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1、农抄业方面:“一条鞭袭法”的农业政策的实施,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工商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2、手工业方面: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丝织品行业的繁盛发展。
3、商业方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全国性商贸城市的出现(北京、南京);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4、资本主义萌芽方面:雇佣关系的出现,手工工厂规模扩大,分工细密了,雇工人数增加,资本家和劳工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1)明清金融机构覆盖小的原因扩展阅读:
自明朝万历年间以来,雇工的身份有所变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与雇主的依附关系减轻。反映到劳动市场上,雇主主要依靠“劝”的方式激励雇工努力干活。
清朝时期,在雇佣工人很普遍的江南,有一句俗语:“做工之人要三好:银色好,吃口好,相与好;作家之人要三早:起身早,煮饭早,洗脚早。”
“三好”是给雇工的工钱银子成色要足;伙食要好;态度要和蔼。“三早”是雇主先早起,以便叫雇工起床;做饭要早,不让雇工饿肚子干活;晚上早早烧好洗脚水,让雇工早洗脚早休息。
这些史料说明,明清时代雇工不是贱民,与雇主之间存在着权利义务的关系。为了做好生产,雇主对他们的基本权利是放在眼里的。
②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边贸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1:从08年金融危机开始到现在,国际环境动荡,这是一个风险。
2:中国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版加大权
3:中国正在试图从过去的出口拉动经济改为内需拉动经济,资金会更倾向于向国内贸易的企业。
4:自新政府上台后,政策较上一届政府更为强硬,尤其是X总理的经济学,就是拿银行首先开刀,例如今年6月的钱荒一样,银行的资金流动性也受到威胁,自身压力也很大。自然在对小企业贷款的事情上会收的更紧。
5:小企业自身信用相对较低,除非你企业有固定资产做抵押担保,否则仅仅是信用贷款的话,难度较高
6:越南政府政策近期无大的风神,应该与越南政策无重大关系。
7:还要考虑到你们公司以往的贷款情况和现在的行业前景等多重因素。当然,与银行内部的关系也是需要考虑的灰色因素。
③ 因金融机构原因使债务人上征信要怎么解决
按规定做,没差错
④ 请思考,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中来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自定了“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因此,能否化解和管控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金融灾难事件警告世人,有效的风险管控能够促进银行业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并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农信社要建成农商行,就必须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并采取科学的化解和防控措施。客观地讲,农村信用社对风险有一定的意识,但做得还不够,未建立并形成一套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如在贷款风险的识别中,对关联交易关注得较少;在客户信用评级过程中,主要依赖信贷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基于风险量化的信用评分模型、违约概率模型尚未建立和应用;目标明确、结构清晰、流程合理、职能完备、功能强大的风险管理传导机制也有待建立和应用;风险管理文化有待深层次培植。
⑤ 明清时期中央一级的金融机构名称是什么
户部专管钱财
⑥ 中国古代的金融机构为什么没有发展为近现代的银行
近现代的银行是工业化后才有的,为规模生产提供信用服务
⑦ 明清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内。
货币的作用容越来越大。
出现商帮
商品化农业发展的原因
1 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
2 粮食产量提高
3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变化
4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5 赋税制度的改革
经济全面发展的原因
生产力: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提高
生产关系:赋税制度的改革;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政治: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鼓励生产
民众的辛勤劳作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变化的原因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金融机构体系变化:大一统的金融百货公司——分业经营——混业经营趋势
