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好望角融资

好望角融资

发布时间:2021-04-13 14:47:41

1. 山东锦信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山东锦信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2014-04-04在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内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容册地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明湖西路800号银座好望角2号楼1805室。

山东锦信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0105493487725Q,企业法人李一民,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山东锦信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受托管理股权投资企业、从事投资管理及相关咨询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知识流程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相关许可或备案后开展经营,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不得从事吸收存款、融资担保、代客理财等金融业务)。在山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6179805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2487家。

通过爱企查查看山东锦信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2. 京东金融,大额好借好望角融资超市贷款是真的吗

是真的,关键你能申请通过吗

3. 股票是怎么来的集团股份制是什么意思

股票的由来 股票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在16世纪作为筹集资金、分散风险的一种手段而进入远航贸易领域。 在15世纪,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南美州新大陆,随后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又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这些地理上的大发现开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航线,使海外贸 易和殖民地掠夺成为暴富的捷径。而要组织远航贸易就必须具备两大条件,其一是组建 船队需要巨额的资金;其二是因为远航经常会遭到海洋飓风和土著居民的袭击,要冒很大的风险。 而在当时,没有一个投资者能拥有如此庞大的资金,且也没有谁甘愿冒这么大的风险。为了筹集远航的资本和分摊经营风险,就出现了以股份集资的方法,即在每次出航 之前,招募股金,航行结束后将资本退给出资人并将所获利润按股金的比例进行分配。 为保护这种股份制经济组织,英国、荷兰等国的政府不但给予它们各种特许权和免税优惠政策,且还制订了相关的法律,从而为股票的产生创造了法律条件和社会环境。 在1553年,英国以股份集资的方式成立了莫斯科尔公司,在1581年又成立了凡特利 公司,其采取的方式就是公开招买股票,购买了股票就获得了公司成员的资格。这些公 司开始运作时是在每次航行回来就返还股东的投资和分取利润,其后又改为将资本留在公司内长期使用,从而产生了普通股份制度,相应地形成了普通股股票。 因为在贸易航行中获取的利润十分丰厚,这类公司就迅速膨胀,相应地股票也得到发展。在1660年之间,股东若要转让其所持股票,就要在本公司内找到相应的人员来接 受,或设法依公司章程规定将本公司以外的承购者变为公司的成员,股票的转让相当不便。但从1661年开始,股票开始可以任意转让,购买了公司股票的人就具有了公司的股 东资格,享有股东权。 到1680年,此类公司在英国已达49家,这就要求用法律形式确认其独立的、固定的 组织形式。在17世纪上半叶,英国就确认了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观点,从而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稳定的组织形式,股金成为长期投资。股东凭借公司制作的股票就享有股东权, 领取股息。 与此相适应,证券交易也在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出现。17世纪初,为了促进 包括股票流通在内的筹集资本活动的顺利开展,在里昂、安特卫普等地出现了证券交易 场所。 1608年,荷兰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个证券交易所,即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二、17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股票逐渐进入金融和工业领域。 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大机器工业生产 代替手工生产的产业革命迅猛崛起,导致了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因适应了大工业的要求而迅速发展起来,股票也相应地得到发展。出于生产对于扩大资金来源 和进行远距离运输以扩大市场的需要,银行、运输业急需大量筹集资金,而通过发行股 票来筹集资金、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普遍方式。1694年成立的第一家资 本主义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及美国在1790年成立的第一家银行——合众美国银行都 是以发行股票为基础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股价制银行既可发行银行券,又能吸收社会资金来发放贷款,其盈利非常可观。而相对于远航贸易来说,银行股票是金融业股 票,不但股息多,且风险小,所以股票和股份制在金融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导致了工业革命。此时,资本主义的主要工业部门从手工业逐渐地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生产。不但纺织 业使用了大机器,且推广到轮船和机车,改变了整个工业的交通状况,大大地促进了生 产力的发展。这时的生产规模,已经远远不是单个资本家的小规模投资所能适应,它不但需要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还要求在交通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巨大 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却不是少数资本家或当时政府的财力所能承担的。而股份有限公司 和股票正好提供了一条用资本社会化来集中资金的出路。 在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利用股票集资这种形式共修建了长达2200英里 的运河系统和5000英里的铁路。美国在18世纪初的50年里建成了约3000英里的运河及28 00英里的铁路。 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要求扩大企业规模、改进生产技 术和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独资或合伙办企业就难以适应。这时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就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来鼓励私人集资兴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在工业系统确立统治地位。 于是,股票的自由转让,特别是利用股票价格进行投机,刺激了人们向工业企业进行股 票投资的兴趣。股份有限公司在各个工业领域都迅猛发展,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且通过股票筹措的资本额越来越大。如1799年杜邦创立的杜邦火药公司就是用每股2000 美元的股票筹措了15股资本创办的,而1902年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则用股票筹措了多达 14亿美元的股金资本,成为第一个10亿美元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三、随着证券交易的发展,其相应的法规及手段日益完善。 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和股票发行数量的日益增多,证券交易所也在逐步发展。 1773年,股票商在伦敦的新乔纳咖啡馆正式成立了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现伦敦证券 交易所的前身),并在1802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和承认。它最初经营政府债券, 其后是公司债券和矿山、运河股票。到19世纪中叶,一些非正式的地方性证券市场也在 英国兴起。 美国的证券市场从费城、纽约到芝加哥、波士顿等大城市开始出现,逐步形成全国范围的证券交易局面。这些证券市场开始经营政府债券,继而是各种公司股票。