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股份支付为什么每年确认的费用是依据预计离职率算的呢,并且减去以前期间的费用请大神赐教
股份支付每年确认费用都是依据一个估计的数。主要需要估计员工的离职率,回因为员工离答职的话这部分股份支付就不需要支付了,其实还需要判断可行权条件是否能达成等等,但是主要是离职率。
由于股份股份支付是一个估计的数,所以每年都有可能调整。由于它属于【会计估计变更】而不是【会计政策变更】,所以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比如预计没人离职,去年确认费用200万元。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人10个离职了,按道理离职的人去年股份支付的钱也拿不到,我要不要调整去年的费用呢?不需要,因为这是会计估计变更。
于是我们参考有10人离职了这个事实,重新估计离职率(比如预计未来还有15人离职),重新估计应该确认的费用。也就是计算从去年到今年总共应该确认的费用(相当于整个重新计算)比如350万,减去去年已经确认的费用200万元,剩下的就是今年该确认的150万元。同理,到了第三年,又要按第三年最新的情况重新计算,计算出的总额减去前两年确认的,剩下的就是第三年的。
❷ 主题:股票期权和RSU(限制性股份单位)是不是一回事
不是。
股票期权指买方在交付了期权费后即取得在合约规定的到期日或到期日以前按协议价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相关股票的权利。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众多方法之一,属于长期激励的范畴。
股票期权是上市公司给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在一定期限内以一种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普通股的权利。
限制性股票(restricted stock)指上市公司按照预先确定的条件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激励对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的,才可出售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益。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八大差异:
1、权利义务的对称性不同。股票期权是典型的权利义务不对称激励方式,这是由期权这种金融工具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期权持有人只有行权获益的权利,而无必须行权的义务。限制性股票的权利义务则是对称的。激励对象在满足授予条件的情形下获得股票之后,股票价格上涨,限制性股票的价值增加;反之股票价格下跌,限制性股票的价值下跌。股票价格的涨跌会增加或减少激励对象的利益。
2、激励与惩罚的对称性不同。由于权利和义务对称性的不同,激励与惩罚的对称性也不同。股票期权并不具有惩罚性,股价下跌或者期权计划预设的业绩指标未能实现,受益人只是放弃行权,并不会产生现实的资金损失。而限制性股票则存在一定的惩罚性。在激励对象用自有资金或者公司用激励基金购买股票后,股票价格下跌将产生受益人的直接资金损失。限制性股票通过设定解锁条件和未能解锁后的处置规定,对激励对象进行直接的经济惩罚。
3、行权价和授予价格的区别。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是上市公司向激励对象授予股票期权时所确定的、激励对象购买上市公司股份的价格。行权价格具有明确规定,不应低于下列价格较高者: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公司标的股票收盘价;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30个交易日内的公司标的股票平均收盘价。笔者认为,从授予价格的经济学含义考虑,授予价格应为激励对象的真实购买价格。由于激励对象的真实购买价格并不同于计划草案公布时的股票市场价格,一般与市场价格存在折价,而且各公司不同方案的真实购买成本差异很大,所以中国证监会有关文件没有对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进行具体规定。
4、价值评估的区别。股票期权的估值一般按照金融工程学中的期权定价模型(如B-S模型或者二叉树定价模型)进行测算,依赖于股票市价、行权价、股票收益率的波动率、期权有效期限、无风险利率、股票分红率等参数决定。而管理层的激励股票期权与作为普通金融工具的期权存在各种现实差异(如激励股票期权无流通市场、存在等待期等),无论采用B-S还是二叉树定价模型计算的期权价值,都不能符合激励期权的真实价值。而限制性股票的价值估值则十分简单,限制性股票的价值即为授予日的股票市场价值扣除授予价格,并无针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诸多差异及其对企业的影响,笔者认为限制性股票优于股票期权,特别是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更应该选择限制性股票未来的等待价值。两者的差异可理解为限制性股票只有内在价值,而股票期权拥有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
5、会计核算的区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规定,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都属于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在授予日,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确定公允价值(即上述评估价值)。对于股票期权,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可行权的期权数量进行估计,按照授予日确定的公允价值,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对于限制性股票,一般并无等待期,授予后即让激励对象持有股票。如果采用激励基金购买股票方式,则将激励基金计入下一期的成本费用和扣减银行存款。如果采用定向发行,则增加公司股本和银行存款,对于企业来说,并无成本费用。
6、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区别。股票期权主要体现在计划等待期内逐年对公司的人工成本费用增加,同时增加资本公积。因此,期权成本会减少企业利润,但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由于期权估值较高(包括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规模较大(可达公司股本的10%),因此对公司利润的负面影响可能比较大(比如伊利股份和海南海药的2007年报中因期权成本过大导致净利润变为亏损,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
限制性股票对公司财务的影响,主要是提取激励基金方式下产生的现金流出和成本费用增加,其他两种方式下并无直接的不利影响。
