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汽汽车集团公司的发展历史有哪些
上汽集团,全称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SAIC Motor。它目前已经发展为一家跨国型汽车厂商,其总部在中国上海。上汽集团是中国四大汽车厂商之一,与之并列的还有长安汽车、一汽集团以及东风汽车。在2011年,上汽集团年产量突破400万辆,成为了中国目前第一大汽车制造商。
上汽集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上汽的前身是毛泽东时代为数不多的汽车厂商。上汽第一辆汽车就是在那个时候诞生,名为SH760。目前,上海汽车与多家外国车企有合资关系,包括大众、通用汽车在内,这些合作对象都是国际上鼎鼎大名的汽车制造厂商。目前上汽集团既有合资品牌,也有自主品牌。目前,上汽的主要两个自主品牌为MG以及上汽荣威(英文名:Roewe)。
在上世纪末崛起的上汽集团。如果说此前介绍的奇瑞和吉利都比较嫩的话,那么上汽则可说有一番历史。去追溯上汽集团的历史,那么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那个时候的上汽是一家小型汽车组装工厂。当然,真正形成规模,开始大批量生产汽车那也是最近10年来的事情了。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对汽车的需求开始有所增长,当然这个特殊时期,国内许多工业都百废待兴。上汽集团真正崛起的时间,应该在1984年与德国大众集团签订协议,在1985年成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开始批量生产上海大众桑塔纳,如今桑塔纳和上海大众几乎是两个分不开的概念了,尽管现在上汽主推的车型早已不是桑塔纳。
上世纪90年代,上汽集团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它在这段时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整个供应链体系,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上都大幅度提高。在上汽与大众汽车合作初期,桑塔纳的大部分部件都是由德国大众提供,之后更多零部件逐渐由上汽提供。在1987年时,桑塔纳的部件中只有轮胎、收音机以及天线是国产的,而到了1998年,整车超过90%的部件都由当地生产商提供。加速国产化这一点也是上海市政府当时促成的结果,可以说上汽的成功离不开上海市政府的支持。
不可置否,上汽集团早期的成功与和德国大众的成功合作有莫大的关系。大概是看到了这种成功合作带来的机遇,1997年6月,通用汽车集团也决定和上汽集团合作,建立了合资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Shanghai General Motors Co Ltd)。与通用的合作同样非常成功,在2000年-2004年,上汽集团总销量较之前翻了一倍,其中大部分就来自上海通用的贡献。
凭借MG品牌打入欧洲。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集团通过收购获得的英国MG品牌于2011年4月13日在英国的长桥(Longbridge)工厂正式开始量产,量产车型为MG6。虽然这个品牌是英国的,但目前已经完全归属中国上汽集团旗下,能在海外建厂生产值得肯定,尤其是在英国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除了在英国进行投产外,上汽集团在今年(2012年)6月,在美国密歇根州伯明翰市由其旗下的美国分公司上海汽车工业美国分公司(Shanghai Automotive Instries Corp. USA Inc.)开设了新的北美管理中心。开幕式还邀请到了美国密歇根州州长里克·斯奈德(Rick Snyder)以及通用汽车的高层管理。因此很有可能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的合作将不仅限于在中国,很可能还会延伸至北美。
㈡ 上汽“大叔”王晓秋,活下来就算胜利了吗
媒体喜欢用“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来形容一个身居高位的人,表达其居高位时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代价。
这句话,在过去多年曾经多次被用在了王晓秋的身上。
王晓秋,上汽集团总裁,上汽乘用车总经理。可以说,王晓秋是一个在汽车市场上逆风行驶的“斗士”,他自称是懂得年轻人的“大叔”,看似言辞不多,但敢言且言出惊人,常常用幽默的表达让听众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扉旅汽车发现,上汽集团官网的表述中无不溢着对名爵出海的骄傲感:2019年,上汽集团整车出口及海外销售35万辆,同比劲增26%,占比高达中国车企海外总销量的33%,名爵2019年总销量29.8万辆,其中海外销量全年累计13.9万辆,同比猛增90%,位列中国出口单一汽车品牌第一。其新能源车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并“抢滩”欧洲,成绩凸显,全年销量突破1.4万辆。名爵ZS车系海外年销量突破6万辆,在英国、泰国、海湾六国、中东等市场名列前茅,当之无愧“全球爆款SUV”。
的确,王晓秋助力了上汽自主品牌出海。2019年,名爵作为急先锋远销至英国、挪威、荷兰、德国、澳新等发达市场在内的60多个国家,在英国、泰国、智利、澳新、印度、中东GCC等快速形成7个“规模级”市场。在英国,以155.6%的销量增长率成为增长最快品牌,销量过万。而讽刺的是,这一切都不妨碍舆论戏谑MG是从英伦范逐渐降级为小镇青年。
王晓秋是一个能够沉的住气的人,无论是面对成绩,还是面对问题,他都很少真正情绪外露。眼下市场洗牌的压力,他早有预感:“中国汽车工业的冬天已经提前来了,这个严冬不是一个月两个月,有可能是两年。”
有了中肯的认识还需要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是,作为上汽自主最重要的两张牌,荣威和MG的品牌力屡遭质疑。
