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黃金分割高級戰法

黃金分割高級戰法

發布時間:2021-04-29 19:31:18

A. 什麼叫做黃金分割法構圖

黃金分割法,就是把一條直線段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對全部的比等於其餘一部分對這一部分的比,常用2:3,3:5,5:8等近似值的比例關系迸引美術設計和攝影構圖,這種比例也稱黃金律。在攝影構圖中,常使用的概略方法,就是在畫面上橫、豎各畫兩條與邊平行、等分的直線,將畫面分成9個相等的方塊,稱九宮圖。直線和橫線相交的4個點,稱黃金分割點。
根據經驗,將主體景物安排在黃金分割點附近,能更好地發揮主體景物在圖面上的組織作用,有利於周圍景物的協調和聯系,容易引起美感,產生較好的視覺效果,使主體景物更加鮮明、突出。
另外,人們看圖片和書刊有個習慣,就是由左向右移動,視線經過運動,往往視點落於右側,所以在構圖時把主要景物、醒目的形象安置在右邊,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學攝影取景,可選選用「黃金分割法」的練習構圖,經過多次實踐,有了自己的經驗和體會以後,就可根據實際情況自己進行創作了。如果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這一種形式,也不可取,時間久了反而會束縛自己的創作思想,使拍出的照片四平八穩,缺乏變化,貧乏無味,就談不上有什麼藝術性。
用黃金分割法確定主體的位置,並沒有完成構圖的整個過程,還應注意安排必要的空間,考慮主體與陪體之間的呼應,充分表達主題的思想內容。同時,還要考慮影調,光線處理,色彩的表現等等。
為了提高基本功,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認真學習美學知識,加強美學修養,並通過拍攝實踐,不斷總結,積累經驗,多拍出一些有較高藝術水平的照片來。

B. 外匯中黃金分割怎麼用

首先,原則上是要找到一個上漲或下跌波段,然後把高點和低點,用線連起來,指標就會自動生成一些潛在阻力位置。
不過這些位置只是潛在的,不能說明價格到這一定會停下來,如果想在這些位置做交易的話還需要進一步觀察,進一步的等待形態的確認。

C. 黃金分割的事例和有關的意義

事例:它復在造型藝術中具有美製學價值,在工藝美術和日用品的長寬設計中,採用這一比值能夠引
起人們的美感,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建築物中某些線段的比就科學採用了黃金分割,舞台上的報幕員並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側。以站在舞台長度的黃金分割點的位置最美觀,聲音傳播的最好。就連植物界也有採用黃金分割的地方,如果從一棵嫩枝的頂端向下看,就會看到葉子是按照黃金分割的規律排列著的。在很多科學實驗中,選取方案常用一種0.618法,即優選法,它可以使我們合理地安排較少的試驗次數找到合理的西方和合適的工藝條件。正因為它在建築、文藝、工農業生產和科學實驗中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應用,所以人們才珍貴地稱它為「黃金分割」。
意義:黃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種數學上的比例關系。黃金分割具有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應用時一般取0.618
,就像圓周率在應用時取3.14一樣。

D. 誰能從哲學的角度解答黃金分割的原理,能引用道家佛家名言典故再好不過。

洛書與黃金分割

裡面 很詳細的有介紹 不要告我你沒看過啊 ..............

洛書與黃金分割
徐文明*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北京,100875)
[摘 要]
本文從數學與哲學的角度對河圖、洛書與太極圖進行了新的解釋,揭示了洛書、太極圖與黃金分割的內在聯系,指出太極圖與河圖、洛書是以數學形式表示的宇宙結構圖。
[關鍵詞] 河圖,洛書,太極圖,黃金分割。

河圖、洛書與太極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象徵,也是蘊含著無盡的奧秘而又非常簡易的一種圖式,為了揭示其內在的意義,多少代人付出了極為艱辛的努力,但迄今並未有一種圓滿的解釋。作者亦曾於此著力數載,終於十餘年前偶有所獲,然惟恐所悟偏淺,有違先哲微言大義,又以法不當機,故隱而不發。然思之再三,總覺事關重大,不可不言,故今不辭冒昧,略述淺見。
一、 神秘的起源
《系辭上》雲:「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顧命傳》曰:「河圖,八卦;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是故河圖洛書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傳說伏羲之時龍馬出於河水(黃河),背負圖文,謂之河圖;禹時玄龜出於洛水,背負圖文,謂之洛書。《春秋緯》曰:「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即述此事。因此,河圖洛書並非只是簡單的數字排列,也不是遠古時期中華先人的隨意創作,而是用最簡易的形式表示最深刻的事理的一種圖式,或者說是用數字表示的宇宙萬物的基本結構圖。
二、 數與形的意義
老子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西哲畢達戈拉斯亦曾揭示數的意義。表明中西先賢都早已認識到了數的意義及其與物(形)的關系。數是一種內在的規律和結構,是無形的內在結構,形是數的外在顯現。現代數學深刻地揭示了數與形的關系,利用計算機和現代技術可以做到數與形的相互轉換,分形幾何(Fractal)即揭示了這一規律。原來我們認為並無規律的山川景物事實上是一種數學結構的顯現,通過計算機也可以隨意完成數形轉換,將並不存在的景物在屏幕上創造出來。這表明任何事相(形)都是數的體現,任何數都可以外現為一定的形物、通過簡單的數的排列可以用最簡易和形式表現出最深刻、最復雜的宇宙萬物的基本結構和外形。我們的先人早就悟出了這一道理,故以河圖、洛書這種數的形式表示事物的結構,又以太極圖(形)表示事物的外形,以簡單的形式表達了復雜的內容。
三、 加法(減法)與乘法(除法)的意義
數代表事物的內在結構,而數之間的關系(加減乘除等)同樣也代表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所謂相加,表示性質相同的事物在保持一定的距離和各自的自性的條件下相互協調的一種統一關系(性質相反即是減法)。所謂相乘,表示性質相同的兩種事物(或多種)距離過近,兩者的相互影響加劇,致使每一事物都不能再保持自己的自性而形成的一種錯綜復雜的交叉反應關系(性質相反即是除法)。今以圖形表示如下:

2+3=(1+1)+(1+1+1)=(1+1+1+1+1)=5

其中2與3之間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這一距離既不太遠(若太遠則二者不能構成統一的關系),又不太近,既能導致維持二者的統一,又不至於損害各自的自性。在5這一最終形成的統一體中,2與3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

1 2
2×3=(1+1+1)×2=1×2=2=2+2+2=6
1 2

若2與3距離過近,相互的影響力便超過了二者的自在力,其中大而鬆散的3便被分割為三個1,而每一個1又都受到2的同化,逐漸變成2,由於三個1之間是保持一定距離的相加關系,故三個3之間也是相加關系,而最終的結果則是6。在6之中已不存原來獨立的2與3,而形成了2為基數(質料數),3為序數(結構數)的特殊關系。
理解了乘法的意義,對於除法和乘方、開方的意義自然也清楚了。除法指兩種事物性質相反時形成的相互沖突而導致整體收縮(變小)的關系。如3÷2,指3之中每個1都變成了1/2。乘方和開方則是連續的乘法和除法,如 2的三次方,2之中每個1都變成2之後,新形成的2之中的每個1又再次受到同化而變成了2,結果為8。
加法代表事物在保持各自自性的前提下構成新的統一體的關系,其特點是事物之間既相互作用,又有一定的距離。乘法代表事物之間距離太近,相互作用力破壞了各自的自性,通過交錯的作用和相互影響而構成一個新的統一體的關系。這兩種情況在現實世界中都存在。而乘方和開方則代表了事物互相重復影響,以至無窮的一種極為復雜的相互關系,佛教中的華嚴無盡世界即是這一關系的體現。
四、洛書、太極圖中隱含的數學結構和黃金分割
《大戴禮記·明堂篇》載文王之廟「明堂」設有「九室」,其數制是「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此即洛書。後人更以「二、四為角,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示之。由此洛書的結構是很確定的。

