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黃金貨幣體系

黃金貨幣體系

發布時間:2021-04-27 14:09:30

1. 什麼是貨幣體系

現行貨幣體系是布雷頓森林體系70年代崩潰後不斷演化的產物,學術界也稱之為牙買加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步入漫漫長途。1976年IMF通過《牙買加協定》,確認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浮動匯率的合法性,繼續維持全球多邊自由支付原則。雖然美元的國際本位和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和國際儲備貨幣職能仍得以延續,IMF原組織機構和職能也得以續存。但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五個基本內容所決定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准則與規范卻支離破碎。因此現存國際貨幣體系被人們戲稱為「無體系的體系」,規則弱化導致重重矛盾。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引發金融市場全球化趨勢在90年代進一步加強時,該體系所固有的諸多矛盾日益凸現。

現行貨幣體系下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的優劣

(一)固定匯率制

目前的固定匯率制主要表現為釘住匯率制。它是指一國採取使本國貨幣同某外國貨幣或一籃子貨幣保持固定比價關系的做法。這種釘住不同於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釘住美元的做法,因為那時美元是與黃金掛鉤的,而美元的金平價又是固定的。而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一些國家所釘住的貨幣本身的匯率卻是浮動的。因此目前的固定匯率制本質上應該是浮動匯率制。

固定匯率制的優缺點:

1、優點:
(1)有利於經濟穩定發展

(2)有利於國際貿易、國際信貸和國際投資的經濟主體進行成本利潤的核算,避免了匯率波動風險。

2、缺點:
(1)匯率基本不能發揮調節國際收支的經濟杠桿作用

(2)為維護固定匯率制將破壞內部經濟平衡。比如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時,本幣匯率將下跌,成為軟幣,為不使本幣貶值,就需要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但這種會使國內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失業增加。

(3)引起國際匯率制度的動盪和混亂。東南亞貨幣金融危機就是一例。

(二)浮動匯率制

1、優點:
(1)簡便易行

(2)匯率基本可發揮調節國際收支的經濟杠桿作用,且具有連續的調節能力。

(3)保證了國內政策的自主性,不會產生以犧牲內部平衡來換取外部平衡。

(4)可避免通貨膨脹的國際傳播。

(6)減少了官方對國際儲備的需要和依賴。

2、缺點:
(1)浮動匯率調節國際收支的能力是有限的

(2)不利於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因為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存在很大風險。

助長了外匯投機活動,會加劇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與混亂。

2. 請以黃金為主線闡述國家貨幣制度的發展史

現如今已經是四代貨幣制度了,分別是金本位制、銀本位制、復本位制、紙幣本位。它們之間的區別具體如下:
【金本位制】
將歷史上至今曾經出現過的貨幣制度可以分為兩類,即金屬本位與紙幣本位。
金本位制是指以黃金作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其主要形式有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1、金幣本位制
金幣本位制是以黃金為貨幣金屬的一種典型的金本位制。其主要特點有: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流通中的輔幣和價值符號(如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輸入。在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之間,根據兩國貨幣的黃金含量計算匯率,稱為金平價。
2、金塊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銀行發行、以金塊為准備的紙幣流通的貨幣制度。它與金幣本位制的區別在於:其一,金塊本位制以紙幣或銀行券作為流通貨幣,不再鑄造、流通金幣,但規定紙幣或銀行券的含金量,紙幣或銀行券可以兌換為黃金;其二,規定集中黃金儲備,允許居民當持有本位幣的含金量達到一定數額後兌換金塊。
3、金匯兌本位制
金匯兌本位制是指以銀行券為流通貨幣,通過外匯間接兌換黃金的貨幣制度。金匯兌本位制與金塊本位制的相同處在於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國內流通銀行券,沒有鑄幣流通。但規定銀行券可以換取外匯,不能兌換黃金。本國中央銀行將黃金與外匯存於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允許以外匯間接兌換黃金,並規定本國貨幣與該國貨幣的法定比率,從而穩定本幣幣值。
布雷頓森林體制
布雷頓森林體制是指各國將本幣與美元掛鉤制定兌換比率,這樣使各國貨幣與黃金間接掛鉤。在這種國際貨幣制度安排中,美元相對於其他成員國的貨幣處在等價於黃金的關鍵地位。所以,這種制度又稱為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
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體系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形成的國際貨幣制度,主要內容:(1)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2)匯率安排多樣化;(3)多種渠道調節國際收支,包括 ①運用國內經濟政策。② 匯率政策。③通過國際融資平衡國際收支。④通過國際協調來解決國際收支平衡問題。⑤通過外匯儲備的增減來調節。牙買加體系對維持國際經濟運轉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仍存在著一些缺陷,國際貨幣制度仍有待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銀本位制】
銀本位制是指以白銀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在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中銀本位的歷史要早於金本位。銀本位制的運行原理類似於金本位制,主要不同點在於以白銀作為本位幣幣材。銀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其名義價值與實際含有的白銀價值一致。銀本位分為銀兩本位與銀幣本位。

