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网络传播的研究现状
进入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立刻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介、研究的热潮,新闻传播学者亦对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给予了充分关注。
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在美国,达成5000万人使用的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国的网络用户已达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年起,国内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在网上建立网站。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开始将互联网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其网络作用方面。
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报刊月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央视调查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3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行的第一次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议。由于当时中国新闻媒体上网者很少,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华声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作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管给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1999年7月1-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持召开了'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网络版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机构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与会代表从近年来各自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看法。 国外不少代表性的相关著作在国内外形成很大影响,而且这些著作大多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
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本书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大纲
第一部 比特的时代
第二部 人性化界面
第三部 数字化生活
结语 乐观的年代
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蒋显zhǒng@①、姜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目录:第一部分信息流是企业的生命线;第二部分商务:因特网改变了一切;第三部分驾驶信息改进战略思想;第四部分给商务经营带来远见卓识;第五部分特殊企业提供通用启示;第六部分迎接挑战。
这本书写的很朴实 写了他们公司的事,包括,他们公司犯的错误。比尔盖茨说,获胜对它们来说不是灌篮(P388). 虽然微软招了许多聪明人,但他认为,公司需要智商“并不是说它需要很多睿智的人”(P228) 所以这一点上,倒有点象朴实的沃尔顿呢。
唐·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网络世代的新新人类已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主导力量,彻底重塑21世纪的就业方式、休闲观与人际关系模式,并引导世人进入全新的数字世界。身为父母、教师、营销人员、广告人、网络族、企业领袖、政治决策者的您,千万不可错过这部杰作!这是一部完整描述接受数字科技催生的网络世代的经典著作。
唐?泰普斯科特是美国著名的数字未来学家(digital futurist)及畅销图书作家,著有《数字经济:全球网络生活新模式》等六本重要著作。他同时身兼“聚合科技联盟”(The Allance for Converging Technologies)主席及“新典范学习公司”(New Paradigm Learning Corporation)总裁,前者为一跨国研究智库,由许多世界级领导性科技、制造、零售、金融及政府机构等共同出资成立。
其他经典著作还有,埃瑟·戴森的《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尔·巴雷特的《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这些译著虽然并不能被看作是网络传播学的著作,只能说是相关著作,但是它们打开了国内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国人关注正在来临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化生存》一书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评为《20年来最有影响的20本书》之一。 国内学者近年来,撰写了多种评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著。
《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谢新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本书按照传播学研究的框架,采用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专家调查及案例分析、文献综述等方法,紧紧围绕网络媒体这一中心,对其传播的几个关键环节,即网络媒体基本问题、传播过程与模式、传播主体、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效果、控制管理、网络媒体竞争形态及产业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研究。本书除了对网络媒体的属性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外,重点通过受众调查,利用统计方法对网络受众理论和网络传播效果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典型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梳理,根据网络媒体的传播持征,提出了网络媒体的传播模式,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评价;通过利用产业结构分析的SWTO方法,分析了中国媒体产业的发展太势,提出了网络媒体产业化的对策。
本书适合新闻传播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对从事网络新闻的从业人员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声浪传播?破解品牌密码》(李泊霆 段淳林·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本书所提出的声浪传播理论填补了中国自主品牌知识在国际传播上的缺失,作者经过多年理论探索与实践操作,提出一个品牌营销的新理念:“声浪传播。此理论提出:传播是营销的最高阶段。未来优秀的企业必然是用传播的角度来构建营销系统,甚至是企业战略,营销已经做到了尽头,而传播将有无限空间,同样也意味着无限商机。本书以王老吉、苹果、联想、星巴克、腾讯等品牌营销的成功案例来论证品牌需要声浪。
本书对网络传播的研究也非常值得中国广告人的学习和关注,本书提出,网络的出现已经极大地改变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尤其是搜索引擎和SNS等营销与传播模式的发展,将对传统的营销模式提出挑战。
