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四个新加坡破产公司资料.上学要用.最好是英文.谢谢
从里森个人的判断失误到整个巴林银行的倒闭,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成倍放大的投资回报率的是同样成倍放大的投资风险。这是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杠杆”特性决定的
著名的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堪称金融衍生工具操作失败的经典案例。
此次的中航油事件与巴林银行事件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就是高层个人失误导致的机构巨额损失。必须建立机构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是两起事件带给业界的共同启示。
1995年2月26日,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投资日经225股指期货失利,导致巴林银行遭受巨额损失,合计损失达14亿美元,最终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从此,这个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目前该行已由荷兰国际银行保险集团接管。
巴林银行集团曾经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久、名声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素以发展稳健、信誉良好而驰名,其客户也多为显贵阶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曾经是它的顾客之一。巴林银行集团的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务网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1994年巴林银行的税前利润仍然高达1.5亿美元,银行曾经一度希望在中国拓展业务。然而,次年的一次金融投机彻底粉碎了该行的所有发展计划。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1995年1月份,日本经济呈现复苏势头,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进大量期货合同,希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1月17日突发的日本阪神地震打击了日本股市的回升势头,股价持续下跌。巴林银行因此损失金额高达14亿美元,这几乎是巴林银行当时的所有资产,这座曾经辉煌的金融大厦就此倒塌。巴林银行集团破产的消息震动了国际金融市场,各地股市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英镑汇率急剧下跌,对马克的汇率跌至历史最低水平。巴林银行事件对于欧美金融业的隐性影响不可估量。
事情表面看起来很简单,里森的判断失误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线。然而,正是这次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密切关注,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风险被广泛认识。从里森个人的判断失误到整个巴林银行的倒闭,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成倍放大的投资回报率的是同样成倍放大的投资风险。这是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杠杆”特性决定的。
从巴林银行倒闭案开始,欧美金融界人士开始关注如何约束机构内部成员的个人行为,从而避免由个人行为导致的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业内关于完善监督机制、限制个人权限的讨论一直不曾间断。VaR风险度量:
Jorin在1996年给出了权威的定义,可将其表述为:“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下(置信度),某一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
Prob=(△ω≥VaR)=1-c
其中,△ω为资产或资产组合在持有期内的损失,VaR为置信水平c下处于风险中的价值。
VaR是一种建立在Downside -Risk 思想上的风险度量方法,它更侧重对影响投资绩效的消极收益的管理,与方差方法相比,更接近投资者对风险的真实心理感受,更适合于在收益一般分布情况下的风险精确计量和管理。它可以将不同市场因子、不同市场的风险集成一个数值,较准确地测量由不同风险来源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潜在损失,更好地适应了金融市场发展的动态性、复杂性和整合性趋势。其实质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经过某段时间的持有期资产价值损失的单边临界值,在实际应用时体现为作为临界点的金额数目。
例如,某期货公司持有期货组合在未来24小时内,置信度为95%,在期货市场正常波动的情况下,VaR值为100万元。其含义是指,该期货公司在一天之内,由于市场价格变化而带来的最大损失超过100万元的概率只有5%。
期货交易中VaR值的计算:
在计算VaR值时,应采用整个期货合约的总值来估算,而不是投入保证金。
A、计算样本报酬率。取样本每日收盘价,并计算报酬率:
P t-P t-1
R t= (R为报酬率,P为收盘价,T为时间)
P t-1
B
『贰』 那里有看杨生茂的美国边疆论
美国的强国之路- -
2004年11月,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美国的总统大选。白宫逐鹿,花落谁家,本来是美国民众的“家事”,但却引来全世界的操心和关注,就此一点就足以说明美国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性。令人多少有些担忧的是,美国选民最终还是选择了被世界民众(除了俄罗斯和以色列外)所不屑的布什继续作为自己的总统。美国人我行我素、张扬跋扈的个性再次显现出来。美国的国际地位从何而来,美国人傲视一切的自以为是又是如何形成?正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美国的大国地位和美国人的狷狂也不是一日形成的。如果从美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1898年美西战争开始算起,到今天为止,美国大国之路走了一百多年,连头带尾搭上了三个世纪。其间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事件,不外是在欧洲各国筋疲力尽之际,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大胆构想;倡导裁减军备,促成1922年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冲破孤立主义的篱笆,投身到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创建国际政治组织联合国,西方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由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足鼎立的国际经济体制;用马歇尔计划这一金元外交复兴和控制西欧,用遏制的战略逼降冷战中的对手苏联及其继承者俄罗斯,东扩北约,收编原来苏联集团的东欧国家。冷战后,凭借其所拥有的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武力,美国更加肆无忌惮:解放科威特,炸平南联盟,扫荡塔利班,推翻萨达姆,由此,其对武力的迷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总结美国一个多世纪的超级大国之路,可以看出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美国人的血脉中充斥着创造和改变历史的强烈使命感,其中夹杂者基督教的宿命论和美国伟大的世俗理想。
