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历程
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商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开展金融业务,并凭借其特权攫取了巨额的利润。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
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包括省、市、县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此外还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兴办的私营银行及钱庄,其中约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但多半规模不大且投机性强,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1948年4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对官僚资本银行进行了接管,并分不同情况进行停业清理或改组为专业银行;将官商合办的4家银行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对私营银行则进行整顿和改造;还取消了在华外商银行的一切特权,并禁止外国货币在国内流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即银行不划分专业系统,各个银行都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人民 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银行的独立性日渐消失,1969年9月甚至将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成为财政部所属的二级机构,使其基本上沦为政府的“大钱库”和“出纳员”。不少领导人不懂银行工作的重要性,把银行当作一个办理收收付付的‘大钱库',需要钱的时候才想到银行,有的甚至把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混同起来,靠行政手段办事,做了许多违反经济规律的事。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开始恢复和重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银行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1977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体系重建阶段(1977—1986年) 尽管在197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恢复了其独立的部级单位的地位,但其所担负的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双重职能并未改变。从1979年初开始,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相继恢复了主管农村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了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财政部中分设出了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1 年底又成立了负责接受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资金转贷给国内企业的中国投资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接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和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为骨干所组成的银行体系。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银行体系迅速扩张。1985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专业银行业务可以适当交叉和“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可以选择银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四家专业银行之间开展适度竞争,从而打破了银行资金“统收统支”的“供给制”,四家专业银行还开始将其触角伸向农村,为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提供贷款。
扩大发展阶段(1987—1996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为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1986年12月,邓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银行业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发展。
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提出国家专业银行要进行企业化改革,实行商业化经营,但由于这些专业银行既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又从事商业性信贷业务,既难以办成真正的商业银 行,又不利于进行金融宏观调控。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之后,在1994年内相继成立了专门办理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而为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转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地位及与其他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为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提高资产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到1996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有机构153 069个、职工168.68万人。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其他类型的银行也迅速发展。在交通银行于1986年7月重组成以公有制为主的股份制全国性综合银行之后,相继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 行、深圳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12家股份制银 行。到1996年底,这13家股份制银行共有机构3 748个、职工8.55万人。
1986年1月,在国务院主持下,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以投资所有者和业务监管者的身份,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政储蓄业务。1986年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将邮政储蓄业务法定为邮政企业的业务之一,从而使邮政储蓄遍布全国,形成了一个“准银行”系统。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16个城市进行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试点。同年2月,中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到1996年底共有18家城市合作银行开业。
