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黃金時代歷史貨幣

黃金時代歷史貨幣

發布時間:2020-12-22 22:09:01

黃金-英鎊-美元-國際儲備貨幣的發展歷程

黃金的發展
自公元560年前,至1971年布雷頓森林制度終結期間,全球各個國家一直使用黃金作為單一或其中一種貨幣,國家及人民更早已有積存黃金作為儲備的習慣。

英鎊發展
英鎊為英國的本位貨幣單位,由英格蘭銀行發行。輔市單位原為先令和便士,1英鎊等於20先令,1先令等於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蘭銀行實行新的貨幣進位制,輔幣單位改為新便士,1英鎊等於100新便士。目前,流通中的紙幣有5、10、20和50面額的英鎊,另有1、2、5、10、20、50新便士及1英鎊的鑄幣。
英國於1821年正式採用金本位制,英鎊成為英國的標准貨幣單位,每1英鎊含7.32238克純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廢除金本位制,金幣停止流通,英國停止兌換黃金。1925年5月13日,英國執行金塊本位制,以後又因世界經濟大危機而於1931年9月21日被迫放棄,英鎊演化成不能兌現的紙幣。但因外匯管制的需要,1946年12月18日仍規定英鎊含金量為3.58134克。
到20世紀初葉,英鎊一直是資本主義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趨於衰落,逐漸被美元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期,英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將英鎊匯率固定在1英鎊兌換4.03美元的水平上。1947年7月15日,英國宣布英鎊實行自由兌換,由於外匯儲備迅速流失,於同年8月份又恢復外匯管制。1949年9月,英國宣布英鎊貶值30.5%,將英鎊兌美元匯率貶到2.80美元,1967年11月18日,英鎊再次貶值,兌美元匯率降至2.40美元,英鎊含金量也降為2.13281克。1971年8月15日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後,英鎊開始以不變的含金量為基礎確定對美元的比價。同年12月18日美元正式貶值後,英鎊兌換美元的新的官方匯率升值為1英鎊兌換2.6057美元。實際匯率可在1英鎊兌換2.5471美元至2.6643美元的限度內浮動,波幅為4.5%左右。1973年3月19日,西歐八國組成聯合浮動集團,英國未參加,繼續單獨浮動。翌年1月,英鎊實際匯率製成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同年,英鎊區縮小,僅包括英國、愛爾蘭、開曼群島和海峽群島。英鎊發行的黃金准備至少相當於26.5億英鎊以上。1990年10月8日,英鎊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其對貨幣體系內各種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為6%。1992年9月16日,英國宣布英鎊暫時脫離歐洲貨幣體系。
英鎊是英國官方貨幣。英鎊在歐元被採用後,成為歷史最悠久的仍然被使用的貨幣。目前佔全球外匯儲備的第三名,在美元和歐元之後。英鎊是第四大外匯交易幣種,在美元、歐元、和日元之後。雖然英鎊和歐元沒有固定匯率,然而,英鎊和歐元之間經常存在長期的同步走勢,雖然2006年中期以來這種趨勢已經減弱。對通脹的擔心導致英國央行自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早些時候調整利率,英鎊兌歐元也達到2003年1月以來最高價格。人們預計2007年利率仍然會上調。2007年4月18日,英鎊兌美元創26年新高,已經突破2美元的水平,這是自1992年以來的第一次。
由於英鎊的國家象徵意義,使得用歐元取代英鎊的主意一直受到部分英國公共部門的爭議。蘇格蘭保守黨宣稱,歐元的採用意味著本地特色鈔票的終結,因為歐洲央行不允許成員國或是下一級別政府設計鈔票。蘇格蘭國民黨也不認同採取單一歐洲貨幣,因為他們認為一個獨立的蘇格蘭應該有本國的特色貨幣,它的政黨政策中包括進入單一貨幣體系。
英鎊兌其他貨幣英鎊可以在全世界的外匯交易市場中被買賣,它的價值相對於其他貨幣是波動的。歷史上,英鎊一直是最有價值的基礎外匯品種。

