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搜索目前票房怎样
《搜索》票房上映三周即收获1.5亿票房,根据中影集团监察数据显示,截止7月26日,影片票房已达到1.66亿.,上映第一周4200万人民币.,第二周5900万人民币 ,第三周4000万人民币,
❷ 中国电影集团什么时候上市
数据显示,中影集团2008年的票房总收入高达27亿元,占全国票房总产值的67%。 □本报记者周婷
中国电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日前在回答媒体关于上市的问题时表示:“上市现在暂时还没有批下来……总局要批准,正在运作,目前还有相当的距离。”
而此前曾有报道称,广电总局已经原则上同意中影集团上市。对于此两者的矛盾,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翁立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的电话采访中没有直接回应“总局是否尚未批准”,只是表示上市的工作没有停止,还在正常进行中,还需要完成一系列改制、资产评估等工作。
韩三平曾表示,上市是为了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了融资,手里有钱可以做一些事情;二是可以改变股权结构,能够有更多的监督机制、经营机制,企业的运营与管理会更现代化。
中影集团的上市进展晚于市场预期。2007年9月,韩三平透露,已经完成了上市的报批工作,并争取在2008年上市。2008年初有媒体报道称,中宣部与广电总局已经原则上同意了中影集团的上市工作。
事实上,中影集团的上市进程一波三折。早在2004年,作为广电总局直属企业的中影集团一度传出要整合旗下优质资产,并引入适量外资,进行上市的计划。在当时,除了中影、上影和西影等几大电影集团都被传出有上市的冲动,并且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中影集团上市的前景最被看好,因为中影在进口大片引进、中外合拍电影业务上都具有其他电影集团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
2008年8月,中影集团投资建立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这个项目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中影在2007年底发售的5亿元企业债。
艾瑞影视娱乐业分析师张志远认为,数字制作基地是中影为其上市作的一个大框架,顺利建成预示着中影资产框架更加明确,从而为上市提速。
然而,金融风暴的突然来袭以及经济危机的干扰,许多公司的上市计划不得不暂时搁浅。一位分析人士认为,中影集团上市进程慢于预期,除了经济因素外,也不排除集团仍在进行改制的因素。
❸ 电影的票房是怎么弄出来的
现在中国都采用院线制,像奥斯卡院线、星美院线等等,他们都统一归中影集团管理,同时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各个影院,个个影院将自己一天的收入、场次等告诉其所属院线,该院线每周、月进行统计整理,并及时地将数字上报中影集团,最后由中影集团计算全国票房总成绩。
❹ 中影集团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的成就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2007年生产故事片54部;发行国产新片120部,全年实现票房10.1亿元,占全国院线国产影片票房的81%;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排名前20部的影片中,中影集团参与发行的有17部;中影集团控股、参股院线票房超过10亿元,占全国院线市场票房份额的42.9%……一组数据表明,2007年中影集团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稳坐中国电影行业第一把交椅。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2008年2月,“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推荐活动的名单公布,中影集团榜上有名。正如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所说:“如何在机制上更具活力,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份额,是我们一直推进的目标。”
转企改制 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韩三平说,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
在增强自我造血机能的同时,“资本补进”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又一显著特征。“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面对中国电影高速成长的现状,韩三平认为中影集团目前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向资本市场“要钱”,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创造品牌 增强核心竞争力
2007年,中影集团公司加大对制片环节的控制,成立了制片分公司。对这一举措,韩三平表示,制片是中影集团最核心的资源,现在中影需要迅速建立自己的制片品牌。贺岁档热映的《投名状》、《长江七号》和即将推出的《赤壁》、《梅兰芳》等影片制作精良,成为中影制片品牌的生动注脚。
中影集团2007年的另一个大动作是被誉为打造梦工厂的8部重点国产影片制片计划。中影集团希望凭借《青藏线》、《王选》、《胡同里的阳光》等类型各异的国产主流电影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国产重点影片品牌。韩三平强调,我们必须承担弘扬主流意识、拍摄主流影片以及弘扬主流道德观世界观的责任。
