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首仿药求解
据悉,《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国内首先仿制生产并上市销售的同种仿回制药品的价格答经专家论证后,允许在统一定价的基础上适当上浮。上浮范围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最高上浮范围,由生产经营单位自主确定。至于最高上浮范围,目前正在征求意见。
此外,对市场上出现的严重供过于求的仿制类药品,经过专家论证后也可以采取统一的价格措施,特别是对于后进入市场的仿制类药品的市场价格,应按照低于先进入市场的同种仿制药品价格的原则制定。
Ⅱ 什么是标准首访药品
我个人理解“首仿”就是国外上市后,国内第一家生产或进口的就属首仿,如果第一家是生产的,那"首仿"就是3.1类了,如果第一家是进口的,那"首仿"就是6类的,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希望大家做一些更正及补充。
Ⅲ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的先声发展
突破药品营销旧模式:
——1995年,首创中国医药营销企业的“总经销”模式。
——全国第一家为药品生产厂家提供产品包装设计、广告策划、终端推广等全方位服务。
——全国第一家“总经销”药品单品种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
扬弃旧的药品销售模式,率先采用新的“总经销”模式并取得骄人成绩,为先声药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完成企业原始积累。 先声药业先后购并控股了:
——江苏汉合制药有限公司
——海南海富制药有限公司
——上海哈慈一医药业有限公司
——南京东元制药有限公司
——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东捷药业有限公司
——芜湖中人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专注于医药生产企业的并购扩张,使先声药业超越了药品营销的单一业务范畴,自主生产能力确保了企业的独立性,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在整合江苏先声药业新药研究中心、海南省化学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医药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研发资产和队伍基础上,先声药业于2004年组建了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2003年12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先声药业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6年与清华大学联合组建了“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2006年底位于南京紫金山东麓,5000平方米的药物研发基地已投入使用。
建立药品研发队伍,独立研发能力构成先声的核心竞争力。占领技术制高点,不断推出优势新品,确保了先声的持续性发展,为企业注入长盛不衰的活力。 美国新泽西州白宫站2011年7月21日与中国江苏南京 2011年7月22日消息 ― 默克公司(NYSE:MRK,在美国与加拿大以外称为默沙东)与中国先声药业集团((NYSE:SCR, Simcere)于今日正式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在重要治疗领域更广泛地提供优质药品,以满足中国市场迅速增长的医疗需求。
合作双方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罗伟(Rahway)的默克研究院举行的签字仪式上共同宣布这一消息的。默克公司董事会主席柯瑞嘉、默克公司全球人类健康部总裁石亚敦、默沙东中国总裁冯纳玺、先声药业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任晋生、先声药业总裁张业泓博士等双方高层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
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也莅临了本次签字仪式。这一新颖、富有创意的合作方式,将汇聚一家跨国医药公司与一家领先的中国制药公司的丰富研发、销售经验和资源,以达成双方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该合作将包含双方的产品研发、注册、制造和销售等多方面内容。此外,在合作初期将以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领域的领先品牌药为重点。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将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为合资公司提供双方的精选品牌与非专利药品组合,包括默克/默沙东的舒降之® (辛伐他汀)、科素亚® (氯沙坦)与RENITEC® (依那普利)以及先声药业的欣他 (左旋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舒夫坦 (瑞舒伐他汀)。同时,双方还将积极合作,共同提高中国糖尿病患者对西格列汀的可及性。西格列汀是一种创新的DPP-4抑制剂,用于治疗二类糖尿病。在中国,二类糖尿病所带来的显著公共卫生威胁正日益加剧。
“能够与先声药业合作,默克深以为豪,先声是中国领先的制药公司,默克与先声有着共同的使命,即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石亚敦表示,“同时,合作也是默克在中国扩大业务战略的重要一步,这与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优质药品可及性的目标不谋而合。” “今天的合作是先声通过提供创新药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这个不懈追求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任晋生说,“这一创新性的合作,目的是要应对中国医疗体系的巨大挑战及中国患者和其他医疗相关方的需求。”“先声与默克的合作,不仅对双方公司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是江苏省生物制药行业的标志性事件。”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指出,“生物制药产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默克与先声合作将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动力,有助于江苏为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优质药品。”
该合资企业的成立将取决于双方对合作条款的最终确定。
默沙东中国总裁冯纳玺三个月前的设想瞬间变成了现实。
7月22日,全球第二大药企美国默克公司(美国与加拿大以外称为默沙东)与中国先声药业集团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决定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双方将拿出各自的精选品牌和非专利药组合交由合资企业经营,力求在心血管和糖尿病用药市场实现较大突破。按照其三年战略规划,默沙东将开展一系列合作、收购、兼并举措,改善其原有市场销售渠道不畅的窘境。
2009年9月,刚刚接管中国市场9个月的冯纳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对于研发公司而言,中国市场比其他任何地方的发展速度都快,在全球最具价值的市场中,中国将在三年内成为第三,到202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疫苗市场。