《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明安香·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认为它使得人类进入了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流通,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同时提出,新媒介、新技术的产生将给大众传播带来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如网络报纸、数字式广播电视、电脑辅助新闻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媒介角色也将随之改变。作者建议,应当充分运用互联网络,开发数字式电视产业,提高媒介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同时传播学理论也应实行根本性改革。
目录/第一章 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第二章印刷媒介: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第三章 当代多种播媒介的互相竞争与融合/第四章 新兴电子传播媒介/第五章 “第四大众传媒”的崛起: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第六章 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政治、法律/第七章 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经济发展/第八章 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文化/第九章 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生活/第十章 信息高速公路将引发大众传播革命/第十一章 赢得进入信息社会的“护照”/后记
其他著名著作包括: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著作。紧随其后出版的是罗伊撰写的《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轻学者执笔,共7本著作组成,力图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的原创著作,继续推出的有萧琛撰写的《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陈炎撰写的《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等。 网络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甚至连研究本身都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取资料、网上采访、网上调查等等。
新闻传播学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可分为以下方面:探讨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探讨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关系,探讨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与经营,对国外网络传播法规的评介,对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状况的调查,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总起来看,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 网络传播专业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学校的一门新学科。全国至2000年已有7所高校设立或将要设立网络传播专业,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亦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新热点。
全国一线新闻传播学院都纷纷关注网络传播的研究,自华中科技大学在1998年创办全国第一个网络新闻传播班后,北京广播学院于2000年4月开设了中国第一个网络传播学院,清华大学传播系开设了新媒体研究专业,招收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已在新闻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网络传播课程。武汉大学在报纸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及广告学之外,准备新开设网络传播专业。
除网络传播专业或方向外,高校也开始建立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如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等。
什么是网络传播
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Ⅱ 姜奇平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初期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作为“网络文化丛书”的作者,姜奇平是推动互联网在中国起步的最早的启蒙者之一,也是中国互联网经济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由此被《硅谷时代》评为“带领我们走向数字时代的20位中国人”之一。
在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有《21世纪网络生存术》,在这一专著中,他第一次系统认证了直接经济的理论体系与微积分数学模型;他组织力量翻译的美国商务部关于信息技术的经济作用的权威文献《浮现中的数学经济》,是客观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直接经济”的理论文章,包括《互联网掀翻凯恩斯》、《21世纪的雨云飘向哪里——社会变革、知识经济与我们的前景》,这些论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信息产业一些有影响的企业的总裁采用了直接经济的提法。
1998年姜奇平参与创办《互联网周刊》并通过在该周刊上的“奇平视点”专栏发出了业内第一个有别于政府机关与传统媒体的评论声音。同时他汇合国内一流的网络文化研究者与IT媒体活动家,组织了“数字论坛”,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独立的IT舆论中心。
Ⅲ 姜奇平的率先提出“知本家”概念
1999年姜奇平率先在国内提出“知本家”概念,出版《知本家风暴》一书,开启中关村知识经济的历史先声。中国互联网发展进入创新时代,他再一次领导潮流,2000年5月16日,与胡泳联合创办了互联网网络学及商务管理模式为研究重点的互联网经济与发展中心。该中心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权威的互联网研究、咨询机构。
姜奇平是多部丛书的主编,包括“数学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硅谷时代丛书”(友谊出版社)。他的其他著作还有《数字财富》、《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等。作为电脑网络发烧友,他身体力行数字化生存,坐拥七台电脑在家联为局域网。他具有超过3000小时的上网经验,曾开发软件或著作权证书,著有技术专著《非专业人员的电脑控制术》、《电脑诊室》等。
Ⅳ 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1、快捷性
消除时空差距是互联网使世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之一。
()首先,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地区界限,被网络连为一体,使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把地球变成为一个“村落”。在网络上,不分种族、民族、国家、职业和社会地位、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漫游,以此来沟通信息,人们对空间的依附性大大减小。
(2)其次,信息突破了时间的约束,使人们的信息传输、经济往来可以在更小的时间跨度上进行。网络经济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经济活动更少受到时间因素制约。
