。在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就沒有這個必要。
五、實驗驗證
論文中的實驗的目的是驗證論文提出的理論或方法的正確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個階段我不太同意把模擬叫做實驗,但隨著模擬技術的進步,至少它可以成為一種驗證的手段。理論的正確性並非總是要用實驗來驗證的。那些用公認的定理證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驗證。方法可行性的驗證相對簡單一些,實驗只要說明所用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即可。方法(特別是演算法)有效性的驗證在很多論文里做得不好。所謂有效性,應該是比別的方法更快或更簡單地解決了問題,或是計算復雜性低,或是計算速度更高,或是佔用的內存小。要說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較,不能「老王賣瓜」;二是要有相應的數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論文中的實驗往往是一種為說明問題而專門設計的實驗。實驗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要說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設法將它孤立起來。我曾連續審了四篇關於構建機器人模擬球隊的論文。這四篇論文除了敘述性的內容偏多以外,寫得還是不錯的。文章的內容涉及個人技巧、決策機制及整體協調,並不重復。而且,球隊兩次參加了機器人足球世界盃模擬組的比賽,都取得亞軍的好成績。這就是說,在構建球隊時代所採取的技術措施還是有成效的。但是,這四篇文章都用參賽對陣的得分來說明技術措施的有效性,這是不合適的。因為,足球賽的成績只是一種排名,只說明參賽隊實力的相對強弱。如果對手的實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軍,也不能有效地說明自己所採取的措施是正確的。而且,如前所述,一個隊能否取得勝利與個人技巧、決策能力、整體協調等多種因素有關,取得較好成績倒底是哪個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說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兩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賽結果來說明不相同的技術措施的作用,顯然也是沒有說服力的。如果對同一對手以採取論文中的措施和不採用這種措施進行兩次比賽,則比賽的結果就能較好地說明這種措施的作用。有不少論文由於各種原因不能用嚴格的理論證明方法的正確性和有效性,也暫時做不了實驗,於是就用模擬的方法來說明。這時應注意的是,盡管文章中只能給出個別的模擬實例,但做模擬時應該盡可能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多做一些實例,因為,用一、兩個實例的模擬結果說明的結論很可能被另一個實例推翻。有一篇論文要在相互距離已知的幾個點中尋找一條最短的遍歷路徑,論文的篇幅很長,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對,但沒有證明。最後用了一個實例做模擬。我在審稿時寫了一個更簡單的方法,與論文方法所得的結果一致。這樣一來,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雖然不錯,但一點意義也沒有了。
六、結論結論中出現的問題不太多,不過精彩的結論也不多。由於word等文字處理提供的「復制」、「粘貼」的方便,論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話也就被拷貝到結論中,還沒看到結論就知道結論說什麼,這樣的結論已經沒味了。不過偶爾也碰到「過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問題在結論中突然冒了出來。比較罕見的情況是,有的論文的結論把文章中的論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以前用筆寫字的時候,常聽人說「字是人的臉面」,意思是說,一手好字會為你增添光彩,看著也舒服。現在,論文上的字都是列印機打出的印刷體,文章是不是通順就很突出了,也就成為「人的臉面」了。俗話說「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問題太多,念不順口,作者給人的印象也不會好。送審稿中,比較突出的文字、標點方面的問題有;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裡,說到哪裡,語氣、語意不連貫。⑵ 語意重復,用詞羅嗦,不善運用代詞。⑶ 「而」、「故」、「然」、「其」之類的虛構詞用得別扭。⑷ 技術術語使用不當或生造術語,這是在論文中最不應出現的文字問題。如果某一領域的名詞術語已經有了國家標准,雖然這類標准一般是性標准,但也應首先使用標准核定的術語,為的是與別人有「共同語言」。在論文中不應使用俗名,即使這樣的名詞已被較多的人使用。術語是有內涵的,在制定術語標准時,對收納的每條術語都有嚴格的定義。如果在論文中不得不創造一條新的術語,對它的內涵一定要說清楚,要有嚴格的定義。我對一篇論文中的「軌跡跟蹤控制」提出過質疑。表面看來「跟蹤控制」還說得過去,細想想,能與「控制」 相連的無非是兩類詞,一是對象,如「溫度控制」、「壓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適應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軌跡跟蹤控制」是什麼?