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创新什么要素
。10月30日,银监会党委会在传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已就全力以赴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做出部署。
银监会党委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找准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探索制定反映五大发展新理念的银行业发展指标体系,强化硬性约束,切实引导银行业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
具体来说,围绕支持创新发展发力,银行业要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等体制机制,注重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科学集成,积极探索“投贷联动”等新模式,动态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特色金融需求,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发展动力转换。
同时要围绕支持重点领域下功夫,通过优化信贷投向、科学利率定价等市场化方式,支持实施“中国制造2025”,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提高绿色信贷服务水平。督促银行业金融加强对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持续拓展发展新空间。
银监会继续要求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继续保持好服务小微的战略定力,有针对性地创新政策措施,增加金融的有效供给,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持续采取清理规范银行收费等措施,降低融资成本,着力解决“融资贵”问题。要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资金渠道,着重解决边远山村和残障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问题。
银监会党委会还明确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督促银行业创新方式方法,充分盘活沉淀在僵尸、困顿于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研究完善逆周期资本、动态拨备等制度,释放更多信贷资金,确保金融资源真实高效进入实体经济。
B. 金融服务经济需把握哪“三个走”
“金融本身就是服务经济发展的。”7月7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屠光绍在金融科技外滩峰会期间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新金融的发展应当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把握“三个走”的发展趋势。
三是金融服务“向外走”。“全球化的历程、全球化的潮流,是谁也挡不了的。”屠光绍认为,当前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的产业、企业必须与全球有更多融通、交汇。他指出,金融服务在目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仍是“短板”,金融科技的发展将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服务的工具与手段。来源:央广网
C. 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10月30日,银监会党委会在传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已就全力以赴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做出部署。
银监会党委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找准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探索制定反映五大发展新理念的银行业发展指标体系,强化硬性约束,切实引导银行业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
具体来说,围绕支持创新发展发力,银行业要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等体制机制,注重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科学集成,积极探索“投贷联动”等新模式,动态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特色金融需求,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发展动力转换。
同时要围绕支持重点领域下功夫,通过优化信贷投向、科学利率定价等市场化方式,支持实施“中国制造2025”,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提高绿色信贷服务水平。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持续拓展发展新空间。
银监会继续要求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继续保持好服务小微的战略定力,有针对性地创新政策措施,增加金融的有效供给,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持续采取清理规范银行收费等措施,降低融资成本,着力解决“融资贵”问题。要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资金渠道,着重解决边远山村和残障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问题。
银监会党委会还明确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督促银行业创新方式方法,充分盘活沉淀在僵尸企业、困顿于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研究完善逆周期资本、动态拨备等制度,释放更多信贷资金,确保金融资源真实高效进入实体经济。
D. 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哪些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正式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02年重组。
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
(4)创新新兴产业金融服务扩展阅读: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更大力度支持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更大力度政策支持,包括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先导科技布局,重点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环节及瓶颈,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水平产业集群。
建立领军企业白名单和高成长型优质中小企业库,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等。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27日从第二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获悉的内容。
“在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进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解决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生态尚不完善、发展效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长期性突出问题。”发改委副秘书长任志武在会上表示。
任志武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技术突破的支持力度,加快先导科技布局,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型创新平台,加快技术创新与推广。
工信部规划司副巡视员周虎也表示,要集中精锐力量,重点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环节瓶颈,为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还将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一批高水平新兴产业集群将得到重点发展。任志武表示,将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各地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加快构建政策完善、创新要素集聚、产业链完备的创新发展生态。
