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贵州 状元出过状没有
光绪朝贵州科举诞生的二状元一探花
科举奠基于隋,形成于唐,兴盛于宋、元、明、清,衰亡于20世纪初年。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因设立科目,考试以举士,所以称为“科举”。明代与清代,科举相沿袭,形成为“三年大比”之制:即每逢子、卯、午、酉年的秋季举行乡试,乡试考中者为举人,每逢丑、辰、未、戌年的春季举行会试,举人会试考取者为贡士,贡士经殿试赐进士出身为进士;进士分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甲者,等也。
状元———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称谓,别称殿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举功名中的最高荣誉,人们夸耀为“独占鳌头”。
榜眼———殿试一甲第二名的称呼。宋时一甲第二、三名均称为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宋史·陈思让传》云:思让之孙素不能文,竟中第二名,遂有“瞎榜眼”之说。自此以后,榜眼专指第二名,而以第三名为探花。
探花———唐时进士在杏园举行
“探花宴”,以少年俊秀者二、三人为探花使(亦称探花郎),遍游名园,摘取名花装点宴会。南宋以后,探花专指第三名。
状元、榜眼、探花还有鼎甲之称。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鼎甲”,始于元顺帝(1320-1370)时期。状元居鼎甲之首,又别称“鼎元”,援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官,故又别称“殿撰”。
贵州二状元一探花诞生在光绪朝,光绪是清代德宗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光绪一朝34年
(1875-1908),共举行殿试13科,状元13人分省情况:山东2名、江苏2名、广西2名、贵州2名、福建2名、四川1名、直隶1名、顺天1名。清代科举功名,鼎甲乃最高荣誉,为天下读书人所羡慕景仰。兹评述贵州科举的二状元一探花。
丙戌科状元赵以炯
赵以炯(1856-1906),字仲莹,又字鹤林,贵州贵筑青岩堡(今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人。光绪元年(1875年)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光绪五年(1879年)已卯科贵州乡试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会试贡士,在90名贡士参加的殿试中位居榜首,名列第一。时任监察御史的贵阳人李端棻特撰楹联祝贺:沐熙朝末有殊恩,所传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喜吾黔今钟间气,忆神仙流传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赵以炯状元及第,授职修撰,改变了全国士林认为“黔无人”的习惯看法,结束了科举制度诞生千年以来贵州无状元的历史。时任驻日使臣的遵义人黎庶昌在其《赠赵殿撰序》中指出:“举状元者,……东南大省,县或至数人,而西南边徼之地,至乃十数行省旷数百年而不得一与,又何难也!”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光绪十四年(1888),赵以炯出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光绪十七年(1891)提督广西学政,光绪二十六年(1900)回藉丁母忧,三年后返京,不久辞官回乡,讲学青岩,光绪三十二年(1906)卒于贵阳,终年50岁。
戊戌科状元夏同和
夏同和(1868-1925)。关于夏同和其人其事,《贵州通志·人物·文学》载:夏同和,字用卿,麻哈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举于乡,翌年戊戌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而况再举《人才辈出的黔东南》则说:夏同和,字用卿,麻江县高枧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癸巳顺天乡试第29名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会试贡士,殿试策问“举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项内容,同和上溯古代,下系变法,洋洋二千言,剖析精辟,见地深远,光绪帝亲点第一甲第一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奉派为庚子、辛丑并科湖南乡试副主考,回京后任职政法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赴日本学习工业和经济,直至民国元年学成回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留学生。民国二年(1913年)出任众议院议员,民国七年至十二年(1918至1923年)出任江西实业厅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病逝于北京。夏同和有著作传世,尤善书法,是清末知名的书法家。
赵以炯、夏同和二人在光绪时期的12年(1886-1898)间先后大魁天下,独占鳌头,这对于僻处西部,交通闭塞,被视为蛮荒之地的贵州来说,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喜事,不仅以炯、同和二人光荣,黔省人民亦光荣,全国学界不得不对贵州文士刮目相看。
癸卯科探花杨兆麟
杨兆麟(1871-1919),字次典,别名锡谟,遵义牛蹄场(今遵义县牛蹄乡)人。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京会试,时值马关议和,遂以“杨锡谟”之名在“公车上书”上签名,反对议和签约。是科不中,落第返乡。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赴北京会试,名列殿试一甲第三名,授职翰林院编修。功成名就,家门悬匾“探花第”,人们称其宅为“探花府”。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历时两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授候补浙江嘉兴府知府。宣统三年(1911)受赏二品衔,赐记名提学使、资政大夫。辛亥革命时避居上海。民国三年(1914)回遵义,担任《续遵义府志》总纂。民国六年(1917)出任孙中山护法军政参议员。民国八年(1919)病逝广州,终年48岁,遗体归葬老家金鼎乡下玉石坝,有遗著传世。
㈡ 投资理财的小故事
1、
一只火鸡和一头牛闲聊,火鸡说:我希望能飞到树顶,可我没有勇气。牛说:为什么不吃一点我的牛粪呢,他们很有营养。火鸡吃了一点牛粪,发现它确实给了它足
够的力量飞到第一根树枝,第二天,火鸡又吃了更多的牛粪,飞到第二根树枝,两个星期后,火鸡骄傲的飞到了树顶,但不久,一个农夫看到了它,迅速的把它从树
上射了下来。
启示:牛屎运让你达到顶峰,但不能让你留在那里。
2、
兔子问树上的鸟:为什么你可以整天什么事情都不做,就在那唱歌呢?而我却要整天跑来跑去的? 鸟说:你也可以啊!于是兔子也就不跑来跑去的,在树下发呆,结果过来一只狼,把兔子吃掉了。
启示:如果你想整天无所事事,只有你的位置足够高才行。
3、
一只小鸟冻僵了,掉在地上快要冻死了,突然路过一只牛,在鸟身上拉了一泡屎,把鸟包了起来,小鸟顿时暖和了很多,于是就在那愉快的唱起了歌,这时一只路过的猫听到了鸟的歌声,把鸟从屎堆里拉了出来,然后吃掉了。
启示:
a、在你身上拉屎的未必都是你的敌人
b、把你从屎堆里拉出来的也未必就是你的朋友
c、最重要的一点,当你身陷困境的时候就闭上你的鸟嘴!
4、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
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
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
手人间。
5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
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启示: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6、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
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
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启示: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7、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
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埃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
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启示:推销生意是一种组织性质的生意,因为人多,人事问题也多。我们不时听到是非难辨的话,如某公司攻击另一间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轻易相信谣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
以上都是不错的理财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