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大田的經濟指標排名

大田的經濟指標排名

發布時間:2021-07-04 08:52:42

⑴ 大田鎮的經濟狀況

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2.72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884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83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0%、9.3%、9.5%。財政收入434.7萬元,財政支出27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50萬元,同比增加320元。
工業 2004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2.82億元。其中,限額以上工業企業(指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2家,工業總產值(現價)6005萬元,利潤總額414萬元,利稅總額107萬元;限額以下工業企業93家,工業總產值(現價)2.22億元,銷售收入1.57億元,上繳稅金219萬元。

⑵ 大田鎮的經濟概況

該鎮工業有棉紗、制筒、鋼窗等產品。農業主產蔬菜。距漢沽火車站1公里處,境內建有享譽津城的銀河垂釣宮,垂釣大廳佔地20餘畝,蓄養各種溫熱帶魚。

⑶ 大田鄉的農業經濟

大田氣候溫濕,降雨量充足,霜期短,日照長,是溫帶作物耕植區。幸福堰、東大堰、香林堰、新堰縱橫全境,灌溉條件優越,大部份耕地旱澇保收。有耕地面積6970畝,產水稻、小麥、玉米、洋芋,糧食總產量4792噸,農民人均糧食459公斤。果樹品種多,除梨、蘋、桃、李、柑桔、櫻桃外新引進的梨樹品種有綠寶石、水晶、紅香酥、紅香密酥、早美酥、七月酥、八月酥、黃冠、冀蜜9個和紅燈牌櫻桃、布朗李、香港李、大紅李、玫瑰李、桃花李、白鳳桃、油桃、中華壽桃、皮球桃、冬桃等12個小水果品種,年產水果8810噸,為縣內主要水果基地之一。建有76個優質水果品種試驗示範點和36個優質品種水稻、玉米示範點。
2007年以來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年均增長速度穩定在12%左右,財政收支情況逐年好轉,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各項經濟指標如期實現,預計201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8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00元。一是壯大水果產業基地。強化水果為主導的產業發展,不斷調整和優化品種結構,淘汰產值低的老品種,發展名、優、特、新,市場竟爭力強的水果品種,全鄉水果總產量達3萬余噸,產值達3000餘萬元。二是穩步發展畜牧產業。繼續加大養殖大戶的扶持、指導和培訓力度,鼓勵小型養殖戶穩中求進,積極開展春秋季大規模防疫工作,確保養殖安全。三是加強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五年共舉辦焊工、電動縫紉、大棚蔬菜、水果種植等農村實用技能培訓班25期,培訓農民1350人次。發放科普資料13500份到戶。積極引導和動員農村富餘勞動力及有技術、有知識的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對農閑季節間斷性短期務工的,鼓勵縣內充分就業。四是推進土地流轉。在水果和蔬菜種植方面,全鄉共流轉土地1500多畝,有力地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斷形成規模和產業,取得明顯經濟效益。

⑷ 請問三明市幾個縣市的經濟排行

三明各縣區2007年1-7月份經濟數據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及工業產品銷售率
指標 本月止累計 位次 比上年同期增長(%) 位次

永安市 72.85 1 30.0 9 `
沙 縣 45.70 2 37.0 4
梅列區 41.57 3 26.2 11
尤溪縣 23.34 4 32.1 8
大田縣 22.32 5 27.9 10
三元區 21.97 6 34.0 6
將樂縣 14.50 7 43.4 2
泰寧縣 8.78 8 33.6 7
建寧縣 8.09 9 34.2 5
清流縣 7.87 10 17.8 12
寧化縣 7.65 11 39.9 3
明溪縣 7.36 12 49.4 1

縣(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財政收入
單位:億元
指標 本月止累計 位次 比上年同期增長(%) 位次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全 市 81.42 19.2
梅列區 17.57 1 24.5 1
永安市 16.97 2 16.7 11
沙 縣 7.32 3 19.3 3
大田縣 6.92 4 18.0 7
尤溪縣 6.92 5 16.3 12
三元區 5.84 6 18.3 6
寧化縣 4.80 7 17.2 9
將樂縣 3.48 8 19.2 4
清流縣 3.12 9 18.7 5
泰寧縣 3.05 10 17.0 10
明溪縣 2.78 11 22.8 2
建寧縣 2.66 12 17.8 8