【復本位制】
復本位制指一國同時規定金和銀為本位幣。在復本位制下金與銀都如在金本位制或銀本位制下一樣,可以自由買賣,自由鑄造與熔化,自由輸出輸入。
復本位制從表面上看能夠使本位貨幣金屬有更充足的來源,使貨幣數量更好地滿足商品生產與交換不斷擴大的需要,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具有內在不穩定性的貨幣制度。
「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即金銀兩種金屬中市場價值高於官方確定比價的不斷被人們收藏時,金銀兩者中的「貴」金屬最終會退出流通,使復本位制無法實現。這一現象被稱為「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的根本原因在於金銀復本位與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具有排他性、獨占性的矛盾。

【紙幣本位】
1、將紙幣本位制又稱作信用本位制,概由於從國家法律而論,紙幣已經無須以金屬貨幣作為發行准備。
2、紙幣制度的主要特徵是在流通中執行貨幣職能的是紙幣和銀行存款。
3、紙幣給通過調節貨幣數量影響經濟活動創造了條件。
4、對紙幣制度自實行之日起就存在著不同的爭論。
主張恢復金本位的人認為只有使貨幣能兌換為金,才能從物質基礎上限制的草率行為,促使謹慎行事。贊同紙幣本位制的人則認為,在當今的經濟社會中,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十分廣泛,通過改變貨幣供應量以實現預定的經濟目標,已經成為經濟政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3. 金本位制下國際貨幣體系具有哪些特徵

金幣本位制是以黃金作為貨幣金屬進行流通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乾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來決定。
金幣本位制下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實施,實施國貨幣必須具有較為穩定的含金量支撐,能夠在國際上獲得良好的聲譽,保持幣值的堅挺。在實施金本位的同時,如果該國的經濟體具備一定的規模,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交往,那麼該國的貨幣就能夠逐步提高或穩固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被其他國家儲備持有,從而成為流通范圍廣,幣值堅挺的國際貨幣。
金本位制下國際貨幣體系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黃金充當世界貨幣;二是兩種貨幣兌換以鑄幣平價為;三是外匯收支具有自動調節機制;四是匯率波動以黃金輸送點為限。

4. 黃金為什麼可以當貨幣

轉一片文章,供你參考:

盤點2005年全球金融大事,最受矚目的無疑是金價出現不同尋常的持續上漲。盡管受年終結賬因素影響導致近期國際市場金價一度自每盎司540美元的高位出現急劇下挫,但許多市場人士依然對金價未來走勢充滿信心。這顯然不是由於黃金在中國已漸漸成為一種新的投資工具,畢竟上海黃金市場交易所全年成交量僅為106億元人民幣,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投資者對通貨膨脹的擔憂。當人們相信大宗商品交易價格對產業周期具有前瞻性,以及匯率對經濟周期具有前瞻性的時候,黃金價格的前瞻性可能更加豐富。

