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PS和SNA的核算體系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區別:(1)核算觀點不同
(2)核算內容不同
(3)核算方法不同
聯系:MPS和SNA兩大核算體系都是以國民收入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的核算為主要內容,都力圖從實物運動和價值運動上反映社會總產品的運行全貌
2. SNA協議與TCP/IP協議的區別
tcp vs sna
TCP/IP is not as scalable as SNA with Transaction Integrator (TI), but TCP/IP is more effective in other areas such as file transfer and data access (about 10-15% better on OLEDB tests). In addition, the IBM endorsement of TCP/IP simplifies the corporate networking infrastructure and enables easier interoperability to the Internet.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for TI with TCP/IP as the up-stream link protocol versus SNA, Microsoft performed a stress test where the only change to the setup was the up-link protocol. The SNA test was set to use the SelectionHint property setting because this is the same process performed by the TCP/IP up-link.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ffects of the SelectionHint property, see Remote Environment Selection Using the SelectionHint Property.
Analyzing the average response time as a function of transactions performed, Microsoft found that TCP/IP is as fast as SNA. In fact, TCP/IP is faster than SNA when the load is below 100 transactions per second (tps). For some deployments, that is the typical operating range. As the load increases, the connectionless TCP/IP up-link starts to slow down the response time and clips the top performance at 500 tps. The SNA up-link enables stable response times throughout the load range, and therefore achieves higher scalability.
To analyze the superior scalability of SNA compared to TCP/IP, Microsoft charted the frames per second over the backbone LAN. Whereas SNA maintains its sessions from transaction to transaction, TCP/IP must establish and destroy the TCP/IP connection for each transaction. This results in more frames transmitted over the up-link compared to SNA. In our tests, the 100baseT Ethernet LAN did not become a bottleneck, but this can become the critical issue if the link speed between the TI server and the host is slower. In any case, the TCP/IP connections and disconnections generate some additional interrupts for both ends.
Additional analysis shows an advantage that the TCP/IP up-link has over the SNA up-link that might become the deciding factor in a real-world deployment. When you are using the SNA up-link, the TI Automation server must enre almost twice the amount of context switching compared to the TCP/IP up-link case. This is because with SNA, the messages are passed from TI first to the SNA server node and then to the SNA link service. These are separate processes, so there is process-to-process communication and context switching. With TCP/IP this does not occur; TI passes the messages directly to the NDIS driver. On a server where additional processing of business logic is occurring, so much context switching may occur that throughput and scalability are affected.
3. 什麼是SNA核算體系
國民收入核算體系,又稱國民經濟賬戶體系(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即SNA體系),它是以西方經濟理論為依據,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認為創造的物質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勞務活動都是創造價值活動的.
民經濟核算體系(簡稱SNA)
對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作出重大貢獻的是美國經濟學家庫茨涅茲和英國著名的國民經濟核算專家斯通。1953年,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統計處公布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這套體系就是通行於世界各國的SNA體系,它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採用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
國民收入核算體系包括5個總量:
⑴國民生產總值(Grossnationalproct,簡稱GNP)它是指經濟社會(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包括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
⑵國民生產凈值(Netnationalproct,簡稱NNP)它是指一國以當年價格(或不變價格)計算的一年內用於銷售的一切產品和勞務價值總和減去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資本餘下的部分,即是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
⑶國民收入(Nationalincome,簡稱NI)它是指一國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提供服務所獲得的報酬總和,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
⑷個人收入(Personalincome,簡稱PI)它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個人所得的收入的總和.
⑸個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簡稱PDI)它是指一國一定時期內個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其中國民生產總值是SNA體系五大總量指標中的核心指標.
4. 國名經濟核算體系SNA的核心指標是什麼
國民收入核算體系,又稱國民經濟賬戶體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即SNA體系),它是以西方經濟理論為依據,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認為創造的物質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勞務活動都是創造價值活動的.
民經濟核算體系(簡稱SNA)
對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作出重大貢獻的是美國經濟學家庫茨涅茲和英國著名的國民經濟核算專家斯通。1953年,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統計處公布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這套體系就是通行於世界各國的SNA體系,它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採用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
國民收入核算體系包括5個總量:
⑴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ct, 簡稱GNP)它是指經濟社會(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包括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
⑵國民生產凈值(Net national proct,簡稱NNP)它是指一國以當年價格(或不變價格)計算的一年內用於銷售的一切產品和勞務價值總和減去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資本餘下的部分,即是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
⑶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簡稱NI)它是指一國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提供服務所獲得的報酬總和,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
⑷個人收入(Personal income,簡稱PI)它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個人所得的收入的總和.
⑸個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簡稱PDI)它是指一國一定時期內個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其中國民生產總值是SNA體系五大總量指標中的核心指標.
