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畫龍點睛主圖指標

畫龍點睛主圖指標

發布時間:2021-05-08 00:38:37

A. 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

故事畫面
畫龍點睛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成語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成語解釋
畫龍之後再點上眼睛。比喻在關鍵地方簡明扼要地點明要旨;使內容生動傳神。也比喻在整體中突出重點。[1]
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1] 《成語——畫龍點睛》王建峰 繪制
成語結構
連動式成語
近義詞
錦上添花、點石成金。
反義詞
弄巧成拙、畫蛇添足、點金成鐵。
成語示例
然而一個好題目,卻常常對作品有~之妙,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秦牧《車窗文學欣賞》 [1]
主人公簡介
張僧繇(yóu ),梁武帝(蕭衍)時期的名畫家,南朝梁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詳。梁武帝天監(502年 - 519年)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任右軍將軍、吳興太守。擅寫真、頊道人物,亦善畫 龍 、鷹、花卉、山水等。擅作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時人稱為超越前人的畫家。梁武帝好佛,凡裝飾佛寺,多命他畫壁。所繪佛像,自成樣式,被稱為「張家樣」,為雕塑者所楷模。張僧繇他的畫活靈活現,畫的東西跟真的一模一樣。甚至有人說他畫的動物真的能活起來。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去游覽,他興趣來了,就在金陵安樂寺廟的牆壁上面畫了四條龍,可是沒有畫眼睛。有人就問他:「你為什麼不畫龍的眼睛呢?」。他回答說:「眼睛是龍的精髓,只要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來,認為他是個瘋子。沒想到他提起畫筆,運足了氣力,剛給兩條龍點上眼睛,立刻烏雲滾滾而來,突然電閃雷鳴,兩條蛟龍騰空而起,人們驚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於是後來「畫龍點睛」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講話或寫文章畫畫時,一兩句關鍵的話(畫上關鍵的一兩筆)會使它們立刻生動起來。
編輯本段
出處·故事

成語出處
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張僧繇》:都多大歲「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雲上天,未點睛者皆在。[1]
導讀的到
這則故事原來是說南北朝著名的畫家張僧繇繪畫技藝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詞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原文及譯文
原文: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雲上天。未點睛者者皆在。
譯文: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牆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點眼睛,他時常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都認為荒誕,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打破牆壁,一條龍乘雲飛上了天,沒有被點上眼睛的龍都在那裡。」
注釋
1 張僧繇:南朝梁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畫家。
2 每:常常。
3 因:因此,就。
4 以為:認為。
5 須臾:一會兒。
6 誕:虛妄,荒唐。
7 皆:都,全都。
成語故事
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牆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麼。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 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1]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 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東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贊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不得不答應給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剛點過第二條龍眼睛,突然間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闢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一種創新,因為張僧給龍點了眼睛就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編輯本段
新聞節目

佛山電視台新聞評論類節目
這是一個資訊的時代,也是一個思考的時代。《畫龍點睛》遵從「新聞在發生,我們在關注」的理念,穿越資訊的煙雲,尋求新聞背後的真相和啟示。主持人龍建剛和何小薇以他獨到的視角解讀新聞,觀察世界,其生動、深刻、尖銳和諧趣的論點,散發出淋漓的快感和力量。作為一個深度拓展的新聞評論節目,《畫龍點睛》將給受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思考與判斷,構築佛山強勢媒體卓爾不群的氣質和個性。該節目分四部分,《點睛天下》、《微言博議》《龍言龍語》、《畫中有話》。
播出時間:佛山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周一至周五:19:10 ;公共頻道,周一至周五:21:00
節目長度:10分鍾
主持人:龍建剛
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員。多年的記者經歷,讓他深得新聞運作之道,對社會發展擁有獨自的認識和敏銳的感悟;而多年的學者訓練,又讓他掌握了觀察社會萬象所應有的理性和工具。帶著這樣的優勢,他走上熒屏,掀起信息與思想的風暴。
編輯本段
夢幻西遊武器

本來是一把普通的摺扇,只因張僧繇在上面畫了條神龍,並點上了眼睛。此扇揮動的時候就隱隱有風雷之聲,雲雨之氣,展開則有神龍奔出。120-140強化打造,龍太子、逍遙生可用。
編輯本段
徐悲鴻畫作