美元發展
1792年,美元在北美十三州形成了貨幣區,美國在當時只是一個擁有400萬人口的國家。
19世紀末,它已變成世界上最強大國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的經濟總量大於其餘三個最大的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甚至它們的總和,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
1917年的1美元
1934年的100美元
1934年的10萬美元面額(只作為聯邦儲備銀行之間的結算券)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國家的黃金流入美國購買戰爭用品。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將這些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導致了通貨膨脹。
從1914年到1920年美國的價格水平翻了近一倍。後來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決定治理通貨膨脹,試圖使價格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接下來是便一段通貨緊縮時期,價格水平在1920年一年內便從200降到140,下降了30%,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通貨緊縮。
雖然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擁有保障國際貿易和信貸安全,方便生產成本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風險的優點。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然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貨幣體系更是亂成一團。為了解決這種混亂的狀況,1943年,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和英國財政部顧問凱恩斯分別從本國利益出發,設計戰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計劃,即「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
「懷特計劃」主張取消外匯管制和各國對國際資金轉移的限制,設立一個國際穩定基金組織發行一種國際貨幣,使各國貨幣與之保持固定比價,也就是基金貨幣與美元和黃金掛鉤。會員國貨幣都要與「尤尼它」保持固定比價,不經「基金」會員國四分之三的投票權通過,會員國貨幣不得貶值。而「凱恩斯計劃」則從當時英國黃金儲備缺乏出發,主張建立一個世界性中央銀行,將各國的債權、債務通過它的存款賬戶轉賬進行清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義大利已經投降,德國在東線轉為戰略防禦,日本已經失去了在太平洋地區進行大規模戰役的能力,它們的國內經濟更是接近崩潰;而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實力在戰爭中也遭受嚴重破壞;蘇聯的狀況也同英法一樣,第三個五年計劃還未完成就遭到納粹德國的侵略;1945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佔全部資本主義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0%,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約佔世界黃金儲備的59%,相當於整個自由世界黃金儲備的3/4,這使它登上了自由主義世界盟主地位。在這種形勢下,二戰後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4個同盟國在英國和美國的組織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村(Bretton Woods)一家旅館召開了730人參加的「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㈡ (7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資本主義經濟史上,出現過兩個「黃金時代」:1850~1914年是第一

(1)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和擴大,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通過擴軍備戰刺激經濟的發展等。(2分)
(2)地位:二戰後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1分)原因: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占據廣闊的國際市場,利用高新技術改進傳統工業,發展新興的工業和軍事工業,創造有利的國內發展環境。(2分,符合史實,答出任意兩點即得2分)
(3)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走聯合發展的道路。(1分)影響:歐盟是當今世界上重要的一極,成為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力量。(1分)

