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银行的短期投资业务
这要看你针对哪个银行,比如中国银行(我经常买的噢~),有7天、30、版45、60、90、180天到365天的短期都权有,分无风险(保本型)、中等风险(不保证保本型),年利基本上在一年定存以上,5%以下,起点申购金额10万居多(前2年有5万起购的,现在少了),在网银上买没有手续费、托管费。
如兴业银行,与中国银行基本情况也相当,只是起点申购金额低点,很多5万起购的,有基本托管费0.7%,算下来年利与中国银行都相当。网银第一次在柜台做完风险评估后,就可以直接网上申购。
总结:短期理财也是为了利率最大化,但最终算下来,其实每家银行都差不多,最后比较也就是看各家的服务了。
『贰』 银行理财短期的好还是长期的好
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的三大因素分别是:起投金额、风险、收益率。短期也就是3个月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中,产品收益率集中于1%-3%之间,对投资金额没有什么要求;一般来说银行理财期限越长的收益越高。
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弊端
第一是收益偏低,刚才也说了,大部分情况下理财产品期限越长收益越高,所以期限太短的理财产品收益就会偏低
第二是资金站岗,大家购买理财产品一般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产品到期后都会持续购买,如果你买的产品期限太短到期了又没有及时续购,那么资金就会站岗
第三是募集期的影响更大,理财产品的募集期平均是5-6天,而且不管是长期产品还是短期产品都差不多,如果是长期产品的话,募集期的影响对产品的实际收益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如果产品期限太短,会拉低产品的实际收益
长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弊端
最大的影响就是流动性太差,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封闭式预期收益型的,现在国内只有个别银行允许产品提前转让,但实施效果一般,现在绝大部分理财产品都只能持有到期。
银行理财的购买起点是最低5万元,部分起点是10万元、20万元、50万元甚至更高,如果你购买了一年期以上的理财产品,期间有急需使用资金的情况是无法提前赎回的,这种情况就会很麻烦。
『叁』 能不能把所有的钱放在一家银行理财
虽然理财上讲“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现实中还是有不少人把所有的理财都集中在同一家银行的。原因何在?
1.对银行品牌的偏好。不少投资者都有自己偏爱的银行,尽管国内银行服务总体水平与国际上相比还有差距,但是矮子里面挑高个,总有几家服务好的,而且个人主观感受不一样,有的人认为这家银行安全性高,有的人会认为那家银行的收益高,尤其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银行强调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体验,投资者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简言之,理财是可以集中在一家银行做的,本身也只有在一家银行的资金越多,能投资的理财产品才越多。如果要规避理财中的风险,那么就尽可能选择那些口碑好、实力强的大中型银行,并且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和理财产品。
『肆』 求一道会计题
1
借:短期投资5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
2
借:存货2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应付账款10000
3、
借:盈余公积20000
贷:实收资本20000
『伍』 银行出现大规模坏账,经济会怎么样 对个人投资和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银行出现大规模的坏账,最直接的后果是银行会倒闭;如果整个银行系统如此就会出现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不管是银行还是信托机构,背后都隐藏着大量的国际热钱(主要是美元).热钱进入中国兑换成人民币,通过影子银行(或信托机构)注入房地产市场,形成巨大的地产泡沫.同时由于人民币的发行与外汇占款是挂钩的,这就意味着这部分涌入的热钱会扩大货币总量,是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
那么美元的流入和流出如何造成金融机构的大量的坏账呢.美联储收缩量宽松政策并慢慢转入加息通道,当美元在美国的获利大于在中国的获利后,美元会大量流出中国,同时带走更多的美元(利润部分).美元的抽离会导致影子银行或信托机构现金流难以为继,而这些机构投资于房地产等不动产的资金又难以短时间内变现,最终会导致这些机构现金流枯竭,然后倒闭.影子银行或信托机构投资的不动产大量抵押给了银行,它们倒闭后,银行最后收到的都是房子,也叫坏账.
也许你也会说银行收回的房子可以卖,当然,但如果房价下跌,民众开始观望,房产价值又不足抵扣贷款总额时,银行开始亏损,如果这类坏账堆积,银行最终会倒闭.
现在回到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大概会有这么几种:通货膨胀,百姓财富缩水;银行贷款利率攀升,贷款买房者苦不堪言;房地产破灭,大量投资公司跑路,普通人钱财被掏空,又或者这部分人退无可退,一跳楼全部开脱等等.其实温州这些故事在08年就上演了.
至于投资,个人认为,首要的投资是将仅有的财富兑现成美元收起来,美元才是资产的定价货币.股票不靠谱,房地产也不靠谱,如果能做点稳定的实业投资也不错.
就这些吧,我也是看新闻学点东西,业余交流而已.
