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一贯多少铜钱
古代的时候一千个一文钱串成一串,叫一贯。
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1两黄金
=
10两白银1两白银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贰』 前海金融中心怎么样好不好值不值得买
楼盘名称:前海来金融中心自
别名:景兴海上广场
楼盘位置:前海桂湾区临海大道和桂湾三路交汇处
开发商:深圳市前海景兴商业服务有限公司
产权年限:40年
建筑类型:高层,板楼,
公交线路:M492路:前海合作区总站
其他交通方式:北环大道转月亮湾大道,行驶约670米到达项目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21374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30%,共3栋楼,停车位总计约1100个车位(国金汇公寓专属约240个车位)
周边配套:市政:滨海公园、水廊道公园、前海媒体中心、一所综合医院、15个社康服务中心、国际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居住区级文化中心5处
商业:前海港货中心、华润万象商业中心、亲水购物中心
酒店:华尔道夫酒店、喜达屋酒店
内部配套:会所:国金会,精英专属社交圈层;
其他:空中园林、无边际泳池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点击查看更多房产信息
『叁』 国内acca认可度高吗
acca国内认可度越来越高了,随着ACCA在国内的普及以及国内引进外企的加速,越来越多外企扎根在国内,同时acca在国内的认可度也随之越来越高了。
特别对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外资企业的财务岗位来说,ACCA很重要。ACCA是你简历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装饰和敲门砖。即便你在一些民企,看到ACCA的证书也会对你肃然起敬。
由于现在的竞争很激烈,而人事在查阅那么多人的简历的时候不可能看得很仔细,所以需要一两个抓人眼球的。ACCA就是很好的敲门砖。只要你将要从事财务、金融这一块,考出来是终生受用的,而且它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不仅仅有会计课程,还有很多管理学方面的课。
至于ACCA与中国的渊源要追溯到1988年,ACCA第一次派高级代表团访问中国的时候。就在那一年,ACCA在上海和北京设立了代表处,两年后ACCA正式进驻中国大陆。较早进入中国,直接结果就是ACCA早期会员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的企业财务经理、公司CFO,抑或政府财经部门的高官。这种先发优势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在中国虽然只有CICPA具备签字权,但是这种唯一性并不能否定其他资格认证考试的含金量和权威程度。ACCA早期会员如今在中国手里握着较大发言权,他们认可ACCA代表的含义,这点非常重要。
急速通关计划 ACCA全球私播课 大学生雇主直通车计划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冲刺班 其他课程
『肆』 中国为何将在香港发行20亿美元主权债券
10月11日,中国财政部发布消息指,将在香港发行20亿美元主权债券。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再次发行主权外币债券。24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行地点选择在香港,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一贯支持。
负责人介绍,在推进人民币国债发行工作的过程中,财政部一直遵循“尊重市场”的原则,使人民币国债的发行规模与香港人民币市场容量和投资者需求相适应。2016年以来,随着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香港人民币市场有所回调,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相应减少了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规模,同时适量发行美元主权债券,总量仍保持约280亿元。
负责人指出,在经济持续增长、外汇充足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并没有强烈的外部融资需求,此次发行主权外币债券,融资并非首要考虑,所以发行规模不大,募集的资金将用作一般政府性支出,统筹使用。
『伍』 中国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是谁设计的,哪国的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是KPF建筑设计公司上海办事处负责
KPF建筑师事务所(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
1976年,尤金•科恩(A•Eugene Kohn)、威廉•佩特森(William Pedersen)和福克斯(Sheldon Fox)创立了KPF建筑事务所,他们希望建筑是能够融合环境并且改变环境的——这也是KPF创作的一贯宗旨。
KPF是一家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事务所,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中国上海都设有工作室,在中国上海的业务范围也日益拓展。事务所致力於为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设计服务,研究范围涵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产品设计和设计制图等领域。无论是在世界各地还是中国都有相当多的著名作品。有13部专著和超过300个奖项。
KPF分别是三人名字的缩写,全称为: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科恩•佩德森•福克斯合伙人)。
KPF设计作品
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包括学术机构、博物馆、保健中心、法院、机场、宾馆、写字楼、体育场、多功能交通中心等。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技术与结构观念就成为该事务所关注的焦点。其经典作品包括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牛津大学罗瑟米尔学院,美国今日集团总部,荷兰海牙政府办公大楼。超高层建筑是KPF的拿手好戏。全世界有200多座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是KPF的设计,在中国,包括108层的香港九龙车站大厦、480米高的香港环球贸易广场、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288米高的上海恒隆广场等。
『陆』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哪些优势
国务院正式批复上复海加快制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地理位置优越,临近大海,交通便利,有深厚的经济基础,上海也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和远东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