作品介紹
徐悲鴻(1895—1953)早年留學西方時,在1922年創作的素描畫稿《畫龍點睛》,(見圖,炭筆紙本,縱61厘米×橫45厘米),形象生動地圖釋了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瞬間。該作品現藏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徐悲鴻的素描《畫龍點睛》所繪:金陵安樂寺內的壁畫中,一條猛龍突然沖出牆壁,正欲飛向天穹,這一情景讓旁邊觀畫的人嚇得半死。畫面右側繪有一人側身拔腿而逃,另有一人連忙曲腿瑟縮在桌肚底下,心懷忐忑,驚魂不安。此刻的張僧繇穿著長衫、手持畫筆,立身張臂略向後傾,注目仰望騰空而起的飛龍。細觀他那有些驚詫的神情中,似乎也隱含著幾分鎮靜的情態。畫面左下側繪有安樂寺中的圓形立柱及其柱礎,由此交代「畫龍點睛」的事發地點。而周遭彌漫的翻滾雲煙,旨在烘托突如其來的白龍騰飛態勢。
作者簡介
徐悲鴻(1895年—1953年),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長期致力於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幹。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

B. 畫龍點睛和錦上添花有什麼區別,謝謝~~

畫龍點睛:【解釋】: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出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示例】:這然而一個好題目,卻常常對作品有~之妙,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秦牧《車窗文學欣賞》
【近義詞】:錦上添花、點石成金
【反義詞】:弄巧成拙、畫蛇添足、點金成鐵
【語法】: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錦上添花:【解釋】: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在錦上再綉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出處】:宋·王安石《即事》詩:「嘉招欲覆杯中淥,丙方唱仍添錦上花。」宋·黃庭堅《了了庵頌》:「又要涪翁作頌,且圖錦上添花。」
【示例】:命窮時鎮日價河頭賣水,運來時一朝的~。 ◎明·康海《中山狼》第一的
【近義詞】:精益求精、如虎添翼
【反義詞】:雪上加霜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補語;含褒義

簡單說前者是關鍵之筆,後者是好上加好!

C. 為什麼畫龍不要點睛

因為故事典故畫上龍眼之後就會飛走。

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張僧繇》:「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二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皆在。

譯文: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牆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畫眼睛,他常常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都認為很荒唐,(張)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打破牆壁,龍乘雲飛上了天,沒有被點上眼睛的龍都在。

(3)畫龍點睛主圖指標擴展閱讀:

畫龍點睛故事的主角是張僧繇,吳(蘇州)人。

梁天監中為武陵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苦學成才,長於寫真,知名畫家,擅長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於有關他的傳說。

記載其在金陵一乘寺用講求明暗、烘托的「退暈法」畫「凸凹花」,有立體感,可知已接受了外來的繪畫技法。文獻里說他作畫,「筆才一二、像已應焉」,很象現代的速寫,被稱為「疏體」。

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現已流往日本,但這幅畫的用筆和記載並不相同。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師於他。此外,張僧繇還善於雕塑,有「張家樣」之稱。

張僧繇一生苦學,「手不釋筆,俾夜作晝,未欒倦怠,數紀之內,無須臾之閑。」

D. 成語故事畫龍點睛圖片

畫龍點睛
huàlóngdiǎnjīng
[釋義] 畫龍之後再點上眼睛。比喻在關鍵地方簡明扼要地點明要旨;使內容生動傳神。也比喻在整體中突出重點。
[語出]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他就這等山珍海味的小題大作起來;還可以說畫龍點睛。」
[正音] 睛;不能讀作「qínɡ」。
[辨形] 睛;不能寫作「晴」。
[近義] 錦上添花 點石成金
[反義] 弄巧成拙 畫蛇添足 點石成金
[用法] 含褒義。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作文或講話時;用一二精闢的詞句點明要旨;使內容更加生動傳神。可用作主語、謂語、定語;也可用作狀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①老舍《戲曲語言》:「寫別的文章;可以從容不迫地敘述;可適當的地方拿出一二警句;振動全段;~。\"
②一個好題目;常常對作品有~之妙。

[英譯] addawordortwotoclinchthepoint

E.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

畫龍點睛說的是古時候,畫家張僧繇畫的龍點上眼睛以後破壁而沖天飛起,成了真的龍的傳說。出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

古時候有位畫家叫張僧繇,有一次在金陵(今南京市)的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畫的活靈活現,但都沒有眼睛。看的人們不解問其緣由,張僧繇回答說,如果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這不是笑話嗎?畫的龍怎能飛走?人名搖頭不止,認為其胡說八道,在吹牛。

張僧繇無奈只好為其中一隻畫上眼睛,就在他剛剛畫好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電閃雷鳴,牆上的巨龍睜著光芒四射的眼睛,騰空而起。依舊就不見了蹤跡了。人們一個個目瞪口呆,不敢再小看張僧繇。