洛書又稱九宮圖,為一三階幻方,即每行數相加都是十五,但其實在的意義並不止此。將其中的偶數提取出來,即成如下圖式:

4
2
6
8

直觀此圖,似乎並無特色。但按右旋結構,即可發現2+6=8,6+8=14,8+4=12,4+2=6,為方便起見,捨去10位數,只留個位數,即可發現其右旋結構為一加法序列,2+6=8,6+8=4,8+4=2,4+2=6,這一序列是循環的,按其左旋結構,則2×2=4,4×2=8,8×2=16,6×2=12,亦捨去10位數,即可發現其左旋結構為一乘法序列,2×2=4,4×2=8,8×2=6,6×2=2,這一序列也是循環的。事實上,2,6,8,4這一序列是斐波那契數列2(1,3,4,7,11……)的個位數的循環序列,2,4,8,6這一序列是等比數列2(1,2,4,8,16……)的個位數的循環序列。再將此圖簡化,即是如下圖式:

2 1
4
3

4
對其略加調整,即是: 3 5
2

1
這一簡單圖式竟然包含著正旋為加法序列,反旋為乘法序列的奇妙結構,若不細思,實難發現。前又已述,加法表示事物之間距離較大的關系,乘法表示事物之間距離較小的關系,那麼能否把二者協調起來呢,能不能找到一個既有加法序列的特點,使事物保持各自的特性,又有乘法序列的特點,使事物保持足夠程度的相互聯系呢了?
先設定1為為始數,斐波那契數列的特點是在a,b,c數列中a+b=c,而乘法數列的規律是b2=ac,設a=1,則1+b=c,b2=c,由此得到一個一元二次方程,
即b2-b-1=0,則b1= ,b2=— 這正是黃金分割的比率。因此,黃金分割分割數列 ,1,1+
……正好是同時符合加法序列與乘法序列兩種序列特點的黃金分割序列。
左旋序列即在傳統文化中頗有地位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變八卦」的1,2,4,8……序列。右旋序列即為西方數學家斐波那契所發現的一種斐波那契數列,即1,3,4,7……。眾所周知,斐波那契數列的特點是其相鄰兩數的比率無限地趨向黃金分割,表現出一種不斷進化和選擇的精神。而乘法序列則是按照一個固定的比率無限地裂變,體現了穩定的遺傳牲。乘法序列還體現了一種平等原則,1分為2,2之中每個1都是完全一樣的,是平等的。而加法序列則體現了一種自性(或自由)原則,合二為一,一之中兩個數(c=a+b)是不均勻的,保持著各自的特點。但乘法序列中的平等是同一等級之間的相互平等,不同等級之間是不平等的,加法序列則沒有明顯的等級關系,前一等級中的大數又構成後一等級中的小數,級差不太顯著。黃金分割序列則是自由原則與平等原則,均勻與非均勻的同一,是圓滿而又完美的序列,它既代表了一分為二的裂變而生的簡單的單性生殖,又代表了合二為一的和合而生的復雜的雙性繁殖,是潛藏的美妙結構。
這一玄妙的結構是如何產生的呢,是出於偶然的數學游戲還是必然的宇宙結構,其實按照中國的傳統思想,這一結構是非常自然的。

乾陽 4

4

1
2
3
5
5
1
陰坤

少陰
3
2 少陽

設令由道生一,一即一點;由一生二,二即一條線;由二生三,這條線便有一個完全的中點;由三生四,則形成一個封閉的圓圈;由四到五,則構成一個圓滿的圓形物。

因此五表示一個完整的事物,猶如一個樹葉。到五數時便由無形無相的道化生為有形有相的事物,五即同物。五數最大而居中位,4為極數而居陽位,在上,1為最小的數而居陰位,在下,3為少陰居左,2為少陽居右,如此便形成這一結構。因此這一結構並非簡單的偶然得之的數學游戲,而是代表了宇宙萬物化生的必然規律。五質量最大而成為核心,如同原子核,4能量最大(陽)故居上位,在外,1能量最小(陰)故居下位,在內,3和2在1與4之間,這一結構是非常合理的。
這一結構事實上還是太極圖的數字表達形式,根據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原則,2為少陽而趨向陰1,將陰1包圍起來,形成陽中有陰的陽魚;3為少陰而趨向陽4,將陽4包圍起來,形成陰中有陽的陰魚。1和4為陰與陽,乾坤定位,相互作用,不易輕動,3和2為少陰與少陽,相互作用力弱,故易於活動。再加上1與3、4與2之間的斥力,就形成一個右旋的太極圖。由此可知太極圖是原初的圖式,洛書事實上是由太極圖衍化而來的。
對於黃金分割的用途無須贅述,然而對其深層意義還須說明,黃金分割體現了均勻與非均勻、自由與平等的同一,我們所在的宇宙既不是完全均勻的,又不是完全非均勻的,而在均勻與非均勻之際的最佳點便是黃金分割點,它既是均勻的,又是非均勻的。黃金分割還體現了中道原則,佛教的中道,儒家的中庸,道家的中都是指黃金分割點。所謂中,不是簡單的平均的中點,因為如此就會導致絕對平均的偏見,又不是遠離平均的狀態,這樣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黃金分割為中道、中庸提供了一個量化標准。使之更易於准確地把握和理解。
黃金分割還是陰與陽的比率。陰陽概念出現很早,較清楚地說明了事物內部兩個方同的關系。陰與陽不同於西哲所言的矛盾的兩個方面或沖突的雙方,其間也有量化的比值。陽的能量比陰大,故以陽為剛強,以隊為柔弱,但二者的差距也並非無限大,或雲陽數為九,陰數為六,其間的比率為3/2,正是黃金分割的近似值和整數值。陰陽關系體現了黃金分割,陰陽雙方既是均勻的,平等的,又是各有特色、非均勻的,二者的相互消長是圍繞黃金分割進行的。
太極圖、洛書作為宇宙萬物的基本結構圖式,體現了萬物化生的基本規律,對世間事物來說,既存在著代表自性原則與自由精神的加法規律,也存在著代表平等原則與融合精神的乘法規律,同時還存在著代表中道原則的黃金分割律。乘法規律體現了陰的一面,代表內向、穩定、平等、融合,加法規律體現了陽的一面,代表外向、變動、自由、獨存。這兩方面都是外在的,體現了事物的矛盾、沖突,構成事物的外相表層和現象,而黃金分割則是內在的,體現了事物的和諧、協同、構成事物的生命和內層本質。通過事物的不斷選擇和三種規律的共作用,使自然界的物質不斷發展,從低級到高級,最終形成生命和作為宇宙自我意識的人類。
五、河圖、洛書的內在聯系及意義
太極圖作為原初的圖式代表未得到完全發育的單片物,即只有完整的二維結構,缺乏完全的第三維的事物,猶如一個樹葉。洛書事實上是兩個太極圖的疊加,其中呈現出完全的加法、乘法和黃金分割序列。那麼河圖又代表了什麼呢?它是如何產生的呢?