基础条件好, 上海已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人才、环境与管理,从国内城市目前的现状来看,上海最有条件。
上海是我国综合城市实力最强的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是我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上海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
『柒』 前海金融中心周边环境怎么样生活便利吗
楼盘名称:前海金融中心
别名:景兴海上广场
公交线路:M492路:前海合作区总站回
其他交通方式答:北环大道转月亮湾大道,行驶约670米到达项目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21374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30%,共3栋楼,停车位总计约1100个车位(国金汇公寓专属约240个车位)
周边配套:市政:滨海公园、水廊道公园、前海媒体中心、一所综合医院、15个社康服务中心、国际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居住区级文化中心5处
商业:前海港货中心、华润万象商业中心、亲水购物中心
酒店:华尔道夫酒店、喜达屋酒店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点击查看更多房产信息
『捌』 香港金融保卫战是怎么回事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回眸
www.hexun.com 【2007.05.15 09:30】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肖国元
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1997年下半年,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连番狙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一瞬间化为乌有,由此引发了二战后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冲击最巨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6-7月间,索罗斯把矛头对准了港元,开始有计划地向香港股市及期市发动冲击。
兵临城下 将至壕边
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联系汇率制有自动调节机制,不易攻破。但港币利率容易急升,而利率急升将影响股市大幅下跌。这样,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后再大量向银行借贷港币,使港币利率急升,促使恒生指数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市场一样获得投机暴利。
对冲基金在对香港金融市场进行冲击时,往往受制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传统作法———提高短期贷款利率。而事实已经证明,在前3次冲击(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贷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刚也因此被戏称为“任一招”。
利率的上升会提高投机的成本。在这次炒家冲击香港金融市场时,与以往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炒家没有进行即期拆借活动,而是预先屯集了大量的港元。这些港元来自多方面,但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一些国际金融机构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发行的一年至两年期的港元债券,总金额约为300亿美元,年利息为11%。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将这些港元掉期为美元,而借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对冲基金。这些港元成为对冲基金攻击香港金融市场的低成本筹码,使投机者具备了在汇市进行套利的有利条件。而对冲基金又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大量的远期美元以平衡风险。据说索罗斯旗下的基金就持有总金额约400亿美元的买入合约,到期日为1999年2月。
声东击西 兴风作浪
自1997年10月以来,国际炒家4次在香港股、汇、期三市上下手,前3次均获暴利。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国际炒家再次通过对冲基金接连不断地狙击港币,以期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显,他们对港币进行的只是表面的进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标。声东击西是索罗斯等国际投机者投机活动的一贯手段,并多次成功。
1998年6、7月,当恒生指数攀升至8000点高位的时候,对冲基金大举沽空恒指,建立了大量的恒指空仓头寸。对冲基金之所以建立恒指空仓,是因为它们预计港股在受到冲击后恒生指数必然会大幅下跌。而恒指期货合约的价格是每点50港元,也就是说,若建的是空仓,恒生指数每下跌一个点,就可以给做空者带来50港元的利润。
众所周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开启了香港的新时代。但是,对国际炒家而言,这正好为他们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香港的未来何去何从,香港的经济、社会会发生什么变故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令局外人生疑,香港人也是心中没谱。而恒生指数代表香港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香港经济、政治前景,就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只要能动摇恒生指数,就能打击人们对香港经济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恒生指数大幅下挫,很可能引起广大投资者盲目恐慌,从而到达坐收渔翁之利的目的。
妖言惑众 浑水摸鱼
国际投机者在证券市场上大手笔沽空股票和期指,大幅打压恒生指数,使恒生指数从1万点大幅度跌至8000点,并直指6000点。在山雨欲来的时候,证券市场利空消息满天飞。1998年8月初,投机者大肆宣扬人民币将贬值10%,其中,上海、广州等地的人民币黑市交易中曾跌到了1美元兑换9.5人民币左右。投机者散播人民币将贬值的谣言,是想借此来影响人们对港币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机者还大肆宣扬内地银行不稳定等谣言,其目的仍是为了其狙击港元创造心理条件,其手段真可谓无所不用。
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开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联系汇率脱钩的期权。炒家们趁机大肆造谣,扬言“港币即将与美元脱钩,贬值40%”,“恒指将跌至4000点”云云。其目的无非是扰乱人心,制造混乱状态,然后趁机浑水摸鱼。8月13日,恒生指数一度下跌300点,跌穿6600点关口。
在压低恒生指数的同时,国际炒家在恒指期货市场积累大量淡仓。恒生指数每跌1点,每张淡仓合约即可赚50港币。而在8月14日的前19个交易日,恒生指数就下跌2000多点,每张合约可赚10多万港币,收益之高令人震惊!