1790年 美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诞生,1792年纽约的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 11号共同组织了“纽约证券交易会”,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随 着股票交易的发展,在1884年,美国的道和琼斯发明了反映股票行情变化的股票价格指数雏形——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数。 股票在近代和现代的高速发展,要求法律制度不断完备。 各个西方国家均通过制定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等来维护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的发展,以保护股东的权益。美国根据1929年经济危机的经验,于1933年颁布了《证券法》主要规定了股票发行制度。1934年又颁布了《证券交易法》,用于解决股票交易问题,并依该法成立了证券委员会作为股票市场的主管机关。1970年,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减少投资风险,颁布了《证券投资者保护法》。另外,在各国的股票交易市场上形成了反映股票行情变化的股票价格指数。比如,美国的道·琼斯公司编制的道·琼斯股票价 格平均指数,是美国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大工业垄断公司股票的价格指数。有关证券(股票)法律的公布和股票价格指数的产生,促进了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制度的发展。 我国最早发行股票是在80年代中期,1984年北京的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为 中国的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随后,上海的飞乐公司、深圳的宝安公司相继发行了股票。 1988年前后在上海和深圳出现了地区性的股票交易,1990年12月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 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而开业,拉开了中国股票交易的序幕。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从而使中国的股票交易逐渐走上了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集团股份制 集团股份制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
【企业】《公司法》中并没有“集团”一说,只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提法。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某某集团公司的名头,其实这不过是多个公司在业务、流通、生产等等方面联系紧密,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公司(或者企业)联盟罢了。另外有的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在多个领域均成立了相应的子公司,这样,母子公司之间也会因为这种“血缘”关系组成一个企业集团,颇类似于军队当中的集团军。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集团公司的由来。
一、公司法中没有关于集团的概念。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集团公司的概念。集团公司,在国家有关规范性文件中均称为企业集团,但在工商注册时,一般称为某某集团公司。
二、最早关于设立企业集团,并对企业集团给出定义的国家规范性文件,是《国家体改委、国家经委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1987年12月16日)。该文件是这样定义企业集团的:
1.企业集团是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而出现的一种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的经济组织。它的核心层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能够承担经济责任、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2.企业集团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名牌优质产品或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产品为龙头,以一个或若干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独立科研设计单位为主体,由多个有内在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组成;它在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较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具有科研、生产、销售、信息、服务等综合功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上述规定已经不能囊括所有企业集团,因为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非公有制的企业集团。1991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请示的通知》(国发〔1991〕71号)中称:“企业集团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此时已不再强调公有制。但是,该文件的精神还是主要支持建立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企业集团。1992年5月,国家工商局/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办 联合发布了《关于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该文件规定:
第二条 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应由一个大型企业或控股公司为核心组建,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审批机关批准后,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登记。未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登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企业集团名称。
第三条 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必须有一个实力强大、具有投资中心功能的集团核心。集团核心可以是一个大型生产、流通企业,也可以是一个资本雄厚的控股公司。
(二)必须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除核心企业外,必须有三个以上的紧密层企业,还可以有半紧密层和松散层企业。
(三)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企业之间,要通过资产和生产经营的纽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核心企业与紧密层企业之间应建立资产控股关系。核心企业、紧密层企业与半紧密层企业之间,应逐步发展资产的联结纽带。
(四)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各自都具有法人资格。第四条 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应是一个全民所有制大型企业或国家控股的公司。
此后,国家工商局又制定了《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此文件规定:
第三条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第四条 企业集团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其他成员单位组建而成。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也可以成为企业集团成员。
母公司应当是依法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控股企业。
子公司应当是母公司对其拥有全部股权或者控股权的企业法人;企业集团的其他成员应当是母公司对其参股或者与母子公司形成生产经营、协作联系的其他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或者社会团体法人。
第五条 企业集团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至少拥有5家子公司;
(二)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
(三)集团成员单位均具有法人资格。
当然,鉴于各地规定不同,此条件有所变动。目前所知集团最低标准是:
(一)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至少拥有2家子公司;
(二)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三)集团成员单位均具有法人资格。