㈢ 美元的歷史

1792年,美元在13個殖民地形成了貨幣區,美國在當時只是一個擁有400萬人的國家。發展到19世紀末,它已變成世界上最強大國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的經濟總量大於其餘三個最大的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甚至它們的總和,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一戰中,歐洲國家的黃金流入美國購買戰爭用品。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將這些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導致了通貨膨脹。從1914年到1920年美國的價格水平翻了近一倍。後來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決定治理通貨膨脹,試圖使價格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接下來便是一段通貨緊縮時期,價格水平在1920年一年內便從200降到140,下降了30%,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通貨緊縮。雖然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擁有保障國際貿易和信貸安全,方便生產成本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風險的優點。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然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在二戰期間,國際貨幣體系更是亂成一團。為了解決這種混亂的狀況,1943年,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和英國財政部顧問凱恩斯分別從本國利益出發,設計戰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計劃,即「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
「懷特計劃」主張取消外匯管制和各國對國際資金轉移的限制,設立一個國際穩定基金組織發行一種國際貨幣,使各國貨幣與之保持固定比價,也就是基金貨幣與美元和黃金掛鉤。會員國貨幣都要與「尤尼它」保持固定比價,不經「基金」會員國四分之三的投票權通過,會員國貨幣不得貶值。而「凱恩斯計劃」則從當時英國黃金儲備缺乏出發,主張建立一個世界性中央銀行,將各國的債權、債務通過它的存款賬戶轉賬進行清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義大利已經投降,德國在東線轉為戰略防禦,日本已經失去了在太平洋地區進行大規模戰役的能力,他們的國內經濟更是接近崩潰;而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實力在戰爭中也遭受嚴重破壞;蘇聯的狀況也同英 法一樣,第三個五年計劃還未完成就遭到法西斯納粹德國的侵略;唯有美國在戰爭中發了財,經濟得到空前發展。黃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1945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佔全部資本主義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0%,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約佔世界黃金儲備的59%,相當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3/4,這使它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在這種形勢下,二戰後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4個同盟國在英國和美國的組織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村(Bretton Woods)一家旅館召開了730人參加的「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這種霸主地位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它使美國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舉債,但其償還債務卻是不對等的或者乾脆是不用負責任的。因為它向別國舉債是以美元計值的,它可以讓印鈔廠毫無節製得加印美元,即便造成美元貶值,也能減輕其外債負擔,又可刺激出口,改善其國際收支狀況。此外,由於美經濟實力雄厚,投資環境比較穩定,在美投資能帶來較多利潤,因此,許多人都想在美投資。而大量流通性美元資金的到來,使其利率下降,彌補財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壓縮。另外,在通常情況下,當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一般要進行經濟政策的調整。而美國卻不必這樣做。因為美元是國際貨幣,當美國出現外貿逆差時,美政府可通過印刷美鈔來彌補赤字,維持國民經濟的平衡,而將通貨膨脹轉嫁給其他國家。這正是戰後的美國雖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額財政赤字卻依然能保持經濟狀況穩定的主要原因。再有,還可以使美國獲得巨額的鑄幣稅。鑄幣稅原是中世紀西歐各國對送交鑄幣廠用以鑄造貨幣的金、銀等貴金屬所征的稅;後來指政府發行貨幣取得的利潤(等於鑄幣幣面價值與鑄幣金屬幣價的差額)。在金本位崩潰之後,以紙幣為基礎的信用本位取代了金本位;美元代行國際貨幣職能,給美國帶來了巨大利益。當一張毫無價值可言的紙幣被國家印製出來時,鑄幣稅就等於這張紙幣所能購買到的社會產品價值,中間的差額即為美國的「鑄幣稅」。
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局1994年公布,全世界美鈔流通量為3500億元,l/3在美國境內流通,2/3在外國流通。紐約聯儲局報告稱,在2002年末,在市面流通的6,200億美元貨幣中,有大約55%到60%,即3,400億到3,700億美元左右是在美國以外地區流通的。根據聯邦儲備體系最近的估計,在所有流通的美元中,大約三分之二為美國境外持有。在全世界流通的美國貨幣總額已達將近7000億美元。僅在1989到1996年3月間,流到俄羅斯和阿根廷的美鈔就分別達到了440億和350億美元。而美國印製一張1美元鈔票的材料費和人工費只需0.03美元,卻能買到價值1美元的商品,美國由此得到每年大約250億美元的巨額鑄幣稅收益,二戰以來累計收益在二萬億美元左右。
但是由於二戰時的通貨膨脹,二戰後通貨膨脹,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時期通貨膨脹,以及兩次通貨膨脹間的另一輪通貨膨脹,使美國價格水平在1934年到1971年間上漲了2倍,同時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保持黃金的美元比價不變,高估美元,低估黃金。這時各國央行開始儲備黃金,將手中的美元兌換成黃金以增加它們的儲備。1948年,美國擁有全世界70%的貨幣性黃金儲量也就是7億盎司。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在20世紀50年代與60年代 ,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歐洲由於越南戰爭產生了一股反美情緒,法國帶頭把所有的順差以黃金的形式進行儲備。於是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48年的7億盎司降到1970年的2億5千萬盎司,有一半以上將近三分之二黃金儲備流失了,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1971年出現了「美元危機」,從60年代到70年代,爆發這樣的美元危機就達11次之多。盡管美國政府為挽救美元採取了許多應急措施,都未能奏效。美國經濟衰退、資本大量流失、美元在全世界泛濫成災。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美元失去了其等同黃金的特殊地位。
美元得以保持穩定應歸因於下列因素:零通脹增長,美國資產市場的安全避風港性質,以及歐元風險。

