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P(趨勢平衡點)
乃依速量觀念製作而成,視股價趨勢的加速及減速而決定平衡點位置。TBP 的最主要目的在於'斬獲利潤',因此與其他技術分析最大的不同,在於了結點 較短,停損點較長。縮短獲利點距離,可以保障投資人'斬獲利潤',而增加停 損點距離,一方面不易受騙線掃出場,一方面假如市場方向不符所料,則在停損 點尚未被觸及之前,收盤時則依TBP狀況,自動改變操作方向。
買賣原則
收盤價>TBP,明日做多。
② 什麼是TBP指標
TBP(趨勢平衡點)
乃依速量觀念製作而成,視股價趨勢的加速及減速而決定平衡點位置。TBP 的最主要目的在於'斬獲利潤',因此與其他技術分析最大的不同,在於了結點 較短,停損點較長。縮短獲利點距離,可以保障投資人'斬獲利潤',而增加停 損點距離,一方面不易受騙線掃出場,一方面假如市場方向不符所料,則在停損 點尚未被觸及之前,收盤時則依TBP狀況,自動改變操作方向。
③ 土地佔補平衡與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區別
占補平衡和增減掛鉤不同點在於:第一點不同是兩者出現前後不同,很明顯占補平衡是前輩,增減掛鉤是晚輩。
第二點不同是兩者出發點不一樣,占補平衡立足於土地管理法,非農業建設項目(不管在不在計劃內)佔用耕地就必須得補充等質等量的耕地。
簡單的說就是不補充耕地就違法,前期什麼土地預審程序就甭想過關;增加掛鉤是基於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新區和拆舊區是在計劃內地安排補充等質等量的耕地的項目。
第三點不同是因為增加掛鉤有關鍵詞掛鉤,掛鉤就是建新區和拆舊區是一一對應的,建新區和拆舊區可以同時進行動工;而占補平衡倒是沒這個要求,非農業建設項目佔用的耕地是馬上要用到的,補充的耕地可以是系統中任意項目的剩餘指標,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用。
就是說占補平衡可以是用現成的等質等量的耕地來補充,而增減掛鉤是新開墾開發整理項目增加符合要求的新增耕地,時序有差別。
(3)趨勢平衡點指標源碼擴展閱讀:
占補平衡提出的較早,目的主要為了保護耕地,提出建設用地佔補平衡保障耕地數量不減少,但現在基本沒有人提這個了,因為耕地數量總體趨勢一直在減少,原因除了建設佔用還有農業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等,建設佔用要補充相應耕地是全國性的政策,只要新增建設用地都要執行這個規定。
占補平衡是基於《土地管理法》第四章耕地保護中的「國家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若干擬整理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和擬用於城鎮建設的地塊等面積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
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在保證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面積平衡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增加耕地有效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標。
④ 有關企業的發展能力分析指標
股東權益增長率與凈利潤增長率的比較,若某年的凈利潤增長率高說明什麼問題?——說明企業盈利能力增強
一、銷售增長率
1、什麼是銷售增長率
銷售增長率是指企業本年銷售增長額與上年銷售額之間的比率,反映銷售的增減變動情況,是評價企業成長狀況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銷售增長率=本年銷售增長額÷上年銷售額
=(本年銷售額-上年銷售額)÷上年銷售額
2、銷售增長率分析
(1)銷售增長率是衡量企業經營狀況和市場佔有能力、預測企業經營業務拓展趨勢的重要指標,也是企業擴張增量資本和存量資本的重要前提。
(2)該指標越大,表明其增長速度越快,企業市場前景越好。
(3)銷售增長率的趨勢分析和同業分析
(4)三年銷售平均增長率=(Image:銷售增長率計算.gif)×100%
98年銷售額16944.28萬元,99年18294.2萬元,2000年19248.58萬元,
三年銷售平均增長率=
3、銷售增長率與資金需求關系的討論
(1)銷售百分比法確定融資需求
= 1 \* GB3 計算敏感項目的銷售百分比
敏感資產銷售百分比=66.67%
敏感負債銷售百分比=6.17%
= 2 \* GB3 根據銷售增加量確定融資需求
(本年銷售額3000萬元,計劃新增銷售額1000元,計劃銷售凈利率為4.5%,股利支付率為30%)
外部融資需求=資產增加-負債自然增加-留存收益增加
=新增銷售額×敏感資產銷售百分比-新增銷售額×敏感負債銷售百分比-計劃銷售額×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1000×66.67%-1000×6.17%-3000×(1+33.33%)×4.5%×(1-30%)
=666.7-61.7-126
=479萬元
(2)銷售增長與外部融資的關系
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 :銷售每增長一元需要追加的外部融資額.