在这8部影片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安占军导演的《胡同里的阳光》。2007年,中影集团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中国媒体基金合作设立5000万美元的中国传媒基金,用于扶持中国青年导演,《胡同里的阳光》成为第一个受益者。除了资金支持,中影集团在扶持青年导演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2007年,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合香港英皇、香港寰亚等公司共同出资的“中影集团青年导演电影制作计划”将培养青年导演的过程细化成三步走,为青年导演的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除了保持以往商业大片、主流影片的制片特色外,中影集团还提出了“作家电影”的概念。刘震云编剧的《我叫刘跃进》在贺岁档激烈竞争中以500万元的成本赢得1300万元票房,打响了“作家电影”的第一炮。
齐头并进 打造健康产业链
“制片业虽然是龙头,但不是全部。”韩三平认为,后期制作、院线放映、发行等“旱涝保收”的产业在中影产业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07年,中影集团分别组建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电影营销策划分公司与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机制上“兵分多路”保障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在硬件建设上,韩三平格外强调中影集团的国企责任感,很多制作环节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利润却很少,这些其他企业不愿做也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中影集团必须做。目前,由中影集团与柯达公司合作成立的华柯电影洗印公司已经投入使用,过去投资稍大的影片都要拿去国外洗印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我国的底片样片洗印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是中影“人无我有”的又一产业大动作。该基地2008年奥运会前正式运营,年生产能力将达到胶片故事片电影80部、数字电影100部、电视电影200部、电视剧500集,几十个相关配套公司将为全世界的影视制作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满足各种影视制作要求。
此外,中影集团进一步细化完善产业链。2007年集团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开发建设国有控股影院,已开业和即将开业的有9家,56个放映厅,1万个座位。2007年,中影与首钢共同组建中影首钢环球数码数字影院建设有限公司,计划在2008年年底前建设2000个数字影院。中影集团还重视后产品开发,成立了后电影开发公司,开拓了电视播映权的授权、音像制品的出版等业务,累计引进、出版、发行海外影视音像节目多达三千个品种。
在谈到中影集团公司今后的规划时,韩三平说:“中影集团在整个中国电影产业中,实力最强、门类最全、影响力最大。我们将把这些资源用好用足,为中影集团的强大而努力,还要为整个电影产业服务。”
中影集团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4日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❺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运营
中影集团王梦甜是破坏别人家庭的小三儿
❻ 中影和华谊
中影属于国家级别的,而华谊只是属于那种跟华纳一样的公司,咱们中国大部分娱乐公司都是国外的分公司像维京呀等等。冯小刚是华裔签约的导演,他拍的电影只用自己公司的。
❼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是不是央企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是央企。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英语: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英文缩写CFGC)成立于1999年2月。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
(7)中影集团票房扩展阅读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主业规模:电影主业规模发展 中影集团将影视创作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握正确导向,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的最大追求。
通过对具有50多年历史,并拍摄了近千部影片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全国生产儿童电影的专业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专门从事对外合作制片的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等制片业务的重组整合,并加快对制片领域的股份制改造。
❽ 电影票房和演员片酬是如何分配的
首先,院线总票房需要扣除5%的专项事业发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税费,这个是国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线扣除50%-55%,宣发5%-8%,剩下40%左右,往期统计35%左右为片方可分账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资人)分账票房比例。
个人票房分红=总票房×35%左右×投资比例。最后,电影版权在电视台版权收益,网络版权收益和海外版权收益以及广告收益。
(8)中影集团票房扩展阅读
票房结算时间在院线下映后三个月内,由中影集团联合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行结算,然后分账到出品方对公账户,再由出品方结算给个人账户。
票房外的版权收益也会有合同内具体列出,结算时间是六个月结算一次。演员、导演、制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资里,利润归投资方。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导演、演员、制片人也参与投资,那就按投资比例分成。