單就河圖本身來看,從中很難發現有何奧妙。但把河圖、洛書比照研究,就可有所發現。河圖、洛書都是太極圖的展開,從五發展到十數。值得注意的是,河圖中有兩個黑五(陽一),一個白五(陰五),而洛書只有一個白五(陰五),沒有黑五(陽五),其他數則完全一樣。河圖中多了一個陽五,洛書中少了一個陽五、這正是問題的關鍵。
所謂「大衍之數五十」,是說用五十之數表示萬物衍生結構,河圖之數五十五,是多出一個陽五,洛書之數四十五,是少了一個陽五。本來原初之物有五十之數,中間有十數,一個陰五,一個陽五,外層分列有一二三四,六七八九之數,此時物物之間是平等的,屬於渾沌而無個性的階段。但當兩個各具五十之數的原物相遇時,其間發生了相互作用,其中一物中的陽五衍離出來,被另外一物吸附,這就打破了原初的均勻態,接受陽五的一物由於能量劇增,亦打破了其內部陰陽平衡的狀態,從而呈現出不斷衍生的變動的外向的走向,這就是河圖,呈陽性,失去陽五的一物由於能量劇減,其內部陰陽平衡的狀態也被打破,從而呈現出穩定的、收縮的、內向的特徵,這就是洛書,呈陰性。
得到陽五之物共有兩個陽五,故陰五居中央,兩個陽五列於上下兩邊。根據最低能量原理和均衡原則,兩個陽五各選取一個最小的數靠近自己,選取2者為大,列於上位,選取1者較小,列於下位,3,4分列兩邊左右,形成其內層結構。其外層與內層是緊密相連的,由於此物多了一個陽五,其能量是過剩的,故其自足自在、不內不外的原初均衡態被打破、變成不斷向外擴展、衍生的狀態,因此中間的陰五不斷向四方發展,1受其影響而成為6,2受其影響而成為7,3受其影響而成為8,4受其影響而成為9,這就構成其外層結構。
這一結構不是封閉的,中間的陰五由於受到兩邊陽五的驅動而不斷化生,成為從無形存在向有形萬物化生的關鍵,亦即老子所雲「道生一」之「一」。一生二,二為四,外層的6,7。8,9繼續受到由陰五化成的四個五的影響,又還原為1(11),2(12),3(13),4(14),這一結構是循環往復的。
河圖為陽,表萬物化生變動之態;洛書為陰,表萬物穩定均衡之相。這與《春秋緯》所雲「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是一致的。洛書為體,為內,河圖為用,為外,二者共同體現了宇宙萬物的結構和發展規律。

作者說明:
本文的核心思路完成於1990年,當時曾將這一發現告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同學好友邱高興、程煉、徐向東等人,得到他們的肯定和鼓勵。文章寫就則是在1994年博士畢業之後。我曾將文章呈於學術界許多前輩,得到了方立天、許抗生、王樹人等先生的支持,方老師和許老師還為本文的發表出了不少力,這都是我銘記不忘的。或許真的是由於「法不當機」,雖然我一直為此篇的發表而努力,卻總是未能如願。其間吳國盛先生曾將其列入其主編的《自然哲學》第三輯,沒想到清樣出來了,出版社卻出了問題。
文章今天得以問世,我多年的心願終於得了,為此我非常感謝《社會科學研究》雜志社,特別是總編李翠賢先生和副總編、責任編輯趙建偉先生。對於前後對本文發表盡過心、出過力的方立天、許抗生、吳國盛、唐大潮等先生我也表示感謝。
由於本文涉及的問題比較復雜,也有前輩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朱伯昆先生指出,應當把這一發現當成我自己的解釋,不要隨便往古人身上套(大意如此,此事已過十年,先生本人未必記得住原文,這次未敢以此小事再煩先生,若與原話有出入,責任由我來承擔)。朱先生的教誨對我很有觸動,我自己也有矛盾。若說必非出自古人,卻又是從古人之說中自然推出,惟恐有貪天之功為己有之譏;若謂全是出自古人,則有些說法確實古人未曾明示,又有妄以己意加諸古人之嫌。
對於對這篇文章提出不同意見的前輩和同友,我也表示感謝。需要說明的是,我不主張對傳統文化做神秘的解釋,也不認為河圖洛書包括了一切。本文也只是為重新解釋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而已。希望更多的人對本文提出不同的意見,這樣有利於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澄清。

E. 炒股的三個黃金分割點,誰能具體講講

下跌如果跌破點位的0.382後有反彈有量價配合會有一波行情。(反彈或新一輪行情的啟動)
如果跌到0.5跌不破,後有反彈有量價配合會有一波行情。(反彈或新一輪行情的啟動)
如果跌破0.618漲起來的話可以視為反轉。
很有講究的!
你到《財經世界網》找找很多證券視頻課程的,有專門證券課程。
我每天都在看。祝你投資順利!生活愉快!

F. 黃金分割線 也太牛了吧 今天用了一個黃金分割線 發現前面的走勢都在

黃金分割只是一種簡單的經驗畫圖分析方式。

同類的分析方式還有很多:

關於黃金分割線的一些技巧

利用黃金分割線,可以依據金價向下回調的幅度和向上反彈的高度,來判斷行情的性質和價格未來的運行趨勢。


1、從回調幅度判斷


一輪真正的上升行情中,會有幾次級別比較大的回調整理過程,這種回調整理的第一目標位,一般是前段上升行情高度的0.382線附近,第二和第三目標位則是前段上升行情高度的0.5線和0.618線附近。


如果金價回調到0.382線上方或附近時,就重拾升勢,則表明金價的強勢上升行情依舊。當金價向下擊穿0.382這條重要支撐線後,該段上升行情的0.5線是最重要的支撐位。


如果價格回調到0.5線上方或附近時,就又重新返身向上,則說明價格的上升行情並未結束。當金價向下擊穿0.5線這條重要支撐線後,該段上升行情高度的0.618線就是最後一個支撐位。


如果價格有效向下擊穿0.618線,則說明這段上升行情即將結束,價格的上升趨勢將轉為水下降趨勢或水平運動趨勢。


2、從反彈幅度判斷


一輪大的下跌行情中會有幾次級別較大的反彈出貨過程,這種反彈出貨過程,對於投資者逢高賣出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可以用黃金分割線來判斷反彈行情的性質。


當價格從高位下跌過程中,由於前期跌勢過猛,價格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反彈。當這種反彈高度未到0.382線處,就又重新下跌,則意味著這種反彈是弱勢反彈,價格未來的跌勢可能會更加兇猛。


當價格的反彈高度未到0.5線處,就重新下跌,則預示著這種反彈是下跌途中的中級抵抗,價格的下降趨勢依舊,下跌行情尚未結束。


當價格的反彈高度達到0.618線處時,說明價格的下跌趨勢將趨緩,下跌行情也有可能轉向橫向整理的行情。


不過,以上這些分析方法不適應那些前期漲幅過高的貨幣。


判斷支撐和壓力區(上)


黃金分割線的另一個運用就是利用不同黃金分割線之間的距離,將價格的上升和下降行情,劃分為幾個回調支撐區和反彈壓力區,藉以判斷價格未來的運行趨勢。


1、回調支撐區


在一輪比較大級別的上升行情中,外金運行態勢按黃金分割標准劃分,自上而下可分為四個區域,即無壓力區、強力支撐區、最後支撐區和無支撐區等。


(1)無壓力區


上升行情中的無壓力區,是指金價在上升過程中的0.382這條黃金分割線以上的區域。在一輪大的上升行情里,價格一般都會出現幾次比較大的回調走勢,而在這種回調過程中,只要金價始終運行在0.382這條線黃金分割線以上的區域時,外金的上升趨勢就會持續下去,這對投資者的持股待漲和逢低買入的決策很有幫助。


