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用了哪些黑科技
茫茫天海间,数十台漆成红色的岸桥、轨道吊依次排开,在东海的波涛间巍然矗立。这里,是正在建设中的全球最大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近日,记者走进洋山,一睹这个“超级工程”背后的秘密。
从设备到“大脑”均为中国智造
从2014年底开工到2017年底开港,只用短短三年时间,一个世界一流水平的码头将出现在世人眼前。洋山的崛起,离不开中国智造的强大支撑。
洋山四期建在茫茫东海之中,依托颗珠山岛及大、小乌龟岛围海填筑形成,总用地面积达到2.23平方公里。项目前期的基建工程由中交上海航道局、中交三航局和中建港务联手完成。
全自动化码头所用的岸桥、轨道吊和AGV,由“港机巨头”振华重工自主研发制造。与此同时,振华还开发了设备控制系统。振华重工总裁黄庆丰说,以洋山四期为标志,振华逐步从卖硬件转向卖软件、从卖设备转向卖系统。
整个项目的生产调度,由上港集团自主开发的码头操作系统来承担。如此一来,码头运行的“神经”和“大脑”,均实现了国产化,这是洋山四期特别令人自豪的地方。
张斌说,得益于中国智造的进步,上海港的运营水平已经稳居世界前列。比如,洋山港每100米岸线的年均吞吐量超过28万标箱,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洋山四期建成后,相比一二三期,岸线更短,占地更少,效率会进一步提升。
串起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
翻开地图,位于长江和东海交汇处的洋山港,一手牵着长江经济带,一手挽起海上丝绸之路。
“上海港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长江经济腹地。”上港集团副总裁方怀瑾说。去年一年,长江支线给上海港贡献的集装箱货源在1000万标箱以上,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中。
溯江而上,从下游的太仓、南京,中游的九江、武汉到上游的重庆、宜宾,上海港在长江沿线12个地区共投资了22个项目,织起一张完整的综合物流网络。洋山四期的建成,将进一步提高上海港服务长江经济带的能力。
眼光向外,来自长江流域的货物在洋山港集结后,将换上大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被送往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广大区域。
目前,上海港正积极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布局,已中标以色列海法新港25年的码头经营权。方怀瑾说,洋山四期所代表的安全高效,是上海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张王牌。“假以时日,中国港口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也有望复制到海上丝路沿线中去。”
㈡ 世界最大无人码头即将开港是真的吗
巨大的集装箱被轻轻抓起,轨道吊伸出长臂,准确地锁住集装箱,沿着轨道进入内场,AGV(无人车)早已等在那里,集装箱被迅速拖向指定堆场,一直到放上卡车。邵妙娜坐在中央控制室里,眼前的四个电子屏监控着整个流程,她的办公桌就像一台大型游戏机,两边各有一个操纵杆和鼠标,“正常全程完全不需要人工介入,只要几秒钟的安全确认,万一有问题需要介入,监控设备会第一时间切到现场,控制调整一下就好。”
抬头向窗外望去,红色桥机巨臂擎天,塔吊车一字排开,巨大的集装箱迅速被吊起放下,车流不息,然而繁忙的港口内却不见一人。作为轨道吊远程操作员,邵妙娜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总是心潮澎湃,“这里是即将成为全球最大无人自动码头的洋山港四期,能参与这个过程真觉得很幸福。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开港前最后的冲刺阶段。”
全自动化码头,在全球也属于技术前沿,过去我国没有全自动化码头设备设施的制造能力,也没有成套的软件运行控制系统,如今随着洋山四期的建成,中国人在港口科技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方怀瑾说:“全自动化码头所用的岸桥、轨道吊和AGV,由振华重工自主研发制造,指挥调度控制系统则由上港旗下的海勃研发,如此一来,整个码头的‘大脑’与‘机体’,都实现了完全的国产化。随着洋山四期的投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标准都将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