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中国金融年鉴2016,知网上只有2015的,写论文还需要2015年的数据
数据圈论坛上有电子版的2016年的,楼主需要可以直接去下载
⑵ 请问哪位告诉我,我国融资租赁业最近几年发展的统计数据资料
自2007年金融租赁业务开闸以来,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租赁企业迅速扩张,融资租赁行业一路高歌猛进。"十一五"期间,中国融资租赁业一直呈几何基数式增长,业务总量由2006年约80亿元增至2010年约7000亿元,增长了86倍。2011年,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加上国家有关部门对金融租赁企业的业务发展采取规模控制的政策,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到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9300亿元人民币,比年初7000亿元增加约2300亿元,增长幅度降为32.9%,行业进入理性的代数式增长时代。2012年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再次上涨66.67%,达到15500亿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融资租赁业的收益率可分为三档,较低的一般在8%-9%,主要是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他们往往只做单笔在亿元以上的优质大单;中档的为10%-13%;较高的为15%-17%(一般是小企业、小设备)。
可以看出,融资租赁公司的利润均达不到17%,这种情况下,先交全额17%的税,使得融资租赁公司不仅看不到收益,而且连部分本金也要先期纳税,极易造成融资租赁企业现金流中断。环比增长为零是对"营改增"最明确的回应。
融资租赁首现停滞,正说明行业发展仍处于成长初期,需要政策的持续扶持,理性增长掩盖不了行业内里的稚嫩。然企业定不会任其延续,目前业内的呼声引起财政部的高度重视。9月13日,财政部《关于融资租赁营改增政策修改的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已下发到多家融资租赁公司,行业财税政策有望回归"营改增"之前。无论如何,融资租赁行业将会继续发展,行业前景十分良好。
总之,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前景十分广阔。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⑶ 中国金融行业就业数据
金融服务业:2009年是道坎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2007届一位姓郝的毕业生目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信息公司工作。他说,在前不久的深圳校友聚会上,由于大多数参加者在金融服务业就职,所以大家都对金融风暴的蔓延感到担忧,害怕裁员会影响到自己。但他说,参加聚会的校友们都预计,目前受到的影响还不大,2009年才是一道真正的坎,对于这一拨毕业的学生是个真正的挑战。
目前,金融服务业的裁人高潮仍在美国。最近两个月,处于风暴中心的美国到处都是裁人的消息。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自2006年12月以来,金融服务业裁员数已达17.2万人。10月中旬,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裁员消息曾一度震撼了国内证券市场,引发了对产生国内证券市场裁员风潮的担忧,但该公司公关部门人士却否认了这一消息,并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中金公司没有裁员,在金融危机下,中金公司的人员流动和往常一样,虽然市场不景气,但人才储备还是很重要的,优秀人才他们一样会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相当活跃的国内金融服务业人才招聘市场相比,今年明显冷清多了。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前不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今年仅有一家证券公司来校招聘。国内IT行业:尚未受到显著影响IT行业裁员的高潮也主要在美国。
据报道,温州市经贸委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7月初,该处对全市31个工业强镇和开发区的15521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有1009家企业停工或半停工,另有250家企业倒闭,合计1259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8.1%。这些企业的倒闭导致就业市场的萎缩,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系主任岳昌君认为,2007年,我国的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这些企业出现倒闭潮,对于就业市场而言肯定是不利消息。”房地产业:部分公司取消校园招聘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俊江表示,这次金融风暴始于次贷危机,反过来又对房地产行业影响巨大。他说,在美国,房地产行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按揭贷款,所以房利美和房地美才会在次贷危机中濒于破产。“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虽与美国有很大不同,但同样深受金融风暴的波及,因为房地产行业与金融行业密切相关。”
过去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异常红火,吸纳了不少大学毕业生,但今年这部分就业市场将面临很大萎缩。据报道,富力、恒大、美林基业这些房地产巨头今年底校园招聘几乎全部取消。郝建则证实,房地产行业的数据出现了回落,比如房地产中介行业,8月份的职位是1645个,9月份是1603个,出现了2.5%降幅。
⑷ 紧急求助历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占GDP比重数据
一、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公式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公式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增长的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其中:1、财政收入增长的边际倾向=增长的财政收入/增长的GDP2、财政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GDP的增长率 =(增长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增长的GDP/GDP) 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综合分析财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指标,也是反映一个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劣的重要参数。 通常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越高,表明该地区经济运行质量越好,经济结构越优。一般而言,伴随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分析评价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四、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⑸ 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统计数据,金融市场统计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通过人民银行官网统计数据,金融市场同对我进入市场现状。
⑹ 数据调研: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
一、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
