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姜軍的個人簡介
姜軍,男,1976年1月2日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1994年至1998年就讀於內蒙古大學物理系工業自動化專業。2012年8月加入廣州薇美姿個人護理用品有限公司企業學院任院長。曾在2011年到2012年間任職雅居樂集團雅居樂地產管理學院培訓師,2007年到2011年期間就職美的學院的高級培訓經理首席培訓師,之前9年的職場經歷中曾在廣州高科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廣州深匯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擔任過客戶服務經理、銷售經理、大區經理、人力資源經理等職。
煙台中金黃金投資有限公司是2008-08-04在山東省煙台市芝罘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芝罘區迎祥路3-5號。
煙台中金黃金投資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0600678137238B,企業法人姜軍,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煙台中金黃金投資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對黃金行業的投資及咨詢,金銀製品、有色金屬製品、珠寶玉器、鑽石飾品、工藝美術品的批發零售,開辦市場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山東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016271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和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2661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煙台中金黃金投資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㈢ 油紙傘的產地
很多人一提到油紙傘,言必稱蘇杭,好象蘇州、杭州才應該有油紙傘。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事實上,油紙傘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傳統日用雨具,是一項傳統、普遍的手工業。從前的油傘作坊就像裁縫鋪、鐵匠鋪一樣,遍地開花,尋常可見。只是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受現代工藝的沖擊,機械化生產的金屬骨架布傘取代了傳統手工製作的油紙傘。傳統工藝的油紙傘,工藝講究、繁雜,年輕人不願從業,使得曾經風靡一時的油紙傘,到了消失的邊沿。先前,遍地開花的傘廠(傘鋪、作坊)所剩無幾。中國現只有安徽涇縣、婺源甲路、四川瀘州、浙江杭州、湖南,還有就是台灣美濃。現已被列入「非遺」保護的有瀘州紙傘、杭州綢傘和婺源甲路紙傘。瀘州紙傘、杭州綢傘申報得早,一同被列入為國家級「非遺」。後來申報的甲路紙傘,是省級「非遺」,接著在申報國家級。論規模、工藝,是婺源甲路紙傘。甲路紙傘起源於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康熙甲戌年(1694年)載入史冊,1936年在國際產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恢復生產後產量逐年上升,2014年產銷量30多萬把。其實網路中傳聞的油紙傘多有是婺源甲路、四川瀘州生產加工的,只是代理商而已。 作為千年帝都的北京,自古不乏製作精良的油紙傘,但傳承並保留下來的已為數不多。