由於外部融資需求=新增銷售額×敏感資產銷售百分比-新增銷售額×敏感負債銷售百分比-計劃銷售額×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基期銷售額×增長率×(敏感資產銷售百分比-敏感負債銷售百分比)-基期銷售額×(1+增長率) ×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因此,
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外部融資需求÷新增銷售額
=外部融資需求÷(基期銷售額×增長率)
=敏感資產銷售百分比-敏感負債銷售百分比-[(1+增長率)÷增長率] ×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66.67%-6.17%-[(1+33.33%)÷33.33%]×4.5%×(1-30%)
=47.9%(=479÷1000)
如果銷售增長500萬元(增長率為16.7%),
外部融資額=500×[66.67%-6.17%-(116.7%÷16.7%)×4.5%×(1-30%)]
=500×38.43%=192.15(萬元)
外部融資需求不僅取決於銷售的增長,還要看股利支付率和銷售凈利率.
(3)內含增長率
內含增長率是不從外部融資,僅靠內部積累所能達到的增長率.
銷售額增加引起的資金需求增長.有兩種途徑來滿足:一是內部保留盈餘的增加;二是外部融資(包括借款和股權融資,不包括負債的自然增長)。如果不能或不打算從外部融資,則只能靠內部積累,從而限制了銷售的增長。此時的銷售增長率.稱為「內含增長率」。
設外部融資為零。
0=敏感資產銷售百分比-敏感負債銷售百分比-[(1+增長率)÷增長率] ×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率)
0=66.67%-6.17%-[(1+增長率)÷增長率]×4.5%×(1-30%)
增長率=5.493%
驗算:
新增銷售額=3000×5.493%=164.79萬元
外部融資額=164.79×(66.67%-6.17%)-3164.79×4.5%×70%=0
在內含增長率增長的情況下,公司資產不斷增加,其資金來源於負債自然增加和留存收益的增加.而負債自然增加的比率和留存收益增加的比率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可能會發生變化.
(4)可持續增長率
①可持續增長率的概念
由於企業要以發展求生存,銷售增長是任何企業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企業增長的財務意義是資金增長。在銷售增長時企業往往需要補充資金,這主要是因為銷售增加通常會引起存貨和應收賬款等資產的增加。銷售增長得越多,需要的資金越多。
從資金來源上看,企業增長的實現方式有三種;一是完全依靠內部資金增長。有些小企業無法取得借款,有些大企業不願意借款,它們主要是靠內部積累實現增長。完全依靠內部來源支持的增長率.就是前面提到的「內含增長率」。內部的財務資源是有限的.往往會限制企業的發展,無法充分利用擴大企業財富的機會。二是主要依靠外部資金增長。從 外部來源籌資,包括增加債務和股東投資,也可以提高增長率。主要依靠外部資金實現增長是不能持久的。增加負債會使企業的財務風險增加.籌資能力下降,最終 會使借款能力完全喪失;增加股東投入資本,不僅會分散控制權,而且會稀釋每股盈餘,除非追加投資有更高的回報率,否則不能增加股東財富。三是平衡增長。平衡增長,就是保持目前的財務結構和與此有關的財務風險,按照股東權益的增長比例增加借款,以此支持銷售增長。這種增長率,一般不會消耗企業的財務資源,是一種可持續的增長速度。
可持續增長率是指不增發新股並保持目前經營效率和財務政策條件下公司銷售所能增長的最大比率。
可持續增長率的假設條件如下;
1.公司目前的資本結構是一個目標結構.並且打算繼續維持下去;
2.公司目前的股利政策是一個目標股利政策,並且打算繼續維持下去;
3.不願意或者不打算發售新股,增加債務是其惟一的外部籌資來源;
4.公司的銷售凈利率將維持當前水平.並且可以涵蓋負債的利息;
5.公司的資產周轉率將維持當前的水平。
在上述假設條件成立時,銷售的實際增長率與可持續增長率相等。
雖然企業各年的財務比率總會有些變化,但上述假設基本上符合大多數公司的情況。大多數公司不能隨時增發新股。據國外的有關統計資料顯示,上市公司平均20年出售一次新股。我國上市公司增發新股亦有嚴格的審批程序,並且至少要間隔一定年限。改變經營效率(體現於資產周轉車和銷售凈利率)和財務政策(體現於資產負債率和收益留存率),對於一個理智的公司來說是件非常重大的事情。當然,對於根本就沒有明確的經營和財務政策的企業除外。