4. 谁告诉我1980年以后香港经济的发展过程

香港经济发展过程
经过短短的30多年时间,香港从战后初期的转口港迅速发展为今天的远东轻工业制造中心和国际
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令世人为之侧目。香港作为近代城市的发展,经歷过一段相当曲折
的路程。现在我们试图从歷史上來追溯香港近代经济发展的轨迹。
(一)转口港形成前时期(1840-1860)
古代香港地区曾经有过一定规模的手工业,以制盐、制香、修船为主,海上运输也颇具规模,屯
门、尖沙咀、香港仔等都曾是比较活跃的港口。
1841年英国人强行在港岛登陸,1842年正式割占香港后,初期主要是从事最惡毒的鸦片走私活
动。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从印度运來中国的鸦片有3/4是经香港转销的,储存香港等待转销
的鸦片多达16.5万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受开放五口通商的直接影响,在港的部份外商将其实
力分散到新开的商埠,香港的经济地位受到严重打击。据统计,1844年出入港船只仅538艘,总重量
189.257吨;至1850年也只有883艘,299,009吨,发展并不快。因此,一些英国驻港官员主张乾脆放
弃香港。曾任港府财政官员的M.马丁於1844年报告說,香港没有任何可观的贸易,并且断言在任何
情况下香港都没有任何机会能成为商业中心。他认为由於海盗的猖獗,中国商人社团的阙如,物资供
应的缺乏等等,条件远不能与新加坡相比,主张英国政府連一个先令也不应花在香港。但进入50年代
以后,国内外形势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内地居民进入香港的增加;另一方面,由於1848年之后,
美国与澳洲先后发现金矿,中国大陸经由香港前往新、旧金山的人數激增,每年均达數万;加上亚太
地区的许多国家(如日本、邏羅、朝鲜等)的开放,香港的航运、贸易与日俱增。为适应华侨社会的需
要,横贯东西方向的“金山庄”和沟通南北交通的“南北行”应运而生,华北、华中等地区出产的花生、
大豆、药材、丝绸等中国内地土特产与南洋等地的香料、珠宝、海味、食米、木材等,都经由香港进
行转口贸易,1860年,进出港船只达到2,888艘,总重量为1,555,645吨。为这种交往所需的旅馆业、
各种商号也纷纷设立。华商很快便掌握了港贸易额的1/4以上,中国商人社团开始在港岛崛起。
在这20年中,港岛市区不断扩展,人口激增。最初,市区主要是沿著港岛西北海滨的一个约1公
里狭长地带伸展,后來逐步沿太平山坡向上发展,形成上环、中环兩个地区。人口的增加尤为显著,
1841年港岛仅有5,600人,至1847年也只有近24,000人。进入50年代以后,由於上述原因,加上太平
天国革命期间从广州等地区來港人數增多,使港岛人口自1853年的3.9万人激增至1860年的9.5万人。
香港己略具近代城市的雏型了。
(二)转口港时期(1860-1950年代初期)
香港作为一个转口港的地位,从其确立以至完成,并向工业化城市的转变,经歷了将近100年的
时间。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以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为标志,将这一时期划分为前后的兩个阶段。
1.第一阶段(1860-1898年)
1860年10月24日,英国政府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
了南九龍。从此,自南九龍至港岛间的广阔水域置於英国的实际占領下,这对於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
是至关重要的。
从国际范围看,这时欧美国家已经先后完成或正在进行产业革命,资产阶级正在进行全球性的掠夺
与竞争。在这一时期,有兩件事情对於香港转口港地位的确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就是苏伊士运河
的通航和有线电报的铺设。
1896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这使得从西欧到香港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5,000
公里以上,欧洲來港航线方便多了。1871年,欧洲的有线电报直通香港,并同时与上海、新加坡直接
通报,香港与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了。
但是,在整个60年代,香港经济却面臨著新的冲击。由於上海港的崛起,香港已经退居第二位,
在1856-1866年的10年间,上海的贸易额从993,304镑激增至4,210,947镑,而香港和黄埔的贸易额仅
从927,067镑增至1,351,958镑。不过,从香港本身发展的绝对數字來看,速度也还是相当可观的。1870