後來人們以「畫龍點睛」來比喻說話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5)畫龍點睛主圖指標擴展閱讀

張僧繇,字型大小不詳,吳郡吳中人(今江蘇蘇州),南北朝時期梁朝大臣,古代著名畫家。

梁天監中,武陵王侍郎(大約相當於副部長),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為當時名噪一時的畫家,長於寫真,擅長佛像、龍、鷹等。多做卷軸畫和壁畫。筆法講求傳情,烘托,用「退暈法」來表現凹凸,立體感,傳說中的畫龍點睛畫作即用此法。

現有唐人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但已流往日本。他還善於雕塑,有有「張家樣」之稱。其繪畫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大,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並稱畫家四祖。唐代畫師閻立本(傳世《步輦圖》),畫聖吳道子都深受其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畫龍點睛

F. 畫龍點睛與點明主旨怎樣理解

怎樣做好閱讀:
(一)讀材料

所謂讀材料,就是要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讀全文內容,把握文章主題。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層次和段落。
有的學生要用順讀法,就是先讀短文後讀題目,然後再讀短文尋找正確答案。有的學生採用倒讀法,就是先讀題目(四個選項不讀)後讀短文,最後尋找答案。我比較贊成倒讀法,因為這種閱讀方法是帶著問題閱讀,目的明確,容易集中,能及時抓住文中與解題關系密切的信息,從而節省了閱讀 時間。
(二)找原話

所謂找原話,就是要找到語文閱讀理解上要求的關鍵字。
如果它沒有明確要求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
(三)看要求

所謂看要求,就是要求學生再審視語文閱讀理解所要求回答的問題要求,關鍵的關鍵字、詞或句子也要讓學生用筆圈下來,作為扣題作答的要點。
一要認准關鍵詞句,把握其基本意義,認清它們在句子中的具體含義,根據上下文琢磨它們的升華意義,學生特別是要學會在閱讀文字材料中發現有效信息,即是對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的提問題的文字和內容。

二要排除生詞的障礙,遇到生詞要通過上下文,大膽地對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個別詞義、語義和句義進行推測、推理和推斷,還可以通過構詞常識大膽猜測。

三是原文中有明顯的准確答案,要善於利用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斷作答。

四)答問題

所謂答問題,就是讓學生根據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相應的問題。回答問題力求做到以下諸點:

1、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學生只有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的提問題,才能得分。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就必須向學生說明這一點,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

2、不亂答;亂答也不得分。學生不聯系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我們稱之為亂答題,亂答本質上是與學生不答題一樣,沒有成績。我們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中強調學生要答滿線格,但並不是讓學生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題線格胡說和亂說,因為學生亂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據,持之有理。所謂言之有據就是要學生在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話,找依據,不能憑空瞎說。所謂持之有理就是讓學生根據問題能夠說一個所以然來,能說一個道道來,或謂之自圓其說。

一、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

1. 文章體裁?此文是一篇 。
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 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 找主題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
4. 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答: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6. 劃分層次?
(1) 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 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 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 總分總(掐頭去尾)
7. 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時間(5)地點(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8. 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寫讀書卡片。
按各項要求上原文尋找,再填寫。注意原文的標題、作者、出版社等項(有時在括弧內)。
10. 記敘順序及作用?
(1)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 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 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敘(略)
11. 語言特色?
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語句中選擇:
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准確嚴密、精闢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
註:必須結合具體語句分析
12. 寫作手法及作用?
(1) 擬人手法
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 誇張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 象徵手法
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 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 襯托(側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諷刺手法
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 欲揚先抑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後照應(首尾呼應)
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3. 修辭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2) 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 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 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
(5) 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 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 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註: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14. 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
答:「××」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義?
抓住關鍵詞,分析它的特點及含義,聯繫上下文再解釋。
16. 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開啟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啟下(過渡)
(4) 為後文作鋪墊
17. 表達方式?
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18. 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19. 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20.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種類:
(1)肖像描寫(2)外貌描寫(3)神態描寫(4)動作描寫
(5)語言(對話)描寫(7)心理描寫(8)景物描寫
(9)場景描寫(10)環境描寫(11)細節描寫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21.散文特點?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種類?
(1)敘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說種類?
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
24.小說三要素?
人物、環境、情節
25.環境的種類及作用?
(1)自然環境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襯託人物的心情。
(2)社會環境
交代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徵,襯託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
揭示文章主題。
26.情節由哪幾部分構成?
(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尾聲)
27.續寫小說結尾。
按照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規律續寫,要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議論文閱讀技巧
一論點(證明什麼)
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句子。論點一般是用判斷句的形式表達的。
1. 中心論點 1個(統帥分論點)
⑴明確:
分論點 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
⑵方法
①從位置上找:Ⅰ標題;Ⅱ開篇;Ⅲ中間;Ⅳ結尾。
②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於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
③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
2.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①擺事實講道理後歸結論點;
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
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後,歸結出中心論點;
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後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二論據(用什麼證明)
⑴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舉例後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應論點);
⑷判斷論據能否證明論點;
⑸補充論據(要能證明論點)。
三論證(怎樣證明)
⑴論證方法
①舉例論證(例證法) 事實論據 記敘
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 道理論據 議論
③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④喻證法 比喻
⑵分析論證過程
① 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
③聯系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⑶論證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生誤解)
⑷分析論證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議論文的結構
⑴一般形式:①引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⑵類型
①並列式:Ⅰ總分總;Ⅱ總分;Ⅲ分總。
②遞進式。
五議論文的語言
⑴嚴密(修飾性、限制性的語言的運用);
⑵生動(成語、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⑶詞序(從生活邏輯和上下文的照應上判斷);
⑷句序(關聯詞語的使用,特別要注意遞進關系)。
六駁論文的閱讀
⑴作者要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麼?
⑵作者是怎樣進行批駁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論據;
⑶由此,作者樹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麼?