5. 以下哪個選項不屬於社會存在
您好,您的問題沒有選項哦,暫時無法為您解答。
6. 區域網的核心協議 A,IEEE801標准 B,IEEE802標准 C,SNA標准 D,非SNA標
區域網的核心協議是tcp/ip協議;
B IEEE802標準是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
IEEE 802規范定義了網卡如何訪問傳輸介質(如光纜、雙絞線、無線等),以及如何在傳輸介質上傳輸數據的方法,還定義了傳輸信息的網路設備之間連接建立、維護和拆除的途徑。遵循IEEE 802標準的產品包括網卡、橋接器、路由器以及其他一些用來建立區域網絡的組件。
7. SNA是什麼東西
【國民賬戶體系】英文縮寫SNA。以全面 (或稱綜合)生產理論為基礎,運用會計賬戶 方法對一定時期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活動的全部內容進行系統的統計核算,為宏觀經濟 分析、決策和管理提供客觀依據。國民賬戶體系依據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劃分國內賬戶和 『國外賬戶,每個子賬戶體系設置分別包括經常賬戶、積累賬戶和資產負債表。國民賬戶的產生可追溯到J .M·凱恩斯、R.斯通和J.E.米德1939年從事的英國國民收人賬戶工作。 1952年聯合國制訂國民賬戶體系標准,主要內容是企業、居民、私人非營利機構和政府四大部門的生產賬戶、支出賬戶、資本調節賬戶及對外交易賬戶。1%8年聯合國公布了基本 完善的國民賬戶體系,相對1952年的SNA, 不僅改變了體系結構,而且還擴展了投入產出、資金流量、國際收支和資產負債表的內 容。1993年聯合國針對世界經濟發展新特點, 力爭更好地滿足非均衡經濟分析和治理通貨膨 脹的客觀要求,在理論、方法和體系結構以及統計指標等方面又有了新的發展,同時還為環境經濟核算、可持續發展和更廣泛的分析提供發展的空間。SNA國民賬戶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二戰後,在凱恩斯的指導下,以英國劍橋大學斯通教授為首的專家們,開展了以國民經濟為整體的國民經濟核算的研究。1947年,斯通在《國民收入的計量和社會核算賬戶的建立》中提出了以五大部門為核算主體的社會核算體系。1953年,聯合國出版以斯通為首的國際統計專家小組的主要研究成果:《國民經濟賬戶和輔助統計表》。這就是著名的舊SNA。1968年以斯通為首的專家小組對舊SNA體系進行補充和修訂,公布了國民經濟核算方案《國民賬戶體系》,這就是新SNA。 SNA體系它是以西方經濟理論為依據,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認為創造的物質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勞務活動都是創造價值活動的. 國民收入核算體系包括5個總量: ⑴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ct, 簡稱GNP)它是指經濟社會(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包括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 ⑵國民生產凈值(Net national proct,簡稱NNP)它是指一國以當年價格(或不變價格)計算的一年內用於銷售的一切產品和勞務價值總和減去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資本餘下的部分,即是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 ⑶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簡稱NI)它是指一國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提供服務所獲得的報酬總和,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 ⑷個人收入(Personal income,簡稱PI)它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個人所得的收入的總和. ⑸個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簡稱PDI)它是指一國一定時期內個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其中國民生產總值是SNA體系五大總量指標中的核心指標.
8. 什麼是SNA體系
SNA體系:
國民經濟賬戶體系.國民經濟賬戶體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簡稱SNA.它是從國民收入統計發展而來的. 凱恩斯在1929年經濟大危機之後創立的國民收入理論和對經濟進行干預的理論,使國民收入統計得到迅速發展.二戰以後,西方各國加強了經濟管理職能,對經濟生活進一步加強干預,逐步形成了國民收入核算體系.1953年、1968年和1993年,聯合國先後三次公布了SNA體系, 並向市場經濟國家推薦使用,目前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用SNA體系進行核算.
①SNA核算形式.隨著宏觀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SNA在原來國民收入核算基礎上增加了投入產出核算、 資金流量核算、資產負債核算、國際收支核算等內容,形成有5個子系統的SNA體系.
②SNA計算方法.SNA不局限於原有的統計方法和模式, 吸收了會計、數學的一些方法,通過一整套賬戶、矩陣表、平衡表反映國民經濟循環過程中的實物與資金、流量與存量的聯系. SNA中的賬戶形式,以總量平衡為出發點,以會計復式記帳原理為基礎,把經濟循環過程中每筆交易分別在對應帳戶中記錄,使借貸雙方保持平衡,採用矩陣表進行計算,為國民經濟運行提供詳細的數據.
③SNA的主要生產指標和分類.SNA有關生產核算的主要指標是: 總產出、最終產品、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總投資等. SNA根據核算目的的不同,採用產業部門分類和機構部門分類,分別用於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投入產出核算、資金流量核算、資產負債核算.
( 3)兩大核算體系比較.SNA和MPS都是適應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需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國民經濟核算標准;但兩者是不同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下的產物,SNA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MPS則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因此兩種核算體系,在核算的范圍、內容和方法上都有較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①在核算范圍上:SNA以全面生產概念為基礎,把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經濟活動都納入核算范圍,使社會生產、分配、使用各環節緊密銜接,組成統一完整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MPS主要限於物質產品生產領域,把非物質生產的服務活動排除在生產領域之外,使再生產環節核算不能協調一致,影響了國民經濟總量核算的完整性.
②在核算內容上:SNA既有國民收入生產、分配、使用的核算, 也有資金的收入與支出,存量與流量方面的核算,較全面地反映了國民經濟的運行過程.MPS是一種實物核算體系, 主要描述社會再生產實物運動,對資金運動沒有完整地反映,但其中的勞動平衡表、生產資料供求平衡表、綜合財政平衡表在反映人、財、物的綜合平衡上有重要作用.
③在核算方法上:SNA採用復式記帳法, 運用帳戶矩陣等核算方法,把社會再生產不同階段、不同側面的經濟流量以及期初、期末存量聯系起來,組成結構嚴謹的核算體系.MPS採用橫向或縱向平衡法,設置一系列平衡表進行核算,形式比較簡單和直觀,但各平衡表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整體結構不夠嚴密.
④在主要核算指標上:SNA表現經濟活動的主要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它們不但包括新創造的價值,還包括固定資產折舊,計算范圍擴大到全社會所有部門. MPS表現經濟活動的主要指標是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它們分別是物質生產部門的總產品總和和凈產值總和,計算范圍僅包括物質生產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