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人民银行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具体构成有哪些
从指标构成看,省(市、自治区)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其他。2012年央行建立了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季度统计制度,目前汇总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全国数据间的误差率一直稳定在0.2%左右,明显低于汇总的地区GDP数据与全国GDP的误差水平。
② 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变动存在哪些特点
一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同比多增。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7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548亿元。二是债券市场融资明显回升。上半年,企业债券净融资为1.0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8万亿元。三是股票融资有所下降。上半年,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为251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799亿元。四是表外融资明显多减。
“资金运用方面,前期有较多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去杠杆过程中,这些行业的不规范融资在减少。资金来源方面,委托和信托贷款的部分资金来源于理财产品。上半年银行表内资金对表外理财产品投资下降1.76万亿元,其中6月份下降9156亿元,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资金来源明显收缩。”阮健弘说,6月末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2.7%、8.7%,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下降的影响。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做好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促进金融机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预计未来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增长。来源:人民日报
③ 社会融资规模为何下降
相关研究员温彬认为,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放缓主要原因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内资较前几年容有了较大回落,这也与加强监管引起信用环境的紧缩有关,表外的这些融资需求,短期内表内信贷又难以承接,资本市场也难以消化,进而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收紧,以及一些信用债发行困难,因此出现信用偏紧的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此项调整对社会融资规模数据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④ 民间借贷和社会融资区别 这两个主要都指什么
民间借贷和社会融资区别 如下: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原则。狭义的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依照约定进行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借贷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广义的民间借贷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公民与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货币或有价证券的借贷。现实生活中通常指的是狭义上的民间借贷。
社会融资,是指贷款人通过非传统银行贷款渠道筹集资金的活动。目前,除了银行贷款和政府直接投资的资金,都认为是社会融资渠道的资金。
社会融资是经济实体融资的重要补充形式,它弥补了单一银行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量供不应求等方面的不足,有助于提升全社会融投资水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融资相对于新增贷款量是更广义的货币流通量统计指标,社会融资总量除了包含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外,还进一步纳入股票、债券融资等,使货币流量统计延伸到股市和债市等渠道的融资来源,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资金的供求状况。
⑤ 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人民银行采取了哪些措施
人民银行非常重视社会融资问题。从货币政策执行层面看,央行今年以来继续专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属,适应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需要,不断创新、丰富政策工具,优化政策工具的组合,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主要采取了六个方面措施:(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搭配使用常规公开市场操作,正逆回购,以及短期流动调节工具,适时调节流动性,保持流动性衡量合理适度。(2)两次定向降准。这些措施都是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优化信贷结构配置。(3)适当调整宏观审慎政策参数,加大了小微企业,“三农”,以及加大了中西部信贷支持。(4)在10个省市开展人民银行分支行常备借贷便利,也就是SLF新设工具的试点,该工具在于完善人民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5)新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分为: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同时近期出台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再贴现额度120亿,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且利率下调一个百分点,也在于发挥这方面结构性力度,进一步提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6)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⑥ 央行的社会融资规模里有项叫做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他为什么属于融资,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属于社会融资。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是指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未到当地金融机构进行贴现融资的部分,即当地金融机构表内表外并表后的银行承兑汇票。统计上体现为企业签发的全部银行承兑汇票扣减已在当地银行表内贴现的部分,扣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不重复计算。
⑦ 社会融资规模下降说明什么
1.民间借贷的规范
2.小额公司,担保公司,P2P模式公司的大力发展
3.银行融资业务的规范
4.投资内者预期回报的降低
从长容期角度来说收益最大的是中小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为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打破国企独大局面。
⑧ 社会融资规模有何内涵
较长时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重点监测、分析的指标和调控中间目标是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在某些年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甚至比M2受到更多关注。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社会融资总规模”概念,我国金融宏观调控逐步尝试以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是一种探索和创新,适合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符合金融宏观调控的市场化方向。
为何选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它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实证分析表明,社会融资规模是更为合适的金融宏观调控中间目标,因为这样更能适合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而且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关联性更显著。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新增人民币贷款指标已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一是因为直接融资快速发展。二是因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三是因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大量增加。因此只有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和直接融资都纳入统计范畴,才能完整、全面地监测和分析整体社会融资状况。
而衡量一个指标能否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它与最终目标的关联性,二是它的可调控性。
人民银行采用基于2002年至2010年的月度和季度数据,对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主要经济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CPI的关系更紧密,相关性显著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尤其是社会融资规模与物价关系较为紧密。
同时,人民银行基于2002年至2010年的年度数据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对这两个变量建立长期均衡关系模型,并根据均衡关系进行预测。这说明,可以根据GDP和CPI等指标推算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应的社会融资规模,然后通过完善金融统计制度,加强中央银行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就可以形成社会融资规模的有效调控体系。
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
具体来说,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社会融资总量是增量概念,为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或当期发行或发生额扣除当期兑付或偿还额的差额,统计上表现为每月、每季或每年新增量。社会融资总量各项指标统计,均采用发行价或账面价值进行计值,以避免股票、债券及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等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波动扭曲实体经济的真实筹资。社会融资总量中以外币标值的资产折算成人民币单位,折算的汇率为所有权转移日的汇率买卖中间价。在数据汇总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和所有权关系相互轧差(即抵消或对冲),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以真实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社会融资总量中的银行承兑汇票是指金融机构表内表外并表后的银行承兑汇票,即银行为企业签发的全部承兑汇票扣减已在银行表内贴现部分,并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不重复统计。
(王信川)
⑨ 社会融资是什么意思
就是大家一起做大事。如果没有社会融资,现在可能连铁路都没有。
社会融资相对于新增贷款量是更广义的货币流通量统计指标,社会融资总量除了包含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外,还进一步纳入股票、债券融资等,使货币流量统计延伸到股市和债市等渠道的融资来源,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资金的供求状况。
面对直接融资的逐年扩大,央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日增,为更好地执行宏观审慎政策,中国人民银行酝酿推出了基于社会融资的货币流通量统计口径——“社会融资增速指标”。该指标立足于描述社会融资规模,或将部分取代M2(现金+居民储蓄存款+企事业存款)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考指标地位,意味着股市等资产价格将被纳入货币政策操作的考量之中,从而有利于按照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来建立新的分析框架和监测范围。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2011年1月18日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标志着社会融资作为新的概念正式进入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与操作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