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黃金十年的經濟建設
1930年-1936年間,工業部門增長率達到8-9% ,盡管估計有這樣的增長率,但增長的起點很低,在民國的40年中,整個工業部門在國內生產中所佔比例基本沒有變化。
工業成長顯著的分別為電力工業、煤炭工業。農業方面,也有以鄉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為三大鄉村建設政策,並開始在外來資本的沖擊下被動享受到的近代經濟 。此階段中國經濟在官僚資本及私有資本化的歷程頗有很大弊端,但在輕工業逐漸成形鼓舞下,中國的近代工業化初現端倪。
1933年,中國的工廠、手工業、礦業和公用事業的產量,僅構成國內凈產值的10.5%。手工業產量占工業部分的67.8%;工廠佔20.9%;礦業佔7.0%;公用事業佔4.3%。估計為4691萬的非農業工作人口中,1213萬(25.9%)受雇於手工業,113萬(2.4%)受雇於工廠,77萬(1.6%)受雇於礦場,4萬(0.09%)受雇於公用事業。
黃漢民通過對30年代工業產值發展趨勢的分析,指出雖然1930年代前期中國的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工業發展總趨勢是在跌宕起伏中繼續有所發展,並在1936年達到了近代歷史上最好水平。例如發軔於1920年代的針織、絲織、染織、印染、毛紡織等輕工業都有長足發展,而且又產生了一批新興行業,如電器用具工業、電機工業、染料工業、酒精工業、酸鹼工業等等,新興行業又促進了工業部門結構調整。此外產品種類增多,一小部分國貨產品開始替代了進口外貨。其次,工業地區分布也在擴大,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提高 。
十年建國時期中國重工業建設,主要以國防工業為核心。具體工作則是由資源委員會進行的。1932年11月成立的國防設計委員會(1935年4月改名為資源委員會),主持者是錢昌照、翁文灝,其他委員還包括著名學者胡適、丁文江、楊振聲、張其昀、吳鼎昌、張嘉璈、陶孟和、范銳、吳蘊初、劉鴻生、萬國鼎、沈宗瀚、王世傑、周覽、徐淑希等人。1930年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主要是由這些人主持的。這個機構和這些學者,為中國的近代化作出了貢獻。1935年4月,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資源司合並,改稱為「資源委員會」,隸屬於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創辦與國防有關的工礦企業。1936年3月,資源委員會根據國防需要和可能的經濟能力,擬定了一項重工業建設計劃,預定於三年之內,在中部的湘、鄂、贛等內地建設與國防需要直接相關的重工業和礦業,充實中國冶金、燃料、化學、機器及電器工業的基礎。但是因腐敗和資金短缺,以及戰爭破壞,導致重工業大部分成為紙上談兵,無從落實。
由於國民政府的重視與推動,上述重工業及廠礦,小部分已建成投產,而大部分都停留在籌備階段。在冶金工業方面已建成的有湖南茶陵鐵廠、湖北靈鄉鐵礦、江西鎢鐵廠、四川彭縣銅礦、湖北大冶、陽新銅礦、中央煉銅廠、湖南水口山鉛鋅礦、雲南錫礦、青海金礦、四川金礦等;在燃料工業方面,有江西高坑煤礦、天河煤礦、湖南湘潭煤礦、河南禹縣煤礦、四川巴縣、達縣石油礦等;在化學工業方面,有氨氣工廠及無水酒精廠等;正在籌備舉辦中的有中央機器製造廠、湖南湘潭飛機發動機廠、中央電工器材廠、中央無線電機製造廠、中央電瓷製造廠、四川長壽水電廠等等。
1937年,這些工廠的產品產量為鋼鐵3萬噸,電力153.3萬度,煤2萬噸,凈鎢砂1.2萬噸,銻1.46萬噸,精銅9噸,鐵砂0.63噸,電報機425具。
這些廠礦的建成和投產,奠定了戰時國防工業的基礎。因為資源委員會設立的這些廠礦大多是當時國內沒有或非常缺乏的行業,不少與國防建設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如鋼鐵工業、飛機製造業、電工電料業、化學工業、鎢、銻等礦產業。
抗戰開始後,資源委員會興辦的已運轉的各個重工業機器設備,有不少都拆遷到大後方,成為當地工業生產的骨幹企業,提高了大後方的工業水平,繼續為直接支持抗戰提供有力的物質保證。
不過在這段期間,晚清時候建設的漢陽鋼鐵廠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年鋼產量穩定在5萬噸,該廠於1925年停止生產,國民政府統治十餘年間始終沒有恢復生產,惹起爭議。不過有論者指漢陽鋼鐵廠自1925年起十多年未能恢復生產可能跟它自1904年起長期向日資舉債終致日資所入侵有關。另外民國時期,中國煉鋼水平極端落後,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鋼鐵價下滑也是重要因素。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本是中國國民黨立黨綱領之一,早在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就在同盟會的綱領中列入了「平均地權」的內容。