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宮崎駿的動畫成就最高的是哪一部
我認為宮崎駿說:"當我決定當動畫師時,我決心不剽竊任何人。"幾乎所有宮崎駿的作品都向你展示了一個全新的陌生世界,它的想像力令人嘆為觀止。去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任命宮崎駿為終身成就獎得主。他寫道:"宮崎駿通過華麗而富有主題的動畫,將世界帶入了一個迷人、不可磨滅、富有想像力的世界。"他激發觀眾好奇心的方式是無與倫比的。那些自給自足、有決心、勇敢、不需要被拯救的女人,在這個時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引起共鳴。
吉普賽人最初的繼承人是新進,這是一年中的早期死亡。可惜的是,那個可憐的人竟然是看月亮,因為他和宮崎駿有矛盾,然後就把電視里的動畫片拿走了。好吧,幸福和宮崎駿是同一代人。是競爭對手。風格的問題並不廣泛,但在西方藝術界被公認為知識分子的導演。它更強烈,觀眾更少。
② 什麼是缶
(1) 漢語拼音:fǒu
(2) 注音符號:ㄈㄡˇ
(3) 鄭碼:MAEZ,U:7F36,GBK:F3BE
(4) 筆畫數:6,部首:缶,筆順編號:311252
右圖展示的是鎏金銅缶,現存於上海博物館。
[編輯本段]註解
(一)作名詞: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體。「杵」是棒子,可用來制坯。「缶」又是秦樂器,「杵」可以敲擊成曲。本義:瓦器, 圓腹小口,用以盛酒漿等)
(2) 盛酒漿的瓦器。大腹小口,有蓋。也有銅制的 [earthen jar with big belly and small mouth]
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象形。——《說文》
盎謂之缶。——《爾雅》
(3)樂器:2008年8月8日晚上8點,一首氣勢恢弘的「擊缶而歌」,帶著華夏禮樂的傳承,帶著炎黃子孫百年的夢想和期盼,奏響了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序曲。那麼,演員們擊奏的樂器——缶,是一種什麼樣的古代樂器?
先說「缶」這個字,「缶」亦作「缻」,按《說文解字》解釋:「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鼔之以節歌。」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擊缶。如李斯《諫逐客令》有「擊瓮叩缶,彈箏博髀」句。其義為,秦國飲宴時,貴族士大夫們往往在喝到半醉時,以擊瓦缶、拍大腿來打拍子而歌。所以,「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為說明秦人音樂古樸,沒有中原音樂先進。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就有振奮人心的擊缶表演。
著名的「擊缶」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從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樂,難為高雅正統之聲,只會擊缶為娛。
「缶」字還是漢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質器皿。漢字的「罄」,也是一種打擊樂器。
再說缶這種樂器。缶原本是古代一種陶器,類似瓦罐,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缽(見圖)。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圓腹,有蓋,肩上有環耳;也有方形的。盛行於春秋戰國。器身銘文稱為「缶」的,有春秋時期的「欒書缶」和安徽壽縣、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這種酒器能夠成為樂器是由於人們在盛大的宴會中,喝到興致處便一邊敲打著盛滿酒的酒器,一邊大聲吟唱,頗像現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為土類樂器中的一種,另一種就是塤。我國古人很早就開始給樂器分類,讀過《三字經》的人都應該知道「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合稱八音。說的是製作樂器的材質。按照這個劃分,缶、塤是土類樂器。
最原始的陶「缶」由於易碎,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較多的都是青銅「缶」。如,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一件鎏金銅缶,就是個大肚罐子(如圖)。
方形的青銅缶有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鑒缶。此缶有夾層,夾層裡面放冰,缶裡面放食物飲料,這就是古代的小冰箱(如圖)。這次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奏的「缶」就是仿照這種方形樣式製作而成的
貳用缶。——《易·坎》
以二缶鍾惑。——《莊子·天地》。按,鍾聚也。
有孚盈缶。——《易·比》。鄭注:「汲器。」
坎其擊缶。——《詩·陳風·宛丘》
擊瓮叩缶。——《史記·李斯傳》
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內壺。——《禮記·禮器》
(3) 汲水的瓦器 [earthware for sucking water]
具綆缶,備水器。——《左傳·襄公九年》
(4) 一種陶制樂器 [fou,a clay musical instrument]
不鼓缶而歌。——《易·離》
(5)盛酒器。也用於盛流質食物,源自同形陶器。這里的缶是指尊缶,而不是浴缶。古人用缶多是陶質。考古發掘發現,只有較大的少數墓中才有青銅缶。《說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經節?,象形。」可見,青銅缶的祖型當是陶缶。
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缶(6)盛食物或飲料的器皿。右圖為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鑒缶,即曾侯乙銅鑒缶。此缶有夾層,夾層裡面放冰,缶裡面放食物飲料,這就是古代的冷藏設備。
(二)作量詞:
(1) 一種古容量單位,等於十六斗。一說三十二斗 [fou]
藪二有半謂之缶,缶二謂之鍾。——《小爾雅》
(2) 又如:缶米(一缶的米。即十六斗米)
[編輯本段]關於"缶"的史料記載
(一)「澠池之會」中的缶(《史記》)
在歷史上,關於缶的記載並不是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的。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約趙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相會,名為促進兩國友好,實則想要挾趙王,趙王知道秦王脆計多端,擔心秦國暗算故借故不去,但謀臣藺相如與大將廉頗等考慮再三,卻主張趙王赴會為上,如果不去,反而被秦國笑話,滅了自己的威風。趙王認為二位大臣說得有理,決定應約去澠池會見秦王,並命令藺相如同行,大將廉頗在邊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測。宴會上,秦王盛氣凌人,並假裝酒醉,旁敲側擊,戲弄趙王,說道:"寡人聽說趙王善於彈瑟(一種古代弦樂器),今日盛會,請趙王彈一曲助興"。趙王不敢不依,勉強彈了一曲。哪知,趙王正中圈套,秦國的史官趕快把這位事記載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趙王鼓瑟。藺相如見此情景,非常氣憤,上前對秦王說道:"趙王聽說秦王很會擊缶,今日勝會,也請大王擊缶助興。"秦王不肯,厲色拒絕,藺相如再次相請,說道:"大王如果一定不依,在這五步之內,我願意以頸血濺在大王身上。"秦王左右立即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藺相如面不改色,大聲喝斥,眾人嚇得口瞪目呆,空氣異常緊張,秦王為了解除眼前的危機,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立即命令趙國的史官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這里秦王所擊的缶,就是窯字裡面的缶,它是古代的一種陶器,用來盛酒的。春秋戰國時候曾經拿它當作樂器。
關於這個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描述的原文如下: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二)《諫逐客書》提到的缶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提到:「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瓮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可見,在秦始皇那個年代,秦國風俗上已經認為擊瓮叩缶俗氣了些,上不得檯面——不得不提的就是,當時箏也是很俗氣的東西,也是被淘汰的對象。
[編輯本段]古代樂器分類中的缶
我國古人很早就開始根據樂器主要發聲部分的製作材料來給樂器分類,《三字經》中就將「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合稱八音。缶,因為是由土燒制而成,也就是土類樂器。當然,這種分類方法是很原始的。
中國八音中的土類樂器,主要的只有兩種,一個是塤,另一個是缶。缶的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火缽,是很少見的樂器。塤的歷史悠久,目前發現最為古老的塤距今已有7000餘年,最初只有一個吹口,有音孔,而後慢慢增加演變為八孔塤,十孔塤和半音塤。塤的音色柔美,音質圓潤,頗有高處不勝寒的凄涼美感。
《樂典》對此記道: 缶, 說文曰: 「瓦器也。 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也。」 爾雅雲:「盎謂之缶」,注雲:「盆也」,坎其擊缶。澠池會,秦王為趙王擊缶是也。」李斯雲:「擊瓮扣缶,真秦聲。」並且明確地列缶在土音部。
[編輯本段]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的缶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在「鳥巢」造型的國家體育場中央,隨著一聲聲強勁有力的擊打,2008尊中國古代打擊樂器缶發出動人心魄的聲音,缶上白色燈光依次閃亮,組合出倒計時數字。
在雷鳴般的擊缶聲中,全場觀眾隨著數字的變換一起大聲呼喊:「10、9、8、7、6、5、4、3、2、1」在一片歡呼聲中,迎來了開幕式正式開始的時刻:20時整。
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吟誦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達對世界各地奧運健兒和嘉賓的熱烈歡迎。
從缶的發展演化來看,奧運會開幕式上運用的「缶」與「缶」的原貌有著一定的差別。不過從現場效果來看,集合了聲光電高科技的缶陣,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燈光打出數字倒計時,有些神來之筆的味道。
開幕式上氣勢恢宏的2008人的缶(fǒu)陣,聽聲音很像是在敲鼓,而這種樂器的形制,則源於1978年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缶。中國古代「八音分類法」,按材質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類。作為中國古代土樂器的缶,其音絕不會與作為革樂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與上述銅鑒缶完全不同。「鑒缶」不是缶,古樂文獻中亦未見有「缶陣」的記載。
作為古樂器的缶,究竟是什麼模樣呢?近年的考古發現已經給出了答案。在2004年無錫鴻山的越國貴族墓發掘中,考古人員在大墓甬道壁龕中發現了由五百多件組合樂器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狀的青瓷樂器。經功能分類和專家認定,這便是秦王澠池會上被迫一擊的「缶」。圖片中的古樂器青瓷缶口徑40厘米,通高24.2厘米,內外施青黃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飾細蟠虺紋,兩獸首狀寬耳,另兩側有一對稱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兩前肢攀在沿上,口銜缶沿,造型誇張生動。
「缶陣」中那2008件樂器的原型——曾侯乙銅鑒缶,實為組合器,是由青銅鑒和青銅缶套合而成。外套為鑒,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鑒的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加溫酒漿的雙重功能,有專家將其稱為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古"冰箱"(當然也應是「暖箱」)。這種特製的青銅酒器,無論從形制到材質,都與陶土樂器缶風馬牛不相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擊缶是什麼意思:
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時期本來並不是樂器,後來成為一種最低級的樂器。中國古樂器有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土就是陶類樂器,有塤、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類,可見地位之低。
長期以來,「擊缶」或者說「鼓盆」,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個主要涵義:一是下層人民最下等的娛樂,二是葬禮場合表示悲傷的禮節。
從第一個意思說,據《墨子·三辯》中記載:「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鍾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殮冬藏,息於瓴缶之樂。」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擊缶」「鼓盆」只是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娛樂。到漢代,桓寬《鹽鐵論·散不足》載:「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訓》載:「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為樂矣」。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擊缶這種娛樂形式逐漸式微,大概只有叫花子要飯時的特殊表演形式——敲缽,還能略見當年下層社會人民擊缶之遺韻了。
從第二個意思說,《周易·離》九三爻辭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說,在太陽西沉時的光輝下,不叩擊瓦器而歌唱,那麼垂暮老人會嗟嘆的,這是一個凶兆。這反映了當時一個民間習俗:對即將去世的老人,人們要鼓缶唱歌,以安撫老人,祝願將死者順風順路。戰國時期的莊子妻死,鼓盆而歌,則進一步將鼓盆走向喪禮。這個習俗一直流傳下來,北齊顏子推在《顏氏家訓勉學》中說:「荀奉倩喪妻,神傷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宋代岳珂在《寶真齋法書贊》載:「聞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在元、明、清的文學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說,更為常見。這一習俗流傳至今,即今天許多農村的喪葬儀式中,那個孝子出殯時的摔瓦盆。
這個是朱大可磚家提出來的,然而他幾乎可以肯定是沒讀過莊子,至少沒讀全。要說文化笑柄,大概他自己更合適。莊子老婆死的時候,他擊缶而歌,不是為了喪葬,而是恰好相反,他用鼓盆擊缶放聲歌唱的方式來表達生死豁達的觀念。擊缶可以視作是一種娛樂手段,是習俗喪禮的對立面。
因此這個例子不僅不是「證明缶是喪禮用器」的例子,反而是證明「缶不是喪禮用器」的明證!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這個故事的政治要害,是秦王強迫趙王為其彈瑟,並命史官記錄下來以辱趙王,藺相如遂以血濺五步逼秦王擊缶,相應地使秦王的身份更降一級,以回擊趙王鼓瑟之辱。
再說,唐三彩難道是古人擺客廳的么,唐三彩倒是古人的墓室專用品 ,現在不也是「珍貴的藝術品收藏」?