㈣ 急需美元的發展歷史

美國的貨幣史最早可上溯到1690年,馬薩諸塞殖民地發行了第一張貨幣以彌補軍事遠征的花費,這種做法很快輾轉流傳到其它殖民地,但因手工雕刻銅版容易磨損、需要不斷修版,所以無法保持成品的一致性,結果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機,最終偽鈔到處泛濫,於是這些票證很快就被廢棄了。
到了1764年,英國當局在對北美殖民地貨幣多年來的限制後,終於下達一項對殖民地發行貨幣的禁令。後來,由於對英獨立戰爭,北美殖民地資金消耗很大,大量的金銀被英國作為稅收徵收,導致美國國內資金缺乏。13個殖民地的聯合政權大陸會議(美國大陸國會)為了籌集資金,於1775年5月10日在馬薩諸塞州舉行了會談並於6月22日批准發行了總價值為兩百萬美元的一種可兌換西班牙銀元的紙幣,稱為大陸幣(Continental Congress)。但是由於不久便出現了偽鈔,因此導致它的價值實用很小,以致在俗話中將不值錢的東西稱為「還不如一個大陸幣」。該券於1781年被銀行券(即為由銀行發行的,可在該銀行范圍內自由兌換金屬貨幣的紙鈔)取代。
1781年12月31日,費城的北美銀行成為首家國家銀行並獲得發鈔特許權。1789年美國憲法公布後,紐約銀行和普羅維登斯銀行也獲特許發行貨幣(直到1836年)。1785年7月6日,國會正式通過將元(Dollar)作為法定貨幣單位。1791年國會又特許「美國銀行」二十年期作為美國財政部國庫代理人。此乃第一個為政府履行中央銀行功能的銀行,一直運作至1811年國會拒絕續訂此銀行的特許狀為止。了解到必須有中央銀行系統迎合國家財務的需要,國會於1816年特許第二家「美國銀行」再擁有二十年期代理。1877年時,財政部製版印刷局開始印刷所有美國貨幣。
1861年,為了籌措南北戰爭的費用,國會立法授權財政部直接發4.5億元無鑄幣和黃金擔保、不兌現的「即期票據」(Demand Notes)。出於防止偽造的目的它使用難於照相復制的綠色油墨(鹵化銀感光劑對綠光最不敏感),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鈔票背面使用了比正面深的綠色,由此被稱為「綠背票」(greenback).嚴格的來說,這是第一種普及流通的美國貨幣。它被稱為聯邦券,也就是政府券(UnitedState Notes)。它的庫號和連號均為紅色。每一張「即期票據」皆由財政部登記官的代理人及聯邦財政總長親手簽名。此一不實際的措施,激發了准許登記官及財政部長將簽名製版印刷於貨幣上的新法規。此項措施於1862年發行的第一系列政府券開始實行。
根據1861年美國立法規定,財政部又發行了國庫券(TREASURYNOTE),它只有兩種版,1890年和1891年版,用此票在當時可以購買白銀和黃金。
1862年到1864年期間國民銀行法准許各州指定的銀行發行以美國公債為准備金的紙幣,稱為國家銀行券(NATIONALCURRENCY)庫印和連號均為棕色,亦稱國家券或國家流通券。這些紙幣式樣繁多,大約有1600家州立的和私人的銀行發行貨幣,7000多種面貌各異的法定貨幣。所有特許發行紙幣的私人銀行和州立銀行於1863年被要求參加國家銀行系統或繳納10%的鈔票發行稅。1908年又補充法案,准許國民銀行以美國公債以外的債券為准備金發行紙幣。到後來國家券形成由聯邦儲備銀行和國民銀行銀行的兩種主要版本:國民銀行發行的版本連號為6位數字,在正面左右兩邊還印有兩個或四個字體粗大的黑色號碼另一種連號為8位數字;鈔票正面左側印有聯邦儲備銀行的名稱,左右方印有4個斜對著的黑色地區代表字母,這是聯邦儲備銀行發行的。發行較早的國家券有4個負責人簽字,兩上角為財政部長和國庫長簽字,兩下角是出納長和總裁的簽字。該券於1935年7月1日起收回不再發行。1928年以後又發行了一種1929年版,這是美國財政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了籌措軍費,於1942年12月以國家券的形式發行的6.6億美元鈔票。
為了兌取黃金,美國政府於1870年開始發行了金幣券(GOLD CERTIFICATES)它的庫印、連號是黃色,亦稱金元券。該券票面上印有「持有人可憑此兌取金幣」字樣。它是由美國財政部發行以百分之百黃金作準備的貨幣。從南北戰爭結束到1933年,金幣券可自由兌換金幣,並作為美國貨幣供應的一部分在市面上流通。1931年隨著金本位制崩潰,1933年金幣券也就停止兌換黃金。
19世紀末,它已變成世界上最強大國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的經濟總量大於其餘三個最大的國家:英國、德國、法國,
甚至它們的總和,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一戰中,歐洲國家的黃金流入美國購買戰爭用品。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將這些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導致了通貨膨脹。從1914年到1920年美國的價格水平翻了近一倍。後來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決定治理通貨膨脹,試圖使價格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接下來是便一段通貨緊縮時期,價格水平在1920年一年內便從200降到140,下降了30%,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通貨緊縮。雖然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擁有保障國際貿易和信貸安全,方便生產成本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風險的優點。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然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在二戰期間,國際貨幣體系更是亂成一團。
1929年,經濟危機,1931美元停止兌換黃金,美聯儲發行美元是美元貶值將近50%,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擁有最多的黃金儲備,於是,在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聚集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決定成立一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始了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是構成這一貨幣體系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系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系三大職能。
但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點是:它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只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國家獲得美元供應。
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
從5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出現了全球性「美元過剩」,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布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這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乾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鑄幣平價(Mint 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制即指該種貨幣制度。
1971年,由於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美國黃金儲備持續下降,迫於壓力,美國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德、法、日等國極力反對。這樣「二十國集團」在1972年至1974年,開始協商以一種「特別提款權」來建立新的國際貨幣支付體系。