尽管对中国市场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但已经进入中国20年的默沙东发展步伐并不引人瞩目,这一方面缘于其渠道推广不够理想,另一方面还在于其药品价格较高。
为改变这种状况,默沙东主动在2010年把一款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舒降之”降价52%,使之成为首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外资原研药。冯纳玺坦陈,这样做会使利润大幅下降,但换来的是在更多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初级社区卫生中心的覆盖。此次酝酿成立的合资企业,经营重点是价格相对较低的非专利药,无疑将有助于默沙东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
默沙东公司2010年的课件显示,其业务重点是结合政府导向,扩大产品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使用,特别是需要长期服用的慢性病用药;确保产品在每个省市的市场准入,继续加快市场开拓及多渠道市场教育,使产品能够有效配送到广阔市场;同时探索建立商业伙伴合作模式,提高产品覆盖率。
冯纳玺称,未来三年,默沙东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通过三种渠道拓展新的业务能力,一是加强自身业务,二是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三是并购。
与先声药业的合作正是默沙东强化自身业务的同时,实施的第二种开拓方案。
资料显示,先声药业在中国拥有800多人的销售团队,100多家战略合作伙伴,以及1500多家经销商,其产品营销到4000多家医院以及70000家药店。而这些,正是默沙东欠缺的。
在冯纳玺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中,还包括基于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进行的安排。“我们根据中国各个地区的城市集群建立了十个大区,分别设立区域总经理负责制,应该说我们是第一个布局全国的跨国药企。”
要使这十个大区发挥出默沙东期望的效果,冯纳玺恐怕还不能单单指望一家先声药业,在未来的市场突破中,他将更多地使用并购手段,在规模上实现快速扩张,以期把握住中国医改创造出的巨大商机。
“中国要建立一个全面覆盖的医疗健康保障体系,这在全球其他国家是没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医改通常是建立初期的医疗体系,而中国已经开始建立基本覆盖全国的医疗体制,尤其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其目的就是要解决药品的可及性、提高医保的覆盖面,以及缩小东、西部医疗环境的差异。”冯纳玺说。
与默沙东一样,许多跨国医药巨头都看中了中国医改的商机,可以想见,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默沙东能否改变一直以来不瘟不火的局面,还需要看它有多大的魄力突破自己。
默沙东不是第一家与国内药企组建合资公司的跨国药企,今年6月,全球最大制药企业辉瑞与海正药业签署意向书,双方将共同组建合资企业,通过全球的营销平台实现有关药物更广泛的商业化。在辉瑞之前,另一大医药巨头诺华,也宣布完成与中国疫苗企业浙江天元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资程序。
究竟为何国内药企会吸引跨国医药巨头合资?医药专家戴浩森告诉记者,跨国药企与中国公司合作,其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要在中国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因为跨国药企在技术、产品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国内的市场拓展、对中国政策的了解等方面却不如国内企业。而且,与国内企业合作生产、销售可以降低跨国药企的成本,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也可以学到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
同时,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以往跨国药企要想不断发展扩大,大多都会通过并购的方式,但市场上值得收购的好公司并不多,而且也不一定能收购得到。所以,大型跨国药企已经开始逐渐用“投资”来取代“收购”。
此前备受关注的默克(在美国和加拿大以外称“默沙东”)与先声合作事宜正迅速进入实操层面。 “我们希望在9月1日就开始在销售方面进行合作,把我们的互补性展现出来,快速见效也是我们合作的一个创新点。”在8月16日举办的默沙东与先声药业合作媒体见面会上,先声药业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任晋生兴奋地表示。在此次会议上,双方透露了合作内容以及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的更多细节。 为进一步加强疾病的分类管理与风湿病诊疗质量评估工作,提高我国风湿病诊疗水平,国家风湿病诊疗数据中心(简称CRIS中心)于2011年11月27日在北京成立。卫生部医管司领导、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成员以及来自全国的142家风湿科的专业医生共同出席了本次CRIS中心启动大会。先声药业在CRIS中心启动会上召开了治疗类风湿的国家一类新药艾得辛的卫星会。卫星会由中华风湿分会候任主委曾小峰教授主持。会上,山西医科大学附二院李小峰教授对艾得辛的上市时间、产品信息和优势进行了充分的论述。通过本次卫星会,来自全国142家重点医院风湿科的专家们明确而详细地了解了艾得辛即将上市的消息以及核心产品信息。同时先声药业利用这次机会,与全国的风湿科医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为即将到来的艾得辛在全国全面上市做了非常重要的铺垫。
艾得辛是全球第一个上市的艾拉莫德制剂,也是一个全新结构类型的DMARDS(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药物,其主要适应症为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显著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疾病症状和炎症指标,减轻患者的痛苦。先声药业于2011年8月24日宣布艾得辛(艾拉莫德片)正式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及药品注册批件。艾得辛将于2012年1月全国上市。
2012年1月8日,先声药业在北京举行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项目艾拉莫德产业化成果发布会,正式宣布全球首发小分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艾得辛®上市。 发布会特邀央视名嘴芮成钢担任主持。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栗占国教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鲍春德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研究员刘昌孝教授、默沙东中国区研发总裁李正卿等嘉宾莅临现场,并分别为发布会致辞。栗占国教授向与会的全国各地风湿免疫科专业医生和来自全国四十余家著名大众或医药、财经媒体的记者们介绍了类风湿疾病治疗用药现状和局限,鲍春德教授则介绍了艾得辛®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成果。随后,栗占国教授、鲍春德教授还与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高级副总裁殷晓进共同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回答了记者提问。数十家全国媒体的记者就艾得辛®的研发历程、用药方案、临床价值、未来可能的适应症拓展、海外拓展计划等踊跃提问,得到了两位权威专家及先声药业高管的详细解答。 