「奧運缶」被打包分成53個標的包裹,每個標代表10個、20個、30個或者50個缶。10個缶的包裹參考價在11000到13000元人民幣,這也意味著單個缶的起拍價約為1000元人民幣左右。 3月8日上午當競拍到第51個標的的時候,寧波商人、浙江天星集團總裁俞沖在長途電話中遙控發令,最後以68.9萬元的價格拍得10個一包的奧運缶。
奧運缶拍賣紀實
2009年3月18日,2008北京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演出道具「缶」最後一場專場拍賣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完美落槌。22個標的共320個缶以總價4138萬元拍出。單個「奧運缶」的成交均價12.93萬元,超過第一批「奧運缶」成交均價一倍有餘。
昨天,132個競買者參與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最後一批道具缶的拍賣。至此,北交所組織的三輪1500個奧運缶及978個竹簡拍賣總計拍得近1.2億元。
昨天,單價最高的一個缶標的是4號標的——包含5個缶,總價139萬元,單價27.8萬元。此前,單價最高的1890號缶,成交價28.8萬元,至拍賣結束仍是最高。
最終,320個缶以總價4138萬元拍出,200幅竹簡總價637.5萬元成交。甚至一個由90個殘損缶和778個無字竹簡組成的標的以6500元起拍,612萬元成交,溢價率驚人。昨天,單個竹簡起拍均價不過80元,成交均價卻達到3.18萬元。
缶製造者競拍未得
「喊得有點暈了。」昨天,製造缶的北京格申工藝美術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王千成也來參加競拍。面對記者的采訪,他說,「我在580萬元時放棄了。」
他參與競拍的是90個殘損缶以及778個無字竹簡,最終這個標的以612萬成交。王千成說:「心裡很矛盾,既希望自己能以不太高的價格拿到缶,又希望缶能賣得貴點。」他說,雖然公司製造了這些缶,但只有一個試製品放在公司展廳里。
③ 有關信息傳遞的故事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④ 信息傳遞的故事
古今傳遞信息的故事
烽火
在中國古代,為了傳遞軍事情報,人們曾設立過烽火台,利用火與煙傳遞信息。烽火台白天燒狼糞,夜間點柴草。傳說燒狼糞時有很大的濃煙直沖藍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發現,因此烽火有時又被稱為狼煙。當發現敵情時,燃起烽火,台台相傳,一直傳到軍營。在2700多年前,中國周朝時的烽火告警系統就已經很完備了。
馬拉松長跑是為了報信
在交通和通信很不發達的古代,人們要傳遞信息只能靠兩條腿或騎馬。馬拉松長跑項目,就是為了紀念一位2000多年前為傳送捷報而犧牲的英雄設立的。公元前490年,希臘軍隊在馬拉松平原擊退波斯王大流士一世軍隊的入侵。傳令兵菲迪皮茨一口氣從馬拉松鎮跑到首都雅典報告喜訊,當他跑完42.195千米的路程,趕到雅典廣場說完捷報之後,就精疲力竭,倒地而死。為了紀念這位戰士的英雄事跡,1896年,在世界第一屆奧運會上,他跑過的距離被作為一個長跑比賽項目列入運動會。
用驛站傳遞信息
文字的發明促進了人們的交往,從此通信也就開始了。中國遠在周朝時就建立了專門傳遞官府文書的驛站,通過騎馬將文書一個驛站接一個驛站地傳遞下去,同時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驛郵制度,以實現快速、准確的通信。秦代統一六國後,就將驛站信息傳遞系統作為國家的行政機構確定下來。驛郵是以駿馬每小時奔跑15千米左右的速度傳遞信息,來實現遠距離通信的。在當時這已經很快了。
信鴿和信猴
為了傳遞信息,古時候的人們還想出了許多奇異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號樹、信鴿和信猴等等。
在奈及利亞貝喀薩地區,人們用猴子送信。人們將母猴和子猴分別關在兩地,並時常將母猴帶去尋找子猴,使母猴認得路線。當人們需要通信時,將信裝在竹筒里綁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尋找子猴,母猴總能將信送到目的地。
信鴿從古至今,一直是有效的信息傳送工具。在通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信鴿仍有用武之地。在戰爭中,通信聯絡至關緊要。然而一旦爆發核戰爭,核爆炸產生的強烈電磁輻射將使現有的各種電子通信系統陷於癱瘓,但信鴿仍能自由飛翔。瑞士軍隊訓練培育出了能雙向投書的信鴿。這些信鴿不再傳送傳統的文字書信,而是攜帶著裝在膠囊里的計算機晶元,內中的密碼情報也只能在專門的裝置上閱讀,保密性極高。信鴿甚至有可能成為特種通信兵。
郵局的出現
一般認為,郵局是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創立的。居魯士統治著一個疆土廣袤的大帝國,由使者傳遞書信和信息已經不能適應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一個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遞行政部門,這便是最早的郵局。這些驛站間隔一定的距離,負責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驛馬。
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郵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還整頓了連接東西方的驛站傳遞制度。
公元前31年,羅馬人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仿照這樣的機構,建立了公共驛站。站里備有喂足草料的驛馬和供過往官員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紀,羅馬式郵局已經消失,修道院遍布歐洲。修道院之間的通信通過使用稱為撀尥祭瓟的羊皮紙卷進行。第一個修道院在紙卷上寫上他們的傳言,送達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們的傳言,從而使紙卷越來越長。例如,傳送聖·維落爾修道院院長死訊的紙卷長達9.5米,寬0.25米。人們稱之為修士郵局。
大清郵局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區十三家主要的通郵站之一。經歷了民營的信局-外國郵局-文報局-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不同階段。他是目前華東地區唯一留存的清朝郵局遺址,也是近代中國郵政歷史的縮影。
1878年(清光緒四年),煙台「華洋書信館」在周村設立分館,是為淄博地區大清郵政 機構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郵局開辦。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郵局設立,附 設八陡、西冶街2處代辦所,並設信櫃5處,有村鎮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莊信差2人 ,通萊蕪、泰安信差4人。1904年,臨淄西關廣順號、衛生堂葯店設郵政代辦處。翌年 ,桓台設三等郵局,張店、索鎮設分局。張店大清郵政分局設在原張店街里東四街,為商家 代辦,辦理信件和匯兌業務。時周村、淄川、新城(桓台)索鎮、張店等局隸屬濟南總局, 博山、臨淄、金嶺、淄河等局隸屬青州總局。
辛亥革命以後,「大清郵局」改稱「中華郵局」。郵局內部設郵務員、郵務佐、郵差、局役 四級。原張店大清郵政分局,遷至南北街。
1919年1月,臨淄中華郵局在臨淄城建立,始為三等郵局,翌年10月升為二等郵局, 鄉間設辛店、淄河店、孫婁店、西古城4處分櫃。1920年8月設立桓台縣郵局(三等局 )、張店郵局(三等局,後升為二等)、周村郵局(二等局)、博山郵局(二等局)。桓台 縣郵局在北石橋、曹村扒頭橋設信櫃,屬商家代辦。
1921年,博山郵局增設村鎮巡外郵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 八陡、夏庄、邢家莊均設信櫃。
1924年,張店中華郵局改為二等二級局,租用民房3間,經營匯票、保價信、平信。南 定亦設郵政局。
1926年,張店郵局遷至原張店二馬路(今西一路),並增設包裹郵寄等業務。同時在福 勝里、衛固設置信箱,馬尚、衛固分別設立郵寄代辦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31年,辛店分櫃升為辛店郵局。
1943年,鐵山、衛固、石橋設郵政代辦所,後改為郵務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45年,張店、南定均為二等乙級郵局。張店郵局配有局長1人,郵務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昌城、馬尚亦設有郵政代辦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華郵局」即被戰時郵局接收。直到今天的網路通訊,電子郵件。
最早的信封
在信封誕生之前,為了保守信件秘密,人們頗傷腦筋。古希臘人為了寄信,先把奴隸的頭發剃凈,在頭皮上寫信,等頭發長好,再將信寄出。收信人把奴隸的頭發剃光就可讀到信的內容。公元前10世紀,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人以制好的粘土板作信紙,刻上信的內容,然後裝進陶器燒好,收信人必須打破陶器才能得知信的內容。
中國春秋戰國和秦漢時代,常見的書信是木牘。木牘一般長1尺約0.33米,故也叫尺牘。信封用木板製成,呈鯉魚形,一底一蓋夾在尺牘的外面,木板上刻上三道線槽,用繩子捆繞三圈,然後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線端或交叉處加以檢木,封上粘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這種木板可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信封。
中國火漆傳入歐洲後,封漆成為通信保密的法寶。1820年,英國書商布魯爾在海濱度假時發現不少小姐和女士熱衷寫信,但又怕信中內容被人知道,於是設計了一批信封。這是世界上第一批紙質商品信封。1844年,倫敦出現了第一台糊信封的機器。從此,紙質信封風行全球。
信封上的郵戳
如今,郵戳的主要用途是蓋銷郵票。然而郵戳卻比郵票早問世400多年。15世紀30年代,義大利水城威尼斯的郵局首先使用了郵戳。當時只是在郵件上蓋個小圖章,註明收寄郵件的地名。此後又出現了郵資已付的郵戳,但都沒有具體的日期。
