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云南德钦县地理位置
德钦县位于东经98°3’56"—99°32’20",北纬27°33’44"—29°15’2"之间,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地段,青藏高原南缘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北靠西藏芒康县,西连西藏左贡县、察隅县及我省怒江州的贡山县,南接维西县,东临四川巴塘县、德荣县。总面积为727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县城升平镇,海拔3400米,距州府中甸182公里,距省会昆明889公里。素称“歌舞之乡”。德钦又是珍稀动植物的天堂,是最珍贵的滇金丝猴的故乡。
德钦县总面积7596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升平镇,德钦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全县75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雪山、冰川、峡谷、草甸、湖泊和多样性生物构成绮丽的自然景观,以神秘奇异的宗教文化,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别开生面的习俗礼仪,优美和谐的音乐舞蹈,独特的饮食风味等,绘成了一幅幅异彩纷呈的藏民族风情画。是云南省旅游资源最丰富,品位最高的地区之一,成为旅游潜力最大的市场。1997年9月14日,省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半个多世纪以来世人苦苦寻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庆!而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腹地的德钦,是迪庆“香格里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相当一新分景观就在德钦境内,那金字塔形的雪山,“月亮”峡谷与“香格里拉”的寺庙等等所组成的“梅里雪山景区”,已成为云南旅游皇冠上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德钦汉译为“极乐太平”,境内雪峰林立,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汉泽为太子雪山,海拔6740米,为云南省第一高峰)北连西藏自治区阿东格尼山,南与碧乐雪山相连接,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的就有13座,称“太子十三蜂”。明永冰川从卡瓦格博脚下6000多米的极寒冰雪线以下一直延伸到海拔2660米处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中,全长11.7公里,是世界稀有低海拔、朝海洋性的现代冰川。加上在远古时代喜马拉雅山地质活动中形成的无数崇山峻岭,使这块圣地成为一片奇妙无比的风景线。
B. 5月份了,怎样快速用杏核培育杏树苗还来得急育苗吗
杏树很容易发芽生长。如果想快一些,那么应该仔细敲开外壳,不能伤到杏核,埋到土里,深度3——4厘米,浇足水,多晒太阳,就可以很快发芽。育苗还不晚。
C. 通河县的经济发展
1945年9月3日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下,农业生产很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广大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46--1956年,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1980年粮豆亩产已达290斤。比1949年亩产196斤,增加94斤,增长了48%,年递增1.17%。粮豆总产量为15258.5亿斤,比1949年总产量的8286.6万斤增加6971.9万斤,增长率为84.13%,年递增为1.64%。农业总产值为2995.3万元,比1949年的871万元增加了2124.3万元。增长2.44倍,年递增为4.1%。
1983年,粮豆总产量比1982年增产81.4%,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1985年粮豆总产量达16601.1万斤。平均亩产302斤。总产值为5451.7万元。农民所得3569.3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66.5%,人均收入338.40元。
2011年,耕地面积达180.2万亩,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总产达到15.5亿斤;新建樱桃谷肉鸭养殖棚舍153栋,年养殖规模超过千万只;新增旱改水面积10万亩,有机水稻发展到5000亩,食用菌发展到1亿袋,芦笋发展到870亩;投资600万元完成“三北工程”造林1.5万亩。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通县设治后,民间自行开办的油坊、磨坊、皮庄首饰铺和手工业作坊,在崇古尔库站和岔林河口兴办。
民国18年,1929年,通河县有制粉、制麻、铁器、木器、印刷等工业作坊64户。新兴的手工业开始发展。民国20年,1934年9月,由范惠民等人投资开办宝兴源油米加工厂。
伪康德元年,1934年,三合米厂开始拥有一些粮米加工机械,职工人数达到30余人。同年10月又兴办了益丰米厂,有粮米加工机器3台、工人20余人1935年,县内主要工业48户,其中勉为支持的4户,稍有微利的35户,尚可维持的9户。