先声药业集团董事长任晋生表示:艾得辛®为中国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先声药业一直以来把通过持续创新为患者寻求更有效的药物作为使命,因此一类新药艾得辛®的上市也是先声药业药物创新之路的一次重大突破。 栗占国教授表示:先声药业研发的艾得辛®是全球第一个艾拉莫德制剂,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类风湿新药。艾得辛®的成功研制上市对于治疗和控制风湿性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我国防治风湿性疾病科技攻关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抗风湿药物研制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全球最大的疾病之一,目前国际上的主要产品都是用于治疗症状,还缺乏较理想的小分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药物。2011年8月,艾得辛®正式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及药品注册批文,真正实现填补此项空白,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进行治疗,将为亿万患者带来健康呵护。
能看到创新带来的巨大的价值,不一定能理解创新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在药物创新这条路上,付出和收获,并不完全成正比。好在这一次,先声可以开庆功宴了。19个科学技术专业领域的研发团队,150位基础和临床研究专家,12年,1.5亿元人民币,先声药业用这些数字,最终打造出了全球首个小分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艾得辛”(艾拉莫德)。2012年1月8日,先声药业集团董事局主席任晋生在北京宣布:“艾得辛”正式上市用于临床。艾得辛是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类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这也是17年来,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领域里的首个小分子类药物。
研发龟兔赛跑
2011年8月,新闻联播播出先声药业研发的艾得辛正式获得SFDA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及药品注册批文的新闻。这条只有几秒钟的消息,却引得几百万人通过央视打电话到先声询问这个药何时能在市场上买得到。市场上的需求如此迫切,在中华医学会中华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栗占国看来,这确实是临床上真实的反应。2006年,贾占国在国内做调查时就发现,造成肢体致残的疾病中,致残率最高的一个是脑血管病,另外一个就是关节病。但这类患者中只有44%得到了规范治疗,将近56%的患者没有很好的治疗,或者压根就没有经过抗风湿病的治疗,最终造成残废。 而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很多人包括医生在内,都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药可治。临床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线用药甲氨喋呤,其实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因为它实际上是抗肿瘤药物。艾拉莫德最初进入先声药业的视野是在2004年,当时已经先期进行了5年探索的先声药业合成工艺室丁磊在搜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关于另一个首仿药的注册情况时,顺便输入了艾拉莫德的英文名称iguratimod,查询中国申报情况,忽然发现天津药物研究院已经按照1.1类新药申报审评。一周后,先声药业研发副总裁殷晓进就出现在天津药物研究院院长办公室里,很快,一项技术转让协议签订了,先声药业开始与天津药物研究院联合开发艾拉莫德。彼时,日本是在这个领域的领先者之一。只是与先声团队相比较,双方的研究方向略有差异,当时也无法判定谁的方向就是对的。在进行了一系列深入地研究和比较之后,先声药业研发团队有了一种与国际领先者“赛跑”的豪情。“那可是与远远比我们做得好的水平竞争,是一个很刺激且又充满风险的较量。”先声药业艾得辛项目总监李小敏说。此后,类似龟兔赛跑式的研发竞赛中,先声做的就是利用不懈地坚持一点点地缩短着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在药学研究的同时,临床团队也在筛选着临床研究医院。2004年10月,艾拉莫德开始了二期临床研究,上海仁济医院为组长单位。一开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主任鲍春德为先声设计的临床研究方案是与安慰剂做比较。这个设计从一开始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议。但鲍春德坚持认为,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全新的药物上市首先要跟安慰剂比较,而用一般的阳性药物来做对照,有可能做不出一个有效的结果。艾拉莫德是一个国际上从未上市过的一类新药,做为研究者,他要先说服自己,这个药物对类风湿病倒底有效无效。让鲍春德感到欣慰的是,先声的管理层和研究者同样有着科学的眼光,甘冒风险。最终有6家医院参与了艾拉莫德的二期临床研究,共入组288例患者。最后的结果证实,艾拉莫德对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确有疗效。根据日本发表的临床研究报告,其三期临床采用的对照药是柳氮磺胺嘧啶片。鲍春德决定,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推出的2002版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指南,采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金标准”甲氨蝶呤片作为对照药。此时,先声药业团队认为已经找到了超越日本同行的方向。
创新是存在的理由
三期临床研究结果让大家兴奋。研究表明,艾拉莫德最快4~6周即可起效,可以抑制多种细胞因子和类风湿因子的表达,可以明显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与甲氨喋呤传统细胞毒药物相比安全性更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惟一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药物,艾拉莫德可以有效阻止骨质破坏,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和致畸率。此外,艾拉莫德和甲氨蝶呤同时使用的动物实验更进一步表明,二者具有某种协同效应。鲍春德认为以上结论无疑提示艾拉莫德将是一个新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据悉,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先声在完成艾得辛的上市准备后,也开始启动了艾得辛的四期临床研究。“我们要观察超过2000例的患者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设计了一年观察期的长周期临床实验,要入组900例患者,对艾拉莫德的新适应证进行深入探索,对与其他抗风湿病药物的协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地研究。”殷晓进表示。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为艾拉莫德起了一个商品名:艾得辛。本来,有人建议用创新的“新”,也有人建议用欣欣向荣的“欣”,但任晋生选择了“辛”字。“描述12年漫长研发路,用辛苦的“辛”,辛辣的“辛”,辛勤的“辛”,是比较朴实,比较生动准确的。”任晋生表示。“
Ⅳ 关于国产首仿药审评的一些问题
南方周末的原文