2019年,王晓秋和上汽“活下来”了,可“活下来”就是胜利了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㈢ 上汽连续三个月正增长 众多造车新势力却爆雷 透露出啥信号
?汽车记者,汽车视评,记录汽车
汽车市场或正在回归理性。
7月6日消息,上汽集团宣布连续三个月销量正增长,6月销量47.9万辆,同比增长2.8%。这是上汽集团,继4月份零售销量同比转正后,实现连续三个月正增长,二季度环比一季度增长101.8%。这意味着上汽集团销量已经回复到正常水平。
上汽宁德时代合资公司奠基仪式
由此,上汽集团在市场中颇有些“定海神针”的意味,其销量和股价企稳,或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脱离新冠疫情的不良影响,以及造车新势力蜂拥而起的乱世冲击,重新回归到理性发展的正常轨道。这对所有市场参与者来说是好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㈣ 上汽集团全面进军汽车芯片产业,这是家怎么样的公司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芯片短缺问题仍在蔓延,不少传统汽车制造商开始联手软件企业共同研发,也有不少车企选择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而从国内来看,近期,继长城汽车之后,又一家国内车企集团即将全面进军汽车芯片产业。
第一财经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上汽集团下属企业上汽乘用车已与智能芯片产业“独角兽”地平线在近期敲定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与地平线的全面战略合作,上汽集团将以上汽乘用车为载体,将其在智能网联化领域的技术成果与地平线的智能芯片、视觉感知算法、数据闭环技术能力相结合,一方面缓解芯片短缺带来的产能危机,另一方面也寄希望能够共同打造出可以对标特斯拉FSD的下一代智驾域控制器和系统方案。
上汽集团是国内 A 股市场最大的汽车上市公司,旗下包揽主要整车企业包括乘用车公司(荣威&名爵)、上汽大通、上汽大众、上汽通用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南京依维柯、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海申沃等。
上汽通用五菱上个月宣布,旗下全球小型纯电动车(GSEV)系列产品宏光 MINIEV、新宝骏 E300/E300Plus、宝骏 E200 和宝骏 E100 累计销量突破 30 万辆。
㈤ 上汽汽车集团公司的发展历史
上汽集团,全称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SAIC Motor。它目前已经发展为一家跨国型汽车厂商,其总部在中国上海。上汽集团是中国四大汽车厂商之一,与之并列的还有长安汽车、一汽集团以及东风汽车。在2011年,上汽集团年产量突破400万辆,成为了中国目前第一大汽车制造商。
上汽集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上汽的前身是毛泽东时代为数不多的汽车厂商。上汽第一辆汽车就是在那个时候诞生,名为SH760。目前,上海汽车与多家外国车企有合资关系,包括大众、通用汽车在内,这些合作对象都是国际上鼎鼎大名的汽车制造厂商。目前上汽集团既有合资品牌,也有自主品牌。目前,上汽的主要两个自主品牌为MG以及上汽荣威(英文名:Roewe)。
● 在上世纪末崛起的上汽集团
如果说此前介绍的奇瑞和吉利都比较嫩的话,那么上汽则可说有一番历史。去追溯上汽集团的历史,那么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那个时候的上汽是一家小型汽车组装工厂。当然,真正形成规模,开始大批量生产汽车那也是最近10年来的事情了。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对汽车的需求开始有所增长,当然这个特殊时期,国内许多工业都百废待兴。上汽集团真正崛起的时间,应该在1984年与德国大众集团签订协议,在1985年成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开始批量生产上海大众桑塔纳,如今桑塔纳和上海大众几乎是两个分不开的概念了,尽管现在上汽主推的车型早已不是桑塔纳。
上世纪90年代,上汽集团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它在这段时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整个供应链体系,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上都大幅度提高。在上汽与大众汽车合作初期,桑塔纳的大部分部件都是由德国大众提供,之后更多零部件逐渐由上汽提供。在1987年时,桑塔纳的部件中只有轮胎、收音机以及天线是国产的,而到了1998年,整车超过90%的部件都由当地生产商提供。加速国产化这一点也是上海市政府当时促成的结果,可以说上汽的成功离不开上海市政府的支持。
不可置否,上汽集团早期的成功与和德国大众的成功合作有莫大的关系。大概是看到了这种成功合作带来的机遇,1997年6月,通用汽车集团也决定和上汽集团合作,建立了合资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Shanghai General Motors Co Ltd)。与通用的合作同样非常成功,在2000年-2004年,上汽集团总销量较之前翻了一倍,其中大部分就来自上海通用的贡献。
● 凭借MG品牌打入欧洲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集团通过收购获得的英国MG品牌于2011年4月13日在英国的长桥(Longbridge)工厂正式开始量产,量产车型为MG6。虽然这个品牌是英国的,但目前已经完全归属中国上汽集团旗下,能在海外建厂生产值得肯定,尤其是在英国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除了在英国进行投产外,上汽集团在今年(2012年)6月,在美国密歇根州伯明翰市由其旗下的美国分公司上海汽车工业美国分公司(Shanghai Automotive Instries Corp. USA Inc.)开设了新的北美管理中心。开幕式还邀请到了美国密歇根州州长里克·斯奈德(Rick Snyder)以及通用汽车的高层管理。因此很有可能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的合作将不仅限于在中国,很可能还会延伸至北美。
