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易使用什麼貨幣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易使用的是雙方約定的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如專黃金、白銀、美元、英鎊屬、人民幣等,具體是由雙方貿易合同上約定的交易貨幣為准。人民幣用於國際結算本質上是本幣用於國際結算。
本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即本幣在國際貿易中執行計價和結算的貨幣職能,在居民與非居民進行國際貿易時,進出口合同以本國貨幣計價;居民向非居民可以用本幣支付,並且允許非居民持有本國貨幣存款賬戶以便進行國際結算。
(1)克虜伯和中國交易擴展閱讀:
在19世紀之前全球的經濟貿易主要使用白銀進行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那時候,中國雄霸天下,是全球的經濟霸主,大量白銀流入了中國。從19世紀中後期,全球經濟間的貿易開始採用黃金進行結算,黃金成為了結算的主流貨幣。
二戰版以後,美國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全球的經濟霸主,通過布林頓森林體系攫取了貨幣的霸主地位,美元成為全球唯一和黃金掛鉤的貨幣,國際結算的主流貨幣。近年來,雖然美元仍然是全球貿易結算的主要貨幣,但地位已經開始動搖。
❷ 哪個國家與中國貿易往來多 前十位
聯盟為歐盟,單個國家為美國
「歐盟成為我第一大貿易夥伴,得益於歐盟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容。去年5月1日,歐盟成員國由15個變成25個。擴大後的歐盟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沈驥如分析,擴大後的歐盟擁有4.5億消費者,市場規模超過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總和。歐盟對外貿易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0%,25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之和佔了世界的1/4。其次,歐盟統一大市場的形成,降低了中國與歐盟的交易成本,因為原中東歐各國的貿易壁壘已被歐盟統一的貿易政策所取代,關稅同盟的優勢開始顯現。還有,擴大後歐盟對新成員國財力上的補貼和政策上的扶持,改善了這些國家的貿易環境,也間接為中國企業進入這些國家提供了機遇,創造了更多的貿易和投資機會,促進了中歐雙邊貿易的增長。而事實上,早在2004年6月,海關總署提供的2004年前5個月貿易統計表明,歐盟已由原先的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一躍而成為老大,與此同時,日本降為第二,美國變成第三。
但到了2004年底,美國就超越日本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這體現出了中美貿易的巨大潛力。因為1979年,中美貿易額不足25億美元,2003年已達1263.3億美元,增長速度令人矚目。專家分析,這和美國在華投資的增長、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興旺、中國出口產品的多樣化、中國政府的大規模采購等因素密不可分。
盡管2004年前三季度中日雙邊貿易同比增長了26.9%,但中歐、中美的增長率更高,分別達到了35.6%和34.4%。
❸ 中國十大商品交易所排名
這個並沒有一個統一規范的排名,有知名度的平台,要具備較長的年限,成交量大,散戶參與積極,負面報道較少,關鍵的一點,平台是否能實行小批量交割。
❹ 德國與中國的交流交易如何
附圖是2009年貿易情況;
以下是德國人的一個個例看法:
作為中國旗艦機械集團之一的三一集團(Sany),即將成為中央王國首家在德國投產的工程公司。此舉預示著中國快速發展的工業企業對歐洲工程市場發起了攻擊。
三一集團駐德國董事總經理DanielHe向英國《金融時報》透露,這家工業企業集團正在科隆附近建造的混凝土泵廠計劃於2011年初投產。
DanielHe的德國團隊現有60餘人,在上述工廠及配套的研發中心投入運營後,會增至數百人。他交給了這個團隊一項使命:征服全球工程技術的心臟地帶。他表示:「我們希望至少在德國取得一個非常顯著的地位」。
他的自信是有根據的。三一集團生產的機械設備多種多樣,從挖掘機到履帶起重機等不一而足。該集團2006年超越了德國的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成為世界上銷量最大的混凝土泵製造商。在成立以來的16年間,三一集團的銷售收入以平均每年50%的速度增長,到2009年已達306億人民幣。