深化改革阶段(1997—2002年) 改革攻坚阶段(2003年至今)
❷ 我国金融机构的演变和发展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非银行金融业务如证券、保险、信托及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国际上,实施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作为贷款人的重要性日渐下降。从资产业务方面看,资本市场、投资银行、租赁公司及外国银行纷纷抢走了商业银行的大批客户和业务。从负债业务方面看,居纷纷把积蓄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以图更有利的回报。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成为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随着这些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是银行利差的急剧下降。为了生存,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找途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大业务领域与投资银行开展竞争,规范和划分金融分业的篱笆逐渐的被拆除了。(谢平等《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及其监管问题研究》)
1 1979年,中信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1980年代,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相继组建,并采取固定分工的方式划定了经营范围,使资金在系统内自上而下分配。这四家银行分别面向农村、外汇、基本建设和城市工商提供金融服务。
1984年,组织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综合经营的问题,基本上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赞同德国模式 ,百货公司式的经营;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模式。中国还是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开始阶段,德国模式在宏观管理上有难度,所以还是决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后来决定以交行作为试验田,单独搞综合经营试点。
1987年4月1日,作为股份制、综合类、现代商业银行的试验田,交通银行重新组建。它可以经营本外币业务,从事短期和长期贷款业务,也可以经营保险、证券、信托、投资、房地产等各种非银行金融业务,成为新中国第一家综合经营试点银行。交通银行的重组,打破了资金的城乡分割、工商分割、国内与国外分割。
2 1986年建行成立中国投资咨询公司;1987年成立中国人建设银行信托投资公司;1989年,建行与其他境内外机构成立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租赁公司——友联国际租赁有限公司。
3 1987年11月开始,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开办保险业务。1991年4月26日,交通银行将保险部独立出来成立了全资附属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交通银行行长戴相龙任公司董事长,并为太保拟定了著名的广告词——“太平洋保险保太平”。太平洋保险公司成为继中国人保险公司之后的第二家全国性、综合性保险公司。1995年3月9日,太平洋保险公司由交行全额投资改制为由交行控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保险企业。
4 1988年9月,交通银行在其证券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海通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人币1000万元,是新中国最早的证券公司之一。1992年8月,上海海通证券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1994年1月,海通改制为全国性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人币10亿元,为交行控股子公司,交行总部及各分支行一律不再经营证券业务。1994年9月27日,“海通证券有限公司”正式设立,董文标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5 1993年11月,交通银行明确地勾勒出了一个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模式,“坚持综合经营和分业管理,逐步形成两大业务体系,即以交通银行本体经营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体系和以交通银行附属、控股子公司为主体的非银行金融业务体系。”
6 1995年,建行与摩根斯坦利合资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真正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7 1992年下半年开始,金融机构违规经营严重,风险集中涌现,金融秩序混乱。1993年12月25日,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在人、财、物方面要与保险业、信托业和证券业脱钩,实行分业经营。”1995年,《中华人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人银行法》和《保险法》也相继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分业经营的格局确立。
8 1996年中国银行在伦敦注册了一家投资银行,后来迁到香港。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银国际,这是第一家中资的投资银行,前身是始建于1979年的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随后,中银国际和内地五家大型企业合资组建了中银国际证券公司,又投资了中国第一支产业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
9 1999年8月28日,交通银行与上海市正式签定转让协议,太平洋保险公司、海通证券公司正式与交通银行“脱钩”,划归上海市领导,交通银行在两家公司的全部出资额及相关权益也同时转让。
10 2002年3月,建行成为国内首家获得人银行批准开展财务顾问业务的商业银行。2003,为了推动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建行设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部。
❸ 我国金融机构的雏形始于哪个朝代
我国的金融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那时候中国最早出现了当铺。
当铺起源很早,在南朝时已有寺院经营为衣物等动产作抵押的放款业务。唐朝当铺成为质库,唐玄宗时有些贵族官僚修建店铺,开设邸店、质库,从事商业和高利贷剥削,它与柜坊同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会昌5年,皇帝的一个文告中说:“朝到衣冠”,“贷承华胄”以及“清途”们都私置质库楼店,与人争利。