● 目前中国最强大汽车厂商之一
1996年的时候,上汽集团的年总产量为30万辆,如今上汽集团的年总产量已经超过300万辆,增长幅度超过十倍。2010年,上汽集团年产量达到358万辆,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商。2011年上汽集团整车销量突破400万辆,销量同比增长12%,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5个百分点。这也标志着上汽集团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汽车企业之一。
上汽集团相比许多自主品牌,相对更有历史。但我们将上汽集团的发展史看下来,才知道上汽真正的崛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其地位的稳固和高速发展都是在近20年左右的时间内发生的。而上汽集团的“发家史”也恰好是一个“合资史”,早期与德国大众的合作以及后来去美国通用汽车的合作都是上汽集团高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但我们要讨论的是自主品牌,而不是合资品牌。接下来,我们要来看看真正属于上汽自己的品牌。
● 荣威品牌
荣威是上汽集团真正具有完全自主权的品牌,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品牌。于2006年10月推出,取意“创新殊荣、威仪四海”。荣威的品牌在6年时间里面发展迅速,其产品已经覆盖中级车与中高级车市场,“科技化”已经成为荣威汽车的品牌标签。荣威品牌口号为“品位,科技,实现”。目前,荣威在售车型有荣威950、荣威750、荣威550、荣威350以及荣威W5。
● 荣威750
作为国内首款实现量产的具有纯正英伦设计及技术基因的中高级轿车,荣威750广泛应用了欧洲高档车技术,而它所具有的优雅经典的外形、激情澎湃的动力,更贴合了社会进取族群在价值和审美取向上的趋势。同时,荣威的推出,也标志着上汽创造性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高起点地打造自主汽车品牌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源于网络分享。。。
㈥ 上汽集团发布“十四五”规划,为何各行各业都会制定“十四五规划”
我们国家每隔五年就会制定一个规划,并且也会让这个规划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实施,而且我们也会让自身一个比较好的目标。因为我们觉得如果能够制定一个比较好的规划的话,就相当于我们能够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目标,而且也有一个很好的方向,这就会让我们更加好的去发展自己的国家,而且也能够让我们的国家有越来越美好的未来。我们觉得这样做是十分正确的,而且也能够让我们国家有一个更好的前途,我们能够为此更加努力的发展自身。
其实不仅是我们国家会制定规划,各行各业都会让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因为各行各业都想要让自身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而且也想要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潮流,只有制定一个比较好的规划,才能够让自身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身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去发展,这其实也是为了让企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上汽集团发布“十四五”规划,为何各行各业都会制定“十四五规划”?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其实我觉得之所以各行各业都要制定十四五规划,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为时代的发展要求是需要我们这么做的,而且也能够让各行各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如果各行各业都能够制定一个十四五规划的话,就能够比较好地去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并且也能够让自身不被时代落后,并且不被时代淘汰。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大家有什么想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㈦ 上汽集团豪赌氢战略,5年内推10款燃料电池车
9月13日,上海嘉定,在第五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开幕前夕,上汽集团发布了企业最新氢战略规划。这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首个“氢战略”,同时亮相的还有全球首款燃料电池MPV——上汽大通MAXUSEUNIQ7。