以「比價關系」來解讀本輪金價上漲的人不在少數。的確,與40年前相比,國際市場油價至今已上漲了30倍,最大漲幅超過35倍,而金價漲幅充其量不超過15倍。不僅如此,以「9"11」為起點,目前銅價上漲了3倍,鎳價的上漲幅度更高,而金價的漲幅僅為80%。這可以用來說明黃金價格曾受到嚴重低估,也暗示了金價在未來仍具有可觀的上漲空間。

不過,將黃金混同於一般大宗交易商品忽視了其貨幣的屬性。作為世界貨幣以及儲備工具,黃金的需求導向及其對金價的影響無疑要比上述「比價關系」重要得多,亦深刻得多。最大膽的聯想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35年以後,黃金的貨幣功能特別是其國際儲備地位開始重新受到重視。

黃金儲備比例
黃金和白銀成為世界貨幣是由國際貿易推動的。在此之前,各國的貨幣形態五花八門。如果說以白銀為主的世界貨幣代表了十七世紀前以中國為主導的世界貿易格局,那麼,在西方工業革命、海上貿易發展以及戰爭賠款等因素作用下,到十九世紀,黃金逐步取代白銀成為擴大的世界貿易體系普遍接受的世界貨幣。

如果黃金供應充足,准確地說是黃金供應量的增長能夠與國際貿易量的增長保持一致,那麼,各國為滿足償付外債、維持進口的需要而建立的貨幣儲備就不會有外匯,而只有黃金。就此而言,金本位制的出現是黃金供應短缺引起的。當貿易增長持續快於黃金供給增長時,各國改變了以往專注於黃金儲備的做法,開始儲備由主要債權國中央銀行發行的以黃金為本幣的貨幣即外匯。

在不發生外匯信用危機和貿易正常發展的前提下,一個國家的貨幣儲備率(黃金與外匯儲備合計對進口總值的比率)達到50%似乎是恰當的,而且其中的外匯儲備比例(外匯儲備占黃金與外匯儲備合計的比例)可以占據較高的水平。然而,貿易發展的進程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天災人禍尤其是戰爭足以對貿易構成影響。與此同時,那些作為世界貨幣的外匯信用也是靠不住的,例如1931年出現的英鎊大幅貶值,以及上個世紀後半葉頻繁出現的美元貶值。於是,人們相信,為應對國際市場的不測風雲,需要提高並保持較高的貨幣儲備率。為避免外匯貶值對貨幣儲備體系的沖擊,在外匯市場不穩定的時期需要提高黃金儲備比例(黃金儲備占黃金與外匯儲備合計的比例)。

歷史曾經按照這一邏輯左右著世界的貨幣儲備格局。據當代國際貨幣體系奠基人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黃金與美元危機》一書中提供的數據,一戰前的1913年,全球貨幣儲備佔全球進口總值的比率為37%,其中黃金儲備比例佔94%。以一戰後貿易快速增長和英鎊匯率相對穩定為背景,到大蕭條之前的1928年,全球貨幣儲備比例升至45%,而其中的黃金儲備比例則降至77%。大蕭條後,隨著以「英鎊-黃金」為基礎的金本位制度崩潰,黃金的地位再度鞏固,以至於全球范圍內黃金儲備比例在1933年和1938年先後升至92%和94%。

二戰結束後建立起來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鼓勵了各國紛紛提升其貨幣儲備當中的外匯儲備比例(主要是美元),並相應降低了黃金儲備比例。到1949年,在全球范圍內,黃金和外匯的儲備比例分別為74%和26%,10年後分別為67%和33%。

誰改變了金本位制
頗為流行的觀點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意味著黃金喪失了其長期保持的儲備地位,甚至出現黃金的非貨幣化趨勢。這可能是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新興貿易大國忽視並不斷削弱黃金儲備地位的主要原因。實際上,當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關閉「黃金窗口」的時候,美國人所擔心的是黃金儲備的流失,而不是黃金儲備的增長。到目前,美國的貨幣儲備依然是以黃金標價的,全部黃金與外匯儲備為12748.4噸黃金,其中黃金儲備8133.5噸黃金,佔全部貨幣儲備的63.8%,與40多年前相比幾乎是一樣的。由於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這讓人懷疑金本位在國際貿易以及相應的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其實並沒有改變,只是熱衷於美元儲備的國家將黃金儲備的責任推卸給美國而已。

