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者張堯浠,您好,請問一帶一路對黃金有好處嗎
我認為是有好處的。一帶一路戰略也會對黃金行業和黃金市場帶來利好的影響和機遇;與黃金市場相互成就。
「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在於對外開放,鼓勵對外投資。其中當然也包括了金屬礦產的投資。特別是黃金基金的正式落地,未來我國黃金礦山企業走出去步伐將會不斷加快。在獲取更多境外金礦資源的同時,也加快了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所產黃金也可以選擇在境外銷售或進口至境內市場銷售。黃金行業對外投資增加。
還有黃金市場對外開放步伐加快。作為我國黃金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目前已有52家國際會員,並且這個數目還將不斷增長。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未來將會有更多沿線國家的黃金生產加工企業成為交易所的國際會員或其代理的國際客戶。還有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的國際黃金交易,也會活躍起來。
此外對於黃金市場投資來說,1000億元的絲綢之路黃金基金的啟動,也必將帶來充裕的市場資金供給。因為黃金基金並非是簡單的「提款機」,而是需要通過基金管理機構的投資運作來實現保值增值,那麼境內和境外的黃金市場投資便會成為其重要的投資渠道之一。
中國黃金市場對外開放步伐的擴大,也將有力地提升「上海金」在國際黃金市場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正規外盤交易的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的倫敦金也將會和國內上海金聯系起來,一起發展,國際化更為明顯。好處大大的。
2. 國際黃金交易平台有哪些
目前,國際上的黃金交易所有以下幾個:
蘇黎世:瑞士蘇黎世由於其銀行業雄厚實力的支持,20世紀30年代就已成為世界黃金交易中心之一。自60年代起,蘇黎世成為世界第二大黃金交易市場,瑞士三大銀行的共同努力,使得蘇黎世一直保持著世界黃金交易的中心地位。
英國倫敦黃金市場堪稱世界最古老的黃金交易市場,已有近300年的歷史。1968年以前,其在南非黃金的收購上及黃金儲備上都居於壟斷地位。但在1968年,倫敦金市臨時停市,給了蘇黎世市場一個機會,由此倫敦金市結束了它的壟斷時代。
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黃金期貨交易市場。自1974年12月31日黃金非貨幣化以後,該市就在世界黃金交易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在美國購買實金往往由小黃金交易商提供服務,因此通過電話進行期貨交易就成了交易主體。
日本是一個貧金國家,其黃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自1973年後,日本黃金交易商允許直接進口黃金。到1980年,日本黃金市場全部解禁,因而得到迅速發展。日本的黃金期貨市場有著重要的作用。東京的黃金交易量相當於紐約的三分之二。
新加坡的實金市場成立於1869年,1973年後,新加坡成為自由黃金交易市場。1992年,新加坡的黃金進口量佔全球黃金總交易的20%,更確立了該國在實金交易上的重要地位。
香港高度發達的首飾製造業註定了該地在世界黃金市場的重要地位。香港的"金銀業貿易場"日交易量為15-20萬兩,但是香港本土平台監管是比較薄弱的。
悉尼和墨爾本:悉尼和墨爾本作為黃金交易中心,是基於澳大利亞產金大國的優勢地位。
8、巴黎市場:巴黎市場由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兩部分組成。其有形市場主要是指在巴黎交易所內進行的外匯交易,其交易方式和證券市場買賣一樣,每天公布官方外匯牌價,外匯對法郎匯價採用直接標價法。但大量的外匯交易是在交易所外進行的。在交易所外進行的外匯交易,或者是交易雙方通過電話直接進行買賣,或者是通過經紀人進行。
3. 中國公布黃金儲備會對金價產生什麼影響
外債赤字對金價的影響,說明中國的黃金儲備量也越來越大了。
影響黃金的價格因素:黃金的需求與黃金的用途有直接的關系。
(1)保值的需要。
(2)黃金實際需求量(首飾業、恐怖事件等:
(3)投機性需求?