北伐後,國民黨宣布其農村政策:「改良農村組織,整理耕地,制定最高租額之法律,增進農人生活。」其城市政策是「頒布勞工法及工廠保護童工及女工。」1926年10月,北伐軍進軍湘、鄂期間,為動員農民支援北伐,國民黨在廣州召開有大量左派參加的中央和各省區代表聯席會議,通過《最近政綱》,規定「減輕佃農田租百分之二十五」,減輕農民負擔,統稱「二五減租」。1927年5月,國民政府頒布《佃農保護法》,規定「佃農繳納租項不得超過所租地收獲量百分之四十」,「佃農對於地主除繳納租項外,所有額外苛例一概取消」,「佃農對於所耕土地有永佃權」。但真正實行過的只有浙江省,該省的「二五減租」幅度較大,佃農實際所得遠大於地主,因此,自始即受到城鄉地主階級的強烈反對,最終浙江省政府迫於壓力取消了減租辦法,而大部分省份連裝模作樣的減租條文都沒有。
總括而言,國民政府在平均地權的措施上,因遇到阻力甚大,能力先天不足。旋即停止實施,幾乎沒有什麼建樹。
農村復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復興農業是國民政府這一時期喊得頗為響亮的口號。其目的除了發展國民經濟之外,也是為了消除中國共產黨進行土地改革運動帶來的影響。政府設立了農村復興委員會等一系列農業結構,任常委擔任首腦。政府救濟農村金融,減免部分農產品稅,對進口糧食征稅;設立農業實驗所指導農業生產,開辦農業推廣區等。治理黃河、淮河、長江以及太湖等水利委員會也相繼成立,以興修水利工程。盡管國民政府為農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挽救農村經濟的措施發揮的實際效用有限,幾乎屬於空中樓閣,政策基本上可以算是破產的。
有論者指出整個十年建國期間,中國都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環境,地方的基層管治還須倚賴地主豪紳,國府並未能完全掌控農村政權,導致其施政收效甚微。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壓制。其次是中國的農業經濟跟歐美的農業經濟根本不同,中國屬於一種小農經濟,由於經營規模小,透過機械化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必須籍壯大工業並從農村大量吸取勞力,從而把農業人口控制在總人口的20%以內為前提,以當時中國落後的的工業水平顯然是做不到的。既然無法實現機械化生產,也就難以實現農產品商品化,難言把整個農業推進入市場經濟的軌道。1930年代中期以後,爆發連串災荒,水利建設停滯不前,技術落後,不斷的內戰和緊接著爆發的抗戰,最終把農民推向了難以生存的邊緣。
技術改良
在農業技術改良方面,也是有氣無力。例如在33-37年間,國民政府先後設立了中央農業實驗所、全國稻麥改良所和中央棉產改進所。工作就是引進美國棉種,改良小麥和稻米品種以及實驗殺蟲劑和化學肥料。到最後也未有實際成果。
除上述的研究機構外,國民政府也成立部門來促進農業發展。譬如行政院於1928年2月設立農礦部,1933年4月成立農村復興委員會,1938年4月設置農產促進委員會。 1927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制定《中央銀行條例》19條,規定「中央銀行為特許國家銀行,在國內為最高之金融機關,由國家集資經營之」,並設籌備處於上海。1928年10月8日,國民政府修訂《中央銀行條例》為20條,由國民政府撥款2,000萬元。11月1日,中央銀行成立,總行設於上海。
1930年代的宋子文,任中央銀行總裁期間對中國金融改革貢獻不少。 厲行經濟改革,統一貨幣,改革自清末以來金融貨幣制度混亂情況。國府早於1927年北伐之後,在英美的支持下使用白銀為抵押,開始籌備統一貨幣。
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頒布了銀本位幣製造條例,實行廢兩改元。具體辦法規定1元銀幣為一切交易的本位幣,每銀幣1元(成色為0.88,總重為26.6971厘米)易銀7錢1分5厘。上海的金融機構於3月10日一律改用銀元,其他都市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銀元。1933年7月1日起,中央造幣廠的新銀元開始流通。
在大蕭條後期,美國為了轉嫁國內危機,在1934年5月通過購銀法案,提高銀價大量采購白銀。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由是年7月至10月中旬的3個半月,出口即達2億元之巨,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及原幣制。有見及此,國府隨即於1935年11月4日實施法幣制度,將銀本改變為外匯本位,以紙代銀。
央行則隨即出台新的貨幣政策,這對穩定中國貨幣非常成功,可以譽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徹底的一次幣制改革。中國第一種全面流通的不兌現鈔票法幣的問世,完成了貨幣統一並使幣值脫離銀價,邁入了現代化管理通貨。隨之國家對經濟的控制開始加深,相對地,各地地方勢力,甚至租界洋行的利益有所削弱,使國民經濟發展呈現出新氣象。民間及中外銀行所存白銀和銀元紛紛交給政府,半年之間,達國幣8億元。另一方面,紙幣則逐漸代銀元而為通貨。銀元的流通量在1933年3月約14億元,自1935年11月法幣開始流通,半年之間達9億余元,到1937年6月達14億余元。輔幣方面上,中央銀行於1936年2月開始發行20分、10分、5分鎳質輔幣及1分、半分之銅質輔幣,以完成十進新制,解決當時輔幣混亂的狀況。