平衡增長的資產、負債和股東權益的關系如圖1所示。
Image:平衡增長分析.gif
可持續增長的思想,不是說企業的增長不可以高於或低於可持續增長率。問題在於管理人員必須事先預計並且加以解決在公司超過可持續增長率之上的增長所導致的 財務問題。超過部分的資金只有兩個解決辦法:提高資產收益率,或者改變財務政策。提高經營效率並非總是可行的,改變財務政策是有風險和極限的.因此超常增 長只能是短期的。盡管企業的增長時快時慢.但從長期來看總是受到可持續增長率的制約。
②可持續增長率的計算
1.根據期初股東權益計算可持續增長率
限制銷售增長的是資產,限制資產增長的是資金來源(包括負債和股東權益)。不改變經營效率和財務政策的情況下(即企業平衡增長),限制資產增長的是股東權益的增長率。因此可持續增長率的計算公式可推導如下:
(由於總資產周轉率不變,銷售增長率=資產增長率;由於資產負債率不變,資產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
可持續增長率=資產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股東權益增長率)
=股東權益本期增加額÷期初股東權益
=本期凈利潤×本期收益留存比率÷期初股東權益
=期初凈資產收益率×本期收益留存比率
=期初總資產收益率×期初權益乘數×本期收益留存比率
=期初總資產周轉率×本期銷售凈利率×期初權益乘數×本期收益留存比率
應注意,「權益乘數」是用「期初股東權益」計算的,而不要用期末權益計算。
[例]A公司1995至1998年的主要財務數據如表所示。(單位:萬元)
年度 1995 1996 1997 1998
銷售收入 1000 1100 1430 1352.46
凈利潤 50 55 71.5 67.62
留存收益 30 33 42.9 40.57
股東權益 330 363 405.9 446.47
總資產 390 429 557.7 527.46
期初凈資產收益率 55/330=16.67% 71.5/363=19.70% 67.62/405.9=16.66%
收益留存比率 60% 60% 60%
可持續增長率 10%(16.67%×60%) 11.82% 10%
實際增長率 10% 30.00% -5.42%
根據可持續增長率公式(期初股東權益)計算如下:
可持續增長率(1996年)=期初凈資產收益率×本期收益留存比率=16.67%×60%=10%
實際增長率(1996年)=(本年銷售額—上年銷售額)/上年銷售額
=(1100—1000)/1000=10%
其他年份的計算方法與此相同。
2.根據期末股東權益計算的可持續增長率
可持續增長率也可以全部用期末數和本期發生額計算,而不使用期初數。其推導過程如下:
由於:企業增長所需資金的來源有增加負債和增加股東權益兩個來源。
所以:資產增加額=股東權益增加額+負債增加額 (1)
假設:資產周轉率不變即資產隨銷售正比例增加
則有:資產增加額÷期末資產總額=銷售增加額÷本期銷售額
資產增加額=期末資產總額×(銷售增加額÷本期銷售額) (2)
假設:銷售凈利率不變,
則有:股東權益增加額=留存收益增加額
=(基期銷售額+銷售增加額)×銷售凈利率×收益留存率 (3)
假設:財務結構不變即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同比例增加
則有:負債增加額=期末負債×(股東權益增加額÷期末股東權益)
=(基期銷售額+銷售增加額)×銷售凈利率×收益留存率×期末負債÷期末股東權益(4)
將(2)、(3)、(4)代入(1):
期末資產總額×(銷售增加額÷本期銷售額)=(基期銷售額+銷售增加額)×銷售凈利率×收益留存率+(基期銷售額+銷售增加額)×銷售凈利率×收益留存率×期末負債÷期末股東權益
=(基期銷售額+銷售增加額)×銷售凈利率×收益留存率×(1+期末負債÷期末股東權益)
銷售增加額=(基期銷售額+銷售增加額)×期末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凈利率×收益留存率×期末總資產/期末股東權益
令A=期末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凈利率×收益留存率×期末總資產/期末股東權益
銷售增加額=(基期銷售額+銷售增加額)×A
銷售增加額= 基期銷售額×A/(1-A)
因此,
