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关郭沫若的《屈原》的资料
《屈原》
作者:郭沫若
1、《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2、《屈原》的矛盾冲突和主题。
《屈原》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和冲突的性质。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主题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3、屈原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意义屈原的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4、简析婵娟形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和雷电般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像屈原一样。她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剧的结尾,象征着婵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永生。
5、《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
《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一。作为历史剧的人物塑造,主要写人物的精神品格,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就是“失事求似”。作者不拘泥人物的历史真实,舍弃了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把人物理想化。不着意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而是放大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使其十分强烈地突现出来。塑造屈原的形象时,大胆地强调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勇于和黑暗势力斗争的历史精神。赋予了他雷电的性格。婵娟的形象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是高度理想化的形象。
在把要歌颂的理想人物推向高峰的同时,作者也把他要贬斥的反面人物贬入深渊。南后郑袖的形象几乎集古往今来一切此类坏女人的大成,像毒蛇一般凶残恶毒。可见,《屈原》的人物描写都具有一种极端的强烈的色彩,作者为突现人物的主要精神特征,敢于大刀阔斧砍削一切枝蔓,不像现实主义注意细节的真实。
6、《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
《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二。此剧故事情节单纯,结构安排集中。作者撇开屈原一生多种复杂经历,抓住以南后为首的投降派对屈原的迫害和屈原反迫害斗争的事件,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屈原一生的高风亮节的品质刻画,悬念多、起伏大、集中强烈。在一定的时间内,情节简单,可以给作者留出更多的“间隙”刻画人物、展示人物内心,抒发感情。这是诗剧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7、《屈原》戏剧语言的特点。
《屈原》戏剧语言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三。根据诗剧的要求,《屈原》的语言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和诗的韵味。剧中不时穿插抒情诗与民歌,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剧本引进了屈原的不少诗歌,如《橘颂》、《九歌》等,并以《橘颂》贯穿全剧。《雷电颂》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诗,气势磅礴,更是诗的精华所在。剧中的抒情语言,注意到与舞台环境的结合。在橘园中歌颂橘树;在东皇太乙庙呼唤风雨雷电,斥骂土偶木梗,使全剧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诗的氛围和意境。剧中大多语言是诗化了的口语,是有节奏的散文。《屈原》是接近诗剧的剧作。
郭沫若(1892 – 1978)四川乐山人,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体现与时候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复》;不说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剧本《卓文君》、《聂 》、《王昭君》、《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蔡文姬》、《屈原》等。
鉴赏剧本《屈原》的节选部分,可以从两方面去着重理解:一是郭沫若创作部历史剧的动机;二从“雷电颂”的艺术手法看郭沫若要表现的“物我同化。”
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时正值1942年1月,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作者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朝代。”作者要达到的目的是,鞭挞国民党反映派黑暗统治,表达人民心中的愤怒,借屈原的悲剧,展开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卖国与爱国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借古讽今。