以自己的思想和制度影响和改造世界是美国人以一贯之的“天命”,这甚至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年欧洲第一批清教移民来到北美荒原的那一刻。当时的一位领袖人物、牧师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 )是这样阐述即将建立的清教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将成为山颠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光都在注视着我们;因此,如果我们在实现这一事业的过程中辜负了我们的上帝,致使上帝不再像今天这样帮助我们,那么,我们终将只给人们留下一个故事并成为全世界的笑柄。”1没有什么比这更好地表达出了美国人的使命观。美国史学大家布尔斯廷认为,“为误入歧途的人照明的清教灯塔既不是一本书也不是一个理论,而是清教社会本身。美国值得告诉所有人的是:不是通过规则而是做出榜样,不是通过说什么而是展示如何生活。”2
在美国刚刚立国、国土仅限于大西洋沿岸狭长地带的时候,美国建国之父就认定,美国必须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可能最强大的国家,因为美国立国的原则和理念是优越的--不仅优于18和19世纪欧洲腐朽的君主制,而且优于人类历史上任何国家和政府的观念。19世纪欧洲的动荡与战争与美国的活力与繁荣形成鲜明的对照,似乎证实了他们的预言。为此,新世界的美国人树立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从1840年代开始,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的观念弥漫在北美大陆,没有人能够阻挡这个年轻共和国的扩张步伐。跨过密西西比河,打败墨西哥,直抵太平洋西岸,到19世纪末,美国完成了对北美大陆的拓殖。在19世纪下半叶美国西部从荒原到都市的社会发展中,一个欧洲学者感叹道:“欧洲人枉费了好几个世纪的功夫去寻找一把揭开历史之谜的钥匙,原来这把钥匙在美国。这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却辉煌地揭示了世界史的过程。”3而另一个美国历史学大家特纳干脆认为,美国西部的边疆以及开拓边疆的西进运动,是个“有奇异魔力的青春之泉,而美国就在其中继续不断地沐浴和恢复活力。”4
北美广袤的大陆拓殖完毕之后,向海外扩张变得水到渠成。19世纪末西班牙在古巴的殖民战争正好给美国的扩张提供了机遇。对新兴的扩张主义者来说,这是投身到欧洲帝国主义角逐场的千载良机;对反对欧洲式帝国主义的传统派来说,战争行为可以解释为拯救“水深火热”的古巴人民,张扬美国的理想。第一位海外扩张总统麦金莱把美国打败西班牙之后,控制菲律宾、古巴和波多黎各形容为“一项重任”,“是按上帝的意旨,以人类进步与文明的名义承担下来的。”5
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欧洲和亚洲因为法西斯的侵略而饱受战火煎熬之时,美国却独享难得的和平。1941年年初,《时代》和《生活》杂志的老板卢斯说出了美国精英心中的渴望:20世纪将是“美国世纪,美国作为一个领导大国的第一个世纪”。因此,美国必须扮演人类历史上一些伟大国家、人物和团体扮演过的角色,诸如罗马帝国,天主教会,成吉思汗,大英帝国。这样的使命感几乎贯穿于20世界下半叶的所有美国总统的政策讲话中。肯尼迪在1961年总统就职的演讲就是一例:美国要“让世上所有的国家都知道――无论它希望我们兴还是衰――我们愿付出任何代价,承担任何重任,面对任何艰难,支持任何敌人,反对任何敌人,以确保自由的延续和成功”。6
其次,美国在使用其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同时,还巧妙地将物资实力转为美国的制度霸权。由于美国诞生于反对英国的革命,一向对大政府和大军队保有怀疑,为此,宪法规定人民的持枪权,希冀在和平其间用民兵代替正规军。为了防止军权过大,惜墨如金的宪法居然具体规定了,国会通过的军队预算以两年为限。1789年华盛顿出任美国首任总统时,手下只有陆军672人,海军根本没有。军力的软弱,使美国在19世纪比任何国家都愿意强调正义、法律的重要性,形成了被美国现实主义批评家凯南所抨击的“道义-法律主义”外交传统。
虽然在1890年美国的经济实力就超过了有“世界工厂”之誉的英国,但是传统的影响,加上地处两洋保护的优越地理位置,美国的军力依然非常有限,尚不及一个欧洲小国。1898年与西班牙开战时,其陆军人数不足2.8万,海军略胜于对手。这场战争的胜利,与其说美国的强大,不如说西班牙的无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陆军也只维持在13万人的水平。但美国众多的人口与巨大的生产能力,加上便捷的运输和通讯统,使之能够很快进行战争动员。到在1918年战争结束时,仅在欧洲的美国远征军就达200万之多。虽然美国大兵的精神面貌比欧洲军人要健康的多,但是,给世人印象最深的却是美国人不同于欧洲的理想主义世界观。为了与英法两国保持距离,美国不是以“盟国”而是以“协作国”参战,为的是“确保民主在全世界畅通无阻”,争取所谓“没有胜利的和平”。7为此,学者总统威尔逊提出了结束战争《14点计划》。其中的自由贸易、民族自决和集体安全原则,虽然是欧洲自由主义的产物,但他却能够化零为整,把这些老原则包装到国际联盟的新制度中,以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在丛林规则支配的世界强权政治中,《14点计划》无疑是空谷足音,为他赢得了救世主般的声誉,连遥远的中国知识分子也赞扬威尔逊是“天下第一好人”(陈独秀语)。
通过建立国际联盟这个集体安全制度,威尔逊希望实现德国哲人康德所梦想的“永久和平”。但这一设想超越了那个时代,根本不符欧洲二百年年饱受征战之苦的水土。对胜利的一方,特别是法国人来说,他们要报30年前被德国打败的一箭之仇。在遭受法国“老虎总理”克里孟梭的刀砍斧削之后,国际联盟已经是伤痕累累,面目全非。更令威尔逊难堪的是,他的这个遍体鳞伤的精神之子还被自己的同胞拒之门外。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如果因为欧洲的世代冤仇而让美国卷入未来的战争,绝非美国的福音。于是,威尔逊的集体安全构思在现实中化为黄粱一梦。
但是,用法律来解决国际冲突和竞争的观念在美国根深蒂固。虽然没有参加国际联盟,美国还是在1920年代,与法国倡导了放弃战争作为外交手段的《非战公约》,促成了削减海军主力舰、控制军备竞赛的《五强海军条约》,组织了稳定东亚局势、将门户开放确定为国际法的《九国公约》。这些国际制度看上去相当美好,但却有致命的弱点,它们没有保证机制。实际上,即使有这样的机制,美国也没有力量去执行。一直到二战爆发,美国的陆军还不如欧洲的小国南斯拉夫,仅有15万人的规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全球化,最终打破了美国蜗居北美,独善其身的美梦。美国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和巨大的生产能力瞬间转化为无以伦比的战争实力。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美国一样,同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洋,以及欧洲、非洲和亚洲三地作战,此外,它还通过《租借法》向反法西斯盟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援助。在用武力打败对手、用实力帮助盟友的同时,美国又一次开始了以国际制度来维持世界和平,进而确保自己领导地位的制度创新实践。
这一次,集狮子的凶猛和狐狸的狡诈于一身的罗斯福总统,将传统的大国政治与新鲜的集体安全融为一体,创立了“大国一致”为基础、安理会为核心的联合国组织,在赋予大国否决权的同时,联合国也让小国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利。尽管联合国在后来的冷战中,因为美苏两国的对抗而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度存在本身以及其不断扩大,就说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它也成为国际法的最主要的来源,大大推进了世界秩序的法治化。除了联合国这个政治组织外,美国在推进国际经济制度化方面也不遗余力。在罗斯福政府的策划下,美苏英中四大国在战时(1944年7月)便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确立美元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占大股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来的世界银行)。1947年,美国又推动成立了“双边谈判,多边受益”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该组织最终演化为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依靠其超强的物质基础,美国确立了金融、投资和贸易三位一体的国际经济体制,形成了由美国制定规则的制度霸权。