不過,這里的無壓力區並不是說金價的運行無壓力,而是指金價在這個區域中、重新向上運行時的壓力相對比較小,其再度上沖的真正壓力是在這一輪行情前期所創下的高點附近,換句話而言,也就是只有價格真正突破前期高點後、繼續向上運行時,才算的上沒有真正的壓力,即所謂的"漲不言頂"。


(2)強力支撐區


上升行情中的強力支撐區,是指金價在上升過程中的0.382--0.5這兩條黃金分割線之間的區域。當金價經過一輪比較大的上升行情、開始向下回調整理時,如果回調至0.382--0.5線之間的區域就遇到比較強勁的支撐,只要金價始終運行在0.382--0.5線之間的區域,就表明此前金價從高位的回調整理,是一種上升行情中的強勢整理行情,金價的上升趨勢並未發生改變。


強勢支撐區是金價上升行情中的一個重要回調支撐區域,也是投資者持股觀望或清倉出局的決策區域。一旦金價在這個區域運行一段時間後又返身向上,就可能意味著強勢整理已經結束,金價將重拾升勢,此時,投資決策還是以持股待漲或逢低吸納為主。而一旦金價向下突破這個強勢整理區,就應引起投資者的高度警覺並隨時清倉離場。


當這個強勢整理區被有效向下突破後,它就可能變成一個重要的壓力區,並成為未來金價向上運行的強大壓力區。


(3)最後支撐區


上升行情中的最後支撐區,是指金價在上升過程中0.5--0.618這兩條黃金分割線之間的區域。這個區域是判斷金價的上升行情是結束、還是希望尚存的重要區域,也是主力可能護盤的最後區域。


當金價運行在0.5--0.618這個區域時,說明價格的上升行情尚未結束,金價再次向上的可能性仍在。而一旦金價有效向下突破0.5--0.618這個區域時,則說明金價的上升行情即將結束,金價向下運行的可能性日益大增,金絲禪金認為此時的投資決策應以持倉觀望為主。


(4)無支撐區


上升行情中的無支撐區,是指金價在上升行情末期、運行在0.618這個黃金分割線以下的區域。0.618這條黃金分割線是上升行情的比較重要的支撐線,它不僅可以顯示上升行情中回調整理的極限位置,還決定了這種回調整理是上升行情中的正常整理、還是新的一輪下跌行情的開始。如果金價向下有效突破0.618線,則意味著原來的金價上升行情已經結束,價格將由原來的上升趨勢轉變為下降趨勢。


與無壓力區相同,這里的無支撐區並不是說金價運行無支撐,而是指金價在這個區域運行時,該區域對其支撐力非常小,價格大多以陰跌為主。此後,價格運行的唯一支撐點是在這輪上升行情的起點。對於剛剛進入無支撐區的外金,投資者唯一的投資決策應該是持倉觀望。


判斷支撐和壓力區(下)


2、回調支撐區


在一輪比較大級別的下跌行情中,運行態勢按黃金分割標准劃分,自上而下可分為四個區域,即無支撐區、強壓力區、最後阻力區和無壓力區等。


(1)無支撐區


下跌行情中的無支撐區,是指金價在上跌過程中的0.618這條黃金分割線以下的區域。在一輪大的下跌行情里,金價一般都會出現幾次比較大的反彈走勢,而在這種向上反彈過程中,只要金價始終運行在0.618這條線黃金分割線以下的區域時,外金的上降趨勢就會持續下去,這時,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應以持倉觀望為主。


下跌行情中的無支撐區對投資者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區域。在價值投資盛行的行情中,對於那些基本面已經或開始惡化的個股,投資者不能因為其價低就買,因為股諺有雲:"跌不言底",即在股市下跌過程中不能輕易地判斷其底部,因此,面對那些運行在無支撐區的個股,投資者最好的操作策略就是持倉觀望。


(2)強壓力區


下跌行情中的強壓力區是,指金價在下跌反彈過程中的0.618--0.5這兩條黃金分割線之間的區域。當金價經過一段跌幅比較大的下跌行情後,反彈到0.618--0.5之間的區域時,就表明價格已經觸及到一個重要的強阻力區。


如果價格能有效站穩或向上突破這個強阻力區,則表明價格向上反彈的趨勢還將繼續,而如果價格只是觸及這個區域後變重新掉頭向下運行,則預示著價格的反彈行情即將結束,價格將開始新一輪的下跌行情。


對於大部分交易而言,經過一段幅度比較大的反彈行情後,在這個強壓力區附近遇到強大阻力而重新下跌的概率相當大,因此,當價格運行到這個強大阻力區時,投資者應密切注意價格的運行趨勢,隨時做好短線賣出的准備。

G. 如何利用黃金分割法精準把握個股買賣點

黃金分割的支撐點可分別用下述公式計算:
1、某段行情回檔高點支撐=某段行回情終答點-(某段行情終點-某段行情最低點)0.382
2、某段行情低點支撐=某段行情終點-(某段行情終點-某段行情最低點) 0.618
如果要計算目標位:則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3、前段行情最低點(或最高點)=(前段行情最高點-本段行情起漲點)1.382(或1.618)
上述公式有四種計算方法,根據個股不同情況分別應用。
使用時要注意:
1、買點在回調到0.618處比較安全,回調到0.382處對於激進型投資者較適合,穩健型投資者還是選擇回調到0.618處介入。
2、賣點在漲升1.382處比較保守,只要趨勢保持上升通道,可選擇漲升1.618處賣出。

H. 如何運用黃金分割線預測股票趨勢的幅度

關於黃金分割線這個話題,結合個股案例來說,希望能夠說得更明白一些。

黃金分割數值,來自斐波那契數列,簡單來說,就是前一項和後一項的比值,越來越逼近黃金分割數值0.618……

而在股市中的黃金分割數值,有五個關鍵的數字:

0.236;

0.382;

0.5;

0.618;

0.809……

這組數字的利用,有個簡單的思路:

一、股價下跌行情結束後,股價上升時,可以計算出股票壓力位的可能價格,在壓力位價格,可能止升反跌。

比如一段下跌行情結束後股價最低價為10元,那麼上升時的壓力位價格分別可能是:

龍回頭的技術邏輯,我們不再贅述,重點說說黃金分割線的使用。

左側的1,為起漲點(收盤價),2,為這波漲幅的最高點(收盤價),在1和2之間,劃黃金分割線。

回調中在A點,也就是0.382的位置,反彈,今日拐頭向上,說明存在參與機會了。

最後總結一下:

1、操作龍回頭和大盤氛圍密切相關,大盤不好,多看少動。

2、黃金分割位的起始點,最好都參看收盤價。

3、到了關鍵黃金分割數值的時候,不代表就出現介入機會,要觀察是否打破回調趨勢,最直觀的做法就是向上拐頭。

4、0.382;0.5;0.618這三組數值在黃金分割中最為常用。

5、黃金分割位要配合重要均線交叉使用,勝算概率更大,主要是10日線和20日線,其中黃金分割位和均線交叉的位置,要密切關注。

6、所有戰法和交易體系,都不是絕對的,黃金分割線也一樣,所以,倉位控制和止損,也是必要的。

【高高,原財經媒體資深記者,財經自媒體專欄作者,騰訊漲聲杯2017年度十佳股市網紅,漲聲特約入駐名家,獨立股市觀察家】

I. 想學習黃金分割知識,在哪裡可以學習啊

黃金分割知識主要分為數值分析、空間測算、交易模型三個方面,戳這完整學習。

舉例如圖:

一波完整的上漲通過黃金分割測算找到調整的目標位,據此尋找做多機會。

J. 誰能舉出黃金分割在其他方面的應用

以奇為正者,敵意其奇,則吾
正擊之;以正為奇者,敵意其正,
則吾奇擊之。
——李世民

無論怎樣長篇累牘地去談組合,我們仍然要說,僅僅把光圈聚焦在組合上這還不夠。還應該進一步縮小焦點,看看是否有更核心的秘密隱在其中。如果不能洞悉如何組合才是最好的秘訣,那麼,即使不得要領地組合上它一百次,也無補於事。
戰爭史上,從來沒有過一次勝利是在四平八穩中獲得的。所以,在各種版本的《軍語》中,才會有主攻方向、主要突擊目標、佯攻、佯動、迂迴包抄這樣一些區分行動主次的術語。隱在這些術語背後的,相信不僅僅是出於「兵不厭詐」的考慮,或是為了合理使用兵力。肯定還有別的原因。憑著直覺,所有那些贏得過無數勝仗的赫赫名將或無名之輩,都意識到了有一種或許應被稱為「勝律」的東西的存在,並千萬次地接近過它。但時至今日,還沒有一位統帥或是一位哲人敢說,我找到了它,甚至連對這種規律的命名都不曾完成。其實它一直就隱藏在人類此起彼伏的軍事實踐中。可以說,每一次經典式的勝戰都驗證了它。只是每一次,人們都不肯承認或不敢肯定自己與勝律迎面相遇,而常常把它歸結於神秘命運的垂青。許多「馬後炮」式的戰史專著,也由於把它描繪得過於玄妙而使人最終不得要領。但,勝律的的確確是存在的。它就在那裡,它像個隱身人伴隨著人類的每一場戰爭,它的金手指倒向誰一邊,誰就會踏著戰敗者的悲傷穿過凱旋門。不過,即使是那些戰爭驕子,也從未真正目睹過它的真實面孔。

與黃金分割律暗合

「一切都是數」。古智者畢達哥拉斯[1]沿著這條思想之路,與一組神秘的數字不期而遇:0.618。結果,他發現了黃金分割律!
(√5-1)/2≈0.618
--------
[1]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其著名格言:「一切都是數」,即一切現存的事物最後都可以歸結為數的關系。盡管畢達哥拉斯學說把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東西混合在一起,但仍然深刻地影響了希臘古典哲學和中世紀歐洲思想的發展,哥白尼就承認畢達哥拉斯的天文概念是他的假說的先驅,伽里略也被認為是畢達哥拉斯主義者。而將黃金分割證明世界的和諧關系,只是畢達哥拉斯思想的一種具體運用。(《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第一卷P715)

從那以後,2500年間,這個公式一直被造型藝術家們奉為美學的金科玉律,藝術史令人信服地證明了,不管是信手拈來還是刻意為之,幾乎所有被人們稱為傑作的藝術品,都在其基本的美學特徵方面近似或符合這一公式。人們曾長時間驚訝於古希臘巴特農神廟的美輪美奐,幾疑為神跡。經過測算,才發現它的垂直線和水平線之間的關系,竟完全符合1:0.618的比例。當代建築學大師柯布西埃在他的《走向新建築》一書中,也是根據黃金分割律,創立了他最重要的「設計基本尺度」理論,而這一理論對全世界的建築師和建築物都產生了深廣的影響[2]。可惜,這一或許是造物用一個領域向人類暗示全部領域規律的公式,在漫長的時空隧道中,從未走出過藝術創造的天地。除了那些天賦過人的繆斯們,幾乎沒有什麼人意識到這條黃金般的美律,同時也可能會成為或者乾脆就是其它領域中同樣需要遵從的規律。直到1953年,美國人J·基弗才發現,用黃金分割律尋找試驗點,能夠最快地逼近最佳狀態。他的這一發現被中國數學家華羅庚歸納為「優選法」,亦叫0.618法。並一度在中國廣為傳播。雖然就我們所知,這種人海戰術式的普及運動,收效甚微,但它卻顯示出黃金律在藝術之外的領域中運用的前景[3]。
--------
[2]見《建築的古典語言》,薩莫森著,第90頁。
[3]把長為L的直線段分成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對於全部的比等於其餘一部分對於這部分的比,即X:L=(L-X):X,這樣的分割稱為「黃金分割」,其比值略等於0.618。從古希臘到19世紀都有人認為這樣的比例在造型藝術中有美學價值,故稱為「黃金分割」。在實際運用上,最簡單的辦法是按照數列2,3,5,8,13,21……得出2:3,3:5,5:8,8:13等比值作為近似值。(《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P2057-2058)coc2
其實,早在自覺把握黃金律的意識產生之前,人們已經憑著直覺,反復地將它運用在了各自的實踐領域。這裡面自然不會遺漏軍事領域。從戰爭史上那些令人稱絕的著名戰役和戰斗中,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出這頭神秘野獸飄忽不定的爪痕。
無須把目光投向很遠,你會發現,與這一定律相合的例子,在軍事天地間幾乎俯拾即是。從馬刀鋒刃的弧度,到子彈、炮彈、彈道導彈沿彈道飛行的頂點,從飛機進入俯沖轟炸狀態的最佳投彈高度和距離[4],到補給線的長短與戰爭轉折點的關系,無處不見0.618的形影。(本章正文中注釋[4]至[12]序號原書未標出,由掃校者訂正——掃校者識)
--------
[4]俯沖轟炸是攻擊機使用近距導彈、火箭、制導和非制導炸彈的一種主要攻擊方法。攻擊時攻擊機從低空進入到戰斗展開點(距目標40-50公里)。然後上升到2000-4000米,轉到戰斗航向,在距目標5-10公里時,開始俯沖,在距離分別為1300-1600米、600-1000米時以30°-50°角投彈。俯沖攻擊時武器的毀傷精度最高。如圖:
IMG src="《超限戰》注釋10.files/cxzh1.jpg"
(見俄羅斯《外國軍事評論》雜志1992年10期)

信手翻翻戰史,你一定暗暗吃驚,0.618,如一條金帶蜿蜒隱現於古今中外的戰爭中。春秋時期的晉楚鄢陵之戰,晉厲公率軍伐鄭,與援鄭之楚軍決戰於鄢陵。厲公聽從楚叛臣苗賁皇的建議,以中軍之一部進攻楚軍之左軍;以另一部進攻楚軍之中軍,集上軍、下軍、新軍及公族之卒,攻擊楚之右軍。其主要攻擊點的選擇,恰在黃金分割點上[5]。我們在前面提到過亞歷山大與大流士的阿貝拉之戰,馬其頓人把他們的攻擊點,選在了波斯軍隊的左翼和中央結合部,巧的是,這個部位正好也是整個戰線的「黃金點」[6]。
--------
[5]見《中國歷代戰爭史》第一冊,P257-273,附圖1-26,軍事譯文出版社。
[6]見《西洋世界軍事史》,第一卷,P117,富勒著。該書對阿貝拉之戰除有精當論述外,另附有直觀而形象的戰場態勢圖。

