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计算股票市盈率时是否应该将利润表中的“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纳入计算公式中,请说说你的看法,
市盈率=股价÷每股盈利
每股盈利=净利润÷总股数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所以,应该将利润表中的“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纳入计算公式中
Ⅱ 企业为什么要做套期保值
我们知道做企业遇到的风险很多,总体归为两类,一类为系统性风险,是指风险的产生与形成不能由风险承担者所控制的风险,系统性风险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环境变化的风险,这类可分为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变动的风险,以及由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变化的风险,这些因素的变动,是企业管理者不能左右的,如异常恶劣的自然灾害及一个国家政局的动荡等等。另一类系统性风险是政策性风险,管理当局根据市场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制定、颁布、实施政策加强对市场的宏观管理。政策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理当局对行业的认识、经验与成熟程度,因此政策的实施、变动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如果政策不合理,政策变动过频或者政策发布缺乏透明度等,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市场的相关主体直接或间接的产生影响,造成不可预期的损失,进而引发风险。
另一类为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市场风险,是指通过企业相关主体采取措施,可以控制或管理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运行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中运行风险又包括投资风险、经济合同风险、产品市场(价格)风险、采购与存货风险、债务风险、担保风险、汇率风险等等。
企业的合理利润是企业抵抗市场风险有效保证,是一个企业平稳运行的前提条件。当企业的利润得不到保障时,企业的现金流、融资还贷能力、信誉、员工的工资福利、采购计划、营销策划……等等都没法保证,企业各个环节的每一个节点不确定因素都可能会对企业的运行造成影响。08年金融危机很多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有的企业甚至因此倒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大幅波动,企业的合理利润得不到有效保证,企业资金流断裂造成的。
套期保值英文叫做Hedging,也可翻译为对冲,其核心为对冲市场风险,保证企业合理利润。企业可以通过套期保值规避因产品或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引发的部分运行风险和财务风险。
下图是某企业做套保前与套保后利润曲线:
1、确定采购成本,保证企业利润。供货方已经跟需求方签订好现货供货合同,将来交货,但供货方此时尚无需购进合同所需材料,为避免日后购进原材料时价格上涨,通过期货买入相关原材料锁定利润。
2、确定销售价格,保证企业利润。生产企业已经签订采购原材料合同,通过期货卖出企业相关成品材料,锁定生产利润。
3、保证企业预算不超标
A、企业招投标时通过期货做相关原材料做预算,制定相关招投标方案,一旦确定中标后通过期货锁定相关原材料价格,保证企业利润。
B、企业做年规划时参考相关材料期货价格,制定企业年度计划和预算,通过期货保证年度计划有效执行。
4、行业原料上游企业保证生产利润。
矿山、农场、化工厂等行业源头企业通过期货卖出相关产品,锁定企业利润。
5、保证贸易利润
贸易商签订了相关买卖合同,在期货卖出或买进相关期货锁定贸易利润。
6、调节库存
A、当认为当前原料价格合理需要增加库存时,可以通过期货代替现货进库存,通过其杠杆原理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保证企业现金流。
B、当原材料价格下降,企业库存因生产或其他因素不能减少时,在期货上卖出避免价格贬值给企业造成损失。
7、融资当现货企业需要融资时,通过质押保值的期货仓单,可以得获得银行或相关机构较高的融资比例。
8、避免外贸企业汇率损失
外贸型企业在以外币结算时,可以通过期货锁定汇率,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锁定订单利润。
9、企业的采购或销售渠道。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期货市场可以是企业采购或销售另外一个渠道,是现货采购或销售的适当补充。10、其他视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Ⅲ 国际大宗商品暴涨,我国该如何应对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从全球来看,大宗商品基本上是各种原材料,是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必须品。对于,国际大宗商品来说,只要需求量上来,形成上涨预期,其价格便会节节攀高。
除此之外,世界各国央行若执行量化宽松的政策,也会导致大量资金涌入大宗商品,推动其价格上涨。
大宗商品上涨虽然让资源输出国和热炒资金赚得盆满钵满,但对于资源进口国来说,却是另一番景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工厂需要花更多的钱购买原材料,进而导致成品价格上涨,最后,进口国形成物价快速上涨的情况。
综上所述,是个人关于大宗商品上涨时,我们的应对措施的一些想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Ⅳ 石油石化行业的产业链
石油石化产业链的构成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整个加工工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行业和油品的销售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通常可以将石油石化产业分为:石油开采业、石油炼制业、石油化工、化工制品和化肥行业等。
“石油开采”指的是将原油和天然气从地下采出的过程,并将原油和天然气分离。“石油炼制”指的是将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脑油、重油等油品的过程。“石油化工”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和石化中间品加工成石化中间品的过程。
而“化工制品”指的是将石化中间品加工成制品的过程。“化肥行业”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合成为化肥的过程。每个过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具体分类和特点如下:
石油工业包括全球的勘探、开采、炼制、运输(通常利用油轮和管道运输)和油品销售等。石油也是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包括医药品、熔剂、化肥和塑料等。该行业通常被分为三个主要部份:上游、中游、下游。通常将中游纳入下游之内。
(4)化工厂爆炸对期货价格的影响扩展阅读
石化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1、价格传导的过程
鉴于化工领域广泛存在着“中间体”,而国内又缺少交易“中间体”的现货市场。因而我国石化终端产品的价格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受到上游价格垄断的影响。
产业链图显示了石化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其产业链末端产品的价格经由各自产业链的加工环节传导形成。
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
三烯三烃经与无机产品反应可获得“中间体”,包括PE、EG、聚乙烯醇、丙烯晴、已内酰胺、对二甲苯等,也就是产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产品的原料。
通常价格的形成主要受两种因素主导:一是消费拉动,二是成本推动。在这两种类型之间,价格传导的过程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A)消费拉动型
在消费拉动的情况下,受下游需求增长的影响,价格开始上涨。此时,该加工环节的边际利润也随之增长,进而拉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中重复,至传导至产业链的源头石脑油)。某一环节受到阻碍,特别是在产能远远大于产量或者需求的环节。
(B)成本推动型
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产业链源头原材料价格首先上涨,其结果要求将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转嫁到该加工环节的产品价格之中。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重复,直至传导至产业链末端的终端产品。不同的是,成本的推动不如需求的拉动那么顺利。
(C)消费萎缩
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的是,消费萎缩和成本下降时的传导过程。当消费萎缩时产品开始积压,企业开始减产,导致该加工环节的原材料价格下降。这一过程逐渐向上游传导,最终迫使产业链源头产品价格回落。该上游产品有可能是其他产业链的上游。
(D)成本下降
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件好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利润,还可以降低产品价格,扩大市场。然而,在成本下降的整个传导过程中,加工企业却很难应对。面对不断降价的原材料,无论以何种价格买入,企业都要面临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