可惜國民政府大量發行鈔票支付內戰軍費,法幣發行量急劇上升,最大面額高達六十億元 。這使得法幣政策的後續實施成為了世界罕見的惡性通貨膨脹 。間接掠奪了大量國民財富,導致國民經濟全面崩潰。
財政稅收方面,國民政府在此時期建立起統一的稅務機構。以金融措施針對各地稅務機構重疊、稅關林立、濫收稅政、擅自留中央稅款弊病全面整頓,改革稅政,統一徵收機關,使各項稅皆歸統稅機關徵收。
在實行關稅上力爭自主:1928年到1934年,先後和外國政府多次談判,通過四次關稅改革,使海關關稅大為提高,顯著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大改善了十年建國初期財政緊絀的劣勢。不過在收入提高的同時,開支也隨著增加。主要原因在於內戰頻繁和腐敗大增緣故。
右圖列出南京政府1928-1937年間九個財政年度的主要收入和支出。省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在1938年以前數量仍然很大,以後在戰爭時期,與中央的支出相比急劇下降。但即使把省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加在中央政府的支出上,總數也僅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個很小的比例,在1931-1936年期間,僅佔3.2-6%。美國可以比較的數字是1929年佔8.2%,1933年佔14.3%,1941年佔19.7%。就國民收入而論,國民政府的支出為數很小,這既反映了國家稅收基礎的狹窄,也反映了有限規模的現代經濟部分,這個部分實際上被要求承擔國民政府稅收的最大負擔。
赤字的彌補主要靠借債,1927年至1937年間,政府所借各種內債共達35億6,700萬元。償債及軍費支出占整個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償債支出佔25%到20%,1927年至1935年間,共償還債款31億1,000餘萬元,包括內債22億1,000餘萬元,外債6億3,000萬余元,賠款2億8,000萬余元。
在1928舉行的全國財政會議上,中央政府正式把產生國民收入的65%田賦讓給各省。這在當時與其說是一種政策,目的在於改進從北京政權繼承下來的公認是混亂的財政管理,不如說是南京政府對政治現實的一種承認。它意味著,為了報答空泛的政治支持,中國的中央政府放棄對一部分經濟的任何財政要求。放棄了對一種不公平的田賦制度進行徹底檢查的任何嘗試,結果是一大部分潛在的農業稅收被截留,社會不能將它用於公共福利。
國民政府在整理財政的過程中,還建立預算度、推行直接稅、廢除苛捐雜稅和廢除厘金。廢除厘金方面,1927年7月,國民政府頒布裁撤國內通過稅條例,但因時局動盪,延至1931年1月1日實行。至1931年6月,各種厘金及由厘金變名之稅捐,一律取消,使國內貨物得以暢通無阻。在廢除苛捐雜稅方面,國府1934年7月通飭各省廢除苛捐雜稅,至1937年的3年間,全國25省市共廢除苛雜7,100多種,廢除款額達6,700多萬元。在推行直接稅方面,1936年7月公布「所得等暫行條例」,是年10月1日正式起征,首先開征的為公務人員薪給報酬所得,和公債存款利息所得,到1937年1月,又推及其他方面。這四點財政措施,足以納中國財政於正軌。
就在中國邁向工業現代化之際的1937年起,日本發動了中日戰爭,並陸續大量增兵入侵中國。據統計,193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的中國,因為此戰爭所造成的損失至少6000億美元,而後果就是讓中國現代化進程至少延宕20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53年之後才得以恢復。
B. 10年來黃金的需求曲線
一直走高
C. 我想查一下10年前的黃金和現在的黃金有什麼區別
10年前和現在的黃金沒有什麼巨大區別。估計有純度上,和款式上有差異。
D. 2000年到2010年為什麼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黃金十年
從國內來看,國家在經濟、教育、文化、科技、軍事、國防、民族上都做了較為完善的統籌安排,特別是經濟和科技兩方面。在經濟是龍頭的前提下,大力加大對科技教育的經費投入,如2000年的兩免一補政策,及鼓勵創新的政策。
在民生方面,國家也做了不少努力,免除農業稅,這不僅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而且在某種層度上,減少了生產成本,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是不容易的。繼續改革開放的良好風氣,積極參與世紀間的交流,當然我把它也歸於國內因素,主要是政策原因。