現在人民幣隨著經濟進步也慢慢升值了,足夠說明美國黃金儲備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吧、需求因素。
(4)財政、供給因素黃金儲備是央行用於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
直觀的黃金儲備量用數字來表現出來、其他因素。
(5)國際貿易。
(6)股市行情對金價的影響。
(7)各國的貨幣政策與國際黃金價格密切相關,還有就是這個國家的貨幣能否成為外匯儲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金融健康的重要指標。
(8)國際政局動盪、工業等)的變化。美元世界流通,世界也慢慢認可了、戰爭:
(9)美元匯率影響。
(10)通貨膨脹對金價的影響
中國央行採用SDDS標准來發布黃金儲備數據,除了與國際對接的戰略意義外,更有著未來通過每月發布黃金儲備數據消滅黃金市場預期中的「黑洞」的效果。眾所周知,隨著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不斷膨脹,國內外一直都有呼籲中國央行增持黃金儲備的聲音。隨著黃金市場從2011年由牛轉熊,呼籲中國央行增持黃金儲備的意見逐漸地演變為市場競相對中國央行增持黃金儲備規模的猜測。這樣的演變部分地出於黃金多頭對於中國央行增持扭轉黃金頹勢的渴望,也與中國黃金儲備數據並不定期發布有關。正因為缺乏權威的定期發布的中國央行黃金儲備變動數據,黃金市場多空雙方對於中國央行是否增持黃金儲備及增持規模的討論,變成了一場「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拉鋸戰,使得黃金價格趨勢因素展望中出現了一個無法用數據觀察來證實或者證偽的「黑洞」,成為黃金價格趨勢預期中的不穩定因素。
市場熱議的中國央行增持黃金儲備的規模是否與市場預期有落差,其實是長期以來中國央行增持黃金儲備缺乏權威數據披露的結果。未來中國央行按照SDDS標准每月披露黃金儲備信息,黃金市場有關中國央行黃金儲備變化的種種猜測將有定期權威數據的佐證。伴隨著 「黑洞」消失的信息透明化,中國黃金儲備變化將通過數據發布的陽關大道,而不是猜測流言的獨木小橋,對國際黃金市場產生影響。
在過去的幾個月,我看到如此多的誤導性標題,所以是時候來糾正這些錯誤了。
誤導的基礎來自這個事實,即中國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黃金。中國人看待黃金是從其整個歷史上的作用、背景來看,而不是像西方經濟學家傲慢地宣稱它是過時的遺跡。中國人買入黃金是為准備新的貨幣秩序,而不是希望做賺取利潤的交易。
把黃金的歷史作用與現實結合,我們都做得很好,持金時採用一個稍微更「中國」式的眼光,會給我們更准確的指示——是否有足夠的持金量,這樣可以使我們的投資組合多樣化,或者讓我們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賣出。
在中國人看來,黃金是比較謹慎的面對未來的指標。黃金會較少「賺錢」,而更多的是准備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
有了這方面的想法,讓我們對比最近一些西方媒體的標題與真正發生在中國的事件。考慮這些發展背後的信息,看看你的投資組合應該如何面對一個「中國人」的未來。《中國的黃金需求下降》——這個標題來自於主流媒體,中國今年購買的黃金數量比去年少。「5月的『黃金周』長假期間中國黃金需求下降了30%」。很多文章指出,在今年第二季度中國通過香港的黃金凈進口下降。「去年4月由黃金價格暴跌觸發的那種搶購狂潮,並沒有在今年重演,」Kitco公司報告說。
然而,這些文章忽略了中國政府現在允許黃金進口直接進入北京的事實。
換句話說,一些通常經過香港進口的黃金被直接運到北京。繞過正常的貿易路線意味著這些發貨基本上是秘密完成。可能會導致投資者作出有關黃金未來的不正確決定。
中國可能有意這樣做,以使特別的進口數字不能被追蹤。使得北京能繼續積累實物黃金,而不讓我們其他人知道數額。此舉並不意味著需求下降,正好相反。
不要忘了,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黃金生產國。
中國沒有如預期公布黃金儲量增加
一些分析師預期中國會在4月宣布其黃金儲備的更新數據。這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每5年報告一次,上一次報告是在2009年4月,這不僅是不準確的,而且忽略了一個關鍵點。
首先,在前幾年北京公開報告了他們的黃金儲備金額:2001年底,500噸;2002年底,600噸;2009年4月,1054噸。
在此之前20多年裡,中國沒有報告任何改變。
沒有5年時間表,完全沒有時間表可言。中國想要報告時就會報告,這是最關鍵的一點。
根據數量不同,這個消息可能成為黃金市場的主要催化劑。如果中國仍在購買,當然不想說什麼來推動黃金價格向上。
即使算上它們所有的采購數量,中國的黃金儲備比例仍很低。