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
永安市 3.23 1 29.3 5
沙 縣 1.62 2 25.8 8
尤溪縣 1.59 3 33.2 3
大田縣 1.55 4 30.4 4
梅列區 1.01 5 29.1 6
將樂縣 0.88 6 25.8 8
三元區 0.71 7 17.0 12
寧化縣 0.56 8 34.2 1
清流縣 0.44 9 27.2 7
建寧縣 0.34 11 33.9 2
明溪縣 0.30 12 21.1 10

縣(市、區)對外經濟主要指標
單位:萬美元
出口總值 本月止累計 位次 比上年同期增長(%) 位次
全 市 30250 2.4
梅列區 9661 1 10.0 4
將樂縣 8745 2 20.7 3
永安市 2870 3 152.0 1
沙 縣 2214 4 -33.2 8
三元區 1347 5 -31.3 7
尤溪縣 1203 6 -12.9 5
清流縣 676 7 -60.7 10
泰寧縣 355 8 -28.3 6
大田縣 293 9 -71.6 11
建寧縣 255 10 21.4 2
明溪縣 124 11 -58.4 9
寧化縣 99 12 -89.7 12

縣(市、區)物價及城鎮居民收入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本月 位次 本月止累計 位次
全 市 104.7 103.8
市 區 104.9 105.7
沙 縣 106.1 1 103.0 9
永安市 105.7 2 103.4 3
大田縣 105.4 3 103.5 2
清流縣 105.2 4 104.3 1
明溪縣 104.0 5 103.3 5
建寧縣 104.0 5 103.3 5
將樂縣 103.8 7 103.1 8
泰寧縣 103.8 7 103.3 5
尤溪縣 103.4 9 103.4 3
寧化縣 102.9 10 103.2 7