1661年,英國郵政總局局長比紹普,為了檢查和考核郵遞員是否及時傳遞郵件,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個帶有日期的郵戳,從而使郵戳趨於完善,一直沿用至今。這枚郵戳比世界上第一枚郵票的出世早179年。
1879年,中國清朝政府開辦了大清郵局,使用的是八卦郵戳。八卦郵戳只表示地名,不表明日期。後來的郵戳上才逐漸加上年代日期的標記。不過,郵戳上的紀年比較特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採用公元紀年。
進入20世紀後,郵戳的種類不斷增多,除了日戳外,還有郵資已付戳、紀念戳、免費軍郵戳、旅遊勝地紀念戳等10餘種。
最早的一便士郵票
在比紹普發明帶日期郵戳之前的1365年,法國巴黎市郵政局為了對付日益增多的因拒付郵費而積壓的信件,受郵戳的啟發,印行了一種特製的小紙片。紙片上沒有圖案,只印有字樣。這種印有郵資已付戳記的小紙片,便是最早的郵票。
愛爾蘭人詹姆斯·查默斯在1834年印製出世界上最早的郵票,而實施是在1838年英國的郵政大臣羅蘭·希爾爵士改革郵政之後。希爾規定全國郵資標准一律按半盎司收一便士,並發行了一便士的郵票。
在郵票上打孔
1847年,英國人亨利·亞瑟發明了第一台郵票分剪設備。最初,這台設備只能裁剪郵票。一年後,發明人對這種機器進行了改進,製造出能打一排小孔的穿孔機。1854年,第一枚齒孔郵票穿孔機誕生了。
信箱
1650年前後,巴黎已有郵局,負責與外省和外國的通信郵務,而巴黎市內的居民之間卻無法進行通信聯系。為此在年,法國人德維萊耶第一次把一些用來放信的箱子掛在主要街道拐角處的牆壁上作為信箱,彌補了這個缺陷。在市內居住的居民只要把已付郵費的票據貼在信封上,就可以就近把信投入信箱,郵局的職員每日三次開箱收取。
1692年,巴黎共有6個這樣的信箱,1723年有7個,1740年有12個,到了1780年已經增加到500多個。
明信片
1861年,美國的約翰·查爾頓在費城發明了明信片。之後,一個名叫哈里·李普曼的商人對明信片的設計加進了裝飾,進行公開發行並申請了專利。預付郵資明信片不用再貼郵票。這種明信片是由奧地利維也納伊施塔特軍事學院的伊曼紐爾·赫爾曼首先發明的。1869年10月1日,預付郵資明信片首次在世界上發行,其表面為淡黃色,上附一張面值2克萊澤的郵票。明信片可以對親屬、友人等表示問候、祝賀、抱歉等等,是其他通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至今還在大量使用,並且種類越來越多,裝飾越來越具有藝術性,給人們帶來一種美的享受。如生日賀卡、學生賀卡、結婚賀卡等等。今天,明信片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郵政的專用顏色
世界各國郵政的專用顏色是按照本國的傳統和習慣設定的。如英國用紅色,美國用灰色,中國用綠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49年12月舉行的第一次全國郵政會議上,曾討論了郵政專用顏色問題,認為綠色象徵了和平、青春和繁榮,所以作出決議,規定人民郵政採用綠色為專用色。
國際郵件是怎樣郵遞的
世界各地大小郵局約654000家,國際郵件每天達10億份。世界郵政聯盟169個會員國的數百萬名郵務人員在為送信工作服務。那麼國際郵件是如何傳遞的呢?例如一個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皮斯里弗工作的人,星期一寫信給住在法國南部尼斯附近的朋友。郵差當天下午收集好郵件送到鎮上的郵局。郵務人員把本地郵件跟寄往加拿大其他地方的郵件分開,又把國際郵件分為太平洋以西的和太平洋以東的兩大類。晚上,郵件都裝上貨車運往160千米外的大草原城。第二天早上兩類國際郵件裝上貨車又運往480千米外的省會埃德蒙頓,從埃德蒙頓郵局運往機場。在機場,西行郵件空運到溫哥華,東行郵件運往多倫多。郵件到達多倫多後按目的地所屬的國家分類,這個過程到星期四才完成。星期四晚上,國際班機從多倫多飛往巴黎,在星期五早上到達。
在巴黎,郵件由機械化系統處理。編碼機根據郵區號碼加上條碼,指明信件最後由哪裡派送。另一部機器按行政區把信件一一分類。信件沿輸送帶送往郵袋,郵袋再經貨車、火車和飛機送到馬賽和尼斯。尼斯的郵務人員把信件分類,星期六早晨把郵件運往郵局,由郵差送到他朋友的家。
全球快遞服務
普通郵遞服務不夠迅速,因為郵務人員要處理數以億計郵件,派送速度慢,郵件要數天甚至數星期才送達目的地。20世紀60年代後期,各地的公司都遇到迅速運送郵件的大難題,國際快遞公司應運而生。商業機構派飛機前往世界各地,大多數可在24小時內到達。空運快遞服務公司採用最新科技,預定貨運班機和客機機位,以便隨時選用最快捷的路線。大規模的快遞公司以電腦儲存世界各地班機升降的時間表,不少公司還自置飛機和直升機,所有快遞公司都有專用車隊,置備小貨車和摩托車,逐戶收取和派送郵件。
美國最大的快遞公司1989年擁有飛機418架,平均每天處理郵件14萬份。歐洲快遞公司可在第二天把郵件送抵歐洲其他地區,歐洲以外的地方則在兩天內送到。美國快遞公司能在即日或翌日把郵件送到國內的目的地。
快遞的郵件大多是信件或者小郵包,利用快遞服務運送製成品的廠商也日漸增多。在70年代,快遞業的總營業額每兩三年增長一倍,1990年年總值約達40億美元。
用火箭快遞郵件
美國一家公司別出心裁地創造,它設備簡單,比宇航火箭的造價低得多。它用火箭的彈頭艙傳遞郵件,載重量為10千克,火箭到達目的地上空後,火箭艙門自動開啟,將郵件用降落傘射出,然後用無線電通知當地郵局來接收郵件。火箭穿過大氣層航行,速度很快,從紐約到倫敦只需50分鍾。這家公司現已正式接受郵政業務。
電子信使
電子信使是一種特定規格的信件,投入電子信箱後,信件就被自動拆開,通過光電器件逐字逐句地掃描,把光信號變成電信號。這樣,文字圖像信息就通過傳真機傳到遠方,而信件原稿能自動銷毀。同時,收信函傳真機就把接收到的電信號還原成光信號,用攝影方法,把發信人的手跡記錄在標准信件上,自動封口,然後輸出一封地址、姓名、信函內容與寄發信件一模一樣的信函。無論相隔多遠,電子信使只花幾十秒鍾就可完成整個傳遞過程。
1980年6月7日,第一封從倫敦通過衛星,在短暫的1分鍾內跨越大西洋,到達加拿大的多倫多。當地郵局收到電子信後,以特快傳遞方式遞交給了收信人。
⑤ 滬深兩市盤子最小的個股有哪些
300242明建科技;300220金運激光;300211億通科技;300282匯冠股份。。。總市值都在2億左右,是盤子最小的
個人股(indivial stock)投資資金來自個人,可以自由上市流通。
個股特性
1.選擇市場性優異的股票
中國股市的一個特點,是每隻股票都有其波動的某種特性,即常說的股性,股票股性好,往往是指股票活躍,大勢升時股票升得多,大勢跌時樂意去炒股票,於是其股性也就越來越活躍。所謂股性不好的股票,往往是指股價呆滯,只會隨大市作小幅波動。
每種股票都有習性,這種習性是在長期的炒作中形成的,是由於大眾對股票的看法趨於一致造成的,一般難於突變。但股性也不會永遠不變,有時通過機構長時間的努力,或者由於經濟環境大的改變,可能會改變一些股票的股性。
幾乎所有的熱門指標股,都有良好的市場性,這些股票鎖定性好,易大起大落,投資者高度認同這些股票,一有風吹草動即大膽跟風,往往造成股價瘋漲。大眾認同程度越高,其市場屬性越好,而這些股票往往有主力介入,在其中推波逐浪,甚至有些股票的主力每隔一段時間總要折騰一番,似乎是吃定了這只股票。而主力對於長期以來介入較多的股票的市場性很熟悉,常常選擇同一隻股票多次介入,這正是形成個股獨特股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股本結構這個因素是個股的重要屬性之一,多年來股本小的個股往往較容易成為主力炒作的目標,很多主力介入操作的重要參考就是股本的大小。小型股容易控制籌碼,輕、薄、短、小的股票具備拉升容易的特點,十分利於操作。
冷門股有時也成為有驚人表現的個股,其實,這種冷門股從前大多也有過突然爆發的經歷,也就是說,冷門股的股性就是喜歡突然拉升。冷門黑馬股大多流通籌碼很少,股本小,所以這類股票一旦打底發動攻擊時,其升幅常常十分可觀。
2.選擇波動幅度大的股票
既然每隻股票的特性不同,自然有的波動大,有的波動小,波動大的股票最適合短線炒手進出。當一支原本平靜無波,股性死寂的股票突然連
對於目前大多數的投資者來講,參與股市只是為了謀取短期差價,相信股民中真正打算長抓股票等待分紅的人並不多,正是由於投資者隊伍的這種短期性,使得波動幅度大的股票成為首選投資目標。但是,波幅大意味著風險大,如何低買高賣成為最關鍵的內容。。
3.選擇有潛力的低價股
股票價格低,這本身就是一個優勢,低價格往往意味著低風險。某隻股之所以價格低,那說明關於該股的種種不利因素多已被大眾所了解,而股票市場上有一個大特點就是,已經知道的事情往往對市場不再發生作用,正如已經知道的好消息公布出來也無法再令市場上升。所以,如果某隻股票價格很低,那一定是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然而這些現狀不會一成不變,總有差公司會變好。
同時,低價的特性使得炒作成本下降,容易引起主力的關注,容易控制籌碼。由於比例的效應,低價股上漲時獲利的比率更為大,獲利空間與想像空間均更廣闊。再加上群眾基礎好等原因,常常會使低價股成為大黑馬。
4.新上市的公司股票應特別注意
今年以來,新股上市節奏越來越快,新股票越來越多,於是投資者已經變得麻木,對新股視而不見。這種情況的出現,反而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新股中也有好有壞,但總的來說,都有一個共同的優勢,那就是上方無套牢盤。一般新股上市時,原始股東都是獲利的,只要股東願意拋出,都可以賺錢。同時交易從上市的一天開始,沒有什麼復雜的歷史。這種特性使得機構主力很容易掌握籌碼的分布情況,也容易集中吸貨,從而完全控制該股籌碼。
⑥ 科技發展到了今天這個地步,為什麼還有這么多的人還有宗教信仰
澳洲昆士蘭大學
鍾茂森博士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此文曾在2003年7月4-6日舉行的澳洲宗教研究協會學術會議上用英文宣講)
佛法與科學常常是互相揭示、互相說明的。最近,我從太空物理學上又得到了一些啟示。凈公上人(凈空老法師)曾在宣講華嚴經時多次提到,佛陀教育是關於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現代科學已在逐步證實釋迦牟尼佛在經中所講的真相。凈公上人的這些開示引發了我發掘太空物理學與佛法關系的興趣。我最近瀏覽了美國國家航天航空管理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簡稱NASA)的網路文獻。美國NASA於1958年創建之後,成為世界領先的航天物理中心。我閱讀了NASA科學家們的有關宇宙形成及發展的文獻,很受啟發,近代科學在宏觀世界的研究中,證實了佛教《華嚴經》、《般若經》、《大乘無量壽經》所描述的許多真相。