年香港进出港船只达到4,791艘,总重量为2,640,347吨,比1860年分别增长50%。
19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标志就是银行业的建立。1865年,汇丰银行正式在港开
业,这是总行设在中国的第一家外国银行。该行创办初期包括有英、美、德、印度等股份,但主要的
投资和创办人则是在远东多年的英国大洋行。在此以前在港开设的银行已有东方银行(1845)、有利银
行(1857)、渣打银行(1859)、印度商业银行、阿格拉聯合服务银行、西印度中央银行(1863)等6家。但
汇丰后來居上,在港英当局的支持下,吸收存款,发行纸币,抑制华资,控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壟断
国际汇兑,为外资在华企业提供资金,等等,在香港的经济活动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进入七、八十年代以后,香港已经完全奠定了其转口港地位,据1880年中国海关统计,中国的输
入总值,香港占21%,输出总值则占37%。另据有关资料统计,1880年香港进出港船只为5,775艘,
总重量为5,078,868吨,1890年则达到8,219艘和9,771,743吨,10年间分别增加了42%和92%。在发
展贸易的同时,香港也陸续发展自己的工业,如船坞、火柴、肥皂、制缆、制糖、水泥行业,但规模
都还比较小。
在此期间,华商的财富迅速膨胀。70年代末,港督轩尼诗就曾在立法局表示,华人已成为港岛的
最大业主,港府的税收有90%來自华人;1881年他又透露,香港每季缴地税1,000元的业主18人中,
除怡和洋行一家外,余17人均为华人。政治上,华人也开始崛起。1880年,伍廷芳出任立法局议员,
这是华人在该局任职之始。其后,黄胜(1884),何启(1890)等人都先后出任立法局议员。随后华人在
港政治、经济势力的崛起,为了建立统一的华裔组织,1896年成立了第一个华商社团--中华会馆(即
现“香港中华总商会"前身,担负起“聯乡谊而通商情”的作用。中华会馆的成立标志著华商已经形成一
支在政治、经济上不容忽视的力量。1894年8月23日,英殖民地大臣里本曾对港督羅便臣說:“在英政
府保护下,香港已变成一个华人社会而不是英人社会……而华人居留地从來是香港繁荣的一个重要力
量。”
1860年英国割占了南九龍后,港岛与九龍形成了彼此相望的“双城”。通过辟山填海和伸展,港岛
方面由坚尼地城到 鱼涌,九龍方面则由油麻地到大角咀、红磡、马头角,都填海建成商业区。居民
也从1860年的95,000人(其中外国居民2500人),增至1898年的254,400人(其中外国居民15,190人)。
经过将近40年(1860-1898)的发展,香港最终确立了其转口港的地位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管理、银
行、保险、船运等方面的服务随之兴起。1898年6月9日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
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以此为标志,香港经济的发展进入了转口港时期的第二阶段。
2.第二阶段(1898-1950)
新界,拥有975.1平方公里以及广阔的水域。英国强租新界之后,使香港原有的陸地面积(包括港
岛和九龍司)骤增11倍之多,为香港后來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过去地处边界的
油麻地、旺角等变为中心地区,7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市镇,也全部分布在新界的九龍半岛上。原來聚
居在新界400多个村庄的100,000居民,也使人口骤增1/3以上。
香港的发展在这50多年(1898-1950年代初期)中,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变化,先后经受了兩次世界
大战的冲击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才得以重建香港的经济秩序并逐步完
成向工业化时期的过渡。
在英租新界后的最初10多年中,香港经济仍有较快的发展,转口港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1911年,对后來香港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广九铁路全线通車,内地输港货物由此一部份可以通过铁
路直接抵港。另一方面,來港船只与转口货物也有较大增加,1914年达到创纪錄的23,740艘,载重总
吨位达22,069,878吨,分别比1898年增加了115%和66%。同时,香港政府的税收也有较大幅度的增