「軌跡跟蹤」既不是控制對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實際軌跡對期望軌跡的跟蹤正是對運動軌跡進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軌跡跟蹤」和「軌跡控制」都是可用的術語,而「軌跡跟蹤控制」則站不住腳。還有,在學術性文章中不應使用「電腦」、「光碟」這類商業化和港台化的名詞。⑸ 亂用標點符號。錯得最多的是句號,或是長句不斷,或是斷句不當。最不容易用錯的只有問號和感嘆號。⑹ 近年來有個很時髦也用得很濫的詞「基於」。有時侯翻開一本雜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標題有「基於」二字。「基於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應該說「基於」一詞翻譯得還是不錯的。「基於規則的系統」比早年譯的「規則基系統」、「以規則為基礎的系統」 聽起來要順耳一些。問題是要把「基於」用得必要、得當。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來追求文皺皺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礎上」,x就應該是個可以被當做基礎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一篇文章用了「基於任務級……」,這個「任務級」就不是實在的東西。還有一個用得不當的詞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沒有智能的東西也被帶上了這個帽子。其實,解決文字方面的問題並不難。作者在寫完文章後只要念一、兩遍,大部分文字問題都可以發現。不過,如果作者在口語表達上就有不規范的地方和固癖,這樣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的特殊問題
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用英語寫作論文當然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大多數人還不具有用英語思考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好的做法是先寫中文稿再譯成英語,這樣至少能避免直接寫英文稿時容易出現的語意不連貫的問題。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現的用詞問題是:⑴ 按漢語硬譯,形成所謂的「中式英語」。雖然不大會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這類「洋涇浜」,硬譯的情況還是常見的。有一篇論文把「車載的」譯為「tank-load」,其實,單詞「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車載。⑵ 介詞的使用不當,用「of」、「to」較多,其它介詞用得少。⑶ 代詞「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後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⑷句型單調,喜歡(或不得不)用「to be」構成句子。⑸ 不
注意動詞的詞性。有些動詞既可是及物動詞也可是不及物動詞,應該優先用不及物動詞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動詞的被動語態成句。⑹ 冠詞「a」、「the」的使用不當,尤其容易忘記使用定冠詞「the」。⑺ 不注意名詞的單、復數,不注意主、謂語的人稱配合。⑻ 論文中的用詞應該比較正式,盡量少用一詞多意的詞,例如,口語中「get」有「獲得」的意思,但論文中最好用「obtain」。⑼ 中西文化的差異常常使英文稿帶有「中國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謙虛,在文章的結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點,說在今後的研究中會逐步克服這些缺點。外國人就不會這么說,他們總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點,也會說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方法將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紹中非要在「教授」後面加個「博士導師」,外國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導師的教授是什麼樣子。
九、論文的署名毫無疑問
論文的第一作者應該是執筆者。這不僅體現了對他勞動的尊重,而且有對文章的責任。不少文章是在讀的研究生寫的,導師的名字署在後面,這無可非議。但是,從有些文章可以明顯看出,在投稿前導師並沒有看過。甚至有的文章已經發表,導師還不知道。這種情況不好。導師即使在成文前參加過意見但成文後不看,這是導師沒有負起責任;如果學生在導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署上導師的名字投稿,從好的方面理解是對導師的尊重,從不好的方面理解則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近來論文署名還有人數增多的趨勢,甚至一篇不長的文章署了五、六個人的名字。這種情況在某個項目的總結性文章中比較多見。誠然,項目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的主意是很難分清楚的,但是,論文不是工作總結,在寫論文時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於在署名時多寫幾個人送人情或者寫上根本沒有參加工作的領導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應提倡的風氣。