幾乎每一個報告你都會讀到黃金儲備與它們的總儲備之間的關系。例如,在美國有73%的外匯儲備是黃金,而中國正式擁有僅為1.3%。即使世界黃金協會的報告也這樣說。
但這種計算是一種誤導。美國有最小的外匯儲備和中國擁有超過4萬億美元。
一個更實際的辦法是把黃金儲備和國內生產總值作比較。這將告訴我們,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有多少黃金可以用來支撐經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領導人顯然把准備外匯儲備之類擺在首位。
顯示了按照國內生產總值計算方面持有黃金的前6名。注意當中國的黃金佔GDP的比例從上次報告的1054噸增加到估計的4500噸時發生了什麼。
在黃金儲備達4500噸時顯示,中國將與世界上最大的黃金持有者在同一個水準。事實上,中國將比其他所有國家擁有更多的黃金,除美國之外。這可能更加真實地反映中國的目標。
這種思路是假定了中國的領導人有一個既定目標,即要積聚多少黃金。可能是這樣,也可能不是這樣。
4. 絲綢之路對中國和外國的影響
1、絲綢之路是中國與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窗口之一。
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的絲織品在歐洲享有盛譽,特別是在羅馬帝國,將中國的絲織品當作珍貴物品,稱中國為「絲國」;當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曾穿著絲袍出現在劇場,轟動一時,後來穿中國絲袍成為羅馬上層的社會風尚。
中國的西漢和東漢時期,處於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步繁榮階段,早已創造出儒教、長城、秦始皇陵等至今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成就;當時的歐洲正是羅馬帝國時代,處於奴隸制社會鼎盛階段,歷史上記載的是愷撒大帝和屋大維的故事、基督教的故事。
中國文化影響了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羅馬文化也影響了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當時東方和西方兩大文明地區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相互交往和相互吸收,所以通往中國的絲綢之路在世界文化交往的歷史上是有非常的意義的事件,遠比新航路開辟早1500年。
2、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西域少數民族接受先進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技術和絲織品以及金屬工具傳到西域,極大地促進了西域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3、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
中國古代的世界壯舉有長城、秦始皇陵、大運河、敦煌莫高窟,舉世公認,遊客如梭;比較起來,絲綢之路完全可以列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的壯舉,因為它表現了中國人向世界開放的前瞻性。其次,歐洲與中國沒有往來,古代的中國人也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即使到了後來的清朝,中國觀念影響下的朝鮮有一幅《世界地圖》,將中國作為中心占據全圖,周圍是一圈大海、再一圈堤壩,海洋中用不計其數的小長方條表示許多島嶼包括日本以及許多根本無法知道的「小人國」、「女人國」等。
直到鴉片戰爭時,中國的皇帝還自認為中國是「天朝上國」,鬧出了許多笑話。可是,早在鴉片戰爭以前大約2000年的西漢,中國人就在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大量准備了。
4、絲綢之路是現代中國西部開發最需要了解的第一個故事。
今天,加快西部大開發是黨和國家在世紀之交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21世紀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從歷史的角度看西部開發,首要任務之一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經濟中心的西部有過的繁榮及其原因,了解遠在2000年以前的絲綢之路的歷史。
(4)國際黃金註定又是一綢戰擴展閱讀: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人李希霍芬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以南海為中心,又稱南海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三國至隋朝,繁榮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現代演變