“雷电颂”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在历史剧中,“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两个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一切罪恶的黑暗毁了吧”这一层镒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响和歌颂,以光明的礼赞和向往。比“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前,他不能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力量,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法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眩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间的长剑化做自己“心中的剑”。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这一层中指屈原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是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是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怪力乱神。屈原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涨的战斗热情。
“雷电颂”中的内容完全是郭沫若式的倾诉,在一定意义上说,屈原便是郭沫若自己。郭沫若是借屈原之口,表达自己心中对人民的爱和对人民力量的确信;表达自己心中要摧毁恶势力火一般的激情;表达对光明未来的追求。
二是郭沫若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大胆虚构夸张和想像,试图借自然的伟大力量来催毁一切黑暗、腐朽,具有“雷霆万钧”之势。
三是郭沫若在“雷电颂”中多用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等语句,表现诗人对伟大自然力量的企盼。而“你东君,你是什么东君”,则表达了对恶神的愤怒的斥责,爱憎于强死的语气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由上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郭沫若于历史人物屈原身上所表现的强烈的作者自己的主观愿望,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屈原就是诗人郭沫若的化身,是他的代言人。这种“物我同化”的特点,是郭沫若在创作该剧时体现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的人格和人性。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与其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10年以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1937年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翰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了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作为苏轼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其书法成就直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东坡书法向来受到书法界重视,为宋代尚意书风代表。郭沫若书法从宋四家出来,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个性突出。苏东坡书法曾被黄山谷戏为"石压蛤蟆",但其横向取势的结体,实际从隶书而来的书法史上就已有历史,与黄山谷书法取纵势截然不同。正如秦效侃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字之结体汉唐即有横纵二种。黄纵苏横,不必是病。"沙孟海先生以"斜划紧结"与"横划宽结"概括之。郭沫若书法与东坡书法同属于横画宽结一类。郭沫若抗战期间在重庆时,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同时,与马衡、常任侠等人进行了江北汉墓的试掘,发现"富贵"等字砖,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由于他当时任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美术书法界人士,为繁荣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郭沫若的书法研究,可以从他对甲骨、金文研究开始计算,成果丰硕。到六十年代,郭沫若与高二适等人展开《兰亭》真伪大讨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了书法事业在"文化革命"时期的发展。这些成就,尤其是后期兰亭论辩中的数篇论文,无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一生大风大浪中过来的郭沫若,在其书法里头,充分表现出其大学者、大文豪风范:每幅作品,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用笔都十分肯定、果断,没有犹豫与迟疑;书写内容多自作诗词,无论旧体新体,都富有时代气息;对古典书法有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与探究,深得苏东坡、颜真卿神韵。郭沫若学习书法,不象一般人兀兀穷年专于一家而难有自家面目,而是从一开始便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非以自身作为先人奴隶,而是化他人为己用,独具风骨。
