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指標評價因子如何量化

指標評價因子如何量化

發布時間:2021-06-07 20:41:20

Ⅰ 評價指標等級確定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4年10月頒行的中國地質調查工作標准《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總則(試行)(DD2004-02)》(以下簡稱總則)規定按地質環境質量指標數值對評價區進行綜合性區域地質環境質量等級分區,分區等級統一規定為:地質環境質量好、較好、較差、差四級,以此原則將評定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的指標因子及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等級劃分為「好」(Ⅰ級)、「較好」(Ⅱ級)、「較差」(Ⅲ級)和「差」(Ⅳ級)等4個等級。

各等級賦值標准分值分別為:Ⅰ級0.3分、Ⅱ級0.5分、Ⅲ級0.7分、Ⅳ級0.9分。

指標因子等級賦值標准及指標加權綜合評價時,由加權評定分值確定相應等級的標准,如表4-1。

表4-1 各指標因子等級賦值標准及加權評定分值對應等級

本書採用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嚴重程度來表徵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的優劣。評價地質環境質量首先要確定影響礦山地質環境質量指標的等級。確定評價指標等級有三種方法:

(1)直接採用國家標准、行業標准作為礦山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指標因子等級的依據。這類指標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6類地質災害;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環境重金屬污染等指標。

(2)採用行業推薦值或地區(礦區)平均值作為劃分指標等級的依據。

(3)依據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的實地情況,借鑒相關學科方法,制定適應於礦山地質環境質量評價的指標。優先制定定量化指標,確有困難時可採用定性描述指標等級。制定的指標有絕對數量指標和相對比率指標等。這類指標主要有礦產資源破壞與浪費、土地壓占與破壞、水資源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

本書以國家或行業標准為基礎,結合西北地區實際情況,在聽取有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採用以下指標等級作為西北地區礦山地質環境質量評價的依據(表4-2至表4-11)。

表4-2 礦產資源破壞與浪費指標等級標准

表4-3 土地壓占與破壞指標等級標准

表4-4 水資源影響程度指標等級標准

表4-5 地質災害災情與危害程度分級指標等級標准

註:① 災情分級,即已發生的地質災害災度分級,採用「死亡人數」或「直接經濟損失」欄指標評價,分級名稱採用一般級、較大級、重大級和特大級。

② 危害程度分級,即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的預測分級,採用「受威脅人數」或預評估的「直接經濟損失」欄指標評價,分級名稱採用輕級、中級、重級和特重級。

表4-6 地質災害規模指標等級標准

註:災害規模等級劃分按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標准《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總則(試行)(DD2004-02)》執行。

表4-7 水土流失指標等級標准

表4-8 土地沙漠化程度指標等級標准

表4-9 尾礦庫泄漏及潰壩災害指標等級標准

表4-10 水污染指標X9評價指標等級標准

註:地表水質量評價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 3838—2002,地下水質量評價執行《地下水質量標准》GB/T 14848—93。

表4-11 土壤污染指標X10指標等級標准

註:土壤評價執行《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 15618—1995。

當某一指標只有一個因子時,該因子數值的評定等級就是該指標的評定等級。如果某指標可用若干因子表示時,則應選定這些因子數值評價等級中表徵地質環境質量最差者為該指標的評定等級。

Ⅱ 指標量化及分級體系

指標數據的提取是影響評價工作的基礎性環節,關繫到評價結果的准確程度,所以指標數據源必須是科學的、正確的、經過論證的。一般評價指標數據的提取是根據評價目標和指標類型的不同,從測試分析數據中提取、從各種報告的基礎圖件中提取、從經驗數據中提取等方式。本書的評價指標數據主要來源於岩土工程勘察報告、基坑設計圖件、施工工況、周邊環境的檔案資料等,相應於評價單元的勘察報告柱狀圖及其物理力學性質、基坑設計單元剖面、評價單元工況記錄、已建房屋、道路及管線的建設年代、位置和埋深等。

指標分級體系目前多數採用邏輯信息分類法和特徵分析法,將環境質量劃分為三態、四態、五態等,相應於各評價因子的指標量化分級,採用四值邏輯分類法,即:優等(Ⅰ)、良好(Ⅱ)、中等(Ⅲ)、差(Ⅳ)。通過對環境影響因子數據的統計分析,確定因子最優和最差兩個極限值,劃定指標的級差范圍,在兩個極限值之間,按一定的級差,以閾值遞減或遞增規律取值來實現量化分級。各指標量化分級體系如下:

(1)降水方式分級體系:按照帷幕的封閉狀態分級(吳林高,2009),第一類為完全封水,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層隔水底板,屬於疏干降水,降水運行時間短,環境影響小;第二類為隔水帷幕未深入降水含水層,屬於減壓降水,降水運行時間與基坑開挖進程相關,基坑及周邊環境潛在不穩定因素增加;第三類為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層,地下水呈典型的三維流,降水運行持續時間大幅度延長,降水難度和潛在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加;第四類為無隔水帷幕的全降水,降水運行時間與基坑開挖和運行進程同步,對周邊環境影響最大。根據20餘項基坑降水與正常開挖和運行所用時間的統計分析,基坑開挖時間和運行時間基本相同,基坑降水時間與開挖時間的比值(Ut)也存在一定的規律性:第一類疏干降水,基坑開挖不到一半時,可能已經降水完畢,即Ut<0.5;第二類減壓降水,先降水後開挖,幾乎同步進行,即0.5≤Ut<1.0;第三類基坑開挖前為減壓降水,基坑開挖與運行至局部地下室完成時為疏干降水,即1.0≤Ut<2.0;第四類全降水,降水與基坑開挖和運行幾乎同步,即Ut≥2.0。

(2)岩土性質分級體系:-(GB500072002)和相關資料:地基土的壓縮性按壓縮系數a(降水深度范圍內厚度加權平均)劃分為高壓縮性土a≥0.5MPa—1、中壓縮性土0.1MPa—1≤a<0.5MPa—1、低壓縮性土0.001<a<0.1MPa—1、基岩a=0.001。

(3)水文地質邊界分級體系:在有邊界存在的含水層中,參照《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287-99)附錄J岩土滲透性分級和水文地質邊界性質參數a(葛曉雲,1992)綜合考慮,可用滲透系數表示K(cm/s)。微透水(K<10—5),隔水邊界如黏土-粉土;弱透水(10—5≤K<10—4),補給邊界如粉土-細粒土質砂;中等透水(10—4≤K<10—2),含水層無限擴展如砂砂礫;強透水(K≥10—2),定水位補給邊界如礫石、卵石,管線破裂、大氣強降水等。為方便計算可設定KT=—logK,即分級指標參數分別為KT>5、4<KT≤5、2<KT≤4、KT≤2。

(4)基坑側壁狀態分級體系:根據基坑止水和降水效果、工藝影響、基坑側壁的穩定性,參照《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287-99),可用基坑側壁的流水量Q(L/min,10m坑深)表示,分為乾燥或潮濕(Q≤5)、滲水或滴水(5<Q≤25)、線狀流水或管涌(25<Q≤125)、涌水或流土(Q>125)。

(5)邊載分布分級體系:參照《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和《建築結構荷載規范》中關於變形和動荷載計算的規定,可用沉降計算經驗系數(ψs)表示。地面超載(q)與地面表層承載力特徵值(fak)的比值為Uq,則當Uq≥1時,ψs=1.4;當0.75≤Uq≤1時,ψs=1.25;當0<Uq≤0.75時,ψs=1.1;當Uq=0時,ψs=1。其中地面超載(q)為靜荷載,當搬運和裝卸重物、車輛起動和剎車等動荷載時,可用動荷載的自重乘以動力系數1.3作為地面靜荷載(q)。

(6)建設年代分級體系:根據《建築抗震鑒定標准》(GB50023-2009),對不同年代的建築規定了不同的「後續使用年限」,所謂「後續使用年限」是指現有建築經抗震鑒定後繼續使用所約定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建築只需進行正常維護而不需進行大修就能按預期目的使用,完成預定的功能。按年代以及當時設計所依據設計規范,20世紀70年代及以前建造的房屋,後續使用年限至少30年;上世紀80、90年代設計建造的房屋,後續使用年限至少40年;2001年以後設計建造的房屋,後續使用年限為50年;新近建造的房屋,後續使用年限為70年。

(7)基礎型式分級體系:基坑開挖對已有建築物的影響除了建設年代外,主要是基礎型式和基礎埋深,基礎型式按照基礎埋深分為深基礎和淺基礎。根據大量降水工程不同基礎的沉降分析,可以總結為因降水已有建築為深基礎(樁、箱基礎)的基本沒有;為筏形基礎的沉降甚微,且均勻;為擴展基礎(柱下條基)的有沉降,且有不均勻沉降;為無筋擴展基礎的有明顯沉降,且不均勻沉降明顯。按照對已有建築的影響程度,由小到大分為Ⅰ~Ⅳ級。

(8)監測數據分級體系:可用差異沉降(δ)表示。根據《房屋完損等級評定標准》,選擇評定內容中結構部分的地基基礎專項作為本文的評定目標,由於磚石結構的建築物相對於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合結構、磚木結構而言其破壞的敏感性較大,選擇磚石結構建築物的差異沉降劃分完損等級偏於安全,所以本文根據磚石結構建築物的地表傾斜變形值來劃分完損等級。完好標准(保護等級Ⅰ級),有足夠的承載能力,無超過允許范圍的不均勻沉降(δ<0.003);基本完好標准(保護等級Ⅱ級),有承載能力,稍有超過允許范圍的不均勻沉降但已穩定(0.003≤δ<0.006);一般損壞標准(保護等級Ⅲ級),局部承載能力不足,有超過允許范圍的不均勻沉降(0.006≤δ<0.010),對上部結構稍有影響,局部有微裂縫;嚴重損壞標准(保護等級Ⅳ級),承載能力不足,有明顯的不均勻沉降(δ≥0.010),並仍在繼續發展,對上部結構有明顯影響,多處出現裂縫。