7、激励力度的区别。就股权激励的股本规模而言,二者并无区别,总股本的10%均为上限,而且二者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国资委另外增加一项规定,要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首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授予的股权数量原则上应控制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的1%以内。
股票期权计划总份额一般事先均确定,而限制性股票数量可能是事先确定的(如采取定向发行方式),也可能是不确定的(如宝钢、万科等采取激励基金购买方式),最终限制性股票的数量实质上取决于年度公司利润的完成,因为提取激励基金均来自于年度利润的增量,能够买到的股票数量则依赖于当时的股价。
就同样数量的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而言,期权的激励力度弱于限制性股票。
8、 税收制度。根据相关规定,授予员工股票期权时,不需要征税。员工行权购买股票时,其从企业取得股票的实际购买价(行权价)低于购买日公平市场价(指该股票当日的收盘价)的差额,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员工在出售股票时,对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❸ 上市公司在执行《股份支付》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股份支付准则的发展历史较短暂,因而相对来说不够成熟,细节上也还不够完善。同时,准则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制度背景带来的影响,缺乏操作性和适应性。股份支付准则自身的缺陷以及我国目前的各种不成熟条件,很大程度上为利润操纵提供了方便之门。
股份支付准则自身的缺陷
1.摊销期被任意延长或者缩短。根据《股份支付》准则的规定,企业的股份支付,无论是以权益结算,还是以现金结算,都应当在等待期内的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或者可行权权益情况进行最佳估计,并以此最佳估计数为基础,按照权益工具授予日或者企业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金额,将当期所取得的服务计入当期相关的成本或者费用,以及资本公积或者相应的负债。换而言之,企业应当将股份支付的费用分摊到每一个等待期内,若等待期被延长,则每一个等待期内摊销的费用减少,反之则每一个等待期内摊销的费用增加。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调整摊销期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
2008年4月,海南海药在其2007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中,将股份支付费用的分摊方法进行了调整,延长了摊销期,因此当期股份支付的费用比原业绩预告金额减少了,进而减少了亏损,达到了利润操纵的目的。
2.行权条件自由化。企业激励对象的可行权条件一般会与企业的业绩相挂钩,但它们之间存不存在关联以及存在的是什么样的关联都极具自由性。
行权条件自由化的典型做法,就是企业将股份支付的可行权条件的标准订得很低,在业绩中也不考虑股权支付成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伊利集团在2006年4月20日召开的五届董事会临时会议中通过的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议案中的一项行权条件:首期行权时,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7%,而且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而伊利集团2001年到2005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是22.7%、19.8%、40.6%、18.6%、21.5%,很低的期权激励门槛会导致伊利集团的高管可以轻松地获得巨额股份。
3.股份支付授予日及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最佳估计数的随意选择。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方式中,股份支付费用=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数×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
当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很小时,即使等待期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企业计入当期相关成本或者费用的金额也是很小的。所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来选择授予日。
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数也是可以调整的。《股份支付》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有后续信息表明可行权权益工具的数量与以前估计的有所不同的,则应当进行调整。对于可行权条件为规定业绩的股份支付,则应当在授予日根据最可能的业绩结果来预计等待期的长度。因此,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数也是可以被操纵的。
4.不同股份支付方式的选择。不同股份支付方式的选择,会形成不同的成本和费用。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时,权益工具按照“授予日”的公允价值计量;以现金结算股份支付时,权益工具按照“行权日”的公允价值计量。不同方式的选择给企业带来了利润操纵的空间。
当股票价格持续上涨,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会持续增加,这时如果企业选择以权益结算,就能够确认较少的股份支付费用,反之,当股票价格不断下跌,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
会持续减少,这时如果企业选择以现金结算,就能够确认较少的股份支付费用。所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股份支付方式,从而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