⑸ 大田縣的經濟社會

千百年來,大田人民在與自然作斗爭、求生存、求發展過程中,體現了致力開發山區資源、利用省內外資本特點。農業方面,有茶、竹、木、果、葯材、油茶和薴麻等開發和栽培;手工業有采煉、造紙、瓷器、糕點、釀造等,尤其是礦冶工業發端早。據可考資料表明,宋、元時代,采礦冶煉之風已相當盛行,采煉礦種有鐵、銅、鉛、鋅、硫、瓷土和石灰石等,采煉地有濟陽、翁厝、香坪等十幾處。明代,采煉業又有較大發展。最大鍛鐵爐僱工數量「多至五七百人」。在經營方式上,大田縣的鍛鐵爐,皆徽州商人投資(曹叔明《新安休寧名族志》卷一),而「雇募工丁,俱就本地召募農民」。清代至民國,大田有30多座鐵爐,位居全省前列,采礦業一度興盛,「在此境內大辦鐵課、銀課」,「鐵銀課稅系省之眾」,開采地有文經、南坑、萬湖、小合、湯泉、銀頂格等十多處。文經、南坑礦運至文江,經尤溪入閩江,「運輸為全省各礦中最稱便利者」(民國《開發福建礦業計劃》)。民國36年(1947年),縣人肖冠英研製水輪泵成功,使大田成為全國水輪泵的故鄉。但是,縱觀大田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置縣以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414年間,長期的封建統治,社會動亂,使這個閉塞的山區縣,頻年處於自然災害、瘟疫流行、匪盜肆虐和貧困落後的狀態。如明萬曆《大田縣志》所載:「大田宅群山之囿,可食之地甚寡」。「凶年所持者惟蕨根蹲鴟」,「非群起掠食四方,則直坐斃耳」,「雖上戶未有百鍾之藏」。到1949年大田縣解放時,仍然交通落後,偏僻荒涼,縣城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主街道長僅100多米,寬3.5米,兩旁商店皆是兩層木房。農民仍是「糠菜半年糧,寒冬衣單薄」,老少多以「火籠取暖禦寒,常以稀粥、甘薯度日」。「一般人民生活極為貧苦」(民國《大田縣三十四年概況》)。1949年,全縣人口11萬人,糧豆總產量僅2.9萬噸,平均畝產102公斤,農業總產值4422萬元;工業更是衰微,僅有3家企業,總產值3.0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比重只有0.07%。
在三年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運動,開展大規模的興修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改革耕作制度,煥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年年豐收。在工商業方面,實行改造和興辦並舉,到1956年基本完成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而奠定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確立全民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促進工商業的發展。1957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6694萬元,比1950年增長67%,年均遞增7.6%;工農業總產值7862.7萬元,比1950年增長62.47%,年均遞增7.18%;財政收入51.86萬元。
在1957年至1966年間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開始重視發展地方工業。1959年國民生產總值達7967萬元,比1957年增長19%。1958年由於「大躍進」和「高指標」、「瞎指揮」,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工業大上,農業大落,國民經濟發展嚴重失調。1960年又遇自然災害,致使大田經濟陷入低谷,國民生產總值連續兩年分別下降24.31%和43.43%;1958~1961年4年間糧食連年減產,以1957年稻穀產量4.1萬噸為基數,累計減產4.28萬噸。1961年財政收入下降48.36%。1962年起,經過調整,糾正「左」的錯誤,國民經濟逐步回升,1965年恢復到1956年的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大田經濟又受挫折。1966~1969年,國民生產總值在6400萬元左右徘徊,經濟遭受很大損失。進入70年代後,大田興辦了化肥、水泥、煤礦、水電和鐵廠等「五小」工業,逐步改變農工結構,為大田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農業推廣雜交水稻等良種,大面積改單季晚稻為豆稻輪作、水旱輪作,改進施肥方法,糧食穩定增長。1978年在糧豆播種面積(36萬畝)比1976年減少1.2萬畝的情況下,糧豆仍增產1.68萬噸,總產達9.26萬噸,比增22%,平均畝產257公斤,畝增加54公斤。1986年,全縣財政收入1414萬元,不僅脫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多年來財政靠國家補貼的帽子,而且開始對國家有了貢獻。主要產品有電力、機械、電子、化工、造紙、印刷、紡織、塑料、加工食品、釀造、工藝美術、鰻魚、豬、羊、魚、茶、果、運輸、手工業、肉兔、蠶桑、食用菌、絞股藍、木材加工業。
國民經濟
1993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7.68億元,比1980年翻兩番多,年均遞增13%,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1.14億元,比1980年增加3.38倍,年均遞增12%;工農業總產值達16.92億元,以1980年的1.4億元為基數,年均遞增14.5%;財政收入5613萬元,比1980年翻三番,年均遞增22.12%;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19億元,比1980年翻三番多,年均遞增19.32%。整個經濟的農、輕、重關系逐步理順,其比例變化:1980年為70.88:7.55:21.57,1985年為65.92:7.48:26.6,1990年為41.75:14.83:43.42,1993年為35.59:24.06:40.35。
農業結構與農村經濟
1981年起,全縣農村進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改革,貫徹國家「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的方針,推廣和應用農業科學技術,促進農村各業全面發展,出現一批養豬、養羊、養魚、種茶、種果、運輸、手工業等專業戶、重點戶和各種聯合體,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農村產業結構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經濟作物比重上升,多種經營大量增加,林牧副業生產長足進步,農村工業和服務業蓬勃發展。農業內部「五業」結構關系趨於協調。1990年以來,著力調整農業結構,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創建「兩高一優」(高產、高效、優質)農業,初步建立以肉兔、蠶桑、食用菌和絞股藍為主的一批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林業在大力造林、育林和護林的同時,有計劃地砍伐松、杉木和毛竹等,發展木材加工業。1950~1992年全縣累計造林184.01萬畝,基本實現宜林荒山綠化。199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4.21億元,比1980年增長4.1倍,年均遞增13.35%;糧豆總產量13.14萬噸,平均畝產293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6.85億元,比1980年增長25倍。大量勞動力從種植業走向務工、務商,開展多種經營。1993年全縣鄉鎮企業總戶數8801個,從業3.41萬人,總產值達14.68億元,比1980年翻5番多,年均遞增31.2%;實現利稅7196萬元,其中利潤3945萬元。上京水泥廠、太華水泥廠實現利稅均超千萬元,躋身全國1000家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行列。鄉鎮企業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