中國的貨幣儲備率過低曾經令人擔憂。這主要是指1990年以前的情況。1980年,國家外匯儲備為-12.96億美元,黃金儲備為1280萬盎司(按金衡制1噸黃金等於32151盎司換算為398.12噸)。在向市場出售了13萬盎司黃金並導致黃金儲備降至1267萬盎司之後,1981年外匯儲備提升到27.08億美元。直到1989年,國家外匯儲備升至55.5億美元,按照當年黃金價格1盎司=381.44美元計算,1267萬盎司黃金儲備價值48.33億美元,貨幣儲備總計約103.84億美元,與當年進口總值591.4億美元相比,貨幣儲備率不到17.56%(詳見表1「中國的黃金與外匯儲備概覽(1978~2004)」)。

由於黃金儲備數量長期不變,到2001年,盡管外匯儲備增至2121.65億美元,黃金與外匯儲備合計2155.98億美元,對當年進口總值而言的貨幣儲備率提升到88.52%,但其中的黃金儲備比例由1989年的46.55%大幅降至1.59%。值得一提的是,在2002年將國家黃金儲備量由1267萬盎司增加至1929萬盎司之後,當年黃金儲備佔全部貨幣儲備的比例僅升至2.2%。由於外匯儲備增長速度過快,到2004年末國家黃金儲備比例再降至1.28%,相信2005年末已不足1%。

不難看出,是中國改變了金本位制,確切地說是中國在過去27當中將官方黃金儲備比例由93.67%降至1%以下,並導致外債償付能力由主要依賴黃金變成主要依賴外匯或美元。由此而來的問題是,雖然中國的貨幣儲備率到2005年末可能已接近150%,但由於黃金儲備比例嚴重偏低,出於外匯市場波動的考慮,中國所承受的貨幣儲備風險依然是不可低估的。

貿易全球化趨勢中的貨幣儲備風險
如今在各國貨幣之間形成的匯率與歷史上各國金銀鑄幣之間存在的成色差異是一個意思。例如,日本在實行金本位制之前奉行萬延幣制,一分判金幣的含金量約0.75克,可兌換0.5美元。實行金本位制之後,新鑄幣1日元金幣的含金量為1.5克,與1美元的含金量相當,形成1日元=1美元的匯率。不過,必須承認,改變紙幣的價值要比改變金銀鑄幣的成色容易得多。這也是為什麼外匯儲備比例過高或黃金儲備比例過低的國家不得不承受更大的貨幣儲備風險的原因。

促使一個國家改變其貨幣價值的力量來自不平衡的貿易以及相應的國際收支狀況。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情願看到本國貨幣升值,畢竟出口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防範貨幣儲備風險方面,重點是防範主要貿易赤字國的貨幣貶值。如果該國貨幣恰好是主要儲備工具的話,那麼,對外匯儲備比例較高的國家來說,貨幣儲備風險是不言而喻的。

不應當懷疑貿易全球化有著縮小各國經濟差異和實現全球經濟和諧發展的初衷和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工業化國家在世界貿易當中所佔的比重逐步下降,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地位則相應上升。中國在世界貿易排名中的地位快速提升無疑是這一觀點最好的佐證。但是,貿易全球化必然沖擊以往單一的世界貨幣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歐元的出現反映了世界貿易的多元結構對多元國際貨幣體系的需要。盡管由美元和歐元共同扮演世界貨幣的角色要比先是英鎊後是美元獨挑大樑的局面好得多,但從長計議,依然不能滿足貿易全球化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國際貿易至今沒有從更本上擺脫金本位,即使是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國家,或者由此類國家結成的貨幣一體化組織,除非大幅度提升黃金儲備比例,否則,其貨幣不大可能扮演好世界貨幣的角色。鑒於亞洲各國黃金儲備比例水平普遍偏低,所謂的「亞元」能否受到歡迎令人高度懷疑。