在我國特色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國由企業及各大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將他們推到市場當中,進行競爭。使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從而推動我國生產力的發展。
同時國內民族大融合,先富幫後富,去的良好效果。國內統籌資源,人力,物力,資金,協調各地區的發展,因地制宜。
國外的話,中國2001年加入WTO組織,逐漸融入到世界競爭當中,堅持了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原則,不斷發展自己。在本世紀,世界呈現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狀態,給我們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並且在2001年的911事件,為我們的發展贏得一定的空間,主要是美國改變了對我國的戰略政策,因為我們都知道,在20世紀末,我國發展最大的阻力是來自於美國,而911給美國的打擊使美國從新審視與我們的關系,因此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雖然有悖於國際和平)。
還有就是我國與周邊國家的良好關系也是一大保證,如與東盟等。
綜上,在國內和國外的兩個因素下,中國迎來黃金十年。
(4)黃金10年一個波段擴展閱讀:
重要意義
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是促進農村義務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措施。
一、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免書本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並加快對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實施步伐,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義務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對農村困難群體的親切關懷。
認真落實好這項政策,對於促進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鞏固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加快農村義務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各級財政、教育部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密切配合,採取有力措施,確保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兩免一補」工作的順利實施。
二、「兩免一補」資金不得用於城區、農村比較富裕家庭的學生,也不得平均分配、輪流享受。對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的少數民族特別是人口較少民族地區、邊境地區要予以重點支持。對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貧困家庭學生優先進行資助。
中央免費教科書專項資金應統一納入省級財政國庫管理,實行分賬核算,集中支付。
三、中央財政從2005年春季起將提高免費教科書補助標准,小學每學期每人35元、初中70元、特教35元。中央免費教科書的范圍必須是國家規定課程必設科目的教科書,不包括地方課程教科書及各種輔助性教材。地方課程使用的教科書,由地方財政免費提供。
四、中央免費教科書要實行政府采購制度,由省級教育、財政部門委託有資質的政府采購機構進行統一采購,降低出版、發行等環節的費用。節省的資金繼續用於資助貧困家庭學生,使受助范圍不斷擴大。
各地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和中央補助標准,合理確定免費教科書版本。凡通過政府采購等能夠將價格壓到補助標准之內的,可以選用彩色版教材,否則應選用黑白版或雙色版教材。同一學校、同一年級教科書種類、版本要做到一致。
五、各地要嚴格實行資助政策公開、資助對象公示等制度,資助范圍和工作程序要公開透明,接受群眾等有關方面的監督。
六、各地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在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同時,確保地方政府負責的免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資金的落實。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免雜費資金由地方財政在上級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和自有資金中統籌安排,足額到位。