发展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具有特色优势、有力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将获得更大力度的金融财政支持。
“要大力推动多种层次、多主体构建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加强政银合作,及时修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建立滚动更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白名单和高成长型优质中小企业库。拓展新兴产业融资、特别是中长期融资渠道。”任志武透露。
E. 新兴产业中的服务业有那些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七大新兴产业也就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它具备能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征。
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有三个: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2010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新材料、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
1、新能源,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主要是指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
2、节能环保,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3、电动汽车,主要是指以新能源带动的发动机运行新型汽车产业。
4、新医药,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目前主要是在干细胞研究方面的再生医学的发展。
5、新材料,主要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
6、生物育种,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实现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和猪、牛、羊等主要牲畜的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7、信息产业,以后的发展方向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结合,就是传感网在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
F. 新兴产业,创新的产业有哪些……可以举例说明吗
新兴产业和创新产业有所不同。新兴产业是处在产业导入期和成长期的企业,也就是刚刚兴起的产业,比如3D打印行业、新能源行业等。创新产业是指一些研发密集的产业,比如装备制造业,制药和信息技术行业。
G. 创新服务业的战略性产业
创新服务业是战略性产业,这是由以下三个特点决定的。
第一,创新服务业是从生产领域分化出来的知识最密集的产业。在农业社会,创新还是天才的、偶然的活动,同社会生产没有必然的联系,常常不需要规模的投入;进入工业社会,创新进入生产领域,成为生产的一部分,企业纷纷设立研发机构,不断增加创新投入,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从而获得垄断利润,这使得创新成为生产中知识最密集的部分。到了信息社会,社会分工日益完善,创新从生产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由于它专门从事创新活动,主要投入要素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所以成为知识最密集的产业。
可以说,知识经济的出现,就是以创新服务业的形成为标志的。设计、研发、技术转移、技术改造等原来都是企业内部的活动,整个创新都在企业的内部完成。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这些属于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逐渐与生产分离,建立了大批的研发型的法人公司或集团,迅速在发达国家形成一批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同时,一些企业把业务更集中地投入在优势方面,而把研发等创新服务外包给研发企业或研发组织。创新服务业还有一个来源,就是在创新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的时候,创新也从科研中分离出来,世界上许多大学都出现了专门从事研究的教师。这些教师成立研发型的公司,专门从事面向生产的研发活动。创新服务业的形成,使创新资源能够在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的范围内有效配置,也使研发活动具有刚性的投入约束,大幅度地节约企业和社会的研发成本,成倍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7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很大一部分是创新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在70%左右。
第二,创新服务业是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创新服务业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也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与生产结合起来,把创新辐射到所有产业中去。创新服务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形成了现代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形成了服务式制造和分布式制造。创新服务业越来越融入农业部门和制造部门,农业部门和制造部门也日趋服务化。2005年世界著名的传统制造公司利润的50%以上来源于服务活动,全球500强企业中56%的公司从事服务业。
创新服务业的产生深刻改变了人类的产业分工,一些国家主要发展创新服务业,从事设计、研发、知识产权等创新服务,占据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价值高端;另一些国家则只从事“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陷入价值低端。由于创新服务是知识高密集的产业,因而也是高附加值的产业。制造业的利润主要在制造之前和之后的创新服务环节,而不在制造环节。
有人没有看到创新服务业与传统产业高度融合的事实,认为创新服务业只是高技术服务业,这是不妥当的。高技术服务业只是创新服务业的一部分,比创新服务业的范围要窄。事实上,创新服务业不局限于高技术领域,设计服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生产性服务、基础技术服务不仅覆盖高技术产业,而且也覆盖传统产业。创新服务业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有限,不仅本身的生产方式是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的,而且能够把研发、生产、市场结合在一起,改造传统产业,提升高新产业,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实现国民经济的生态化、循环化、智能化和福利化。还能直接解决高智力人群的就业问题,而且通过改善整个经济的质量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千百万劳动者就业。
第三,创新服务业是各种服务业态高度综合的产业。创新服务业不同于传统服务业,它不是流水线式的单项服务,而是多业整合的综合服务,无论在创新链的哪个环节,设计研发服务、创业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基础技术服务、技术改造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推广服务、税务事务服务、会计事务服务、审计事务服务、法律事务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等,往往都是综合发生的。美国商务部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与创新服务业的定义大致相当,它充分体现了创新服务业的综合性:提供服务时融入科学、工程、技术等的产业或协助科学、工程技术推动的服务业,包括通讯服务、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电脑软件、电脑及信息处理、研发与工程服务及其他服务、教育服务和健康医疗服务。
因此,在经济形态上,创新服务业一般是作为产业集群的一部分而存在,围绕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经济园区等产业集群形成服务体系。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等著名的科技园区,都是创新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