王晓秋表示,在产品方面,上汽集团将坚持从市场用户需求出发打造“低成本、长续航、高可靠性”的整车产品,瞄准“长寿命、高性能、高功率”不断完善和发展技术,全力加快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落地。此外,上汽集团也将与宝武集团、上海机场集团、上海化工区、嘉定区等一道,助力“长三角氢走廊”、“长江经济带氢能生态圈”平台建设。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㈧ 上汽集团全球化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环境的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技术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首先是技术的变革和全球化的问题。在所有能改变竞争规划的因素中,技术变革属于最显著的一种因素。技术变革对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意味着三层含义: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条件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所进行的大量文书事务性工作将为快速的信息处理工具所取代。譬如说,企业的人员招聘和甄选录用工作将会因为的流行而变得方便快捷多了。自动绩效评估系统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业绩考核的复杂性和人力成本。电子绩效支持体系(EPS)的运用将使得新员工培训的效率大为提高。甚至有人乐观地认为:“只要你知道怎么写支票,你就会知道怎么用Quicken(一种培训软件)。”第二,技术变革意味着知识型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是“知识型员工”,而非体力劳动者和事人员。这些知识型员工不愿意受到严密的监督,更倾向于一种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同时,他们的流动性增大,并且力图通过将其才智售卖给出价最高的企业实现个人收入和地位最大化。对于企业的正规制度能发挥多大的效用,他们往往表示怀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理念都应该有相应的调整和转变。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应该有助于将知识员工的个人目标及特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技术变革使得员工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远程通信、在家上班、弹性工作制、工作的重新设计等等新工作方法的出现,改变了员工的工作、家庭关系,也为人力资源的考核、培训、激励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和挑战。·全球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的革新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持。许多企业走出了国界。跨国公司的兴盛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无边界组织已经扑面而来。全球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随着企业走向世界市场,跨国界的合作与联盟正在变得日益普遍。这种战略联盟的出现,意味着企业在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共享方面找到了一个新型的途径,也使得跨国人力资源战略联盟与竞争合作成为可能。第二,全球化带来了跨文化的交融与磨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工作团队在同一个项目上进行合作并分享信息。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回应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选择,管理者不仅要承认文化差异,而且还要重视文化差异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跨文化和多元化培训的问题。·组织变革技术创新是知识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导动力,也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本途径和有效手段。然而,技术创新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一定的企业组织结构、制度、文化背景的,同时又会对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产生重要的影响。纵观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家长制到直线制,再到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的发展过程中,贯穿着从集权到分权的转变、从纵向到扁平的转变。与此相适应,人力资源管理也经历了一个从以工作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再到以工作和人为中心的相互选择阶段。因此,可以这么说,组织的变革与创新总是受到所处时代核心技术发展约束的,而现代企业的发展历程不但是知识技术革命的扩散过程,也是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和变革理论和实践变革这个大背景。近几十年来,企业的技术基础和外部竞争合作“形成了一个组织、管理和策略上的新纪元”。扁平化组织、企业重组、再造工程风靡一时,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也逐渐向柔性管理、人本管理体制、团体运作等管理方式迈进。·传统工作分析方法的动摇技术变化、全球化、组织变革对员工工作的最直接影响是传统工作分析方法的动摇。员工的工作性质开始变得模糊起来了(比如说在家上班,弹性工作制);工作的范围变革更加宽泛了;工作是以工作团队、项目组的方式开展;工作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取愉于项目组成员对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关系;工作的设定应地体现出“反应荆”的色彩;知识型员工要求工作更具有挑战性、独立性、多样化和技术性。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工作分析方法就有些显得时守境迁了,正式的工作说明书,与其说一种工具,倒不如说是一种障碍。由于工作性质的变化,工作的要求和职责权限开始门类得更富有灵活性了。因此,工作规划、绩效评估工作的职责范围、工作的业务流程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该体现出工作定义上的转变。