5.权益工具估值模型的选择。股份支付,无论是以权益结算,还是以现金结算,都是按照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目前来说,对各个国家都是一个难题,对我国更是如此。我国可行权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严格来说根本不存在活跃市场,所以,采用何种估值技术对其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股份支付》准则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是有要求企业对权益工具估值模型进行表外披露。不同的估值模型计算出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也是不同的。因此,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自行选择权益工具的估值模型,从而操纵利润。
❹ 请教实际控制人低价增资不确认股份支付案例
正确的方法是 2、会计师事务所:增加实收资本1500万元,评估值与原账面净值之差6万元,增加资本公积。
其他差额部分不作处理。其依据是目前的土地厂房是公司实际使用的,且是公司实际控制人的,需按同一控制下合并的方式来处理。(基于上市考虑)。
❺ 伊利股权激励为何导致亏损
2006年11月,伊利股份披露经修订的股权激励计划,共授予激励对象5000万份股票期权,标的股票总数占当时总股本9.681%,行权价格为13.33元,同年12月28日被确定为股票期权授予日。此后由于公司实施利润分配和发行认股权证,股票期权数量调整为6447.9843万份,权行权价格调整为12.05元。
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应当在等待期的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将取得的员工提供的服务计入成本费用,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按照授予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计量。根据伊利股份测算,公司股票期权授权日的公允价值为14.779元/份,公司预计所有激励对象都将满足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规定的行权条件,按照股份支付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将对公司等待期内的经营成果产生一定影响,损益影响总额为73895万元。
2007年前三季度,伊利股份实现净利润33064万元, 由于正常的经营活动无法抵消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伊利股份2007年度亏损已无法避免。
业内人士分析,伊利股份已进行了战略性的产能布局,但2006年年底完工的产能并没有在2007年的销售收入中有较大体现。由于乳品行业有着产业链较长的特殊性,乳品加工企业身处上游原奶价格上涨和下游消费市场竞争激烈的两面夹击。站在全行业整体情况来看,公司未来的增长将放缓。
❻ 请举例不属于股份支付的例外情况
1.公司没有获得服务
2.交易发生在公司与股东之间
3.交易发生在合并交易中的合并方与被合并方之间
4.同时向员工和非关联方发行权益工具,价格与认购条件一样
❼ 07年伊利股票期权 信息披露出现什么问题
按照伊利的股权激励计划,共授予激励对象5000万份股票期权,行权价格为13.33元/份,2006年12月28日为股票期权授予日。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应当在等待期的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将取得的员工提供的服务记入成本费用,记入成本费用的金额按照授予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计量。据公司此前测算,该笔股票期权授权日的公允价值为14.779元/份,按照股份支付准则进行会计处理,损益影响总额为73895万元。
伊利前三季度已经实现净利润3.3亿元,从伊利股份发布的业绩预亏公告来看,在2007年度经营性净利润没有发生重大波动的情况下,伊利股份2007年度激励期权费用摊销可能超过4亿元。在市场人士看来,2007年伊利股份需摊销大额激励期权费用在预料之中,但出乎意料的是,伊利股份摊销的额度会如此之大,甚至使原本盈利几个亿的财务报表出现亏损。虽然它只是在股权权益中计入一个借项,对公司的业务实际没有影响。
但在投资者看来,伊利股份是上市公司,其净利润应该属于全体股东,但公司的实际做法像是“高管拿公司全年的盈利来给自己买股票”,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持股信心。另外,信息披露不对称,公司股权激励方案早已确定,若相关账务处理会对经营业绩构成重大影响,则应及时公告,为何此时才予以公告,有为机构撤退“打掩护”的嫌疑。众所周知,伊利是A股市场颇具知名度的绩优蓝筹,在公司无任何不利信息、大盘火爆连创新高的2007年第三季度,基金却集体减持了公司4000多万股股票,机构们“先知先觉”的统一行动令人生疑。
实际上,伊利股份授予的股票期权行权期长达8年,完全没有必要在两个年度内就将费用全部摊销。在一般投资者眼里,一个前三季度还巨幅盈利的公司,全年却出现亏损,投资者最直观的感受是:是不是上市公司出了什么问题。(
❽ 600887,伊利股份今天的换手这么高,后势将会如何
大单净抛出明显,从全其成交来看前期还是基金净买入的,大有基金被套嫌疑。后市若无基本面利空后市反弹值得期待。
❾ (业务请教)股份支付案例计算
2009年6月,5000万的公允价格约为4.167元/股;2010年2月转让了3%,也就是150万股;至少需确认300万元(4.167-1)×150=475万元股份支付金额
❿ 为什么伊利股份有负的价格
2006年11月,伊利股份披露经修订的股权激励计划,共授予激励对象5000万份股票期权,标的股票总数占当时总股本9.681%,行权价格为13.33元,同年12月28日被确定为股票期权授予日。此后由于公司实施利润分配和发行认股权证,股票期权数量调整为6447.9843万份,权行权价格调整为12.05元。
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应当在等待期的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将取得的员工提供的服务计入成本费用,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按照授予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计量。根据伊利股份测算,公司股票期权授权日的公允价值为14.779元/份,公司预计所有激励对象都将满足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规定的行权条件,按照股份支付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将对公司等待期内的经营成果产生一定影响,损益影响总额为73895万元。
2007年前三季度,伊利股份实现净利润33064万元, 由于正常的经营活动无法抵消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伊利股份2007年度亏损已无法避免。
业内人士分析,伊利股份已进行了战略性的产能布局,但2006年年底完工的产能并没有在2007年的销售收入中有较大体现。由于乳品行业有着产业链较长的特殊性,乳品加工企业身处上游原奶价格上涨和下游消费市场竞争激烈的两面夹击。站在全行业整体情况来看,公司未来的增长将放缓。
杭琤祎能交葳弢攸菊纨韬涓岭镇壮昔烨新瑕直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