近年来,药品乱象不绝报端:逗印度抗癌药代购第一人地卷进司法漩涡,外国药品成国人旅游购物清单逗必需品地,国内仿制药逗安全但无效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十年来药品审批的停滞与混乱。
自2015年起,一场疾风骤雨般的改革已席卷整个医药行业,从约两百份文件的次第出炉,到临床数据的断腕自查,到激发新药创新……成败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国人的用药安全与质量。
过去的一年多,逗44号文地成为挂在医药界嘴边的热词。
2015年8月18日,《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发布,这份约四千字的重磅文件,宣告中国药品审批十年来的最大变革浮出水面。
如暴风骤雨般的急行军。截至2016年底,短短16个月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以下简称食药总局)相继发布了两百个左右的政策文件,令行业目不暇接。
逗感慨和欣喜交织。地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会长、上海市食药监局原副局长唐民皓看到44号文后说,这些年来,由于体制不顺的障碍、机制创新的缺失、行政体制的弊端,让社会和行业对目前药品监管有诸多逗诟病地,现在终于打破了多年的沉闷和迟滞。
有多家医药企业老总向南方周末记者感叹逗春天来了地,也有人觉得这次逗玩大了地,医药圈论坛里有留言:逗总局敢捅马蜂窝,精神可嘉,但同时捅了几个,不知要如何收场。地
这场涉及全国人用药安全、席卷全行业的改革风暴,注定将带来阵痛与洗牌。
改革风暴已初露成效。2017年1月12日,食药总局公布目前我国药品注册申请的积压项目已由2015年高峰时的近22000件降至2016年底的8863件。而化学药和疫苗临床试验申请、中药民族药各类注册申请已实现按时限审评。146个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创新药、临床急需药、专利过期药和国内首仿药,实施了优先审评。
逗比美国的改革快太多了。地食药总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以下简称药审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博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离开回国这半年,他已深刻感受到了这场风暴的猛烈。
逗七二二惨案地
这场改革风暴是从逗惨案地开始的。
临床试验被开了第一刀。现代医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药品时代,而临床试验是验证安全有效的唯一途径。
在逗44号文地的前一个月, 食药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公告要求1622个临床试验项目自查,如有问题主动撤回。如果在规定时间没有提交报告或撤回的,总局将进行飞行检查,一旦查出问题,逗3年内不受理其申请地逗吊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地逗列入黑名单地。
这被称作逗史上最严的数据核查要求地。业界称之为逗七二二惨案地。
在高压的自查时限内,大小企业高管都在抉择,有的项目已排队很长时间,好不容易就要到了。逗一开始不知道政府检查的尺度,最担心的是怕自己不撤回,被查出后果不堪设想。地一位欧洲药企高层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很快,逗尺度地见真章。仅临床试验核查这一项,食药总局又发布了26个公告。高压之下,临床试验项目如倒下的多米诺骨牌。1622个注册申请项目约80%主动撤回,30个被拒。11家机构被立案调查,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问题被一条条罗列出来:对照药物不真实,试验药物不真实,生物等效性试验造假,在Ⅱ、Ⅲ期临床试验中发现存在修改数据、漏报或未按照相关流程上报严重不良事件。
舆论哗然,但这并不出人意料。
逗以前对临床研究过程监管是非常薄弱的。地深度参与药审改革的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邵蓉说,过去药品监管一直逗重许可、轻过程地。一些企业拿到临床批件就觉得上市盈利在望,致使临床试验质量参差不齐。
气氛明显紧张起来。一些和临床试验基地不再接受新的试验,而另一些临床试验项目则因为资源紧缺,费用不断上涨。据企业透露,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试验(仿制药和原研药的药效对比)就从原来的30万-50万元,飙升至500万-600万元。
逗七二二惨案地之后,一位临床医生说,临床试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规范。逗不规范的小企业地和逗假数据地大大减少,也为后续改革逗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地和逗仿制药一报一批地,以及逗简化新药临床申请程序地打下基础。
逗这次是打蛇打到七寸了。地一位医药系统内厅级官员评价道,谁都知道问题在哪,但敢动真格,这是第一次。
不过,一些医生认为改革可更激进。逗现在只是拉开了帘子的一角。地上海华山心内科主任李勇建议,应该多一些暗访,核实问题后立即查处。
十年逗慢车道地
近15年来,中国药品审批经历了数次过山车式变革。
从首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受贿被处死刑的2006年开始,药品审批从逗快地字当头走向逗大塞车地。在近十年,逗药品审批滞后地的舆论批评不绝于耳。
据业内人士统计,2007年到2009年是恢复期,基本没有新药批出;2009年到2013年,化学药品(包括新药和仿制药)的批复数量均呈直线下降趋势,五年一共批复国产药品文号2663个,仅占到当时市场上文号总量的不到2%。
逗那几年,政府的导向是少批药,谨慎再谨慎,企业苦不堪言。地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企老总说。
逗局长都被枪毙了。地食药总局一位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坦承压力太大了。这次改革之前,药监系统有些官员甚至连学术交流会都不愿参加,逗人家会说,那么多药还没批,还有空来参会看地
过于谨慎的代价要所有人共同承受。一方面,市场上堆积着低水平重复的国产仿制药,有些稍有医药背景的业内人士会选择不用,因为可能逗安全却无效地;另一方面,国外大量新药进不来,非法代购甚嚣尘上。逗印度抗癌药代购第一人地陆勇,因协助病友购买印度仿制的治疗白血病药物,卷进司法漩涡。逗中国人为什么吃不上新药地的疑问一再被媒体提起。
几乎每年全国两会,都有大量针对药品审批难题的提案。在2015年医药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就有5位全国人大代表重点提及这一困局,认为逗中国人要比国外平均晚8-10年吃上新药地。当时食药总局解释了难点,但大家并不买账。在企业和公众眼里,批得出、用得上好药才是真正的需求。
随后,食药总局副局长吴浈承诺,总局计划3年消化药品审批存量,平衡增量。半年之后,这场改革风暴悄然拉开序幕。这也是食药总局局长毕井泉在2015年1月上任之后力主进行的。
履历显示,毕井泉自1984年进入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前身)工作。任职期间就曾多次就药品价格问题发表看法,并表示逗必须推进药品价格改革地,他的调任也被认为或与药价管理体系改革有关。
逗非常有魄力,敢担当。地这是业内外人士对毕井泉的一致评价。
最关键的改革环节
对制药公司来说,开发新药太艰难。国内药企往往采取更稳妥策略——仿制国外药。作为全球第二大的医药消费市场,中国目前约18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中,化学药有12万,而其中95%以上为仿制药,如阿司匹林的批文高达688个。
逗这些药,相当一部分是2006-2007年间,(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在任时申报的品种,部分仿制药在各方面都存在质量问题。地要求匿名的行业人士说。
仿制药不等于劣质药。问题在于,在美国,仿制药要在逗有效成分、剂量、安全性、效力、作用(包括副作用)以及针对的疾病上和原研药都完全相同地,在做对比的参照药一定是原研药。但在中国,定义变了。2015年之前,未在中国生产上市的药品即为新药;生产已上市,并已收录进药典标准的药品为仿制药。因此,中国仿制药的参照药,很多都是国内其他厂家较早做的仿制药,逗越仿越走样地。