㈨ 中国四大汽车集团的发展规划
中国一汽:
投资额:“十二五”规划投资98亿元,获科技部“863”计划最新项目的7.2亿元研发经费。
投资落实情况:中国一汽发布“蓝途战略”,计划推出13款乘用车和3款商用车共计16款新能源车。一汽还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将以强混客车、强混中高级及以上轿车、插电式中级轿车和纯电动经济型轿车为主打商品,重点突破包括动力电机、机电耦合、动力电池、整车控制以及必须电子化的关键零部件等60项核心技术。
研发部门:一汽技术中心下设的电动汽车研发部。
中国长安:
投资额:100亿元。据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徐留平介绍,该集团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是“十年三步走”:到2012年将在新能源汽车上重点投资10亿元,全力推动纯电驱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提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有率达到20%;到2015年,实现综合实力基本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到2020年将形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有率达到30%,超过100万辆。
投资落实情况:长安汽车已掌握了整车系统集成和标定匹配、一体化专用发动机设计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获得纯电动、PLUG-IN、混合动力技术专利144项,其中发明专利52项。在混合动力领域,长安汽车已掌握中度混合动力的关键技术及控制策略,基本突破重度混合动力技术难关,成功绕开丰田的技术壁垒和标准封锁。长安汽车集团A股增发计划是长安实现产业升级,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期步骤。在未来几年内,长安将陆续投入100亿元用于科技创新,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坚持按照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三头并进的模式,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和自主研发产品的战略升级。
研发部门:长安集团下设的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公司
东风集团:
投资额:30亿元
投资落实情况:未来5年,东风将投入30亿元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预计2012年、2013年有产品面世,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到2015年,东风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具备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条件并形成5万辆的产销规模。
研发部门:东风集团下设的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上汽集团:
投资额:120亿元
投资落实情况:从2010年开始,上汽集团累计投入孵化费用7.9亿元。2010年,荣威750中混项目按计划投放市场,顺利达到20%节油率的挑战目标;荣威550插电强混项目已完成整车安全性能验证和碰撞试验,进入功能样车试制阶段;2012年,荣威550插电式强混轿车将上市。
纯电动小车项目已进入模拟样车开发阶段;上汽自行开发的荣威350EV样车、E1和荣威350V2G纯电动概念车还分别参加了世界电动车大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展演。同时,在新能源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建设上,电池系统的合资公司已承接起上汽插电强混项目和电动车项目的部分开发工作;新能源汽车电机研发合作项目也已正式签约,集成式起动机、发电机、驱动电机和电力电子等关键零部件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去年年底,上汽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已实现批量投产,产品节油率可达20%。
研发部门: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事业部。
㈩ 上汽助推“申程出行”,出行服务领域或成新机遇
作者说:继“享道出行”后上汽再推“申程出行”,向出行服务领域转型能否成为传统车企发展新机遇?
“新出行综合体”布局
“未来车企、经销商靠着卖车赚钱的日子将会一去不复返。”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欧了出行董事长张文辉曾在2019年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感慨,他认为,2025年以后移动出行服务将成为传统车企利润增长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