現代太空物理學研究的是我們這個宇宙的形成與發展。這門學科是建立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著名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理論基礎上的,許多的發現都是靠高深的數學推導出來的,普通沒有數學和物理學背景的人可能很難去理解。不過,我們今天不必去鑽研那些數學公式,重要的是我們從這些科學研究中去領悟一些訊息。下面我將詳細為各位分析,這些現代的科學研究發現與釋迦牟尼佛在約三千年前所講的宇宙真相如此驚人的相似。這里我將用平實的語言,盡量避免數學推導,著重在讓大家理解其中的理念,並結合佛對宇宙真相的闡述做對照性的說明。我將論述以下三點:
1、時空是假相
2、無中可生有
3、宇宙之起源
1、時空是假相
在物理上要證明這個現象不是一件容易事,雖然我們在這里不過分去強調數學推導,然而要說明這個理念多少還是要藉助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關於在「非牛頓系統」中的勻速與加速度運動的理論。十七世紀中到十八世紀初的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建立的物理學,適用於三度空間的物體運動,尤其是地球上小型緩慢物體的運動,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汽車、火車的運動,飛機的飛行等等。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是完全不同的系統。在牛頓理論中,空間和時間是絕對不變的,而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空間、時間、質量、能量都是相對可變的。這個理論完全改變了現代物理學的方向,為宇宙探索奠定了理論基礎。愛因斯坦本人於192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的偉人」。他被後人尊為「現代科學之父」。(註: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實際上是在光電效應方面的貢獻。)
相對論有兩個層次的理論:特殊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特殊相對論適用於勻速運動的物體,而廣義相對論適用於加速運動的物體。愛因斯坦第一篇相對論的論文發表在1905年一個學術雜志《物理學年志》上。同一期中還刊載了他關於布朗式運動與光電效應的論文,使他於192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和其他幾位學者,發現當物體在接近光速運動中,許多物理特性會改變,例如物體的長度、體積等。物體的長度與速度的關系可以用以下的數學公式來說明:
Lv是運動中物體的長度
Lo是靜止時物體的長度
V是運動物體的速度
C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約30萬公里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當物體在高速運動時(接近光速時),在我們的眼中,它的長度會縮減。下圖描述了物體長度與速度的函數關系。
圖一:物體的長度與速度的關系
因此,當一個物體以光速運動時,那麼V=C,→V∕C=1,則。我們此時會看到物體沒有任何長度和體積(Lv=0)。也就是說,根據愛因斯坦的公式推理,物體的大小、長短、距離在光速狀態下統統消失。打個比方說,在一定條件下,你看澳洲與美國之間沒有距離。用另一個比喻看,在一定條件下,你可以同一時刻在地球與火星上出現,因為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在此條件下沒有了!正如美國NASA的太空物理學家斯丹·奧頓沃博士講的,物體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時出現。所以遠近的距離不是絕對的,它是依賴觀察者之狀態而定。因此,絕對獨立的空間和距離是不存在的,那隻是人的錯覺而已。
在觀察者眼中,物體處於光速狀態時,物體的體積、空間和長短、距離就突破了。如果觀察者處於深度禪定狀態,他眼中的空間和距離也突破了。據記載,中國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在禪定之中到達天上(兜率天內院),聽彌勒菩薩講經說法,這個真實的記載,成為當代中國佛教的佳話。而自古至今,在禪定之中突破空間、距離者不乏其人。
佛與大菩薩們都有這種能力。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講「我以普賢行願力故,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釋迦牟尼佛在《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中說「彼佛(阿彌陀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又說:(大菩薩)「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以上我們可以看到,突破空間、距離已不是神話,這完全取決於觀察者的狀態,用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可以解釋。因此佛家講「此方即凈土。凈土即此方」,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當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以上論述的是空間距離是假相,而至於時間也是假相,在物理學的相對論中也有精闢的論證。在愛因斯坦物理學中一個關鍵的假設前提,便是光的速度是宇宙中最高速度,並且是永遠不變的。也就是說,光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以每秒299,792公里(約30萬公里∕秒)運行,這是物體可以達到的最高速度。特殊相對論是在這一前提下提出來的。
那麼,讓我們先考慮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例子。假設我們現在在一輛快速行駛的火車上踱步。我們在火車里感到自己在走得很緩慢,因為我們用火車作為我們的參照物。而一個火車外的觀察者看到我們正在快速地超過他,這是因為我們相對火車的速度慢,但相對於車外觀察者的速度很快的緣故。
現在我們再考慮一個例子。假設我們乘上一架太空飛船,這架太空飛船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離地球。假設現在我們在太空飛船上用一個特定的時光儀器,每秒鍾向地球觀察人員發出一個光的訊號。在我們這些太空船員眼中,相對於地球觀察員的相對速度極快(接近於光速)。我們在太空船中看到時鍾信號儀器每秒鍾發出的光信號很正常,每秒鍾的時間長度沒有增加或減少。而對於地球觀察員來講,他們所收到的光信號比較緩慢,因為光從高速飛離的太空船上返回地球需要一定的時間。也就是說地球觀察員每次收到信號的間隔,比太空船上的一秒鍾要拉長(即一秒鍾又加上光返回地球所需的時間)。在這種情形下,地球的觀察員觀察到的每秒鍾的時間間隔拉長了,時間走的緩慢了。這種現象稱為「時間蔓延」(Time Dilation)。理論上講,你可以將很短的剎那延長至極限長的時間,而你自己身體都幾乎沒有任何老化。這便容易理解無量壽經中講的「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所以如果我們證得了如來的定慧,這種超越時間的能力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另外一個關於時間蔓延效應的著名例子,是愛因斯坦的「孿生兄弟」的例子。剛才講的太空飛船,假設離開地球高速運行二十年,當然這個二十年是按我們地球日歷來算的。假設有兩個孿生兄弟同一天出生後,便分成兩種生活方式,一個留在地球上過普通人的生活,另一個被送上這一艘高速運行的太空飛船,二十年之後再返回地球。二十年過後怎麼樣呢?我們看到地球上的兄弟變成二十歲的青年了,而從太空飛船上返回的這個孿生兄弟還很年幼,比方說可能只有三歲而已。這是因為對於太空高速飛行的孿生兄弟,二十年縮短為三年的時間,而他的身體功能的成長也相對緩慢。
再進一步來講,太空飛行員返回地球實際上是一種進入「未來」(即從三歲進入二十歲)。另一方面講,對於太空飛行員來講,如果時間可以進一步的減慢,乃至於減成一個負數,那麼這個太空飛行員便可以從「現在」回到了「過去」。
佛和菩薩有這種能力,能在同一時刻返回無限的過去和進入無限的未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到「我(普賢菩薩)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綜上所述,空間與時間是可變的錯覺現象。在一定條件下,空間與時間可能會完全變樣。事實上,最近所發現的宇宙黑洞就證明了這個理念。根據美國NASA太空物理學家的說法,黑洞中的時間與空間可能互相替換。這意味著空間可能變成時間的樣子,時間可能變成空間的形狀。佛法稱時間與空間都是「不相應行法」,意思就是抽象概念,並非真實。再舉一個生活中最容易感受的例子。比方我們乘飛機從香港20號起飛,到美國還是20號。所以諸位不要執著時間的概念,因為時間是假的!最近凈公上人正好講到《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一段「無有始終,若覓始終,如空中求跡,如影中求人」(這里「始終」是指時間)。
2、無中可生有
談到這個理念,讓我們先引用美國NASA太空物理學家斯丹·奧敦沃博士的一段結論「自然界為我們揭示的物理現象往往同我們一般觀察和認為的現象有天淵之別。例如,人在運動中的老化方式完全不同;空間可以變形;物質可以從純能量中產生;物質可以在真空狀態下忽然出現。」只要有足夠的能量,物質便會從此產生,所謂「無中生有」。要證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借用一下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定律。這個定律講,在一定條件下,能量可以凝聚成有質量的物質,物質的質量也可以分解為能量。這個守恆公式是:
E=mc2
這里,c 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約三十萬公里;E是能量;m是質量。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反過來,質量也可以從純能量中產生。我們只要將這個公式倒裝一下,變成:
m=E∕c2
也就是,在一定的條件下,能量可以在一無所有的真空中變現出物質。換句話說,東西可以無中生有。事實上,在量子的微觀世界中,我們常看到物質在虛空中自然出現。