药审中心一个审评员记得,不追求疗效、只管安全性曾是全行业逗潜规则地。一次在审评某儿童药的专家会上,一位大牌专家催促,逗这有什么不能批的看用过那么多,从来没出过事。地
逗一切从原研制剂出发地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正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要求制药企业对仿制药与原研药在质量和疗效上的一致性进行评估。
逗只顾安全性、忽视有效性的时代终要过去了。地有药学研究者感叹,这是系列改革中最困难、最关键的一步。
按规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其中需开展临床有效性试验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种,应在2021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
药审中心第一次主动亮相
如果说临床试验自查核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为了避免有害或无效的药品轻松上市,那么改变新药定义、开启上市许可人制度(详见南方周末2017年1月6日报道《药品上市许可人制首例获批——逗医药创新最后一公里被打通地》)、优先审评则是为新药进入市场打开大门。
这些年,国人出国旅游,买药的新闻屡见不鲜。大到肿瘤药物,小到感冒咳嗽、头疼脑热的小药都成购物清单逗必需品地。
根据药审中心的数据,近十年来,中国批准上市的创新药(指最具原创性的一类新药)只有寥寥二十几个。而中国已上市新药中,现阶段仅3种进入国际市场的临床试验阶段,尚无上市药品。
近半年来,食药总局的思路也正在从以审评仿制药为基础的体系转变为仿制药和新药并重。
逗44号文地将新药的标准由现行的逗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地调整为逗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地。一字之变,在于提高新药门槛,改变逗新药不新地的窘况。而且,更重视临床价值的评判。
以往,进口药在中国须重做临床试验,但能参与进来的人数很少。何如意说,今后将鼓励企业做扩展性临床试验,把一些不完全符合试验标准的重症患者也纳入进来,最大限度的让患者获益。
到处找不到临床试验机构的现象,也将随着机构认定的放宽而逐渐解决。2017年1月12日,国务院发文取消了临床试验机构的省级初审政策。和行业想法一致,何如意希望未来临床试验基地能学习美国全面放开,让市场去调节供求关系,不应该只放在三甲。
作为本次改革最为核心的技术部门,药审中心也正在发生变化。
药审中心的人员已由2015年初的一百多人增加到目前约六百人(含省局挂职人员),计划2020年增加到1500人。逗那时候就该够用了。地何如意说。他所任的首席科学家一职也是有史以来首次设置。
何如意说,正在制定政策,希望针对一些有显著潜能、对重大疾病有突破贡献的、比目前治疗方案有显著改进的药物进行一对一的监管服务,在临床试验中就帮助企业一起设计、制定更好的流程。
据了解,药审中心已召开针对创新药研发的沟通交流会六十余次。
2017年1月18日,南方周末记者前往药审中心采访的当天,他们正在举行首次公开邀请各界参与的座谈会,报名者众,尽管只开放十家单位,但这已经释放了明确信号逗公开透明,凝聚合力地。
用力过猛看
在医疗、药品领域,名噪一时的改革并不少见,但很多都因为逗上改下不改地而搁浅,还有一些因为改革过猛遭到抵制而陷入停滞,更多会因为人走政息而偃旗息鼓。
逗这一次是很扎实的改革,不是运动式,而是系统性、分步骤实施的改革。地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杨悦评价道,她参与药品管理法修订。
药品管理法自2001年修订距今已有16年。有人因此质疑,作为上位法的药品管理法都未改革,这次药品审批改革可能会出现执行问题。
但学者认为,修法的时间过于漫长,等法律修好,改革可能又会无限期拖延。逗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改革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会及时讨论,并最终考虑是否上升为法律。地邵蓉说,药品管理法新一轮修订从2013年底开始启动,至今仍在继续……
另一些问题可能更加现实。南方周末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均觉得这场改革来得太疾风骤雨,有些逗用力过猛地,对改革的理解不同也让各方手足无措。在江苏泰州医药城,不久前的一次媒体会上,当地企业就诉说了不少难处。
逗我觉得挺好的,再不快怎么办看对于企业的合理意见,我们听到了很快就会采纳。否则等待下去,一遍遍讨论反倒执行不下去了。地何如意说。
逗很多改革都是不计成本的。地杨悦解释,政府在推行改革时并没有一个测算改革将会消耗多大社会成本的体系。这就导致了逗政策是好的,但推行路径是断层的地,比如大家不会想到因临床试验自查导致试验费用十倍上涨。她建议,应该由政策预估和效果评估的第三方机构来做测算,确保在执行中取得最佳效果。
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场改革是一场回归之路。
先是回归制度本身。在上述的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会长唐民皓看来,近些年来,监管部门和许多企业有所逗懈怠地,现在各方要回归到制度执行的本来要求,回归到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的逗应然状态地。
其次是回归科学监管。邵蓉觉得监管部门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加,在出台的各项法规中,他们都会首先查看是否会与现有法条冲突。如果有冲突,即请示全国人大授权解决。
改革还将继续,在问到什么时候会完成时,邵蓉想了想:逗这是一项没有时间坐标的改革。鼓励创新和提高质量永远在路上。地但她希望社会一定要给监管者足够的空间,如果作为的风险比不作为更高,那么将没有人愿意去为更多人的利益而改革。
Ⅳ 心脑血管类医药股票哪些一览
1、 江苏吴中公司目前在研国家一类生物抗癌新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获得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公司所在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扶持,该项目合同书已于2010年11月24日下发至公司,目前该项目处于申请三期临床研究阶段。
2、海欣股份
治疗直肠癌的新药——“抗原致敏的人树突状细胞(APDC)”,媒体披露即将拿到三期临床批文。纯概念炒作,并没有业绩支撑
3、华北制药
公司抗癌药进入第二期临床试验(根据公司的产品发展规划,结合迁建和新园区建设的需要,以及公司的技术储备等情况,公司拟实施一类抗癌新药合作项目,该项目为合作方的原研发产品,并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项目总投资万元,计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内容为2010年12月前分阶段投资3500万元,独家受让该产品的临床批件、专利和粘细菌技术平台等,同时投资1500万元合作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合计投资5000万元;二期项目为产业化工程建设期,拟根据一期项目进展情况,待时机成熟后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公司以投资方式入股,占65%的股份,转让方以技术方式入股,占35%的股份。同时进行生产场地规划及设施建设,通过GMP验收,取得生产批件,并完成IV期临床试验,计划于2011年5月实现规模化生产,预计投资5800万元。工程建设期为1年,项目建成后第3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 4、海正药业
公司是盐酸表柔笔星和奥沙利铂的抗生素类抗肿瘤药龙头,他克莫司作为首仿药在欧洲上市,将给公司带来不菲的收益;后续还有大量仿制药将在美国上市,有望重演Ranbaxy在1999-2004 年的高成长历程。制剂出口驱动的高速增长,将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5、丰原药业