秦風漢月油紙傘專業製作傳統油紙傘。油紙傘傘骨加工廠坐落在風景如畫的江南。北京朝陽區東壩東窯藝術區有傘面翰花製作作坊。油紙傘現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會製作油紙傘的藝人已不多,秦風漢月油紙傘的工廠集結了民間技術精湛的製作油紙傘的藝人,他們都是油紙傘製作的世家。
秦風漢月油紙傘傳承傳統油紙傘製作工藝,純手工工藝,傘面為傳統棉紙,傘骨為蘭竹,刷純天然桐油,傘柄和傘骨均保留素材原來的顏色,帶有古樸的韻味。同時,秦風漢月還不斷進行創新,研發,在傘骨、穿線、翰花等關鍵工藝上改革創新,油紙傘圖案除了傳統國畫常見題材,如花鳥、人物、山水、石板拓印等,還開拓了臉譜、手繪青花系列等新題材,此外,還有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量身定做的特色。
秦風漢月油紙傘為千年傳承的古法製作。工藝復雜,周期較長。一把油紙傘,從號竹(選竹)到泡竹(水浸)、蒸竹(水煮)、曬竹、刨竹、刻竹、鑽孔、拼架、穿 線、串聯、裱傘(把裁好的紙黏上骨架,修邊、定型),曝曬、翰花(於傘面繪上圖案,曬干)、油傘(在傘面刷 上熟桐油)、曬傘,經過八十一道工藝,十五天左右的製作周期才可完成。因此,一把秦風漢月油紙傘集結了多種獨有特點:
①為千年傳承的古法製作,具有較高收藏性和傳承性。
②傘面為專業畫師手繪,油紙傘具有升值的潛能。
③獨特的青花瓷圖案包頭,更具中國古典特色,為秦風漢月油紙傘增添一份優雅。
④油紙傘的每一份材料皆為精心選制,精美、結實、耐用,抗風防雨性強,可反復開合3000餘次。
一把油紙傘集合了瀕臨失傳的手工藝、文人墨客之書畫和富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典雅造型,古樸懷舊,精緻唯美,是一件高雅的藝術品。秦風漢月油紙傘,收著是一種思念,展開掛在牆上或掛於屋頂能起到很好的裝飾效果,讓整個空間充滿藝術感,格調高雅。當您擁有一把秦風漢月油紙傘,您可以用她為您遮風擋雨,讓您在風雨之中依然優雅動人,氣質傾城;您也可在閑暇之時,將其作為照相的道具,增添幾分懷舊的情結。而且您也可以
A、送親人:不離不棄,遮風擋雨。
B、送情人:一把油紙傘是前世修來今生相守的緣分,是一個不變的諾言,一起撐過風風雨雨。C、送朋友、戰友、同學:在您需要時給你溫暖的幫助。D、送同事:感謝您一直以來的支持。E、送領導:感謝您的栽培,願意一路為您效勞,在所不辭。F、送老師:感謝您無私的教導,在繁忙之中要保重身體,學生心中充滿牽掛和感恩。 起源於明末清初的瀘州制傘業,其歷史與瀘州老窖差不多。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是瀘州油紙傘的「黃金時期」。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靠近瀘州小市碼頭的珠子街是「油紙傘一條街」。極盛時,瀘州有100多家油紙傘廠,從業人員有上萬人,主要集中在現江陽區藍田、泰安、沙灣等地,年產「大紅傘」2000萬把。
直到上世紀70年代,實用方便的鋼架傘逐漸取代了油紙傘,瀘州從事油紙傘生產的人開始轉行。到了90年代,已經很少有人從事油紙傘生產了。
洋傘流行後,瀘州油紙傘的工藝日漸式微,油紙傘工序繁復,製作成本高,利潤少,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2004年當地只有三十多名老工匠繼續這門工藝,當時不少人擔心瀘州油紙傘會失傳。2005年10月,上海吉尼斯大世界瀘州油紙傘再度寄邀請函給江陽區政府,當地油紙傘業就開始復甦。
油紙傘業復甦後,先在雲南、貴州及瀘州古藺縣、敘永縣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盛行,作為祭祀、恭賀、饋贈等禮儀用品。不久又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澳門等地區。
瀘州具有400多年的油紙傘生產製作歷史,瀘州油紙傘製作工藝於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中央電視台曾專題采訪報道。