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国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981-1995年累计发行国债4794.39亿元,国家投资债和投资公司债共313.98亿元,金融机构债1182.97亿元,企业债1738.3亿元,股票(A股面值)119.56亿元,大额存单1796.28亿元(中国证监会,1995)。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1978年为93%,1986年为87%,1991年为84%,1995年为83%。这一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虽呈下降趋势,但90年代以来下降缓慢,说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货币化)的过程。8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较快,进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来。
中国的储蓄主体在改革中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变为现在的老百姓。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改革前政府积累占总积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国内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5%,其中居民储蓄占1.2%,政府储蓄占15.4%,企业储蓄占18.9%。也就是说,1978年社会总储蓄的96.7%来自政府和国营企业。1978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只有210.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占当年社会存款总额的16.2%。
改革前,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银行的贷款也主要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的存款。1978年,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
199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4万亿,其中近3万亿是居民储蓄。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了,最大的储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资者是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了。国家通过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钱投资建设国有企业。因此,国营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说是在国家银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必然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来。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从1986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到1995年,共发行企业债1738.3亿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约4500亿,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个人股。国家股大多是靠过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价值折算的,实际现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个人股的发行可以使企业筹到现金,但能够被批准发行股票的企业实在是太少了。这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能筹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
在主要金融资产之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比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这些金融资产,都有一定意义上的所有权、参与权和处理权,并以此获得收益。但目前民间借贷、民间集资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可以概括为:储蓄主体在改革开放中由政府变为老百姓;国家政府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渠道狭窄;其他不动产市场刚刚起步。这就使老百姓把绝大部分积蓄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大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造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
二、中国的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
中国金融资产的变化过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货币化过程,另一条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货币化过程。货币化有两种含义:一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国家用印钞票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化,即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改革转轨过程中,产生超常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本文的货币化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7.5%,广义货币(M2)平均每年递增25%。广义货币增长率在这样长时期里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是少见的。据笔者保守估计,从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谢平(1994)估计,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4%。海外经济学家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实际综合赤字那么高(约占GNP的8-9%),通货膨胀率却不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化带来的铸币收入。
表2给出了中国货币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中国的广义货币(M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实属罕见。在1994-1995年间,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美国为59%,英国为104%,日本为114%,德国为70%,印度尼西亚为46%,韩国为44%,马来西亚为89%,菲律宾为50%,新加坡为89%,泰国为79%(国际货币基金1996年报)。中国的这一比重远远超过周边发展中国家,就是和英、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相当高的,仅次于日本。
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样高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在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货币与广义货币之比(M1/M2)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从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说,不仅广义货币增长快,而且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义货币中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大都压到银行存款上了。1995年现金净投放600亿,全社会流通现金量只比上年增长8.3%;M1增长16.8%;M2增长高达29.5%,比25%的控制目标高出4.5个百分点。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还可从各国金融资产结构比较中看出。表3给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结构的比较。1993年中国股票市值占GDP的9%,债券市值占GDP的11%。而周边国家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148%,债券市值平均占GDP的30%。英、美、德、日四个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75%,债券市值占GDP的74%。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落后于周边发展中国家。