如果說外匯儲備多元化的目的旨在降低單一世界貨幣體系下的貨幣儲備風險,同時,候補的世界貨幣有賴於其黃金儲備比例的提升,那麼,在實現外匯儲備多元化的目標之前,應對貨幣儲備風險的最好辦法,恐怕不是將目前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儲備置換為所謂一攬子貨幣,而是提升黃金儲備比例。有理由相信,在外匯儲備當中增加那些沒有充實黃金儲備作後盾的非中心貨幣(指美元、歐元之外的貨幣),所承擔的貨幣儲備風險恐怕比較為單一的外匯儲備更大。

任何一個國家都可能出於本國利益的考慮而改變本國貨幣的匯率。在這種情況下,黃金的儲備地位必將重新受到重視。道理很簡單,當主要持續貿易逆差國都可能放任或主動接受本國貨幣貶值的時候,黃金即使貶值也是最緩慢的一個。進一步說,由於目前的主要貿易逆差國恰好是主要黃金儲備國,其貨幣貶值的過程往往也是金價上漲的過程。為此,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黃金有著無法抗拒的誘惑力,可以成為價值最穩定的儲備工具。如此說來,為什麼不看好金價的前景呢?

5. 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的貨幣體系是1盎司黃金兌35美元,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什麼叫與美元掛鉤

當時是金本位制度,實行的是貨幣平價,但因為同時又因為當時國際上又是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以美元計價,總的來說,就是每個國家的貨幣是按所含黃金含量評判價值,而國際通用貨幣是美元。這也導致了後來的特里芬難題。

6.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黃金為基礎,但卻是以美元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自此體系建立起來,……

這個體系建立起來之後 當時國際上運用的更多的是金為替本位制度 這個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在1944年開始的 之後建立了IMF世界銀行 金本位制是在1929年經濟危機廢止的 可以說和布雷頓森林體系沒什麼關系。他考你的應該是金為替本位制或者固定相場制度怎麼變成變動相場制度的。

7. 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 黃金

上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戰後,各國的經濟政治實力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巨大實力而空前穩固。這就使建立一個以美元為支柱的有利於美國對外經濟擴張的國際貨幣體系成為可能。
在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聚集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戰後的世界貿易格局。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決定成立一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一個全球性的貿易組織

1945年12月27日,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的22國代表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上簽字,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兩機構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為聯合國的常設專門機構。中國是這兩個機構的創始國,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兩個機構中的合法席位先後恢復。
從此,開始了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是構成這一貨幣體系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系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系三大職能。
美元的發行是與美國黃金儲備有一定關聯的;由於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只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國家獲得美元供應。
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
從5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出現了全球性「美元過剩」情況,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布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

8. 黃金和貨幣矛盾嗎,黃金是不是貨幣

不矛盾,黃金曾經在世界上作為重要的貨幣體系,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專與黃金可以屬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其貨幣應當與黃金或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兌換。這個協定確立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由此建立的各國貨幣體系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1971年8月,美元停止與黃金的自由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崩潰。從此,進入符號貨幣時代。此後各國之間實行浮動匯率。

9. 在貨幣體系中,為什麼黃金永遠處在第一位

黃金,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非常受歡迎的,而且,我們也是非常想得到黃金的,因為黃金的實用價值非常的高,重要的是,它還比較顯貴,可以滿足人們的虛榮心,黃金也是永久不衰的物品,所以,它一直在貨幣體系中排第一名,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