非常巧合的是,1973年以色列發動了贖罪日戰爭。1973年秋石油價格上漲四倍。同時,1974年尼克松先生解除了對進出口美國資金流動的管制。這時,華爾街則迅速把巨量石油美元分銷到拉美及中東歐等廣大地區。
德、法、日等國面對既成事實,只能是默認「美元本位制」的誕生。與此同時,弗里德曼的「浮動匯率」成了最前沿的市場學說。
金本位制的形式
1、金幣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
這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稱為古典的或純粹的金本位制,盛行於1880一1914年間。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黃金自由輸出入是該貨幣制度的三大特點。在該制度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貨幣含金量的對比即為決定匯率基礎的鑄幣平價。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國境,並在輸出入過程形成鑄幣一物價流動機制,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作用。這種制度下的匯率,因鑄幣平價的作用和受黃金輸送點的限制,波動幅度不大。
2、金塊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這是一種以金塊辦理國際結算的變相金本位制,亦稱金條本位制。在該制度下,由國家儲存金塊,作為儲備;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的兌換關系受到限制,不再實行自由兌換,但在需要時,可按規定的限制數量以紙幣向本國中央銀行無限制兌換金塊。可見,這種貨幣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附有限制條件的金本位制。
3、金匯兌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這是一種在金塊本位制或金幣本位制國家保持外匯,准許本國貨幣無限制地兌換外匯的金本位制。在該制度下,國內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實行金塊或金本位制國家的貨幣,國際儲備除黃金外,還有一定比重的外匯,外匯在國外才可兌換黃金,黃金是最後的支付手段。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要使其貨幣與另一實行金塊或金幣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率,通過無限制地買賣外匯來維持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這兩種貨幣制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
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徵
1、金幣本位制
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
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
金幣本位制消除了復本位制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中貨幣對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
2、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穩定性因素受到破壞後出現的兩種不健全的金本位制。這兩種制度下,雖然都規定以黃金為貨幣本位,但只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而不鑄造金幣,實行銀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塊本位制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國1925年規定在1700英鎊以上,法國1928年規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兌換),黃金集中存儲於本國政府。而在金匯兌本位制下,銀行券在國內不兌換金塊,只規定其與實行金本位制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先兌換外匯,再以外匯兌換黃金,並將准備金存於該國。
金本位制的實行歷史
在歷史上,自從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以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隨之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1924-1928年,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先後恢復到大戰前的水平,並有所發展。各國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是,由於金鑄幣流通的基礎已經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復典型的金本位制。當時除美國以外,其他大多數國家只能實行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這就是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由於不具備金幣本位制的一系列特點,因此,也稱為不完全或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該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也逐漸被各國放棄,都紛紛實行了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實際上是一種金匯兌本位制,美國國內不流通金幣,但允許其他國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兌換黃金,美元是其他國家的主要儲備資產。但其後受美元危機的影響,該制度也逐漸開始動搖,至1971年8月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先後兩次將美元貶值後,這個殘缺不全的金匯兌本位制也崩潰了。
金本位制崩潰的主要原因
金本位制通行了約100年,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
第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黃金存量大部分為少數強國所掌握,必然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被參戰國集中用於購買軍火,並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從而最終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
金本位制崩潰的影響
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對國際金融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為各國普遍貨幣貶值、推行通貨膨脹政策打開了方便之門。
這是因為廢除金本位制後,各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擴軍備戰,會濫發不兌換的紙幣,加速經常性的通貨膨脹,不僅使各國貸幣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壞,而且加劇了各國出口貿易的萎縮及國際收支的惡化。
(2)導致匯價的劇烈波動,沖擊著世界匯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大體上是一致的,貨幣之間的比價比較穩定,匯率制度也有較為堅實的基礎。但各國流通紙幣後,匯率的決定過程變得復雜了,國際收支狀況和通貨膨脹引起的供求變化,對匯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影響了匯率制度,影響了國際貨幣金融關系。