加,如战前的1913年为8,512,308元,比1898年的2,918,159元增长了近2倍。
1914-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是主要參战国之一,因此香港间接处於战争狀态之下。
在大战的四年间,香港的转口贸易大致上处於停滞狀况,甚至略有下降,直至战后的第二年还未能恢
復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这种連续几年徘徊不前的情况是英占香港以來所首次出现的。但是,香港的
造船业却利用欧美船只因大战而减少的空隙,大力加以发展,黄埔、太古以及海军船坞,相继走上了
造船、修船的“黄金时代”,并在战后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积极利用欧洲工业衰疲的空档,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发展渐趋平稳。至
1924年,进出港总吨位已达35,471,671吨,比战前最高年份1913年增长了55%。此后,由於爆发了
省港大罢工,香港的进出口贸易、工业等方面均一度受到影响,至1927年后才渐有恢復。据统计,1930
年香港对外贸易总值为81,300万元,比1921年的43,260万元增长了88%。
20世纪30年代初期,爆发了长达4年之久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贸易额减少了2/3,香港也受到了
严重的冲击,港元暴跌,每元仅值1先令左右。从香港的对外贸易总值看,整个30年代贸易额大致维
持在10亿元左右,其中以1935年为最低点。但是,香港的工业发展却从30年代开始渐有起色。1936
年,香港启德机场投入民用,这对后來香港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1932年,英聯邦在加拿大渥太华开会,讨論了英聯邦特惠税协定.规定凡是采用聯邦原料或勞工
至少50%的制成品,可在英国及其自治領市场享受特惠税待遇。香港於1934年加入该协定。此举对香
港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1940年,在港设立的工厂约有800家,雇用工人约3万名,主要
有造船、棉织、胶鞋、电筒、罐头食品等行业。这对50年代香港工业的重建有积极影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於12月26日攻占香港,直至1945年8月15日投降为止,香港经歷
了3年又8个月的日占时期。在此期间,日军实行了野蛮的法西斯统治,摧毁了战前所建立起來的大部
份工业,至1946年,工厂數目急剧下降为366家,外贸基本处於停顿狀态,房屋被毁达19,000单位,
居民被强迫遣散回乡。全港人口从1941年的160万锐减至1945年8月的60万。
战后的香港,一片废墟,纸币贬值,资产冻结,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情况十分惡劣。但
是,华人资本迅速返回,内地的人才、资金、设备等大量流入香港;香港与东南亚、英、美、澳、加
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聯系逐步得到恢復和加强。同时,英方也探取了一些比较明智的措施,例如汇丰
银行宣布承认日占时期发行的“迫签纸币”(DURESS NOTES),恢復信誉,银行和外汇业务逐步恢復常
态。至1947年,香港进出口贸易总值增至27.67亿元,比战前最高年份的1931年的12.8亿元增长了
116%,1949年更是突破50亿大关,达到50.69亿元。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采取了明智的行动,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港商
迅速充当了新中国与外界贸易往來的中介人。1951年香港的对外贸易总值激增至创纪錄的93.03亿
元,中国占港总贸易额的26.5%,达到24.67亿元,其中中国占港总进口的17.7%,占港产品出口(包
括转口)的36.2% ,均居第一位。这是香港转口贸易的鼎盛时期,香港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復。
在这短短几年中,香港经济之所以得到迅速恢復,主要原因显然是由於对中国大陸的转口贸易所
带动。此外,战后人口也迅速增加,1947年便超过战前的水平,达到180万人,1950年达到206万人,
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勞动力资源。
但是好景不常,香港经济很快又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帝国主义蓄意
与中国为敌,对华实行禁运。战后刚刚恢復和发展起來的香港转口贸易便一落千丈,1952年对外贸易