瀘州油紙傘具有如下特點:一、歷史悠久,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民間工藝品、仿古工藝品;二、瀘州油紙傘基本保持其幾百年的傳統製作手工藝製作方式,號稱是「中國傘工藝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傳承性;三、瀘州油紙傘製作工藝特殊,生產的油紙傘真正具有雨具功能的,把美觀與實用功能結合在一起。四、經久耐用、工藝精細、品種多樣、花型美觀,以古典油紙傘為代表的一批新興油紙傘企業將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結合在一起,推動了瀘州油紙傘的發展。
現時瀘州當地仍然以傳統古法製造油紙傘,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近幾年,瀘州當地從事油紙傘加工企業、作坊或個人越來越多,工藝也出現了一定的革新,很多廠家採用了電腦彩印的傘面,正成為瀘州當地重要的旅遊產業。分水油紙傘廠是中國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傳統工藝紙傘生產企業,油紙傘傳統製作技藝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紙傘行業中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分水油紙傘先後七次登上央視頻道,參加國際級、國家級展演二十餘次。最具特色的滿穿傘,用五色絲線穿、渡二千多針,竹跳開關,一片雙檔,堪稱傘中絕活。 2013年「分水油紙傘」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畢六福成為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國家級唯一法定傳承人。
製作材料及過程
現時當地仍然以傳統古法製造油紙傘,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描繪圖案都是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材質也固守傳統,比如傘托,必須是從大山裡砍伐下來的通木。製作工具也歷史悠久,如油墨石印就有450多年歷史。圖案也很講究,切合不同喜慶場合。婚聘的油紙傘,圖案是「龍鳳呈祥」、「牛郎織女」、「天仙配」等;恭賀孩子新生的,是「二龍搶寶」、「寶蓮燈」、「喜鵲鬧梅」、「仙女散花」等;生日饋贈則是「百鳥朝鳳」「不老松」、「八仙過海」、「彭祖老仙」等。 發源於北京、至今尚存的若水堂油紙傘坊已有100 多年歷史,自清代起即在大江南北享有盛譽。相較一般尋常百姓使用的油傘,若水堂制傘工藝更加繁瑣講究,傘骨及傘桿採用多年生紫羅漢竹手工削制並經煙熏處理增其強度,傘面採用韌性極好的皮紙,手工繪畫後反復塗刷柿子油及桐油,使其防水,堅固耐用。
清光緒丙戌年(1886年),高叢希(山西平遙人)在京城珠市口開設若水堂油紙傘坊,店內聘有伙計二十餘人、南派及北派畫師十餘人,做工細致、畫工精良,尤以手繪工筆滿鋪牡丹油紙傘和北宋山水題材油紙傘最為出類拔萃。 一時名噪京城,達官貴人、名媛女子爭相搶購,各地業者也紛至沓來,交流切磋,蔚為風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受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繁瑣的手工工藝所限,一大批油紙傘生產企業相繼淡出了日用雨具市場,但油紙傘雅緻天成的美感是尼龍鋼架傘永遠無法比擬的。若水堂也轉為出口加工型企業,為台灣、日本、東南亞地區代工生產傳統手工油紙傘。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前夕,受政府挖掘及扶持,若水堂等油紙傘老字型大小擴大製作規模,制傘工藝傳承百年傳統工藝,共七十多道手工工序。傘面堅持採用手繪工藝,除傳統的手繪花鳥、人物及山水題材外,業者推陳出新,開發出長柄皺雲唐傘及古法造紙鑲嵌天然樹葉油紙傘,用於奧運會新聞中心裝飾布置及禮品饋贈,受到市場好評。
