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金融利来公司收购案列

金融利来公司收购案列

发布时间:2021-03-21 01:38:37

『壹』 请问各位:中国企业对美国公司成功的投资、收购案例。

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所负责的领区是美国中西部地区九个州,是美国传统制造业基地,集中了全美56%的制造业,《财富》全美500强企业中近120家位于领区内。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企业共在该领区投资设立了30家公司,投资总额约1亿美元,主要行业为汽车零部件、集装箱拖挂车、机床及组合生产线、手机电池、割草机等。近几年来,中国一些制造业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收购了一些美国企业,利用其国内母公司原有优势,在美国市场开展经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将中国企业在美国中西部地区投资并购的几个特点归纳如下,希望能为国内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些启示。

一、同业并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近两年来,中国企业在美中西部地区并购了四家美国制造业企业,基本上属于同业并购,例如大连机床集团并购了英格索尔公司下属的两家企业、秦川机床公司并购美国机床公司、深圳集装箱公司并购并成立了美VANGUARD集装箱拖挂车制造公司。通过并购,不但扩大了国产配套部件的出口,而且获得了被收购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力资源和品牌等,通过优势互补,提高了产品档次并增强了企业自身的实力。

例如,大连机床集团投资上千万美元,全资收购了美国机床制造业知名公司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成立了大连机床集团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DMTIngersollProctionSystems),主要从事组合机床(生产线设备)的生产和销售。

这个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公司,既有世界机床业的驰名品牌和销售渠道,又有中国低成本后援和大连厂在国内的25个销售网点。产品既在美国市场销售,又可满足中国市场需求。公司正常经营后,承接来自美国通用、福特及其他国家的订单,每台机床售价高达百万美元以上。

中国深圳集装箱北美公司投资收购了美国一家集装箱拖车生产企业。收购完成后,中集北美公司及时投入了部分设备和资金,完成了对原公司的技术和生产线的改造,聘请了资深专业人员负责新公司的管理、销售和财务。同时,中集北美公司注重利用国内母公司管理和技术优势,从国内采购部分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目前,该公司已经达到了年产8000台的设计生产要求,年销售额可达1亿美元以上。

陕西秦川集团有限公司,在密执安州投资收购了一家美国拉床(broach&machine)生产企业及其子公司。通过结合秦川集团在切削方面的技术优势,企业目前运转正常,除继续生产机床产品外,还将销售秦川公司产品。

二、获取销售网络、物流系统及品牌,延伸价值链

在美国中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面向当地市场。凭借投资并购,可以充分利用原企业的各类资源,包括销售网络、物流系统、品牌等,使中国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无形资产。

例如,大连机床集团收购濒临破产的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后,使其资金周转问题得到解决,公司摆脱困境、重整旗鼓进入了正常运营。该公司凭借在美机床业界的良好声誉,使得老客户接踵而来。来自通用汽车(GM)、福特汽车(Ford)、约翰迪尔拖拉机公司(JohnDeere)、德尔福公司(Delphi)、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er)和康明斯柴油机公司(Cummins)的订单使得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近两年的订单已经排满。

三、明确并购目标,选择合适方式和时机

坚持公司主业,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不盲目追求大而忽视强,在收购或投资前反复论证,选择最佳时机及时出手。

大连机床集团和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已经有20多年的业务往来。大连厂对英格索尔在机床业界的名望敬仰已久,对其产品技术、质量、市场甚至领导层性格特点都非常熟悉。在通过知情者得知该企业经营不善的时候,大连机床公司抓住机会果断地将其收购。

深圳集装箱公司在收购前,对美国市场和集装箱拖挂车行业进行了近两年的调查研究,在印地安那州选定了几个收购对象并通过破产拍卖形式并购了美国企业。这种方式的并购,被拍卖公司财政状况完全公开,买方对其债务情况一目了然。

四、聘用外方管理人员对于收购完成后的企业管理,以上几家中资公司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由外方负责并雇用当地工人。大连机床集团保留了原厂的全部管理人员,中方仅派遣一名股东代表常驻美国。深圳集装箱公司也聘用了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内人士负责经营和管理,中方派遣技术人员。在企业日常经营中,生产、财务、销售均由当地雇员负责,中方作为股东着重把握企业盈收、技术交流以及部分产品国内配套等问题。