三、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畸形的后果
1.企业负债率高。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数字,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990到1993年分别为58.4%、60.5%、61.5%、71.7%。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时,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75.1%,若扣除实际的挂帐损失,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3.3%(吴晓灵,1995)。
2.金融运行风险高。首先,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国家银行贷款年周转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转一次。第二,国有企业相互拖欠严重,国家银行应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达22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第三,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2.3%,如果按国家银行1995年底贷款余额为4万亿元算,大约有9000亿元的不良贷款。第四,国有银行经营困难。中、农、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润343亿元,1994年降为166亿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现除中国银行外的全行业性亏损。
3.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在总体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净亏损,亏损总额达34.1亿元。亏损企业比重从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这个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刚,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况略有好转,但总体经济效益仍不容乐观。国营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债务负担重,许多国营企业资本金不足,特别是1985年实行拨改贷以后,有些国营企业从固定资产投资到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国营企业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全都给银行还本付息了。
⑺ 中国近五年来的房地产价格走势图,及大概数据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
你上人大论坛上注册后下载那里的统计年鉴资料就好了
⑻ 哪里能查中国金融业对外投资数据呢
http://bbs.easybizchina.com/showtopic-7135.aspx
更多在这个网站上查 以下是部分
二、主要国家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特点分析
2005年至2006年上半年,排名比较靠前的国家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现选择英国、美国、法国三个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巴西、印度三个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跨国流动情况进行国别分析。
1、英国。2005年英国为世界第一大引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2005年英国吸引外资达1645亿美元,为2004年引资额560亿美元的3倍;对外投资额达1011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62亿美元。英国成为众多国际最大并购交易的目标国,这种外资增长受到了外资收购英国公司热的驱使。英国具有世界经济枢纽的优点,因为英国有简单易行的收购规则以及依托强势的商务服务业。同时,英国对投资来源的国籍不加限制,英国公众也很少关心投资者的来源。
2005年以及2006年初,被外资收购的英国公司包括O2电信公司,Abbey National银行,Marconi电信设备公司和P&O港口公司等,类似这些英国公司目前在国际收购市场上非常抢手。如西班牙Telefonica公司收购英国O2电信公司的交易额高达317亿美元;在全球酒业名列世界第三的法国Pernod Richard公司以小吃大、成功收购位居第二的英国酒业巨头Allied Domecq一案,涉及的金额为178亿美元;阿联酋迪拜港口公司收购英国P&O公司的交易额为82亿美元。正是由于这些并购交易,将英国推上2005年全球吸引外资最多国家的位置。
2/美国。2005年美国吸引外资额为1098亿美元,比2004年的1332亿美元下降18%,居第二位。2005年美国对外投资额仅为91亿美元,远低于2004年的2441亿美元。1996年至2005年,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净吸引外资额达1256亿美元,与其他西方六国形成了鲜明对比(详见表2)。
2005年至2006年5月份,美国吸引外资中并购额超过15亿美元的案件有21宗,涉及能源资源行业(3宗)、医药化工行业(4宗)、重化国防行业(2宗)、其他制造业(3宗)、信息通讯行业(2宗)、金融业(2宗)和其他服务业(5宗)。主要的并购案例有:英国INEOS石油公司收购美国Innovene公司,交易额为90亿美元;挪威Norsk Hydro公司收购美国Spinnaker Exploration公司,交易额为24亿美元;以色列Teva公司收购美国IVAX医药公司,交易额为87亿美元;瑞士Novartis公司收购美国Chiron公司56%的股份,交易额为59亿美元。
3、法国。2005年法国为第四大吸引外资国,金额达635亿美元。超过15亿美元的并购案例有4宗,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中比利时Solvay公司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法国Laboratoires Fournier制药公司。除荷兰外(皇家荷兰壳牌公司合并等技术统计原因),2005年法国是最大的对外投资国,金额达1156亿美元,主要得益于一些企业并购因素,四宗最大企业并购案金额就达480亿美元。
4、中国。2005年中国吸引外资为724亿美元,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名列世界第三。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大额吸引外资个案集中在外国投资者持有国内商业银行少数股份。如英国一投资者组合和新加坡Temasek公司分别认购中国银行10%和5%的股份,交易额分别达31亿美元和16亿美元;美国美洲银行和新加坡Temasek公司分别认购中国建设银行9%和5%的股份,交易额分别为30亿美元和25亿美元;美国高盛公司认购中国工商银行7%的股份,交易额为26亿美元。
5、巴西。2005年巴西吸引外资额为151亿美元,是南美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受2004年啤酒行业一次性吸引外资的影响,2005年巴西吸引外资比上年略下降30亿美元,但吸引外资投向集中于新企业的组建和外资再投资,投资的行业主要在制造业。
6、印度。2005年印度吸引外资额为66亿美元,创近年来历史最高点。但印度许多行业已经对外资开放,受“自动路线”(automatic route)政策的影响,外资进入印度仅需要通知印度中央银行即可,而通知央行也不是强制性的,因此经合组织认为,印度的吸引外资数据被大大低估了。
印度吸引外资的一个特点是吸纳了大量的海外业务外包,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一些大型国际信息技术公司纷纷宣布增加在印度的投资额。但2005年印度吸引外资更重要的趋向是在制造业和采矿业。这些因素都意味着印度未来吸引外资将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详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