诗人屈原简介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B. 我最想要的理财书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我最想要抄的理财书 txt全集袭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前言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作家。但最终,还是被父母怂恿着学了理论上有着更广泛市场需求的专业——经济学,并阴差阳错地从事了一个看起来只需要动嘴说说就能混饭吃的行当——主持人。这一晃下来就有十余年,而笔下则日益生疏了。
最近一两年却忽然有了一种想写的冲动,虽然没有“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惊天动地,但不谦虚地说,这其中的意思是一样的啊,用某房产大亨解释房价上涨理由的通俗说法——“靠憋是憋不住的。”简而言之,就是这么多年憋得太多,太久。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千百年来在国人的传统中根深蒂固,突然间,我们发现财富居然已经从遮遮掩掩到登堂入室,令人炫目,同时又显得与普罗大众遥不可及。
在全社会的财富饥渴症背景下,我也毫无例外地成为一个感染病患,我惶恐而焦虑,害怕有一天突然失业或是重病,害怕未来的收入不再支持现在已经习惯的生活,害怕当我的生命还得以延续的时候,……
C. 关于屈原的诗
屈原的诗都很长,没有短的。
D. 中国古代神话或者诗词中出现的神及其掌管的东西。 比如屈原《少司命》主司祸福(好像是吧…)
《九歌·少司命》中少司命主司子嗣有无,恋爱婚配和祸福,大司命主司人之生死。
还有诸如酆都大帝(酆都北阴大帝)以及五方鬼帝中的其他四鬼帝、阎王(阎罗王)或分立的十殿阎罗等则是冥界的主宰者,后土神(后土皇地祗)、泰山神天齐王(东岳大帝)、地藏王、城隍等也是掌管人生死的神。月老掌姻缘,破军示灾厄。钟馗也算一个神吧大概捉鬼的,然后判官是掌握人的寿命的。
其他的想不起来了,中国古代神话体系比较混乱,这些都是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慢慢完善起来,其实要说起来中国的本土神话应该就是道教和巫族,然后佛教是外来的。道教里面又分为截教和阐教。截教里面著名的有通天教主,多宝道人等,阐教里面著名的就是元始天尊,十二金仙了。道教统一的祖宗就是老子之类的人物。巫族的神大概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了=。=但是他们貌似。。。。。都没有具体的职位内容
再然后刚刚又想起来,道教里面也是有有工作的人的。比如王母娘娘是女仙领袖,理宇宙之阴气,养育天地,碧霞元君是泰山女神,掌管人间善恶,普济群生,妈祖娘娘是中华海神,保护航运,尊称天妃天后,九天玄女,百花仙子,送子娘娘,慈航真人,三霄娘娘,骊山老母,紫虚元君,眼光娘娘。然后还有文昌帝君掌管功名利禄,护佑文风昌盛;大魁星君司职考试功名,庇护独占鳌头,玄天真武大帝乃道教战神之首,涤荡宇内妖魔,明朝保护神,雷声普化天尊乃雷祖,统领雷部诸将,掌物掌人,司生司杀协天,关圣帝君(关二爷)乃神武善战,协天护国,扶正保民,驱邪除恶,还有民间传说的两位门神,灶神,正财神赵公明: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和合,无不如意,文财神比干:无偏无私,办事公道,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武财神关羽:善于理财。就这么多了
E. 纪念屈原的诗歌
怀抱乌云里的太阳
绝望地纵身一跃
波涛便呜咽了二千五百年
畄下的思念更比江流长
时间和空间的风沙
掩埋了多少兴衰荣辱
大浪淘尽多少帝王将相
而对您的祭奠谁能忘
岁岁端阳谁又能忘
人们总是
在历史的深处
在夜梦的深处
年复一年地
打捞您悲愤与痛楚的泪
打捞您满腔忠贞的热血
打捞您千古传诵的诗行
然后——
把您憔悴得仅剩下的
一副硬骨和那刚直得
上翘的胡子
用菖蒲熏香
用艾草熏香
用苇叶熏香
用又白又糯的
粽子熏香
用惋惜与崇敬熏香
让您不朽地矗站在
必读的教科书里
伴着永恒的阳光与月光
啊不能忘不能忘
不止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还有您那忧国忧民的心
至今仍在滚烫
F. 请问为什么中国现在读书人都没有骨头古有范仲淹,屈原,包拯,现在为什么都为钱做代言
因为现在官方(你懂的)的政策是要压制人民的独立思想,不容许你有自己的认识,必须按照官方的指示来办。而当代的知识分子也沦为了宣传政策的喇叭。悲哉。
G. 古人屈原会理财吗
忧国忧民,会理国家的财。
H. 理的多音字多少以及内涵
理
lǐ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理疗。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理睬。答理。
古代指狱官、法官。
姓。
笔画数:11;
部首:王;
笔顺编号:11212511211
详细解释:
--------------------------------------------------------------------------------
理
lǐ
【动】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carveandpolish〗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韩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
治理;管理〖administer〗