五、企业效益与其在当地的社会效益相得益彰

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后,订单源源不断,销售前景乐观。深圳集装箱美国公司并购仅一年,其拖挂车销售就超过了1亿美元,大连机床美国公司除了立足美国市场外,正在通过上海通用、海南马自达公司寻求对中国出口。它们同时也给美国当地经济带来活力并创造了就业机会。大连机床美国公司为依利诺州的罗克福德市(Rockford)创造了95个工作职位,深圳集装箱美国公司给印地安那州西北部带来了300多个就业机会,并成为其所在的梦那镇(Monon)雇佣人数最多的企业,它同时还带活了小镇的餐饮业。中国企业在美中西部的投资动态,近来引起媒体关注,芝加哥商界杂志《Crain’s》、《金融时报》都对中国企业的投资情况进做过客观报道。

『贰』 金融危机导致的企业并购实例

这次的金融危机导致的企业并购实例:IBM并购SUN公司

『叁』 摩根大通在金融危机中的收购案有哪些(高分跪求)

摩根大通和贝尔复斯登在2008年5月30日晚间制完成交易。在这一交易中,每一股贝尔斯登普通股将可置换0.21753股摩根大通普通股。

摩根大通以十九亿美元的成本收购华盛顿互助银行的存款业务、分支机构以及其他业务

『肆』 列举出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分别说出收购那些国有银行不良资产

我国于1999年先后设立了华融、长城、信达、东方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部分不良资产,共接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万亿元不良资产。在这过去的10年里,4家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收购任务,并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成功改造和上市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状况和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情况来分析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国有银行改制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关键年,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年限是10年,2010年到期,改革方案已经报到国务院,正在等待批复。国新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无疑对市场有会有巨大影响。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将更偏重政策性国有资产的有关处置,而原有的4家资产管理公司将更趋向商业化运作。
关键词 资产管理 不良贷款
进入21世纪,金融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一方面使全球金融市场的效率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也使风险随之加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爆发金融危机,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给中国政府和金融界极大地警示。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在1999年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其职责是接受、管理和处置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金融资产,任务是“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一、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币值是十分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又是金融改革的关键。在我国还未加入WTO之前,国企高负债和银行不良资产,使银行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化面临最大障碍,是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隐患,也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危及国民经济正常进行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国企的高负债与银行贷款回收困难恶心循环,使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难以实现,也制约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规范的债权债务硬约束机制的建立。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宏观经济环境又是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债务负担过重,这不仅使银行承担着潜在的风险,而且还成为国企发展的严重障碍。由于企业负债累累,对银行贷款依存度太高,甚至趟在银行身上过日子。企业债务越滚越多,相当部分企业面对债台高筑的局面已没有还款的积极性;部分企业借转制之机,以分立、合资、改组成立新公司“金蝉脱壳”,以承包租赁为名悬空银行
债务,以破产方式“重债缠身,舢板逃命”;部分企业先分立后破产,破产时不通知银行,破产前转移资产,使银行的债务悬空。
2.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资产业务、债务业务、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资产质量好坏举足轻重,大量的不良资产使银行经营状况恶化;资本金逐年下降,银行实力被削弱,商业化改革受到很大影响,生存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不良资产问题,把银行压得喘不过气,有的银行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用以贷还息的办法,虽然可以暂时掩盖矛盾,但却更增加了不良资产,日积月累,变成恶心循环。
3.银行的信用度降低,形象变差,资信已受到日益严重的冲击。由于银行的不良资产质量差,国际化程度低,国际上的信誉也受到影响,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使我国几大商业银行在国际上信誉程度受到极大地影响,银行的实力和形象变差,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国际上银行的评级机构在利用我国这两个问题大做文章,使我们的信用等级评级低,特别是在加入WTO前夕,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有较强的竞争力,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加之不良资产产生隐藏着银行体系的资产流动与支持问题,那种靠国家信用支持而掩盖的这一问题只会带来潜在的银行信誉危机,迫使银行增发票子,如果不采取措施只会使银行资金循环停滞,应变能力被削弱和企业债务负担增加更快,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矛盾会不断加深。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法
不良贷款是影响中国金融系统安全运行之大敌,始终是金融业的一块心病。不良贷款问题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及盈利性,所以不良贷款的处置成为银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法,国内主要采取以下三种:一是银行自行处置。一般通过协议清收、诉讼清收等方式,取得借款企业资产,然后再处置“抵债资产”;二是资产证券化。其实质是将一系列未来收入的现金流所产生的应收账款,按照协商确定的价格出售给实施证券化的特设机构(SPV),该应收账款经过证券包装后,由SPV据此发行有较高投资级别的证券来进行筹资的过程;三是政府参与不良贷款的剥离。1999年到2000年,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根据国务院、财政部有关规定,将部分不良资产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财政部之要求收回贷款本金部分即可。