Ⅲ 指標因子

各種農產品中有毒有害重金屬(As、Cd、Cr、Cu、F、Hg、Ni、Pb、Se、Zn等)含量,有機氯、有機磷、有機硫等農葯殘留量,以及果蔬類農產品中硝酸鹽、亞硝酸鹽等含量,是評價農產品安全質量的主要指標。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設立了「農業地質環境與農產品安全研究」專項課題,針對浙江省糧、油、茶、果、蔬五大類共20 余種農產品,共布設采樣點1400餘個,調查面積佔全省上述各類主要農產品種植面積的15%~80%。系統採集農產品和對應土壤樣,測定重金屬(全量、有效量)、農葯、硝酸鹽、亞硝酸鹽等各類指標40多項,為農產品安全性評價、農產品質量與農業環境關系研究提供了基礎數據。

Ⅳ 員工對組織的滿意度評價該如何量化呢具體指標包括哪些

我們是這樣做的,用側面指標,放棄直接指標;每個季度在公司用網路問卷匿名(雖然是匿名,但是提交問卷的人數是固定強制的,也就是可以看到誰還未提交,保證參與率100%);我們用的側面指標有 對薪酬的滿意度,對薪酬結構的滿意度,所在團隊狀態評價,組織效率和執行力評價;同行業取長補短(談談你說知道的同行業哪些比我們優秀);公司應該實現哪項員工福利等等;

Ⅳ (三)評價指標體系的分級與指標量化

正確選擇評價指標是客觀反映地質環境質量優劣的基礎,評價指標體系是由若干個單項指標組成的層次分明的有機整體。目前多數地質環境質量分級採用邏輯信息分類法和特徵分析法,將地質環境質量分為三類、四類、五類等,相應於各評價因子的指標量化分級。本書根據膠東半島地質環境現狀以及相關標准將地質環境質量劃分為四類:優等(Ⅰ)、良好(Ⅱ)、一般(Ⅲ)、較差(Ⅳ)。詳見表3-4。地質環境質量分級主要考慮了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區域環境地質問題和人類工程活動三個方面,具體的評價標志為:

表3-4 膠東半島地質環境質量分級與對應評價指標取值

地質環境質量優等區。地質環境背景條件良好,開發程度較弱,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少,人類工程活動微弱。

地質環境質量良好區。地質環境背景條件較好,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局部分布且強度較弱,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環境破壞程度低。

地質環境質量一般區。地質環境背景條件一般,開發程度中等,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發育強度較弱,地質環境破壞程度較高。

地質環境質量較差區。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差。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分布普遍,局部地段地質環境破壞強烈。

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量化是在地質環境質量分級的基礎上,通過對膠東半島地質環境的各種影響因素和因子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確定因子最優和最差兩個極限值,按照各評價因子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以遞減規律進行取值來實現對指標的量化分級。

Ⅵ 評價指標的確定和量化途徑

一、相關因素分析和評價指標的確定

在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基礎上,選取了地形地貌、工程地質岩組、斜坡結構、地質災害發育現狀、地殼穩定性、微地貌類型(地形與鐵路設計高程間的高差)、人類工程活動、降水量(主要考慮垂直降水量的差別)、與溝谷間的距離等作為評價指標。

1.地形地貌

麗江-香格里拉段在地貌上屬構造剝蝕高中山、構造侵蝕高山區,地勢總體西北高東南低。地面高程多在2500~5000 m,最高峰為麗江北西的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高程5596 m,最低處為麗江以北白馬廠一帶金沙江河谷,高程約1570 m。河流和山脈的延伸方向與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地形地貌對工程地質條件的影響(地質環境因素)主要體現在地形坡度、坡向和高程3個方面,麗江-香格里拉段地面高程分布和地形坡度分布特徵見圖13-3和圖13-4。

2.工程地質岩組

麗江-香格里拉段地層從古生界到新生界,除白堊系、侏羅系外均有出露。按照不同岩性的結構以及工程地質特性的差異,劃分為4類工程地質岩組(圖13-5)。

(1)鬆散第四系土石類:主要為第四系不同成因的粘性土、砂類土和卵漂石(碎石)層,以及坡積、殘坡積碎石土,少量湖相沉積物,厚度分布不均,多呈鬆散結構。主要分布於麗江盆地、中甸-小中甸盆地、河漫灘階地及山前地帶等。

(2)軟弱岩組:主要包括弱膠結的冰川堆積物,奧陶系、志留系片岩以及弱膠結的斷裂帶碎裂岩。研究區內碳酸鹽膠結的冰磧物———冰磧(冰水)礫岩,單軸抗壓強度可達10~14 MPa,屬於軟岩范疇,主要分布在玉龍雪山西麓仁河溝、中義溝和新聯溝兩側。該區斷裂破碎帶范圍一般為20~50 m,部分達100 m,斷裂帶內碎裂岩屬於軟弱岩體。

