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武帝賜給衛青就有黃金二十萬斤,漢朝為何黃金這么多
文案策劃、監制:袁載譽;文案:馬靖紅
據《史記·平淮書》“捕斬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漢武帝對於尋常斬殺敵人首領的士兵都封賞黃金二十多萬金,而漢武帝在位時是對匈奴作戰的高頻率時期,大大小小的對外戰爭打了不計其數場。
其實關於漢朝到底有沒有那麼多黃金的問題,學術界也一直在爭論當中。基於上文的論述,筆者個人認為西漢時期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的黃金,但是遠遠達不到十分嚇人的地步。就像呂思勉所說的那樣,“史傳所載漢室黃金之多,亦不可盡信”。
2. 漢朝的黃金是否特別多
關於漢朝的黃金倒底是黃金,還是黃銅,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爭議話題。首先版要說的是,黃金(權下皆指真正意義的黃金)早在春秋時代(甚至是西周)就已用於貨幣,管仲曾經說過: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幣為下幣。以及「黃金刀布,民之通貨。」商朝以青銅為重器,基本不用黃金。西周開始出現黃金應用,但一般認為不作為貨幣流通。戰國時,黃金大量出現,用於社會各方面,包括貨幣支付功能。而有實物為證的戰國金幣,就是楚國的「爰」。
3. 漢朝的黃金都去哪兒了
西漢晚期以後,史書上關於使用黃金的記載明顯減少,究其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是,東漢末年佛教傳入,大量黃金被用於塑造佛像金身,書寫金文,鑄造法器,成為佛藏。此說在時間上不相吻合,且高估了寺廟建築的用金量。
另一種說法是,帝王貴族窮奢極欲,竭力聚斂黃金,鑄造飾品、器皿,去世後陪葬入墓,或在東漢末年的戰亂中大量窖藏入土。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漢代墓葬和窖藏出土發現的證實。
還有一種說法,西漢時為了抑商,限制黃金開采,加之淺層黃金挖掘殆盡,開掘深層金礦技術難度加大,且開采成本增加,於是生產急劇下降,導致供給減少。但開采減少並不能說明現實生活中黃金存量減少,且東漢以後各地淘金並沒有完全終止,歷代仍不斷有黃金產出。
目前,較為權威的看法是黃金外流說。西漢時期對外貿易興起,對西域各國香料、珠寶的購入,很多採用黃金作為支付手段。雖然難以對漢代貿易入超或出超的規模作出確切的估計,但黃金、白銀作為國際貨幣在國與國之間流動,應當是沒有疑問。
近年來,也有人從全新的角度來探索這一問題。認為先秦時黃金的稱量單位斤(左金右斤),不同於常衡單位斤。通過計算,認為兩者相差63.6倍。由此得出結論,先秦數以萬計的黃金並無所謂失蹤與否的問題。
4. 西漢的黃金為什麼那麼多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富強的朝代之一,西漢盛世引人注目的一大特徵,就是黃金數量巨大。《文獻通考》中記載,「漢時賜臣下黃金每百斤,二百斤,少亦三十斤;雖燕王劉澤以諸侯賜田生金亦二百斤。梁孝王死,有金四十餘萬斤。」明末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漢時黃金,上下通行」;清朝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漢多黃金」條總結到:「古時不以白金為幣,專用黃金,而黃金甚多。」
東漢沒有重新建立酣金等制度,黃金退出了流通領域,成為民間儲備的死黃金,也就少見於正史了。
5. 漢朝黃金一錠是多少克
漢代的「黃金」是指黃銅,就是含銅比例較高的銅。漢代的「金」是指普通的銅,就是含回銅比例不答高的合金銅,比如青銅 等等。漢代的科技根本達不到「賞金幾百兩」更不用說「賞金幾千、幾萬」,就算是現代的科技,也不可能「賞金幾百兩」!直到唐代之後科技漸漸發展後,黃金的數量和質量才慢慢提升,即便是唐代,黃金的含量也只有10K-20K之間,沒有達到「千足金」的程度!
秦始皇執政後,在呂不韋的輔助下統一了幣值,規定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一鎰二十四兩,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一枚重半兩。漢代沿用秦制,只是黃金改為以斤計算單位,一斤黃金約為今制250克,稱為一金。所以一金實際上只有現在的半斤。
6. 為什麼漢朝之後黃金變少了
說到土地,其中最神秘的應該就是那些埋藏千年的寶物。眾所周知,中國是個貴金屬匱乏的國家,並不是出產黃金的大國。然而據《史記》記載:“婁敬說帝都關中,田肯說帝當以親子弟封齊,即各賜(黃金,以下同)五百斤;叔孫通定朝儀,亦賜五百斤;呂後崩,遺詔賜諸侯王各千斤。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在西漢時期,皇帝賞賜功臣的黃金少則五百斤,多達千斤。可見在西漢時期,我國的黃金儲備量特別多。那麼漢朝之後,中國的黃金為什麼又極度缺少了呢?