中考說明文閱讀指導
一、掌握說明文的文體知識:
(一)、把握說明對象,分清說明對象是事物還是事理。
明確被說明事物的特徵: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標志。
(二)、為了說明事物特徵或說明事理,需要採用恰當的
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類別: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
2.下定義:使讀者對概念有確切的了解。
3.作比較:用人們熟知的與所要說明的事物作比較,從而突出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4.舉例子:可使讀者對說明對象的特徵獲得具體認識。
5.打比方:可達到形象地說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數字:可以准確地說明事物。
7.配圖表:使讀者一目瞭然,非常直觀地理解被說明的事物。
8.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
(三)、說明要有順序: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程序順序是時間順序的一種)、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文的順序,根據說明的目的和對象,可以以一種順序為主,兼用其他順序。
(四)、說明文的閱讀還要注意結構。
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總(概說)——分(具體)」式、「總——分——總」式、「分——總」式、並列式、遞進式等。
(五)、說明語言的准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
准確性和多樣性、靈活性並不矛盾,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於說明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朴實,或幽默風趣。總之不拘一格。

中考答題技巧
一、語句作用、含義分析題
1、句中用了關聯詞「雖然……但是……」,這組關聯詞表轉折關系;用了關聯詞「不但……而且……」之類,這類關聯詞表遞進關系,兩者用意都在於強調後者。 。
2、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准確嚴密……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麼觀點,給你什麼感受、啟迪、教育……

三、問答題型、常規答題術語及技巧
(一)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2、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二)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
1、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 2、推動情節發展; 3、渲染氣氛; 4、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題。
(三)句子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分析:
1、對上文(或全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或全文);
2、對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 3、對上下文:承上啟下(過渡)。
(四)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
1、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語句,所以你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語句;
2、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採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適用於原文相關句子較長的情況;
②翻譯句子法,適用於文言文語段;
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於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
④變換句式法,適用於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做出明確表達的情況
(五)根據語境,補寫心理活動:
1、必須用第一人稱; 2、必須仔細研讀具體語境。
(六)根據短文提出的觀點補充舉例:
1、可舉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說服力,並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識面,但一定要寫准確人物、事件,切忌張冠李戴。
2、也可舉凡人事例,可以編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實感,切忌過於誇大,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編亂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簡短評價
(七)提煉中心、主題:
要注意體會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詞語,如概括主要內容,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介紹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抒發……、贊美……、歌頌……、揭露……、鞭撻……、諷刺……、說明……、揭示……、反映……等。
(八)判斷文段的說明中心(說明內容):
答題方式:
1、實物說明文:說明對象+對象的特徵
2、事理說明文:關於……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說明文:…… ……的操作或實驗或製作的過程
本句用了……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具體直觀、深入淺出(科學准確)地說明了……(說明內容),使讀者……。
(九)說明文中詞語作用的認識與辨析:
主要有兩種題型:
A、「××」詞好在哪裡?
★答題方式:用了「××」詞,生動地(准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B、「××」詞能不能刪掉?
★答題方式:
①不能,用了「××」詞,生動地說明了……,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去掉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不能,刪掉「××」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太絕對化;用了「××」詞,准確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留有餘地,具有科學性。
nvwa復仇