圖13-3 麗江香格里拉段地面高程分布特徵圖

圖13-4 麗江香格里拉段地形坡度分布圖

圖13-3 麗江香格里拉段工程地質岩組圖

圖13-6 麗江香格里拉段斜坡結構類型劃分圖

(3)較堅硬中厚層狀砂板岩、玄武岩岩組:主要為二疊系玄武岩,三疊系、奧陶系砂板岩和千板岩、片岩,寒武系粉砂岩、板岩,古近系礫岩、砂岩,區內噴出岩以及虎跳峽地區不明時代變質岩等大部分呈層狀分布,力學性質較好。該類工程地質岩組在麗江-香格里拉段分布較廣,除盆地外的其他區域均有分布,且以北部分布較多。

(4)堅硬塊狀碳酸鹽岩岩組:主要為泥盆系、石炭系灰白色、深灰色大理岩,少量灰岩、泥灰岩,三疊系和二疊系石灰岩,該類岩石單軸抗壓強度50~80 MPa。分布較廣,分布面積僅次於較堅硬中厚層狀砂板岩、玄武岩岩組,在虎跳峽峽谷區、玉龍雪山及其西南部分布較多。

3.斜坡結構

麗江-香格里拉段斜坡結構類型大致可以分為:順向坡、反向坡、橫向坡和平坡(圖13-6)。

順向坡(岩層傾向與坡向交角<45°):主要由二疊系片理化玄武岩和三疊系板岩組成,在區域上主要分布在虎跳峽鎮至小中甸鎮的214國道邊坡。由於公路和河流順岩層走向或與岩層走向呈小夾角延伸,在人工開挖和河流沖刷坡腳作用下,邊坡崩塌和滑坡多見。

反向坡(岩層傾向與坡向交角在135°~225°之間):反向坡的總體穩定性較好,多分布在順向坡溝谷的對岸。

橫向坡(岩層傾向與坡向交角在45°~135°或225°~315°):在區內普遍發育於二疊系玄武岩,三疊系玄武岩、砂岩和板岩中,以及泥盆系碳酸鹽岩中。總體上,橫向坡穩定性較好。

平坡:主要是指第四系堆積物組成的邊坡,包括河流堆積、崩積、坡積、湖相沉積、冰川堆積等。之所以將第四系堆積物組成的邊坡單獨列出,主要是因為該類邊坡分布較廣,在麗江盆地、中甸-小中甸盆地、大具盆地、金沙江河谷兩岸以及忠義溝、仁河溝和新聯溝等都有分布。

4.地質災害發育程度

野外地質調查表明,麗江-香格里拉段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包括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

崩塌:區內崩塌災害主要發育於金沙江兩岸及其支流深切谷地,在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等高山頂部陡峭地區也較為常見。

滑坡:區內滑坡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少數為大型甚至特大型,多見於金沙江沿岸及支流地區。根據滑坡體的物質組成又可分為:殘坡積物滑坡、粘性土(殘積粘土和湖相粘土)滑坡、岩質滑坡及復雜斜坡體等。

泥石流:區內泥石流以暴雨型最為突出,夏秋季泥石流較多,其中6~9月份發生的泥石流約佔94.1%。麗江-香格里拉段受泥石流影響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金沙江沿岸及其支流地區。

5.地殼穩定性

地殼穩定性對重大工程選址具有重要的影響。為了避免與外動力地質因素的重復,在評價中地殼穩定性因素重點考慮了活動斷裂的活動強度和潛在震源區的分布情況。滇藏鐵路麗江-香格里拉段途經的主要活動斷裂帶有:麗江-劍川斷裂帶、龍蟠-喬後斷裂帶、哈巴-玉龍雪山東麓斷裂帶、麗江盆地東緣斷裂帶、中甸斷裂帶、小中甸-大具斷裂帶、中甸-海羅斷裂帶等,活動斷裂特徵及其對鐵路的影響評價標准見表13-1和表13-2。麗江-香格里拉段位於中甸-大理控震構造帶內,可劃分為劍川強震源區,麗江-大具、中甸-小中甸、大具-哈巴等3個中等震源區,以及虎跳峽-龍蟠和天生橋2個弱震源區。

6.微地貌類型

地勢的起伏對鐵路建設具有很大的影響,地面高程和鐵路設計高程之間的高差可以從側面反映工程建設的難易程度。麗江-香格里拉段鐵路設計高程為2080~2010 m,鐵路通過區地勢最大相對高差可達4300 m。

表13-1 研究區主要活動斷裂特徵和分級

表13-2 活動斷裂對鐵路影響評價標准簡表

7.人類工程活動

人類工程活動對工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不合理的開挖、填方、工程爆破和建築荷載等方面。由於人類工程活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本次採用擬建鐵路與現有公路和村鎮之間的距離來反映人類工程活動對鐵路規劃的影響,屬於外部影響因素。