上面基本上是關於美元的歷史。從這可以反觀經融歷史。很有收獲,大部分是在網上找的。但覺得很不錯。
希望可以幫到你!

㈤ 黃金時代的劇情簡介

《黃金時代》落腳於歷史,但著眼於當下。在對歷史的回顧中,本片對當今世界面臨的全球貨幣秩序、通貨膨脹、經濟危機等影響人類未來命運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思考。以史為鑒,啟迪當下和未來。在300多分鍾的時間里,全片從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剖析了羅馬、埃及、英國、美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家的興衰歷史,著力探討了制度與規則的重要性、國家信用的建立和對物慾的約束中所發揮的根本性影響,強調了它們在國家發展和社會變遷中所起的作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黃金以居高不下的價格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昭示著當前全球的貨幣體系碰到了重大危機。黃金到底是什麼?黃金與人類的關系究竟怎樣?為深入探究黃金與人類的關系這一重大命題,節目組採用多學科的思維模式,涉獵經濟、歷史、文化、法律等各個領域,對200多位不同領域的中外嘉賓進行了采訪。這其中包括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前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魏本華等政府官員,也包括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陳雨露、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維迎、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陳志武、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李步雲、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何兆武、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原所長張椿年、復旦大學首席教授金重遠、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等知名學者,以及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爾普斯、埃里克·馬斯金、前任日本央行行長行天豐雄、福布斯集團總裁史蒂夫·福布斯、前英國央行政策制定委員會委員古德哈特等外國權威嘉賓,力求准確、深入地探尋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

㈥ 為什麼美國在1973年時貨幣與黃金的聯系最終會被切斷

1、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停止黃金輸出入,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貨幣基本上沒有遵守一個普遍的匯率規則,處於混亂的各行其是的狀態。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保障了國際貿易和信貸的安全,方便生產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但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5個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quot;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褪敲澇

㈦ 想知道黃金的一切、以及黃金的來歷

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使用的詞彙日益豐富。
古羅馬士兵就有有時領取薪酬(津貼)就是鹽——鹽在當時當地是稀有物品,因其維持生命的功能而被當成獎勵,即便如此,羅馬士兵也不能無限制的購買鹽,因為當時的鹽是可以用於交換的商品。英文(worth his salt),用的就是鹽曾今擁有的貨幣的含義。
直到今天,「牛」在某些地方仍然是財富的象徵,是一種交換的手段。
多年以後,人們發現鹽、牛作為貨幣有天然的不足之處。為了有效的服務於社會,貨幣應當既是人們想要的,優勢相對稀有的。鹽、牛能夠滿足以上的條件——雖然在一些鹽很充足的地方,他作為貨幣的功能不是很強。
貨幣應具有可兌換性。也就是說,一個單位的貨幣能夠用另一個單位的貨幣來代替,代替過程中不會發生價值的變化。若是貨幣可以被分割,那麼他就能更好的履行職責。分鹽有可能達成一項數額微小的協議,而把一頭牛一分為二或更多的話,那他的價值就明顯低多了。