“演员高片酬也与大量外来资金涌入这一行业有关,很多资金为了让影视项目获得群众关注,不惜高价吸引明星演员加入,同时进行各种恶意炒作。”
曾钫建议,对恶意抬高片酬及恶性炒作高片酬的出品公司和制片公司进行行政警示,同时建立演员片酬指导制度,大幅超过指导片酬的出品公司和制片公司,需要出具说明文件来阐述高片酬的合理性。
为降低明星演员高片酬的不良社会影响,曾钫还建议,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消除社会不良影响,不宣传、不炒作明星片酬,不鼓励媒体出台收入排行榜。通过窗口指导,限制影视剧宣传中仅以明星作为过度宣传方式的行为。同时鼓励明显多做公益慈善事业,多参与学习,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人生榜样。
❾ 电影收入的票房是怎么分配的,演员多少,投资方多少,导演制片人分多少。
随着2017年3月正式推出《电影产业促进法》政策出台以及电影票房连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别是218亿、296亿、441亿、455亿,559亿)2018年票房突破600亿。源于政策导向和高收益,电影投资已经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资人的决策当中。投资的动力源于收益,电影投资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电影票房的高低。
那么电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线总票房需要扣除5%的专项事业发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税费,这个是国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线扣除50%—55%,宣发5%—8%,剩下40%左右,往期统计35%左右为片方可分账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资人)分账票房比例。
个人票房分红=总票房*35%左右*投资比例
最后,电影版权在电视台版权收益,网络版权收益和海外版权收益以及广告收益。
票房分红到账时间:
票房结算时间一般在院线下映后三个月内,由中影集团联合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行结算,然后分账到出品方对公账户,再由出品方结算给个人账户。
票房外的版权收益也会有合同内具体列出,结算时间一般是六个月结算一次。
演员、导演、制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资里,利润归投资方。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导演、演员、制片人也参与投资,那就按投资比例分成。
❿ 现在中国电影的票房到底怎么分成 中国大制作电影的实际成本是多少
1994年,为改变电影市场的萧条局面,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的收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电影事业。1994年底,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这个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于是有人将这10部影片称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称也因此而流传开来。参照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进口大片的制片方还承担了宣传的费用。尽管这样的分账比例似乎对制片方较为不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国外尤其是美国制片方依旧从中国的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中影公司知情人士透露,中国虽然进口影片的数量有限,但在进口速度上绝不落后。据介绍,无论哪一国家生产的最新影片,我们的购片人员都可以在影片尚未公映之前看到,选定后立刻以快件送回国内。据说,中影公司负责海外选片的6个人每年至少要看1050多部片子,然后从中精选100多部送审,最后确定进口10部分帐大片。
由于进口大片的巨额利润,国内一直有打破大片垄断的呼声。对此,国家电影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影独家拥有进口外国影片的权利,这是国家赋予的,是体现国家利益的,这方面不会有松动的余地。
中国大片成本:
一,大制作。处在金字塔尖的每年只有3~5部的所谓“国产大片”,投资亿元以上。如《神话》《七剑》《情癫大圣》《夜宴》均投资超过一亿,而《无极》、《满城尽待黄金甲》更是号称投资3亿以上。这些影片在特征上与贾斯廷•怀亚特提出的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基本相同:大明星,大导演,大投入,大制作。这一阵营的影片数量虽少,但国产片的票房中却可接近一半的份额。而它们也是中国电影海外销售的主力。
二,中制作。中等制作的影片投资大约在1000万~5000万之间,每年在这个区间的影片通常不到10部。
三,小制作。小制作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制作成本在1000以下,400万以上的影片,票房目标为100~1000万,数量在20部左右。第二层次的影片制作成本则在150万~300万左右,占电影总量的85%左右。这些影片只是小部分进入了院线放映,票房产出微薄,有的影片进入院线短暂排档完全是为了获得较高的音像版权销售价格,还有的影片则是小规模,分区域上映。而相当部分影片的主要市场是电视播映和音像产品。少数获奖的艺术片通过出售海外部分地区版权,能够获得一定补偿。其中相当部分影片则根本没有进入流通渠道。
因此,在此种形势之下,探讨低成本电影对于了解和改善中国电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占总产量比重如此之高的低成本电影,以及背后的那些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