若水堂油紙傘在江西,在北京大興區龐各庄鎮有製作及繪畫中心,在北京市區設有產品展示中心及銷售店面,產品還銷至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地。 歷史及沿革
浙江餘杭的紙傘製作至少230餘年歷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遠九房開設傘店。餘杭油紙傘有漁船傘、文明傘等多個品種,由於技術精良、用料上乘,做出來的傘經久耐用,日曬雨淋也不會散架和穿裂,很受歡迎。從前不少外地遊客途徑餘杭都會在半夜叩門購傘,作為禮物送給家鄉的親友。
1951年,浙江省選擇餘杭紙傘為手工業合作化試點,組建「雨傘生產合作小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傘手工業合作社」,成為全省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受國內媒體廣泛報導。隨著市場上出現鋼制骨架的晴雨兩用傘,這種紙傘逐漸被淘汰,餘杭油紙傘技藝亦瀕臨失傳。
直至2006年12月5日,餘杭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姜軍在瓶窯塘埠村駐村入戶時,制傘老師傅劉有泉向姜軍表示想恢復餘杭紙傘,為當地當地山民開發旅遊商品致富,迎合農家樂旅遊的潮流。劉有泉於油紙傘開始被淘汰時就萌生了把這種傳統工藝繼承下去的念頭,不久在富陽找到一個生產竹傘架的廠家,用幾百元人民幣買回了100把竹傘架。但他當時沒有掌握加工工藝,只能保管好這批傘骨架,保管了三十多年。《城鄉導報》於12月7日頭版頭條報道《尋找制傘師傅恢復「餘杭紙傘」》,引起當地人高度關注。至12月19日,四位老師傅房金泉、陳月祥、沈麗華、孫水根於瓶窯鎮塘埠村聚首,商議恢復餘杭紙傘。他們在2007年1月憑著靈巧之手,成功恢復製作油紙傘。他們在瓶窯塘埠村傳授技藝,帶動山區一大批竹農致富。餘杭區文廣新局把紙傘作為民間手工技藝項目進行重點保護,浙江省文化廳也把餘杭油紙傘列入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6月,餘杭紙傘於杭州市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中展出。
製作材料及過程
制傘手工技能要求高,制傘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經驗來完成,技藝以師徒相承,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及個人的悟性、長期實踐體會掌握,學徒須三年方可出師。所用的工具由鐵匠專門打制,傘的用料也很講究,以上好桃花紙為傘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張一張黏貼在傘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時候,把油柿搗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會把桃花紙黏住。以竹、木製傘柄和傘骨,用發線紮好,傘麵糊好後繪上圖案,塗上桐油,然後在室內吊起陰干,至少要經過70多道工序,包括鋸竹、刮青、平頭、劈骨、鋸槽、削骨、排傘骨、穿傘、糊傘、裝柄等。 湖南長沙的油紙傘業有一百多年歷史,長沙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傘店是陶恆泰紙傘店,由陶季橋於清朝咸豐年間創辦,幾年後又在附近另組陶恆茂紙傘店。「陶恆茂」的傘做工精細,謹守祖傳工藝,選料考究。以越冬老竹中筒、上等雲皮紙製作,結邊要用自紡的土紗。而且操作細嚴,用絲棉蓋頂層,中骨用頭發繩穿結,傘邊用士紗夾頭發繩,用粗絲線,傘胚製成後一律集中到三伏天用生桐油連續上油三次,質量優良,贏得信譽。
