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国际金融市场的起源

国际金融市场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1-02-05 04:52:42

㈠ 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

以美元为中心,离岸金融市场起源于欧洲美元交易。1973年和197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两次大幅度提高油价而获得了巨额国际收支盈余,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石油美元投放到欧洲美元市场生息获利,使得欧洲美元市场存款总额急剧增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因油价上涨而造成国际收支逆差的石油进口国,纷纷向欧洲美元市场举债,形成欧洲美元的现实需求方。因此,石油美元充实和扩大了欧洲美元市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元霸权地位日益衰落,美元危机频频爆发,美元地位极其不稳定,各国中央银行为了保持储备价值的稳定,也纷纷将原来持有的单一的美元储备转换成持有多种货币的组合,降低外汇风险。全球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资产的比重明显上升。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是由于人民币国际购买力的上升而必然发生的,导致国际货币市场人民币的外流和囤积。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避免。
为提高本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争夺国际金融市场份额,参与国际金融利润平均化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国家开始由政府推动建立本国的离岸金融市场。20世纪50年代,伦敦成为全球非正统货币金融交易中心。一个在美国境外经营美元存贷款业务的信贷市场最初是在伦敦出现的。近年来,伦敦的欧洲美元市场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性美元融通市场。后来,不仅美元,各国货币也在此成为直接交易的商品,并且形成了受供需关系调节的货币价格。(印证了马克思“货币即商品”。)
离岸金融市场是在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突破了交易主体、交易范围、交易对象、所在国政策法规等众多限制。第一,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吸纳了全球范围的剩余资本和资金;第二,离岸金融市场有其独特的利率体系,均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基准利率,是各种货币在国际借贷过程中的唯一参照标准;第三,离岸金融市场的经营环境和市场业务高度自由化,是一种超国家、无国籍的资金融通市场,货币借贷和外汇买卖既不受制于交易所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法规,又不受制于市场所在国的银行法以及外汇管制;第四,离岸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规模很大,是大型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以银行间交易为主,其业务往往带有批发的性质 。

㈡ 什么是金融专业 金融专业的起源

金融学专业主复要研究现代金融机制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经济的运动法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关于银行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理论与实务,关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与实务,关于金融宏观调控及整个金融经济的理论与实务,以及关于金融管理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主要研究方向有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投资学、保险学、公司理财。目前,金融学以取消先前的联考形式。各大学校都是采用自主命题、自主阅卷的方式组织考试。

㈢ 金融专业的历史起源

金融学来专业主要研究现代金源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经济的运动法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关于银行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理论与实务,关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与实务,关于金融宏观调控及整个金融经济的理论与实务,以及关于金融管理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主要研究方向有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投资学、保险学、公司理财。目前,金融学以取消先前的联考形式。各大学校都是采用自主命题、自主阅卷的方式组织考试。

㈣ 外汇的历史,起源。

外汇市场作为全球最大、最公平的投资市场,以前只面对银行和金融公司的投资领域开放,而随着外汇市场的发展,现在向全球的个人投资者开放,使个人得到与银行和大金融集团平等的获利机会。
1980年3月
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问世,跨国资本流动加速,将亚、欧、美等洲时区连成一片,外汇交易量从80年代中期的每天约700亿美元飙升至亚洲第一的外汇市场。
1990年5月
日本的外汇保证金交易更是在1990年股市泡沫破灭后迅速成长,并很快超越股票投资成为本国最大的金融投资产品,日本并晋升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外汇市场
2005年7月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居民年度购汇额达2万美金
2006年10月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行、中国工商银行陆续推行外汇保证金业务,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可经营人民币业务居民年度购汇额由2万美金提高到5万美金
2007年9月
中国正式成立国务院直属外汇投资管理工商,对中国的外汇储备进行全球投资
2008年8月
国务院发布了修订版《中国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央行调整政策取向,推行“藏汇于民”,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有外汇的自由度,鼓励境内主体对境外证券投资和衍生产品交易
2009年5月
据不完全统计,外汇日交易额达到3.2万亿美元,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已经是全球外汇交易的主要交易市场,中国大陆的外汇市场也在崛起壮大,已经成为亚洲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耀眼明星,成为全球外汇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㈤ 世界金融发展史世界金融发展史

五六百年前,由于受到交通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限制,人类的金融贸易活动通常还无法突破国界。但这一状况在此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迅速得以改观。
发生在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原有的时空距离。跨国性质的贸易交往、债权债务清算以及资本转移等活动不仅演绎出了最初始形态的国际金融现象,而且从一开始就包涵着有关国际金融纷争与协调的跌宕起伏。
此后,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网络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金融协作尽管长时间内都处在较低层次,但总体进程则不断呈现出加速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先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之后,为了重建国际货币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发展,不同主权国家之间展开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协调与合作。从1922年4月的热那亚世界经济与金融会议,到1936年10月的“三国黄金协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以及其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证。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欧洲中央银行和单一货币欧元的出现,象征着20世纪人类社会将国际金融协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㈥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

