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石油化工工业发展史
石油化工是20世纪年代兴起的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学工业。起源于美国。初期依附于石油炼制工业,后来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迅速发展,50年代在欧洲继起,60年代又进一步扩大到日本及世界各国,使世界化学工业的生产结构和原料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化学品的生产从以煤为原料转移到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石油化学工业的新工艺、新产品不断出现。70年代初,美国石油化工生产的各种石油化学产品,多达数千种,当前石油化工已成为各工业国家的重要基干工业。
初创时期 随着石油炼制工业的兴起,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炼厂气。1917年美国C.埃利斯用炼厂气中的丙烯合成了异丙醇。1920年,美国新泽西标准油公司采用此法进行工业生产。这是第一个石油化学品,它标志着石油化工发展的开始。1919年联合碳化物公司研究了乙烷、丙烷裂解制乙烯的方法,随后林德空气产品公司实现了从裂解气中分离乙烯,并用乙烯加工成化学产品。1923年,联合碳化物公司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建立了第一个以裂解乙烯为原料的石油化工厂。在20~30年代,美国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利用单烯烃生产化学品。如丙烯水合制异丙醇、再脱氢制丙酮,次氯酸法乙烯制环氧乙烷,丙烯制环氧丙烷等。20年代,H.施陶丁格创立了高分子化合物概念;W.H.卡罗瑟斯发现了缩聚法制聚酰胺后,杜邦公司1940年开始将聚酰胺纤维(尼龙)投入市场。表面活性剂烷基硫酸伯醇酯出现。这些原来由煤和农副产品生产的新产品,大大刺激了石油化工的发展,同时为这些领域转向石油原料创造了新的技术条件。这时,石油炼制工业也有新的发展。1936年催化裂化技术的开发,为石油化工提供了更多低分子烯烃原料。这些发展使美国的乙烯消费量由1930年的14kt增加到1940年的120kt。
战时的推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至40年代末,美国石油化工在芳烃产品生产及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战争对橡胶的需要,促使丁苯、丁腈等合成橡胶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1941年陶氏化学公司从烃类裂解产物中分离出丁二烯作为合成橡胶的单体;1943年,又建立了丁烯催化脱氢制丁二烯的大型生产装置。1945年美国合成橡胶的产量达到 670kt。为了满足战时对梯恩梯炸药(即TNT)原料 (甲苯)的大量需求,1941年美国研究成功由石油轻质馏分催化重整制取芳烃的新工艺,开辟了苯、甲苯和二甲苯等重要芳烃的新来源(在此以前,芳烃主要来自煤的焦化过程)。当时,由催化重整生产的甲苯占全美国所需甲苯总量的一半以上。1943年,美国杜邦公司和联合碳化物公司应用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的技术建设成聚乙烯厂;1946年美国壳牌化学公司开始用高温氧化法生产氯丙烯系列产品;1948年,美国标准油公司移植德国技术用氢甲酰化法(见羰基合成)生产八碳醇;1949年,乙烯直接法合成酒精投产。石油化工的不断发展,使美国在1950年的乙烯产量增至680kt,重要产品品种超过100种,石油化工产品占有机化工产品的60%(1940年仅占5%)。
蓬勃发展 50年代起,世界经济由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等材料的迅速发展,使石油化工在欧洲、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区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发展高分子化工方面,欧洲在50年代开发成功一些关键性的新技术,如1953年联邦德国化学家K.齐格勒研究成功了低压法生产聚乙烯的新型催化剂体系,并迅速投入了工业生产;1955年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建成了大型聚酯纤维生产厂;1954年意大利化学家G.纳塔进一步发展了齐格勒催化剂,合成了立体等规聚丙烯,并于1957年投入工业生产。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1957年美国俄亥俄标准油公司成功开发了丙烯氨化氧化生产丙烯腈的催化剂,并于1960年投入生产;1957年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的方法取得成功,并于1960年建成大型生产厂。进入60年代,先后投入生产的还有乙烯氧化制醋酸乙烯酯,乙烯氧氯化制氯乙烯等重要化工产品。石油化工新工艺技术的不断开发成功,使传统上以电石乙炔为起始原料的大宗产品,先后转到石油化工的原料路线上。在此期间,日本、苏联也都开始建设石油化学工业。日本发展较快,仅十多年时间,其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苏联在合成橡胶、合成氨、石油蛋白等生产上,有突出成就。
石油化工新技术特别是合成材料方面的成就,使生产上对原料的需求量猛增,推动了烃类裂解和裂解气分离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此期间,围绕各种类型的裂解方法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工作,开发了多种管式裂解炉和多种裂解气分离流程,使产品乙烯收率大大提高、能耗下降。西欧各国与日本,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贫乏,裂解原料采用了价格低廉并易于运输的中东石脑油,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大型乙烯生产装置,大踏步地走上发展石油化工的道路。至此,石油化工的生产规模大幅度扩大。作为石油化工代表产品的乙烯,1980年全世界产量达到35.8Mt,创历史最高水平。1960年以后,有机合成原料自煤转向石油和天然气的速度加快。
新阶段 7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发生了两次大幅度上涨,乙烯原料价格骤升,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石油化工面临巨大冲击。美国、日本和西欧地区主要乙烯生产国,纷纷采取措施:如关闭部分生产装置,适当降低装置开工率,节约生产能耗,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进行深度加工(见石油炼制过程),发展精细化学品,加强代油原料研究等。1983年下半年起,生产又趋复苏。与此同时,世界石油化工的格局也有了新的变化。全世界大约有1000个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所用原料油约占原油总产量的8.4%,用气约占天然气总量的10%,这些企业大多为少数跨国生产厂商所控制。最近,这种情况在起变化,油、气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更多地建设起自己的石油化工企业。
一期工程于1974年打桩,1976年建成投入生产,建设了以生产乙烯、涤纶、维纶、腈纶、塑料为主的18套生产装置。该工程的建设对促进我国掌握石化化纤新技术,自主生产石化产品,加速发展合成纤维工业,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作出了贡献。