▲“蜀世子寶”金印
03
截至2019年底,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共發掘文物近18萬件套。發掘提取的文物種類豐富,主要有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等。這次考古的發現,對於我們認識南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有著莫大的意義。
2020年5月1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考古人員歷時5年挖掘,在成都市新川創新科技園園區內發現大量古代遺存,有超過6000座墓葬。墓葬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時間軸從戰國到秦代,到兩漢六朝,再到唐宋時期,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考古人員還發掘出土了大量陶、瓷、銅、玉、玻璃、石質等遺物。而這超過6000多座的墓葬,從戰國到明清,跨越兩千多年,見證了中國歷史社會發展的脈絡。
7. 漢朝賞大臣的「金」是黃金還是銅
http://bbs.tiexue.net/post2_1765930_1.html
秦漢時,黃金為當時流通的主要貨幣,動輒賞賜、饋贈以千萬計論,秦漢黃金之多令後世驚奇,但到東漢年間,黃金突然消失,退出流通領域,不僅在商品交換中以物物交換,而且以黃金賞賜也極少見。那麼,西漢時巨量黃金到哪去了呢?後世學者作了種種推猜和考證。
一種認為是用於佛事。「後世黃金日少,金價亦日貴。蓋由中土產金之地,已發掘凈盡,而自佛教入中國後,塑像塗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窮鄉僻壤,無不有佛寺,無不用金塗。以天下計之,無慮幾千萬萬。加以風俗侈靡,泥金寫經,貼金作榜,積少成多,日消月耗。泥金塗金則不復還本,此所以日少一日也。」
一種認為東漢黃金數量減少,「是由於黃金的外流(賞賜外人)」,通過對外貿易,大量輸出國外。
一種說法是埋葬於地下。唐任伍在《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考》一文中指出,西漢巨量黃金入東漢後突然退出流通領域而消失,惟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黃金作為各種金器金物隨葬或遺落地下,另一部分則以金幣形式隨富商大賈和各級官吏而埋葬。戰國至西漢,商人以賤買貴賣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黃金,而封建統治者則運用國家機器攫取佔有了國家大部分黃金,人們紛紛貯存黃金,大批的黃金被這批人呆滯窖藏,如梁孝王死時,「藏府余黃金尚四十餘萬斤」,漢末王莽時,「時省中黃金萬斤者為一匾,尚有六十匾,黃門、鉤盾、藏府、中尚書、處處各有數匾」。
東漢時窖藏黃金者也大有人在,如董卓「築塢於眉,塢中珍藏有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而且從後來出土的錢幣看,中國歷史上窖藏金銀珍寶之量大確實驚人。為什麼他們貯存巨量黃金而沒有用掉呢?一是掌握大量黃金的商人貯藏黃金以備用,二是西漢未年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窖藏了大量黃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從而使其窖藏的黃金如納粹德國隱藏的巨量黃金一樣,無從可考。
一種認為文書上所說的西漢巨量黃金其實並非真正的金,而是黃銅,因為從歷史上看,從秦漢黃金開采量上看,從對外貿易看,西漢不可能冒出那麼多黃金。人們慣以「金」稱呼錢財,有可能把當時流通的銅稱作「黃金」。
上述四說,各有道理和根據,究竟怎樣來理解這個問題呢?說是東漢黃金用於佛寺塑像塗金,當然有道理,佛事用金的確驚人。但問題是,佛事勃興並不是在東漢,東漢時佛教傳入不久,還不存在大興寺廟、塑像塗金問題,即使有一些使用黃金,量也微乎其微。如果說是對外貿易入超導致黃金流失,也缺乏根據,因當時中國是商品輸出國,只有少量黃金流向西域、南海各國購買奇珍異寶,但並不常見,而且常常是使用軍事脅迫,逼使外國稱臣納貢而得。至於說西漢黃金是黃銅,也缺乏有力的根據。因漢代時金、銅區別極明顯,漢人從沒有把金稱作銅,也從無「黃銅」之稱。而且黃金與銅幣的重量單位和名稱也不同,戰國、秦朝以「錳」為黃金單位,漢改錳為斤,而銅錢則稱「銖」或直接稱「錢」。
在西漢,金與銅區分是很明確的,如管理金礦的稱「金官」,而管理銅礦的稱「銅官」。有說西漢黃金被深埋或遺忘於地下,的確中國人有窖藏金銀珍寶的習慣,但說一部分黃金消失地下可以理解,而絕大多數黃金都說是隨葬和遺忘於地下則難以說得通,因為無論是私人還是國家貯存巨量黃金的金庫總是留有線索的,決不會一場戰爭過後,所有的黃金擁有者都死去或忘記自己的財寶所在
至於說因厚葬而隨葬了大量黃金,但事實上,許多厚葬的墓自埋葬日起就已成了盜墓者的目標,總會被掘墓賊發掘出來的。另外還須注意的是,埋葬於地下的並不限黃金,有銀有銅有種種珍寶,為何單單黃金奇跡般地沒有了呢?而黃金本身是不會風化或氧化的。看來,這仍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