一般來說,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經過一次技術性審查,英文稿還有一次文字性審查。這種審查通常是學報或雜志的編輯部聘請同領域的專家進行的。編輯部的責任是統一論文的格式、審查文字、處理審稿意見。審稿人的責任是對論文的創新性和正確性進行審查,審稿意見一般應包括為提高稿件質量而應做的修改的建議。作者對審稿人提出的審查意見首先應很重視,考慮他為什麼要提出這些建議。審稿人的意見畢竟是來自一個旁觀者的意見,俗話說「旁觀者清」,他的意見總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覺得審稿人沒有讀懂自己的文章(我並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對他的意見也就不認真考慮,這是不對的。審稿人是論文的第一讀者,如果他都沒有讀懂,作者也得考慮自己的文章有什麼問題讓人家不懂,否則發表後如何面對更多的讀者?當然,對審稿意見也要分析。雖然編輯部聘請的審稿人是同領域的專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領域很寬,審稿人可能並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個具體專題,提出一些並不十分中肯的意見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審稿人的意見去做。審稿後,如果要對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應付審稿人。我給某學報審過一篇關於類剛毛表面減阻效應的論文,一審時我提出了一些問題要求改後再審,作者的態度倒也是謙虛的,承認所提出的問題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關鍵的問題是對實驗的疑問,作者就有點敷衍,將實驗結果用與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種曲線形式表現出來,而這種曲線明顯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實驗結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問,提出修改後再審。第三稿中,作者又換了一種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後來,這篇稿件再也沒有出現過。不少編輯部對審稿採取了雙盲制,即審稿人不知道論文的作者是誰;作者也不知道審稿人是誰。不管這種制度的出發點是什麼,我認為它把作者和審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編輯部甚至只將審稿人的部分意見轉述給作者,這樣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為提高稿件質量的障礙。既然是做學問,就不應該有所顧忌。有的雜志的編輯部似乎不審稿。你剛把稿件發過去,它就來函說擬在某期發表,要寄版面費。這是不負責任的編輯部,應該離遠點。說到標題,本文的標題也太大了,不過,本文只是隨筆,用這樣題目是追求一種引人注意的效果,並不是說,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這些事就能寫出好論文。打個不十分准確的比方,論文好比一棵樹,內容是它的主桿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標題、引言、實驗、文字等等,或許可以算是一部分葉片,這棵樹植根於真才實學的沃土上。要想寫好論文,刻苦鑽研,增長學識才是關鍵,論文是用心血澆灌出來的。
⑥ 測智商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
智商測量方法標准 對智力測量的方法很多,通常有觀察法、實驗法、談話法、個案調查法、作品分析法、智力測驗法等。 現代心理學最早使用智力測驗的是法國心理學家比奈。1904年法以國教育部長邀請科學家與教育家組成了一個委員會,專門研究學校判斷低能兒童的方法問題。比奈就是該委員會的成員。他與西蒙合作,於1905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測量智力的具有成效的量表,叫做可量的智力表。
1908年,比奈與西蒙對這個智力量表做過一次訂正與補充,1919年雙做了第二次訂正。這個量表兒作比奈-西蒙智力測量量表。比奈一西蒙智力測量量表很快被翻譯成各國文字。在中國,20年代初期有陸志韋訂正的比奈一西蒙智力測驗,謬世承、陳鶴琴合作的《智力測驗法》。30年代有陸志韋、吳天敏再次訂畫龍點睛的比奈一西蒙智力測驗。 智商是一種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數量指標。它是德國心理學家施特恩在1912年提出的。
智商是智力商數的簡稱,智商用英文IQ表示。 智商是智力年齡被生理年齡被生理年齡相除而得出的商數。智商的計算公式如下:IQ=MA÷C.A×100,智商表示人的聰明程度.智商越高,表示越聰明. 生理年齡指的是兒童出生後的實際年齡、智力年齡或心理年齡是根據智力測量測出的年齡。 智力年齡只能表示智力的絕對高低,不能表示不同生理年齡不同兒童的智力高低。
例如:甲兒童生理年齡5歲,智力年齡6歲,而乙兒童年齡10歲,其智力年齡11歲,兩個兒童的智力年齡都比自己的生理年齡大了1歲,這就很難比較他們兩個人的智力的高低。採用智商就能相對比較出他們智力水平的高低。甲兒童的智商力5/6×100=120,乙兒童的智商等於11/10×100=110。從甲乙兒童的智商我們可以認為,甲兒童智力水乙兒童的智力水平高。
通常人們對智力水平高低進行下列分類:智商140以上者稱為天才,智商120-140為最優秀,100、110、120為優秀,90-100為常才,80-90為次正常,70-80為臨界正常,60-70為輕度智力落後,50-60為愚魯,20-25為痴魯,25以下為白痴。
⑦ 關於股票問題
要通通講清楚,只能去復制!