這個物理學的發現,證實了佛經里所講的「空即是色」(「色」指物質),令我們想起《無量壽經、受用具足品》中所講的:(極樂世界)「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庄嚴之具,隨意所需,悉皆如念。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事已化去,時至復現」。極樂世界中這種自在的生活狀況,用現代的物理學完全解釋得通。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人,可以隨時將能量變現出物質來用,用完之後,又將物質變為能量而化去。他們的能量從何而來?他們是從一心念佛的念力中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可隨心所欲地變現物質。誠如《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無中可生有,有也可歸於無。現代物理學認為,物質實質只是「場」而已。愛因斯坦說「物質是由場強很大的空間組成的」。又說「並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才是唯一的存在」。並認為物質只是人的錯覺,所謂「色即是空」。這一點在佛教中,許多修行者都證實了。中國50年代的高僧大德圓瑛法師曾在禪定狀態中穿過關鎖的大門而出去。這就證明了物質是人的錯覺。
3、宇宙之起源
物理學中認為在量子世界裡,物質可以從空無中產生。這里量子是指最小的能量單位。那麼我們的宇宙從何產生的呢?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也是從空無中產生的。
美國NASA的奧敦沃博士說:當物理學家講到這個「空」字,他們是在搞一個文字謎,因為我們平常觀念中以為真空便是「空」,便是什麼都沒有,而實際上,物理學家很清楚,真空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而宇宙形成以前的這個狀態,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連真空都沒有。這個狀態,並非我們一般心目當中所思量的空無狀態。
奧敦沃博士承認說【我們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數學理論來描述這個宇宙前的狀態,但是可以推斷它是多維次。產生現在這個大宇宙的空靈狀態並不是毫無一物,也不是我們今天所懂得的任何一物。我們用「空無」這個詞,是不得已的說法。這樣看來,《牛津大辭典》中講的「空無」,於今天我們所發現的「空無」是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
佛家講:宇宙本來的狀態,在佛經上用「自性」或「佛性」或「心性」來表達。它並無形相,但確實存在,不得已才稱之為「空」。打個比方說就容易理解,這個「空」就好比是磁鐵的磁性,磁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不能說它沒有,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磁性的作用極大,發電機與電動機都因磁力而顯功用。佛家用「八不」來表達這種狀態「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佛家認為這種空靈能現妙有,能現宇宙萬物之相。佛在三千年前就指出這種空靈是我們的心性。《首楞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里講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來面目。最近,日本東京的科學工作者江本勝博士經過八年對水的微觀觀察,發現水的結晶體的形狀能隨著人的思想語言而變化。善心善言對水,水的結晶體形狀就很美麗。惡意惡語對水,水的結晶體形狀就很醜陋。證明佛經上所講的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現在我們來看看科學家認為的宇宙形成的那一剎那是什麼樣子的。科學界目前廣泛所接受的是所謂「宇宙大爆炸」的形成理論。根據大爆炸的理論,我們的宇宙是在大約100至150億年以前在一個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大爆炸以前,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那一種狀態不是我們可以想像出來的。就連許多宇宙的定律在當時也不適用。佛用「不可思議」來描述這種狀態,而科學家也承認這種狀態我們可能永遠不能用思維去理解。然而,佛告訴我們用「不思不議」的禪定方法,在精神意志深度集中時,所有的念頭都放下,這時一切障礙我們了解真相的東西都去除了,那麼宇宙的本來面目便完全顯現,這種境界稱為「明心見性」。那麼我們的宇宙在出生之前有多大呢?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宇宙的大小當時只有10-33厘米。即0.00…001(33個0)厘米。這一個極微小的數字無法用我們常規思維去想像。打個比方來說,如果我們頭上一根頭發直徑是0.01毫米,切取這根頭發的直徑平面,將這個宇宙原點放入我們的這個頭發中,可以在這根頭發的直徑距離上平行放置多少個這樣的原點呢?通過計算,我們可以放置一百萬億億億個這樣的宇宙原點!
要知道,我們目前廣袤的宇宙所蘊藏的全部信息原本存在於這樣小的微粒之中!這些信息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時空,所有的星系,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也包括你跟我!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我們身上的一根頭發竟能包容這么多億億億個宇宙!難怪佛給我們講,「大小不二,大小平等」,《華嚴經》中講的「一多相容」。原來,無限大和無限小是沒有差別的。佛常講,不可計數的世界國土可以從一個人的汗毛孔中現出來。我們也可以從身邊的例子中理解「大小不二」,例如:澳洲凈宗學院圖書館所藏的一套大藏經有八十多冊。我們知道,現在有大藏經的CD,僅兩片而已。八十多冊的大藏經體積很大,兩片CD的體積很小,然而它們所容納的信息卻完全相同。這也是「大小不二」。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是,從這個小微粒擴張成大宇宙,所需的時間極其的短促。太空物理學家告訴我們,在10-33秒內,這個微粒擴張了1026倍。按這樣的擴張速度來講,在千分之一秒內,這個極小的微粒已擴張成比目前我們的太陽系還要大!我們平時看電影,電影機的底片每1∕24秒換一張,我們已無法覺察畫面的分斷了。千分之一秒比1∕24秒更短好多倍,我們何以能覺察呢?宇宙的產生原來是瞬間完成的!佛家講大千世界「一時頓現」。那麼,「一時頓現」是什麼時候呢?正是當下!一時頓現宇宙全體,頓現之後,馬上又頓時消失。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容易理解,在黑暗的大廳里一開燈,廳內全景一時頓現,一關燈,全景頓消。《首楞嚴經》雲「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此之謂也。
所以,現代科學講的宇宙起源可歸結如下:宇宙原本是「空」,在「空」中忽然產生了一個微粒,微粒在瞬間形成了宇宙,而從此便開始不斷的向無限推展。由宇宙原點變成大千世界。對於這個原點,現代科學只有一個數學的描述,並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而佛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微粒是一種無明妄動的幻相。本來是清凈無有一物的,忽然起了妄想,產生幻相,從而由細的幻相進入粗的幻相,世界宇宙隨之展開。而整個宇宙是本來無所有,實際不可得,當下畢竟空。
最後,有人問到我們宇宙以外的其它的宇宙時,美國NASA太空物理學家這樣回答「根據廣義的相對論,我們的宇宙代表了一切萬事萬物,包括了時間空間,包括了所有的星系乃至我們尚未發現的太空。其他的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維次的時空。那些其它的宇宙現在或將來都無法與我們有物理性的交流。它們簡直就是在無限與永恆的另一邊,無法用我們的觀察而達到的。」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里為我們介紹說,宇宙與宇宙是重重無盡的,而我們之所以不能看到其它宇宙,是由於我們的妄想執著擋住了我們的視野。如果我們能將妄想執著通通放下,我們便能清楚地看到所有的宇宙,佛就是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在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心地極清凈,「凈極光通達」,便是「此方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即此方」。
現在來總結一下以上討論的幾個要點:
第一,空間與時間僅僅是人的錯覺。在某種條件下,空間與時間都可以消失。你可以從不同地方同時出現,也可以同時進入過去現在未來。
第二,無中可生有。物質可以從空無中變現出來。純能量可以轉換成物質,物質也可以轉換成能量。
第三,宇宙是從一個極微小的原點,在瞬間變現出來的。物理學家推證宇宙的產生,是頓現的。
雖然,目前太空物理學的研究已相當深入,但是浩瀚的太空對科學家來說仍是一個很大的謎。科學家發現的愈多,愈感到對宇宙的認識微不足道。而三千年以前,釋迦牟尼佛不但為我們揭示了宇宙的真相,而且為我們指出了證悟宇宙真相的方法。
誠如凈公上人所感嘆的,可惜現代的科學家沒有學習佛法,否則科學將會有更突破性的進步。我們深深相信和殷切盼望,隨著科學的發展,佛所說的許多宇宙人生的真相會逐步被證實。
最後讓我引用現代科學之父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作為總結:
「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他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上,這種宗教意識來源於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麼這個宗教便是佛教。」
無論對於佛法還是科學,我都是一個初學者。此文僅是拋磚引玉,若有不妥之處,敬請十方大德人士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
Acezel, Amir, 1999, God』s Equation: Einstein, Relativity, and the Expanding Universe, Dell Publishing.