工業經濟
解放初,大田工業十分落後。195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257.7萬元(1990年不變價,下同)。此後工業生產曲線式發展,到1985年,大田工業總產值達1.23億元,比1980年增長128%,年均遞增17.93%;占工農業總產值比重為46.25%,仍以農業為主導。80年代中期起,對工業企業進行整頓、挖潛、改造,調整產業結構,發揮礦產資源優勢,改變以往單純的公有制形式,堅持國家、集體、個體和聯合體多種經濟成份一起上,發展采、選、冶及水泥、木材等工業;同時進行以增強企業活力和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行責、權、利相結合和廠長(經理)負責制,轉換經營機制,調動了職工生產積極性。工業發展加快。199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4.69億元,比1985年增長280%,年均遞增30.63%。進入90年代,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和龍頭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打開山門,擴大對外開放,引資進山,興辦「三資」企業,廣泛開展以山海協作為主的橫向經濟聯合。同時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大力深化改革,採取組建種子隊企業,放權讓利給企業,鼓勵優勢企業兼並劣勢企業,發展股份制經濟,組建企業集團,發揮規模優勢,加快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等措施,推動了工業經濟速度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長。1993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2.71億元,以1990年為基數,年均遞增39.5%,比1980年翻4番多;預算內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158萬元,躍居三明市12個縣(市、區)之首,初步形成以建材、礦產、煤炭、森工為支柱,包括電力、機械、電子、化工、造紙、印刷、紡織、塑料、食品、釀造和工藝美術等多門類的工業生產體系。全縣鄉以上工業企業154家。以優質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為龍頭,組建了岩城、石鳳、華佛、前峰、煤炭、電力、二輕、礦產、建材、機械和森發等11家企業集團,資產總額達6.95億元。尤其是水泥業發展迅速,有水泥生產企業14家,形成水泥生產能力130萬噸,熟料生產能力36萬噸。已組建三家水泥企業集團,其中岩城水泥(集團)公司進入國家中型企業行列。岩城牌、石鳳牌、華佛牌、岩馬牌等水泥曾分別獲國優、部優、省優和通過國家質量認證。煤炭、鐵礦行業已形成規模,年產原煤134萬噸、鐵礦石85萬噸。陶瓷業有800多年歷史,品種達50多種,是本縣傳統出口產品。1987年新建的紡織總廠,成為福建省最大的薴麻紡織企業,紡紗,織布、染整和毛絨布加工等工序已配套。大田工業產品創省優4個、部優3個、國優1個。
電力交通
1950年,全縣電站裝機僅25千瓦,年發電0.49萬千瓦時,白天碾米、磨面,晚上照明,多數居民用不上電。70年代後掀起縣、社、隊三級辦電站熱潮,改造電站,聯建縣級電網,並入省電網。至1993年,全縣投入運行的水電站達95座,總裝機3.3萬千瓦,年發電1.3億千瓦時。建成永安——大田城關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動工興建裝機2.5萬千瓦的六角宮水庫電站和裝機2.4萬千瓦的火電廠,籌建大田城關至廣平銘溪工業區的110千伏輸變電工程。一批農村小水電站正在建設中,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建設取得新成就。大田人民為改變交通落後面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到1975年修復和建成公路608.4公里,是三明市第一個實現「社社通公路」的縣。全縣客運量、貨運量分別從1970年的11.08萬人次和7.08萬噸上升到1979年的47.15萬人次、42.09萬噸。
外貿經濟
改革開放後,大田擴大了與海內外經濟交往。1987年引進港資58.83萬美元,創辦大田兆泉毛絨有限公司,是全縣首家「三資」企業。縣委、縣政府從大田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施優惠政策,在福州、廈門、泉州、深圳等地設立招商窗口,充分利用礦產、勞力、人緣、地緣等優勢,加強對外宣傳,採取鼓勵措施,發動全社會招商引資。與此同時,重視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用優質服務彌補山區投資硬環境的暫時不足,幫助外商投資企業排憂解難,支持「三資」企業發展。到1993年,全縣已批辦「三資」企業36家,總投資3278萬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888萬美元,實際到資909.5萬美元,到資率48.2%,開業率72%,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全縣「三資」企業產值占鄉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由1990年的3.75%上升到1993年的9.4%。內聯協作不斷發展,從1990年起在開展與周邊地區經濟橫向聯合的同時,加強與閩南地區的山海協作。1991年以來,全縣興辦內聯企業103家,實際引進縣外資金1.72億元。外貿出口也有很大發展,主要出口產品有松香、松節油、瓷器、絞股藍、茶葉、香菇、紅菇、山蒼籽油、紅心松木、木碗、木盅、鎢精礦、薴麻、毛絨布、兔毛、電子產品以及竹木製品、麻紡織品、精製瓷泥、手織毛衣等。1993年社會出口供貨總值2785萬元。其中「三資」企業出口供貨值498萬元,創匯250萬美元。
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84.43億元,增長14.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8.6億元,增長20.7%;財政總收入6.68億元,增長30.4%,其中:地方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97億元,增長3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3億元,增長2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7元,增長10.8%;農民人均純收入6839元,增長12.4%;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3.7%,城鎮登記失業率2.47%;人口自然增長率6.38‰;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減排完成市下達任務。