我只告訴你方法:
1、買最簡單的書或是營業大內廳去"實習容"----要下問!
2、到BBS.GUPZS.CN有個欄目(最基礎都有)
http://bbs.gupzs.cn/school/gszd.aspx
3、所有股件,你如不會用,一個方法解決:按F1看幫助說明
4、剩下就是你要付的努力!
祝你早日發財!
對了,關於指數的說明,你到上交所或深交所網站去看,有具體演算法和股本等
⑧ 怎樣寫好一篇文章的結尾(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自然結尾法 即用事情的結果作為文章的結尾,事物敘述完了,文章隨之結尾。結尾的方法例如:《月光曲》的結尾:「兄妹倆被美妙的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下來」。又如:《飛奪瀘定橋》:「紅軍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最前線。」《李闖王渡黃河》:「闖王謝了船夫,帶領大軍勝利渡過了黃河。」
二、點題結尾法 這是一種常見的結尾方法。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作者按總述——分述——總述的結構,在總分述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變化和土特產及名貴葯材後,用「小興安嶺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也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作結尾,總結了全文,點明了文章的中心。如《大理石街》、《一個蘋果》|《大森林的主人》等文章都採用了這種方法。這種結尾法,適合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文章,是我們常用的結尾法。同學們寫作時,要注意:如何總結全文,如何提煉文章中心思想,切忌重復文章基本內容,或重復開頭等。
三、發問結尾法 即結尾時以發問的形式(反問或設問)提出問題。
四、例如:《一夜的工作》一課「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我看見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結尾具有啟發、感染、強調和肯定的作用。
這種結尾法適合於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同學們在寫作文時,要注意設問,反問的目的是抒發真情實感,不要牽強附會。
四、抒發感情結尾法 即結尾時作者對描述的事物抒發真情實感,飽含贊美之情。
例如:《金色的魚鉤》一課結尾寫道:「擦幹了眼淚,我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小心地包起來,放在貼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勝利以後,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去,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瞻仰它,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金色的光芒!」這樣結尾,老班長那種關心同志、捨己救人、忠於革命的品質便躍然紙上,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如《海上日出》、《珍貴的教科書》、《桂林山水》、《橋》等課文均採用了這種方法。
這種結尾法適合於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文明。同學們寫作時要注意有感而發,有情而抒,不要無病呻吟。
五、啟發式結尾法 即結尾給人以某種教育或啟發,作者用恰當的詞語能使讀者思考回味,給人一種「言已盡,意無窮」的感覺。例如:《小馬過河》結尾:「……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麼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這就引起了我們的深深思考:不論做什麼事,不能光聽人家怎麼說,而應該自己去試一試。另外,如《草地夜行》、《在艱苦的歲月里》等課文的結尾均採用這種方法。
這種結尾法適合於童話、寓言故事,同學們寫作時要注意給讀者留下思考、想像的餘地。不要赤裸裸地寫出來。
例如:《草地夜行》一課結尾:「風,呼呼地刮著,雨,嘩嘩地下著。黑暗籠罩著大地,『要記住革命!我抬起頭來,透過無邊的風雨,透過無邊的黑暗,彷彿看見一條光明大路,這條大路一直通向遙遠的陝北。我鼓起勇氣,邁開大步,向著部隊前進的方向走去。」作者先描寫惡劣的自然環境,接著描寫「我」的心情,最後描寫「我」鼓起勇氣向前走的形象。