二期工程于1980年开工,1985年全面建成,主要建设了10套生产装置。该工程使上海石化年增合纤原料20万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三期工程于1987年开工,1992年全面建成,主要建设了年产30万吨乙烯等7套生产装置。该工程建成后,上海石化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高度综合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1993年,上海石化由原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重组改制为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使上海石化在中国石化行业领先一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石化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四期工程于2000年开工,2002年全面建成。主要进行了以年产70万吨乙烯改造工程为主的一系列内涵挖潜改造。该工程使上海石化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销售收入、综合实力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2003年至2009年,上海石化开展以优化结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结构调整工程(五期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新建33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12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等炼油拓“瓶颈”项目,新建60万吨/年PX芳烃联合装置、15万吨/年碳五分离装置、38万吨/年乙二醇装置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及多项节能环保项目。通过结构调整工程,上海石化进一步优化资源和产品结构,保持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综合竞争优势,从规模、成本、技术含量、产品质量等方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⑶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石油分公司的发展历程
2000年2月,按照重组改制、主辅分离的原则,分别组建为上市的广西石油分公司和非上市的广西石油总公司。2006年10月,广西石油总公司转制为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广西石油分公司。2009年,广西石油分公司整合上市、非上市部分职能,推进了一体化管理改革。
广西石油分公司是广西最大的成品油销售企业,下辖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贵港、百色、河池、北海、钦州10个地级分公司,拥有覆盖面广、功能完善的成品油营销储运网络,经营范围包括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燃料油以及零售百货等。
2010年,广西石油分公司抓住经济增长契机,加强应对市场变化,以扩销创效为中心,积极开展“经营攻坚年”活动,努力扩大经营规模,突出创效重点,实现销售总量大幅增长。全力发挥成品油供应主渠道作用,加大资源投放,保障市场供给。始终坚持履行国有大型企业的经济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抗灾救灾工作及社会公益事业,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誉,彰显了中国石化的良好形象。
2010年,广西石油分公司将打造网络作为“生命工程”,抓住集团公司与广西自治区深化合作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网建突破年”活动,加快网络建设,突出发展高速公路优质网点。大力开展新形象加油站改造,加强安全整改及硬件设施提升,不断完善加油站配套功能,实现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相结合。
2010年,广西石油分公司以强“三基”、除“四害”为主线,深入开展“强化管理年”活动,统筹全面预算管理,重点支持经营发展,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围绕“我要安全”主题,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禁令,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严格践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确保销售油品质优量足。
2010年,广西石油分公司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抓好员工的工作状态和作风建设,调整优化队伍结构,不断提高员工技能素质。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基层职工收入水平,主动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确保了发展成果惠及职工,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
⑷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历史
答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制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是一家上中下游一体化、石油石化主业突出、拥有比较完备销售网络、境内外上市的股份制企业。中国石化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独家发起方式于2000年2月25日设立的股份制企业。
2017年7月31日,《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一。
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石油分公司的发展历程
●1953年江苏省抄石油总公司袭成立;
●1997年10月改制为江苏省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1997年加入中国东联集团有限公司;
●1998年整体划转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2000年江苏省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主营业务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上市,成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石油分公司;非上市部分成为中国石化集团江苏石油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按照中石化总部统一部署,在江苏苏州与壳牌合资组建了中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从事成品油零售业务的中外合资公司;
●2007年11月,中国石化集团江苏石油有限责任公司转制为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石油分公司。
⑹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
60多年来,从成立之初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禁运,到发展为专业的进出口公司;从改革开放后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到在国内率先进入世界500强;从1998年深陷危机,到转型再造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新国企,中化集团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创业之路。
中国进口公司
1950年3月10日,为统一全国国营贸易,完成国家进出口计划,领导国内市场,调节全国和地方的物资供求,促进国家生产事业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在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领导下,设立全国范围的对外贸易专业总公司,中化集团的前身——中国进口总公司正式成立。
中国进出口公司
1951年1月8日,中国进出口公司筹备组成立,人员来源以原中国进口总公司及其华北区公司为基础。2月13日,中国进出口公司接受中央贸易部委托,代为领导香港机构有关进出口公司的业务。3月1日公司正式开业,主要任务是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封锁”、“禁运”,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
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
196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对直属行政和企业单位进行合并改组,中国进出口公司改称为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
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