2010年投資超25億元、產值超100億元的京口輕紡新型面料產業集群招商成功簽約並開工建設,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11個,完成投資55.67億元;新培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3.49億元,增加值46.33億元,增長30.3%;效益綜合指數299.84%,實現利稅總額8.49億元。建材水泥、機械鑄造、煤礦資源開發、礦產品采選及加工四大產業產值89.4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8.8%;生物醫葯及生物產業、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產業加快發展。園區建設加快推進,新規劃工業項目區2萬畝,平整土地3057畝,新入駐項目8個。
2010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1億元,增長4.1%。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突出發展高山茶、油茶、木薯、食用菌、蔬菜、畜牧水產等特色種養業,重點做大扶強茶產業,新增茶園8900畝,總面積達7.52萬畝;新開油茶園3300畝。 大田縣地勢高低懸殊,峰巒起伏連綿,地貌差異顯著,寒暑四季分明。全縣耕地面積22.55萬畝,其中500米以上的中、低山區佔67.35%,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地只佔32.65%;田塊面積1分以下佔21.04%,2畝以上僅佔13.82%。土壤結構以中粘壤土為主,佔52.48%,砂壤土和輕粘土次之,佔25.38%,重粘壤土佔22.14%。農作物以水稻、甘薯為主,大豆、小麥、雜糧輔之;經濟作物有茶葉、果樹、煙葉、蔬菜等;畜牧業以豬為主,漁業較少。
從建縣至民國時期,大田縣的農業,由於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和落後耕作技術的制約,生產水平低,發展緩慢,農民從事單一的糧食生產,產量低,收入少。民國38年(1949年),全縣耕地面積29.22萬畝(每個農業人口平均2.58畝),糧食總產量2918.6萬公斤(每個農業人口平均257.3公斤),畝產102公斤。農業總產值844萬元(人均產值74.4元)。低水平的生產,加上官府苛捐雜稅、豪紳的高利貸盤剝,農民生活十分貧困,常以稀飯、甘薯度日,單衣、火籠過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運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開展大規模的興修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改革耕作制度,革新農業技術,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57年糧食總產5031.5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72.4%,人均生產糧食386公斤。
1958~1961年,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中,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泛濫,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糧食總產比1957年減少1942.5萬公斤,畝產只有105公斤,降到1950年的水平。1961年9月,貫徹《農村人民公社條例修正草案》和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農業生產得到恢復。1965年,糧食總產達4955.98萬公斤,比1961年增長1867.02萬公斤,增長60.44%。
「文革」初期,各級政府被沖擊。70年代,逐步恢復農業機構,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改革農業耕作制度,改進栽培技術,推廣水稻矮稈良種,增施化肥農葯,糧食產量逐年增長。1976年,糧食總產達7581.42萬公斤,比1965年增長2625.44萬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左」的思想影響,割「資本主義尾巴」,限制多種經營和家庭副業生產,農業經濟效益低,一些生產隊增產不增收。1975年集體分配人均純收入僅50元,仍低於1957年。
1992年,農業總產值3.78億元,糧食總產1.35億公斤,平均畝產293公斤。與1949年相比,分別增長7.5倍、3.6倍和1.9倍。雖然耕地面積減少,農業人口大幅度增長,但人均生產糧食僅增加191公斤。1992年,生豬存欄17.5萬頭,比1949年增長4倍,戶均養豬由1.01頭增加到2.42頭。
199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0.67億元,比「七五」期末年遞增18%。縣財政投入農業累計13010萬元,年遞增201.9%,其中1995年投入11021萬元,比上年增長054.2%。5年累計引進、示範、推廣農業新技術19項,推廣優良品種37個,農業科技含量有較大提高。新建、續建水利工程54項,增加有效灌溉面積5000畝。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建設於1994年9月通過國家驗收,提前1年達到部頒標准。「三·五·七」造林綠化工程通過省級達標驗收。特色產業有新發展,肉兔飼養規模達到150萬只,食用菌種植2460萬袋(平方尺),鰻魚等特種養殖有了良好開端。扶貧幫帶取得實效,5個貧困鄉經濟實力明顯提高。鄉鎮企業實現總產值26.13億元,「八五」期間年遞增41%。至1995年末,全縣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3.98萬人,占農村總勞力的38%。太華鎮的工農業總產值超3億元,廣平鎮、上京鎮、均溪鎮的工農業總產值超2億元;太華鎮、上京鎮、廣平鎮、均溪鎮的鄉鎮企業總產值超3億元,桃源鎮的鄉鎮企業總產值超2億元。
大田縣著力規劃建設特色產業突出、規模效益良好、輻射帶動力強的「54321」優勢農業產業群,即培植發展5萬畝高山優質烏龍茶、4萬畝無公害反季節蔬菜、300萬只肉兔、20萬畝竹林、10萬畝木薯,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截至2004年,共完成高山優質烏龍茶0.18萬公頃、反季節蔬菜0.21萬公頃、肉兔271萬只、竹林1.34萬公頃、木薯0.24萬公頃,有力地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民國前,大田僅有個體手工業和私營作坊,從事採掘、農產品加工和生產、生活用具的製作。民國時期,始有印刷和發電等工業,但發展緩慢。民國38年(1949年),全縣工業企業3家,總產值1.4萬元(按各時期不變價計算,下同),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0.17%。