石油使絲綢之路重新成為世界的樞紐地區——絲綢之路變成了石油之路。絲綢之路的一個新時代開始到來.土庫曼總統來華訪問,歡迎中國到裏海開發石油資源。
行前,土庫曼總統還宣布將向中國領導人贈送該國最珍貴的禮物汗血寶馬。寶馬和石油,一是古代畜力,一是現代能源,它們如此奇特地交織在一起,不由讓人回想起遙遠的絲綢之路年代。
"絲綢之路"貿易通道的復興,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中國已經開展了大量關於"新絲路"的外交活動,但中國更需要將"絲路外交"提升到戰略的高度。
原因在於"絲路外交"的開展不僅有利於中國突破當前的貿易和能源困境,而且也可以極大地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實質性地改善中國的安全處境。中國在"新絲路外交"中應該注意防範非傳統安全威脅,利用好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種國際協調機制,並避免惡性的大國競爭。
5. 黃金 絲綢
古代人包裹黃金都是來用布,這布是越自細越好(以免磨損黃金),所謂不能接觸,是因為在古代這兩者都是貴重物品。
聽說過「金帛」這個詞沒?金指的是黃金,帛指的是絲綢。在某一個時期,絲綢和黃金是同價的(絲綢又稱「軟黃金」),所以不用絲綢包黃金,有點奢侈。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絲綢不能接觸黃金」的說法。還有一說,是說這兩者放在一起有「露富」的嫌疑,說這家人太有錢了。
現代是可以的,現代的技術生產絲綢已經可以大批量了,而黃金的儲備量卻較之古代沒有增加,所以現在的絲綢沒有黃金貴重。你可以用絲綢包裹黃金。
6. 中國古代「絲綢」的價格堪比黃金,由什麼因素所決定的
物以稀為貴啊,價格是供求關系決定的
7. 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對黃金市場有什麼影響
你好,具體來說,「一帶一路」戰略可能對黃金行業和黃金市場帶來的影響和機遇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黃金行業對外投資增加。「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在於對外開放,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鼓勵對外投資。我國政府發布的願景和行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拓展相互投資領域,其中也包括了金屬礦產的投資。可以想像,隨著該項戰略的逐步深入推進,特別是黃金基金的正式落地,未來我國黃金礦山企業走出去步伐將會不斷加快。其投資模式很可能是直接從境內融入人民幣資金,再到境外沿線國家直接以人民幣投資;或者以內保外貸等形式在境外融入人民幣,再投資於境外礦山項目,從而在獲取更多境外金礦資源的同時,也加快了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所產黃金也可以選擇在境外銷售或進口至境內市場銷售。
二是黃金市場對外開放步伐加快。作為我國黃金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目前已有52家國際會員,並且這個數目還將不斷增長。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未來將會有更多沿線國家的黃金生產加工企業成為交易所的國際會員或其代理的國際客戶。特別是俄羅斯、印度、土耳其等具有深厚黃金供需基礎的國家,其所供給或需求的黃金都可以通過交易所國際板的渠道進口或轉口。
此外,對於黃金市場投資來說,1000億元的絲綢之路黃金基金的啟動,也必將帶來充裕的市場資金供給。因為黃金基金並非是簡單的「提款機」,而是需要通過基金管理機構的投資運作來實現保值增值,那麼境內和境外的黃金市場投資便會成為其重要的投資渠道之一。中國黃金市場對外開放步伐的擴大,也將有力地提升「上海金」在國際黃金市場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8. 在位54年的漢武帝,卻花44年去打匈奴,為何揪著匈奴不放呢
漢武帝乃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他於後元三年(前141)登基,共計在位54年。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讓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自元光二年(前133)起,他一直致力於消滅匈奴,花了整整44年才成功。這執著的勁兒不禁令人疑惑:為何他揪著匈奴不放?