抗癌植入剂发展前景,今年7 月丰原药业联手安徽中人科技研发抗癌药。双方签署了《合资经营企业合同》,设立合资公司,从事植入剂新药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丰原药业以4550万元现金和30亩土地使用权(合计作价5000万元)作为出资,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60%;中人科技以顺铂、甲氨蝶呤抗癌植入剂的相关专利技术、临床批件及全部生产技术作价3333万元作为出资,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40%。相关人士预计"植入用缓释顺铂"2012 年下半年能上市销售,"植入用缓释甲氨蝶呤"2013 年下半年能上市销售。新产品不仅能够降低抗癌药物的全身毒性反应,同时还能选择性地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抗癌药物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6、长春高新
公司今年上市的Tα1市场潜力国家一类新药,该产品的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与国外化学合成品完全一致。由于该项目的开发技术难度高,到目前为止,国内、国外都没有基因重组的Tα1上市。
胸腺素α1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有三方面:
(1) 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疗效尤为突出;
(2) 肺癌及黑色素瘤等一些恶性肿瘤的治疗;
(3) 机体免疫机能的增强等。可形成45亿元人民币的销售市场
7、片仔癀
2004年,片仔癀胶囊抗癌研究列入国家863计划,片仔癀可明显抑制消化系统癌细胞,配方国家绝密,市值较小
8、恒瑞医药
肝癌是所有癌病里面死亡率最高,替吉奥胶囊是一种氟尿嘧啶衍生物口服抗癌剂,它包括替加氟(FT)和吉美嘧啶(CDHP)及奥替拉西(Oxo)两类调节剂,用于治疗胃癌、直肠癌、头颈部癌、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乳腺癌和胰腺癌。公司于 2010 年8 月底正式获批,9 月份已经开始生产。今明两年将成为抗肿瘤产品线的一线品种,将迎来高速增长。预计,公司该品种将能达到4-6 亿元/年的销售规模。恒瑞医药是治癌药的标杆性企业,成长不封顶,是一线白马,南方证券给出12到18个月100元的目标价9、双鹭药业
肝癌是所有癌病里面死亡率最高,因此研制治肝癌的药钱景不可限量,公司主要产品贝科能即复合辅酶,主要含有辅酶A、辅酶I、三磷酸腺苷、还原型谷胱甘肽、核苷酸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代谢循环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很多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药品使用会导致人体代谢失衡,复合辅酶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用药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在肝病,肿瘤,心血管领域应用广泛,参股南京卡文迪许公司也进一步的扩充了自己在肿瘤产品方面的实力。贝科能:新进医保将促进11 年产品销量大幅增长;北京地区四五年一度的药品招标于今年开始,产品有望进入部队医院以外的多家新医院,预计11 年北京市场增长也将超预期:今年新进河北、贵州、新疆、四川、河南几个人口大省医保,江苏医保处于公示阶段,北京医保进入可能性依旧很大,浙江医保可能半年后进入。我们认为进入医保尚未对产品今年的销售产生影响,预计明年新进医保几大省市该产品销量可增长1-3 倍。胸腺五肽产品可迎来新增长:胸腺五肽成为医院肿瘤临床常规用药,促进产品新增长;海南竞争者被吊销GMP 执照,提高公司市场份额
10、海南海药
肝癌是所有癌病里面死亡率最高,公司最早的紫杉醇是典型的抗肿瘤药,可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肺癌、鼻咽癌。
11、华神集团
公司生产销售的的治疗肝癌新药碘[131Ⅰ]美妥昔单抗注射液(利卡汀),是全球第一个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药物,也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类药物。该药于2005年取得新药证书后,2007年通过了国家药监局GMP认证,获准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2007年7月7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专家采用利卡汀成功地为三名晚期肝癌患者实施了单克隆抗体导向载体治疗,标志着利卡汀由临床研究阶段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最全抗癌药物公司股票一览 我国生物基因工程在医药行业应用的一大领域就是抗癌领域。因此,生物基因工程最为重要的研究、产业化领域之一抗癌药物上市公司构成了基因工程抗癌概念股。
1. 四环生物(.sz),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一类抗癌新药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用于肾癌、恶性黑色素瘤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综合治疗)、重组人白介素-2注射液、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其中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是国家项目“基因工程人白细胞介素-2的研制、中试生产及临床应用”产业化基因工程产品;目前仍持有55%股权的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是我国最早从事基因工程药品和诊断试剂研究生产的企业,其专有技术包括白介素2(用于肝癌治疗)、干扰素、EPO、G-CSF等舌下含片。
2. 双鹤药业(.sz),公司主营业务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肝炎、器官移植领域的基因工程药、化学、生化药的研发生产。
3. 安科生物(.sz),公司拟引进抗肿瘤药物替吉奥片剂项目,替吉奥是一种复方抗肿瘤新药,主要用于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癌,预计2012年投产,年生产能力为3000万片。
4. 丰原药业(.sz),公司与中人科技合资的丰原中人药业(公司占60%股权)保证顺铂植入剂抗癌新药在2012年9月底前上市;公司大力投入癌症辅助治疗新药研发工作。
5. 普洛股份(.sz),公司持有98.07%的浙江普洛康裕制药生产的百士欣是国家二类抗肿瘤新药;公司2010年上半年申报的“基因工程酶法合成D-对羟基苯甘氨酸邓钾盐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横店系” 6. 西南合成(.sz),公司与方正医药研究院合作的康普瑞丁磷酸二钠(CA4P)及注射剂是一种血管靶向药物或内皮破坏药物,其机理是引起肿瘤血流供应迅速中断导致肿瘤由于供氧不足和营养饥饿而死亡,该药生产批件需耗时5-6年左右。——“太极系”
7. 太极集团(.sh),公司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药物新制剂,并且力争于2010年底完成临床批文申报。——“太极系”
8. 复星医药(.sh),公司持股74%的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致力于大分子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公司与国际医药企业Chemo集团在上海凯茂生物医药平台上建设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项目将引进4个治疗肿瘤和类风关单克隆抗体药物。——“复兴系”
