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影響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源於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五月初五日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拿飯和雄黃酒灑入江中,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二,源於紀念伍子胥
關於端午的由來,如果從時間和史籍上考證,則首推紀念伍子胥說。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吳王死後伍子胥建議其子夫差滅越國,可夫差不聽後又聽信讒言將伍子胥賜死,將於五月五日投入江中。
端午的主要習俗:賽龍舟、食粽、佩香囊、懸艾葉菖蒲。
(1)關聯交易深定格文化擴展閱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乾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
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北京文化2014年8月19日發布的公告稱,擬定增募資不超過33.14億元,並拿出其中25.2億元用於收購世紀夥伴、浙江星河、拉薩群像100%股權。公司股票簡稱也由「北京旅遊」更改為「北京文化」。(小官註:浙江星河正是參與《捉妖記》製作的公司。)
據興業證券的研報分析,這三家公司的實控人都有華誼烙印:世紀夥伴的實際控制人婁曉曦曾與華誼兄弟原始股擦肩而過;浙江星河的實際控制人王京花有著「內地第一經紀人」之稱,2005年離開華誼兄弟;而拉薩群像實際控制人梁笑笑曾長期擔任華誼兄弟總監制助理。
另外,據悉拉薩群像的前身正是陳國富的工夫影業,陳國富曾被認為是華誼兄弟除了馮小剛之外的另一張王牌,所以當年陳國富從華誼兄弟離開的消息傳出時,曾引發資本市場強烈震動。「可以看出收購三家標的公司在影視行業具有很強的「實力」興業證券分析師李躍博在當初就斷定,北京文化將在未來影視舞台上綻放光彩。
陳國富被譽為「華誼兄弟幕後推手」,監制了《可可西里》、《功夫》、《集結號》、《非誠勿擾》等華誼兄弟近幾年幾乎所有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