Clark, Ronald W., 1971, 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 by, published, Avon Books.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on-line literature: http://www.nasa.gov
⑦ 今日那隻股票在歷史最低價位(復權後)
你說歷史最低的話條件有些苛刻,今天有這幾只了,多數是新股,次新股~ 早得快吧,我很強大的
市盈率 最新價(元)
煌上煌 33.83 25.80
紅旗連鎖 18.04 18.33
博實股份 34.66 17.20
美盛文化 103.55 20.75
樂普醫療 17.01 9.78
佳士科技 21.56 10.43
遠方光電 29.23 18.06
北信源 78.81 28.45
廣汽集團 12.01 5.44
渤海輪渡 15.91 10.01
⑧ 缶是多音字嗎該怎麼讀怎麼組詞
「缶」亦作「缻」,按《說文解字》解釋:「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鼔之以節歌。」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擊缶。
不是多音字!
詳細:
1、漢語拼音:fǒu 2、注音符號:ㄈㄡˇ 3、鄭碼:MAEZ,U:7F36,GBK:F3BE 4、筆畫數:6,部首:缶,筆順編號:311252 右圖展示的是鎏金銅缶,現存於上海博物館。
編輯本段註解
(一)作名詞
(1) 象形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體。「杵」是棒子,可用來制坯。「缶」又是秦樂器,「杵」可以敲擊成曲。本義:瓦器,圓腹小口,用以盛酒漿等)
(2)盛酒漿的瓦器
大腹小口,有蓋。也有銅制的 [earthen jar with big belly and small mouth] 也用於盛流質食物,源自同形陶器。這里的缶是指尊缶,而不是浴缶。古人用缶多是陶質。考古發掘發現,只有較大的少數墓中才有青銅缶。《說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經節?,象形。」可見,青銅缶的祖型當是陶缶。 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象形。——《說文》 盎謂之缶。——《爾雅》
(3)一種陶制樂器
2008年8月8日晚上8點,一首氣勢恢弘的「擊缶而歌」,帶著華夏禮樂的傳承,帶著炎黃子孫百年的夢想和期盼,奏響了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序曲。盡管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的缶造型並非來源於真正的樂器缶(源於曾侯乙銅鑒缶,實為食物器皿),但是我國古代確實存在有缶這樣一種陶制的樂器。 如李斯《諫逐客令》有「擊瓮叩缶,彈箏博髀」句。其義為,秦國飲宴時,貴族士大夫們往往在喝到半醉時,以擊瓦缶、拍大腿來打拍子而歌。所以,「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為說明秦人音樂古樸,沒有中原音樂先進。 著名的「擊缶」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從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樂,難為高雅正統之聲,只會擊缶為娛。 「缶」字還是漢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質器皿。漢字的「罄」,也是一種打擊樂器。 再說缶這種樂器。缶原本是古代一種陶器,類似瓦罐,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缽。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圓腹,有蓋,肩上有環耳;也有方形的。盛行於春秋戰國。器身銘文稱為「缶」的,有春秋時期的「欒書缶」和安徽壽縣、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這種酒器能夠成為樂器是由於人們在盛大的宴會中,喝到興致處便一邊敲打著盛滿酒的酒器,一邊大聲吟唱,頗像現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為土類樂器中的一種,另一種就是塤。我國古人很早就開始給樂器分類,讀過《三字經》的人都應該知道「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合稱八音。說的是製作樂器的材質。按照這個劃分,缶、塤是土類樂器。 鎏金銅缶(上海博物館)
最原始的陶「缶」由於易碎,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較多的都是青銅「缶」。如,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一件鎏金銅缶,就是個大肚罐子。 貳用缶。——《易·坎》 以二缶鍾惑。——《莊子·天地》。按,鍾聚也。 有孚盈缶。——《易·比》。鄭註:「汲器。」 坎其擊缶。——《詩·陳風·宛丘》 擊瓮叩缶。——《史記·李斯傳》 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內壺。——《禮記·禮器》
(4)汲水的瓦器
[earthware for sucking water] 具綆缶,備水器。——《左傳·襄公九年》
(5)盛食物或飲料的器皿
曾侯乙銅鑒缶
右圖為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鑒缶,即曾侯乙銅鑒缶。此缶有夾層,夾層裡面放冰,缶裡面放食物飲料,這就是古代的冷藏設備。
(二)作量詞
(1) 一種古容量單位,等於十六斗。一說三十二斗 [fou] 藪二有半謂之缶,缶二謂之鍾。——《小爾雅》 (2) 又如:缶米(一缶的米。即十六斗米)
關於"缶"的史料記載
(一)「澠池之會」中的缶
在歷史上,關於缶的記載並不是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的。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約趙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相會,名為促進兩國友好,實則想要挾趙王,趙王知道秦王脆計多端,擔心秦國暗算故借故不去,但謀臣藺相如與大將廉頗等考慮再三,卻主張趙王赴會為上,如果不去,反而被秦國笑話,滅了自己的威風。趙王認為二位大臣說得有理,決定應約去澠池會見秦王,並命令藺相如同行,大將廉頗在邊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測。宴會上,秦王盛氣凌人,並假裝酒醉,旁敲側擊,戲弄趙王,說道:"寡人聽說趙王善於彈瑟(一種古代弦樂器),今日盛會,請趙王彈一曲助興"。趙王不敢不依,勉強彈了一曲。哪知,趙王正中圈套,秦國的史官趕快把這位事記載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趙王鼓瑟。藺相如見此情景,非常氣憤,上前對秦王說道:"趙王聽說秦王很會擊缶,今日勝會,也請大王擊缶助興。"秦王不肯,厲色拒絕,藺相如再次相請,說道:"大王如果一定不依,在這五步之內,我願意以頸血濺在大王身上。"秦王左右立即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藺相如面不改色,大聲喝斥,眾人嚇得口瞪目呆,空氣異常緊張,秦王為了解除眼前的危機,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立即命令趙國的史官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這里秦王所擊的缶,就是窯字裡面的缶,它是古代的一種陶器,用來盛酒的。春秋戰國時候曾經拿它當作樂器。 關於這個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描述的原文如下: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二)《諫逐客書》提到的缶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提到:「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瓮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可見,在秦始皇那個年代,秦國風俗上已經認為擊瓮叩缶俗氣了些,上不得檯面——不得不提的就是,當時箏也是很俗氣的東西,也是被淘汰的對象。
編輯本段古代樂器分類中的缶
我國古人很早就開始根據樂器主要發聲部分的製作材料來給樂器分類,《三字經》中就將「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合稱八音。缶,因為是由土燒制而成,也就是土類樂器。當然,這種分類方法是很原始的。 中國八音中的土類樂器,主要的只有兩種,一個是塤,另一個是缶。缶的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火缽,是很少見的樂器。塤的歷史悠久,目前發現最為古老的塤距今已有7000餘年,最初只有一個吹口,有音孔,而後慢慢增加演變為八孔塤,十孔塤和半音塤。塤的音色柔美,音質圓潤,頗有高處不勝寒的凄涼美感。 《樂典》對此記道: 缶, 說文曰: 「瓦器也。 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也。」 爾雅雲:「盎謂之缶」,注雲:「盆也」,坎其擊缶。澠池會,秦王為趙王擊缶是也。」李斯雲:「擊瓮扣缶,真秦聲。」並且明確地列缶在土音部。