金融是经济的神经中枢,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秩序的确立代表着大国的崛起,金融秩序的变迁正体现着大国兴衰的过程。故D项正确。 

㈦ 外汇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

古代的外汇交易 外汇最早的交易出现在古时候。在《犹太教法典》时期,就已经出现“兑换商”,他们主要帮助别人兑换货币,然后收取佣金或者费用。

这些人在城市占据一个小角落,或者在外邦人常出入的寺庙外设摊。

在公元4世纪左右,拜占庭政府控制了一家垄断外汇交易的公司。

1472年,意大利创办了一家当铺,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形式上的“银行”——邦卡蒙台达电子锡耶纳牧山银行(BMPS)——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银行,直到现在仍在运营。

邦卡蒙台达电子锡耶纳牧山银行

在15世纪,为了满足纺织商人的货币兑换需求,美第奇家族(Medici)在国外开设了银行,并开始启用“往来账账本”处理交易。

这类账本可以显示外汇账户、以及与国外银行有往来的本国货币账户。

美第奇家族与达芬奇

17和18世纪,阿姆斯特丹的外汇市场保持活跃。英国和荷兰的代理人和商人有着非常频繁的外汇兑换往来。

现代外汇的起源

1850年代的美国,一家名为Alexander Brown & Sons的公司开始交易外汇,它被视为领先的市场参与者。

美国历史上的外汇交易先锋,还包括1880年代获得允许而进行外汇交易的J.M. Do Espirito Santo de Silva。

1880年,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形成,也因此,我们很多人认为这一年是现代外汇的起始年;

从1899年至1913年,外汇储备增长了10.8%,而黄金储备只增长6.3%,这象征着新兴外汇市场逐渐受到重视;

1902年,就在这一年,伦敦共出现了2家外汇经纪商;

1913年,全球外汇交易几乎一半都是以英镑进行的,这对英国资本市场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英国的外汇银行数量从1860年的3家上涨到1913年的71家。

尽管当时的英镑几乎统治了外汇交易,但是英国本身在20世纪初的几年里却是缺席状态。

外汇交易最活跃的中心却是巴黎、纽约和柏林。

伦敦及整个大英帝国在1914年前都相对沉默。直到1914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成立,美国银行系统开始印刷自己的货币—美元。1920年代,一些家族开始成长为外汇行业的重要人物。

1930年。在瑞士巴塞尔市成立了国际清算银行,建立该银行的目的在于为那些新独立的国家和面临收支暂时性逆差的国家提供财政支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协议签署。根据协议,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波动1%以内。

之后,尼克松总统废除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固定兑换汇率失效。 此后开始迎来浮动汇率系统。

布雷顿森林会议

1972年至1973年3月,由于布雷顿森林协议以及欧洲联合浮动协议的影响,外汇市场被关闭。

1973年是现代外汇市场真正的历史转折点。

在这一年,国家之间的汇率约束、银行交易及受限制的外汇交易时代结束,市场开始进入全面的浮动汇率时代。

现代外汇

1980年代中期,在网络出现之前,一种电子外汇交易形式就开始流行,即由路透开发的“Reuters Dealing”。

从现如今的标准来看,这个系统非常落后,但是在当时,它非常先进,它更像是实时可关闭网络沟通系统。

如果网络没有被发明出来,那么这套系统可能至今还在使用当中。

中国外汇发展史

中国于1994年成立官方外汇市场,此后人民币呈现逐步升值的态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政府仍强调整保持人民币的稳定;但在市场建设方面有了进展,将于4月1日将推出新的交易品种--欧元。

以下是中国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主要事件简述:

1994年以前,人民币兑美元一直趋于贬值:1979年1美元兑1.5元人民币,到1986年为1美元兑3.5。

1994年,实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1994年4/4,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约为8.6。

1996年12月,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资本项下依然实行严格管制。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泰铢等亚洲货币竞相贬值,日元兑美元一度创下七年以来的低点至147日元水准,但中国政府自始至终恪守人民币保持稳定,并采取多项配套措施。

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波动区间为8.2800-8.2770元,而8.2800元被看作是人民币贬值与否的重要关口,央行进场护卫频繁。 *1998年7月开始,央行进行外汇大检查,审核企业超过一定限额的购付汇的贸易真实性。

1998/9/1,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以走私、逃汇、洗钱与骗税等为目的向银行骗购外汇的,分别按走私犯罪以及逃汇罪,洗钱罪,骗取出口退税罪定罪处罚。