不可胜理。——《战国策·秦策一》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黄宗羲《柳敬亭传》
为天下理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理事自若。——《后汉书·卓茂传》
又如:当家理事;理官(治理狱讼的官员);理民(治理人民);理国(治理国家)
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putinorder〗
分茧理丝。——《晋书·左芬传》
当户理红妆。——《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
当窗理云鬓。
又如:理妆(整理妆饰);理丝(抽理蚕丝);理鬓(梳理鬓发);理顺
处理,办理〖treat;handle〗。如:料理(办理;处理);理七(旧俗人死后每七日斋供一次,凡七次,共四十九日而止);理狱(处理讼事)
温习;熟习〖review;revise〗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古诗十九首》
又如:理书(温习功课);理乐(练习演奏乐曲);理曲(练习歌曲)
奏起〖play〗。如:理音(弹奏音乐);理丝(弹奏弦乐);理乐(奏乐)
区分;辨别〖distinguish〗
理道之远近而致贡。——《荀子·王制》
又如:理音(辨别声音)
理睬,理会〖payattentionto;noticeof〗
只顾玩笑,并不理他。——《红楼梦》
又如:不理(不闻不问);理值(理睬);理识(犹理睬)
申诉;辨白〖appeal〗。如:理诉(申诉);理说(申辨是非);理辨(申辨)
修缮〖repair〗。如:理葺(修理,修补);理楫(修理船桨)
操理〖manage〗
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理
lǐ
【名】
纹理;条理〖veins;grain〗
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
璧袭无理。——《淮南子·览冥》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说文解字·叙》
圭形石质,苍色腻理。——刘禹锡《砥石赋》
又如:理比(纹理相次);理路(纹理,纹路)
法律;司法官〖law;judge;justice〗
弦子旗为理。——
管子·小匡》
遂下于理。——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理刑厅(理刑官员)
道理,义理〖reason〗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势不同而理同。——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庄子·秋水》
理实如兄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天下之理得矣。——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验之以理。——《吕氏春秋·慎行论》
理无专在。——清·刘开《问说》
又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又如:无理(没有道理);在理(合乎道理);理致(义理情致,思想情趣);理窟(义理会聚处;道理深奥处);理顺(道理顺当;理由正当)
事理〖reason〗。如:理趣(事理的旨趣)
使者〖emissary;envoy;messenger〗
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左传·昭公十三年》。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
媒人〖matchmaker〗
吾令蹇修以为理。——《楚辞·屈原·离骚》
自然科学与物质世界和其现象有关的这种知识〖naturalscience〗。如:理工科
物理学〖physics〗。如:数理化
通“吏”。狱官〖prisonofficer;jailer;warder〗
孟秋之月:命理瞻伤。——《礼记·月令》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史记·循吏列传》
理
lǐ
【形】
治理得很好〖orderly〗
本事不理。——《荀子·天论》
运极则化,理乱相承。——《后汉书·蔡邕传》
一切治理,威名流闻。——《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理财
lǐcái
〖managemoneymatters;〗管理财物
当家理财
理财能手
理睬
lǐcǎi
〖payattentionto;showinterestin;takecognizanceof〗对别人言行给以注意并表示态度
没人理睬这事
理当
lǐdāng
〖should;oughtto〗∶应当;理所当然
理当如此
〖shouldbear〗∶应该承当
这都是为臣的理当
理短
lǐǎn
〖(ofactions,arguments)indefensible〗没理
不能做理短的事
理发
lǐfà
〖haveahaircut;haveone'shaircut〗剪发和形成发型的动作或过程
理发师
lǐfàshī
〖barber〗∶以剪发、饰发、剃发、修剪胡须、为妇女美容以及有关服务项目(如整治脸部或头顶或以前从事牙医和外科术)为职业的人
〖hairdresser〗∶以为妇女理发和美容为职业的人
理该
lǐgāi
〖should;oughtto〗按理该着;应当
您身体不适,理该休息几天
理化
lǐ-huà
〖physicsandchemistry〗物理与化学
理化特性
理会
lǐhuì
〖understand;comprehend〗∶明白;理解
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
〖takenoticeof〗∶注意(多用于否定)
人家求了半天,他也不理会
〖payattentionto〗∶关心;在意
儿子死了,他会一点不理会
〖argue;debate;discuss〗∶评理
和你官司里去理会。——《水浒传》
明日与他理会
〖dealorcopewith〗∶料理;处置
你去理会一下
〖method;way〗∶办法