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这些国际制度,将美国的霸权隐含到看上去公平合法的制度霸权之中。为了让他国接受美国的制度霸权,美国的确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某些古老的国际规则。最典型的是处理战败国的规则。有史以来,战胜国都是将战败国视为自己的战利品,恣意劫掠,加以无节制的惩罚,进而也种下了复仇和未来战争的种子。甚至在具有崇高理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对东欧和中国东北的占领依然以洗劫一空为特征。但是,美国却改变了这一理所当然的战争规则,非但没有索要巨额赔款,而且还投入了巨大资金帮助战败国重建。在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最终结出了欧盟这个甜蜜的果实;在日本的农地改革,奠定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基础。美国就是这样依靠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收买人心”,建立起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霸权。在这样的霸权确立过程中,美国人强化了美国的使命感和美国伟大的思想,进而发展出傲视一切,狂妄自大的心态。基辛格有一次问年迈的杜鲁门,他最想让人们记住其任总统期间的贡献是些什么时,杜鲁门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们彻底击溃敌人,逼得他们投降,然后,又帮助他们复苏、成为民主国家,并且加入国际社会。只有美国会这么做!”8
最后,不能不承认的是,在美国四处扩张,甚至恣意妄为的同时,美国国内总是存在着一股相反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一种自我约束、调整和修复的机制。在美国的超级大国之路中,虽然不乏外部的阻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挫折,最典型的就是冷战时期在亚洲的两场“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但是,更多的限制却是来自国内。从美西战争起,反对美国寻求霸权的国内力量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
在美西战争及随后镇压菲律宾人民起义的战争中,美国国内出现了强大的反对扩张和兼并的浪潮,成立由包括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前国务卿谢尔曼等社会名流在内的反帝国主义同盟。这一势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兼并菲律宾的《美国西班牙和平条约》,在参议院仅以一票的多数得以勉强通过。威尔逊希望美国加入国际联盟、承担国际领导责任的宏大构想,最终也在参议院的投票中功败垂成。正是这一孤立主义的传统,让罗斯福总统迟迟不敢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战争中,直到日本轰炸珍珠港的炸弹才解决了罗斯福的参战难题。
虽然冷战让美国卷入与苏联集团的全面对抗,并确定了没有地理和手段限制的遏制战略。但是,美国国内反对扩张的力量从来没有停止过,其顶峰就是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声势浩大反战(越南战争)运动。尼克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哀叹,美国不是败在战场上,而是败在国内的媒体煽动起来的反战运动。对民众呼声最为敏感的国会,为了限制“帝王总统”的对外干涉权力,通过了《1973年战争权力法》,限制总统以军队总司令名义行使的战争权。
冷战后,由于没有苏联力量的制衡,加上美国人对越南战争的淡忘,美国人本性中嗜好武力的一面又一次突出出来。从老布什执政开始,美国就没有停止在海外进行军事干涉:1989年入侵巴拿马,1991年发动了波斯湾战争,1992年对索马里进行人道主义干涉,以及后来克林顿政府时期对海地、波斯尼亚和科索沃进行军事干涉,直到今天小布什推翻阿富汗和伊拉克两个国家政权的两场战争。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减少了人员伤亡,美国在海外动用武力更加肆无忌惮。空中打击和导弹袭击等有限战争手段进一步提高了美国使用武力的频率。美国的所作所为印证了英国人一句批评美国黩武嗜好的古谚语:“当你手中握有一把锤子时,什么问题看起来都像是钉子。”
但是,美国黩武政策发展的同时,国内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当布什打响伊拉克战争第一枪时,著名的自由派文人小施莱辛格在《洛杉矶时报》撰文抨击。他借用当年罗斯福谴责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话语来形容布什的做法:“这一天将遗臭万年!”9刚刚过去的美国总统大选无疑是一场对布什黩武政策的全民公决,尽管布什以51%的选票赢得的胜利,但是,在职总统如此低的得票率,也反映出反对力量的强大。在扩张过度的时候,美国国内传统的孤立主义就会抬头,美国的外交政策,乃至大国之路就是在向外扩张和力量收缩之间蹒跚而行。需要指出的是,反对美国扩张的力量动机很多,但最主要的不是这一扩张给他国带来的灾难,而是认为这一扩张有悖于美国的《独立宣言》和宪法的精神,最终损害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国内民主制度和个人权利。正是这样的忧患意识,多少让美国的霸权有所收敛。
2004-11-11
注释:
1丹尼尔·布尔斯廷著、时殷弘等译:《美国人:殖民地的经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5页,译文根原文改动。
2 Daniel Boorstin, The Genius of American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转引自塞缪尔·皮尔逊《美国宪政的主要思想渊源》(未刊演讲稿,2002年10月,南京大学)
3杨生茂编:《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1984,13页。
4转引自丁则民:《“边疆学说”与美国对外扩张政策》,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美国史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0,第507页。
5杨生茂等编:《美西战争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259页。
6译自王波编:《20世纪美国重要历史文献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110页。
7参见孔华润主编、张振江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5-52页。
8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
9 Arthur Schlesinger, Jr., "Unilateral Preventive War: Illegitimate And Immoral ", Los Angeles Times, 21 August 2002
『叁』 商务英语的专业词汇有哪些
I. 外汇与汇率
通汇合约 Agency Agreement
通汇银行 Correspondent Bank
商业汇票 Commercial Bill of Exchange
银行支票 Banker’s Check
国外汇票 Foreign Bill of Exchange
关键货币 Key Currency
汇率 Exchange Rate
直接标价法 Direct Quotation
间接标价法 Indirect Quotation
汇价点 Point
买入汇率 Buying Rate
卖出汇率 Selling Rate
中间汇率 Medial Rate
现钞汇率 Bank Note Rate
即期汇率 Spot Rate
远期汇率 Forward Rate
基本汇率 Basic Rate
套算汇率 Cross Rate
固定汇率 Fixed Rate
浮动汇率 Floating Rate
可调整的钉住 Adjustable Peg
单一汇率 Single Rate
复汇率 Multiple Rate
贸易汇率 Commercial Rate
金融汇率 Financial Rate
交叉汇率 Cross Rate
远期差额 Forward Margin
升水 Premium
贴水 Discount
平价 At Par
固定汇率制度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金本位 Gold Standard
纸币 Paper Money
贴现率 Discount Rate
浮动汇率制度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自由浮动汇率 Freely Floating Exchange Rate