可持續增長率=期末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凈利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權益乘數÷(1-期末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凈利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權益乘數)
使用上例的數據.根據本公式計算的可持續增長率見下表:
年度 1995 1996 1997 1998
銷售收入 1000 1100 1430 1352.46
凈利潤 50 55 71.5 67.62
留存收益 30 33 42.9 40.57
股東權益 330 363 405.9 446.47
總資產 390 429 557.7 527.46
期末總資產周轉率 2.5641 2.5641 2.5641 2.5641
銷售凈利率 5% 5% 5% 5%
期末權益乘數 1.1818 1.1818 1.3740 1.1814
期末凈資產收益率 15.15% 15.15% 17.62% 15.15%
收益留存比率 60% 60% 60% 60%
可持續增長率 10%* 10% 11.82% 10%
實際增長率 10% 10% 30.00% -5.42%
根據可持續增長率公式(期末股東權益)計算如下:
可持續增長率(1996年)=期末凈資產收益率×本期收益留存比率/(1 –期末凈資產收益率×本期收益留存比率)=15.15%×60%/(1-15.15%×60%)=10%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兩個公式計算的可持續增長率是一致的。
3.可持續增長率與實際增長率
通過上面的舉例可以看出.可持續增長率與實際增長率是兩個概念。可持續增長率是企業當前經營效率和財務政策決定的內在增長能力,而實際增長率是本年銷售額比上年銷售額的增長百分比。它們之間有一定聯系。
1)如果某一年的經營效率和財務政策與上年相同,則實際增長率等於上年的可持續增長率。例如,1996年的經營效率和財務政策與1995年相同,1996年的實際增長率(10%)與根據1995年有關財務比率計算的可持續增長率(10%)相同。這種增長狀態,在資金上可以永遠持續發展下去,稱之為平衡增長。當然,外部條件是公司不斷增加的產品能為市場歷接受。
2)如果其一年的公式中的4個財務比率有一個或多個數值增加,則實際增長率就會超過上年的可持續增長率。例如,1997年權益乘數提高(其他比率不變)使得實際增長率上升到30%,超過上年的可持續增長率(10%)。由此可見,超常增長是「改變」財務比率的結果,而不是持續當前狀態的結果。企業不可能每年提高這4個財務比率,也就不可能使超常增長繼續下去。
3)如果某一年的公式中的4個財務比率有一個或多個數值比上年下降,則實際銷售增長率就會低於上年的可持續增長率。例如,1998年權益乘數下降(其他比率不變)使得實際增長率下降到-5.42%,低於上年的可持續增長率(10%)。即使該年的財務比率恢復到1995和1996年的歷史正常水平,下降也是不可避免的。超常增長之後.低潮必然接踵而來.對此事先要有所准備。如果不願意接受這種現實,繼續勉強沖刺,現金周轉的危機很快就會來臨。
可持續增長率的高低,取決於公式中的4項 財務比率。銷售凈利率和資產周轉率的乘積是資產凈利率,它體現了企業運用資產獲取收益的能力,決定於企業的綜合實力。至於採用「薄利多銷」還是「厚利少 銷」的方針,則是政策選擇問題。收益留存率和權益乘數的高低是財務政策選擇問題,取決於決策人對收益與風險的權衡。企業的實力和承擔風險的能力,決定了企 業的增長速度。因此,實際上一個理智的企業在增長率問題上並沒有多少迴旋餘地,尤其是從長期來看更是如此。一些企業由於發展過快陷入危機甚至破產,另一些 企業由於增長太慢遇到困難甚至被其他企業收購,這說明不當的增長速度足以毀掉一個企業。
再舉一個例子:
ABC公司19*1年有關的財務數據如下:
項目 金額 占銷售額的百分比
流動資產
長期資產
資產合計
短期借款
應付帳款
長期負債
實收資本
留存收益
負債及所有者權益合計 1400
2600
4000
600
400
1000
1200
800
4000 35%
65%
無穩定關系
10%
無穩定關系
無穩定關系
無穩定關系
銷售額 4000 100%
凈利 200 5%
現金股利 60
要求:假設該公司實收資本一直保持不變,計算回答以下互不關聯的4個問題
(1)假設19*2年計劃銷售收入為5000萬元,需要補充多少外部融資(保持目前的股利支付率、銷售凈利率和資產周轉率不變)?