1998/9/29,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国内企业将在境外资本项下的外汇于10月1日前调回国内,未经特别批准,不允许在境外资本帐户下保留外汇。

2000年,人民币兑美元波动区间一度扩大,市场揣测央行意欲放宽人民币波幅。

2000/4/12,人民币兑美元收市跌破8.2800元关口至8.2830元。

2000/5/25,人民币汇价连续两日升破8.2770元关口,分别收报于8.2764元和8.2768元。

2001年,中国加入WTO关键一年,人民币兑美元进一步走升,运行区间移至8.2760-8.2800。

2000/12/1,人行允许居民个人与其直系亲属在境内外币账户的资金划转;上调了自费出国(境)留学供汇额度,以更好的满足居民的用汇需求。

2000/12/11,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但并未承诺完全开放资本市场。

2000/12/24,人行行长戴相龙发表署名文章指出,虽然中国加入WTO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将增多,但预计今后五年外汇储备稳步上升,人民币汇率可保持长期稳定和坚挺。

2002年 1/15,戴相龙称,欧元目前为中国外汇储备中第二重要货币。他同时指出,日元贬值对人民币汇率会产生压力,但人民币仍将保持稳定;1月31日日元兑美元跌至135水准,成为39个月以来新低。

2002/2/4,中国银行副行长李早航撰文指出,在日元持续贬值的背景下,中国在必要时应当对人民币实行适度贬值。这与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官员与主要媒体对人民币贬值避而不谈形成鲜明对比。

2002/3/11,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戴相龙再次表示,日元贬值对中国构成一定的压力,但人民币可保持稳定,不会贬值,亦不会大幅升值;人民币自由兑换条件不成熟,应循序渐进推进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

2002/4/1,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通欧元兑人民币的交易。

2002/6/1,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推出外币拆借。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根据《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15年8月,中国央行启动新一轮汇率改革。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即日起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中间价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将相当程度上与美元脱钩,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之后的又一个国际储备货币,并成为其中唯一的新兴经济体货币。人民币正式入篮也被各方视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改革的新起点。

根据2015年上半年的交易数据,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即期交易主要集中在美元对人民币交易,占比93.71%;在非美元交易中,主要是欧元、日元、新加坡元和港币,占比分别为1.79%、1.35%、1.55%和0.65%。在远期和掉期市场,绝大部分均是人民币美元交易。在外币对交易中,USD/HKD以及EUR/USD占比最多,分别占比56%以及30%。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已推出九个货币对的直接交易,但受客盘需求和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上的交易币种集中度仍较高。

虽然现在中国大陆还没有真正放开外汇交易市场,但是这些年随着国内投资者对外汇投资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一旦中国外汇市场开放。中国的百姓或许很快就会看到全民炒外汇的盛况。相信那一天的到来,不会太晚。

㈧ 金融期货交易的起源

买卖双方按照成交时约定的价格和时间进行交割或帐目轧抵的金融工具合约交易回。
金融期货答交易是在商品期货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瓦解,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在这种体系下汇率与利率相互影响,波动剧烈,给资本投资、国际贸易及经济生活带来巨大风险。1972年5月16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下属的国际货币市场开办了第一笔金融期货──货币期货交易。以后,又陆续开办了黄金期货、抵押存款证期货、公债期货、商业票据期货以及股票指数期货等交易。美国首创金融期货交易后,其他一些国家相继仿效。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利率波动加剧,金融期货交易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

㈨ 论述国际投资的起源和发现历程

国际投资的起源和发展

一、形成和发展阶段
形成过程:国际商品资本—国际货币资本—国际生产资本
1、初始形成阶段(1870年—1914年)
1870年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
特点:
(1)借贷资本和证券投资形式占主导地位,约占国际投资总额的90%左右
(2)投资国主要是欧洲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债权国为英、法、德
(3)东道国主要是当时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国家
(4) 投资产业主要是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

2、低迷徘徊阶段(1914—1945年)
特点:
(1)国际投资总额有所增长,但幅度不大
(2)主要投资国地位发生了变化
(3)官方投资规模扩大。

3、恢复性增长阶段(1945—1979年)
特点: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
(1)美国对外投资霸主地位进一步确立
截止1960年底,美国、英国、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投资的累计额分别为662亿美元、220亿美元、115亿美元、31亿美元、5亿美元;到1970年底,美国、英国、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投资的累计额分别为1486亿美元、490亿美元、200亿美元、190亿美无、36亿美元。
(2)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逐步提高
(3)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对外投资舞台
到1969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达到1100个。印度、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中国台湾省以及中东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了对外投资。

4、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
特点
(1)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2)美、日在国际投资中地位发生变化
80年代后期,日本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在1985年结束了其长达67年的债权国地位而沦为债务国,其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3)国际投资重点向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4)发达国家资本对流形成大趋势。