2005年年初預算已經安排免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資金的地區,要優先用於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尚未安排資金的,也要千方百計籌集資金,確保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免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的落實。
從2005年春季學期開始,凡享受中央免費教科書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地方政府必須同時免除雜費,免除雜費的標准要嚴格遵守「二費制」標准,並且不得再以任何名目向學生收取其他費用。
各地要結合財力,逐步對貧困家庭寄宿生補助生活費,並在2007年底以前落實,補助形式和補助標准由地方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具體確定。
七、各地要加強對「兩免一補」工作的組織領導,財政部門和教育部門既要密切配合、加強協作,又要合理分工、明確責任,確保「兩免一補」工作的順利實施。
財政部門主要負責分配管理中央免費教科書專項資金,籌集和管理地方免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資金;會同教育部門確定貧困家庭學生的標准和范圍,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等。
教育部門主要負責收集涉及「兩免一補」政策的有關基礎數據,組織確定資助對象,組織發放教科書;會同財政部門確定免費教科書種類、版本等。省級教育部門和財政部門負責組織免費教科書政府采購工作。
八、中央財政對於「兩免一補」工作做得扎實、資金安排到位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將通過中央對地方基礎教育「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給予獎勵;對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地區給予通報批評,性質嚴重的按規定通過相關財政手段處理。
E. 怎麼用 五星黃金波段
黃金波段操作 眾所周知,黃金操作有許多方法,但從周期上分就有長線、中線、短線等方法。
還是需要你對行情的熟悉把握。歷史及價位的掌握,阻力壓力都要了如指掌
你就能對黃金波段操作很上手
F. 黃金怎麼計算一個周期時間走完
可以根據技術面和消息面等來判斷黃金短中期的走勢從而交易,你也可以參考像 炅金策略 這種類似的第三方策略提供平台獲取基本的交易策略在根據自己的策略來交易更容易盈利。
G. 中國歷年黃金價格一覽表
黃金價格一覽表(單位:美元/盎司)
年份 最高 最低 平均
2009 1212.20 810.00 972.35
2010 1421.00 1058.00 1224.53
2011 1895.00 1319.00 1571.52
2012 1797.75 1540.00 1668.57
2013 1693.75 1192.00 1411.23
2014 1385.00 1142.00 1266.40
2015 1295.75 1049.40 1160.06
2016 1366.25 1077.00 1250.80
2017 1346.25 1151.00 1257.12
2018 1354.95 1178.40 1268.49
歷年金價上漲原因:
1、2009年金價上漲: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原先買入黃金以求避險的機構不得不大量拋售黃金來獲得流動資金,黃金價格八九月份出現暴跌。
不過隨著各國緊急救援措施的出台,黃金價格開始隨後在08年年底至09年開始明顯上漲。雖然黃金通常被視作避險工具,但當危機發酵到一定程度時,黃金也會成為被拋售的資產之一。
2、2012年金價上漲:
受次貸危機的影響,美國不得不採取寬松貨幣政策,美元因此連續幾年貶值,黃金走強,2012年金價創下1920.8美元/盎司的紀錄高位。
3、2016年金價上漲:
受英國脫歐、美元指數和全球股市走弱等因素的影響,市場避險情緒明顯升溫,黃金的避險功能凸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買入黃金,黃金價格猛漲近25%。2016年可以說是黃金白銀的小牛市。
H. 從05年到10年的黃金價格是怎麼變的
是一個持續抄上漲的過程。
如圖所示:
2005年估計金價在377美元/盎司,最高價在524美元每盎司,
2006年的年線收官在636美元/盎司
2007年是875美元/盎司,
2008年是880美元/盎司,
2009年是1091美元/盎司,
2010年是1424美元/盎司
I. 黃金十年前多少錢一克
黃金十年前多少錢一克?
2006年黃金大概在150元/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