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克黃金是241,一噸等於1000kg 。241*1000000=241000000元rmb
㈡ 一兩黃金等於多少人民幣
1兩=50克,1兩黃金的價格在13000-14500元之間。
黃金是一種投資理財的方式,從近期黃金行情來內看,1克黃金的價格在容260-290元之間,而1克=0.02兩,那麼1兩=50克,1兩黃金的價格在13000-14500元之間。
需要提醒的是黃金的價格是實時變動的,在進行黃金投資時,最好把握好黃金走勢,了解影響黃金價格浮動的因素,如國際政局,中央銀行的儲備政策,美元走勢,石油價格等。
(2)100元黃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一般來說,投資實物黃金的途徑有大銀行、首飾店、還有專門的實物黃金專賣店。以大銀行為例,購買實物黃金都要收取0.1-0.2%不等的手續費,而且黃金回購時如果不能證明黃金純度,還要收取鑒定費,損耗費等,這些費用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很多投資者看到,前段時間金價下滑很厲害,認為這個時候買進收益是可以的,但是殊不知,黃金有著特殊的周期,這個周期雖然和美元指數有關系,但是如果不是專門的黃金投資研究者,投資黃金在很多時候的收益,還趕不上銀行的定期存款收益。
㈢ 同樣重量的純黃金和100元面值的人民幣,誰代表的價值更大
一張100元人民幣約1.15克。黃金現在價格是每克370元。 當然是黃金價值大了!而且大三四倍呢!
㈣ 100元人民幣含多少黃金
一克黃金也不含。
人民幣的製作與生產沒有使用黃金為材料。任何物品的生產製作都需要耗回費原材料答與人力財力,因此就有成本。但人民幣的製造成本是秘密,大家不可能知道。同時製造人民幣的費用是國家承擔,而國家運行所需要的經費來自於稅收,稅收繳納主體是我們每一個公民,因此人民幣的成本是均攤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但我們卻不知道是多少。人民幣是鈔票,鈔票是流通工具,代表價值的轉移,是支付結算工具和信用的保證。因此,製造它的成本是均攤在它自己身上的,同時鈔票發行量取決於國庫黃金儲量和流通領域的需要等方面,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鈔票又含得有黃金,不過含量很微弱很微弱。畢竟,與所有的價值相比而言,鈔票自身的製造成本所佔比例是極為微弱的,否則就是很昂貴的鈔票了。
世界上目前最貴的鈔票可能只有瑞士發行的鈔票了,因為它每年要回收發行量的三分之一的舊鈔票焚毀並生產同樣數量的新鈔票,因此成本很高,當然的含金量也很高,所以瑞士的鈔票也被人們說成是最干凈的鈔票。
呵呵!
㈤ 一百兩黃金等於多少人民幣¥
黃金價格會變的,你可以按照當前國內市場每克價格來計算,100兩=5000克。
㈥ 請問,黃金100盎司一手是多少人民幣
您好,
國際現貨黃復金保證金交易,制1手(100盎司)佔用賬戶內的保證金為1000美元,摺合人民幣為6800多塊錢。
提醒:該交易為杠桿式操作,即以1盎司的保證金(1000美元)做100盎司的操作。
www.hi..com/ykanswy(黃金博客) 歡迎您的隨時咨詢、留言。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㈦ 古代一百両黃金等於人民幣多少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侗曜嫉姆嬌淄��?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㈧ 100斤100元人民幣和100斤黃金,哪個更值錢
黃金更加值錢。1000斤紙幣按照國內,第五套面值100元的人民幣計算,百元回新鈔重量約1.15克,那答么1000斤百元紙幣可以兌換464782張,國內面值100元紙幣,其價值約等於4647萬元。
當下國內人民幣黃金行情,每克價格在431元左右,100斤黃金等於50000克,折算成我國貨幣人民幣價值約2155萬元。
在得知當下黃金價格行情與國內百元紙幣重量後,通過簡單的計算得出的結論是,選擇1000斤面值100元的人民幣更劃算些,其價值高於100斤黃金約2.15倍。
不過得出的結論也僅僅是與我國貨幣對比的情況下,如果與其他國家貨幣對比的情況下,按照同樣的方式簡單的計算即可,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其他國家,貨幣高於人民幣匯率的貨幣,選擇1000斤紙質貨幣合適,低於我國貨幣匯率50%以上的貨幣,選擇100斤黃金更合適些。
不過在選擇的時候,其主要還是要看自身所處的社會,如果並非是安詳又和平的年代,而是處在戰爭四起的亂世這種情況下,選擇100斤黃金更合適更劃算,因為黃金屬於稀有金屬,是會越來越少不會越來越多,黃金不管在哪個年代哪個時間,只要擁有黃金均是可以,兌換成當地所使用的貨幣。
㈨ 急!!!黃金百金摺合成人民幣大約是多少
一斤等於五百克,一百金就是50000克。
一克黃金現在大概是240塊錢吧,乘一下就是一千二百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