洞察其奸 港府迎战
国际炒家在泰国、马来西亚的胡作非为,给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可谓来者不善。所以,在分析、研究亚洲其他市场形势后,为了维持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香港政府决定调巨资迎战这些疯狂的国际炒家。
这是一场以金钱、智慧和魄力为武器的你死我活的金融大战。无论是挑战者,还是应战者,都深知其成败所蕴含的利益与风险。
如前所述,早在1998年7、8月间,投机者就大肆宣扬人民币将大幅贬值,以致上海、广州等地的人民币黑市交易曾跌到了1美元兑换9.5元人民币的水平。投机者散播人民币将贬值的谣言是“声东击西”的招数,旨在借此影响人们对港币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机者还大肆宣扬内地银行不稳定等谣言,目的仍是为狙击港元创造条件。除了妖言惑众外,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开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联系汇率脱钩的期权。
出其不意 首战告捷
1998年8月5日,炒家们一天之内抛售200多亿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一反过去被动做法,运用香港财政储备如数吸纳,将汇市稳定在1美元兑换7.75港元的水平上,银行同业市场拆借利息也仅略有上升。
1998年8月6日,炒家又抛售了200多亿港元,金融管理局再出新招———不仅照单全收,而且将所吸纳的港元存入香港银行体系———从而起到了稳定银行同业拆借利息的作用,防止了因为拆息率一旦提高,股市下跌在所难免。
8月7日,因已公布中期业绩的一些蓝筹股业绩不佳,导致股市大幅下跌,令恒生指数全日下跌212点,跌幅为3%。在此后的7日至13日这几个交易日中,香港政府继续采用吸纳港元的办法,以稳定同业拆息并进而达到稳定股市的目的。但由于炒家在股票市场上大肆做空,恒生指数最终还是跌到了6600点附近的低位。
8月13日,恒指被打压到了6660点后,港府组织港资、内地资金入市,与对手展开针对8月股指期货合约的争夺战。投机炒家要打压指数以配合做空期指,港府则要守住指数,迫使投机者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约无法于8月底之前如数套现。港府入市后大量买入国际炒家抛空的8月股指期货合约,将期指由入市前的6610点推高到24日的7820点,高于投资炒家7500点的平均建仓价位,取得初步胜利。当日收市后,港府宣布已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与期市。
8月14日,香港政府正式参与股市和期市交易。香港政府为了维护港元,携巨额外汇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与炒家进行直接对抗。港府向香港的中银、获多利、和升等多家证券行指示,大手吸纳恒生指数蓝筹股,表示不惜成本,务求将8月期指抬高600点。香港政府一反以往“积极不干预”政策,给投机者造成了始料不及的沉重打击。
代行中央银行职权的金融管理局,直接入市干预期货股票市场,这在全球开放型资本市场上尚属首次。港府宣布已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与期市,令市场为之一惊。
接着,投机炒家鼓动如簧之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攻击港府的舆论大战。与此同时,炒家们并不愿意俯首称臣,他们又一次玩起了“声东击西”的鬼把戏———于8月16日迫使俄罗斯宣布放弃保卫卢布的行动,造成8月17日美欧股市全面大跌,以期“围魏救赵”冲击恒生指数。然而,使他们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恒生指数有惊无险,在收市时只微跌13点。
攻城略地 乘胜追击
初战得手,并不意味对手会弃城投降,因为离期指合约的交割还有时日,港府明白恶战还在后头。果然,从8月25日开始直至28日,双方展开了转仓战,港府的目的是迫使国际炒家为投机付出高额代价。
8月27日和28日,投机炒家在股票现货市场倾巢出动,企图将指数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时,经过几天惊心动魄的大战,在期货市场上将8月合约价格推高到7990点,结算价为7851点,比入市前高1200点。8月27日、28日,港府将所有卖单照单全收,结果27日交易金额达200亿港币,28日交易金额达790亿港币,创下香港市场最高交易纪录。
但投机炒家并不善罢甘休,他们认为港府已经投入了约1000亿港元巨资,资金压力与舆论压力使其不可能长期支撑下去,因而决定将卖空的股指期货合约由8月转仓至9月,想与港府打持久战。从8月25日开始,投机炒家在8月合约平仓的同时,大量卖空9月合约。与此同时,港府在8月合约平仓获利的基础上乘胜追击,使9月合约的价格比8月合约的结算价高出650点。
这样,投机炒家每转仓一张合约要付出3万多港币的代价。投资炒家在8月合约的争夺中,完全败走麦城。
生死决战“8·28”
1998年8月28日,是香港恒生指数期货8月合约的结算日,也是香港政府打击以对冲基金为主体的国际游资操控香港金融市场的第10个交易日。
双方经过前几个交易日的激烈搏杀后,迎来了首次决战。
上午10点整开市后仅5分钟,股市的成交额就超过了39亿港元。半小时后,成交金额就突破了100亿港元,到上午收市时,成交额已经达到400亿港元之巨,接近1997年8月29日创下的460亿港元日成交量历史最高纪录。
