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黃金純度
一般在75以上如果太高可能是假的,90以上幾乎很少,當時科技沒有那麼發達提純不會太高,80的純度在古代就叫足金
2. 清代赤足金的含金量
赤金:赤金和純金的意思很接近,但因時間和地方的不同,赤金的標准有所不同,國際市場出售的黃金,成色達99.6%的稱為赤金。而境內的赤金一般在99.2%-99.6%之間。 足金:足金、千足金、純足金是三種含金量不同的金。 足金與千足金統稱純金。其區別...
黃金和足金的區別: 1、概念上: 黃金首飾通常分為足金、千足金。其中「三九金」,成色為99.9%,俗稱千足金; 「二九金」,成色為99%,俗稱足金。 足金是黃金的一種,你說的黃金應該指的是千足金。 2、標識上: 市場上的黃金飾品大多配有質量檢驗...
千足金與足金的區別: 含金量千分數不小於999的稱為千足金,是首飾成色命名中最高值。印記為千足金、999金、gold999或g999。 足金:含金量千分數不小於990的稱足金。印記為「足金」、「990金」、「gold990」或「g990」。 購買黃金首飾,首先要認清黃金首...
含金量的區別,千足金更純些
足金和千足金錶面看上去是一樣的,足金的金含量為99%,千足金的金含量為99.9%,兩者黃金的金含量相差不大,黃金的價格每克相差5元左右。
18K金指的是黃金的純度,黃金金含量是75%,24K金一般是指純度較高的999黃金,四條9商家俗稱萬足金,但是去年最新國標取消了這些叫法,現在不管三個九還是四個九都統一叫足金 (2)清代以前的黃金純度擴展閱讀: 黃金的純度表達: 1、用「k金」表示黃金的純度 國家標准GB11...
千足金和萬足金的顏色有細微區別。黃金的純度越高,色澤越深。其他區別是: 1、千足金,含金量不小於99.9%的。萬足金,含金量不小於99.99%的。目前國家規定黃金首飾最高成色定義到千足金,其含金量為99.9%。就萬足金與千足金比較而言,雖然其含金...
千足金和萬足金的區別首先在於其含金量多少。萬足金:含金量大於等於999.9‰,在黃金飾品、金條上出現的印記是「AU9999」或「金9999」。千足金:含金量大於等於999.0‰的稱為千足金,是首飾成色命名中的最高值,印記為「千足金」、「999金」、「g999」。有的消...
AU750黃金與千足金的區別就是含金量不同,AU750黃金是75%含量的黃金,千足金是含金量達99%或99%以上的純金。 1、Au750黃金: "18K"(或au750)的首飾即指純金含量為24分之18,也就是75%的黃金加上25%的其它金屬合金。望採納
3. 古代黃金純度是多少
最純的大概87.6%左右
4. 清朝中期提取黃金的純度能達多少
清朝中期提取黃金的純度大概在84%左右
5. 古代的黃金是黃銅嗎
確實是黃金,不是黃銅
親,給你推薦一篇文吧
漢朝多黃金
丁啟陣
拙作《黃金都到哪兒去了?》在博客貼出之後,一些來訪者提出批評,認為拙文中所議論的《史記》、《漢書》記載的漢朝帝王賞賜之物「黃金」不是黃金,而是黃銅。言詞尖刻者,嘲笑我金銅不分,有說是因為我眼睛有問題的,有說是因為我沒有好好讀史書需要補補課的,有說是因為我小學沒有畢業文化水平太低的……說法很多,幾乎讓我笑掉大牙。
不錯,本人不是歷史學家,更不是黃金冶煉史專家,對古時候的金銅之別並未專門研究,文中所言乃襲清代著名歷史學家趙翼而來,並非自創。特別說明這一點,以示不敢掠美也。
下邊,我給趙翼的論斷提供一些確鑿的證據。
《漢書·食貨志》有言:「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黃金就是今天所說的黃金,白金就是今天所說的白銀,赤金就是今天所說的銅。這一點,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也可以佐證,該書卷十四上金部有「金,五色金也」、「銀,白金也」、「銅,赤金也」等詞條解釋。可見,漢代人不但金、銀、銅的概念區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已經有了金、銀、銅三個詞。《漢書》所說的「黃金」、「金」就是今天所說的黃金,決不是黃銅。
