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非法民间借贷什么贷款才算是非法民间借贷举个例子由哪些
没有非法民间借贷一说,只有不符合民间借贷规定,法院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况:
(一)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比如:从银行贷款又把贷来的钱高利借给别人。);
(二)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又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三)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四)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比如借钱去越南买老婆;
(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
补充:1、民间借贷的双方身份不包括金融机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属于民间借贷。)
2、高利指年利率超过36%。若借贷合同中不包含以上五条,借出的人获利超过36%的部分为非法,其余为合法收入(也就是借100,年利率50%。到法院也只会让你降到36%以下。已经拿到钱了,也只会让你退14。)
3、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基金、证卷、保险、信托,还有一些合法的放贷公司(花呗、京东白条等)
Ⅱ 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帐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法院如何处理
法院需根据被告的抗辩进行审理,如抗辩合理且有证据支持,原告就借贷关系的版成立仍承担举证权责任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七条 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债务,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Ⅲ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一)套取...。"且借款人事
出借人套取金融机构(银行)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借款人事专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高利属转贷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数额较大的,构成高利转贷罪,
见:刑法 第一百七十五条【高利转贷罪】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5万元),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20万元)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Ⅳ 当今有很多金融机构,为什么还有很多的民间借贷
所谓很多的金融机构主要就是银行和担保公司。首先银行借贷有一定的数量限制。有人统计过,中国的中小企业创业的能在银行申请贷款下来的只占不到15%,那你让另外85%怎么办?
其次现在的担保公司有的正规的放贷数额小,审查太严格。不正规的你敢去借贷吗?
而且民间的资金储备量其实非常巨大,没有开发出来。就需要有这么一个机构出来。才产生了民间借贷到资本中介。才有许多金融投资的中介公司。
PS:民间借贷是国家允许的正规的机构(不包含高利贷那些)
Ⅳ 什么是金融机构借款合同等金融纠纷不适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金融机构借款合同,是指经过国家银监会和保监会批准的经营金融业务的单位对外借款所签订的合同。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行业。
只要是金融机构签订的借款合同,都属于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不能适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Ⅵ 民间借贷的主体有哪些,金融机构能为民间借贷主体吗
除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单位,都可能会称为民间借贷的主体。
金融机构参与的不叫民间专借贷,叫金融属借款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 规定: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Ⅶ 借贷的主体有哪些,金融机构能为民间借贷主
一、民间借贷的主体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法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第十一条规定,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除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法释的定义扩展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该规定限定民间借贷主体中的一方必须是自然人,将民间借贷限于“公民之间的借贷纠纷,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借贷纠纷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纠纷”。同时,法释第一条与第十一条可作整体理解,第十一条对第一条规定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效力作了原则上的肯定,这是对2013年全国法院商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的吸收及固化,即“对不具备从事金融业务资质的企业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所进行的临时性资金拆借行为,如提供资金的一方并非以资金融通为常业,不属于违反国家金融管理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形,不应当认定借款无效”,同时与国务院授权、由央行及银监会起草的《放贷人条例》中关于部分认定有效的思路趋于一致。
二、金融机构能为民间借贷主体吗
法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中曾明确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法释重申了这一规定。自央行《关于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通知(银发[2004]251号)》出台后,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贷款利率不再设定上限,商业银行贷款和政策性银行按商业化管理的贷款,其利率不再实行上限管理。此后央行取消贷款利率的下限,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空间已全面放开,因此对金融机构的放贷行为亦不涉及对借贷利率是否超出四倍上限的审查。
Ⅷ 金融放贷与民间借贷案件在法院执行力度上有区别吗
区别在于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交易是获得国家的允许的。而民间借贷是被国家否认的、在法院裁决这个问题上会大力审判民间借贷的。
Ⅸ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几个新问题及原因
民间借贷纠纷发生的原因
1. 与金融机构贷款相比,民间借贷手续简单,提取资金方便。目前,借款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财产或实力强大的担保人,很难达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并且贷款手续繁杂,借款人急需资金时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民间借贷手续简单,提取资金比较方便,弥补了银行贷款手续繁琐、贷款困难的短板,使得借款人纷纷转向民间融资,进而使民间借贷纠纷逐渐增多。
2. 出借人无法通过个人能力收回借款。实践中,有些当事人明知自己没有偿还能力,但为了一时所需仍向他人借款;有的许诺高息利诱,骗取出借人的钱款;有的在还款期限届满后外出躲债,甚至否认借款事实存在,在这些情况下,出借人无法通过个人能力收回借款,只好向法院提起诉讼。
3. 追逐高利,法律风险意识淡薄。许多出借人过于看重高额回报,只考虑以远远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方式来收取高额利润,而轻视风险防控,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用途等方面不加考量,最终导致本金和利息均得不到偿还。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很多出借人不能认识到借贷手续的重要性,对借款主体、用途、利息、还款时间等内容约定不明确或无约定,有的案件甚至连借据都没有;许多担保人不清楚担保的含义,随意签字担保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借款人随意在空白借据上签名,或在还款后未及时销毁借据,这些都为纠纷产生埋下了隐患。
Ⅹ 民间借贷案件
1、民间借贷案件,是指法院受理的,在私人主体之间因资金借贷专产生纠纷而形成的属案件类型。
2、民间借贷案件是因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在进行资金借贷过程中发生争议而形成的案件。体现的是私人主体之间因资金借贷而引起的民事案件类型。但经国家批准的银行、信用社、贷款公司因发放贷款而产生的纠纷属于借款合同案件,不属于民间借贷案件。
《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