『伍』 美联银行的收购事件

受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深陷困境。美国花旗集团于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9月29日宣布,已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的协助下与原美国第四大商业银行美联银行达成原则性收购协议,同意以21.6亿美元股票收购美联的银行业务,包含承受美联530亿美元负债。美联银行则会继续拥有它于2007年收购的经纪公司AG Edwards、以及共同基金Evergreen。
据悉,花旗集团收购美联银行的协议已经得到双方董事会的批准,不过最终协议还需要美联银行股东会表决,其表决的最后期限是2008年12月31日。
北京时间二零零八年十月三日晚消息,富国银行(Wells Fargo(WFC)和美联银行(Wachovia)(WB)宣布就150亿美元并购计划达成协议。这起并购案让市场清晰地看到了富国银行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其扩大公司在美国东部业务范围的决心。
这一大胆动作使得美联银行和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C)之间的交易落空。上周一,花旗表示同意收购美联银行的银行和抵押贷款业务。在这一由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促成的交易当中,花旗同意以21亿美元的股票收购美联上述部门。美联银行也表示已与花旗进行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监督下的谈判,交易有望得到美国政府的援助。
富国银行宣布准备,准备按照0.1991比1的比例交换美联银行股票。
以富国银行周四收盘价35.16美元计算,本次对美联银行的收购出价相当于每股7美元,而周四,美联银行收盘时的股价为3.91美元。
美联银行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斯蒂尔(Robert Steel)表示,与富国银行合并不需要政府支持,这有助于公司保持完整,更能体现美联银行作为一家完整公司的价值。
根据熟悉内情的人士提供的消息,花旗集团高层对这一消息表示遗憾。据悉,富国银行是在得悉花旗集团的收购计划后才加入对美联银行的追求的。
另外,花旗集团的收购条款当中不包含违约金,否则美联银行要为中断与花旗合作付出沉重代价。
总部设在旧金山的富国银行是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保险公司机构之一,由于没有接手那些将自己的同行和其他金融服务公司拖垮的高风险贷款业务,该公司在房地产市场崩溃以及接踵而至的信贷危机当中躲过一劫。
富国银行宣布,准备以100亿美元的代价将美联银行的问题资产转移至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同时发行200亿美元证券以改善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状况。
美联银行宣布其董事会已经在周四晚间批准了富国银行的收购提议。 截至美东时间上午9:50(北京时间晚上9:50),美联银行飙升2.97美元,至6.88美元,涨幅76%;富国银行大涨3.27美元,至38.43美元,涨幅9.3%;而花旗集团重创2.81美元,至19.69美元,跌幅12.6%。
FDIC帮助
美联银行和富国银行指出,与稍早前华盛顿互惠(Washington Mutual)(WAMUQ)与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JPM)合并案不同的是,他们之间的合并不是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撮合下进行的。
富国银行对美联银行的收购显然对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有利,因为这样一来,后者就不用再为花旗因承担美联银行3120亿美元问题资产而遭受的损失提供保护了。在这些数额庞大的问题资产当中,有美联银行在2006年房市繁荣期收购Golden West Financial时接收的超过1000亿美元的选择性浮动利率抵押贷款。
交易完成后,富国银行将得到美联银行4480亿美元银行存款。这笔存款将成为其稳定的资金来源。
该银行宣布,两公司合并后,其业务范围将遍及美国39个州的10,761个区域。