8.降水量

降水量對岩土體穩定性具有較大影響。由於麗江-香格里拉段規劃區范圍較小,區內降水量的差異主要在於垂直降水量,即在雪線以上降水主要以降雪為主,雪線以下以降雨為主。

9.與溝谷之間的距離

麗江-香格里拉段主要途經金沙江及其支流(圖13-8)。河流的發育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提供了足夠的臨空面,距河流(沖溝)的遠近與地質災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此外,與溝谷之間的距離也是反映鐵路附近溝谷岸坡易沖性的一個指標。

二、評價指標的量化途徑

在上述評價指標確定後,充分利用GIS技術強大的基礎數據處理和空間分析功能,在ArcGIS 9.2平台上形成專題圖,包括:地形坡度文件(BD_slope)、工程岩組文件(Rock_GRID)、斜坡結構類型區文件(Str_GRID)、地質災害發育程度文件(Geohazard_GRID)、潛在震源區文件(Earthquake_GRID)、活動斷裂文件(Fracture_GRID),微地貌類型文件(Elevation_GRID)、工程活動文件(Engineering_GRID),降水量柵格文件(Rain_GRID)、水系距離分析文件(Distance to River)。

圖13-7 麗江-香格里拉段主要活動斷裂分布與影響范圍圖

圖13-8 麗江-香格里拉段主要活動河流分布與影響范圍圖

基於上述專題圖層,對於能夠直接量化的指標,可以在矢量化的專題圖層提取相應的數據信息,然後對指標進行等級劃分並賦值;對於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標,採用評分比較的方法,根據平面分布特點進行分區劃分等級並賦值。以上可獲得各評價指標的單因素等級量化結果。

ArcGIS的空間分析模塊主要是基於柵格數據模型的,根據麗江-香格里拉段鐵路規劃區范圍和工程地質條件,將柵格大小定為50×50 m,將面積6621.5 km2的規劃區劃分為2648600個柵格單元,將上述單因素等級量化結果離散成柵格數據,即可得到用於疊加分析的地形坡度因子、工程地質岩組因子、斜坡結構類型因子、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因子、潛在震源區因子、活動斷裂因子、微地貌類型因子、工程活動因子、降水量因子和溝谷距離因子。

Ⅶ 評價指標的選擇和量化途徑

一、評價指標的選擇

區域地殼穩定性是區域地殼現代活動程度的綜合反映,它受地質構造、地震活動、地形變場、地應力場、大地熱流場、崩滑流地質災害以及場地地層岩性和岩體結構等諸多因素的控制。因此,在區域地殼穩定性綜合評價過程中,指標的選擇既要能夠較好地反映上述因素,又要做到指標盡可能定量化,還要盡可能地避免因素或指標之間的重疊,這也是地學問題定量化的難點之一。鑒於此,結合研究區特點和相關指標獲取的可行性,針對上述影響因素分別選用了相應的評價指標:地質構造因素主要採用斷裂級別、活動時代和活動速率3項指標來反映,地震活動採用潛在震源區及其地震震級表示,岩性和岩體結構特徵採用區域工程地質岩組表示,地應力場採用地應力累積量表示,地形變場主要採用垂直應變梯度表示,大地熱流場採用地溫變化梯度或溫泉的近地表溫度表示,崩滑流地質災害因素採用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表示。根據各類指標的特點,經過適當量化,形成研究區地殼穩定性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表9-4)。

表9-4 地殼穩定性評價指標體系一覽表

二、評價指標的量化途徑

眾所周知,地質要素有的是可以定量表示的,有的是描述性的,不可能用絕對的數值來定量表示,只能採用半定量的辦法來反映它們在不同地段的差異。因此,目前地質研究的定量化實際上還處於半定量-定量階段。隨著研究程度的不斷深化,定量程度將不斷提高。按照上述指導思想,我們以滇藏鐵路沿線地殼穩定性評價為目標,對影響區域地殼穩定性的各類因素(指標)進行量化,評價指標的量化和最終的評價分析在ArcGIS 9.2軟體平台上完成。在量化過程中,對於能夠直接量化的指標,如地應力值、垂直應變梯度、地溫梯度等,先繪出等值線,然後進行不同級別的劃分。對於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標,採用評分比較的方法,根據平面分布特點,進行分區劃分等級。

