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使用gdp指標具有哪些利弊

使用gdp指標具有哪些利弊

發布時間:2021-06-05 10:57:13

Ⅰ gdp指標有哪些缺陷

GDP指標的缺陷一般認為有以下四點:
一是GDP 不核算家庭為自己提供的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不能完全正確反映社會的勞動的成果;
二是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資源消耗的代價。也就是說GDP無法衡量增長的代價,不能度量因環境變壞所付出的社會成本;
三是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質滿足人們需求的普遍性;
四是人均GDP還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綜合反映人均生活質量,不能衡量快樂、幸福等價值判斷。
雖然,單純利用GDP指標來衡量地方官員的政績,有助於激勵地方政府官員努力實現更多物質產出的積極性,但有可能會導致諸如生態環境和竭澤而漁的短期行為。
供參考。

Ⅱ 簡述GDP指標的主要局限性

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經濟發展。首先,GDP沒有充分地反映公共服務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門提供的行政服務、公共安全服務、教育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環境保護服務等公共服務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GDP核算以市場活動為主體,它衡量經濟活動的標准尺度是市場價格,由於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存在市場價格,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利用政府部門提供這些公共服務投入的成本來衡量其價值,而這些投入成本遠不能反映這些公共服務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GDP不能反映經濟發展的質量差異。不同國家的產品質量、擁有的品牌數量差異很大,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具有顯著差異;不同國家的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差異很大;不同國家的排放強度也具有很大的差異。GDP沒有反映出這些經濟發展質量的差異。

第三,GDP不能准確地反映財富的增長。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它所擁有的財富存量,而不僅僅是當期新增加的財富;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國家的人民所擁有的財富存量,而不僅僅是當期新增加的財富。經濟增長質量不高會導致財富的巨大損失和浪費,導致財富存量的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財富存量不能與經濟增長率保持同步增長,從而GDP不能准確地反映財富的增長。

第四,GDP沒有反映非市場性家務勞動。家務勞動對於人民生活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家務勞動的市場化程度截然不同。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家務勞動市場化程度比較高,而發展中國家家務勞動市場化程度比較低。不管家務勞動市場化程度高低,這些勞動本身都是存在的,但由於GDP只計算市場化的家務勞動,從而導致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其GDP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比性。

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社會進步。一是GDP沒有充分地反映公共服務在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由於GDP利用政府部門提供這些公共服務投入的成本來衡量其價值,它沒有充分反映這些公共服務在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二是GDP不能反映就業狀況。GDP反映的是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但是它並不涉及多少人參與了這種生產成果的創造活動,更不涉及還有多少人希望參與到生產活動中去,因此,它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就業狀況。三是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GDP是一個生產指標,不是一個收入分配指標,它只是利用這幾種收入形式反映生產活動成果,不能完整地反映收入初次分配,更不能反映收入再分配,從而不能反映一個國家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四是GDP不能反映社會福利改善情況。例如,GDP不能反映社會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障、醫療保障、住房保障的改善情況。

GDP不能反映資源環境的變化。GDP是反映經濟發展情況的指標,但是經濟發展勢必消耗自然資源,也往往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例如消耗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例如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地污染等,GDP沒有反映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資源消耗成本和環境損失代價。GDP也不能全面地反映人類的自覺行動對自然環境的改善。因此,國際上有人提出綠色GDP的概念,這是一個科學的理念,但實際操作起來很困難。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計算綠色GDP,還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統計部門正式發布綠色GDP數據。

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一是GDP沒有充分地反映行政服務、教育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等公共服務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從而它不能全面地反映這些公共服務的改善對人民生活水平的影響;二是由於GDP不能反映就業狀況、收入分配狀況和社會福利狀況,從而它不能反映這些方面的社會進步所帶來的人民生活狀況的改善;三是由於GDP不能反映自然環境的變化,從而它不能反映環境損失和環境改善對人民生活質量的影響

Ⅲ GDP核算的利與弊

GDP的好處是可以衡量社會財富的增加,目前還沒有其他更好的衡量方法。壞處如下:
經濟產出總量增加的過程,必然是自然資源消耗增加的過程,也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過程。而人們從GDP中,只能看出經濟產出總量或經濟總收入的情況,卻看不出這背後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傳統的GDP核算體系下,至少有三個問題沒有考慮到:環境資源的耗減核算、環境資源損失成本的核算和資源環境的恢復成本、再生成本和保護成本的核算。環境和生態是一個國家綜合經濟的一部分,由於沒有將環境和生態因素納入其中,GDP核演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國家的真實經濟情況,核算出來的一些數據有時會很荒謬———因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能增加GDP。 面對我國尚未完全擺脫的粗放型增長,有學者直言不諱:過於單純注重GDP的增長,必然會進入這樣一個怪圈———傳統的GDP核算可能助長為追求高的GDP增長而破壞環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資源的行為!