1950年後,中共大田縣委、縣人民政府努力恢復和發展工業生產。1956年,基本完成對手工業和私營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創辦硫磺廠、機器修配廠、鐵廠等,全縣有工業企業47家,總產值131萬元。1958年「大辦工業」,是年底有企業180家,總產值456.6萬元。時因匆促辦廠,條件較差,後又遭嚴重自然災害,大多數企業停辦。1961年,工業落入低谷,總產值僅355.2萬元,比1959年下降60%。1962年起,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和《工業七十條》,工業開始復甦。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調整時期的方針政策都被當作「修正主義」的「管、卡、壓」進行批判,生產受干擾,年總產值徘徊在360萬元左右。1970年起,煤炭、冶金、化肥、機械和水泥「五小」工業相繼興起。1976年總產值1673.8萬元,比1970年增1.82倍,年均遞增18.9%。
1979年,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逐步對企業進行整頓、挖潛和改造,調整產業結構,發揮礦產資源優勢,發展采、選、冶及水泥等原料工業。1984年起,對一批企業逐步加以技改和擴建。國營、集體、個體和聯合體一起上,鄉鎮工礦業發展迅速。同時進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搞活搞好骨幹企業為龍頭的經濟體制改革,調動職工積極性,工業發展加快,初步形成以煤炭、冶金、建材、化工和機械為支柱的多門類工業,企業逐步由生產型轉向生產經營型。1987年全縣工業企業1350家,總產值1.24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由1950年、1965年和1978年的0.19%、18.16%和40.72%上升為53.29%,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超過農業總產值,縣經濟結構由農工型走向工農型。全縣村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84.4萬元,上交稅利756.9萬元。鐵礦石、煤、水泥、松香、衛生紙、拖拉機配件等產品暢銷,瓷器、麻紗、豆乳晶等產品進入國際市場。1988年後,實行廠長負責制和生產經營承包責任制,貫徹執行《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進一步搞活企業,出現了跨行業、跨地區的企業集團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引進外資,發展「三資」企業和內聯企業。企業內部加大技改力度,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強企業管理,開展上等級、上水平、上規模活動,有15家企業進入省級先進企業行列,23家企業進入市級先進企業行列。1992年,全縣工業企業2754家,總產值6.84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4.4%,輕重工業比例分別由1984年、1987年的1∶4.1和1∶3.2調為1∶1.7。村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398萬元,上交稅利1164萬元,職工1.57萬人。花鍵軸、鐵精礦、破碎機和石鳳牌425#R水泥等4種產品獲省優稱號,華佛牌425#R水泥、岩城牌525#R水泥和岩花牌松香等3種產品獲部優稱號,岩城牌425#R水泥在福建省建材行業首獲國優銀獎。
1995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22.87億元,"八五"期間年遞增39%,比「七五」期末翻兩番多。其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產值8.41億元,比「七五」期末翻了一番多。1995年,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01%,預算內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42萬元,連續3年居三明市各縣之首。中外合資大田石風水泥有限公司成為創利潤超千萬元企業。1995年,水泥產量達100.O4萬噸,比「七五」期末翻了一番多,成為全縣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步入全省水泥生產大縣行列。「八五」期間,鄉以上工業企業共實施技改項目183項,累計投入技改資金4.47億元,其中1995年實施技改項目45項,投資總額3.8億元,當年投入資金12017萬元,已有27個項目投產。1995年末,全縣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發展到13471戶,從業人員21986人。產業結構得到改善,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995年的45.7:32.6:21.7。「八五」期間,全縣組建了11家企業集團,資產總額達7億元以上,產生了良好的規模效益,為下一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累了經驗。
至1995年底,全縣批辦三資企業48家,外方累計到資1619.5萬美元。其中1995年批辦三資企業12家,總投資41119萬美元,合同利用外資2471.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1.9%,當年到資710萬美元。全縣三資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9億元,佔全縣鄉以上工業產值的22.7%。1995年社會出口供貨總值8227萬元,出口創匯852.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28.6%。進一步加強了與周邊縣和閩南地區的山海協作,至1995年底,全縣共興辦內聯企業140家,引進縣外資金2.98億元。1995年新辦內聯企業54家,實際引進縣外資金1.61億元,比上年增長31%。 十佳稱號
福建省區域和企業評價中心開展的2013年度福建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經濟發展「十佳」評價結果出爐。大田縣以其強勁的經濟發展態勢繼續躋身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這是大田縣繼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連續第三年度獲此殊榮。
大田縣在推進發展中,主動融入沿海都市經濟圈,努力實現與閩南沿海地區產業互補、優勢互補和塊狀對接,萬華實業、格林童裝、京口輕紡新型面料產業集群等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項目落戶大田、建成投產,5個項目列入國家科技計劃,工業經濟初步形成了輕紡新型面料、建材水泥、礦產品深加工、機械鑄造、煤炭開發利用等五大產業集群,著力打造「海西能源後備基地」。傳統農業正向現代特色農業轉變,引導全民參與發展茶葉、木薯、油茶等特色農業,在實現全民共富的同時,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2011年摘取了全國首個「中國高山茶之鄉」,被列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准化生產基地。