第一,黃金自從出現在社會上,就和社會生產經濟方面有了很重要的結合與聯系,而且還成為商品經濟價值的一個尺度的衡量物,它可以衡量市場上很多東西的價值。


第四,黃金是重要的金融工具,所以,在國際上,無論是什麼貨幣,黃金都可以抵押融資,這是非常便利的,因此,它在貨幣體系中,排第一是名副其實的。

第五,黃金是國際上重要的儲備貨幣之一,它的購買力也是非常的大的。

所以,在很多個方面黃金的價值也是很高的,而且也是很便利於人們,所以,它在貨幣體系中,位居第一,是很名副其實的。


10. 黃金為什麼被稱為天然貨幣

首先,黃金是一種資產。黃金的稀有性使黃金十分珍貴,而黃金的穩定性使黃金便於保存,所以黃金不僅成為人類的物質財富,而且成為人類儲藏財富的重要手段,故黃金得到了人類的格外青睞。
黃金史學家格林就指出:「古埃及和古羅馬的文明是由黃金培植起來的。」掠取佔有更多的黃金是古埃及、古羅馬統治者黷武的動力。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849年,古埃及統治者先後對努比亞(尼羅河上游一個小國,有豐富的黃金資源)進行了四次掠奪性戰爭,佔領了努比亞全部金礦。公元前1525年至公元前1465年埃及第十八王朝法王又先後發動了兩次戰爭,從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掠奪了大量金銀。大量金銀流入埃及,使埃及財富大增,使他們有能力興建大型水利工程,發展農業,興建豪華宮殿和陵園,為人類留下了巨大的阿蒙神廟遺跡和金字塔。僅圖坦哈蒙陵墓中的金棺就重達110公斤。
公元前47年古埃及被羅馬帝國佔領,羅馬大帝愷撒凱旋羅馬時,展示了從埃及掠奪的2822個金冠,每個金冠重8公斤,共計22.58噸;還展示了白銀1815噸。抬著遊行的金銀重達65000塔蘭特,約1950噸。金銀的積累使羅馬帝國的國力大增,使他們有能力建起一批宏偉的建築。這些建築現在雖大多已是殘垣斷壁,但至今仍在文學、史學、法學、哲學諸方面給人類以深刻的影響。
黃金也是近代工業文明的物質基礎。
十六世紀新航線的開辟與新大陸的發現,對歐洲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美洲、非洲的黃金及白銀流入歐洲,使歐洲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增加。在16世紀葡萄牙從非洲掠奪黃金達276噸;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金銀更多,16世紀末西班牙控制了世界黃金開采量的83。金銀的大量流入,造成了歐洲物價的上漲,出現了第一次價格革命,對歐洲封建主義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7世紀葡萄牙為了對抗西班牙,而與英國結盟,並向英國的工業品開放了市場。此時在葡萄牙控制下的巴西黃金開發高潮興起,巴西黃金完全有可能轉化為資本,而使葡萄牙完成工業革命,但由於統治者的封建專制,葡萄牙成了黃金漏斗,大部分黃金流向了英國。僅流入英國國庫的黃金就有600噸,再加上其他國家的流入,使英國迅速地積累了巨額的貨幣資本,率先於1717年施行了金本位制,為英國的金融體制提供了可靠的經濟擔保。所以此時發生的第二次價格革命,不僅沒有影響英國的金融業,反而為英國商品的出口創造了條件,英國產品出口量佔了全世界總量的1/4。工業革命終於在英國發生了。
當代黃金所扮演的角色雖已有所改變,但是各國仍然儲備了約3.1萬噸的黃金財富,以備不測之需;還有2萬多噸黃金是私人擁有的投資財富。所以有人認為現在人類數千年生產的約14萬噸黃金中有4成左右作為金融資產,存在於金融領域,6成左右是一般性商品,主要的功能是用於消費。
其次,黃金是一種貨幣。黃金作為貨幣的歷史十分悠久,出土的古羅馬亞歷山大金幣距今已有2300多年,波斯金幣已有2500多年歷史。現存中國最早的金幣是春秋戰國時楚國鑄造的「郢愛」,距今也己有230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些金幣只是在一定范圍內、區域內流通使用的輔幣。黃金成為一種世界公認的國際性貨幣是在十九世紀出現的「金本位」時期。「金本位制」即黃金可以作為國內支付手段,用於流通結算;可以作為外貿結算的國際硬通貨。雖然早在1717年英國首先施行了金本位制,但直到1816年才正式在制度上給予確定。之後德國、瑞典、挪威、荷蘭、美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國先後宣布施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黃金貨幣屬性表現的高峰。世界各國實行金本位制長者二百餘年,短者數十年,而中國一直沒有施行過金本位制。之後由於世界大戰的爆發,各國紛紛進行黃金管制,金本位制難以維持。