總結
一代雄主漢武帝,生逢其時,他從父親漢景帝手裡接過了一個強大帝國,同時上天也給他安排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匈奴。這個對手給他的祖先帶來了太多的屈辱,給他的百姓造成了太多的苦難,這個對手更是橫亘在漢帝國崛起道路上的攔路虎。深謀遠慮的漢武帝怎麼能放棄這個洗刷恥辱、彰顯國威、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漢民族的恥辱似乎註定就是輪到漢武帝來洗刷,漢民族的榮耀似乎註定該由漢武帝來發揚。
9. 黃金的作用和地位
由於黃金的稀缺性和完美的自然屬性,很早就被人們看作財富的象徵,在歷次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發展變化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金本位制時期,黃金是一國經濟實力的代表,黃金越多表明購買力越強,實力越強,所以會出現歐洲殖民主義者到處搶奪黃金。19世紀初開始實行的金本位制及黃金美元本位制,黃金的尊貴地位進入鼎盛時期。直至20世紀的多半時間內,黃金充當著世界貨幣,活躍在經濟流通領域和國際金融市場。1978年「牙買加協議」生效後,黃金在制度層面上被取消了世界貨幣的地位,但並不等同於黃金在實際生活中的貨幣功能已經消失。正如凱恩斯在咒罵金本位制為「野蠻的遺物」時,卻也不得不承認黃金「作為最後的衛兵和緊急需求時的儲備金,還沒有任何其他更好的東西可以替代它」。如今,黃金的魅力仍然體現在其所承擔的貨幣職能上,在現代金融制度下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尤其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
1 充分認清黃金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的地位與作用
1)黃金在當前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各國維持貨幣體系和貨幣制度信心的基礎,黃金的儲備作用仍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
盡管在當今的經濟形勢下,黃金已不再當做一般等價物,用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但各國央行仍視黃金儲備為資產負債表中外匯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依舊是世界黃金存量的最大持有者。黃金作為世界國際儲備資產仍保持一個相當高的比重。據中國黃金協會統計,2011年9月世界官方黃金儲備為30707.1t,占目前已開採的全部黃金存量140000t的21.93%;而美國、德國、義大利及法國等國家,黃金儲備均在其全部外匯儲備的50%以上(表1)。這說明黃金仍然擁有儲備價值,並有相當大的比例存在於金融領域。各國央行可通過國際黃金市場吞吐黃金來調節其國際儲備的品種,調節國際收支;在國內市場上也可通過黃金買賣調節基礎貨幣供應。儲備黃金除了出於政治目的外,一個重要考慮是加強本國在現行國際貨幣體制中的安全性和獨立性,確保儲備貨幣的流通性和價值不受別國意志的制約。
表1 世界黃金儲備前10名的國家、地區和組織
註:資料來源為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
盡管一些國家正在考慮重新估價黃金儲備,但世界各國的黃金儲備減少的幅度並不大,許多國家經常利用吞吐黃金來平衡外匯收支。雖然歐元和美元是世界上最強的兩大貨幣,但對不使用歐元和美元的國家來說,黃金仍然是重要資產。擁有世界最多黃金儲備是美元堅挺的基礎,一旦美元發生疲軟,黃金有可能再次演變成穩定匯率的工具。事實證明,當一些國家出現外匯短缺或需要大量進口的情況,也不時通過出售黃金來獲得外匯,或者出售其生產黃金的一部分或全部,作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如南非,有時外匯收入的51%來自出售黃金。此外,在黃金完全市場化的前提下,匯率和黃金儲備掛鉤,可以防止通貨膨脹和美元、歐元劇烈波動的風險。
2)黃金是金融危機的避風港,是應對嚴重突發事件,如社會動盪、戰爭、自然災害等最佳的避險工具。