⑹ 福建三明大田縣的經濟和交通狀況如何,那邊是山區,交通會不會麻煩啊請如實回答,謝謝了!

額。做為大田人,很實在的說,交通不麻煩,至少在福建省內不麻煩。可惜沒火車也沒飛機,只能搭班車。聽著是山區,實際也是山區,但生活不貧困,城關某些地方房價還挺高。聽你提的問題中含什麼可支配收入純收入的,是怕來大田生活太窮苦吧?那你放心吧,這么絕對不會,大田有錢人也挺多的...和一樓說的一樣,吃喝玩樂挺全,雖然沒大城市那麼發達那麼繁華,就一普通縣城。

⑺ 大田縣的人口情況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3101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均溪鎮 70784、 石牌鎮 15393 、上京鎮 23430、 廣平鎮 34496 、桃源鎮 17832 、太華鎮 30446 、建設鎮 21419 、奇韜鎮 12555 、華興鄉 9403 、屏山鄉 11039 、吳山鄉 7807 、濟陽鄉 6735 、武陵鄉 9396 、謝洋鄉 6085、 文江鄉 16493 、梅山鄉 20042 、湖美鄉 11526、 前坪鄉 6138。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⑻ 大田作物和經濟作物都有那些

大田作物是指在主要家田裡種植作物,經濟作物是指主要糧食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等外的,主要是以獲取經濟收益為目的的作物,如棉花,油菜,甘蔗,葯材等作物.