DanielHe表示:「我們應該在歐洲取得不錯的市場份額,因為我們已經是全球的領軍企業。」說這話的時候,DanielHe就坐在他科隆的辦公室里,辦公桌上擺放著三一集團生產的世界上最高的72米混凝土泵的模型。
三一集團及其本國競爭對手——兩年前收購義大利混凝土泵製造商Cifa的中聯重科(Zoomlion)突出表明,對於通常處於市場領先地位的德國工程集團而言,中國工業企業已開始成為其強勁對手——直擊德國出口成功的核心。
「我的體會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從低成本的廉價產品轉向更加精密的產品,」德國咨詢公司SimonKucher&Partners的董事長赫爾曼•西蒙(HermannSimon)表示。
「他們通常把德國人視為標桿。我們必須嚴肅對待這種新型的競爭。」
西蒙特別提到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產業。在太陽能產業,英利(Yingli)等中國公司已經從德國手中摘走了世界領軍企業的桂冠。在風能方面,近70家中國公司正試圖取代丹麥的維斯塔斯(Vestas)和德國的西門子(Siemens)等全球性企業。
在中國企業准備進軍歐洲市場之時,德國許多規模較小的家族工程公司卻缺乏進軍亞洲所需的資源。
西門子(Siemens)或博世(Bosch)等工業巨頭,以及激光切割機生產商Trumpf等家族所有的市場領軍企業,早就為進軍新興市場制定了低成本策略,包括在亞洲建立大型生產廠和研發中心等。但中小企業很難效仿它們的做法。
重組咨詢公司AlixPartners的董事總經理羅曼•澤勒(RomanZeller)表示:「在那些技術領先優勢並非決定性因素的市場,德國機械工程企業表現較差。但那些正是未來幾年音樂將會奏響的市場。」
即便在中國的推動下,德國工程產品訂單今年上半年激增了32%,也不能掩蓋這樣一個事實:德國工程企業不僅在本國市場輸給了中國企業,在印度和巴西等國也是如此。
中國企業早已取代德國,成為全球機械製造業的市場領頭羊。去年,中國機械銷售收入增長了12%,達到3000億歐元(合3930億美元),而德國機械產業收入下降了23%,至1780億歐元。
澤勒表示:「德國機械工程公司正在迅速丟失市場份額。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在技術方面,一些中國企業,例如三一集團,可以與德國對手一爭高下。但是在歐洲,三一集團在一些關鍵領域仍處於落後地位:它缺乏一個大型銷售服務網路,沒有成熟的品牌。
DanielHe承認:「如果你問我,人們要多久才會接受三一品牌,那確實很難預測。」
他說:「但我們不是價格殺手或者低成本企業。我們的產品售價不會比其他廠商低廉,因為對客戶來說,重要的是產品生命周期成本。」
其它中國工業巨頭准備效仿三一的榜樣。一家領先外國投資銀行的德國主管表示,許多中國企業正在調查並購目標。
「我預計中國企業會在歐洲進行大量直接投資和並購,」DanielHe稱。
對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德國將是起點。
DanielHe表示:「德國有最高水平的監管要求。如果能在這里獲得成功,你就可以很容易地擴展至其它市場。」
對DanielHe來說,德國人不僅是有力的競爭對手,也是文化典範。「德國人有極好的工業傳統。他們從小就熱愛機械。這是你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他欽佩地說。
摘自: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4075
❺ 中國與哪個國家的商業交易多
美國。。。。。。好歹兩大經濟體。
❻ 中國購買了多少門克虜伯大炮
神武大炮可能就是紅衣大炮紅夷大炮是16至19世紀之間的英制前裝重型滑膛炮,經中國人仿製後,種類多達百種。
其技術特徵是: (2)炮管長度2一3米,呈前細後粗型,口徑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徑(指火門至炮口之距離與內徑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間。
❼ 古代時和中國交易最好的是哪個國家
這個古代也太泛了,往上推至少4000年都是有歷史記載的古代啊,大哥。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波斯人在唐朝的時候就來中國了,後來有些人定居在中國,慢慢和西北地區的幾種民族融合成了回族。另外,中國和近鄰韓國、日本往來應該最密切吧,畢竟地緣優勢嘛,再加上政治上他們都曾是我們的附屬國。呵呵 僅是個人理解,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