銷售增長率為25%
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資產銷售百分比-負債銷售百分比- [(1+增長率)/增長率]*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比率)
=100%-10%-1.25÷0.25×5%×70%=72.5%
外部融資=1000*72.5%=725(萬元)
(2)假設19*2年不能增加借款,也不能發行新股,預計其可實現的銷售增長率(保持其它財務比率不變)。
0=100%-10%-[(1+增長率)/增長率]*5%*70%
增長率=4.05%
(3)保持目前的全部財務比率,明年可實現的銷售額是多少?
可持續增長率=期初凈資產收益率*收益留存比率
=200/(1200+800-200*70%)*70%=7.53%
=200/2000*70%/(1-7%)=7.53%
銷售額=4000*(1+7.53%)=4301.2(萬元)
(4)若股利支付率為零,銷售凈利率提高6%,目標銷售額為4500萬元,需要籌集補充多少外部融資(保持其它財務比率不變)?
銷售增長率為12.5%
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資產銷售百分比-負債銷售百分比- [(1+增長率)/增長率]*計劃銷售凈利率*(1-股利支付比率)
=100%-10%-1.125÷0.125×5%×70%=36%
外部融資=500*36%=180(萬元)
二、資產增長率
三、資本增長率(資本積累率)
⑤ 描述排隊系統基本特性的數量指標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有形和無形的排隊或擁擠現象,如旅客購票排隊,市內電話占線等現象。排隊論的基本思想是1910年丹麥電話工程師A.K.埃爾朗在解決自動電話設計問題時開始形成的,當時稱為話務理論。他在熱力學統計平衡理論的啟發下,成功地建立了電話統計平衡模型,並由此得到一組遞推狀態方程,從而導出著名的埃爾朗電話損失率公式。自20世紀初以來,電話系統的設計一直在應用這個公式。30年代蘇聯數學家А.Я.欣欽把處於統計平衡的電話呼叫流稱為最簡單流。瑞典數學家巴爾姆又引入有限後效流等概念和定義。他們用數學方法深入地分析了電話呼叫的本徵特性,促進了排隊論的研究。50年代初,美國數學家關於生滅過程的研究、英國數學家D.G.肯德爾提出嵌入馬爾可夫鏈理論,以及對排隊隊型的分類方法,為排隊論奠定了理論基礎。在這以後,L.塔卡奇等人又將組合方法引進排隊論,使它更能適應各種類型的排隊問題。7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研究排隊網路和復雜排隊問題的漸近解等,成為研究現代排隊論的新趨勢。
⑥ 東方財富選股公式怎麼寫
東方財富通可用的指標公式(一)
TBP-STD 趨勢平衡點主圖
APX:=(H+L+C)/3;
TR0:=MAX(H-L,MAX(ABS(H-REF(C,1)),ABS(L-REF(C,1))));
MF0:=C-REF(C,2);
MF1:=REF(MF0,1);
MF2:=REF(MF0,2);
DIRECT1:=BARSLAST(MF0>MF1 AND MF0>MF2);
DIRECT2:=BARSLAST(MF0<MF1 AND MF0<MF2);
DIRECT0:=IF(DIRECT1<DIRECT2,100,-100);
TBP:REF(REF(C,1)+IF(DIRECT0>50,MIN(MF0,MF1),MAX(MF0,MF1)),1);
多頭獲利:REF(IF(DIRECT0>50,APX*2-L,DRAWNULL),1),NODRAW;
多頭停損:REF(IF(DIRECT0>50,APX-TR0,DRAWNULL),1),NODRAW;
空頭回補:REF(IF(DIRECT0<-50,APX*2-H,DRAWNULL),1),NODRAW;
空頭停損:REF(IF(DIRECT0<-50,APX+TR0,DRAWNULL),1),NODRAW;
⑦ 在期貨過程中,怎樣判斷平衡還是單邊行情
在單邊市抄場裡面,指標幾乎都一致,不管是空頭市場,還是多頭市場。