⑼ 福建城市經濟排名

福建地級城市經濟排名:1.廈門市、2.泉州市、3.漳州市、4.福州市、5.莆田市、6.寧德市、7.龍岩市、8.三明市、9.南平市縣(市) 總排名 經濟實力競爭力 農業競爭力 工業競爭力 服務業競爭力 國民素質競爭力 教育競爭力 城市化水平
晉江市 1 1 10 1 1 4 6 4
福清市 2 2 3 5 3 2 2 5
南安市 3 5 4 6 4 6 1 10
惠安縣 4 4 7 7 8 3 5 31
龍海市 5 8 2 15 5 10 9 8
長樂市 6 11 11 4 6 1 10 35
閩侯縣 7 6 14 3 9 8 19 36
安溪縣 8 15 16 11 11 11 4 12
永安市 9 3 24 12 7 21 33 2
漳浦縣 10 13 1 14 14 17 8 24
莆田縣 11 21 5 8 23 9 3 17
福安市 12 14 18 10 11 24 11 11
永春縣 13 7 19 17 21 7 14 15
石獅市 14 9 42 9 2 13 35 27
仙游縣 15 23 13 18 10 32 7 24
南靖縣 16 22 12 16 26 15 32 14
德化縣 17 10 41 13 22 16 27 22
福鼎市 18 17 34 20 16 19 17 19
閩清縣 19 18 24 2 27 34 38 33
尤溪縣 20 28 8 27 24 13 16 23
永定縣 21 20 15 22 39 26 13 16
連江縣 22 31 20 34 13 5 15 29
邵武市 23 12 28 21 30 59 39 3
建甌市 24 32 9 39 19 36 20 1
詔安縣 25 26 21 30 18 23 24 34
東山縣 26 16 35 25 17 39 49 38
平和縣 27 29 6 50 15 32 18 29
羅源縣 28 24 33 19 28 12 44 53
古田縣 29 35 17 32 35 18 25 31
沙縣 30 33 36 23 31 20 41 21
漳平市 31 25 44 28 36 38 34 5
上杭縣 32 40 23 26 45 31 12 24
永泰縣 33 36 22 32 33 30 30 46
雲霄縣 34 27 32 40 32 41 28 37
建陽市 35 37 26 43 25 56 40 7
武平縣 36 37 31 42 41 27 22 41
長泰縣 37 30 43 29 48 21 50 48
霞浦縣 38 41 29 52 29 28 22 39
浦城縣 39 50 38 36 42 34 35 13
泰寧縣 40 34 52 24 38 49 54 50
順昌縣 41 43 45 38 34 53 42 20
武夷山市 42 19 48 54 49 46 46 17
長汀縣 43 51 29 48 46 48 21 9
大田縣 44 55 27 35 37 47 26 43
將樂縣 45 42 50 31 40 42 51 42
連城縣 46 45 37 46 43 55 29 28
平潭縣 47 54 47 58 20 25 31 47
華安縣 48 39 40 49 51 40 53 44
光澤縣 49 49 55 37 52 57 57 40
壽寧縣 50 48 53 47 55 44 43 58
寧化縣 51 58 39 56 44 52 35 54
屏南縣 52 51 55 45 53 51 47 56
建寧縣 53 56 46 51 54 29 55 55
明溪縣 54 44 54 57 47 43 58 52
松溪縣 55 53 49 44 58 58 52 49
柘榮縣 56 47 59 41 59 50 59 59
周寧縣 57 46 58 53 57 45 48 57
清流縣 58 57 51 59 50 37 56 50
政和縣 59 59 57 54 56 54 45 45

⑽ 大田的經濟

大田也是韓國的科技中心,大約70家領先的研究所都設在大德研究基地內,大德科技園區內有近800個高科技企業,相當於中國的中關村科技園和美國的「矽谷」。
因此,人們昵稱大田為「韓國的矽谷」,同時也是作為大德研究基地和國內外27個科學城市之間結成的WTA(世界科學城市聯合)事務局所在地。 城郊農業發達。工業以紡織(棉、絲、化學纖維)、皮革、釀造、造紙為主。大田已是全國的交通要沖。以大田為中心,可以游覽韓國中部的各種風物。
作為大德研究基地和國內外27個科學城市之間結成的WTA(世界科學城市聯合)事務局所在地,這座科學技術城市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它以高科技主人的身份用互動式展覽的方式把1400萬科技愛好者吸引到這里參觀。
大田還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擁有百濟王朝遺留下來的悠久歷史文化。
大田緊臨美麗的雞龍山國家公園和儒城溫泉,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

閱讀全文

與大田的經濟指標排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724
投資理財與宏觀經濟的關系 瀏覽:496
外部融資困難 瀏覽:704
燕郊49800民間互助理財 瀏覽:990
產權交易所管理辦法 瀏覽:516
科創基金和戰略配售基金的申購費 瀏覽:843
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舉措 瀏覽:221
8萬投資人徹夜難眠 瀏覽:240
12月28日上海金交所銅期貨價格 瀏覽:219
易方達基金網基金 瀏覽:381
p2p理財人跑路了怎麼辦 瀏覽:310
期貨橡膠未來 瀏覽:108
建行日鑫月溢理財產品 瀏覽:891
股票期權通俗 瀏覽:653
遠期外匯價牌 瀏覽:284
股票上的融表示什麼 瀏覽:739
理財資金算作銀行自有資金嗎 瀏覽:200
美元匯率現在是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356
什麼是外匯交易的點差 瀏覽:486
十英鎊人民幣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