管理浮动汇率 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单独浮动汇率 Single Floating Exchange Rate
联合浮动汇率 Joint Floating Exchange Rate
钉住汇率制 Pegged Exchange Rate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Regional Monetary Integration
欧洲货币体系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
欧洲货币单位 Eutopean Currency Unit (ECU)
欧洲货币联盟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含金量 Gold Content
铸币平价 Mint Par
黄金输送点 Gold Point
官方储备 Official Reserve
外汇管制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II.外汇交易
即期外汇交易 Spot Exchange Transaction
远期外汇交易 Forward Exchange Transaction
交割日固定的远期外汇交易 Fixed Maturity Forward Transaction
选择交割日的远期交易(择期交易) Optional Forward Transaction
掉期交易 Swap
即期对远期掉期 Spot-Forward Swap
即期对即期掉期 Spot-Spot Swap
远期对远期掉期 Forward-Forward Swap
地点套汇 Space Arbitrage
直接套汇(两角套汇) Direct Arbitrage (Two Points Arbitrage)
间接套汇(三角套汇) Indirect Arbitrage (Three Points Arbitrage)
时间套汇 Time Arbitrage
现代套汇交易 Cash Against Currency Future
套利 Interest Arbitrage
非抵补套利 Uncovered Arbitrage
非抵补利差 Uncovered Interest Differential
抵补套利 Covered Arbitrage
期货 Futures
期货交易 Futures Transaction
国际货币市场 International Monetary Market (IMM)
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 Lond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utures Exchange (LIFFE)
“逐日盯市”制度 Market-to-Market
期权 Options
外汇期权 Foreign Currency Options
协议价格 Strike Price
敲定价格 Exercise Price
期权费/权力金 Premium
期权到期日 Expiration Date
美式期权 American Options
欧式期权 European Options
看涨期权(买权,买入期权) Call Options
期权买方 Call Buyer
期权卖方Call Seller/Writer
看跌期权(卖权,卖出期权) Put Options
期权协议价格 Strike Price
敲定价格(履约价格) Exercise Price
期权费(期权权利金,保险费) Premium
期权保证金 Margins
期权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
价内期权 In the Money
价外期权 Out of the Money
平价期权 At the Money
期权时间价值 Time value
易变性 Volatility
III.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 Balance of Payments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国际收支平衡 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
经常项目 Current Account
贸易收支 Goods
劳务收支 Service
单方面转移收支 Unilateral Transfer
资本项目 Capital Account
长期资本 Direct Investment
热钱/游资 Hot Money
平衡项目(储备项目/结算项目) Balancing or Settlement Account
官方储备 Official Reserves
自主性交易 Autonomous Transaction
调节性交易 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
事前交易 Ex-ante Transaction
事后交易 Ex-post Transaction
国际收支顺差 Balance of Payments Surplus
国际收支逆差 Balance of Paymentd Deficit
贸易差额 Trade Balance
经常项目差额 The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IV.外汇风险管理
外汇风险 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
获得利益 Gain
遭受损失 Loss
交易风险 Transaction Exposure
营业风险 Operation Exposure
转换风险 Translation Exposure
经济风险 Economic Exposure
竞争风险 Competitive Exposure
借款法 Borrowing
投资法 Investing
借款-即期合同-投资法 Borrow-Spot-Invest
提前收付-即期合同-投资法 Lead-Spot-Invest
提前或延期结汇 Leads & Lags
资产负债表保值法 Balance Sheet Hedge
资金部主管 Treasury Head
首席交易员 Chief Dealer
交易主任 Senior Dealer
交易员 Dealer
助理交易员 Assistant Dealer
当日平盘 Day Trade
隔夜敞口 Over Night
交易单 Dealing Slip
交易后线 Settlement Office
汇付 Remittance
电汇 Telegraphic Transfer,T/T
信汇 Mail Transfer,M/T
票汇 Demand Draft,D/D
托收 Collection
光票托收 Clean Collection
跟单托收 Documentary Collection
付款交单 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D/P
承兑交单 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D/A
信托收据 Trust Receipt,T/P
信用证 Credit;Letter of Credit,L/C
银行保函 Letter of Guarantee,L/G
即期保函统一规则 Uniform Rules for Demand Guarantee
投标保函 Tender Guarantee
履约保函 Performance Guarantee
退款保函 Guarantee for Refund of Advance Payment
定金 Down Payment
还款保函 Repayment Guarantee
保留款保函 Retention Money Guarantee
V.国际融资方式
商业票据 Commercial Paper (CP)
短期国库券 Treasury Bill (T. Bill/Bill)
出价收益率(买入收益率) Bid Yield
要价收益率(卖出收益率) Asked Yield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 (CD)
息票率 Coupon Rate
贴现Discount
贴现利息 Discount Charges
贴现市场Discount Market
票据经纪人 Bill Broker
贴现商 Bill Dealer
票据商 Note Dealer
贴现公司 Discount Houses
承兑公司 Acceptance Houses
平价发行 At Par
溢价发行 At Premium
低价发行 At Discount
外国债券 Foreign Bond
扬基债券 Yankee Bond
欧洲债券 Eurobond
股票 Stock
普通股 Common Share
优先股 Preferred Share
证券存托凭证 Depositary Receipt (DR)
美国存托凭证 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 (ADR)
全球存托凭证 Global Depositary Receipt (GDR)
VI.国际储备与外债