9. 海正药业(.sh),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原料药生产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之一;公司在建制剂出口基地项目年产细胞毒抗肿瘤药水针剂2500万瓶、冻干粉针2500万瓶、固体制剂1.6亿片粒;公司基因药物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目前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
10. 恒瑞医药(.sh),公司单一对映体的手性药物—左亚叶酸钙可用于增强5-氟尿嘧啶的抗肿瘤活性,主要治疗骨肉瘤经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后与叶酸拮抗相关的症状和结肠癌、肾癌;公司多种抗肿瘤药品在国内排名第一,其中3个产品为国内独家生产,现有仿制药奥沙利柏、多西他赛处于成长期,伊利替康也正在进入快速成长期;公司要拥有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甲磺酸阿帕替尼。
11. 中新药业(.sh),公司持股40%的华立达生物工程率先通过基因工程制药技术致力于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拥有主导产品"安福隆"-第二代基因工程α-2b干扰素。
12. 海南海药(.sz),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抗肿瘤药紫杉醇注射液,可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肺癌、鼻咽癌。
13. 华润三九(.sz),公司持股83.68%的安徽金蟾生化主要生产抗癌用药华蟾素注射液,可用于中、晚期肿瘤,慢性乙型肝炎等症得治疗。——“华润系”
14. 誉衡药业(.sz),公司生产有抗肿瘤药物盐酸吉西他滨主要用于治疗胰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目前我国仅有美国礼来、江苏豪森和誉衡药业三家药厂生产该药物)。
15. 莱美药业(.sz),公司核心技术有淋巴靶向治疗的纳米药物技术、药物微纳米分散及混悬制备技术和无菌原料药制备技术,其中,淋巴靶向治疗的纳米药物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抗肿瘤药物主要为纳米炭混悬注射液,注射用磷酸氟达拉滨,肠外营养药主要为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注射液。
16. 人福医药(.sh),公司持有81.07%股权的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是一家专业从事甾体激素类原料药、生育调节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生产企业;公司持有52%股权的深圳新鹏生物工程正在研发国际领先的抗癌基因药项目TR-1药品,有望在3-5年内取得一类新药证书。
17. ST长信(.sh),公司控股51%的长安国际制药拥有全球最新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洛铂在中国的独家生产、经营专利。
18. 吉林敖东(.sz),公司控股子公司延吉药业拥有的“注射用复方胰核糖核酸的制备方法”专利是以牛胰脏为原料,具有抗癌、抗衰老、增强免疫力功能,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使癌细胞引起空泡样变性,癌细胞溶解。
19. 华神集团(.sz),公司拥有的原发性肝癌药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利卡汀)是国家一类创新药,是全球第一个运用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肝癌的基因药品,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中晚期肝癌治疗。
20. 中汇医药(.sz),公司拥有辅助治疗肿瘤化疗的川黄口服液和治疗妇女子宫肌瘤的宫瘤清胶囊。
21. 独一味(.sz),公司拥有宫瘤宁胶囊产业化项目;独一味草除具有消肿、镇痛止血之主药效外,还具有调节免疫、抑菌消炎、抗肿瘤功效。
22. 桂林三金(.sz),公司在研项目包括有癌症治疗领域。
23. 亚宝药业(.sh),公司正在研发抗癌新型创新药物。
24. 天士力(.sh),公司与法国TRANSGENE组建的天士力创世杰(天津)生物制药将致力转基因技术用于癌症和传染性疾病基因免疫治疗。
25. 益佰制药(.sh),公司拥有基因技术的抗肿瘤中药艾迪注射液产品,另外购买的可使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取多肽链类产品的VEGI专有技术,可直接激活不同类型免疫细胞以抑制或消除癌细胞。
26. 海王生物(.sz),公司形成了以抗肿瘤产品和生物制品为主导,覆盖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11大类品种齐全的产品体系。
Ⅵ 武汉晟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心存梦想,脚踏实地 2011年底,一支来自美国多个着名药企的资深专家团队,于武汉美丽的东湖经济开发区建立了晟辉。这支团队代表了国际先进仿制药制剂研发及管理水平,拥有超过20种各类剂型首仿药从研发至FDA申报成功的经验。晟辉在加拿大拥有一个研发基地,能为中国药企提供高水平高质量,并符合美国FDA标准的制剂产品。 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开发仿制药,以及接受技术外包服务,为中国药企搭建平台,对美国市场新到期或即将到期的仿制药产品,提供从产品筛选和研发到完成美国FDA递交简略新药申请(ANDA)的一条龙服务。 我们虽还年轻(公司成立即将满2年),可是梦想够大,我们不仅致力于协助中国制剂产品开拓美国市场,我们更愿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忠实伙伴。 期待志同道合的伙伴的加入! ; ;
法定代表人:陈辉
成立日期:2011-11-24
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
所属地区:湖北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20112584885841M
经营状态:存续(在营、开业、在册)
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人员规模:100-500人
企业地址:武汉市东西湖区五环大道31号
经营范围:医药产品的研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药品信息和医疗信息咨询;一类医疗器械的研发与销售;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品)的研发、销售、技术咨询和转让;自营或代理各类商品或技术的进出口和销售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Ⅶ 首仿药临床试验需要原研作对照吗
这个得做药代,需要对照,最好是原研药。
Ⅷ 医药股有哪些
医药股有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沃华医药。
1、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港交所股票代号:02607;上交所股票代号:601607)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全国性国有控股医药产业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覆盖医药研发与制造、分销与零售全产业链。
根据2013年中国企业联合会评定的中国企业500强排名,公司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医药行业第二,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在医药产品和分销市场方面均居领先地位的医药上市公司,入选上证180指数、沪深300指数样本股,H股入选恒生指数成分股、摩根斯坦利中国指数(MSCI)。