數百年來,人們對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為什麼能像颶風般席捲歐亞大陸頗感費解。因為僅用蠻族人的悍野、殘忍、詭譎以及騎兵的機動性這些理由,都還不足以對此做出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釋。或許還有別的更為重要的原因?果然,黃金分割律再次顯示出它的神奇:我們發現,蒙古騎兵的戰斗隊形與西方傳統的方陣大不相同。在它的5排制陣型中,重騎兵和輕騎兵的比例為2:3,人盔馬甲的重騎兵為2,快捷靈動的輕騎兵為3,又是一個黃金分割!你不能不佩服那位馬背思想家的天才妙悟,被這樣的統帥統領的大軍,比在戰場上與它對峙的歐洲軍隊更具沖擊力,是理所當然的事。
基督教歐洲人除了把黃金律運用到宗教藝術方面天賦甚高外,對這一定律在其它方面是否有用,似乎開悟得很晚。直到黑火葯時期,滑膛槍漸漸呈現取代長矛之勢,率先將滑膛槍兵和長矛兵對半混編,以改造傳統方陣的荷蘭將軍摩利士,仍未能意識到這一點。還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對這種正面強側面弱的陣型進行調整後,才使瑞典軍隊成為當時歐洲最有戰鬥力的軍隊。他的做法是,在摩利士原來的216名長矛兵+198名滑膛槍兵中隊之外,增加96名滑膛槍兵,這一改變頓時突出了火器的作用,使之成為了冷熱兵器時代軍隊陣型的分水嶺。不言而喻的是,198+96名滑膛槍兵與216長矛兵之比,讓我們又一次看到了黃金律的光斑。
還不止是這些。看看吧,在我們承認它為藝術規律之外的規律之前,它是怎樣近乎固執地一次次「顯形」,向我們發出明確提示的。1812年6月,拿破崙進攻俄國。9月,他在未能消滅俄軍有生力量的博羅金諾戰役後,進入了莫斯科,這時的拿破崙並未意識到,天才和運氣正從他身上一點點消失,他一生事業的頂峰和轉折點正在同時到來。一個月後,法軍便在大雪紛飛中撤離了莫斯科,三個月的勝利進軍加上兩個月的盛極而衰,從時間軸上看,法蘭西皇帝透過熊熊烈焰俯瞰莫斯科城時,腳下正好就踩著黃金分割線。130年後的另一個6月,納粹德國啟動了針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里,德軍一直保持著進攻的勢頭,直到1943年8月,「城堡」行動結束,德軍從此轉入守勢,再沒能對蘇軍發起一次可以稱之為戰役行動的進攻。或許我們還需要把這樣一個事實也稱之為巧合:被所有戰史學家們公認為蘇聯衛國戰爭轉折點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不早不晚,就發生在戰爭爆發的第17個月,也就是1942年的11月,這正是德軍由盛而衰的26個月時間軸上的「黃金點」。[7]
--------
[7]《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網路全書》,(法)馬塞爾·博多主編,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蘇聯-對德戰爭》,P684-694。

讓我們再來看看海灣戰爭。戰前,據軍事專家估計,如果共和國衛隊的裝備和人員,經空中轟炸損失達到或超過30%,就將基本喪失戰鬥力。為了使伊軍的損耗達到這個臨界點,美軍一再延長轟炸時間。直到「沙漠軍刀」出鞘時,伊軍在戰區內的4280輛坦克中的38%、2280輛裝甲車中的32%、3100門火炮中的47%都已被摧毀,這時的伊軍實力已經降至60%左右,透過這些殘酷的數據,0.618的神秘之光在1991年1月24日的清晨開始再次閃爍。100小時後,「沙漠風暴」的地面戰斗便宣告結束。
這些散落在歷史塵煙中的事例,真是不可思議。孤立地看上去,它們太像是一個接一個的偶然了。但造物從來不會做沒來由的事。如果有太多的偶然,都在顯示同一種現象,你還能繼續心平氣靜地把它們看做是偶然嗎?不,這時候你必須承認,那就是規律。

勝利的語法——偏正律

在漢語的語法中,有一種基本的句式結構。這種結構把一個句子或片語,分為修飾詞和中心詞兩部分。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修飾與被修飾,即前者修飾後者,前者確定後者的傾向和特徵。說得明白些,前者是容貌,後者是機體,我們確認一個人或一件物與他人或它物不同,一般都是根據他(它)的容貌和外觀,而不是根據他(它)的機體或機理。從這個角度說,修飾詞相對於中心詞而言,更應被視為句子或片語中的重心。比如,紅蘋果。在被「紅」修飾之前,蘋果,只不過是此種果品的泛指,僅具有一般性。而「紅」,則使這只蘋果具有了可以認定其為「這一個」的特殊性。顯然。「紅」在這個片語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再如,經濟特區。如果沒有「經濟」二字,特區只不過是個地域區劃概念。被「經濟」修飾過之後,它便獲得了一種特殊的屬性和走向,成為鄧小平用經濟杠桿改革中國的支點。這一類的結構就是漢語語法的基本型態之一:
偏正式結構。
這一以偏修飾正的結構在漢語中大量存在,以至於不使用它,講漢語的人便無法開口說話。因為在一個句子中,如果僅僅有主體性詞彙,而沒有主導性修飾,將使這個句子因缺少程度、方位、形態等可讓人具體把握的因素而失去明晰性。如「好人」、「壞事」、「高樓」、「紅旗」、「慢跑」這一類詞,假如把前綴的修飾詞統統去掉,後面所有的中心詞,便全都變成了沒有具體能指的中性詞。由此可見,在偏正式結構中,與「正」相比,「偏」處於一種給句子和片語定性的地位。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偏正式結構以中心詞為主體,以修飾詞為主導,「正」是「偏」的軀體,而「偏」則是「正」的靈魂。當軀體作為一種前提確立之後,靈魂的作用顯然更具決定性意義。這種主體從屬於主導的關系,是偏正式結構得以存在的基礎,同時,作為與客觀世界對應的符號系統的結構方式之一,它似乎在向我們暗示某種超出語言范疇的規律性的東西。
順著這條路徑走下去,我們很快就會看出,不僅僅在「好人」、「壞事」、「高樓」、「紅旗」這類片語,也不僅僅在航空母艦、巡航導彈、隱形飛機、裝甲運兵車、自行火炮、精確炸彈以及快速反應部隊、空地一體戰、聯合作戰這類軍語中,偏正關系大量存在。在語言范疇之外的世界裡,同樣層層疊疊地布滿了這種關系。這正是我們借用——僅僅是借用——而不是照搬這一人類語言系統中僅見的修辭方法於自己理論中的意義所在,我們無意把戰爭與修辭學生拉硬拽在一起,而只是想借用「偏-正」這一語詞來闡示自己理論中最核心的部分,因為我們認定在許多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中都大量存在著偏與正的關系,並且在這種關系中常常是「偏」而不是「正」在其中起主導性作用,這種作用我們姑且稱之為「以偏修正」(注意,這不是作為修辭方法的偏正式結構的本意,而只是我們的引伸)。如一個國家,人民是主體,而政府是國家的主導;一支軍隊,士兵和中下層軍官是主體,而統帥部是軍隊的主導;一次核爆炸,鈾或鈈是主體,而對它們的轟擊手段是引發鏈式反應的主導;一次東南亞式的金融危機,受害國是主體,而金融投機家是造成危機的主導。沒有政府的主導,人民就是一盤散沙;沒有統帥部的主導,士兵就是烏合之眾;沒有轟擊手段,鈾和鈈就是一堆礦物質;沒有金融投機家的興風作浪,受害國的調節機制理應能使它們避開一場金融浩劫。在此類關系中,拋開雙向互動的因素不談,誰是偏誰是正,誰修飾誰,可以說不言而喻。
以上論述表明,這種偏正式結構是一種非對稱性結構,因而偏與正之間是一種非均衡的關系。在這點上,與黃金分割律的情況非常相似:0.618與1之間就既是一種非對稱結構,又是一種非均衡關系。我們完全有理由把它也看做是另一種表述的偏正式。因為在偏正結構中,重要的是偏,而不是正。黃金分割律亦如此,重要的是0.618,而不是1。這是兩者間共同的特徵。規律告訴我們,在兩個特徵相似的事物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相似的規律。如果在黃金分割與偏正結構之間確實存在共同規律的話,那就應該是:
0.618=偏。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大概非田忌賽馬的典故莫屬了。在總體實力處於下風的情況下,大軍事家孫臏揮灑出了他足以代表古中國博弈智慧的經典之作。他以田忌的下馬對齊王的上馬作開局,在輸掉必丟的一局後,再用己方的中馬和上馬,連克對方的下馬和中馬,確保了獲勝所需的兩局優勢[8]。這種以丟一保二策略(主導)去贏取整個賽局(主體)的方式,可以被看做是一種典型的偏正式結構。而其三局兩勝的結果,則又完全符合2:3的黃金比率。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完美的二律匯流、二律合一:
--------
[8]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黃金律=偏正律。
找到規律是研究問題的結果,也是研究問題的開始。只要我們相信有一個名曰偏正律的東西普遍貫穿於事物的運行之中,我們就應該相信,這一規律同黃金律一樣不會獨獨在軍事領域留下空白。
事實也的確如此。
齊魯長勺之戰。兩軍對陣,齊軍來勢洶洶,魯軍按兵不動。齊軍擂了三通鼓、沖了三回陣,仍未撼動魯軍陣腳,氣勢明顯低落。魯軍趁機反攻,大獲全勝。戰後,謀士曹劌向魯庄公點破了此役齊敗魯勝的道理:敵軍「一鼓作氣,二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9]。從整個戰役的進程來看,此戰可分五個階段:齊軍一鼓——齊軍再鼓——齊軍三鼓——魯軍反攻——魯軍追擊。從第一到第三階段,曹劌採取了避敵鋒芒的策略,使齊軍在沒能取得任何戰果的情況下,便迅速越過了自己攻擊力的黃金點,而魯軍則准確地選擇此點為反攻時機,在2700年前的戰場上充分印證了黃金分割律(3:5G0.618)。可以肯定,當時的曹劌,絕不可能知曉晚於他200年的畢達哥拉斯和他的黃金分割理論。況且,就是他知道這一理論,也不可能在一場正在進行的戰事中,准確地測知哪裡是它的0.618。但他卻憑直覺猜測到了這一閃爍黃金光芒的分割點,而這正是所有天才軍事家們共有的稟賦。
--------
[9]見《左傳·曹劌論戰》。此後,曹劌在柯地參加齊魯會盟時,執匕首劫齊桓公,迫使齊國退回侵魯之地。有謀有勇如此,為罕見之良將。(見《史記·刺客列傳》)

