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会用经济学来阐述问题啊 中国政府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4万亿的财政支出投资对于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但其中大部分被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领域。而这些领域里资金的使用管理者主要还是政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资金从政府的一个口袋转入另一个口袋,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相关的行业才能从工程施工、产品订单上分得一杯羹。
在主要投向中:
“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解决低收入水平的群体居住条件改善,可为建筑、建材行业提供一部分就业机会,但如果适应面过小则杯水车薪,适应面过大,则冲击房地产业,造成因房地产业不景气而给建筑、建材业景气和就业减分。
“农村民生工程”--确切内涵不清楚,所以不敢冒昧点评。
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可解决一部分建筑施工方面的就业,对钢铁行业、建材业、机车制造业和配套产品制造业有所帮助,但其中获得帮助的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且可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生态环保--绝对是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很少涉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帮助有限。
地震灾后重建--赞成。
2008年,政府财政收入突破6万亿,此减税计划对政府来说减少的收入不足10%,但仍然是值得称许的举措。但是,减少了收入还需要以减少支出来平衡。这方面政府可以做而尚未做的事情很多。譬如:严厉杜绝各地政府豪华办公场所建设、控制政府办公轿车购买与日常车辆使用的开支、减少政府会议、出国考察、宴请费用支出、控制日常办公费用、政府公务员薪金暂时下调,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每年5000亿减税收入空缺,也充分体现了执政党的“三个代表”,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有加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增加无疑对经济复苏为有利的条件,但中国经济此次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企业资金链中断或运行呆滞,而是市场与成本双重挤压下的经营运转困难而导致的企业倒闭、歇业、半歇业。而企业的这种状况又导致了失业率攀升和刺激消费的难度加大,即使商业银行可使用资金再多,企业也未必愿意借贷负债维系生存。至少到目前为止,以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方案尚未浮出水面,因此可否乐观也无法予以判断。既着眼于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一种应对经济危机的积极合理之决策。对此,应该予以高度肯定。
中国的钢铁业其产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而能耗和矿石则有赖于国际市场,未来发展的空间并不广阔。中国的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受制于本国能源、环保的制约,更大的市场空间应该在海外。而海外市场准入门槛的跨越具有相当的难度,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足以带动中国经济复兴和二次提升的前景。那么,选择这两个高耗能、有环保问题且若干年内市场扩大空间有限的行业是否合理有效呢?
至于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适销对路产品,这是一个正确的政府行为。相信也是绝大多数企业愿意采用的发展策略。但这要看企业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固然要注意远大的经营策略,也要注意远水不解近渴的可能性。同时,考虑到新技术等因素转化为新产品出现的周期要求,以此作为大多数企业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手段显然值得商榷。
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是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点,这是应该赞许的远见谋划。但是政府还要注意在应用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应用尤其要大力促进。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经济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发必须走出单纯科研院所项目的传统模式,更倾斜于企业研发和企业+科研机构的模式,特别要鼓励民企与国家共同承担科研风险的研发模式,实现科研与企业应用密切的结合与互动,提高应用的效率。
总体而言,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投入、带动公益型就业都是以往曾经行之有效并具有现实作用的举措,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但是,中国政府是否应该考虑在这方面收拢五指,集中力量将资金使用于某一关键性的领域,达到“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效果。譬如,集中资源首先解决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首先完成中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和全民大病、重病免费医疗的问题?
中国有约2000个县,以完善基本医疗条件、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福利性医疗保障体系进行基础性投资有2000亿足矣,加上“赤脚医生”、“社区医生”的培训和乡村医务网点的基本建设也就需要1000亿的投资。在采取社会福利性医疗保障体系由国家统一招标和监督药品、医疗器械及用品的采购模式下,普通公众的基本医疗保障所承担的费用将大幅度下降,而因此近期内新增的就业机会足以消化全国所有医学院若干年的毕业生。至于如何保障其运行费用,一,可恢复农业税并转为专项使用资金(今后从事农业的未必是农民,且本着社会公平原则,任何人都应该承担纳税义务,何况是集约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二,使用城市社保中的医保费;三,政府财政收入予以补贴。
⑵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经济社会形势突变,中国面临严峻的新挑战.在未来的两年,国家将投入4万亿元人民
4万亿=4000000000000=4×1012,
故选:C.