下午开市后,抛售有增无减,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恒指和期指始终维持在7800点以上。随着下午4点整的钟声响起,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恒指、期指、成交金额最终分别锁定在7829点、7851点、790亿上。
1998年8月28日,对于众多国际炒家来说,是一个心痛的日子。这是香港政府自1998年8月14日入市干预以来的最高潮,也是香港政府针对炒家们惯用的汇市、股市、期市的主体性投机策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取得的重大胜利。香港政府将恒生指数从8月13日收盘的6660点推高到28日的7829点报收,并迫使炒家们在高价位结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货。在此之前,炒家们下注了大量8月份期指空仓。这样一来,即使它们转仓,成本亦很高,一旦平仓,则巨额亏损不可避免。
乘胜追击获全胜
“8·28”之战,港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对国际炒家来说,期指转仓是可行性选择,更可能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因此,对香港特区政府来说,“8·28”之战也只能算是阶段性胜利。港府决定,在9月份继续推高股指期货价格,迫使投机资本亏损离场。
9月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颁布了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的新规定,使炒家的投机大受限制。当日恒生指数飙升588点,以8076点报收。加上日元升值、东南亚金融市场趋稳等一系列因素,使投机炒家的资金、换汇成本大幅上升,不得不败退离场:9月8日,9月合约价格升到8220点。8月底转仓的期指合约要平仓退场,每张合约又要亏损4万港币。至此,国际炒家见大势已去,纷纷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自入市以来,香港政府动用了100多亿美元,消耗了外汇基金约13%,金额大大超过了1993年“英镑保卫战”中,英国政府动用77亿美元与国际投机者对垒的规模,堪称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是非功过任评说
对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评价主要是围绕两个层面展开,其一是对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本身的评价;其二是对向来奉行“积极不干预”自由政策的政府大举入市行动的评价。
由于经济体系的独特性,为了稳定香港的经济与金融市场,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即以7.8港元兑换1美元的比例盯住美元的制度。对于这种汇率制度,业界一直存有争议。反对者认为,由于无法保证香港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完全同步性,美元与港元的固定比率始终存在一个投机的空间,在投机者长期攻击下,这种制度的消亡在所难免。而赞成者认为,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始建于1983年。当时由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受阻,引发市场出现大量抛售港元、收购美元的现象,港府出于保护港元汇率,维护港人对香港未来信心而建立。历史也证明,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香港有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的条件:香港一贯奉行谨慎财政政策;香港有着庞大外汇储备;香港经济体系灵活,能够应对适度的经济波动;香港金融体制稳定,监管审慎以及香港有内地蓬勃发展的经济后盾的强力支持等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联系汇率制度本身是好的,但是金融管理局将它用错了,因为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现钞发行制度,但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做法是使外汇市场上同样要维持1美元兑7.8港元的水平,而且只许港元汇率高于该下限,即只允许港元汇率单边浮动,这实际上是作茧自缚,使所有的汇率风险都由金管局自身承担。
对于港府入市干预,反对者认为,政府干预可能令长线投资者远离香港,打击长线投资者来港投资;港府此举有损自由经济形象,会破坏其金融中心地位。
而支持者认为,港府向来信奉自由经济,自由经济是香港的基石。但是遭人操控的经济不是自由经济,港府入市旨在打破这种操纵,入市干预完全正确。香港政府入市干预,其积极意义远远胜过其负面影响。
题外的话
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多数的经济理论认为“全球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地向国际靠拢。但是,一系列危机的爆发,让人们不得不再度考虑自由化这个问题,尤其是当一国的经济金融安全受到威胁和破坏时,是不是还应继续奉行自由化?