原因:金回融市场不成答熟,监管不完善,机构内控制度有待改善、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有混业的趋势是因为:国家趋势的金融全球化,监管一体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等。
⑨ 金融机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实体经济需要有人推动,资本做为一种商品,需要从低价值的洼地寻找高价值的土堆。而金融机构就是搬运工,并从中获取中间价值蓬勃发展。
⑩ 明清时期,乔家兴衰的原因是什么
近期,央视一套播出的《乔家大院》引起了众多观众对于晋商的兴趣。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乔家经历了怎样的商业兴衰?晋商研究专家、山西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孔祥毅教授在山西财经大学做了一次专题讲座。
艰苦创业乔贵发
从明朝开始,晋商在中国历史上辉煌了500年,乔家起家比较晚,是在清中期,它活跃了二百来年,只有一半的时间。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发家很快,而且衰落也比较晚,这是乔家与其它商帮不一样的地方。乔家发展中有三个起到划时代作用的人:乔贵发、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乔致庸的孙子乔映霞。他们三个在乔家历史上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乔贵发,是乔家商业的创始人。他从小没有父母,在舅舅家长大,但他舅妈对他不太好,别人也瞧不起他。因为他说话不是很利索,就是非常老实,很能干活。大概在他青年时期、清乾隆六年,他去绥远、包头一带做小买卖。刚出去的时候和一位姓秦的徐沟人先开草料铺并经营豆腐、豆芽、烧饼、切面以及零星杂货,后来又经营银炉,打造妇女头上戴的头饰,两个人同心协力,省吃俭用,苦心经营,加上待人接物态度好,生意才日见起色,慢慢就起家了。
当时并没有正式字号,两人觉得应该起个名字,商量以后起名为“广盛公”。这是乔家第一个有名称的商号。乾隆后期,乔、秦两家把“广盛公”改为“复盛公”,经营油、粮、米、面为主。后又开设了当铺、估衣铺、钱铺,逐渐向外拓展。当时包头就是个农村,是内蒙古游牧地区和中原汉族地区交界的地方。当时包头的商会很大,代替
了政府的职能。这个地方势力最强的就是乔家,一直垄断着这里的贸易,资力越来越大,买卖越做越发达,财力越来越雄厚。后来,“复盛公”繁衍出许多子公司,最多时有14家,但许多财东抽大烟,逐渐撤走了资金,有人卖,乔家就买下来,到最后,秦家也撤资了,“复盛公”渐渐成为乔家的独门生意。这是他的发家史。
中兴家业乔致庸
乔致庸(嘉庆二十三年即公元1818年—光绪三十二年即1907年)享年89岁,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皇帝。他继承祖业,分家的时候取号“在中堂”。“中”指的就是中庸之道。
乔致庸坚信中庸之道,所以他认为经商首先要重信用,第二讲义,第三才是利。他按“信义利”这样的主张来排位置,所以也受到了顾客的认可。经过二十年的奋斗,“复盛公”的根基巩固,信誉日彰。光绪三十年为了扩大再经营,“在中堂”又独立资本,在包头增设了“复盛全”、“复盛西”。咸丰以后又增设了复盛菜园280亩及复盛协、复盛信、复盛油场等,统称“复字号”,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复字号”以其发达的商业促进了包头的市场繁荣,对包头城的形成和建设起了推动作用,故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而“在中堂”则凭借包头这些发祥地,垄断、操纵内蒙古市场,进而把商业字号陆续延伸至平津、东北直到长江流域各大商埠。
光绪十年(1884年)乔家创办了“大德通”、“大德恒”两个票号。山西商人的商业发展,必然要有资金调度,需要货币支付,因此从经营资本分离出来一种专门进行货币经营的机构,就是金融机构。在山西创造的金融机构里第一种是当铺,第二种叫钱铺,第三是印局,第四是账局,第五是票号。山西商人最早创造了这五种金融机构,其中票号生意做得最大,到了1900年以后成为了清政府的财政支柱。
自强不息乔映霞
光绪十年以后,晚清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生意不大好做了,但乔家仍然自强不息,最典型的代表是乔映霞,是乔致庸次子景仪之子,为乔致庸长孙,“在中堂”后期的家务主持人。
乔映霞事业心强,青年时代倾向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民国初年,“在中堂”由他当家,治家也很严格,兄弟成家后均让其另立门户,独立为生。还自命斋名,如“自强不息斋“、“退思补过斋”、“知不足斋”等,能看到他的思想。在他执掌家务期间,“在中堂”的生意又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乔家衰落始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1925年是北洋军阀时期,1925年冯玉祥部队向西北撤退,军饷由包头商号筹垫,乔家复盛公、复盛全、复盛西损失粮食300万担、还有银元等,合计大约150—190多万银元。1937年10月,日本军占领包头,复盛西、复盛公、复盛全3家当铺和估衣店并入日伪新银当;两家钱庄并入日伪的同和实业银行,资金、实物等一律交给了日本人,剩下少数商业苟延残喘。那些少数的商业一直到1955年的“一化三改”,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资产改革结束,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