二次大戰結束前夕,在美國主導下,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了相關決議,決定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但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承諾擔負起以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國際義務。但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相繼發生了數次黃金搶購風潮,美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先是放棄了黃金固定官價,後又宣布不再承擔兌換黃金義務,因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瓦解,於是開始了黃金非貨幣化改革。這一改革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到1978年修改後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獲得批准,可以說制度層面上的黃金非貨幣化進程已經完成。
馬克思說過:「貨幣天然不是金銀,金銀天然是貨幣。」正如在金本位制之前,黃金就發揮著貨幣職能一樣,在制度層面上的黃金非貨幣化並不等於黃金已完全失去了貨幣職能:
——外貿結算不再使用黃金,但最後平衡收支時,黃金仍是一種貿易雙方可以接受的結算方式。
——黃金非貨幣化並未規定各國龐大的黃金儲備的去向,就連高舉黃金非貨幣化大旗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僅規定處理掉1/6黃金儲備,而保留了大部分黃金儲備,顯然為自己留了一根貨幣黃金的尾巴。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誕生的歐元貨幣體系,明確黃金占該體系貨幣儲備的15%。這是黃金貨幣化的回歸。
—黃金仍是可以被國際接受的繼美元、歐元、英磅、日元之後的第五大國際結算貨幣。大經濟學家凱恩斯揭示了貨幣黃金的秘密,他指出:「黃金在我們的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為最後的衛兵和緊急需要時的儲備金,還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可以取代它。」現在黃金可視為一種准貨幣。
第三,黃金也是一種商品。做黃金飾品(包括首飾、佛像裝飾、建築裝飾等)和黃金器具,是黃金最基本的用途。如果說有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是金飾日益從宮廷、廟宇走向了民間,由達官貴人們的特權變成了大眾消費。現在每年世界黃金供應量的80%以上是由首飾業所吸納的。
由於黃金價格昂貴和資源的相對稀少,限制了黃金在工業上的使用,工業用金佔世界總需求量的比例不足10%。但是有專家認為,今後首飾用金將會趨向平穩,工業用金的增長將是帶動黃金供需結構變化的重要力量,所以黃金的商品用途還需從多方面去開拓。
當前黃金商品用途主要是首飾業、電子工業、牙醫、金章及其他工業用金。應該承認,目前黃金的商品用途仍是十分狹小的,這也是黃金長期作為貨幣金屬而受到國家嚴格控制的結果。今後隨著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金融黃金的商品屬性的回歸趨勢加強,黃金商品需求的拓展對黃金業的發展將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閱讀全文

與黃金貨幣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人民銀行5月15日人民幣 瀏覽:340
傻人買什麼股票強 瀏覽:817
2016年1月1日外匯牌價 瀏覽:724
外賣小哥理財月入五萬 瀏覽:65
模模搭融資 瀏覽:813
天原管道價格表 瀏覽:783
適合女生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640
基金募集期會提前結束嗎 瀏覽:557
益盟操盤手分時圖資金線指標公式 瀏覽:556
謝克對人民幣匯率多少 瀏覽:354
看看貨幣基金 瀏覽:424
安泰豐貴金屬投資公司58同城 瀏覽:162
股票價格還有負的嗎 瀏覽:825
丹麥對人民幣匯率計算器 瀏覽:867
中國農業銀行外匯轉帳 瀏覽:214
今天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匯率是多少錢 瀏覽:50
南京商廈古今內衣價格多少錢 瀏覽:1000
黑角現貨交易 瀏覽:730
樂投天下投資 瀏覽:638
社保基金怎麼進了鹽湖股份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