2、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始建于1988年,股票代码为000518,简称“四环生物”,是我国最早从事基因工程药品和诊断试剂的研究、中试、生产和销售,集科、工、贸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我国最早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基地之一。
3、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以预防治疗和诊断护理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分销、零售、研发及生产为主业。
旗下拥有11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和国药控股、国药股份、天坛生物、现代制药、一致药业5家上市公司。2003-2011年,集团营业收入年平均增幅33%,利润总额年平均增幅44%,总资产年平均增幅35%。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600亿元,是中国唯一一家超千亿医药健康产业集团。
4、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制造和销售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及有机中间体的股份制医药企业,2003年3月4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A股股票2000万股,并于3月19日成功上市,股票简称:联环药业,股票代码:600513。
5、沃华医药于1959年1月在万和堂药庄中药加工部与山东省昌潍中心药材公司饮片加工组的基础上,组建了山东省潍坊中药厂。
2002年2月改制为潍坊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1月24日公司股票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潍坊市首家上市的医药企业,2008年8月8日,沃华医药股票成功定向增发。
Ⅸ 谁能提供一些我国药品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文章吗
1、 药品价格将持续大幅度下降。近期几次统一的药品降价政策已彰显初象。随着药品价格的下调,势必会挤压中小医药企业药品销售所依赖的中间环节,从而使产品销量和利润均受到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将近60万医药自由人和个人代理商,医药销售依靠的中间环节均由利益链维系,当药价不再虚高、产品毛利润整体水平下降时,这些环节的利益必然受到影响,脆弱的销售链必将断裂。
2、 政府打击商业贿赂、整治医院腐败和医生职业道德败坏的力度将更大,更彻底。广大医药企业长期以来所依赖的狭义关系营销手段将受到最大限度的打击, 药品在医院终端的营销模式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革,药品销售对医生的依赖性将减小,这对厂商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3、 行业竞争将趋于规范。药品招标采购将会更加集中、统一、透明、公开公正,具有成本价格优势或产品领先优势或品牌优势的企业将会获得较大竞争优势,而没有上述优势仅靠关系制胜的现象将很少出现,此类企业也必将被市场淘汰。
4、 企业的竞争将真正意义上趋向于核心竞争能力的竞争。无论大、中、小型医药企业均势如此,只有具有特点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生存与更大的发展,这些特点具体体现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和低成本价格优势等方面。
5、 中、小医药企业将大量被收购、重组,沦为大企业的加工厂。截至2005年底,全国5071家药品生产企业中有4210多家通过认证,单单上海药品生产企业就有300多家,几乎与美国一个国家相等。由于体制等原因,长期以来,医药市场的资源低效率现象比较严重,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将使医药企业强而愈强、弱而愈弱,中小企业要么是获得了竞争能力快速成长,要么是被大企业收购变为加工厂,要么就是被无情地淘汰。2005年第三季度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共有154起,金额总计175.5亿元人民币。其中,医药、生物行业的企业并购就占了25起,金额累计15.2亿元人民币,分别占比16%和8.66%。而在此之前的春、夏两个季度中,上市公司医药、生物行业的并购 也有18起,累计金额达到19.48亿元人民币。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国内非医药上市公司大量涉足医药领域,外资也随着入世不断涌入。我国目前合资企业有1800多家, 世界排名前25位的制药跨国公司有20家已进入了中国,我国医药高端市场基本上都被跨国企业及其在华投资企业所占据。因此,资产重组可能是制药企业适应新技术形势唯一可选择的道路。
6、 国家进一步鼓励、推动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与技术跟进,新药和科技含量高的药品将占据市场制高点,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中小企业生产的普药销售将异常艰难。调查显示,最近几年,新药的销售额已占城市医院药品销售额的40%。在一些大城市的大医院,进口药竟占50%以上,合资药占30%左右,普通药品只占20%以下。调查还显示,进口药、合资药和新药是赚钱的品种,多数普通药品则是赔钱的品种。因此,多数中小企业把突围的希望都寄托在新药的研发与获得上。到2007年,国际上多种高效新药的产权保护将到期,具有技术含量的新药和首仿药将享受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为具有较强研发能力或研发合作能力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7、 医院药房托管的形式将被更广泛的采用、医药分离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医药商业企业对于医药工业企业将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南京市2006年卫生工作会议决定,对全市近200家的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将试水“药房托管”。在此之前,全国已有多数城市的数百家医院采用了“药房托管”的模式。随着这种模式的成功运作与推广,医药商业企业对于医药工业企业将具有更大的话语权,特别是象湖北九州通、安徽仁济这样的大型商业企业。生产企业对大型商业企业的依赖性会有所增加,同时医药商业企业对供货商的选择将更加严格、科学,没有竞争优势的生产企业将很难获得与商业企业合作和平等合作的机会。
8、 大型医药商业物流企业与大型工业企业的联合将会进一步加强加深,对市场的垄断与覆盖将加大。中小企业与大商业的合作更加不对等。
9、 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与管理模式必须变革。当行业原有的渠道模式、价格利润水平、终端条件等发生变化时,营销策略与营销模式必须随之变化。
10、 医药市场的容量将有很大增加。 随着医疗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合作医疗的推广,广大百姓特别是农村百姓的看病问题将相得到有效解决,人们有病即诊、注重健康的意识将有所提高,医药市场的容量也会有很大的增加。单单前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就将有320多亿的投入,再加上城市平价医院的兴起和国家医保目录产品的不断完善,原有的医药潜在消费需求将变成实际的购行为。
11、 用于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的健康食品市场容量将进一步增大。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新农村的建设,人们对礼品和健康食品的购买、消费意识将有一定的提高,当保健食品在农村市场蔚然成风时,起市场潜力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