漢尼拔在坎尼之戰中,與曹劌的思路如出一轍。他也像曹劌一樣洞悉敵人攻擊力遞減的奧秘。因而他一反常態,把最弱的高盧軍和西班牙步兵,投放在本應布署精銳的陣線中部,讓他們去正面經受羅馬軍隊的攻擊,待其支撐不住後,戰線上便逐漸出現了一個新月形凹陷。這彎不知是漢尼拔刻意營造還是意外形成的新月,變成了消解羅馬軍隊攻擊力的巨大緩沖器。當這一強勁力量因戰線的拉長逐次衰減,在接近迦太基人陣線的底部而呈強弩之末時,總體上處於劣勢但在騎兵上卻占優勢的迦太基人,不失時機地讓其鐵騎兩翼齊飛,迅速完成了對羅馬軍隊的合圍,把坎尼變成了宰殺7萬生靈的屠場。[10]
--------
[10]坎尼之戰是西方歷史上最著名的戰例,幾乎所有戰史著作中都會提及。(美)貝文·亞歷山大所著《統帥決勝之道》,關於坎尼之戰的描述圖文並茂,對理解我們所說的「偏正律」有幫助。《統帥決勝之道》,新華出版杜,1996年版,P11-13。

這兩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戰役,都把避敵鋒芒、挫敵銳氣作為主導性策略,採取了明顯偏離正面決戰的作戰模式,恰到好處地把敵方攻擊力的衰竭點,作為己方反擊的最佳時機,在戰法上明顯地符合黃金律和偏正律。
如果不把這兩個戰例,看做是一種巧合或孤立現象,那麼我們就會在戰史中更多地看到黃金律-偏正律在閃閃發光。這一點在現代戰爭中也許更加明顯。二戰時,德軍進攻法蘭西的戰役,從頭至尾都浸透了我們所說的這二律的精髓。無論是將坦克從步兵的配屬變成主戰兵器,還是拋開一戰時的套路把閃擊戰作為主戰理論,以及不但出乎敵人、甚至出乎德軍統帥部里那些觀念陳舊的老將軍的意料,把阿登山口選為德軍進攻的主導方向,所有這些在當時的人眼裡,肯定都不合正統,明顯地帶有「偏」向性。正是這一偏向,導致了整個德軍軍事思想的根本性轉變,也使史里芬伯爵「袖拂英吉利海峽」的夢想,成了英國人在敦克爾刻的噩夢。而此前誰會想到,這一奇跡的藍圖,竟繪自兩個級別較低的軍官——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之手?[11]
--------
[11]曼施坦因在1937-1938年間,是德國陸軍參謀部的首席參謀次長,由於德國陸軍內部矛盾,曼施坦因被逐出陸軍總部,改任第十八師師長。1939年,德國陸軍總部須發西線作戰計劃「黃色作戰計劃」,其意圖是以強大的右翼兵力,從正面擊破預計在比利時境內所將遭遇的英法聯軍,而以較弱的兵力掩護其側面。顯然,這個計劃是1914年史里芬計劃的翻版。時任A集團軍參謀長的曼施坦因用A集團軍的名義,擬訂了自己的作戰計劃,以備忘錄或是作戰草案的方式一再向陸軍總部提出。但一直被總部高級將領拒絕。對曼施坦因備感惱火的陸軍總部將其調任第三十八軍軍長,曼施坦因卻利用面見希特勒的機會報告了自己的設想,並說服了對軍事完全外行但悟性甚高的希特勒。這個在戰後被利德爾·哈特稱為「曼施坦因計劃」的要點是:以左翼為攻擊重點,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從阿登山脈突襲。(《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1980年)
古德里安指揮的裝甲第十九軍,是「曼施坦因計劃」的最出色實踐者。(《閃擊英雄》,古德里安著,戰士出版社,1981年)