在當今美元和歐元堅挺的時期,黃金大有黯然失色之勢,但這是以美國經濟增長勢頭良好為前提的,但美國經濟尤其是其股票市場存在著巨大的泡沫成分,歷史事實證明,當發生嚴重突發事件,如金融危機、社會動盪、戰爭等,黃金是最佳的避險工具。一次大的金融危機就會使普通貨幣迅速貶值,而以黃金為基礎的貨幣則會安全運行。一旦美國經濟出現危機,美元受到重創,黃金可以規避風險。
1997年,一個事件註定被寫入世界金融史——韓國的「捐金救國」,從而引發人們對黃金價值的重新認識。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東南亞,風暴所到之處,富人財富「縮水」,窮人更加貧困,本國貨幣大幅貶值,樓價跌了一半,藝術品更是無人問津……奇怪的是,只有祖上傳下來的黃金和結婚時買的金戒指在這場金融風暴中倖免於難,而且本幣標價的黃金價格比危機前上漲了一倍多。在金融風暴中各國外匯儲備告罄,國家收支發生困難,黃金再次顯示了「亂世英雄」的本色。人們在電視上看到,韓國上到總統、下到平民「捐金救國」,從壓箱底的金錠到脖上的項鏈。短短幾個月,韓國從民間募集了700 t黃金,價值70多億美元,緩解了韓國的國際收支,韓元開始穩定。
美國「9·11」事件發生之後,國際金價曾經迅速上漲了20多美元。隨後國際金價便走上了一條上漲的不歸路,創出24年半新高,黃金也因此成為眾人矚目的避險資產選擇品種。
2005年以來,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國際局勢的不安定。倫敦發生的致命爆炸案、印尼雅加達的爆炸事件、阿富汗南部赫爾曼德省發生爆炸事件、約旦首都安曼3家豪華酒店爆炸事件等都曾使國際金價大幅上漲。而市場對颶風「卡特里娜」過後美國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心存擔憂,買入黃金以求避險,從而推動國際金價逆勢上升。2008年至今,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債務危機不斷蔓延,美國債務危機一度白熱化,使得黃金價格屢創歷史新高。世界各國都把黃金儲備用作防範國內通貨膨脹、調節市場的重要手段,黃金仍是各國對付金融危機和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重要工具。
2011年黃金價格更是出現快速震盪上升趨勢,國際金價在2011年7月份一度沖破1900美元/盎司的大關,目前仍保持在1600 美元/盎司以上,國內金價也同樣,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交易價格在2011年9月最高達到393.48元/克。
可見,世界各國都把黃金儲備用作防範國內通貨膨脹、調節市場的重要手段,黃金仍是各國對付金融危機和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重要工具。
2 增加我國黃金儲備,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截至2010年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為28 473.38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但從儲備資產來看,結構較為單一,即使在目前美元貶值的情況下,仍主要以美元資產為組成部分。這些外匯儲備以美國政府債券為主,黃金儲備據公布資料約為1054.1 t,占外匯儲備百分比為1.6%,低於其他發達國家採用的3%~5%的一般標准。增加黃金儲備,是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大事。尤其是在人民幣兌美元持續升值,美國也一直在施壓人民幣升值,這將導致外匯儲備縮水。在儲備各國貨幣均將貶值的情況下,我國政府勢必增加黃金的儲備比例。隨著我國外匯儲備的大幅度增加,我國黃金儲備比重增加是必然的趨勢。
首先,從保值、增值的角度來看,應加強我國外匯儲備結構多元化,包括提高黃金的儲備比例。在美元逐漸退出世界貨幣角色的歷史時期,若無其他國家的貨幣能取代美元成為新的世界貨幣,黃金則必將重佔世界貨幣的寶座。表現為在各國的硬通貨儲備中,黃金將佔有越來越大的份額。黃金的價格(與各國貨幣的比價)也會不斷上升,並且越往後上升越快。因此,搶在其他國家拋售美元搶購黃金之前盡早建立大規模的黃金儲備,不僅關繫到國家重大的經濟利益,而且具有重大的戰略利益。因為,「從長遠考慮,國家外匯儲備中保障金融安全的結構份額應增加黃金儲備的比例,這比增持任何國家的貨幣資產都安全。」因為一旦發生美元急劇貶值的情況,我國外匯儲備將大幅度縮水,我國經濟將遭受沉重打擊。