在这起交易当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富国银行将以公平值计算美联银行不良资产,这具有两个方面的 首先,它表明富国银行的资产状况非常稳健,能够应付收购美联后必须进行的资产减记;其次,它对赞成按市值计价规则的从业者和监管人员投出了信任的一票。
该公司宣布,“我们预计可能发生100亿美元左右的并购和整合开支。为了保证良好的资本状况,我们计划发行200亿美元证券,其中主要是普通股。”
联邦反垄断监管机构2008年10月10日批准富国银行以117亿美元价格收购美联银行,为历时一周的美联银行收购争夺战盖棺定论。
富国银行的收购计划,在花旗集团退出竞购后一天内便迅速获批。9日晚些时候,花旗集团因在如何分割美联业务上未与富国银行达成一致而宣布退出收购谈判。当天,富国银行称将继续推进收购进程,并计划在第四季度未完成交易。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10日公布的一份“提早结束”反垄断审查的交易名单中把该交易包括其中。“提早结束”表示,该委员会或司法部门在反垄断法规定的30天审查期结束之前便完成了审查。
目前,该收购交易还有待美联银行股东的一致通过。
据花旗集团提供给法庭的文件显示,上月26日,美联银行储户从该行取走50亿美元储蓄存款。当天美联银行首席执行官鲍勃·斯蒂尔约见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维克拉姆·潘迪特商谈收购事宜。
9月29日,花旗集团宣布已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协助下与美联银行达成原则性收购协议,同意以21.6亿美元收购美联的银行业务。但本月3日富国银行突然介入,宣布美联银行董事会已同意富国提出的以117亿美元收购全部美联银行的方案。花旗集团以同美联银行的排他性收购协议遭非法终止为由,计划向法庭提交诉讼,索赔最高600亿美元。 那年夏天贝尔到任后,她才发现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是一个漏洞百出的机构。她说:“这么久以来竟然没有一家银行倒闭。我们那时还在所谓的银行业黄金时期,监管措施不受欢迎,而向来被认为是严厉监管者的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更是处境艰难。”公司的预算被大幅削减,员工被辞退,士气低落。在任的第一年,除了和亨利·鲍尔森有过长达十秒钟的握手以外,她从来没有和鲍尔森说过一句话。
但是,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开始在次级贷款问题上回归管理本位,虽然当时还没有其他的监管机构这样做。到了2006年,次贷金融行业开始跨入雷区,给任何想贷款的人发放贷款,但是这些贷款很多是欺诈性的,带有隐藏性收费和不平等条款。大多数次级贷款带有可调节的利率,一开始非常低,但是几年之后会突然高得吓人,使许多拥有房产的人无法支付月付房贷。而贷方则毫不在乎,因为他们把贷款卖给了华尔街金融机构,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再把这些打包到抵押保证债券中,再卖给投资者。
控制次级贷款泛滥本应是拥有消费者部门的美联储的职责。但是当时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非常讨厌过分监管市场,对控制次贷一点儿也不感兴趣。还有其他的银行监管机构,比如监管全国性银行的美国金融管理局,以及负责监管储蓄和贷款业务的美国储蓄机构监理局,本来也应该对此作出反应。但是他们对这个日渐严重的问题的回应,好的时候是不冷不热,坏的时候简直是充满敌意。(美国金融管理局实际上利用了自身的联邦权力,来阻止地方控制次贷泛滥的努力。)到贝尔进入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时候,金融管理局已经用了一年去为监管的银行制订“自愿执行的次贷指导条例”,但还是没有正式颁布这个条例。
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在这一片混乱中站了出来。贝尔十分了解这个条例,因为她在财政部任职的时候曾经努力使次贷贷方同意停止他们最坏的放贷行为,但是没有成功过,那时候这个产业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她发现,情况正在急剧恶化。贝尔指导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花大价钱买了一个昂贵的数据库,里面列出了所有华尔街卖给投资者的包含在抵押保证债券中的次级贷款。她为自己所见到的结果所震惊了。“突然大幅调高贷款利率、滥用提前预付罚金等,这些我们在2001和2002年认为是掠夺性的做法,现在却变成了主流行为。”她说。