国际储备 International Reserves
黄金储备 Monetary Gold
外汇储备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特别提款权 Special Draw Right, SDR
VII.国际信货
储备部分贷款 Reserve Tranche
第一档信货部分贷款 First Credit Tranche
高档信货部分贷款 Higher Credit Tranche
出口波动补偿信贷Compensatory Financing Facility
缓冲库存贷款 Buffer Stock Finacing
石油贷款 Oil Facility
中期贷款 Extended Facility
信托基金Trust Fund
补充贷款 Supp;ementary
维特芬贷款 The Witteveen Facility
扩大贷款 Enlarged Access Policy
世界银行 World Bank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IBRD
国际开发协会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IDA
信贷 Credit
国际金融公司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
政府贷款 Government Loan
银行间同业拆借 Inter-bank Offer
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 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LIBOR
新加坡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ingapore Inter-Bank Offered Rate,SIBOR
香港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Hongkong Inter-Bank Offered Rate,HIBOR
出口信贷 Export Credit
卖方信贷 Supplier Credit
买方信贷 Buyer Credit
中长期票据收买业务(福费廷) Forfiting
卖断 Out-right Sell
混合贷款 Mixed Loan
VIII.国际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Currency Market
国际资本市场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银行中长期贷款 Bank’s Medium Term and Long Term Loan
国际黄金市场Gold Market
Ⅸ.国际金融电子化
银行自动柜员机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 ATM
在线网络金融服务 Online Financial Services
销售点终端 Point of Sales, POS
电子货币 Electronic Money
万事达信用卡 Master Card
电子信用卡 Electronic Credit Card
电子钱夹 Electronic Purse
智能卡 Intellectual Card, IC卡
电子支票 Electronic Check
电子现金 Electronic Cash, E-cash
电子钱包 Electronic Wallet
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系统 the Society for World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 SWIFT
美国纽约票据交换所银行间支付系统 the 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 CHIPS
伦敦票据交换所自动支付系统 the Clearing House Automated Payments System.CHAPS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EC
网络银行 Internet Bank
现金管理系统 Cash Management System,CMS
增值网 value Added Networks, VAN
自动付费系统 automated Payment System, APS
CA中心网站 Certificate Authority, CA中心
商户对顾客商务模式 Business to Customer, B-C
商户对商户商务模式 business to Business, B-B
网上投资 Online Investment
AAA服务 Anytime Anywhere Anyway(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方式)
三中卡的缩写 Europay、Mondexcard、Visa,EMV96
SET协议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肆』 经常账户的第二种解释
现金账户(Current Account,或译为“现金项目”),是经常发生的国际经济交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账户。包括货物(goods)、服务(services)、收入(income)和单边转移(unilateral transfers)四个项目。
现金账户(即“现金项目”),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相对,指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贸易和服务而产生的资金流动。这一部分所以被看成是一种更加合理的资金流动。
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是指贸易收支的总和(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减去进口),减去生产要素收入(例如利息和股息),然后减去转移支付(例如外国援助)。经常项目顺差(盈余)增加了一个国家相应金额的外国资本净额;经常项目逆差(赤字)则恰好相反。
贸易收支是现金账户下典型的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说贸易状况的变化是现金账户的主要影响因素。 然而,对于那些少数的拥有大量海外资产和负债的国家,生产要素支付净额可能作用显著。
现金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以及官方储备的变化一起,总和为零构成账户的定义。这个总和被称为国际收支。通常来说,官方储备的变化非常小
『伍』 国际金融问题
50+30-5=75
『陆』 跪求一段金融危机对我过出口企业影响英文资料
楼上的那位老兄用翻译机器把中文乱译成鬼都看不明白的“英文”,不要专害人啊。
你用如下类属似的英文到各大搜索引擎中搜索看看,说不定就有: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export enterprises
『柒』 美国走向强国的历史轨道
美国的强国之路- -
2004年11月,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美国的总统大选。白宫逐鹿,花落谁家,本来是美国民众的“家事”,但却引来全世界的操心和关注,就此一点就足以说明美国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性。令人多少有些担忧的是,美国选民最终还是选择了被世界民众(除了俄罗斯和以色列外)所不屑的布什继续作为自己的总统。美国人我行我素、张扬跋扈的个性再次显现出来。美国的国际地位从何而来,美国人傲视一切的自以为是又是如何形成?正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美国的大国地位和美国人的狷狂也不是一日形成的。如果从美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1898年美西战争开始算起,到今天为止,美国大国之路走了一百多年,连头带尾搭上了三个世纪。其间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事件,不外是在欧洲各国筋疲力尽之际,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大胆构想;倡导裁减军备,促成1922年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冲破孤立主义的篱笆,投身到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创建国际政治组织联合国,西方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由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足鼎立的国际经济体制;用马歇尔计划这一金元外交复兴和控制西欧,用遏制的战略逼降冷战中的对手苏联及其继承者俄罗斯,东扩北约,收编原来苏联集团的东欧国家。冷战后,凭借其所拥有的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武力,美国更加肆无忌惮:解放科威特,炸平南联盟,扫荡塔利班,推翻萨达姆,由此,其对武力的迷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总结美国一个多世纪的超级大国之路,可以看出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美国人的血脉中充斥着创造和改变历史的强烈使命感,其中夹杂者基督教的宿命论和美国伟大的世俗理想。