(一)活動斷裂

1.斷裂規模

根據斷裂切割深度可以將斷裂劃分為岩石圈斷裂、地殼斷裂、基底斷裂和蓋層斷裂4個級別,其中岩石圈斷裂和地殼斷裂屬於深部構造,對地殼穩定性具有一定的控製作用,它們在空間上通常表現為構造縫合帶。在量化過程中,斷裂按切割深度劃分4個等級,分別給予賦值或評分:①岩石圈斷裂,賦值9~10分;②地殼斷裂,賦值7~8分;③基底斷裂,賦值4~5分;④蓋層斷裂,賦值<3分。不同斷裂影響區相交區域的分值,採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則,並對疊加區適當調高分值。一般地,隨著與斷裂帶距離的增大,受到影響的程度逐漸降低,因此,沿斷裂帶向周圍可以劃分出不同影響程度的條帶,劃分為高、中、低3級,分別按100%、60%、30%向外圍遞減,條帶寬度分別採用距斷層線5 km、10 km、20 km;對於活動的基底斷裂和蓋層斷裂,條帶寬度可以分別取2.5 km、5 km、10 km。由此可以得到活動斷裂規模的量化結果,也就是基於GIS評價中的一個圖層(圖9-2)。

圖9-2 活動斷裂穩定性綜合分區

2.斷裂活動時代與活動速率

斷裂活動時代的量化是在活動斷裂研究的基礎上獲得的,時代越新說明其活動性越強,其可以與斷裂活動速率一起考慮。研究區范圍內擁有157段規模不同的斷裂,其中51段有活動速率記錄,速率范圍:1.5~10.5 mm/a,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1.5~5.7 mm/a,僅有一條斷層的活動速率為10.5 mm/a,因活動速率記錄數據不完整,測量位置和測量方法存在差異,可靠性不是很強,在大區域的地殼穩定性評價中活動速率僅作為活動時代賦值的參考因素。因此,採用斷裂活動時代為主,活動速率為輔的方式,獲得斷裂活動強度的指標。按斷裂活動時代劃分為4個等級,分別賦值:①晚更新世-全新世斷裂,賦值8~10分;②早-中更新世斷裂,賦值5~7分;③推測活動斷裂,賦值3分。④無活動斷裂,賦值0分。取前3項兩側各20 km作為活動斷裂的影響區,影響區相交區域的分值取高不取低。

3.活動斷裂綜合量化

將斷裂規模和活動強度2個指標根據空間位置按權重進行疊加,其中斷裂規模權重取0.4,活動強度權重取0.6。將加權疊加的結果拉伸到0~10分范圍內,分別取2.5、5、7.5作為閾值,將活動斷裂對區域地殼穩定性的影響程度綜合劃分為4級(圖9-2)。

(1)強,賦值10分;(2)較強,賦值6分;

(3)較弱,賦值3分;(4)弱,賦值1分。

(二)地震活動

地震活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述,通過歷史地震分析和地震構造研究,我們編制了滇藏鐵路沿線潛在震源區劃分圖,在此基礎上,將研究區地震活動強度劃分為4個等級(圖9-3)。

圖9-3 研究區地震活動強度分區圖

(1)地震震級Ms>7.0或地震烈度I≥X度區,賦值9~10分,包含研究區范圍內的7.5級,8級地震區,分別賦值9分和10分;

(2)地震震級6.0≤Ms≤7.0或地震烈度I=Ⅷ,IX度區,賦值6~8分;包含研究區范圍內的6級,6.5級,7級地震區,分別賦值6分、7分和8分;

(3)地震震級5.0≤Ms<6.0或地震烈度I=Ⅶ度區,賦值5分;

(4)地震震級Ms<5.0或地震烈度I≤VI度區,賦值1分。

(三)地應力積聚強度分級

現今地應力集中程度主要按照有限元數值模擬結果,選擇最大剪應力作為評價指標,將其分為4級,分別給予賦值(圖9-4)。

(1)高值區,最大剪應力值大於15MPa,賦值8~10分;

(2)較高值區,最大剪應力值大於10~15MPa,賦值6~7分;

(3)中等區,最大剪應力值大於5.0~10MPa,賦值3~5分;

(4)低值區,最大剪應力值小於5.0MPa,賦值<3分。

圖9-4 研究區最大剪應力場分區圖

(四)地應變梯度分級

由於活動斷裂主要考慮了水平位移,為盡可能避免指標間的重疊,主要選取垂直應變梯度指標來反映地應變的變化(圖9-5),按照垂直應變梯度大致可以劃分為4級,分別給予賦值。

圖9-5 研究區垂直應變梯度等級分區圖

(1)高值區,垂直應變梯度>0.06 mm/km,賦值9~10分;

(2)中值區,垂直應變梯度0.04~0.05 mm/km,賦值7~8分;

(3)低值區,垂直應變梯度0.02~0.03 mm/km,賦值4~6分;

(4)極低值區,垂直應變梯度<0.02 mm/km,賦值1~3分。

(五)大地熱流場

地溫變化梯度可以反映大地熱流場,但由於研究區可以獲得的地溫參數不統一,且通過對比分析,研究區溫泉的近地表溫度等值線與地溫變化梯度變化基本一致,因此可以採用溫泉的近地表溫度等值線替代地溫變化梯度,生成地溫分區圖(圖9-6),然後根據溫泉近地表溫度劃分級別,並分別給予賦值。