其次,隨著人民幣國際貨幣地位的日益上升,其匯率制度也將逐漸自由化,而要維護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市場的重要地位,維持其幣值的相對穩定,就要以一定數量的黃金作為支持。而且隨著人民幣匯率逐漸實現自由浮動和自由兌換,作為天然國際貨幣的黃金將成為居民和機構資產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人們保值避險的主要選擇。目前,受通貨膨脹壓力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人們開始考慮資產的保值避險問題,在未來的資產組合中,人們將在人民幣資產、外匯資產和黃金中進行資產配置。民間儲藏黃金保值避險同樣符合國家經濟安全需要。
3 加大黃金礦產勘查、開發力度,最大限度滿足國家對黃金的需求
1)20世紀黃金一直是全球勘查開發熱點,受到各國政府的普遍重視。
自70年代以來,黃金業是最具吸引力的產業,各國對黃金勘查投資有增無減,全球形成了一股此起彼伏的找金熱潮。黃金勘查投資一直雄踞固體礦產勘查投資榜首,因而也是近年發現新礦區最多的礦種。
近年來,許多國家出台新的礦業政策,加強了對黃金勘查、開發管理,突出黃金資源國有的戰略地位,限制甚至禁止外資參與勘查、開發,如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家表示限制甚至關閉外資進入本國黃金領域的大門。2005年年初,俄羅斯政府公布了禁止外國資本進入的首批戰略礦產清單,其中就包括黃金。而實際上,近7年來,俄羅斯沒有允許拍賣任何一處大型自然資源產地。
2)我國黃金勘查、開發態勢良好,黃金工業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可持續發展也面臨著後備資源緊張等問題。
「八五」以來,我國固體礦產勘查費用半數投向黃金,使儲量有大幅度增長,產量也大幅度增長,進入世界主要產金國的行列。截至2010年年底,金保有儲量資源量居世界第三位,而黃金產量已連續4年穩居世界第一。但由於資金投入不足,地質找礦的難度加大,每年新增探明資源/儲量與礦山消耗資源/儲量相比仍有較大的缺口。據全國礦產資源/儲量通報統計,我國金礦保有儲量/資源量呈現下降趨勢,黃金地質資源靜態保障程度不足6年,嚴重威脅著黃金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探礦增儲步伐勢在必行。
我國黃金儲備比重增加是必然的趨勢。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要購入400 t黃金;如果黃金儲備比重從目前的1.6%增加到10%的國際平均水平,將需要購買超過3000 t黃金。同時,民間黃金需求量呈上升趨勢,供需差達到20%~30%。這些為當前及今後黃金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國家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已經將黃金列為戰略資源,是國家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強調了其對國民經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間已經出台政策對外商投資黃金進行新的限制。對《指導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黃金勘探、開採的有關內容進行了調整,將原來鼓勵類項目中「低品位、難選冶金礦開采、選礦(限於合資、合作,在西部地區外商可獨資)」修改為限於合資合作,取消了「在西部地區外商可獨資」的內容。凸顯了黃金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的戰略意義。
當全世界地勘工作處於正向上升起步之時,我國應克服重開發、輕勘查資源耗竭帶來的影響和危機,抓住時機,加強黃金的勘查力度,保持黃金工業可持續發展,改變我國黃金資源居世界第15位的狀況。
(卿敏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