以自己的思想和制度影响和改造世界是美国人以一贯之的“天命”,这甚至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年欧洲第一批清教移民来到北美荒原的那一刻。当时的一位领袖人物、牧师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 )是这样阐述即将建立的清教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将成为山颠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光都在注视着我们;因此,如果我们在实现这一事业的过程中辜负了我们的上帝,致使上帝不再像今天这样帮助我们,那么,我们终将只给人们留下一个故事并成为全世界的笑柄。”1没有什么比这更好地表达出了美国人的使命观。美国史学大家布尔斯廷认为,“为误入歧途的人照明的清教灯塔既不是一本书也不是一个理论,而是清教社会本身。美国值得告诉所有人的是:不是通过规则而是做出榜样,不是通过说什么而是展示如何生活。”2
在美国刚刚立国、国土仅限于大西洋沿岸狭长地带的时候,美国建国之父就认定,美国必须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可能最强大的国家,因为美国立国的原则和理念是优越的--不仅优于18和19世纪欧洲腐朽的君主制,而且优于人类历史上任何国家和政府的观念。19世纪欧洲的动荡与战争与美国的活力与繁荣形成鲜明的对照,似乎证实了他们的预言。为此,新世界的美国人树立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从1840年代开始,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的观念弥漫在北美大陆,没有人能够阻挡这个年轻共和国的扩张步伐。跨过密西西比河,打败墨西哥,直抵太平洋西岸,到19世纪末,美国完成了对北美大陆的拓殖。在19世纪下半叶美国西部从荒原到都市的社会发展中,一个欧洲学者感叹道:“欧洲人枉费了好几个世纪的功夫去寻找一把揭开历史之谜的钥匙,原来这把钥匙在美国。这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却辉煌地揭示了世界史的过程。”3而另一个美国历史学大家特纳干脆认为,美国西部的边疆以及开拓边疆的西进运动,是个“有奇异魔力的青春之泉,而美国就在其中继续不断地沐浴和恢复活力。”4
北美广袤的大陆拓殖完毕之后,向海外扩张变得水到渠成。19世纪末西班牙在古巴的殖民战争正好给美国的扩张提供了机遇。对新兴的扩张主义者来说,这是投身到欧洲帝国主义角逐场的千载良机;对反对欧洲式帝国主义的传统派来说,战争行为可以解释为拯救“水深火热”的古巴人民,张扬美国的理想。第一位海外扩张总统麦金莱把美国打败西班牙之后,控制菲律宾、古巴和波多黎各形容为“一项重任”,“是按上帝的意旨,以人类进步与文明的名义承担下来的。”5
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欧洲和亚洲因为法西斯的侵略而饱受战火煎熬之时,美国却独享难得的和平。1941年年初,《时代》和《生活》杂志的老板卢斯说出了美国精英心中的渴望:20世纪将是“美国世纪,美国作为一个领导大国的第一个世纪”。因此,美国必须扮演人类历史上一些伟大国家、人物和团体扮演过的角色,诸如罗马帝国,天主教会,成吉思汗,大英帝国。这样的使命感几乎贯穿于20世界下半叶的所有美国总统的政策讲话中。肯尼迪在1961年总统就职的演讲就是一例:美国要“让世上所有的国家都知道――无论它希望我们兴还是衰――我们愿付出任何代价,承担任何重任,面对任何艰难,支持任何敌人,反对任何敌人,以确保自由的延续和成功”。6
其次,美国在使用其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同时,还巧妙地将物资实力转为美国的制度霸权。由于美国诞生于反对英国的革命,一向对大政府和大军队保有怀疑,为此,宪法规定人民的持枪权,希冀在和平其间用民兵代替正规军。为了防止军权过大,惜墨如金的宪法居然具体规定了,国会通过的军队预算以两年为限。1789年华盛顿出任美国首任总统时,手下只有陆军672人,海军根本没有。军力的软弱,使美国在19世纪比任何国家都愿意强调正义、法律的重要性,形成了被美国现实主义批评家凯南所抨击的“道义-法律主义”外交传统。
虽然在1890年美国的经济实力就超过了有“世界工厂”之誉的英国,但是传统的影响,加上地处两洋保护的优越地理位置,美国的军力依然非常有限,尚不及一个欧洲小国。1898年与西班牙开战时,其陆军人数不足2.8万,海军略胜于对手。这场战争的胜利,与其说美国的强大,不如说西班牙的无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陆军也只维持在13万人的水平。但美国众多的人口与巨大的生产能力,加上便捷的运输和通讯统,使之能够很快进行战争动员。到在1918年战争结束时,仅在欧洲的美国远征军就达200万之多。虽然美国大兵的精神面貌比欧洲军人要健康的多,但是,给世人印象最深的却是美国人不同于欧洲的理想主义世界观。为了与英法两国保持距离,美国不是以“盟国”而是以“协作国”参战,为的是“确保民主在全世界畅通无阻”,争取所谓“没有胜利的和平”。7为此,学者总统威尔逊提出了结束战争《14点计划》。其中的自由贸易、民族自决和集体安全原则,虽然是欧洲自由主义的产物,但他却能够化零为整,把这些老原则包装到国际联盟的新制度中,以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在丛林规则支配的世界强权政治中,《14点计划》无疑是空谷足音,为他赢得了救世主般的声誉,连遥远的中国知识分子也赞扬威尔逊是“天下第一好人”(陈独秀语)。
通过建立国际联盟这个集体安全制度,威尔逊希望实现德国哲人康德所梦想的“永久和平”。但这一设想超越了那个时代,根本不符欧洲二百年年饱受征战之苦的水土。对胜利的一方,特别是法国人来说,他们要报30年前被德国打败的一箭之仇。在遭受法国“老虎总理”克里孟梭的刀砍斧削之后,国际联盟已经是伤痕累累,面目全非。更令威尔逊难堪的是,他的这个遍体鳞伤的精神之子还被自己的同胞拒之门外。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如果因为欧洲的世代冤仇而让美国卷入未来的战争,绝非美国的福音。于是,威尔逊的集体安全构思在现实中化为黄粱一梦。
但是,用法律来解决国际冲突和竞争的观念在美国根深蒂固。虽然没有参加国际联盟,美国还是在1920年代,与法国倡导了放弃战争作为外交手段的《非战公约》,促成了削减海军主力舰、控制军备竞赛的《五强海军条约》,组织了稳定东亚局势、将门户开放确定为国际法的《九国公约》。这些国际制度看上去相当美好,但却有致命的弱点,它们没有保证机制。实际上,即使有这样的机制,美国也没有力量去执行。一直到二战爆发,美国的陆军还不如欧洲的小国南斯拉夫,仅有15万人的规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全球化,最终打破了美国蜗居北美,独善其身的美梦。美国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和巨大的生产能力瞬间转化为无以伦比的战争实力。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美国一样,同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洋,以及欧洲、非洲和亚洲三地作战,此外,它还通过《租借法》向反法西斯盟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援助。在用武力打败对手、用实力帮助盟友的同时,美国又一次开始了以国际制度来维持世界和平,进而确保自己领导地位的制度创新实践。