5、高速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1)FDI的规模剧烈波动
(2)经济高增长地区成为FDI的热点
90年代,美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再度上升,成为世界头号对外投资国,而日本在国际投资中地位则下降。
(3)跨国公司在FDI中所承担的角色日益突出
(4)FDI 的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
(5)跨国并购成为FDI的主要方式。

二、“二战”后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 科技革命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性因素

2 生产资本的高度集中和垄断——物质基础

3 追求更高的资本利润率——内在动因

4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扶持和保护
(1)纳税优惠政策
税收抵免(Tax Credit)
税收饶让(Tax Sparing)或税收豁免(Tax Exemption)
税收延付(Tax Deferral)。即投资国对海外公司的投资收入,在汇回本国之前不予征税 。
(2)提供信息服务和情报
(3)实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5 东道国利用外资政策变化——国际投资的助推器
A、财政激励
B、金融优惠(赠款、贷款担保与补贴等)
C、建立经济特区、科学园区等
D、提供法律保障和投资承诺
E、其它措施:如提供信息、为技术合作与技术扩散提供便利等。

6 金融市场一体化和交通通讯国际化——重要条件

7 国际投资环境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国际直接投资新动向及发展趋势
1 FDI规模总体上持续增长,但势头有所减缓
1990年OFDI存量为17214.6亿美元
2000年OFDI存量为60864.3亿美元
2003年OFDI存量为81968.6亿美元
2007年OFDI存量已超过15万亿美元
2010年OFDI存量为18万亿美元
2、发达国家资本双向渗透占主流,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很不平衡(见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的前10位)原因:
(1)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
(2)集团内部相互投资增加
(3)发达国家投资环境优越

3 国际直接投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受到青睐
转向服务业的原因分析:
A. 它体现了服务业在经济整体上的地位上升:2001年,该部门平均占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72%,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2%,占中东欧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7%。
B. 许多服务是无法交易的,它们只能在消费当地生产。因此,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是将服务带入国外市场的主要方式。
C. 各国已放宽了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限制,使增加流入量成为可能,尤其是进入以往对国外关闭的行业。
D.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中东欧国营公用事业的私有化浪潮。

4 国际投资方式灵活多变,跨国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的新形式
跨国战略联盟(Trans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跨国企业,在共同投入互补性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形成协调运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按形式分:
(1)合并式联盟
(2)互补式联盟
(3)项目式联盟
按具体内容分:
(1)股权式联盟
(2)产销式联盟
(3)技术式联盟
组成战略联盟的原因:
(1)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2)分摊巨额研发费用和投资风险
(3)增加新的市场机会,提高国际竞争地位。

5 国际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中国家对外FDI能力增强
典型代表:
(1)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较富有的国家和地区
(2)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海尔案例)
(3)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

6、国际投资政策自由化成为大趋势,双边和多边投资协调合作取得新进展
投资政策法规变化的影响:
(1)改善了市场进入的条件
(2)改善了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
(3)改善了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
(4)相对降低了国际直接投资风险。

7、 跨国并购投资潮起潮落
(1)跨国并购投资金额巨大。
(2)跨国并购涉及领域广泛。
(3)跨国并购区位分布不平衡,欧美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并购较多。
(4)跨国并购动机趋向长期化,善意并购呈现上升趋势。
(5)跨国并购方式多样化,“强强”联合逐步取代“强弱”联合。

四、国际间接投资发展趋势
1、总体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2、国际间接投资继续大量流向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也受到投资者青睐
3、国际间接投资主体机构化趋势
4、国际间接投资种类衍生化趋势(双刃剑)
5、国际间接投资方式的证券化趋势(银行信贷比重下降,债券、股票融资增多)

㈩ 国际金融的起源是什么

航海~~~~有航海~~才有国际~~~

有了航海就有了掠夺~~版但同时也就有了贸易~权~~

有了贸易就有了金融~~~

后来又有了通货膨胀,经济危机~~~

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际的金融机构日趋成熟了~~~~
我这么觉得

阅读全文

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起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万欧元多少钱人民币汇率 浏览:749
123信托网 浏览:550
三安集团安信基金 浏览:475
22纽是多少人民币汇率 浏览:294
每日基金净值查询002021 浏览:523
零首付购房融资犯法吗 浏览:612
福牌阿胶股票 浏览:583
国通信托股东 浏览:104
基金如何净值表 浏览:61
诺安基金公司价值多少 浏览:745
融资额与股价的关系 浏览:296
企业融资利息 浏览:844
国家性融资 浏览:917
公募基金发售时间 浏览:398
融资余额东方财富 浏览:513
发行短期融资券利好 浏览:337
上海证券交易所港股通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指引 浏览:513
中金所国债期货手续费 浏览:813
爱投资ppt 浏览:688
原油外汇符号 浏览: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