⑶ 如何评价“四万亿”的得与失
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小。即使现在CPI下来一些,防止通货膨胀的反弹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形成前段时间国内物价水平高企的原因很多,但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舆论普遍将通胀归咎于前些年出台的影响规模达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笔者认为,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对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提出些批评本应是一分为二的后一半,而一分为二的前一半则是要看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主流,这就是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压力,保持中国经济的成长势头。 大体上看,2008年出台的四万亿救市资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运用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一个则是用于改善民生。现在看来,无论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是实施民生工程项目,都是着眼于弥补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而这些事本来就需要加大力度来做。即使没有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即使没有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加强,中国的民生也要改善,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必须克服各种各样的瓶颈约束,只不过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打乱了正常的建设节奏,所谓铺摊子容易,练摊子难。 此外,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对于中国经济及早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压迫中解脱意义至关重要。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上半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可以说遭遇了严冬。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实施,中央定下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才得以实实在在地贯彻执行,实现了中国经济“西方不亮东方亮,堤外损失堤内补”的局面。 另一方面,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企业缺少订单,有了“四万亿”作为底气,依靠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及支持出口企业“转内销”等一系列政策,一批出口企业熬过了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形势好转,许多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之所以能够捷足先登,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当时依靠“四万亿”所带来的国内市场机会过冬。2009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在世界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之后,2010年中国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10.4%。 因此,毫无疑问,对于暂时遇到外部刺激而出现“心梗”的中国经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可以说是一次及时的“人工呼吸”。如果当时没有做到及时出台有分量的经济刺激计划,暂时的“心梗”很可能会发展为脑组织的坏死、肾功能的衰竭、心脏跳动骤停等不可逆病理现象。到那时,再想起做“人工呼吸”晚矣,要么救不活,要么顶多是救活一个植物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年国家及时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初衷并无不妥。 至于前段时间的通货膨胀,不能说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没有一点关系,“四万亿”毕竟是国家对生病的国内经济采用口对口这个“笨”办法进行“人工呼吸”,前段时间的通货膨胀或多或少有一些是因为对国内经济紧急进行“人工呼吸”而不慎所染上的传染病。不过,将前段时间的通货膨胀完全归咎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也并不是很公道。 应当看到,由于美联储两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促使流动性泛滥、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增加了油价形成过程中的风险溢价成分、新兴经济体经济成长加大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叠加作用等等,前段时间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输入性通胀成分。 除了输入性通胀因素外,造成前段时间通货膨胀的因素还有许多。例如,周期性因素导致猪肉价格暴涨,进而带动鸡蛋、水产品、牛肉等替代品价格的跟风上涨。又如,制度性因素造成了国内石油企业在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过程中跟涨不跟跌。凡此种种,都会诱发通货膨胀。不难看出,现今的通货膨胀绝不仅仅是三年前的一个“四万亿”就能够扛得起来的。 再看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没有缺陷?当然有,而且还很严重。比如说,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对铁路尤其是高铁建设项目的资金安排比例过大,造成了铁路建设在一时间大干快上,一些隐患现在陆续暴露出来。摊子铺开了,现在想收也难,收紧了很可能遗留下许多半拉子工程或者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而不收紧则很可能是吞噬资金的无底洞。而刺激计划中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不该靠刺激房地产来“保增长”,致使房价飞涨后遗症成为目前一个“纠结”的问题。 现如今欧债危机正在肆虐,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也似乎正在变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重提对“四万亿”要一分为二看待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够对“四万亿”客观一些,公道一些。至于现在如何应对欧债危机带来的影响,可以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国内舆论普遍将2011年的通胀归咎于前些年出台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必须客观地说,对于当时暂时遇到外部刺激而出现“心梗”的中国经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可以说是一次及时的“人工呼吸”。当然,我们也必须重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严重缺陷,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不该靠刺激房地产来“保增长”,致使房价飞涨带来如今非常纠结的后遗症。
⑷ 谁能说出国家4万亿投资构成清单与去向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6日详解了中国四万亿投资的去向,并表示初步方案已经有所调整,因为形势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方面可能还需要做一些调整。