圖9-6 研究區地溫場分區圖

(1)高值區,溫泉近地表溫度75~100℃,賦值10分;

(2)中值區,溫泉近地表溫度50~75℃,賦值8分;

(3)低值區,溫泉近地表溫度25~50℃,賦值6分;

(4)極低值區,溫泉近地表溫度<25℃,賦值4分。

(六)岩性特徵

根據研究區工程地質岩組分布特徵,將其分為4個級別(圖9-7),並按照不同岩類給予賦值(表9-5)。

表9-5 主要岩性特徵及分級評分表

圖9-7 研究區地質體工程地質性質分級圖

(1)極差,賦值8~10分,包括斷層帶、蛇綠岩、碎屑雜岩、各類特殊岩體以及新近紀(N)地層;

(2)差,賦值5~7分,包括古近紀(E)碎屑岩、以泥岩為主的軟硬相間岩層,白堊系(K)、侏羅系(J)、三疊系(T)中有煤的軟弱地層、坡度陡峭地帶的第四系(Q);

(3)中等,賦值2~4分,包括碳酸鹽岩、片麻岩、火山岩、厚層砂岩為主的岩性分布區,二疊系(P)和三疊系(T)分布的大部分地區,平緩地帶的第四系(Q)地區等;

(4)好,賦值1分,主要包括各種花崗岩岩體,沉積岩中的侵入體,如閃長岩脈(γ)、花崗岩脈(δ)等。

(七)地質災害易發程度

研究區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非常發育,是影響地面建築物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在前人資料分析和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易發程度作為評價因素之一,並盡可能考慮其與內動力作用的相關性,也按照4個等級分別給予賦值(圖9-8)。

(1)高易發區,主要位於山區及強烈差異升降帶,發育有大規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賦值10分;

(2)較高易發區,發育較小-中等規模的滑坡、崩塌、地裂縫、泥石流,賦值8分;

(3)中等易發區,主要發育各種小型地質災害,賦值6分;

(4)低易發區,基本無地質災害但屬於山區,賦值4分。

Ⅷ 如何將定性的評價指標量化

在績效考核中,對於定性的評價指標一般是用「加權打分」的方法給予量化的。專 例如,橫向(表中為行):屬工作質量(評價要素),分數(加權)15。 縱向(表中位列):評價等級分5級。 A、自發、自動、自覺地工作,總是提前完成工作任務,效率高,質量優(15分)。 B、自發、自動、自覺地工作,按時完成工作任務,效率較高,質量較好(12)。 C、在領導的關注下能主動工作,按時完成工作任務,效率一般,質量合格(9分)。 D、經過督促和指導能按時完成工作任務,效率較差,質量有微小瑕疵(6分)。 E。經過督促和指導仍難以完成任務,效率差,質量不合格項較多(2分)。 其他依次類推,僅供參考。

Ⅸ 評價參數與評價因子的篩選

1.評價參數的篩選

該方面研究目前在國內外基本上處於空白。作者通過系統地分析研究,認為定性、定量評價參數包括3類基礎資料,即煤炭利用前的地質-地球化學資料、煤炭加工利用過程中有害元素的遷移轉化資料以及煤炭開發利用後的環境影響資料。

煤炭利用前的地質-地球化學資料包括:

——煤層的地質-地球化學背景資料;

——常規煤質數據,如工業分析、元素分析、形態硫分析等;

——煤中有害元素的種類、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徵;

——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賦存狀態;

——煤中礦物及其賦存特徵;

——煤的岩石學及有機地球化學特徵;

——氣候條件。

煤炭利用過程中有害元素的遷移轉化資料包括:

——煤中有害物質的洗選遷移行為;

——煤中有害物質的淋濾遷移能力;

——煤中有害物質的燃煤遷移能力。

煤炭開發利用後的環境影響資料包括:

——煤炭開發利用後有害物質對大氣、土壤、生物、水文等的影響程度;

——煤中有害物質在大氣-水-土壤-生態系統中的循環機制。

2.評價因子的篩選

篩選煤炭資源潔凈潛勢評價因子的主要依據為:

——在煤中明顯富集(如As,Se等),對環境影響較大,局部已造成危害的或普遍受到人們關注的元素。

——已存在國際、國家或行業環境保護標准,或大致可求出環境參數的有害元素。我國《居住區大氣有害物質的最高濃度》(TJ35—79)中列出了Hg,F,Cl,As,Cd,Pb,Mn 7種有害元素,美國《潔凈空氣補充法案》(CAAA,1990)列出了As,Be,Cd,Co,Cr,Hg,Mn,Ni,Pb,Sb,Se 11種有害元素。

煤中有害元素具有自身的分布特點(如煤中Se明顯富集),Cr元素在國內外各環境標准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所以,本書篩選出的評價因子(參數)為灰分、硫以及Hg,F,Cl,As,Se,Pb,Cr,Cd和Mn。