1900年,梁敬庭在長沙市北正街梁宏茂傘店學藝後掛牌梁宏發傘號開業,生產老式明油、黑油紙傘和特製鴨棚用大傘,出產的紙傘做工精細,經久耐用,得到「湘潭木屐,靖港油傘」的美譽。1921年,潘饋清兄弟創辦菲菲傘廠生產紙傘,除了傳統的繪花外,還有噴花、印花和貼花,圖案亦多種多樣,遠銷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並於1929年的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獲優等獎。當地生產的油紙傘最高年產接近三萬把,直至1975年2月,靖港雨傘社被撤銷,靖港油紙傘停產,長沙其它地區的紙傘業亦式微。
長沙紙傘原料為皮紙、楠竹、棉紗、發繩、熟桐油、柿子水、顏料、牛角及木材。 湖北漢口蘇恆泰傘店出產的油紙傘有百多年歷史。1864年,來自湖南的蘇文受積蓄了30串(1串為1000文),開始嘗試投資在家制傘,他把學過的造傘技藝改良,成品經常總是供不應求。不久就在漢正街關帝廟魁斗巷口開了蘇恆泰傘店,僱工12人,帶學徒3個,一個月能賣500把600把,並帶動了當地的雨傘市場。之後在大火路先賢巷開設了作坊,生產方式由一人生產整把傘轉為五人一組分工製造傘子。同治九年,蘇恆泰月銷雨傘700把,年獲利接近200串文。
蘇恆泰的傘用料上乘,傘骨用湖南茶陵竹子,傘柄用湖南益陽木材,桐油用常德出產的,皮紙用陝西鄖皮紙,柿油用湖北羅田縣的,可用上8至12年。很受當地人歡迎,江漢平原曾經流行於結婚時買紅藍蘇恆泰傘各一把,男持紅、女持藍,以喻「紅男綠女,婚姻美滿」之意。直至1970年,蘇恆泰油紙傘停產,這項民間工藝也在當地絕跡。 甲路是江西婺源的一個自然村。因地處上至徽州、下達饒州的通衢要道,故名甲道,俗稱甲路。甲路傳統制傘歷史悠久,相傳,成淳五年(公元1269)宋代丞相馬遷鸞(甲路張氏女婿)逸居甲路時,從京城帶了一把油紙傘。從此,甲路人便不斷改進工藝,世代相傳制傘。民間時期,「龍盛」紙傘坊的張龍盛最為出名,一直沿用的竹製傘鍵系他發明。
甲路紙傘,以製作靈巧、工藝精湛、風格別致而著稱。傳說:康熙年間,婺源(隸屬安徽)徽戲盛行。有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訪江南,正趕上露天戲台看戲,不巧天下著雨,前排有人撐傘擋住了後排人的視線,性急的頑童就用石子擊打。石子是擊中了雨傘,然反彈出來,打破了旁邊的一把雨傘。康熙皇帝覺得奇怪,即刻叫人打聽。結果:完好無損的是甲路產的,而被擊破的那把產自它地。於是,民 謠唱道:「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杭州的絲綢不用揀。」可見當年之盛。也隨著徽商的足跡走遍長江流域,暢銷全國,揚名海外。早在康熙甲戌年(1694年)就已列入《婺源縣志》「貨屬篇」。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甲路一條街制傘作坊達三十六家,產傘25.2萬把,其中外銷17.6萬余把。在1936年的國際產品博覽會上展出並獲得金獎,在1936年粵湘鄂贛四省特產聯合展覽會上、1943年江西省農工產品展覽會上展出,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甲路油紙傘,用料純正,精選上等竹木、優質絲綢、絲絹、皮紙、桐油、柿油等製成;主要工序有:選材-鋸竹-刨青-劈條-削骨-鋸槽-鑽 孔-鋸葫蘆(傘軸)-串葫蘆(組合)-蒸煮-暴曬-裝柄-裝鍵-繞傘圈-裱傘-糊傘邊-繪畫-收卷(整形)-穿飾線-上桐油-套把-結頂。傘面書畫題款,美觀大方,晴雨相宜,是經久耐用的生活用品,也是很有欣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
1990年,全國先進文化站--甲路文化站,「以工養文」,恢復了甲路傳統制傘。1999年10月,注冊為婺源縣甲路工藝傘有限公司。傳統制傘,這一優秀的民間手工技藝得以延續。 油紙傘是中國古代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由於地域限制中國制傘有許多區域,古徽州(今江西婺源),蘇杭,四川瀘州等。各自自成一派。