在同一場大戰中,可與進攻法蘭西戰役這種明顯具有偏正式傾向的作戰行動相映照的,還可舉出日本襲擊珍珠港的例子。山本五十六對航母的使用一如古德里安對坦克。雖然在山本的意識里,仍把戰列艦視為未來海上決戰的主體力量,但卻又敏感並且正確地將航空母艦及其艦載機選作了對美海軍作戰的主導兵器。更為令人擊節之處,是他在對美國人下手時,避開了對美國本土漫長的太平洋沿岸的正面攻擊,同時又充分考慮到了他的聯合艦隊的攻擊半徑,也就是他的拳頭所能打到的最佳位置,從而挑選了既對扼制整個太平洋舉足輕重,又讓美國人事先得到情報都不肯相信的夏威夷作為攻擊點,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海上決戰的信奉者在關乎未來戰局的第一場大戰中,選擇的不是他心向神往的海戰,而是對珍珠港的偷襲。結果,他劍走偏鋒,出奇制勝。[12]
--------
[12]山本五十六在就任聯合艦隊司令後,否定了日本海軍幕僚監部先攻擊菲律賓的意見,認定必須首先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使其癱瘓。1941年12月7日,南雲將軍指揮的6艘航空母艦,423架飛機,按山本五十六的計劃襲擊珍珠港,擊沉美海軍「亞利桑那」號等4艘戰列艦,炸毀188架飛機,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元氣大傷。(利德爾·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戰史》,P276-335)

分析到這一步,我們應該已經懂得,不管是黃金律還是偏正律,都不應從字面上去狹義的理解,而只能在本質上把握其精髓。瞬息萬變的戰場從來不會給任何一位軍事統帥或指揮官,留出足夠的時間或提供足夠的信息,讓他一分分去丈量何處是黃金分割點,一寸寸去考慮如何把握偏正度的問題。甚至就連0.618和「偏」,這兩個二律中最核心的要素本身,也不是數學意義上的常數。而是勝利之神在千變萬化的戰爭、戰場、戰局中不斷出沒隱現的萬千化身。
它有時表現在手段的選擇上,如海灣戰爭中,施瓦茨科普夫把空中轟炸作為主導手段,而讓一向是作戰主體的陸軍和海軍全都成了配角;
有時表現在策略的選擇上,如鄧尼茨把艦對艦的海戰,改為潛艇對商船的襲擊,結果這種「狼群戰術」遠比海上決戰對英國的威脅更大;
有時表現在兵器的選擇上,如拿破崙的火炮、古德里安的坦克、山本五十六的航母、「黃金海岸」行動中的精確彈葯,都是能傾斜戰爭天平的主導兵器;
有時表現在攻擊點的選擇上,如特拉法爾加海戰[13]中的納爾遜,極其聰明地把法國艦隊的後衛而不是前鋒定為主要打擊點,使一場海戰的勝利導致了一個海上帝國的誕生;
--------
[13]在特拉法爾加海戰前,納爾遜向他屬下的艦長傳授「秘訣」,即改變海戰傳統的線式戰術。而把己方軍艦分為兩支,一支以90度角進攻敵艦隊的中部,隔開其後衛和中軍,然後集中兵力攻擊敵後衛艦只;另一支切斷中軍和前衛,集中攻擊中軍,等敵前衛艦只返回支援已為時太晚。特拉法爾加海戰的進程與納爾遜所預計的幾乎一模一樣,盡管在戰斗中他受傷致死,但英國海軍大獲全勝。(《世界近代海戰史》,丁朝弼編著,海洋出版社,1994年,P143-155)

有時表現在戰機的選擇上,如第四次中東戰爭,薩達特把埃軍越過蘇伊士運河的D日,選在正處於穆斯林齋月中的十月六日,而把發起進攻的時間,定在陽光由西向東直刺以色列人瞳孔的下午,一舉改寫了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4];
--------
[14]見《第四次中東戰爭》,(德)格哈爾德·康策爾曼著,商務出版杜,1975年。《中東戰爭》,(美)喬恩·金奇等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

有時表現在兵力的非均衡配置上,如一戰前德軍統帥部制定的入侵法國的「史里芬計劃」,大膽地把其72個師中的53個集中在右翼作為主攻,而把剩下的19個師放在漫長戰線的左翼和中部。如此一來,這個從未真正實施過的沙盤作業,竟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戰爭計劃;
有時表現在謀略的運用上,如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相爭。秦昭襄王並不急於馬上同敵軍決戰,而是依照范睢建議,先攻韓國之上黨,使趙國失去依恃;又假意言和,使諸侯不再援趙;再施反間之計,使趙王撤大將廉頗而任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最終大敗趙軍於長平。這一仗秦勝趙負的原因,與其說正得於秦軍的強大,不如說偏得於范睢的謀略[15]。
--------
[15]見(中國歷代戰爭史》,軍事譯文出版社,第二冊,P197。

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的還有另外一種跡象,即越來越多的國家,在事關政治、經濟和國防安全等重大問題上,把視線偏離出軍事領域之外,用其它手段補充、豐富甚至替代軍事手段,以達到僅憑武力無法達到的目的。這是從戰爭觀上對戰爭進行的最大的一次以偏修正。同時也預示著,未來戰爭將愈加頻繁地呈現出軍事手段與其它手段進行偏正式組合的趨勢。
以上種種,不論是哪種選擇,都無不帶有「偏」的特性。偏正律和黃金律一樣,反對一切形式的平行並列、均衡對稱、面面俱到、四平八穩,而主張劍走偏鋒。只有避免錘砧硬碰,你的劍鋒才會如庖丁解牛,游刃有餘。這就是戰爭這篇千古文章中最基本的勝利語法。
如果我們把藝術中的黃金分割律稱為美律,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把它在軍事領域中的鏡像式再現——偏正律,稱為勝律?

主與全:偏正式組合的要義

在構成一個事物的諸多內部因素中,一定會有某個因素在全部因素中占據突出或主導的地位。這個因素與其它因素的關系如果是和諧的、完美的,那麼,它就總會在什麼地方符合0.618:1的公式。當然也就會符合偏正律。因為在這里,「全部因素」就是主體,就是正;「某個因素」則為主導,則為偏。當一個事物具有了特定的目的性之後,偏與正,就構成了主從關系。二牛相鬥,正是牛,偏就是它的犄角;雙刀相向,正是刀,偏就是它的鋒刃。孰主孰從,一目瞭然。而當目的發生變化時,新的主導因素就會出現並取代舊的主導因素,與現有的全部因素構成新的偏正關系。捕捉住了事物中主與全的關系,就等於抓住了黃金律和偏正律的要義。
據此出發,我們很快可以從戰爭紛雜的脈系中,理出五根最主要的筋絡:主兵器與全兵器;主手段與全手段;主兵力與全兵力;主向度與全向度;主領域與全領域。這「五主五全」,基本上概括了普遍存在於戰爭中的偏正關系。
仍以海灣戰爭為例,聯軍
參考資料:http://www.itco.cn/limsbbs/book/3/02-lib/04-ts/06-jsxs/q/qiaoliang/cxz/010.htm

閱讀全文

與黃金分割高級戰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轉賬交稅 瀏覽:918
外匯暴利方法 瀏覽:65
廈門諾亞理財 瀏覽:251
中信擔保理財 瀏覽:734
美電貝爾股票 瀏覽:16
那些股票系 瀏覽:589
貴金屬交易專業術語 瀏覽:323
股票百分比計算器 瀏覽:203
城市規劃股票 瀏覽:768
天天基金的子賬戶怎麼用 瀏覽:516
挪用公款購買理財產品 瀏覽:233
比較好的貴金屬交易平台 瀏覽:191
恆冒財富理財 瀏覽:721
銀行跨境理財 瀏覽:352
股票一次最多買多少股 瀏覽:666
辦房貸要買貴金屬 瀏覽:702
80年代理財 瀏覽:903
中翌理財虧掉怎麼報警 瀏覽:295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