『陆』 短期在银行存款投资有风险吗
第一,这要求有一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没可操作性。第二,存银行都是有风险的,如果哪天打起仗来,银行也不保险。第三,又要求收益高,又要求没风险,还是短期,没得做。如果是短期1年的话可以考虑,再短的期限一般不考虑,因为不稳,违背了你没风险的原则。
现在很多理财产品包括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都是以1年期收益率为计算,因为1年期的收益相对来说有个周期性,会比较稳健。一年期的话,可以考虑银行信托、银行1年期理财、三方理财等等几种方式。风险是肯定有的,包括机构倒闭、战争等等不可抗力风险在内。但收益回报也不错。银行信托因机构不同而有不同收益率,一般8-10%1年吧(算好点的)。银行1年期理财,收益率因银行资金量较大而摊薄,一般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能跑过通胀率的大概在1%,也就是说100只理财产品可能有1只能跑过通胀。三方理财也会根据平台、机构等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服务项目,1年期稳健的理财,好的机构能保10%左右的底,上不封顶。
『柒』 银行哪种短期投资、利润大,风险小
第一收益率不等于年化收益率,很多理财产品再说明书,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的区别很容易模糊,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是钱数真的差很多。收益率指合同到期后,本金的收益水平。例如10万元本金,5%收益率,理财期限是30天,则30天后的收益率为100000*5%=5000元。而年化收益率,指一年365天到期后的收益。即本金10万元、年化5%、理财30天后的收益为(5%/365)*30*100000=410.96元。
第二:一般来说、产品时间长、收益率相对比较高。但是不必为了多0.1%的收益、而将自己的资金锁定太久,这样会造成我们的现金流风险。
第三:宣传的预期收益率不是真实收益率理财产品在销售时标示的预期收益率,容易误导投资者以为真的能赚这么多。事实上、没达到宣传所说收益,银行是不会负责的,那只是宣传语,并不是承诺。
一般来讲,每季度末是银行资金最短缺的时候、在举季末15天左右、隐含的短期产品收益率会升高,比平日高出一些。那么在季初买一些短期的理财产品、存在一定几率捕捉这些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
紧盯''爱过节'的银行每逢节假日、商场售品就会打折促销,同样的“促销”活动在银行理财产品也会出现。
还有银行发行的“节日专属”理财产品和手机银行买理财产品!
『捌』 什么是次贷危机为什么一个银行破产会对世界经济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应该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而顾名思义,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而言的。因为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
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这个本来很自然的问题,却由于美国过去的6、7年以来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这样一来,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有潜在变成现实。在这过程中,美国有的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债券化规模,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的扩大,到了引发危机的程度。
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就是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停止上涨。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知道,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资信用状况,本来就比较差,或缺乏足够的收入证明,或还存在其他的负债,还不起房贷、违约是很容易发生的事。但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也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即可,不亏还赚。但在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或者办不到,或者亏损。在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危机就出现了。
美国次房危机的苗头,其实早在2006年底就开始了。只不过,从苗头发生、问题累计到危机确认,特别是到贝尔斯登、美林证券、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对外宣布数以百亿美元的次贷危机损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现在看来,由于次贷危机的涉及面广、原因复杂、作用机制特殊,持续的时间会较长,产生的影响会比较大。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成因。
首先,它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有关。我们知道,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此后的13次降低利率之后,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就是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
这一阶段持续的利率下降,是带动21世纪以来的美国房产持续繁荣、次级房贷市场泡沫起来的重要因素。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表现之一,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大行其道,占总按揭贷款的发放比例迅速上升。与固定利率相比,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这样,从表面上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支撑过去连续多年的繁荣局面。
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这轮扩张性政策完全逆转。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其次,它与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过去一段时期持续积极、乐观情绪有关。大家知道,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作为购买原始贷款人的按揭贷款、并转手卖给投资者的贷款打包证券化投资品种,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有着投资回报的空间。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中,它能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投资市场的开放性,吸引了不仅来自美国、而且来自欧亚其他地区的投资者,从而使得需求更加兴旺。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许多房贷机构降低了贷款条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在客观上埋下危机的隐患。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金额巨大,使得危机发生后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第三、与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有关。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在过去几年,美国住房贷款一度出现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也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房贷中的专业人员评估,在有的金融机构那里,也变成了电脑自动化评估,而这种自动化评估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
有的金融机构,还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静悄悄”地打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突出的表现,是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又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
在美国,有的经济学家将这些问题定义为"说谎人的贷款",而在这些交易中,银行和金融充当了“不傻的傻瓜”的角色。按美国投资家吉姆?罗杰斯的话说,"人们可以不付任何定金和头款、甚至在实际上没有钱的情况下买房子,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这"是我们住房市场中有过的最坏的泡沫,也是我们需要清理的最坏的泡沫" 。
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又一次信用危机,而从金融信用和信任角度来看,它被有的经济学者视为“美国可能面临过去76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冲击”。消除这场危机,因而也需要足够的时间。
(作者张日光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投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因银行太大了
『玖』 哪家银行有一个月的短期投资,哪家银行短期投资效益最好
银行投资都过时了,回报低,跟我我现货投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