宋代当铺称长生库,由于宋朝社会经济日益发展,长生库(质库)亦随之发达。富商大贾、官府、军队、寺院、大地主纷纷经营这种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业务。
(3)义乌金融机构历史扩展阅读:
金融机构通常提供以下一种或多种金融服务:
1、在市场上筹资从而获得货币资金,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同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这类业务形成金融机构的负债和资产。这是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行使这一功能的金融机构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类型。
2、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提供金融交易的结算服务。
3、自营交易金融资产,满足客户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需求。
4、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并把这些金融资产出售给其他市场参与者。
5、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的投资组合。
上述第一种服务涉及金融机构接受存款的功能;第二和第三种服务是金融机构的经纪和交易功能;第四种服务被称为承销功能,提供承销的金融机构一般也提供经纪或交易服务;第五种服务则属于咨询和信托功能。
❹ 浙江省义乌市的历史和发展
义乌坐落在中部地区的浙江省与土地总面积为一千一百零五平方公里。整个城市管辖8镇和5个街道,人口登记为地方六十七点〇万家居和600000外部暂时 的。义乌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秦王赢政(公元前222 ) ,是在乌县,在7日邬的唐代(公元624年) ,并改称义乌, 1998年,当时是作为一个城市。从旧时代,义乌市已取得的荣誉是先进的:文化,骆宾王之一-四项杰出人士初唐,宗泽-著名的抗金秘书长宋和朱丹溪之一- 四名医金元时期。近代以来,义乌市已产生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和历史学家吴晗,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义乌市已决定实施发展战略的构建城市商业坚定不移地繁荣,成为商品行业的领导者,驱动区域经济,并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和强劲的经济城 市的城市从传统农业小县城。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RMB15.6亿元,财政总收入RMB1.66亿元。金融机构的存款有出色的RMB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RMB5688元。 2001年,义乌市总体经济指数为19的所有县(市)的首位。此外,近年来,义乌市已被列为其中一个县(市)的领导现代化建设在浙江,一个关键地区促进城市化在浙江,和第一组的强有力的县(市)的扩大经济管理权限。目前,义乌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最活跃的浙江。即使在全国,义乌先后获得这种荣誉作为项目的全国技术先进的城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浙江省文明城市,浙江省教育强市,等等。此外,它已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奖连续4次。
今天,义乌市出现一个繁荣的场面与一个繁荣的市场,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商品行业一直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目前,义乌小商品市场拥有一个面积为 1.5万平方米并已40000商店,收集28类,约200000种日用品。吞吐量近10000吨,市场的业务量是最重要的全国性大型专业市场12个连续多年,并已获得了独特的市场之一的标题是'注重质量'和'保持承诺,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此外,义乌市场已成为国际商品配送中心和重要基地的外国商人购买的商品。工业经济正在迅速聚集和加强,目前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工业园地区64平方公里,超过1300年的企业。它也培养了一批主导产业,规模企业和知名产品的袜子,饰品,拉链,化妆品,衬衫,文化文章,制笔,玩具等,形成工业发展结构,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和大殖民。高效农业稳步发展,与传统农业正迅速转变为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和外部农业。城市建设变化快,和一个大集团和民间的省级重点项目,如Xiuhu广场,梅湖会展体育中心和义乌市部分杭州,金华,衢州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该地区的城市建成区已扩大到38平方公里,人口的城市增加至43.000万,和文化的水平达到55 %以上。因此,城市的整合,迅速推进。在进行农村洁净,道路硬度,道路照明,家庭美化和环境优化建设,城市面貌迅速改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加强。社会职业越来越多,而经济环境是坚持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日俱增。
在新的世纪,义乌的发展与时并进,利用和创新,提出了目标走在巨大的步骤,并努力成为世界排名前十位的世界商品博览会在今后20年内,建设一个真正的国际小商品城。
第一步到2005年:率先实现现代化,全省,增加经济外交方针,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以上3200 。这种意愿的基础建立国际商贸城建设。
第二步到2010年: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 6000 ,并建立全球地位的国际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作为国际商品城市的形成。
第三步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点五〇 〇万美元, octupling说, 2000年,随着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将在十大城市在整个县。全面提高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文明和科学的领导,要成为一个真正领先的国际小商品城。
创建全球最大的超市,建设国际购物中心,义乌是克服障碍和克服技术上的困难,并努力向前迈进。
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不断提高经济的一般力量和国际竞争力。