Ⅳ GDP的弊端有哪些

GDP增長不包括人民居住環境的改善和惡化,也不包括資源產出比例的高低,更不包括人民幸福指數。
GDP只是個數字,一個重要的衡量標尺,但是現在被絕對化了。

Ⅳ GDP指標體系有沒有什麼缺陷這些缺陷應該如何解決

有。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反映經濟走勢最重要的指標,但它沒有扣除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所造成的損失。這些缺陷是沒有辦法解決,只能說在核算GDP值時把這些問題考慮進去,所以經濟學家提出綠色GDP的概念,來彌補核算的差錯。

Ⅵ 現行gdp指標有什麼不足之處

局限性如下:

(1)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2)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經歷的巨大差異。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4)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
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准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
瑕疵。如強制交易的GDP、妨礙他人的GDP、出口創造的GDP、投資產生的GDP 、消費帶來的GDP等等都會影響GDP的總有效積累。

Ⅶ 將GDP作為幹部政績主體考核指標所帶來的嚴重弊端有哪些

單純以GDP作為規劃目標指標有多種弊端:

1.減少了可持續發展的國內資源。一些地方政府單純追求GDP指標,大量引進的外資不僅佔用了我國的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而且造成污染、損害了生態環境。更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引進外資,違規競爭,以低價轉讓土地使用權,造成土地資源長期損失,使一些農民失地又失業,影響社會穩定。而一些外商僅僅利用我國廉價勞動力,不注重提高勞動者素質,人口資源難以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

2.全面可持續發展缺乏可靠的民族經濟基礎。對一些地方來說,引進外資可以迅速地增加本地的GDP總量,然而引進外資越多,民族企業受到擠壓越大,經濟增長越依賴外資和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民族經濟基礎。由於外資在出口中佔主導地位,經濟結構調整受到制約,使我國一段時間內難以改變引進外資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而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經濟發展的自主性。

3.內需擴大緩慢,失業增加。單純追求GDP指標,使一些地方引進外資時不注意引進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相互之間惡性競爭,低水平重復引進,結果外資只帶來了過時的技術或產品生產鏈中低附加值的環節,讓出了市場卻沒有換來技術。在一些領域內,外資企業在國內市場所佔份額增加而民族企業日益萎縮。同時,一般來說,外資吸收的就業比民族企業少得多,最終導致民族經濟發展緩慢,內需不足,失業增加。

4.影響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由於對國外投資不能增加本地的GDP總量,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引進外資的積極性很高,卻沒有激勵國內本地常住居民對外國投資的動力,企業對外投資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整體上看,影響了地方企業對外國投資的熱情,使走出去的戰略進展緩慢。

5.弱化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應。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規劃中追求相同的經濟發展指標——GDP指標,一些地方政府在受到資源制約或者受到管理手段和政策工具約束時,就會與中央政府爭奪調控權,進而尋求中央政府政策的空隙,打擦邊球,導致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在地方執行中大打折扣,弱化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和力度。

6.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資金流出增加和民族企業融資困難。隨著出口增加和外資引進加速,我國的國際收支順差增加,外匯儲備增多。為了防範外匯風險,我國政府以外國政府長期債券形式持有外匯儲備。政府持有的外國債券越多,資金流出也越多。由於資金流出,民族企業難以有效地利用外匯儲備資金,出現了資金閑置和企業融資困難並存的局面。

7.增加國際貿易摩擦。地方政府單純追求GDP指標,鼓勵企業擴大出口,不注重內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企業在出口中對外惡性競爭,經營秩序混亂,特別是出口產品低價競銷,更容易引發國際貿易摩擦。

8.GDP指標會高估我國的經濟發展潛力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國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疑慮。外商在我國的投資能夠在GDP中反映出來,而外商從我國匯回的利潤卻無從體現,這將產生影響我國經濟總量及增加率與外商所在國相應指標的客觀真實性。

閱讀全文

與使用gdp指標具有哪些利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7年12月份長江鋁錠價格 瀏覽:518
什麼樣的人做期貨夜盤 瀏覽:123
春生科技基金 瀏覽:819
沈陽新松股票代碼 瀏覽:29
天能鋰電投資理財是騙局嗎 瀏覽:96
渤海信託電話 瀏覽:210
工資貸款包裝犯罪嗎 瀏覽:95
人民幣的兌換哪個幣最高 瀏覽:304
再生銅投資 瀏覽:70
傳統外匯海星 瀏覽:897
期貨外匯公司 瀏覽:388
掌眾金額小額貸款 瀏覽:502
華天科技股票分析 瀏覽:746
海星股票 瀏覽:589
3900港元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714
幫貸寶貸款靠譜嗎 瀏覽:92
ADx融資 瀏覽:380
p2p理財圖片 瀏覽:939
國元證券基金託管 瀏覽:578
今日菜百黃金價格多少錢一克 瀏覽: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