3.指標量化的計算方法

對於有害元素S,Hg,F,Cl,Pb,Cr和Cd的量化,參考我國《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GB16297—1996)。對於在該標准中沒有列出的元素,參考其他環境標准,如As和Mn,分別參考國內外生產車間空氣中有害物濃度標准。

就電廠燃煤實際排放量而言,測算方法如下:

設有害元素j的大氣排放標准限值為Sj(mg/m3),元素j在高溫燃燒時的揮發率為Vj,元素j在煤中的濃度限值為Cj(mg/kg),1kg煤產生的廢氣為K(m3),煤燃燒後的飛灰產率為η,元素j在煙氣飛灰中的含量為Fj,電子除塵器的效率為μ,燃燒n千克的煤則有如下等式成立:

n·Cj·Vj+n·(1-Vj)·η·(1-μ)·Fj=n·K·Sj(1)

據西安電力學校鍋爐教研組(1996)研究成果,燃燒1t煤約產生9500m3的氣體,故推知K=9.5 m3/kg;本次研究的四個電廠的電子除塵器效率約為99%。由於隨煙氣排出的飛灰較難採集,故假定元素j在煙氣飛灰中的含量(Fj)就是原煤中含量(Cj)的濃縮,即Fj=Cj·(1/η),帶入上式整理後得

Cj=9.5Sj/(0.01 +0.99Vj) (2)

因而,知道了Sj與Vj值,就可以求出煤中有害元素j的環境濃度限值。Sj可從環境標准中查得,Vj值則以研究區煤的燃燒試驗為基礎,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求得。

4.指標有害元素的揮發率

關於煤中有害元素燃燒遷移行為的研究文獻較多,本書主要通過對四座火電廠樣品的燃燒模擬實驗結果求出相關有害元素在高溫(1300℃)下的揮發率。

煤中有害元素j的揮發率定義如下:

元素j的揮發率(%)=(煤中元素j的含量-產灰率×灰中元素j的含量)/煤中元素j的含量

表9-27中列出了鄂爾多斯盆地北緣-晉北地區4座電廠煤樣有害元素的揮發率及代表性文獻的研究結果。從中看出,盡管各有害元素的揮發率差別較大,但Hg最易揮發,其次是S,F,Cl,Se等元素。由於存在實驗系統誤差及偶然誤差等原因,部分元素的揮發率出現負值,假定其揮發率為0。本次計算主要以該區煤中指標有害元素的平均揮發率為基礎,部分元素參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計算採用值見表9-28。

表9-27 指標有害元素的揮發率(%)

表9-28 各指標有害元素的環境參考標准及理論計算值

Ⅹ spss中如何用因子分析計算各指標的權重

確定數據的權重也是進行數據分析的重要前提。可以利用SPSS的因子分析方法來確定權重。主要步驟是:

(1)首先將數據標准化,這是考慮到不同數據間的量綱不一致,因而必須要無量綱化。

(2)對標准化後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主成分方法),使用方差最大化旋轉。

(3)寫出主因子得分和每個主因子的方程貢獻率。 Fj =β1j*X1 +β2j*X2 +β3j*X3 + ……+ βnj*Xn ; Fj 為主成分(j=1、2、……、m),X1、X2 、X3 、……、Xn 為各個指標,β1j、β2j、β3j、……、βnj為各指標在主成分Fj 中的系數得分,用ej表示Fj的方程貢獻率。

(4)求出指標權重。 ωi=[(m∑j)βij*ej]/[(n∑i)(m∑j)βij*ej],ωi就是指標Xi的權重。

(10)指標評價因子如何量化擴展閱讀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把原始變數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數之間相關性較高,而不同組的變數間的相關性則較低。

每組變數代表一個基本結構,並用一個不可觀測的綜合變數表示,這個基本結構就成為公共因子,對於所研究的某一具體問題,原始變數就可以分解成兩部分之和的形式,一部分是少數幾個不可測的所謂公共因子的線性函數,另一部分是與公共因子無關的特殊因子。

閱讀全文

與指標評價因子如何量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4500和人民幣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531
匯添富醫療基金001417還能漲嗎 瀏覽:583
2008年鎳價格 瀏覽:145
信託地產通道 瀏覽:396
用車貸款怎麼貸 瀏覽:55
創鑫貸理財 瀏覽:451
投資者的理財意識風險 瀏覽:975
悟空理財與pro 瀏覽:546
股指期貨第四次調整 瀏覽:581
微粒貸貸款的利弊 瀏覽:424
歡樂頌2外匯交易系統 瀏覽:525
信託資金的風險 瀏覽:650
黃金外匯110 瀏覽:193
富人理財方法 瀏覽:627
中山市小額貸款銀行 瀏覽:177
民生銀行電子外匯轉賬 瀏覽:729
外匯轉賬交稅 瀏覽:918
外匯暴利方法 瀏覽:65
廈門諾亞理財 瀏覽:251
中信擔保理財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