坚持国际战略指导的方向,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逐步构建义乌成为国际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和购物中心。此外,修改和完善总体规划的国际商贸城的三十二点四平方公里,加快第二期项目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国际商贸城,培育和加强会展业与义博会作为一个世界领先地位,使义博会成为国际著名的展览。此外,开展五年行动同步发展战略的外贸图纸,贸易和工业的联系,知名品牌驾驶,大规模推动,政府推动,努力使义乌市场成为国际商品流通中心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信贷和最好的服务,积极开展贸易和工业联系,以工业建设为载体,促进特殊行业和大型企业,让信息化潜水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品牌的商品,在义乌市著名的整个世界,建立义乌成为国际商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积极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把建设数字义乌生效,建设国际商品研发中心。坚持一体化的引进和走出去,关于商品外贸违反,采取利用外国投资的关键,加快快速发展的外部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购物和旅游为重点,努力创造全球最大的超市和建设国际购物天堂。义乌位于中心的浙江省,面积一一○五平方公里,义乌市有8个乡镇和5个城区在其管辖范围内与当地人口的67.0万和非本地人口600000 。自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始终坚持的发展战略“ ,发展城市商业” ,并探讨净战略促进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旗舰,贸易和商业,这有助于义乌成为发达县和被称为城市的地方的第一个国际商品期货市场在我国种植。
据统计,在2004年,义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二百八十二点零零零亿元, 17.3 %增加,在去年财政收入二十九点五零亿(地方,十五点一亿) , 109.6 %的调整计划;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月12日亿元,增长20.4 % ;储蓄存款48.277 billoin ,同比增长21.3 % ;社会零售价六十○万〇五百点〇 〇万,同比增长14.4 % ;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一万七千一百五十三元人均纯收入和农民人均六千九百六十九元,增加了15.3 %和13.4 %,分别采取了价格上涨。在全面发展水平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义乌市排名第17的前100个县的国家和第1的22个县级市在浙江省于2003年。 2004年,义乌市第一名的最喜爱的县级城市的眼睛国内和海外公开。近年来,义乌已成为各县市的浙江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一个县,市在浙江省享有部分县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义乌市也被授予荣誉是关键地区的城市化的驱动器,并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此外,义乌市已荣获国家科技
❺ 义乌在历史上的地位
义乌坐落在中部地区的浙江省与土地总面积为一千一百零五平方公里。整个城市管辖8镇和5个街道,人口登记为地方六十七点〇万家居和600000外部暂时 的。义乌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秦王赢政(公元前222 ) ,是在乌县,在7日邬的唐代(公元624年) ,并改称义乌, 1998年,当时是作为一个城市。从旧时代,义乌市已取得的荣誉是先进的:文化,骆宾王之一-四项杰出人士初唐,宗泽-著名的抗金秘书长宋和朱丹溪之一- 四名医金元时期。近代以来,义乌市已产生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和历史学家吴晗,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义乌市已决定实施发展战略的构建城市商业坚定不移地繁荣,成为商品行业的领导者,驱动区域经济,并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和强劲的经济城 市的城市从传统农业小县城。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RMB15.6亿元,财政总收入RMB1.66亿元。金融机构的存款有出色的RMB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RMB5688元。 2001年,义乌市总体经济指数为19的所有县(市)的首位。此外,近年来,义乌市已被列为其中一个县(市)的领导现代化建设在浙江,一个关键地区促进城市化在浙江,和第一组的强有力的县(市)的扩大经济管理权限。目前,义乌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最活跃的浙江。即使在全国,义乌先后获得这种荣誉作为项目的全国技术先进的城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浙江省文明城市,浙江省教育强市,等等。此外,它已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奖连续4次。
❻ 义乌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先发优势,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小商品流通为载体,推进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催生城市化,演进为国际化,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创造了“无中生有、有中生奇、无奇不有”的义乌奇观。
30年变迁
义乌地处浙中盆地,面积110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70万、外来人口103万。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兴商建县阶段(1982-1993年)。实施兴商建县战略,以市场化为主要推力,逐步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工业强市阶段(1993-1998年)。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以市场化带动工业化,逐步形成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城市化阶段(1998-2003年)。实施城市化战略,工贸联动催生城市化进程,逐步形成了现代化商贸名城。迈向国际化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功能完善和业态提升,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并演进为国际性商贸城市。
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崛起为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19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由1.28亿元增加到410亿元,增长319倍,年均增幅22%;财政收入由0.2亿元增加到58.88亿元,增长293.4倍,年均增幅21.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0.3亿元增加到855.6亿元,增长2851倍,年均增幅31.6%;三次产业结构由57.8∶21.1∶21.1演进至2.4∶46.3∶51.30居2006年度全国百强县(市)第十二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居浙江省县级市首位。