1947年,县人民政府对52户私营工业进行整顿,保留23户,为地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2年,通河县工业企业发展到373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14个,个体工业356个,私营工业2个,生产合作社1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214.7万元。
1965年后逐年办了一些新兴工业企业,特别是电力工业有很大发展,从而改变了以往仅能生产铁木农具、油、酒、米面的落后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起建材、轻工、机械制造、粮油加工木材加工等工业门类。由于十年动乱,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缓慢。
1985年通河县全民所有制工业24个,集体工业29个,乡镇工业45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 604.0万元。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3 202.0万元,县属集体工业总产值786万元,乡镇工业总产值616万元。主要工业品有水泵、交流电动机、皮鞋、白酒、锌皮、水泥、红砖、机制纸及纸板、人造板、面粉、干电池、机动脱粒机、饲料粉碎机等,产品大量销往省内外。
2011年投资1亿元的存明木制品深加工项目完成投资9400万元,老厂区完工投产,新厂区完成车间、库房建设和设备订购;投资1.4亿元的百家得冷饮项目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600万元;投资5000万元的圣通硅业项目完成投资3000万元,一期工程预计年末投产;投资1.5亿元的兴润樱桃谷肉鸭孵化、养殖、加工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的崇古尔河有机食品生产项目启动建设;投资5亿元、装机容量5万千瓦的龙源岔林河风力发电项目开工建设;石油开发项目已打勘探井21眼,其中油井8眼、油气井9眼、气井4眼。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通河县设治,地方财政由县衙门户股管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捐税,上级机关定期拨给行政补助费。地方财政定期上缴捐税提成,入不敷出。
民国初期,县公署第一科掌财政、内务,后设地方捐务处专管地方财务,民国18年,1929年改为财政局。民国时期,通河县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支出不断增加,造成地方财政连年赤字。
伪满初期,县公署设财务局,实行财政预算制度。1939年,合并到行政科,改设财政股。伪满时期,地方财政支出,特别是警费支出连年骤增,地方财政收支不平,只有靠上级补助和行政借款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
1946年县人民政府成立,设立财粮科。1950年财政、粮食分设,成立财政科。1968年与税务局合并成立财税革命委员会,1970年改称财政金融科,1973年恢复称财政科,1984年改称财政局,至1985年下设预算、农财、工财、商财、粮财、省企管理、会计管理、预算外和秘书九个股、控购和国库券两个办公室。
建国后,县财政经济工作认真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使财政工作稳步发展。从建国初至1985年的37年中,有32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2006年,通河县财政总收入完成6,204万元,同比增长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12万元,同比增长11%。财政总支出实现32,682万元,同比增长16.5 %,其中:地方一般财政支出实现27,180万元,同比增长11.2%,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年通河县始有私人钱庄。民国5年,1916年官商创办通河县农商钱局,办理存款、贷款及托汇业务,发行地方纸币。
民国期间,县地方金融机构、商会、捐务处等多次发行地方纸币,受到省政府通报禁行,殃及通河县。
1948年东北银行在通河设立办事处,1949年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通河支行。
1955年成立中国农业银行通河支行,此后,两行时分时合,1979年7月1日两行分设。
1962年成立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通河办事处,1965年升格为支行,后合并到县财政科,1975年重设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通河支行。
1984年10月成中国工商银行通河支行。
200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现14.1亿元,同比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60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731元,同比增长6.3%。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和拉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2亿元,同比增长5.9%。
D. 2012年哈尔滨房价还会下降吗大概会达到多少钱一平米
会降但不会降的太多,
好地点的降了那点也照样买不起,松北群力有4000多一平的太远也不愿意买,
现在政府刚出政策,怎么也得两三年以后房价才会有质的改变,
现在还是平均一万一平。。。
E. 德钦县的经济
1998年,德钦县国民生产总值达8636万元,比1994年增长8%;工农业总产值达4181万元,比1994年减少6%。其中,工业总产值占13%,农业总产值占87%,1998年农业总产值比1994年减少10.2%,比1949年是83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增加24倍。