慌做一堆,正没理会
〖dealwith〗∶应付
他如今来这里理会差遣
理解
lǐjiě
〖understand;comprehend;apprehend;follow;grasp;perceive〗据理了解
理科
lǐkē
〖sciencedepartmentinacollege〗教学上对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学科的总称
理亏
lǐkuī
〖unjustifiable;beinthewrong〗理由不充足,没有道理
自知理亏
理亏心虚
lǐkuī-xīnxū
〖;benotonsolidground;'sside〗因理由不充分而担心
理疗
lǐliáo
〖physiatries;physiotherapmodality;physicaltherapy〗物理疗法用的若干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如透热疗法、高频电流疗法或按摩疗法)
理乱
lǐluàn
〖orderorlackofit〗∶治与乱
理乱对立
〖bringorderoutofchaos〗∶治理整顿纷乱
拨正理乱
理论
lǐlùn
〖theory〗
在某一活动领域(如医学或音乐)中联系实际推演出来的概念或原理
对博物馆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理想的或假设的一系列事实、原理或环境
当法律和秩序还处于理论而未成为事实的日子里
从对事实的推测、演绎、抽象或综合而得出的〖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现象的性质、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评价、看法、提法或程式
在学习速记时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时期
理论
lǐlùn
〖reasonwithsb.;argue〗∶讲理;计较
合他家里理论
〖payattentionto;acknowledge〗∶理睬
别理论他
〖handle;dealwith〗∶处理
书札多,每日理论不下
理论家
lǐlùnjiā
〖theorist;theoretician;theorizer;ideologist〗讲理论的人;从事推理思维的人;建立理论(如说明已被发现的现象)的人
理屈
lǐqū
〖indefensible〗理亏;不合道理
他觉得自己有点理屈,没再说下去
理屈词穷
lǐqū-cíqióng
〖becondemnedonone'sownshowing;〗因理亏而无言以对
感觉自己理屈词穷,他悄悄地离开了会场
理事
lǐshì
〖memberofacouncil〗∶理事会的成员
〖steward〗∶代表团体行使职权并处理事务的人员
理事会
lǐshìhuì
〖administrativecommittee;boardofdirectors;council〗
为协商、征求意见或讨论问题而召开的会议
经选举或任命构成或咨询机构或拥有一定权利的组织
理顺
lǐshùn
〖〗使各方面、各部门的关系协调一致
理所必然
lǐsuǒbìrán
〖amatterofcourse;asitoughttobe;itstandstoreason〗从道理上讲,必定会如此的
若有始也,则不能为终,唯无始也然后终始无穷,此自是理所必然。——《弘明集·郑道子【神不灭论】》
理所当然
lǐsuǒdāngrán
〖justifiably;amatterofcourse;asitoughttobe;bebothnaturalandright;itgoeswithoutsaying;itiswhatproprietyrequires〗按道理应该如此
就把来结识了这位大哥,也是理所当然。——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理无专在
lǐwúzhuānzài
〖truthdon'tgainsolecontrol〗意思是真理不能由某人独占
理想
lǐxiǎng
〖ideal;aspiration〗
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
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
崇高理想
理想派
lǐxiǎngpài
〖idealistschool〗西方一种艺术流派
虽理想派之作。——蔡元培《图画》
理想主义
lǐxiǎngzhǔyì
〖idealism〗文学艺术上的一种理论或实践,认为理想的或主观的美的类型或形态比实际或感觉到的更美,或者认为想象比对真实的忠实复写更好
理性
lǐxìng
〖intellect;reason〗同“理智”
理性认识
lǐxìngrènshi
〖rationalknowledge;cognition〗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把丰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就会飞跃和升华到这一高级阶段的认识。这种更深刻、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能更有效地指导行动
理学
lǐxué
〖〗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道学”
理由
lǐyóu
〖augument;cause;ground;reason;justification〗事情的道理、根由
理喻
lǐyù
〖discourseofreason;justification〗按必要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的能力
一个不可理喻的畜牲
理喻
lǐyù
〖discourseofreason〗用道理来解说,使人明白
不可理喻
理直气壮
lǐzhí-qìzhuàng
〖beintherightandselfconfident;beself-confidentonthestrengthofone'sbeingright;justlyandforcefully;speakwithcompellingargument〗理由充分,言行因而有气势
只要我们理直气壮,怕他怎的!