有人覺得漢朝文獻記載中的黃金數量太大,提出一種折衷的觀點,說古時候煉金技術有限,黃金的純度不高。這顯然是臆測之論。其實,中國的煉金技術早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就已經很發達了,四川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黃金製品可以證明這一點,漢代任何一座墓葬出土的黃金製品也可以證明這一點。許慎《說文解字》「金」字下的解釋中,也有「久薶[埋]不生衣,百煉不輕」等對於黃金品質的說明。
對於趙翼的《廿二史札記》卷三「古時不以白金為幣,專用黃金,而黃金甚多」的論斷,今人王樹民先生在校注趙著時提出了另一種批評:黃先生認為,《史記》《漢書》所說的黃金可能包括了錢、銀、銅等的折算數額。
王先生根據《漢書·食貨志》的「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以及孟康注的「白金,銀也。赤金,丹陽銅也」,認為「漢代並非專用黃金」。他又根據《漢書·王莽傳》的「故事,聘皇後,黃金二萬斤,為錢二萬萬」,認為黃金一斤抵錢一萬,推斷曰:「……所謂賜金若干者乃舉其總數,應有白金與銅錢折算者,未必皆實用黃金。」
王先生的論證大有問題,是站不住腳的。問題之一,《漢書·食貨志》金有黃金、白金、赤金三等的記載,不能說明漢朝帝王賜金就會三個等級都來一點。倘若是這樣,那麼《漢書》的行文也太不講究了。眾所周知,《漢書》編撰者班固是一位非常嚴謹的學者,他在編撰《漢書》的時候也確實表現了一絲不苟的治史態度,他不大可能在措詞上如此粗放。問題之二,《王莽傳》所說的「故事,聘皇後,黃金二萬斤,為錢二萬萬」,乃是王莽將女兒許配漢帝(漢孺子嬰)時,有司奏章里的話,跟趙翼所說「王莽聘史氏女為皇後,用三萬斤金作聘禮」不是一回事,因此根本不存在黃金一斤抵錢一萬的換算比例。問題之三,皇帝結婚,給皇後下聘,「黃金二萬斤」與「黃金三萬斤」實在沒有什麼大的不同,都可以說明用黃金很多。
問題當然可以繼續討論,但是,即使是僅僅根據上述材料,我們已經可以得出如下三點結論:一、漢朝的確多黃金;二、漢朝帝王賞賜之物確系黃金,而不是黃銅;三、漢朝的黃金純度已經相當高了!
6. 清朝中期提取的黃金純度是多少
清朝41.4%,那來時「金子論斤源賞賜,買賣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罰款用的都是黃金」。雖然古籍中的「金」並不一定指黃金,因受戰亂等因素影響,黃金產量一度進入低谷。晚清之際,東北及內外蒙古金礦產量比重大增,「1888-1890年,晚清時期年平均產量達13.5噸左右」,但至「1901年逐年下滑至4.51噸,僅及前期峰值的1/3。1911年恢復至15噸以上(48萬兩)」。
7. 明清朝代提取黃金的純度達百分上多少
中國歷代重視黃金儲備
在古代中國,雖然不像西方那樣頻頻發生因搶奪黃金而引發的戰爭,但歷代統治者對於黃金儲備同樣很重視。早在公元前11世紀,周朝建立後,設有大府、玉府、內府、外府等專司府庫之職,專門負責管理各種財務的出納,這便是中國最早的國庫雛形。史書中,西漢時期向來有「多金」的記載,當今有種比較激進的觀點認為,西漢的黃金儲備已經等於中國2003年的41.4%,那時「金子論斤賞賜,買賣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罰款用的都是黃金」。雖然古籍中的「金」並不一定指黃金,但從當代出土大量漢代黃金製品來看(例如陝西博物館中的大量金餅),似乎也能從側面印證「西漢多金」的說法。由於古代國庫中的黃金主要來源於金礦的開發,至少可以推斷,「多金」的西漢是我國進行黃金開採的一個高峰期。此外,近年來古玩界傳得沸沸揚揚的唐朝「黃金蛙」「黃金龜」據說出自唐朝金庫,但在史料中並未找到明文記載,漢、唐畢竟時代久遠,當時國庫中的黃金儲備究竟如何已不可考。
唐代的黃金產量與儲備雖難以考證,但當時廣西與湖南金礦的開發卻是南方金礦開始得到利用的標志。到北宋王朝,西部大片國土丟失,山東半島金礦成為金礦開發的主要來源。蒙元王朝時期,黃金峰值年產量突破1噸(3萬余兩),有關東北金礦的記載開始出現在史書中。到了明朝,雲南麗江與四川北部成為黃金產量最高的地區,峰值年產量為1.25噸(4萬余兩)。到了清朝前期,因受戰亂等因素影響,黃金產量一度進入低谷。晚清之際,東北及內外蒙古金礦產量比重大增,「1888-1890年,晚清時期年平均產量達13.5噸左右」,但至「1901年逐年下滑至4.51噸,僅及前期峰值的1/3。1911年恢復至15噸以上(48萬兩)」。