1965年6月12日,为统一对外,方便外商和国内有关单位联系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决定统一全国外贸系统企业机构名称。7月16日,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更名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2003年11月10日,鉴于原名称已不能表述公司的内涵、定位和市场价值,更不能表述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经公司申请并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和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有什么区别
大概的说一下,
1、企业发展历程不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简称中石化,内1983年以石油化工部石化企业为基础成立。中容化集团成立于1961年,当时的全称是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主营业务为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2003年,中化集团全称更改为中国中化集团。
2、主营业务不同。中石化现在的主营业务是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石油炼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发;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设计、施工、建筑安装;
中化集团的主营业务是农业领域。中化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全肥种、产供销一体化运作的化肥企业,并在农药研发、生产、销售和种子制种、加工领域保持行业领先。
⑻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
中国化工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最大的基础化学的制造企业。
自2004年成立以来,秉承“老化工,新材料”的发展理念,中国化工集团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13年资产总额2725亿元,销售收入2440亿元。
中国化工主业为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石油加工及炼化产品、农用化学品、橡胶制品、化工装备6个业务板块。
中国化工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研发基地,并有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控股9家A股上市公司,有112家生产经营企业,4家直管单位,6家海外企业,以及24个科研、设计院所,是国家创新型企业。
中国化工正在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未来将形成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加基础化工的“3+1”主业格局,努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化工企业。
中国化工根据国家授权进行投资、控股、管理、经营。业务范围覆盖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石油加工及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氯碱化工、橡胶及橡塑机械、科研开发及设计六大板块,已形成集科研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经营、内外贸易为一体的比较完整的化工产业格局,是国内综合实力位居前列的化工企业集团。
在2014年新颁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化工排名276位。
2015年9月18日,签署《责任关怀全球宪章》,就加强化学品管理体系,保护人与自然环境,敦促各方为达成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等做出郑重承诺。
⑼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茂名石化的发展史
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茂名石化分公司(简称茂名内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容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简称茂名分公司),统称茂名石化。茂名石化创建于1955年
,
截至
2008
年底,共有职工
11355
人,其中教授级职称
16
人,高级职称
452
人,中级职称1476人。固定资产原值
328.70
亿元。
⑽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
中国化工主形象标志“CHEMCHINA”为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英文简称。标志采用文字创意手法,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和现代的图形和字母协调的融合为一体,使标志更加生动、富于国际化特点,为企业进入国内外市场树立了鲜明的形象。同时它又具有法律上的唯一性、独占性,是中国化工无可争议的无形资产。
(一)标志造型含义
1 、字母“C”:中国化工英文简称“CHEMCHINA”中共有两个字母“C”,其中第二个红色字母“C”,用最具中国特色的书法形式来表现,其遒劲有力的笔法和轨迹,充分说明了中国化工既根植于中国又面向世界的企业特点,寓意国资委作为本企业集团的强大后盾,厚积薄发。由这个字母“C”统领的“CHEMCHINA”标志,表达了把中国化工做强做大,使其成为国际化大型企业的坚强决心。
2、烧瓶造型:中国化工标志“CHEMCHINA”最后一个英文字母“A”中,用反白的艺术手法嵌入了一枚用于化学实验的烧瓶,烧瓶与“CHEMCHINA”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化工的行业特点。
3、艺术创意:在保持英文单词写法不变基础上,巧妙组合上述造型,既使人易记易读,又营造出鲜明的、极富个性的企业形象。
(二)标志色彩含义
中国化工标志中的两个字母“C ”,分别采用蓝、红两色作为本企业集团的标准色,其中蓝色代表理性,寓意化工与科技的密切关系;红色则代表从事此项事业的中国化工人的热情、活力和执着的信念。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石。”这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任建新对企业文化的深刻感悟。
在中国化工集团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把企业文化视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努力培育和发展能够体现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独特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化工集团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企业理念 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就业
这是中国化工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中国化工的每位员工始终将企业兴旺、个人成才与社会繁荣强盛结合起来,既对股东负责,又不忘社会责任,把青春、热血和汗水奉献给世界的化工事业。
行为理念 事在人为
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中国化工人历经一次次艰辛和一幕幕的成功喜悦,深深体味了“事在人为”的内涵。
文化观:海纳百川
质量观:产品如人品
团结观:家和万事兴、人和人需要相互依赖着生存
执行观:细节决定成败
人才观: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际观:君子之交淡如水
安全观: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要带血的利润
薪酬观:金钱是社会对个人勤奋和才能的承认
廉洁文化
廉洁理念:不义之财不可取;勤奋勤俭,不贪不沾。
廉洁意识:不义之财不想取
监督信念:不义之财不敢取
廉洁观念:大力弘扬集团公司廉洁文化的价值观、金钱观、人际观、义利观、用人观。
正是在这样的一些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之下,中国化工人紧紧凝聚在一起,面向市场,勇于竞争,锐意改革,强化管理,稳步行进于和谐创业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