G. 舞龍點睛中一點眼睛什麼含義,二點眼睛什麼含義,三點是什麼含義。。依次下去

獅之前通常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H. 用畫龍點睛,秒筆生花,栩栩如生,造一個句子並運用,修辭手法

常見的修辭手法有以下八種: 1.比喻:用具體常見的事物、情境或道理來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使語言形象、生動,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狀比喻石拱橋的橋洞,形象生動地寫出石拱橋形式優美的特點,引起人們美的聯想。 2.擬人:擬物為人,把事物人格化,將它寫成和人一樣有感情、有行為的修辭方法。 【作用】:增強語言親切感、形象性,使讀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鮮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作用分析】:用擬人的方法寫出了春花艷麗、桃李爭春的熱鬧景象,使讀者感到親切、形象。 3.誇張:運用豐富的想像,為了更突出、鮮明地勾畫某一事物而對其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傳神的擴大或縮小描述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以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徵或在增強讀者對作者主觀感情、態度和理解上起積極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寫出了黃河封凍之快,突出了北國的嚴寒。 4.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基本相同或相似、語氣基本一致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或短語遞相排列,用來表達相近或相關語意的修辭方法。 【作用】:便於把復雜的內容表達得比較集中、透徹、感情強烈,使氣勢貫通、流暢,使形式整齊,音節響亮。 【例句】: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 【作用分析】:具體描繪了祥子在暴風雨中拉車的感受,渲染了在惡劣的環境下祥子的痛苦、無奈,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5.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內容關聯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辭方法。 【作用】:從形式上看句式整齊,增強語言的形式美;從內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力強,加強了語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來琅琅上口,意義嚴謹而又富有表現力。 【例句】:(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寫了冬季北國氣候嚴寒,冰雪覆蓋的壯闊景色,讀起來音調鏗鏘,節奏明快,更增強了表現力。 6.反復:根據表達的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一種修辭方法。包括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 【作用】:可以強調突出某一事物,表達綿綿不斷的情思或加強語氣,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作用分析】:「盼望著」一個短語連續反復,表現對春的喜愛,盼望春天早日到來的急切心情。 7.設問:先提出問題,然後緊接著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點,增強語言氣勢,引起讀者注意,發人深思,有助於更好地抒情論理;同時可使行文有波瀾,達到生動、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作用分析】:這個設問突出強調了來的是出使宮市的太監,寫出他們驕橫的神態 8.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它的特點是用肯定的語氣表達否定的內容;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 【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可以使確定的意思得到增強,不容置疑,語感強,富有感染力。 【例句】: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 【作用分析】:在記敘了志願戰士的英雄事跡之後,用這兩個反問句抒發自己的感情,贊揚志願軍戰士的英雄行為。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啟發讀者深思。

I. 讀了畫龍點睛有什麼啟發

「畫龍點睛」常用來比喻作文或說話時在關鍵地方加一兩句重要的話,使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有力。

J. 畫龍點睛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

讀音為huà lóng diǎn jīng

出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二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皆在。

(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牆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畫眼睛,他常常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都認為很荒唐,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打破牆壁,一條龍乘雲飛上了天,沒有被點上眼睛的龍都在。)

用法: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多用於說話寫作。

(10)畫龍點睛主圖指標擴展閱讀:

近義詞:錦上添花

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拼音是jǐn shàng tiān huā

出自宋·黃庭堅《了了庵頌》:又要涪翁作頌,且圖錦上添花。(又要涪翁作頌,況且圖的是好上加好。)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補語;含褒義 。

閱讀全文

與畫龍點睛主圖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T岩石有投資價值嗎 瀏覽:651
徵信信用貸款逾期13次 瀏覽:755
建行個人理財產品 瀏覽:85
中航機電股票代碼 瀏覽:804
熱軋卷板期貨行情1910 瀏覽:902
期貨研投公眾號有哪些 瀏覽:298
神龍理財公司 瀏覽:286
外匯雙頭低 瀏覽:102
銀行理財投資者穿透 瀏覽:839
豐樹基金出錯嗎 瀏覽:981
來不及還貸款 瀏覽:949
民間貸款2436 瀏覽:394
5萬5日元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203
中國人民銀行5月15日人民幣 瀏覽:340
傻人買什麼股票強 瀏覽:817
2016年1月1日外匯牌價 瀏覽:724
外賣小哥理財月入五萬 瀏覽:65
模模搭融資 瀏覽:813
天原管道價格表 瀏覽:783
適合女生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