編輯本段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的缶
奧運缶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在「鳥巢」造型的國家體育場中央,隨著一聲聲強勁有力的擊打,2008尊中國古代打擊樂器缶發出動人心魄的聲音,缶上白色燈光依次閃亮,組合出倒計時數字。 在雷鳴般的擊缶聲中,全場觀眾隨著數字的變換一起大聲呼喊:「10、9、8、7、6、5、4、3、2、1」在一片歡呼聲中,迎來了開幕式正式開始的時刻:20時整。 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吟誦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達對世界各地奧運健兒和嘉賓的熱烈歡迎。
從缶的發展演化來看,奧運會開幕式上運用的「缶」與「缶」的原貌有著一定的差別。不過從現場效果來看,集合了聲光電高科技的缶陣,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燈光打出數字倒計時,有些神來之筆的味道。 開幕式上氣勢恢宏的2008人的缶(fǒu)陣,聽聲音很像是在敲鼓,而這種樂器的形制,則源於1978年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缶。中國古代「八音分類法」,按材質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類。作為中國古代土樂器的缶,其音絕不會與作為革樂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與上述銅鑒缶完全不同。「鑒缶」不是缶,古樂文獻中亦未見有「缶陣」的記載。
作為古樂器的缶,究竟是什麼模樣呢?近年的考古發現已經給出了答案。在2004年無錫鴻山的越國貴族墓發掘中,考古人員在大墓甬道壁龕中發現了由五百多件組合樂器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狀的青瓷樂器。經功能分類和專家認定,這便是秦王澠池會上被迫一擊的「缶」。圖片中的古樂器青瓷缶口徑40厘米,通高24.2厘米,內外施青黃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飾細蟠虺紋,兩獸首狀寬耳,另兩側有一對稱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兩前肢攀在沿上,口銜缶沿,造型誇張生動。 「缶陣」中那2008件樂器的原型——曾侯乙銅鑒缶,實為組合器,是由青銅鑒和青銅缶套合而成。外套為鑒,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鑒的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加溫酒漿的雙重功能,有專家將其稱為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古"冰箱"(當然也應是「暖箱」)。這種特製的青銅酒器,無論從形制到材質,都與陶土樂器缶風馬牛不相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擊缶是什麼意思
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時期本來並不是樂器,後來成為一種最低級的樂器。中國古樂器有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土就是陶類樂器,有塤、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類,可見地位之低。 長期以來,「擊缶」或者說「鼓盆」,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個主要涵義:一是下層人民最下等的娛樂,二是葬禮場合表示悲傷的禮節。
第一個意思
據《墨子·三辯》中記載:「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鍾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殮冬藏,息於瓴缶之樂。」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擊缶」「鼓盆」只是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娛樂。到漢代,桓寬《鹽鐵論·散不足》載:「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訓》載:「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為樂矣」。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擊缶這種娛樂形式逐漸式微,大概只有叫花子要飯時的特殊表演形式——敲缽,還能略見當年下層社會人民擊缶之遺韻了。
第二個意思
《周易·離》九三爻辭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說,在太陽西沉時的光輝下,不叩擊瓦器而歌唱,那麼垂暮老人會嗟嘆的,這是一個凶兆。這反映了當時一個民間習俗:對即將去世的老人,人們要鼓缶唱歌,以安撫老人,祝願將死者順風順路。戰國時期的莊子妻死,鼓盆而歌,則進一步將鼓盆走向喪禮。這個習俗一直流傳下來,北齊顏子推在《顏氏家訓勉學》中說:「荀奉倩喪妻,神傷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宋代岳珂在《寶真齋法書贊》載:「聞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在元、明、清的文學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說,更為常見。這一習俗流傳至今,即今天許多農村的喪葬儀式中,那個孝子出殯時的摔瓦盆。 這個是朱大可磚家提出來的,然而他幾乎可以肯定是沒讀過莊子,至少沒讀全。要說文化笑柄,大概他自己更合適。莊子老婆死的時候,他擊缶而歌,不是為了喪葬,而是恰好相反,他用鼓盆擊缶放聲歌唱的方式來表達生死豁達的觀念。擊缶可以視作是一種娛樂手段,是習俗喪禮的對立面。 因此這個例子不僅不是「證明缶是喪禮用器」的例子,反而是證明「缶不是喪禮用器」的明證!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這個故事的政治要害,是秦王強迫趙王為其彈瑟,並命史官記錄下來以辱趙王,藺相如遂以血濺五步逼秦王擊缶,相應地使秦王的身份更降一級,以回擊趙王鼓瑟之辱。 再說,唐三彩難道是古人擺客廳的么,唐三彩倒是古人的墓室專用品 ,現在不也是「珍貴的藝術品收藏」? 「奧運缶」被打包分成53個標的包裹,每個標代表10個、20個、30個或者50個缶。10個缶的包裹參考價在11000到13000元人民幣,這也意味著單個缶的起拍價約為1000元人民幣左右。 3月8日上午當競拍到第51個標的的時候,寧波商人、浙江天星集團總裁俞沖在長途電話中遙控發令,最後以68.9萬元的價格拍得10個一包的奧運缶。
奧運缶拍賣紀實
2009年3月18日,2008北京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演出道具「缶」最後一場專場拍賣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完美落槌。22個標的共320個缶以總價4138萬元拍出。單個「奧運缶」的成交均價12.93萬元,超過第一批「奧運缶」成交均價一倍有餘。 昨天,132個競買者參與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最後一批道具缶的拍賣。至此,北交所組織的三輪1500個奧運缶及978個竹簡拍賣總計拍得近1.2億元。 昨天,單價最高的一個缶標的是4號標的——包含5個缶,總價139萬元,單價27.8萬元。此前,單價最高的1890號缶,成交價28.8萬元,至拍賣結束仍是最高。 最終,320個缶以總價4138萬元拍出,200幅竹簡總價637.5萬元成交。甚至一個由90個殘損缶和778個無字竹簡組成的標的以6500元起拍,612萬元成交,溢價率驚人。昨天,單個竹簡起拍均價不過80元,成交均價卻達到3.18萬元。
缶製造者競拍未得
「喊得有點暈了。」昨天,製造缶的北京格申工藝美術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王千成也來參加競拍。面對記者的采訪,他說,「我在580萬元時放棄了。」 他參與競拍的是90個殘損缶以及778個無字竹簡,最終這個標的以612萬成交。王千成說:「心裡很矛盾,既希望自己能以不太高的價格拿到缶,又希望缶能賣得貴點。」他說,雖然公司製造了這些缶,但只有一個試製品放在公司展廳里。
⑨ 缶是什麼
[編輯本段]基本介紹
(1) 漢語拼音:fǒu
(2) 注音符號:ㄈㄡˇ
(3) 鄭碼:MAEZ,U:7F36,GBK:F3BE
(4) 筆畫數:6,部首:缶,筆順編號:311252
右圖展示的是鎏金銅缶,現存於上海博物館。
[編輯本段]註解
(一)作名詞: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體。「杵」是棒子,可用來制坯。「缶」又是秦樂器,「杵」可以敲擊成曲。本義:瓦器, 圓腹小口,用以盛酒漿等)
(2) 盛酒漿的瓦器。大腹小口,有蓋。也有銅制的 [earthen jar with big belly and small mouth]
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象形。——《說文》
盎謂之缶。——《爾雅》
(3)樂器:2008年8月8日晚上8點,一首氣勢恢弘的「擊缶而歌」,帶著華夏禮樂的傳承,帶著炎黃子孫百年的夢想和期盼,奏響了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序曲。那麼,演員們擊奏的樂器——缶,是一種什麼樣的古代樂器?