总值急剧下降到66.78亿元,比上一年锐减26.5亿元,几乎减少了1/3。同年对大陸的输出也从上一年
的16.04亿元降为5.20亿元。此后,香港的进出口贸易連续三年下降,经济前景岌岌可危。香港经济
向何处去?这是进入50年代以后所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工业化时期(1950年代起)
1.从转口港时期向工业化时期的过渡(50-60年代)
20世纪50和60年代,香港经济逐步完成了从转口港时期向工业化时期的过渡,从而发生了划时
代的变化。
大陸解放前夕,内地的大量资金,设备从上海、广州等地流入香港,并带去了技术和管理人才。
同时战后我国内地工商界特别是上海的厂家从英、美等地订购了大量的纺织机械等工业设备.此时也
因大陸局势变动不再转入内地,而直接启运香港设厂投产。据有人估计,1946-1950年间,以商品、
有价证券、黄金、和外币的形式从中国大陸流入香港的资金不下5亿美元。在1949年第一季度申请登
记设厂的工厂中约有60%是从内地迁港。这些内地迁港工业包括纺织、橡胶、五金、化学、火柴等,
对於战后香港工业的重建与发展有重大作用。与此同时,面对著局势的变化,过去一直占据优势的英
资财团(例如怡和财团)有一些表现出信心动摇。怡和大班约翰.凯瑟克曾经发出“我们的好日子已经过去
了”的悲哀,采取股票上市,变卖资产,套取现金等手法,准备后路。而汇丰以及渣打银行则采取了
一些比较明智的措施,为香港的工业发展包括纺织、成衣、金属制品、塑料、化学工业、船舶修造、
饮料、香烟等提供了相当數量的贷款。东南亚的华侨以及其他外资也大量流入香港。据估计,仅
1949-1950年流入的资金约达10亿元之多。另一方面,除了英国和英聯邦国家作为香港制造品的重要
出口对象外,1953年美国容许港制品输入,此后美国逐步发展成为香港的最大出口市场。这一切无疑
对香港的经济发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就是这样,香港逐步获得了工业化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设备、勞力以及市场等条件,尽管在
1957-1958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经济发展速度到影响,但它终归完成了从转口港时期向工业化时期
的转变。萌芽於30年代的香港工业,至1947年只有工厂961家,雇用人數47,400人;1959年激增至
4,541家,雇用人數达177,330人;1959年与1947年相比,厂家和雇用人數分别增加了3.7倍和2.7倍。
1959年,在香港的出口贸易中,港产品的比重已上升到69.6%,取代了转口贸易的地位。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香港经济(主要是工业、外贸)有了较快的发展,为70年代的经济起飞奠定
了基础。这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东南亚政局动荡,不少人夹带资金來港;内地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原准备在内地投资的华侨转而将资金投进香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西方资本大量渗
入香港;而香港本身除了1967年曾发生反英抗暴而受过短暂的冲击外,政局一直比较稳定,这就为香
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棉纺、织布、制衣、塑料以至新兴的电子、钟表、玩具业等,都有
较大的发展。1960-1969年,香港制造业工厂从5,346家增加到14,078家,雇用人數从224,,400人增加
到524,400人,分别增加了1.6倍和1.3倍。同时期的港产品出口值则从28.67亿元增加到105.18亿元,
增加了2.7倍。进出口贸易总值也从98.01亿元增加到280.9亿元,增加了1.9倍。此外,房地产、建筑、
金融业等也相应有所发展。
2.工业现代化、多元化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70年代后)
70年代以來,则是香港工业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阶段。
70年代的香港经济,不論是在加工工业、对外贸易还是交通运输、金融、建筑、旅游等都有迅速
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以加工工业为基础、以对外贸易为主导、以多种经营为特点的工业城市。
以工业为例,香港注册厂家从1970年的16,507家增加到1980年的45,025家,雇用人數则从
549,178人增加至907,463人,分别增加了1.7倍和0.7倍。1980年,港制品输出为681.71亿元,占出口