张平说,扩大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了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国家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冲击,所以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四季度以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消费、扩大投资的政策措施。当然在这同时,也在积极地稳定出口。
张平表示,在扩大投资方面,中央政府一开始提出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就是非常明确的,这一次扩大投资一定不去搞一般的加工工业,不去搞重复建设,把重点锁定在关注民生、关注“三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同时,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非常明确的。
张平称,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门认真地进行了研究。按照关注民生、关注“三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节能环保,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我们对“十一五”规划和其它一些中长期专项规划进行了分析汇总,从去年的四季度开始到2010年底,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面有4万亿的投资规模。
张平说,这4万亿的资金构成,是按照现行的投资补助标准和补助政策来计算的。这些钱不都是中央政府出,有一些还需要地方来承担,有一些还可以吸收社会投资,包括企业的投资和民间的投资。中央政府的投资是11800亿。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对教育,对学校的投资,中央政府对规划内项目承担三分之二的投资,地方需要承担三分之一。比如说对民生工程的廉租房建设,我们对中部地区每一个平方米是补助300元,对西部地区每个平方米补助400元,对东部地区中央政府不给予补助。
张平称,农村的民生工程包括水、电、路、气、房,就是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大体上是3700亿。
张平介绍说,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等,大体上是15000亿左右。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大体上是1500亿。节能减排、生态工程大体上是2100亿。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大体上是3700亿左右。这样加在一块,是30000亿。再加上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10000亿,总的构成就是这样4万亿。
张平说,这里我想作这样几点说明:第一,我们这一些项目的确定,都是按照“十一五”规划,以及其它中长期规划来选定的;第二,需要中央承担的投资11800亿,在具体年度的安排中,要经过全国人大的审议批准;第三,这些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形势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某一些方面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投入,有一些方面可能还需要做一些调整。
张平说,最近国务院批准了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十个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有一些项目就要纳入到中央给予支持的范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技术改造贴息资金。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我想这也是符合实际的。
张平指出,我们现在已经形成的这样一个构成,实际上也是在去年四季度初步方案,又听取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包括专家的意见、地方和部门的意见,也包括社会舆论的意见,所以,已经有所调整。
⑸ 为了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你认为这些做法有效吗有什么可供
四万亿的功过各半。四万亿:让中国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但是负面的作用也不少,首先导回致通答货膨胀稀释了民众的财富。其次:地方政府趁机大兴土木,结果导致现在地方政府欠下一屁股的债务,也催生大量的工程腐败。第三:直接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国现在的gdp增速为什么落到8%以下,就是这四万亿的遗毒。
其实当时还是有其他的手段的。第一当然是降息(08年也做了)第二是:可以减税让企业渡过难关,中国税收率世界出了名。第三:减除行政触角,打击垄断,给市场构建良好的环境。
⑹ 中国投资四万亿拉动内需应注意哪些问题
财政学的期末考试论文吧
你这个题目太大了
去人民网和报纸上找找
俺就提醒你下 嘿嘿 分就不要了
⑺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投资四万亿从哪里来
他么的全是扯蛋。
首先我给你解释一下四万亿的方案:中央政府投入1.18万亿带动地方和社会共投入四万亿!不要混淆!
其次:我们的计划是分二年完成的。
在其次,我门的计划是总的,不是新增四万亿。以前我们也投资的,只不过现在我们遇到了危机,把所有的投资计划我们都算进来。
第四:不知道你看了央行的一季度经济数据了没有,我们的一季度M2增速是25%,也就是央行在一季度向社会多投放了四分之一的钱。为什么要投资,按照央行的解释就是为企业融资!
第五:政府投资肯定要靠我们纳税人了。政府发行的债券是主要的募集方式。现在出的地方债券只不过是政府的另以只手罢了~。你看,这个央行他往下狠发放钱,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再收回给项目建设,这样,我们的项目建设就不会没有钱不能投了!
第六:我们知道货币是要适度的,你滥发钱货币是要贬值的。央行现在的做法肯定是让全体国民为 投资计划买单了,这个需要一个过程的。现在中国还处在通货紧缩的阶段,是前几年留下的祸根了。现在以搞建设,等危机过去以后,会有个通货膨胀的阶段到来的。可是,你货币贬值了,我们老百姓的购买力本来就不强,以后的日子是不是更难过了?
最根本的:为什么我们的金融体系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而我们的实体经济已经苦不堪言。为什么?是我们的经济模式出现了问题!我们靠出口的日子会一去不返的。以后只要中国政府不能激发内需,中国就是一个病夫!我没有夸张!为什么我们经过了三〇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内需是如此的薄弱,恐怕连温总理都不会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分配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中国的社会还在转型,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和值得怜悯的,我们的政府现在也要痛苦的思考了!官僚集团的利益要打破,只要让我们的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了,人民的消费水平才能真正的提高!我们的内需才能强大,我们才不会受制于人!
⑻ 国家的4万亿投资是否是刺激中国通货膨胀率的罪魁祸首呢,求解
可以说是。4万亿投资的初衷是为了保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不被国际金融危机所影响或减少应影响,这一目的也达到了,但在实施两年后,其后遗症逐渐凸显,大量发行纸币造成流动性过剩;加之中国经济增速惊人,相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不振,美元疲软,人民币被普遍看涨,造成输入性通胀。两者结合促成了中国的高通胀
⑼ 求高手,中国有四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美国。我们很想知道四万亿美元是谁的钱中国人民的钱吗为什么放
好多胡说八道的。。。之所以被称作外汇,是因为外国的货币,而且这些钱都存放在内中容国银行,美元是国际货币,用美元去美国购买国债,就是借钱给美国。我们国内是不可能允许使用美元的,那就是卖国将自己的命根子和美元绑在一块了,这些钱是美元、欧元其他国家的货币,不能在国内使用,属于国民企业给国家赚来的财富。美元本身没有价值,只是纸币,但是它是国际通用货币,我们可以去外国买石头矿场。用的就是外汇美元、欧元等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将我们国家的纸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