貨幣的另一個重要品質是耐久性。鹽,經過適當的保存還有一定的耐久性。而牛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沒有價值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黃金滿足一種有效貨幣的所有必要條件。它具有可兌換性、能分割、耐久性極強。

黃金,人人想要。黃金是一種化學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重量為79.被提純到最高水平後,一盎司黃金與另一盎司一摸一樣。本質上,黃金是永恆的,是所有金屬中最穩定,最不易發生化學反應的。他不生銹、不退色、也不會被腐蝕。

正是由於黃金有那麼多合適作為貨幣的屬性,所以在自由經濟中人類選擇了黃金作為貨幣。這不需要皇帝、國王、獨裁者來簽署相關政令。事實上,每次政府發布政令說公民不允許儲備黃金時,那就是執政者想獨吞而已。深入得觀察將發現------黃金成為貨幣時,已不需要統治者、國王、獨裁者去指揮貨幣系統了。看到這樣的評論有些人會不明白(我會在隨後的言論中發表觀點),所有的那麼多災難都是掌權者操縱貨幣、損人利己的必然後果。

當有一種可靠的稀有金屬充當貨幣而運行經濟時,通常和健康的文明齊頭並進,共同發展,所謂經濟繁榮。古雅典人是最早採用稀有金屬貨幣的群體之一,結果是古雅典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帝國。公元前5世紀,希臘是世界原材料的進口大國、製成品的出口大國。

可靠的黃金鑄幣技術還促進了另外一種文明。當歐洲人深陷黑暗時代----商業往來仍然用牛來充當交易物時,地中海和中東地區已經開始享受難以言語的繁榮盛況了。公元8世紀,拜占庭帝國開始啟用金幣,除了提高其純度和均勻外沒有做其他的變動。隨著這種金幣逐漸成為公認的價值儲備方式,中國和大西洋沿岸地區貿易來往中的標准計量單位,幾萬個拜占庭金幣被鑄造出來在市面流通。當然拜占庭金幣如此受歡迎,人民如此信賴它,以助於拜占庭最終成為世界商業中心,隨之而來的財富源源不斷流入拜占庭帝國的口袋。

然而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樣,拜占庭人開始偷偷在鑄造金幣時注入更多的賤金屬(如:銅)。從而稀釋黃金在金幣中的含量,其結果當然是金幣信用度的下降,同事下降的還有拜占庭帝國的信用度。

西方文明的黃金時代曙光最終出現於1252年。佛羅倫薩再次啟用了歐洲鑄造的金幣,在近300年的時間里佛羅倫薩正如人們預期的那樣成為舉世矚目的商業中心。來至世界各的哲學家和學者紛沓而至,還有偉大的藝術家也不乏其人。他們所有的創意都是以一個欣欣向榮的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為前提的,而這又要歸功於佛羅林金幣----正是這種信用度高的稀有金屬貨幣使一切成為可能。

從1717年——1914年這將進200年的時間里,英國一直堅持金本位制。那段實際是英國歷史上相當輝煌的時期。期間,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並且這個小小的島國在世界個地都建立了自己的屬地,地球上1/4的土地及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都受大英帝國統治。然而,帝國是一幢不可能長久屹立的大廈——羅馬人發現了這一點,而且美國人也認識到這是他們最大的痛處。1914年英國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去了,最終拋棄了金本位制。就像美國發起的第一場海灣戰爭一樣,戰爭的發起方從未承認過結束,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又開始了。雖然,兩次大戰英國人都取得了勝利,但是到戰火熄滅之時,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猶如巨人般的倒下了,徒留一地斷壁殘垣。

稀有金屬在一個國家的命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個經驗教訓被一些智慧又勇敢的英國臣民吸取了。當美國決定從強大的大英帝國統治下脫離出來宣布獨立時,經濟問題在這個決定中起了支配作用。這個新共和國的創始人已經意識到黃金和白銀的重要性,在《憲法》中用書面的形式規定如何使用黃金和白銀,並且通過《憲法》賦予國會鑄造的權利——而不是印製的權利。