這種結尾法一般適用於寫人、記事、寫景的文章,同學們寫作時要注意描寫要為突出中心服務,切忌毫無目的描寫或為了描寫而描寫。
七、展望未來結尾法 即在敘述現狀之後結尾展望未來,鼓舞人心,激勵鬥志。
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結尾「島上的英雄兒女日夜守衛祖國的南大門。隨著社會主交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可愛的西沙群島必將變得更加美麗富饒。」這樣結尾緊扣題目,照應文章的開頭,銜接文章的重點和主體,不僅能引起讀者對文章全文的回味,加深對文章中心思想的印象,而且會使讀者受到啟示和鼓舞。
同學們,寫作時要注意,如果文章開頭是點明中心,結尾一般是用展示未來的方法作結尾,同時,展望的內容一定要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關,切忌生搬硬套。
寫好文章的結尾- -
一、自然流暢的結果交代法
這種結尾方法常用事情的結果作為文章的結尾,事情敘述完了,文章隨之結尾。如課文《林沖棒打洪教頭》就以「洪教頭滿面羞慚,灰溜溜地走開了。」作結尾,讀完課文後,毫無拖泥帶水之感,只覺得痛快淋漓、干凈利落,並為林沖棒打洪教頭的行為拍手叫好。
二、畫龍點睛的全文總結法
這種結尾,是用簡練的語言對全文進行小結歸納,揭示文章中心。如課文《鄭成功》用「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建設台灣的偉大功業,是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結尾,這個結尾概括了全文內容,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時,用來總結全文的還可以是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詩句等,這樣的結尾更是言簡意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課文《霧淞》結尾寫道:「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瓊樹玉枝,便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
三、照應開頭的首尾呼應法
結尾與開頭相照應,收攏全文,這種結尾方式是各類文章極常見的收尾方法。這種結尾方法有多種形式,有的是用相同的句子呼應,如茅盾的《白楊禮贊》結尾與開頭呼應道:「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還有一種是開頭設問,結尾回應開頭的設問,如課文《海底世界》的開頭是「你可知道,大海深處是怎樣的嗎?」結尾是「海底真是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
四、含蓄深刻的啟發聯想法
這種結尾,語言含蓄,餘味無窮,促使讀者去思考,去想像。如《凡卡》一文的結尾不但襯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而且給讀者留下了再創造的餘地,添加的兩個省略號收到了言已盡而意無窮的妙處。
好的結尾是多種多樣的,上面談到的只是其中一些常用的結尾方式,同學們可以根據不同文體和表達的需要靈活選用恰當的結尾,達到增強文章感染力的作用。
如何寫好文章的結尾 (2007-01-16 16:48:12)分類:精華轉載 文章的結尾是文章內容發展的自然結果,是一篇文章的總收束。文章的結尾往往決定於文章的內容、文體的性質和寫作的具體情況等,沒有什麼固定的公式。例如「或總結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來,以鼓舞鬥志;或抒發情懷,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或造語含蓄,使讀者掩卷遐思。好的結尾,不僅能深化主題,而且耐人尋味。文章結尾的基本要求是:要按照文章的內容發展和作者的思想脈絡自然寫出,不拖泥帶水。舉例如下:1 提出希望 偉大而光明的祖國啊,願你永遠「如日之升」! 楊朔:《泰山日出》2 發出號召 一切忠誠、坦白、積極、正直的共產黨員們團結起來,反對一部分人的自由主義傾向,使他們改變到正確的方面來,這是思想戰線的任務之一。 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3 指明方向 「奮斗,是改革現實的杠桿,是億萬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堅實階梯。只有以不懈的韌勁,一級級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輝燦爛的理想高峰。讓我們在四化的偉大征途上譜寫出自己的奮斗之歌吧。」 