竹安堂油紙傘創始人胡松桂老人是今江西婺源人,青年時期開始學習制傘工藝,吸取徽派制傘工藝之精華。由於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杭州絲綢傘的工藝,受其啟發,將徽派油紙傘的實用性,與杭州絲綢傘的美觀與觀賞價值結合起來。形成了具體蘇杭特色的油紙傘。
竹安堂油紙傘作坊的傳承人堅持用傳統的工藝生產製作傳統古傘。精選上等竹木,絲綢,皮紙,桐油,沿用傳統工序:選材-鋸竹-刨青-劈條-削骨-鋸槽-鑽孔—鋸葫蘆-串葫蘆-蒸煮-暴曬-裝柄-裝鍵-繞傘圈-裱傘-糊傘邊-繪畫-收卷-穿飾線-上桐油-套把-結頂(精細工序繁瑣達八十餘道)。
竹安堂堅持以傘為本,在技術上將傳統手工藝現代與製造技術相結合,在文化上將中國傳統文化工藝與現代流行時尚相結合,在個性上將產品的藝術性、工藝性、觀賞性、收藏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努力做好中國古傘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將中國古傘文化發揚光大。 福州
油紙傘是「福州三寶」之一(另兩種是脫胎漆器和牛角梳),在從前福建福州人的生活當中有重要的地位,當地有句俗語叫「包袱傘」,意思是出門人所帶包袱中都有傘。福州的油紙傘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率兵南下入閩建立閩國,來自中原和江浙一帶的人把造傘工藝帶到福州。清朝進入了繁榮期,清末民初時全市雨傘店號最多時達300多家,辛亥革命後的抵制日貨運動中,福州市民把傳統的福州油紙傘稱為「國傘」,大力提倡使用。
福州油紙傘用料必選當地或附近地區出產的優質材料,傘骨必用閩北五年以上,彈力強、韌性大的的青山老竹,一把傘必須經八十三道工序才算完成。以中亭街上的楊常利傘店最為著名,有「選料精,上油膩,繪花雅」的特點,所用之竹材必須為青山老竹,傘面的紙必須為福建省特製的棉紙。1915年在巴拿馬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評委們檢測楊常利出產的「雙喜牌」紙傘,發覺它可承受1170次的反復收撐不起頂、不斷線、不裂槽,以五級逆風吹20分鍾傘柄不折、傘骨完好,長時間泡在沸水中,不脫骨、紙不爛,因而獲得優勝獎殊榮。1933年在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上也獲得獎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多次獲福州市人民委員會授予名牌產品稱號。
福州的制傘傳統工藝分有制傘骨、制傘、傘頭、傘柄、繪花等五部藝,其中以「制傘」雖屬主流,但也只是完成「傘胚」、「上油」、「裝配」等工序,須由別處買進傘骨、傘柄、傘頭等。做傘骨最好的是「後洲幫」,1950年代「後洲幫」張開綠所制傘骨如同一節麻竹筒,看不見縫隙,注水不漏。制「傘柄」最有名的是洋中亭王依犬家。傘畫師以程家寶、林永欽、劉夢秋最著名,程家寶字畫俱佳,林永欽擅畫花鳥、人物,劉夢秋的「洋山水」也頗有名氣。
大躍進時,當地各傘廠合並為「福州雨傘總廠」,不久因為溫州仿綢傘的競爭,該廠就派出林永欽到溫州學藝,改良了福州油紙傘,並於當地和東南亞暢銷。文革後因為布傘流行,福州油紙傘就由實用品轉向工藝品發展。1985年,該廠生產的油紙傘遠銷日本、歐洲和東南亞,三年後先後退出歐洲和東南亞市場。又把紙傘原料和工藝改良,每把傘有72條傘骨,撐起來大,合起來小,狀似蛇腰,故名「蛇傘」。
1990年代,福州市委領導林愛枝到美國西雅圖參加全世界花傘藝術節,並展示一把紅色大傘,全場轟動。 福州雨傘總廠於1997年倒閉,福州紙傘業也因此式微,現時只有福州西門的一個作坊繼續生產紙傘,出口至日本。一些造傘工匠雖然已經轉業,仍然希望能振興制傘業,希望當地政府扶持。
福建洋口