贸易总额的69.4%,从事制造业人數则占总就业人數的40%左右。据统计,1980年香港总产值(时值)
为1,060亿港元,按人口平均的产值为20,933元(约合4,080美元),在亚洲仅次於日本而略高於星加坡。
70年代香港工业的发展过程,具有一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完全相同的特点:出口导向,工业与
贸易有共生关系;轻工业占优势;小型企业占多數,适应性强,等等。这些特点是由香港本身所固有
的小环境决定的。香港本身缺乏自然资源,工业原料和半制成品主要依赖进口;人多,地小,但拥有
世界天然良港;内部市场有限,产品大部份需要出口。香港工业的发展,从原料的输入到产品的输出,
都得依赖於对外贸易,如果没有外贸,香港工业以及整个经济就会窒息。另一方面,由於轻工业具投
资较少、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适应性强等优点,所以香港一开始便走上发展轻工业的道路。目
前,香港轻工业的工厂數、雇员數和出口额在工业中均占95%以上。在轻工业中,又比较集中於成衣、
纺织、塑胶、玩具以及电子、手表等行业,1980年这些行业出口额约占香港制品出口总额的72%。其
中60年代发展起來的电子工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1980年出口的电子产品83.06亿港元,占港产品出
口总额的12.3%,雇用工人88,883名,成为仅次於制衣业的第二大行业。此外小型企业居多又是香港
工业的另一特点。以1978年为例,雇员在50人以下的小型工厂占全港工厂总數的92%,雇员人數占
41%,而且工厂的平均人數还有下降的趋势。企业规模小,生产容易调整,适应性比较强。在同一时
期,香港的对外贸易也令人为之侧目。1980年的贸易总额已经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98.94亿
元,比1970年的328.46亿元增加了5.4倍,居世界第20位。其它如交通运输、旅游业等也有较大的发
展,被誉为国际航空中心、海运中心和旅游中心。此外畸形发展起來的房地产业尤为引人注目,这裏
限於篇幅,就不一一枚举了。
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金融业的崛起,成为仅次於紐约、倫敦的第三个
国际金融中心和仅次於倫敦、苏黎世的世界第三大黄金市埸。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是在有利的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下形成的。70年代以來,香港政
局比较稳定,与东南亚、日本、欧美各国的聯系日益密切,同时,随著香港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崛起和
房地产的畸型发展,它需要金融业的发展予以配合,这是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和金融资本发展的必要
前提。在这样的形势下,大批跨国金融机构涌进香港,使香港的金融结构和经营业务发生巨大的变化,
日趋国际化。从地理上看,香港处於一种适中的地理位置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之一,处於有利
的时差区内,可以充当紐约与倫敦金融市场的中继站;这一有利的条件,加上港英当局所采取的不干
预政策,使得香港地区的信贷等活动特别活跃。1978年3月,港英当局撤消了不增发银行牌照的禁令,
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内,持牌银行即增加了41家,支行數目也大增。在香港金融領域中,外资的活动
尤为突出。据港英当局统计,至1982年底,在香港的131家持牌银行中,有94家的资本來自香港以外
的19个国家和地区,约占72%;而在财务公司和保险公司中,外资则占80%。至1982年底,世界最
大的100家银行中,有63家在香港设立分行或办事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转站的作用日益加强,各
行对国外供款和预付款在10年中从2.04亿元增至207.78亿元,年增58.8%,其中最多为印尼、南朝鲜、
台湾、马來西亚、日本、澳洲、巴拿马、菲律宾、泰国、印度、新西蘭等,基本上是亚太地区。财团
聯合贷款數量大,范围广,一些跨国银行、财团相继取得20多家华资银行的部份股权,如汇丰对恒生
(61%),美国花旗银行对远东(76%),日本三菱对廖创兴(25%),富士银行对广安(55%)等等。当地登
记的持牌银行中,接受外资某种控制的己过半數。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其利弊一直有所争論。但是,它对於促进今天香港经济的繁荣局
面,显然有著重要的积极作用。