到了2007年春的时候,她开始和金融业高管们会谈,敦促他们提高贷款门槛,优化贷款结构也就是修正贷款泛滥这样当房地产泡沫破裂、大量贷款无法偿还的时候,人们才不至于失去他们的房产。“这很正常,”她对我说,“调整结构是银行业可以随意支配的工具之一。”
她从这些会谈中看出的一点:抵押贷款服务商一般都是大银行的业务分支,大多数情况下,修改为拥有贷款债券的投资者安排的贷款,是他们拥有的法律权力。但是他们却没有这个动力。在施加了压力之后,贝尔觉得自己已经使他们做出了必定会履行的承诺。
她还迫使美国金融管理局颁布了次贷指导条例,虽然这个条例只能起到微弱的改善作用。绝大多数的次级贷款是由监管下的银行系统之外的金融机构发放的,根本不在美国金融管理局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管辖范围之内。但是这些非银行机构自身的融资却依靠被监管的银行。为了监管这些不受监管的借贷方,贝尔想到了一个主意:用官方颁布的次贷指导条例监管任何依靠联邦管制的银行来融资的公司。她说:“那些银行简直是拼尽全力和我们对着干。”结果她败了。
同时,贝尔还在银行业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打一场后卫战。针对所谓的最低资本要求,也就是银行必须持有的一定金额的资金,以抵御损失。银行总是希望他们的资本要求越低越好,这样他们就可以冒更大的风险,而这将带来更多的收益,更能给高管带来更多的分红。2004年的时候,一个叫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的国际机构公布了新的条例,允许银行以风险资本比例为基础来调整最低资本金额,也就是说,如果资本的风险低,那么最低资本限额也相应地降低。(后来事实证明,三A级别的充斥了大量的不良次级贷款的抵押债券其实在巴塞尔框架下也被认为是低风险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危机之前的几年里会有那么多银行大量买入这些证券组合。)更糟的是,巴塞尔框架II协议允许银行以自己的风险评估模型来评估自己的资产。
大多数欧洲国家很快就接受了巴塞尔框架II协议。美联储也非常希望这么做,美国金融管理局也是。但是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却担心,降低资金标准、让银行自己选择风险评估模型会增加银行破产的风险,所以反对执行巴塞尔框架II协议。这和贝尔自身的直觉简直是天作之合,她一到任就成了这些新条例的头号反对者。其他监管机构不高兴了,尤其是美联储,一直催促她签署同意;这并不需要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同意,但是所有银行监管机构联合执行重大政策变革却是在政治上极为重要的。而贝尔承认,他们并没有这么做,“我们一直在拖延时间”。她拖延了很久,以至于直到金融危机降临美国的时候,巴塞尔框架II协议还根本没有执行。
拖延时间并不是那种能赢得赞赏甚至引起注意的政治策略,但是我一直认为,贝尔反对执行巴塞尔框架II协议,是金融危机时拯救金融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一举措的重要性很少为人所知。欧洲银行业因为缺少足够的保底资金,在危机的打击中几乎崩溃。爱尔兰、冰岛这些国家的大银行纷纷倒闭,德国拨出了几千亿美元来支撑本国的银行。即使在危机之后的今天,欧洲银行的状况也比美国银行要糟很多。美国银行的资金也不充足,但是总比欧洲的同行要多得多。尽管当时也有许多问题,但是今天,美国银行的状况已经好了很多。
到了2007年夏,次贷危机泡沫破裂。不出贝尔所料,次级贷款的拖欠率急剧上升。预想未来,不难看出2006和2007年年初发放的那些可调节利率的贷款肯定会在一两年之内提高利率。在泡沫没有破裂的时候,房产价格一路上涨,房产拥有者还可以重新募集资金来抵消提高利率的影响。但是现在这条路行不通了。数以万计的美国人再也无法按期支付贷款,于是灾难降临了。但是,似乎只有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把可能到来的灾难当回事,并且对后果抱有警惕。而鲍尔森和伯南克则坚持说,次贷泡沫破裂带来的破坏效应将会得到“遏制”,这是他们常用的说辞。