福建南平洋口鎮油紙傘,是福建紙傘「三口」名牌之一(另兩個為水口、閩清口),於二十世紀初開始生產,最高年產量達五萬多把。贛東南一帶姑娘出嫁曾以有此隨嫁為榮,1970年代開始,傳統油紙傘逐漸被新式的布傘和折迭傘取代,當地就由生產實用為主的傘改為生產小巧玲瓏、輕巧美觀的小花傘。傘面以手工繪制各種圖案,1980年代獲得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現時出口至東南亞、歐美等地。 雲南騰沖滎陽村的制傘業有二百多年歷史,傳承了九代,又叫做「紙撐子」。相傳當時在騰越城縣衙當師爺鄭以公閑逛時結識了西街的姓張姓周的兩個懂做紙傘的師傅,跟他們學到手藝並帶回家鄉,代代相傳過去當地生產的油紙傘供應整個滇西市場。當地很多客家人聚居,最喜愛油紙傘,村長鄭傳國指該村過去80%的村民都會做紙傘及其它編製品,而且是世傳。如今村裡僅餘四家人仍然在製作油紙傘,會做的人共五人,其中三人已年逾古稀。現時以鄭家朝一家的手藝最好,用料講究,塗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都要依古法調配,成品堅固美觀,一天只能做一兩把,他所制的油紙傘曾獲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藝人三等獎。另有鄭映樓做的大紙傘,因為過去商家喜歡在店前擺放大紙傘,可以擋雨遮陽,招商引客,因此又有「照鋪傘」之稱。他們都只是在農閑時才制傘。
該處製作的花紙傘做工精細、色彩鮮艷、式樣美觀,質量好,曾一度熱銷保山、大理、昆明等地。1950年至1951年從業57戶,年產雨傘4萬把。1952年60戶90人,年產量達3萬把,其中大傘佔10%,1953年走國營貿易、合作加工之路,提高了規格質量,圍線由的四道加為六道,當年盈利(含稅收)約1.3萬元人民幣。1954年有62戶,92人,產品大量銷往少數民族地區,並銷往保山、縣城及出口緬甸。1958年至1960年,國營三化廠生產過油紙小花傘。1965年後由於布傘和尼龍傘取代了油紙傘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小油傘停產,僅有少量的大油紙傘賣給路邊攤使用用。當地紙傘業再度引起注意,又恢復了小花傘的生產,作為工藝品,但產量不大。2006年5月21日,騰沖縣文產辦主任周特等人到當地紙傘製作基地視察,尋求紙傘產業化發展道路。當地制傘主要是為了傳承民間工藝。
紙傘以雲華、古永等地出產的毛竹和當地的木料為傘柄、傘骨,傘面用界頭買來的構皮紙蒙上、塗上壩子油或桐油,稱為「綠衣子」,工序包括削傘骨、繞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熟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平均製作一把傘約需半天時間。 三河古鎮油紙傘具有 400多年的生產歷史,三河古鎮油紙傘製作工藝於2009年在蕪湖「中國第八屆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上喜獲設計和製作金獎。
三河古鎮傘面花色多種多樣,僅染色就有20餘種,有的緋紅如晨曦,有的蔚藍加凈空,有的翠綠如碧水;或單色,或套色,五彩繽紛。在秀麗的傘面上,又經刷、噴、畫多種工藝,描繪上古鎮風景、花烏、山水等圖案,為三河古鎮油紙傘錦上添花,更顯美觀大方。
傘面採用三河古鎮風景,故名三河古鎮傘。三河古鎮油紙傘採用印染、貼畫,手繪,印刷等方法,繪有古鎮八景、小橋,流水,人家,徽派庭院,花卉、山水和仕女,有大紅、棗紅、和平藍、墨綠、桃紅、桔黃等二十幾個品種,具有外型美觀、選料講究、設計精美的特點。
㈣ 中國叫姜軍的有多少人
全國共有 10439 個姜軍
北京市(169人)
天津市(73人)
河北省(285人)
山西省(94人)
內蒙古(317人)
遼寧省(1970人)
吉林省(1253人)
黑龍江(1232人)
上海市(86人)
江蘇省(827人)
浙江省(124人)
安徽省(449人)
福建省(22人)
江西省(154人)
山東省(681人)
河南省(262人)
湖北省(565人)
湖南省(245人)
廣東省(41人)
廣西(26人)
海南省(4人)
重慶市(273人)
四川省(576人)
貴州省(194人)
雲南省(62人)
西藏(1人)
陝西省(185人)
甘肅省(96人)
青海省(14人)
寧夏(44人)
新疆(82人)
其他(33人)
㈤ 南京人姜軍老婆被騙
那還不趕緊打110報警或者找人,在這里矯情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