理智
lǐzhì
〖intellect;reason;sense〗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
丧失理智
I. 汉朝时期的著名文人和代表作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代表作品有《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等。
3、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
扬雄少年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
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代表作品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等。
4、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5、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代表作品有《灵宪》、《归田赋》、《二京赋》、《张河间集》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司马相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扬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班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贾谊
J. 关于屈原《涉江》
《离骚》和《九章》都是以反应屈原生平阅历和政治理想抱负为内容和主题的诗篇,都是略带自传性的政治抒情诗。有人说《九章》是小《离骚》。前人对《涉江》的语言表达艺术有很多评价,我们只有通过分段、分小节才能揭示出《涉江》特殊的语言艺术魅力。
《涉江》共有六十句,我们把它分成四段。
第一段是前十四句,是写流放时的心情,是作者流放生涯的一个精神起点(虽然流放但仍然保持精神上的一个很高的境界);
第二段是接着的二十四句,写流放的行程,每十二句为一层,第一层写流放的行程,第二层写流放过程中的环境。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屈原流放的地点是江南一带,江南在当时是蛮荒之地。从武昌直到湖南越州、长沙一带在当时属于楚国为开发的地区,可以说是非常落后的。据《左传》记载,楚国每征服一个国家就把这个国家的贵族流放到江南一带。《左传》还记载,楚国征服了郑国,郑国的国君把自己捆缚起来并对楚国国君讲,如果自己得到宽恕,愿意流放江南。可见江南一带是楚国流放犯人的地方。汉代的贾谊三十三岁死在长沙。长沙作为现在湖南省的省会自然非常繁华,但在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汉代,长沙是低湿多虫之地,是一个偏僻、多病的地方,生活在那里会使人短命,所以贾谊从都城来到长沙之后,情绪非常低落,看到院子里来了一只鵩鸟(猫头鹰),就写了一篇《鵩鸟赋》来慨叹命运多桀,最后三十三岁死于长沙。
第三段是接着的十句,由自然意想转到社会意象,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
第四段是最后十二句,总结明志。
一
第一段是前十四句,是写流放时的心情: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这两句写到了两个有关年龄方面的术语。一个是“幼”,一个是“老”。古代人写年龄的顺序分四段:幼、少、壮、老。古代没有青年的说法。屈原讲自己从小就喜欢穿奇异的服饰,直到年老也没有改变。“服”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服饰、穿戴;其次是佩饰,装扮、打扮,也喻指风格和气质;第三是用“佩戴”、“服饰”来表达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人生追求。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两句通过服饰、穿着、装扮来表达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追求的与众不同,说明自己从很小的时候就与一般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一直到年纪大的时候还没有任何改变。这个“老”具体指多大呢?古人云:“五十始衰,六十将老,七十曰老。”但这里的“老”是虚拟的说法,并不是说自己真的到了七十多岁,而是说即使到了年纪很大的时候也不会改变。“衰”有衰竭、后悔、改变、消退的意思。
这两句诗是屈原在人生道路发生重大挫折时候的人生宣言书。虽然从仕途顺利到被流放江南,但屈原的人生选择和志向没有任何的改变。诗人在开篇千回百转,喷涌而出的只有一句话,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决不改变我自己。”这里面有多重内涵,既有对前半生的回顾,又有遭受挫折的种种苦恼,更有对今后人生选择的宣誓。