从简陋的马路市场崛起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马路市场起步,义乌市场先后5易其址、9次扩建,发展成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小商品采购基地。市场经营面积26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5.8万个,直接从业人员20余万人。经营国内外43个行业、1900个大类的40多万种商品,日客流量20余万人。2007年市场总成交额460.82亿元,其中中国小商品城348.37亿元,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评为“全球最大日用品商品批发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被誉为全球日用消费品价格的风向标。
从基础薄弱的工业小县崛起为产业集群的工业强市。1978—2007年,工业企业由7497家增加到2.4万多家,工业产值由7.5亿元增加到858亿元,增长113.4倍。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拥有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饰品、袜业、拉链等占国内市场份额30%—65%,一批产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行业内的“单打冠军”。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9个,中国驰名商标37件,中国名牌产品7个,高新技术企业96家,研发中心101家,专利授权数6604件。
❼ 怎样理解一部金融史就是金融创新的历史
金融创新: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这就是金融创新,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金融创新定义虽然大多源于熊彼特经济创新的概念,但各个定义的内涵差异较大,总括起来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无外乎有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
1、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 从这个层面上理解金融创新有如下特点:金融创新的时间跨度长,将整个货币信用的发展史视为金融创新史,金融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视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金融技术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金融企业纽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金融服务业结构上的创新,而且还包括现代银行业产生以来有关银行业务,银行支忖和清算体系,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乃至金融机构,金融布场,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历次变革。如此长的历史跨度和如此广的研究空间使得金融创新研究可望而不可及。
中观层面
2、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是指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它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制造新产品时。采用新的生产要素或重新组合要素,生产方法,管理系统的过程。产品创新是指产品的供给方生产比传统产品性能更好,质量更优的新产品的过程。制度创新则是指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使系统效率有所提高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可将金融创新定义为,是政府或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在金融过程中的内部矛盾运动,防止或转移经营风险和降低成本,为更好地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而逐步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和组合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资金营运方式或营运体系的过程。中观层次的金融创新概念不仅把研究的时间限制在60年代以后,而且研究对象也有明确的内涵,因此,大多数关于金融创新理论的研究均采用此概念。
微观层面
3、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信用创新型,如用短期信用来实现中期信用。以及分散投资者独家承担贷款风险的票据发行便利等;风险转移创新型,它包括能在各经济机构之间相互转移金融工具内在风险的各种新工具,如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增加流动创新型,它包括能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变现能力和可转换性的新金融工具,如长期贷款的证券化等:股权创造创新型,它包括使债权变为股权的各种新金融工具,如附有股权认购书的债券等。
❽ 中国最早的金融机构在哪一朝代
唐朝
那时候出现了柜坊和飞钱,其中柜坊相当于现在的银行
当然其实从秦始皇开始,三公九卿制度之下,就有专门负责金融的官员,但是这个是官方的金融机构。
❾ 银行的历史和起源
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场上货币兑换商的营业用具。英语转化为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在我国,之所以有“银行”之称,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相关。
在我国历史上,白银一直是主要的货币材料之一。“银”往往代表的就是货币,而“行”则是对大商业机构的称谓。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最早见于太平天国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
一般认为最早的银行是意大利1407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银行。其后,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德国在汉堡、英国在伦敦也相继设立了银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银行得到了普遍发展。
在17世纪,一些平民通过经商致富,成了有钱的商人。他们为了安全,都把钱存放在国王的金库里。这里要注意,那个时候还没有纸币,所谓存钱就是指存放黄金。
现代西方国家的银行结构非常繁杂,主要有:政府银行、官商合办银行、私营银行;股份银行、独资银行;全国性银行、地方性银行;全能性银行、专业性银行;企业性银行、互助合作银行等。
按职能可划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和其他专业信用机构。它们构成以中央银行为中心、股份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并存的现代银行体系。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如1930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1945年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银行在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