2007年末,德钦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14931万元增加到60555万元,年均实现递增35.5%;三次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37:8:55调整为2007年的15:43:42。德钦县固定资产投资从14641万元增加到88343万元,2003年-2007年累计完成267147万元,年均实现递增47.5%。地方财政总收入从1114万元增加到4152万元,2003年-2007年累计完成10426万元,年均实现递增37.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812万元增加到2008万元,年均实现递增2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4172万元增加到17113万元,年均实现递增35.7%。德钦县金融机构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从27818万元增加到53072万元,年均实现递增18.8%;贷款余额从16077万元增加到19148万元,年均实现递增6.3%。 1998年,德钦县推广包谷、水稻、小麦等良种32471亩,良种生产607亩,推广玉米育苗、湿籽播及双行条栽3.2万亩,推广大小春规格化间套种,高原春青稞规范化种植、配方、施肥共610亩,病虫害综合防治203亩,施用化肥900吨。
1998年,德钦县完成新开农田361亩,坡改梯308亩,客土改良6024亩,旱改水2447亩。
2006年,德钦县葡萄挂果面积达1975亩,总产量为813.89吨,比上年增长264%,总产值为352.13万元,比上年增长227%。进一步密切与香格里拉藏秘公司的合作关系,确保产品营销渠道的稳定和畅通,全年藏秘公司共收购葡萄592.44吨,产值为200.79万元。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继续做好我县优质核桃、红豆杉等经济林木种植基地的建设工作。畜牧业稳步发展,总产值预计达到3100万元,比上年增长6.5%;有效控制牲畜存栏数,出栏率明显提高,2006年大小牲畜存栏数为16万头(只),大小牲畜出栏数为3.1万头(只),比上年增长0.1%。野生菌类和野生药材市场行情稳中有升,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003年-2007年德钦县累计种植优质核桃和花椒32800亩,改良低产林核桃11400亩,规范种植大棚蔬菜1178亩,种植药材13113亩,养殖野生蜜蜂1745筐。2003年-2007年德钦县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343万元,完成水利工程350件,解决16500人的饮水问题;累计投入农田建设资金233万元,完成高稳产田建设11311亩,新建和改造农田7914亩。2003年-2007年德钦县顺利完成退牧还草工程183万亩,成功实施牦牛冻精改良4542例;德钦县大小牲畜累计出栏161224头(只),畜牧业总收入五年累计完成7580万元,年均实现递增3.7%。
截至2007年,德钦县葡萄规范化种植面积达3750亩,葡萄产量从2003年的5吨增加到2007年的1045吨,总产值从2万元增加到366万元。 德钦县建国前没有现代工业,建国后,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1998年有工业企业6个,职工171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有:农具厂、县车队、要材综合联营公司、德园木制品厂、县发电厂、梅里酒厂。工业企业中,矿业开发稳步民展,全年矿业总产值820万元,比1997年增长1倍多,实现利税100万元左右,勘控开发羊拉里农铜矿的地质工作。1998年工业总产值达2059万元。德钦县梅里牌“虫草青稞酒”系列产品,曾荣获中国第四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8年中国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德钦县发电量从2003年的2759万度增加到2007年的8010万度,年均实现递增30.8%。2003年-2007年德钦县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87696万元,矿业产值从126万元增加到34203万元,年均实现递增305.9%。 由于德钦县地处滇藏要道,四方客人云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南线国际线路遭到封锁,德钦一度成了中印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商号林立,成为滇西北商业重镇之一。建国后经过近50年的发展,德钦的供销商业更加壮大。1998年,工有商业网点64个,197人,其中国营网点4个,供销社网点60个,110人,集成产业60个,110人。德钦县商品购进总额2826万元,其中农副产品购进额为1605万元。产品销售总额436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0万元,其中国有经济消费零售总额2260万元,集体经济零售总额252万元,个体经济零售总额380万元,其它零售总额778万元,年末产品库存总额2386万元。
2003年-2007年德钦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8.51万人次,年均实现递增32.4%;旅游社会总收入从2003年的1399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3922万元,年均实现递增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