5. 荷兰创立现代金融的意义

我的选修课考试有这道题,以下是一些零散的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1602年,在共和国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
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

荷兰的市民是现代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他们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这种先进的运作模式帮助荷兰把贸易触角伸得比葡萄牙和西班牙都要更长,由此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到17世纪中叶,荷兰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

当时荷兰有一支非常强大的商船队,这个商船队很庞大,当时荷兰人口,就17世纪,17世纪荷兰的 人口就100多万不到200万,当时的商船队有1.6万艘船,那么1.6万艘船,这样一个庞大的数目,即便是在今天的话它也是一个,也是很大的。

17世纪中期,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6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大量的财富使得国家武装力量大为增强,荷兰已经成了一个让葡萄牙和西班牙都畏惧的海上强国。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了日本的对外贸易;在东南亚,他们把印度尼西亚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建立的第一个殖民据点——巴达维亚城,构成了今天雅加达的雏形;在非洲,他们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新航线的要塞好望角; 在大洋洲,他们用荷兰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 在南美洲,他们占领了巴西;在北美大陆的哈得逊河河口,荷兰东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这座城市的名字叫作纽约。

股份制:
1.概念 股份制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利益主体,以集股经营的方式自愿结合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利于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2.股份制企业的主要特征 ①发行股票,作为股东入股的凭证,一方面借以取得股息,另一方面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②建立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股东代表大会是股份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的常设机构,总经理主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③具有风险承担责任,股份制企业的所有权收益分散化,经营风险也随之由众多的股东共同分担;④具有较强的动力机制,众多的股东都从利益上去关心企业资产的运行状况,从而使企业的重大决策趋于优化,使企业发展能够建立在利益机制的基础上。

1.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实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家只是企业的所有者之一,不再掌握全部生产资料。集体、个人以及国外投资者,都可以成为企业的部分所有者。股东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董事会负责对企业投资和发展方向作出重大决策,日常工作交董事会推选出来的厂长(经理)负责。职工入股,使所有权和劳动者直接结合,劳动的目的更加明确,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这样,股份制通过把所有权分散化,使国家和企业之间,由原来的行政关系变成经济制约关系。企业的自主权扩大了,企业的活力也就必然增强。
2.股份公司是筹集社会资金的有效途径。单靠财政和银行已难经满足生产建设的资金需要。通过股份集资,向社会要资金,改变过去单一银行间接融资的状况,对于缓解资金短缺具有重要意义。
3.股份制企业主要靠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进行生产活动。认购股票不受地区、城乡、公私、内外的限制,完全靠入股者的自由选择。而入股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股息、红利收益。毫无疑问,经营有方、利益丰厚企业的股票会倍受青睐,资金会大量涌进先进企业,起到鼓励先进的作用。先进企业股票的股息、红利高于一般企业,因而入股者多,新增发的股票也容易推销。股票的买卖顺利,其股票价格在证券市场上升趋势,持有该企业股票的股东资产增加,这又会使企业的地位和信誉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得到加强。
4.股东大会、董事会的组织形式,是一种民主管理企业的好形式。股东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决定领导人选。他们可以挑选精通业务、富有才干的人,担任企业领导,保证企业的经营方式对路,经营效果突出。
5.股份制能够促进人才横向流动。有知识有业务能力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想到有前途的企业工作的愿望容易实现。先进企业会在人才、人力上得到加强。股份制实行以后,技术的横向交流得以发展。新技术、新发明愿意在先进企业推广,先进企业也有条件,有能力购买新技术专利,从而使企业获得新技术的支持。
6.股份公司形式有利于调动企业职工、企业所有者和经理人员的积极性。股份公司职工的收入同公司经营成果直接挂钩,从而可以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股份企业财产是入股者的共同财产,入股各方即所有者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会关心公司经营的好坏。股份制企业由于实现了企业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经营决策自主权,经理人员实行聘任制,使其责任感和积极性大为加强。

阅读全文

与好望角融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4500和人民币多少人民币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531
汇添富医疗基金001417还能涨吗 浏览:583
2008年镍价格 浏览:145
信托地产通道 浏览:396
用车贷款怎么贷 浏览:55
创鑫贷理财 浏览:451
投资者的理财意识风险 浏览:975
悟空理财与pro 浏览:546
股指期货第四次调整 浏览:581
微粒贷贷款的利弊 浏览:424
欢乐颂2外汇交易系统 浏览:525
信托资金的风险 浏览:650
黄金外汇110 浏览:193
富人理财方法 浏览:627
中山市小额贷款银行 浏览:177
民生银行电子外汇转账 浏览:729
外汇转账交税 浏览:918
外汇暴利方法 浏览:65
厦门诺亚理财 浏览:251
中信担保理财 浏览: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