例如,k線,主力持倉,正向指標,反向指標,內盤,外盤,相關品種,等等,你以前信賴的指標大多是一致的。這個時候幾乎可以肯定是單邊市。
那麼平衡市場就不同了,你以前所信賴的指標發生了不一致情況。有的向上,有的走平,有的向下,很矛盾,這個時候,你也很矛盾,實質這個時候大多進入了震盪市。
這個時候,你做決定就很難。只能按一部分指標還決定。心裡還沒底。
市場按你決定的方向走時還好些,一但和你的決定相反,你就猶豫不定,因為你也看到了一些和你的決定相反的指標。你就容易搖擺,左右為難。來回平倉,開倉。資金都交點差和手續費了。
⑧ 同花順或者通達信軟體里的TBP(趨勢平衡點)在那裡看
爺爺下放農場勞動的歲月
哦是的,鮮花的華麗。
黃昏的紅霞緩緩地燒
該靠岸或是繼續遠航
然後彎腰去摸一片半張的葉子
的球怎麼會比這陽更老呢?哈哈
⑨ TBP及CDP分別指什麼能夠詳細說明
TBP(趨勢平衡點)是依速量觀念製作而成,視股價趨勢的加速及減速而決定平衡點位置。TBP 的最主要目的在於'斬獲利潤',因此與其他技術分析最大的不同,在於了結點 較短,停損點較長。縮短獲利點距離,可以保障投資人'斬獲利潤',而增加停 損點距離,一方面不易受騙線掃出場,一方面假如市場方向不符所料,則在停損 點尚未被觸及之前,收盤時則依TBP狀況,自動改變操作方向。買賣原則收盤價>TBP,明日做多。收盤價CDP(調節式操作系統):是融合眾多指標的重要觀念為一,同時具備長線交易及盤局短線進出的功能, 停損作用亦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本系統一般配合DMI指標中的ADXR及CSI股票選擇指標使用。CDP分成逐勢操作模式及反應操作模式兩種,當ADX線低於正負DI線時,至少 應停止長線交易,而 ADXR 介於20~25之間時,可使用 CDP系統,按照反應模式 規則交易 。CDP經過計算後,將對明天產生4個價格點,以作為明日交易之參考價。買賣原則決定起算點由近期內高點或低點開始,由高點起算,則當日標示'S'記號, 爾後按S、O、B順序依次標示。若由低點起算,則當日標示'B'記號,爾後按B、O、S順序依次標示。多頭交易,只能在'B'日的B1點買入。空頭交易,只能在'S'日的S1點買入。'O'日原則上為休息日,除非價格突破HBOP或LBOP,否則不交易。退場不包含在內。上述項多頭買入後,應在'O'日的S1點火力了結,若S1點未 觸及,則在'S'日的收盤退場。上述項空投賣出後,應在'B'日的B1點回補,若B1點未被觸及,則在收盤 時退場。以上之反應操作模式,在任何一天股價向上或向下突破HBOP或LBOP時,皆放 棄原來多空立場或直接停損後,進入逐勢模式。股價向上突破HBOP,若仍持空頭立場,應先停損,並進行多頭長線交易。股價向下突破LBOP,若仍持多頭立場,應先停損,並進行空頭順勢交易。多頭逐勢模式之停損點,一定為當日及前日二天內之最低點。空頭逐勢模式之停損點,一定為當日及前日二天內之最高點。依逐勢模式交易而停損後,則自動立刻恢復反應模式,按反應模式規則交易。
⑩ 請教,通達信的tbp趨勢平衡點公式
APX:=(H+L+C)/3;
TR0:=MAX(H-L,MAX(ABS(H-REF(C,1)),ABS(L-REF(C,1))));
MF0:=C-REF(C,2);
MF1:=REF(MF0,1);
MF2:=REF(MF0,2);
DIRECT1:=BARSLAST(MF0>MF1 AND MF0>MF2);
DIRECT2:=BARSLAST(MF0<MF1 AND MF0<MF2);
DIRECT0:=IF(DIRECT1<DIRECT2,100,-100);
TBP:REF(REF(C,1)+IF(DIRECT0>50,MIN(MF0,MF1),MAX(MF0,MF1)),1);
多頭獲利:REF(IF(DIRECT0>50,APX*2-L,DRAWNULL),1),NODRAW;
多頭停損:REF(IF(DIRECT0>50,APX-TR0,DRAWNULL),1),NODRAW;
空頭回補:REF(IF(DIRECT0<-50,APX*2-H,DRAWNULL),1),NODRAW;
空頭停損:REF(IF(DIRECT0<-50,APX+TR0,DRAWNULL),1),NODR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