亂世藏黃金
由於古代王朝的黃金產量及儲備只能根據文獻與出土文物推測,而每一次王朝更迭時,國庫中儲備的黃金究竟有著怎樣的作用,也因缺少文獻而讓後人難以有更直觀的感受。不過,中國距今最近的一次政權更迭——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崩潰的前後,黃金的重要性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就已瀕臨崩潰,尤其在內戰爆發後,國民政府的貨幣發行額無止境狂增,到1947年8月為止,法幣發行量共達6636944億元,比抗戰勝利時增加了約1190.8倍。貨幣發行的猛增,不但未減輕財政危機,反而造成整個金融系統的崩潰。當信用貨幣出現危機之時,黃金作為天然貨幣的價值便會充分體現出來。
首先是國民政府為挽回法幣的信譽,於1946年底開始拋售黃金和美元,沒想到僅過了兩個月,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的上海卻發生了搶購黃金的風潮,「人們爭相拋出法幣搶購黃金、外幣,黃金對法幣比價猛烈上漲,2月1日1兩黃金合法幣40.8萬元,2月10日則漲至96萬元,法幣貶值已達極低地步,實際上已經崩潰。在此情形下,政府不得不於2月17日起取締黃金買賣、禁止外幣在國內流通」。搶黃金風潮雖然被壓制住了,但卻無法阻止法幣一路狂貶的趨勢。
當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國民政府的統治者自然也清楚「亂世藏黃金」的重要性,國府於1948年8月開始發行金圓券,以此方法強制將黃金、白銀和外幣兌換後收歸國有。1949年1月10日,自知在大陸敗局已定的蔣介石指派其子蔣經國前往上海會見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要求他將中央銀行所存之美金與黃金移往台灣存放。實際上,這次密運自1948年底就已經開始,在蔣介石的直接指揮下,至少450萬兩黃金分裝在木箱內,半年內分7次秘密運抵台灣,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黃金跨海密運事件。正是因為有大量的黃金作為靠山,蔣介石政府敗守台灣後得以順利實施貨幣改革,新台幣的改制遂於1950年7月1日起實施,穩住了台灣地區的經濟。在時局動盪的亂世,黃金儲備對於一個政權存亡之影響可見一斑。
8. 民國時期的金條純度一般是多少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戰禍連連,加上各地記重標准不一樣,國家儲備的黃金和白銀都是按實際計算,沒有像現在還鑄成比重和純度一致的金條或銀錠!
解放前中國最流行的金條規格,主要就是「大黃魚」和「小黃魚」。
民國時期一根金條多少錢:「大黃魚」指十兩一根的金條。按舊制1斤16兩,1兩=500/16=31.25克,這個份量跟今天所說的1盎司黃金相差無幾。所以,「大黃魚」金條摺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
本來「大黃魚」是通行的規格,富有家庭通常會存幾根金條作為壓箱底錢。但後來金貴銀賤(民國的法幣是銀本位,最早一元法幣就是按一枚銀圓定價的),普通百姓也紛紛想買黃金,而「大黃魚」顯然太貴買不起。所以金店就鑄造了1兩一根的小金條(合今天的31.25克),俗稱「小黃魚」,中產家庭一般玩這個。
大黃魚,5市兩金條,重158克左右,成色為991.0,金條的圖案雕刻的為孫中山頭像,鑄有「中央造幣廠制」的字樣,背面鑄有金條重量、成色、編號、等字樣:
另外還有上海通行的標金,是10市兩一條。其形為長條式,長約四寸,寬約五分,酷似小磚。上海通行標金每條漕平十兩(漕平一兩合1.17854盎司。其成色為978(千分之九七八之意),故曰「九七八標金」或「標金」。主要用於上海金市交易。
9. 清朝中期提取的黃金純度達多少
8o℅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