这一次,集狮子的凶猛和狐狸的狡诈于一身的罗斯福总统,将传统的大国政治与新鲜的集体安全融为一体,创立了“大国一致”为基础、安理会为核心的联合国组织,在赋予大国否决权的同时,联合国也让小国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利。尽管联合国在后来的冷战中,因为美苏两国的对抗而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度存在本身以及其不断扩大,就说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它也成为国际法的最主要的来源,大大推进了世界秩序的法治化。除了联合国这个政治组织外,美国在推进国际经济制度化方面也不遗余力。在罗斯福政府的策划下,美苏英中四大国在战时(1944年7月)便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确立美元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占大股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来的世界银行)。1947年,美国又推动成立了“双边谈判,多边受益”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该组织最终演化为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依靠其超强的物质基础,美国确立了金融、投资和贸易三位一体的国际经济体制,形成了由美国制定规则的制度霸权。
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这些国际制度,将美国的霸权隐含到看上去公平合法的制度霸权之中。为了让他国接受美国的制度霸权,美国的确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某些古老的国际规则。最典型的是处理战败国的规则。有史以来,战胜国都是将战败国视为自己的战利品,恣意劫掠,加以无节制的惩罚,进而也种下了复仇和未来战争的种子。甚至在具有崇高理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对东欧和中国东北的占领依然以洗劫一空为特征。但是,美国却改变了这一理所当然的战争规则,非但没有索要巨额赔款,而且还投入了巨大资金帮助战败国重建。在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最终结出了欧盟这个甜蜜的果实;在日本的农地改革,奠定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基础。美国就是这样依靠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收买人心”,建立起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霸权。在这样的霸权确立过程中,美国人强化了美国的使命感和美国伟大的思想,进而发展出傲视一切,狂妄自大的心态。基辛格有一次问年迈的杜鲁门,他最想让人们记住其任总统期间的贡献是些什么时,杜鲁门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们彻底击溃敌人,逼得他们投降,然后,又帮助他们复苏、成为民主国家,并且加入国际社会。只有美国会这么做!”8
最后,不能不承认的是,在美国四处扩张,甚至恣意妄为的同时,美国国内总是存在着一股相反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一种自我约束、调整和修复的机制。在美国的超级大国之路中,虽然不乏外部的阻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挫折,最典型的就是冷战时期在亚洲的两场“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但是,更多的限制却是来自国内。从美西战争起,反对美国寻求霸权的国内力量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
在美西战争及随后镇压菲律宾人民起义的战争中,美国国内出现了强大的反对扩张和兼并的浪潮,成立由包括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前国务卿谢尔曼等社会名流在内的反帝国主义同盟。这一势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兼并菲律宾的《美国西班牙和平条约》,在参议院仅以一票的多数得以勉强通过。威尔逊希望美国加入国际联盟、承担国际领导责任的宏大构想,最终也在参议院的投票中功败垂成。正是这一孤立主义的传统,让罗斯福总统迟迟不敢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战争中,直到日本轰炸珍珠港的炸弹才解决了罗斯福的参战难题。
虽然冷战让美国卷入与苏联集团的全面对抗,并确定了没有地理和手段限制的遏制战略。但是,美国国内反对扩张的力量从来没有停止过,其顶峰就是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声势浩大反战(越南战争)运动。尼克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哀叹,美国不是败在战场上,而是败在国内的媒体煽动起来的反战运动。对民众呼声最为敏感的国会,为了限制“帝王总统”的对外干涉权力,通过了《1973年战争权力法》,限制总统以军队总司令名义行使的战争权。
冷战后,由于没有苏联力量的制衡,加上美国人对越南战争的淡忘,美国人本性中嗜好武力的一面又一次突出出来。从老布什执政开始,美国就没有停止在海外进行军事干涉:1989年入侵巴拿马,1991年发动了波斯湾战争,1992年对索马里进行人道主义干涉,以及后来克林顿政府时期对海地、波斯尼亚和科索沃进行军事干涉,直到今天小布什推翻阿富汗和伊拉克两个国家政权的两场战争。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减少了人员伤亡,美国在海外动用武力更加肆无忌惮。空中打击和导弹袭击等有限战争手段进一步提高了美国使用武力的频率。美国的所作所为印证了英国人一句批评美国黩武嗜好的古谚语:“当你手中握有一把锤子时,什么问题看起来都像是钉子。”
但是,美国黩武政策发展的同时,国内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当布什打响伊拉克战争第一枪时,著名的自由派文人小施莱辛格在《洛杉矶时报》撰文抨击。他借用当年罗斯福谴责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话语来形容布什的做法:“这一天将遗臭万年!”9刚刚过去的美国总统大选无疑是一场对布什黩武政策的全民公决,尽管布什以51%的选票赢得的胜利,但是,在职总统如此低的得票率,也反映出反对力量的强大。在扩张过度的时候,美国国内传统的孤立主义就会抬头,美国的外交政策,乃至大国之路就是在向外扩张和力量收缩之间蹒跚而行。需要指出的是,反对美国扩张的力量动机很多,但最主要的不是这一扩张给他国带来的灾难,而是认为这一扩张有悖于美国的《独立宣言》和宪法的精神,最终损害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国内民主制度和个人权利。正是这样的忧患意识,多少让美国的霸权有所收敛。
2004-11-11
注释:
1丹尼尔·布尔斯廷著、时殷弘等译:《美国人:殖民地的经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5页,译文根原文改动。
2 Daniel Boorstin, The Genius of American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转引自塞缪尔·皮尔逊《美国宪政的主要思想渊源》(未刊演讲稿,2002年10月,南京大学)
3杨生茂编:《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1984,13页。
4转引自丁则民:《“边疆学说”与美国对外扩张政策》,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美国史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0,第507页。
5杨生茂等编:《美西战争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259页。
6译自王波编:《20世纪美国重要历史文献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110页。
7参见孔华润主编、张振江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5-52页。
8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
9 Arthur Schlesinger, Jr., "Unilateral Preventive War: Illegitimate And Immoral ", Los Angeles Times, 21 August 2002
『捌』 有谁能够帮我人工翻译以下文章啊,不胜感激