(3)再次,网络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节奏大大加快了。
2、高渗透性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具有极高的渗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使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出现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三大产业分类法也受到了挑战。
3、自我膨胀性
网络经济的自我膨胀性突出表现在四大定律上
(1)摩尔定律(Moore's Law)这一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命名的。1965年,摩尔预测到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而与此同时,价格则减半。
(2)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 Law)按照此法则,网络经济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这说明网络产生和带来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形式增长。
(3)马太效应 (Matthews Effect)在网络经济中,由于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不断加剧而自行强化,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垄断局面。马太效应反映了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中一个重要因素——主流化
(4)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据美国激进的技术理论家乔治·吉尔德预测:在可预见的未来(未来10年),通讯系统的总带宽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
随着通讯能力的不断提高,吉尔德断言,每比特传输价格朝着免费的方向下跃,费用的走势呈现出“渐进曲线”(Asympototic Curve)的规律,价格点无限接近于零
4、外部经济性
一般的市场交易是买卖双方根据各自独立的决策缔结的一种契约,这种契约只对缔约双方有约束力而并不涉及或影响其它市场主体的利益。但在某些情况下,契约履行产生的后果却往往会影响到缔约双方以外的第三方(个体或群体)。
5、可持续性
网络经济是一种特定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它与信息经济或信息经济学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知识、信息同样是支撑网络经济的主要资源。
6、直接性
由于网络的发展,经济组织结构趋向薄平化,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而降低了传统的中间商层次存在的必要性,从而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为解释网络经济带来的诸多传统经济理论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
(4)姜奇平互联网金融扩展阅读
网络经济的发展,对生产力要素理论产生了全面的影响,这表现在:
1、使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力对其信息能力即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的依赖空前增强,并促进新型劳动者即信息劳动者的出现与快速增加。
2、使生产力中起积极作用的活跃因素劳动工具网络化、智能化以及隐含在其内的信息与知识的份量急剧增大,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了公用的或专用的重要劳动工具。
3、使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劳动对象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并扩大其涵盖的范围,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了新的劳动对象。
4、使生产力发展中起革命性作用的科学技术如虎添翼,由于科技情报交流的加强和科技合作研究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科技成了高科技的主要代表,它对社会和经济的渗透作用和带动作用不断强化。
5、使对生产力发展有长期的潜在的重要作用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远程教育、终身教育日趋重要,本来就是与信息相互交融的教育更加信息化、社会化和全球化了。
6、使组合、协调生产力有关要素以提高它们综合效益的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强化,导致管理科技甚至也成了高科技。管理信息化已发展到内联网、外联网、互联的网际网新阶段,并与各种业务流程信息化相融合。信息不仅是管理的基础,而且与知识一道也成了管理的对象。
7、使作为生产力特殊软要素的信息与知识通过对生产力其他要素所起的重大影响和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有序化组织、总体性协调,发挥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的特殊作用。
Ⅳ 互联网的冬天
·现有的网站从商业的标准来说是其实不需要这么多,可能会在这个"冬天"淘汰一大批,我相信真正好的网站会熬过这个"冬天"。
· 要把握"人肉搜索"的界限,把单纯网上的人、介于网上网下的人、单纯网下的人分开。单纯网上的人是发现出来的情况,动员网下的人去打探,值得关注是他们采用哪两种规则, 一个是狗仔队的规则,另面一个是私家侦探的规则。
· 互联网下一步是向泛在网络方向发展,再下一步会向生物网络、人体网络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的"冬天"是机会 真正的好网站会"过冬"
主持人:近期《南方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过处,互联网企业百态皆现:有压缩成本、减员增效以维持生计者,有临危不惧、敢于一搏之独辟蹊径者;有月入不到100元仍在苦苦支撑的大无畏者,也有逆势而动、出手诡谲的广告提价者。它的题目也起得非常好,叫做《断粮的冬天网站众生谁先倒下》,您怎么看待互联网目前的"冬天"?
姜奇平:我觉得应该分成几种情况来说。有一些网站不仅没有倒下,反而会因这个"冬天"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视频网站很多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会比较好过些,中游和下游的网站日子可能就不好过,因为外面的需求减少,就会处于很大的困境之中,确实存在着"过冬"的问题。
对于现在网站而言不排除存在泡沫现象,虽然淘汰的现象不太明显,但是他们会被淘汰,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劣质品"。所以现在主要的问题不是淘汰多少网站,而是要给一些真正好的网站提供机会,让他们存活下来。"冬天"其实是一个商业机会,我认为,现在的网站从商业的标准来说是不需要这么多,应该淘汰一大批,真正的好网站会熬过这个"冬天"。
一些视频网站裁员也很正常。过冬的时候,最优秀的网站也存在节省成本的问题,因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这种收缩是属于策略型的收缩,并不是网站不行了要倒闭,就像蛇一样,它要冬眠,但并不一定是要死了。我认为视频分享网站,前一段时间有点过度膨胀了,大家都模仿一拥而上,缺乏自主创新。但是我还认为现在视频网站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在的视频网站全部是B2C模式, 在企业的视频应用、政府的视频应用有很大市场,从发展规律来看,商业模式都会出现B2C向B2B的发展。
B2C现在都集中到媒体方面去了,还有一种B2C是冲着节省交易费用、提供服务去发展的。视频除了有媒体的模式,还要有商务的模式,要和各行各业的消费应用结合起来。比如说现在各种会议论坛完全可以利用视频。我觉得这个"冬天"应该把一些脑子不开窍的人都淘汰掉,最后让市场决定需要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所以"冬天"不完全是坏事。它是市场优胜劣汰加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