『陆』 国内有哪些经典的公司并购案例

帝王洁具收购欧神诺陶瓷,算得上小公司收购大公司,收购的时候,回帝王洁具一年营收在5亿左答右。欧神诺陶瓷已经18个亿了。帝欧家居的出现,终于扭转了四川缺少一线卫浴品牌的局面。区别于众多头部品牌的是,帝欧家居的前身帝王洁具,本身的业务规模与营销网点,可能并不是最出色的。但它打了两手相当好的“资本牌”,成功挤进一线梯队里。

『柒』 著名公司联合与收购的例子

联想收购IBM。

2014年8月26日,美国官方同意联想以23亿美元(约合141亿元人民币)收购IBM公司的x86服务器业务。2014年9月29日,联想与IBM共同宣布,联想已完成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所有相关监管规定,10月1日正式完成并购。

并购对象包括IBM旗下System X、BladeCenter、Flex System blade服务器和转换器、以x86为基础的Flex整合系统、NeXtScale和iDataPlex服务器以及相关软件、blade networking与维护营运等项目。

(7)金融利来公司收购案列扩展阅读:

IBM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IBM最早在中国成立合资生产厂,最早开设研发机构,发掘人才的价值,最早将世界级的专业服务引入中国,引导了“中国制造”、“中国研发”和“中国服务”的潮流。

进入21世纪,IBM将中国视为全球最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服务中心,IBM协助金融、电信、流通、制造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实现了信息化的跨越式前进。

自2003年起,IBM与教育部进一步合作,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的20所小学开展了“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

采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支持方式,把国外成熟的经验和资源引入中国,并充分结合中国的现状和需求,更好地帮助学校借助IT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更进一步的融入中国市场。

『捌』 哪些公司做收购并购案特别专业

做中大型收兼并购案的:花旗、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美林、德意志银行、高盛、巴黎国民银行、雷曼兄弟、美洲银行,其中花旗、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高盛均有驻中国的公司,做与中国相关的大型收兼并购案,近年高盛的大型收兼并购案的业绩最好。

做小型收兼并购案的:上面这些大投行背后的很多专业领域的顾问公司,如摩根普斯通、凯能基等等很多,这些顾问公司从不在媒体前露面,也不对外做业务,他们只能服务于某个大投行的某个专业领域。这类公司在中国一般没有设分公司。

下面是个别投行的简单介绍:

摩根大通是一家领先性的国际金融公司,能够满足商业、企业、政府和个人的紧急金融需求。它为公司策略提供咨询服务,集资,开拓金融市场工具,管理投资财产。同时为抓住市场机遇,将自己的资产承诺于知名企业、好的投资和交易项目。公司分成 5 个主要部门:金融与咨询,市场拓展,资产管理咨询,股票投资,资产权投资与经营,前沿变化。

高盛公司成立于1869 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高盛公司是世界领先的投资银行,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实力雄厚。高盛公司目前总资产 3 千多亿美元,全球 2 万多名员工,在世界 24 个国家设有 42 个分公司或办事处。高盛公司为南方航空、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银行等众多客户在国际市场融资;也为中国移动外购资产、BP Amoco内购中国石油股权、联想分拆神州数码等并购业务提供财务顾问服务。除了投资银行业务之外,高盛公司还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投资项目包括平安保险、新浪、证券之星等。

美林是一个领导性的国际金融管理及咨询公司。它遍及世界六大洲43个国家。为个人及组织性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其中包括: 个人金融计划,证券承销,贸易与经纪业,投资银行与咨询服务,外汇交易,期货与金融衍生品,保险,研发。

花旗银行,作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业务战略的银行,不单为遍及56个国家的5000万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在近100个国家为跨国、跨区及当地的企业客户服务。除了花旗银行,没有哪家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资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应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银行已成为金融服务的世界品牌。花旗银行的名称即意味着服务,不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更要比客户预期的做得更好。花旗银行在32 个国家中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员工可透过银行的人才、产品及策略网络, 令客户获得全球投资组合的第一手资料,花旗银行协助其寻求投资机会及识别投资风险。花旗银行在新兴市场服务客户接近100年,源远流长,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摩根士丹利作为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全球金融服务公司,是全球证券、投资管理和信用卡市场的佼佼者。公司在全球32个国家设有超过600个办事处,员工总数5万多人。摩根士丹利汇聚人才、创意和资本,旨在协助客户实现其财务目标。摩根士丹利在亚太区已活跃了三十余载,在北京、上海、香港、曼谷、墨尔本、孟买、首尔、新加坡、悉尼、台北及东京均设有办事处。在亚太区主要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企业融资和协助客户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筹集资金、并购咨询及房地产金融服务;销售及买卖股票和债券;证券研究;直接投资;私人财富管理以及资产管理。

阅读全文

与金融利来公司收购案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今日基金200006净值 浏览:374
理财长江养老 浏览:881
全国多少人投资理财的 浏览:505
黄金价格怎么算 浏览:193
各大集团旗下的贷款APP 浏览:813
贷款切换 浏览:139
恒拓开源股票 浏览:302
韩元20亿等于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405
华夏股票领先 浏览:48
建行房贷转公积金贷款计算器 浏览:307
以下属于外汇的特征 浏览:704
期货长线百分之十的仓位轻仓 浏览:606
投管投资官网 浏览:909
工行股票市值 浏览:649
期货高开几十个点 浏览:115
无抵押个人网上贷款 浏览:324
期货涨10个点是多少钱 浏览:613
1063股票 浏览:767
丹华资本投资公告 浏览:782
银行工作让我买基金 浏览: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