历史经验表明,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扫荡,已经严重威胁过一些国家的经济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还一味地高举自由大旗,无异于与虎谋皮。这一点对于尚未完全开放,但正在走向更加开放的我国国内经济而言,也颇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玖』 世界金融界的独行侠:索罗斯是谁
>
美籍犹太人乔治·索罗斯被誉为“金融天才”,从1969年建立“双鹰基金”至今,他创下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业绩,以平均每年35%的综合成长率,令华尔街同行望尘莫及。他好像具有一种超能力量左右着世界金融市场。他的一句话就可以使某种商品或货币的交易行情骤变,市场的价格随着他的言论上升或下跌。一名电视台的记者曾对此作了如此形象的描述;索罗斯投资于黄金,正因为他投资于黄金,所以大家都认为应该投资于黄金,于是黄金价格上涨;索罗斯写文章质疑德国马克的价值,于是马克汇价下跌;索罗斯投资于伦敦的房地产,那里房产价格的颓势在一夜之间得以扭转。索罗斯成功的秘密是许多人都急切地想知道的,但由于索罗斯对其投资方面的事守口如瓶,这更给他的成功经历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经济衰退的过程中,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却出现奇迹般的增长,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经济前景一片灿烂,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危机爆发前曾一度是各发展中国家纷纷仿效的样板。东南亚国家对各自的国家经济非常乐观,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代,纷纷放宽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以求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但东南亚各国在经济繁荣的光环中,忽视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而主要依赖于外资投入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放宽金融管制,无异于沙滩上起高楼,将各自的货币无任何保护地暴露在国际游资面前,极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国际游资的冲击。加上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东南亚各国普遍出现了过度投机房地产、高估企业规模以及市场需求等,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逐渐增加。
东南亚出现如此巨大的金融漏洞,自然逃不过索罗斯的眼睛。他一直在等待有利时机,希望能再打一场英格兰式的战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亚各国经济过热的迹象更加突出。各国中央银行采取不断提高银行利率的方法来降低通货膨胀率,但这种方法也提供了很多投机的机会。连银行业本身也在大肆借入美元、日元、马克等外币,炒作外币,加入投机者的行列。这样,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各国银行的短期外债剧增,一旦外国游资迅速流走,各国金融市场将会导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荡。东南亚各国的中央银行虽然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面对开放的自由化市场却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中,以泰国问题最为严重。因为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泰铢紧盯美元,资本进出自由。泰国经济的“泡沫”最多,泰国银行业将外国流入的大量美元贷款移人到了房地产业,造成供求严重失衡,从而导致银行业大量的呆账、坏账,资产质量严重恶化。到1997年上半年,泰国银行业的坏账据估计高达8000亿到9000亿泰铢(约合310亿一350亿美元)。加之借款结构的不合理,更使泰国银行业雪上加霜。泰国银行业的海外借款95%属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款。
索罗斯正是看准了东南亚资本市场上的这一最薄弱的环节,才决定首先大举袭击泰铢,进而扫荡整个东南亚国家的资本市场。
年3月,当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时,索罗斯认为千载难逢的时机已经来临,索罗斯及其他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大量抛售泰铢,泰国外汇市场立刻波涛汹涌、动荡不宁。秦铢一路下滑,5月份最低跌至1美元兑26.70铢。泰国中央银行在紧急关头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如动用120亿美元外汇买人泰铢,提高隔夜拆借利率,限制本国银行的拆借行为等。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使得索罗斯交易成本剧增,一下子损失了3亿美元。但是,索罗斯对他原有的理论抱有信心,坚持他的观点正确。3亿美元的损失根本无法吓退索罗斯,他认为泰国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抵挡不了他的冲击,他志在必得。