先說「缶」這個字,「缶」亦作「缻」,按《說文解字》解釋:「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鼔之以節歌。」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擊缶。如李斯《諫逐客令》有「擊瓮叩缶,彈箏博髀」句。其義為,秦國飲宴時,貴族士大夫們往往在喝到半醉時,以擊瓦缶、拍大腿來打拍子而歌。所以,「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為說明秦人音樂古樸,沒有中原音樂先進。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就有振奮人心的擊缶表演。
著名的「擊缶」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從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樂,難為高雅正統之聲,只會擊缶為娛。
「缶」字還是漢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質器皿。漢字的「罄」,也是一種打擊樂器。
再說缶這種樂器。缶原本是古代一種陶器,類似瓦罐,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缽(見圖)。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圓腹,有蓋,肩上有環耳;也有方形的。盛行於春秋戰國。器身銘文稱為「缶」的,有春秋時期的「欒書缶」和安徽壽縣、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這種酒器能夠成為樂器是由於人們在盛大的宴會中,喝到興致處便一邊敲打著盛滿酒的酒器,一邊大聲吟唱,頗像現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為土類樂器中的一種,另一種就是塤。我國古人很早就開始給樂器分類,讀過《三字經》的人都應該知道「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合稱八音。說的是製作樂器的材質。按照這個劃分,缶、塤是土類樂器。
最原始的陶「缶」由於易碎,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較多的都是青銅「缶」。如,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一件鎏金銅缶,就是個大肚罐子(如圖)。
方形的青銅缶有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鑒缶。此缶有夾層,夾層裡面放冰,缶裡面放食物飲料,這就是古代的小冰箱(如圖)。這次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奏的「缶」就是仿照這種方形樣式製作而成的
貳用缶。——《易·坎》
以二缶鍾惑。——《莊子·天地》。按,鍾聚也。
有孚盈缶。——《易·比》。鄭注:「汲器。」
坎其擊缶。——《詩·陳風·宛丘》
擊瓮叩缶。——《史記·李斯傳》
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內壺。——《禮記·禮器》
(3) 汲水的瓦器 [earthware for sucking water]
具綆缶,備水器。——《左傳·襄公九年》
(4) 一種陶制樂器 [fou,a clay musical instrument]
不鼓缶而歌。——《易·離》
(5)盛酒器。也用於盛流質食物,源自同形陶器。這里的缶是指尊缶,而不是浴缶。古人用缶多是陶質。考古發掘發現,只有較大的少數墓中才有青銅缶。《說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經節?,象形。」可見,青銅缶的祖型當是陶缶。
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缶(6)盛食物或飲料的器皿。右圖為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鑒缶,即曾侯乙銅鑒缶。此缶有夾層,夾層裡面放冰,缶裡面放食物飲料,這就是古代的冷藏設備。
(二)作量詞:
(1) 一種古容量單位,等於十六斗。一說三十二斗 [fou]
藪二有半謂之缶,缶二謂之鍾。——《小爾雅》
(2) 又如:缶米(一缶的米。即十六斗米)
[編輯本段]關於"缶"的史料記載
(一)「澠池之會」中的缶(《史記》)
在歷史上,關於缶的記載並不是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的。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約趙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相會,名為促進兩國友好,實則想要挾趙王,趙王知道秦王脆計多端,擔心秦國暗算故借故不去,但謀臣藺相如與大將廉頗等考慮再三,卻主張趙王赴會為上,如果不去,反而被秦國笑話,滅了自己的威風。趙王認為二位大臣說得有理,決定應約去澠池會見秦王,並命令藺相如同行,大將廉頗在邊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測。宴會上,秦王盛氣凌人,並假裝酒醉,旁敲側擊,戲弄趙王,說道:"寡人聽說趙王善於彈瑟(一種古代弦樂器),今日盛會,請趙王彈一曲助興"。趙王不敢不依,勉強彈了一曲。哪知,趙王正中圈套,秦國的史官趕快把這位事記載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趙王鼓瑟。藺相如見此情景,非常氣憤,上前對秦王說道:"趙王聽說秦王很會擊缶,今日勝會,也請大王擊缶助興。"秦王不肯,厲色拒絕,藺相如再次相請,說道:"大王如果一定不依,在這五步之內,我願意以頸血濺在大王身上。"秦王左右立即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藺相如面不改色,大聲喝斥,眾人嚇得口瞪目呆,空氣異常緊張,秦王為了解除眼前的危機,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立即命令趙國的史官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這里秦王所擊的缶,就是窯字裡面的缶,它是古代的一種陶器,用來盛酒的。春秋戰國時候曾經拿它當作樂器。
關於這個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描述的原文如下: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二)《諫逐客書》提到的缶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提到:「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瓮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可見,在秦始皇那個年代,秦國風俗上已經認為擊瓮叩缶俗氣了些,上不得檯面——不得不提的就是,當時箏也是很俗氣的東西,也是被淘汰的對象。
[編輯本段]古代樂器分類中的缶
我國古人很早就開始根據樂器主要發聲部分的製作材料來給樂器分類,《三字經》中就將「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合稱八音。缶,因為是由土燒制而成,也就是土類樂器。當然,這種分類方法是很原始的。
中國八音中的土類樂器,主要的只有兩種,一個是塤,另一個是缶。缶的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火缽,是很少見的樂器。塤的歷史悠久,目前發現最為古老的塤距今已有7000餘年,最初只有一個吹口,有音孔,而後慢慢增加演變為八孔塤,十孔塤和半音塤。塤的音色柔美,音質圓潤,頗有高處不勝寒的凄涼美感。
《樂典》對此記道: 缶, 說文曰: 「瓦器也。 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也。」 爾雅雲:「盎謂之缶」,注雲:「盆也」,坎其擊缶。澠池會,秦王為趙王擊缶是也。」李斯雲:「擊瓮扣缶,真秦聲。」並且明確地列缶在土音部。
[編輯本段]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的缶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在「鳥巢」造型的國家體育場中央,隨著一聲聲強勁有力的擊打,2008尊中國古代打擊樂器缶發出動人心魄的聲音,缶上白色燈光依次閃亮,組合出倒計時數字。
在雷鳴般的擊缶聲中,全場觀眾隨著數字的變換一起大聲呼喊:「10、9、8、7、6、5、4、3、2、1」在一片歡呼聲中,迎來了開幕式正式開始的時刻:20時整。
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吟誦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達對世界各地奧運健兒和嘉賓的熱烈歡迎。
從缶的發展演化來看,奧運會開幕式上運用的「缶」與「缶」的原貌有著一定的差別。不過從現場效果來看,集合了聲光電高科技的缶陣,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燈光打出數字倒計時,有些神來之筆的味道。
開幕式上氣勢恢宏的2008人的缶(fǒu)陣,聽聲音很像是在敲鼓,而這種樂器的形制,則源於1978年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缶。中國古代「八音分類法」,按材質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類。作為中國古代土樂器的缶,其音絕不會與作為革樂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與上述銅鑒缶完全不同。「鑒缶」不是缶,古樂文獻中亦未見有「缶陣」的記載。
作為古樂器的缶,究竟是什麼模樣呢?近年的考古發現已經給出了答案。在2004年無錫鴻山的越國貴族墓發掘中,考古人員在大墓甬道壁龕中發現了由五百多件組合樂器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狀的青瓷樂器。經功能分類和專家認定,這便是秦王澠池會上被迫一擊的「缶」。圖片中的古樂器青瓷缶口徑40厘米,通高24.2厘米,內外施青黃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飾細蟠虺紋,兩獸首狀寬耳,另兩側有一對稱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兩前肢攀在沿上,口銜缶沿,造型誇張生動。
「缶陣」中那2008件樂器的原型——曾侯乙銅鑒缶,實為組合器,是由青銅鑒和青銅缶套合而成。外套為鑒,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鑒的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加溫酒漿的雙重功能,有專家將其稱為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古"冰箱"(當然也應是「暖箱」)。這種特製的青銅酒器,無論從形制到材質,都與陶土樂器缶風馬牛不相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擊缶是什麼意思:
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時期本來並不是樂器,後來成為一種最低級的樂器。中國古樂器有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土就是陶類樂器,有塤、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類,可見地位之低。
長期以來,「擊缶」或者說「鼓盆」,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個主要涵義:一是下層人民最下等的娛樂,二是葬禮場合表示悲傷的禮節。
從第一個意思說,據《墨子·三辯》中記載:「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鍾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殮冬藏,息於瓴缶之樂。」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擊缶」「鼓盆」只是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娛樂。到漢代,桓寬《鹽鐵論·散不足》載:「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訓》載:「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為樂矣」。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擊缶這種娛樂形式逐漸式微,大概只有叫花子要飯時的特殊表演形式——敲缽,還能略見當年下層社會人民擊缶之遺韻了。
從第二個意思說,《周易·離》九三爻辭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說,在太陽西沉時的光輝下,不叩擊瓦器而歌唱,那麼垂暮老人會嗟嘆的,這是一個凶兆。這反映了當時一個民間習俗:對即將去世的老人,人們要鼓缶唱歌,以安撫老人,祝願將死者順風順路。戰國時期的莊子妻死,鼓盆而歌,則進一步將鼓盆走向喪禮。這個習俗一直流傳下來,北齊顏子推在《顏氏家訓勉學》中說:「荀奉倩喪妻,神傷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宋代岳珂在《寶真齋法書贊》載:「聞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在元、明、清的文學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說,更為常見。這一習俗流傳至今,即今天許多農村的喪葬儀式中,那個孝子出殯時的摔瓦盆。
這個是朱大可磚家提出來的,然而他幾乎可以肯定是沒讀過莊子,至少沒讀全。要說文化笑柄,大概他自己更合適。莊子老婆死的時候,他擊缶而歌,不是為了喪葬,而是恰好相反,他用鼓盆擊缶放聲歌唱的方式來表達生死豁達的觀念。擊缶可以視作是一種娛樂手段,是習俗喪禮的對立面。
因此這個例子不僅不是「證明缶是喪禮用器」的例子,反而是證明「缶不是喪禮用器」的明證!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這個故事的政治要害,是秦王強迫趙王為其彈瑟,並命史官記錄下來以辱趙王,藺相如遂以血濺五步逼秦王擊缶,相應地使秦王的身份更降一級,以回擊趙王鼓瑟之辱。
再說,唐三彩難道是古人擺客廳的么,唐三彩倒是古人的墓室專用品 ,現在不也是「珍貴的藝術品收藏」?
「奧運缶」被打包分成53個標的包裹,每個標代表10個、20個、30個或者50個缶。10個缶的包裹參考價在11000到13000元人民幣,這也意味著單個缶的起拍價約為1000元人民幣左右。 3月8日上午當競拍到第51個標的的時候,寧波商人、浙江天星集團總裁俞沖在長途電話中遙控發令,最後以68.9萬元的價格拍得10個一包的奧運缶。
奧運缶拍賣紀實
2009年3月18日,2008北京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演出道具「缶」最後一場專場拍賣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完美落槌。22個標的共320個缶以總價4138萬元拍出。單個「奧運缶」的成交均價12.93萬元,超過第一批「奧運缶」成交均價一倍有餘。
昨天,132個競買者參與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最後一批道具缶的拍賣。至此,北交所組織的三輪1500個奧運缶及978個竹簡拍賣總計拍得近1.2億元。
昨天,單價最高的一個缶標的是4號標的——包含5個缶,總價139萬元,單價27.8萬元。此前,單價最高的1890號缶,成交價28.8萬元,至拍賣結束仍是最高。
最終,320個缶以總價4138萬元拍出,200幅竹簡總價637.5萬元成交。甚至一個由90個殘損缶和778個無字竹簡組成的標的以6500元起拍,612萬元成交,溢價率驚人。昨天,單個竹簡起拍均價不過80元,成交均價卻達到3.18萬元。
缶製造者競拍未得
「喊得有點暈了。」昨天,製造缶的北京格申工藝美術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王千成也來參加競拍。面對記者的采訪,他說,「我在580萬元時放棄了。」
他參與競拍的是90個殘損缶以及778個無字竹簡,最終這個標的以612萬成交。王千成說:「心裡很矛盾,既希望自己能以不太高的價格拿到缶,又希望缶能賣得貴點。」他說,雖然公司製造了這些缶,但只有一個試製品放在公司展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