隨著自由和可靠貨幣基礎的到位,美國取得成就越來越多,商業欣欣向榮,人民豐衣足食。對以黃金白銀作為貨幣的歷史,我們怎麼誇都不算過分,不依賴於發行貨幣的黨派的穩定性或誠信度,而數量也是相對固定的,不會受到法令朝令夕改的影響。哪裡使用稀有金屬當貨幣,哪裡就會有好事發生,歷史告訴我們哪裡棄用黃金和白銀做貨幣,哪裡就會發生嚴重濟和政治後果。


㈧ 材料二的「黃金時代」指的是什麼時期

(7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資本主義經濟史上,出現過兩個「黃金時代」:1850~1914年是第一個「黃金時代」,經濟高速發展;1950~1973年是第二個「黃金時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4.9%。
材料二:20世紀50年代美國財政部長福勒說:「各個行星圍繞著太陽轉,各國貨幣圍繞著美元轉。」
材料三:西歐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只有消除仇恨和戰爭,走聯合發展的道路,才能重塑昔日的輝煌。
(1)材料一中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出現的原因有哪些?(2分)
(2)材料二中「各國貨幣圍繞著美元轉」,說明在二戰後美國的經濟地位如何?分析這種地位出現的原因有哪些。(3分)
(3)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說說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對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什麼影響。(2分)
題型:改錯題難度:中檔來源:不詳
答案
(1)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和擴大,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通過擴軍備戰刺激經濟的發展等。(2分)
(2)地位:二戰後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1分) 原因: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占據廣闊的國際市場,利用高新技術改進傳統工業,發展新興的工業和軍事工業,創造有利的國內發展環境。(2分,符合史實,答出任意兩點即得2分)
(3)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走聯合發展的道路。(1分)影響:歐盟是當今世界上重要的一極,成為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力量。(1分)

試題分析:第(1)問,主要考查工業革命的相關史實,題干中的兩個「黃金時代」即「1850~1914年」「1950~1973年」,第一個「黃金時代」正好是兩次工業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和擴大,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通過擴軍備戰刺激經濟的發展等。
第(2)問,主要考查布雷頓森林體系,聯系已學知識可知「各國貨幣圍繞著美元轉」反映的是二戰後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原因可以從科技教育的發展、廣闊的市場、工業的發展以及國內環境的穩定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3)問,主要考查學生對歐共體的准確認識,解題時抓住「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發展」,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958年歐各國為了求的自身經濟的發展,法國、西德、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個國家組建了歐洲經濟共同體,走聯合發展道路,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歐盟是當今世界上重要的一極,成為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力量。

㈨ 上世紀四十年代 美元和各國貨幣的匯率和黃金價格和多少美元能做什麼

美元等價黃金,沒有黃金就沒有美元,美元開創了黃金貨幣制度的改革,開回闊者淘金就像答清政府的白銀,歐洲殖民者,借鑒了中國的貨幣制度,就像白銀被廢除流通一樣,美元和黃金成就裡獨立宣言,歷史腳步在希望吞噬rmb,國債和美元和美元可以等號嗎?黃金時代是誰開創的是誰在負債?說穿了不就是有色金屬,貨幣沒貨那來幣

㈩ 資本主義時期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國際貨幣體系

第一個是以英鎊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是第二個黃金時期

與黃金時代歷史貨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買3手怎麼買 瀏覽:264
穩定增長股票 瀏覽:145
融資租賃香港上市 瀏覽:153
和信理財是非法集資嗎 瀏覽:631
平安銀行貸款協議 瀏覽:273
外匯win系統 瀏覽:161
基金交易賬號身份證升為 瀏覽:791
瑞華投資理財 瀏覽:896
投資公司怎樣發展客戶 瀏覽:814
股票跟基金掛鉤的都有哪些 瀏覽:718
主要外匯交易商 瀏覽:347
三年前信用卡連續逾期還能貸款嗎 瀏覽:674
熱卷主力期貨吧 瀏覽:154
新手投資理財活動 瀏覽:234
cj期貨 瀏覽:809
融資合同公證 瀏覽:342
薩斯喀徹溫省鉀礦吸引大量投資 瀏覽:550
融資租賃irr計算器 瀏覽:526
什麼人不適合期貨 瀏覽:329
日照1124豆伯價格 瀏覽:160
© Arrange www.cfhszx.com 2012-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