With the world economy and growing prosper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ocess, the Letters of Credit (Letter of Credit, referred to as L / C) to become the most common one of the way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ettlement, e to the involvement of bank credit has, its reliability and be strengthened, and it appears not only in a certain extent, resolv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eller and distrust, but also enable the two sides in the use of letters of credit clearing process of the purchase price to obtain bank financing facilities, thereby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ment. However, e to foreign exchange banks in the letter of credit only on the surface of the document for review, only just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and documents that match, rather than the review of the goods, it makes a number of unscrupulous traders take advantage of, resulting in letters of credit fraud to occur.
First, the main form of letters of credit fraud
Letters of credit are conditional bank guarantee of payment. Payment under the letter of credit, commercial credit transac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into a bank credit, to avoid the "two-space-money goods," the fear that strikes a balance between buyers and sellers in large measure the risk, 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ut the banks as a profess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t is not possible buyers and sellers are reluctant to intervene directly in the basic transactions, but only through control of the shipping documents that the so-called "sale of documents" to balance the buyers and sellers of credit risk transactions.
Mainly refers to the letter of credit frau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payment and settlement of letters of credit (including letters of credit transactions and basic transaction), either the transaction or the deliberate creation of false impression that the truth, to ince other transactions fall into the wrong side awareness and behavior, and to seek illegal benefits behavior.
Letters of credit fraud have several main methods are as follows:
One of the ways: false letters of credit. Piracy banks are the main formats, counterfeiting bank seal, counterfeiting bank密押making a false letter of credit, the purpose of defrauding the beneficiaries of the goods or bank financing (packing credit).
The second way: no goods or inferior good filling. Because of the letter of credit payment is based on documents submitted by qualified payment terms, bank documents only "documents in line alone, in line" will be paid regardless of the status of goods, fraud often use letters of credit this characteristic, to ince the applicant to open a letter of credit through forged documents, documents or false information deliberately to proce a full set of documents in line, pay a negotiating bank fraud.
Three methods: false tradi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ssuing company, the opening of free trade in the context of the financing of the nature of letters of credit (for many long-term letters of credit), the purpose of issuing bank loan credit fraud trade financing.
The fourth way: Soft terms of the letter of credit. Soft Clause Letter of Credit also known as "trap" the letter of credit, "soft terms" letter of credit fraud is not a false letter of credit itself, but to use its entry into force, the payment terms in terms of hidden traps, so that payment can visit at any time issuing a unilateral act of the applicant's obligation to pay or be accompanied by the lifting of the beneficiaries it is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provide the documents as carried out by the terms of payment for beneficiaries and negotiating bank fraud
『玖』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问题 急~~~
货物719+(-1145)=-426
服务284+(-269)=15
账户额-342-49=-391
『拾』 国际经济英语翻译
仲裁--- 对它对它为了要赚取利润 , 是更贵的货币中心的立即再贩卖是比较廉宜的货币中心的通货购买.
自治的交易----.
倾销----.
价格的法律--- 建议缺乏对贸易的自由流程的运输费用,关税和其他的 abstruction ,每同种的 ( 同一的) 交易日用品 willbe 的价格在日用品仲裁的所有市场中相等.
逐渐增加的回返依比例决定----.
购买的亲戚- 力量同等理论--- 要求在汇率方面的改变在时段以来应该与二个国家的价格水平的比较变化成比例。PPP 理论的这一个版本有一些价值.
Speulation--- 对一个外汇的接受度冒,的危险或打开位置, 希望赚取利润.
贸易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