陳群:《理想的階梯》4 強調作用 寫了讀書筆記,還要養成一種習慣,經常翻讀,反復學習,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學習所得,而且可以加深理解。 巫繼學:《作好讀書筆記》5 自然收束全文 那一年,他才四十二歲。 中小學通用教材初中語文課本第一冊:《鞠躬盡瘁》6 總結歸納 總結八十年的奮斗歷程和基本經驗,展望新世紀的艱巨任務和光明前途,我們黨要繼續站在時代前列,帶領人民前進,歸結起來,就是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的奮斗業績和基本經驗》)7 含蓄深刻耐人尋味 這天夜裡,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小蜜蜂。 楊朔:《荔枝蜜》8 點明主題 跟困難做斗爭,其樂無窮。 吳伯蕭:《記一輛紡車》9 抒情議論 我愛秋天。 我愛我們這個時代的秋天, 我願這大好秋色永駐人間。 峻青:《秋色賦》10 以人物描寫結尾 「是我的——」她氣洶洶地嚷了半句,就扭過頭去。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裡晶瑩發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撒滿白色百合花被子,這象徵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 茹志鵑:《百合花》11 以景物描寫結尾 我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看完這座大廈的時候,萬道霞光灑在外面蒼翠的樹叢上,灑在杏黃色的牆壁上,酒在天安門的紅牆黃瓦上,放射出一片光輝燦爛的異彩。 孫世愷:《雄偉的人民大會堂》12 以詩歌結尾 撫今追昔,人們都說:要是陳毅同志還健在的話,一定會揮筆寫詩和我們一起歡呼:萬里江山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 顧寄南:《黃橋燒餅》13 結尾扣題 毛主席站在黃河的身旁,望著它壯麗的遠景,笑了。 臧克家:《毛主席向著黃河笑》14 與開頭呼應 開頭: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間霧蒙蒙的一片。 結尾:風,更猛了。雪,更大了。 杜鵬程:《夜走靈官俠》
⑨ 測量IQ的方法
智商就是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簡稱)。通俗地可以理解為智力,是指數字、空間、邏輯、詞彙、創造、記憶等能力。 要測量智力,最簡單的方法,當然就是給予一個測驗,測驗里的問題很明顯地要體現到以上能力的運用。 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設計世界上第一智力測驗。這些測驗,每個都共30題,由淺入深,測試人的判斷理解及邏輯等能力。這套測驗,給當時的法國政府採用,用來測試學童的智力,以找出那些智力較低者,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務。 其後不斷修正先前設計的測驗,得出一個"智力年齡"的概念。 智力年齡(Mental Age)是指某個年齡組別的孩子,平均而言,所能達到的智力水平。比如,一個8歲的小孩子,他在智力測驗的表現,跟普通10歲的孩子一樣好,我們就說,這個孩子智力年齡是10歲,雖然他的實際年齡只有8歲。 1916年,心理學家Stern提出一個「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I.Q.)的概念:如果一個小孩子的智力年齡與他的生理年齡一樣,那麼他的智力就是一般;但如他的智力年齡高於或低於他的生理年齡,則他的智力便是高於或低於一般水平。 智商(I.Q.)=(智力年齡/生理年齡)×100% 比如上例中,小孩的智力年齡是10,生理年齡8,故智商=(10÷8)×100=125。
智商(I.Q.) 智力等級
140以上 天才或近於天才
120-140 智力優異
110-120 智力較高
90-110 普通智力
80-90 遲鈍偶為低能
70-80 介乎遲鈍與低能之間(每可歸入低能)
70以下 確定為低能
根據統計,
約50%的人口,智商介於90與會110之間即「普通智力」
約25%的人口,智商小於90,(根據定義,智商100當然就是人口的平均智力水平)。
智商介於是110與120者,約占人口14.5%;
介於是120與會130者約佔7%
介於是130與會140者,約3%
智商超過140者,僅占人口的0.5% 。
在低智力的一邊,亦有類似的分布情況。例如智商,在介於70與80者,有7%等等。
可見,「天才」與「遲鈍」的人都很少;絕大部分的人,都是一般智力。 對智力測量的方法很多,通常有觀察法、實驗法、談話法、個案調查法、作品分析法、智力測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