年6月下旬,索罗斯筹集了更加庞大的资金,再次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各大交易所一片混乱,泰铢狂跌不止,交易商疯狂卖出泰铢。泰国政府动用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企图力挽狂澜。但这区区450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天文量级的国际游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月2日,泰国政府由于再也无力与索罗斯抗衡,不得已改变了维系13年之久的货币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更是狂跌不止,7月24日,泰铢已跌至1美元兑32.63铢的历史最低水平。泰国政府被国际投机家一下子卷走了40亿美元,许多泰国人的腰包也被掏个精光。索罗斯初战告捷,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决定席卷整个东南亚,再狠捞一把。索罗斯飓风很快就扫荡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印尼盾、菲律宾比索、缅甸元、马来西亚林吉特纷纷大幅贬值,导致工厂倒闭,银行破产,物价上涨等一片惨不忍睹的局面。这场扫荡东南亚的索罗斯飓风一举卷去了百亿美元之巨额财富,使这些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化为灰烬。
扫荡完了东南亚,索罗斯那只看不见的手又开始悄悄地伸向刚刚回归祖国的东方明珠——香港。
年7月中旬,港币遭到大量投机性的抛售,港币汇率受到冲击,一路下滑,已跌至1美元兑7.7500港元的心理关口附近。香港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各大银行门前挤满了挤兑的人群,港币开始多年来的首度告急。香港金融管理当局立即入市,强行干预市场,大量买入港币以使港币兑美元汇率维持在7.7500港元的心理关口之上。
刚开始的一周时间里,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不久,港币兑美元汇率就跌破了7.7500港元的关口。香港金融管理局再次动用外汇储备,全面干预市场,将港币汇率重新拉升至7.7500港元之上,显示了强大的金融实力。索罗斯第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在香港金融管理当局的有力防守中就这样失败了。
从以往的经历看,索罗斯绝不是那种肯轻易罢休的人,他开始对港币进行大量的远期买盘,准备重现英格兰和东南亚战役的辉煌。但这次索罗斯的决策可算不上英明,因为他也许忘了考虑香港背后的中国大陆,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达2000多亿美元,如此强大的实力,可不是英格兰、泰国等国所可比的。此番袭击港币,胜算的把握并不大。
对于香港而言,维护固定汇率制是维护人们信心的保证,一旦固定汇率制在索罗斯等率领的国际游资的冲击下失守,人们将会对香港失去信心,进而毁掉香港的繁荣,所以,保卫香港货币稳定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战。香港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反击对港币的任何挑战。
年7月21日,索罗斯开始发动新一轮的进攻。当日,美元兑港币3个月远期升水250点,港币3个月同业拆借利率从5.575%升至7.06%。香港金融管理局立即于次日精心策划了一场反击战。香港政府通过发行大笔政府债券,抬高港币利率,进而推动港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上扬。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局对两家涉嫌投机港币的银行提出了口头警告,使一些港币投机商战战兢兢,最后选择退出港币投机队伍,这无疑将削弱索罗斯的投机力量。当港币开始出现投机性抛售时,香港金融管理局又大幅提高短期利率,使银行间的隔夜贷款利率暴涨。一连串的反击,使索罗斯的香港征战未能讨到任何便宜,据说此举使索罗斯损失惨重。
中国政府也一再强调,将会全力支持香港政府捍卫港币稳定,必要时,中国银行将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联手打击索罗斯的投机活动。这对香港无疑是一种强心剂,但对索罗斯来说却绝对是一个坏消息。索罗斯所听到的“坏消息”远不止这些。1997年7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包括中国、澳大利亚、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和东盟国家在内的亚太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会议发表声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良好,彼此要加强合作共同打击货币投机力量。这使索罗斯感到投机港币赚大钱的希望落空,只得悻悻而归。
这次袭击港币失利也给了索罗斯一个教训,不要过分高估自己左右市场的能量,否则,市场有时也会给你来个下马威,让你吃尽苦头。
索罗斯作为世界上的头号投资家是当之无愧的。从他进入国际金融领域至今,他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几乎无人与之能比。也许有的投资者也会有一两年取得惊人业绩,但像索罗斯那样几十年一贯表现出色,却非常难得。他虽然也曾经历过痛苦的失败,但他总能跨越失败,从跌倒的地方再站起来,而且会变得更加强大。他就像金融市场上的“常青树”,吸引着众多的渴望成功的淘金者。
也有人将索罗斯称为“金融杀手”、“魔鬼”。他所率领的投机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翻江倒海,刮去了许多国家的财富,掏空了成千上万人的腰包,使他们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故而他又成为众矢之的。他曾为自己辩解说,他投机货币只是为赚钱。在交易中,有些人获利,有些人损失,这是非常正常的事,他并不是损害谁。他对在交易中遭受损失的任何人都不存在负罪感,因为他也可能遭受损失,这或许再明白不过地表明了他的犹太血统。
不管世人如何评说,索罗斯的金融才能是公认的,他的资产至少要比联合国中4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要高,富可敌42国,这是对他金融才能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