这一段描写大多数句子是对句,但也有三句一组的。由于句式形式上的不够工整,自古以来研究楚辞的人都认为这里面有错简,而我认为根本就没有错,因为这是在屈原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表达坚定而又非常执着的情怀,因而或三句一组,或两句一组,从他情感的起伏变化来看这是很正常的。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这三句是对“奇服”的具体描写。当时佩长剑不是武士的装扮,而是代表自己侠义的身份,是一种正义的象征。象李白本不会舞剑但是还仗剑远游。“切云”冠名;“冠切云之崔嵬”,定语“崔嵬”后置,意即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被”通“披”;“明月”即“明月珠”,珠宝之一种;“璐”玉之一种。
屈原这三句话对自身形象进行描述,构成了后世怀念屈原的人们对屈原绘画的主要题材内容。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屈原画像唐宋时期的作品,画像的依据就是这三句诗。以此为依据勾画了屈原与众不同、慷慨悲壮、气质高雅的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屈原是否就是如诗中描写的这样打扮的怪七怪八的样子呢?不少研究者认为,屈原在穿着上可能的确与众不同,但他也不会穿着打扮的太奇怪,这里极可能是用了一种象征的手法来写自己的与众不同。后来终于找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1942年在长沙出土一件战国帛画,画上的人物跟《涉江》中描写的屈原形象是非常吻合的,它说明当时正面的男性形象就是如此装扮。所以后世人们以之为依据勾画出屈原形象还是有所根据的。
第一段中写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就是“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整个社会一片混乱、正邪颠倒、是非不分,没有一个人理解屈原。屈原不仅在楚国都城没有一个知音,就是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蛮夷之地也难以找到知己。文革中很多高层的文化人被赶到边远之地,在那里能够和当地人融合到一起的是很难找到的。我仅能找到的一个人就是王蒙,他被流放到新疆伊犁,他不仅融入到当地的民族,而且最终成为最著名的维吾尔族语言的翻译专家。再如苏轼,在仕途失意的时候,饱经忧患,经受种种打击,被流放到彝族居住的海南岛,流放之前他跟家里人都作了告别,因为按照常规,肯定要死在那里。结果是他带去的人全部死在那里就他一个人没死,而且由于他给当地人治病、起名字,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当地人就给他建造了祠堂。一个人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人给他建祠堂那是对他了不起的崇拜,何况那里是不同民族人的居住地,有着瘟疫流行、语言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
然而,屈原不是这样的人,他本来就与众不同,跟中原人不同,跟少数民族也不同,所以在哪儿都找不到知音,在中央没有,到地方仍然没有。“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这两句可以说是第一段的诗眼。
屈原把生活中极大的挫折和不幸在精神上作了提炼,化作精神追求的勇气:“吾方高驰而不顾。”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即使经受种种打击也不后悔,还要有很高的追求;二是表达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眷念情绪,说是“不顾”,其实精神上难以摆脱。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这几句诗对后来人影响太大,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见,屈原的精神光辉普照大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运用的是神话。神话中的昆仑山是一座神山,山分三层,最上面一层连接天庭。“登昆仑”就是到了天上。《山海经》和《楚辞·离骚》中都有一个昆仑神话系统。中国著名的上古史研究专家顾颉刚就有专门的论文《〈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二期)对此作了专门论述。
可见,屈原尽管饱经忧患,遭受重大挫折,遇到众多不幸,但他的精神是不会枯竭的它。他的精神会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样光照大地。“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这是屈原流放正准备出发时的慨叹,刚走之时就想到即使到了流放的南蛮之地也不会有一个知音。事实上,在屈原流放过程中有很多很多传说故事,这和屈原当时的预见是完全不同的。这里的“江湘”是虚拟的。其实,屈原的流放的整个行程没有到长江,仅仅在湘江和沅江一带,而其流放主要地则是在湘江的一条支流汨罗江附近,最后自沉汨罗江而死。
《涉江》第一段,真正写自己流放行程的只有四句:“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由此可见屈原的描写艺术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他首先通过服饰打扮表述了自己的人生理念,人生追求和个性风格。尽管心中充满着种种眷念。但由于没有人能够理解,于是就高昂着头,义无反顾地远行,走向那理想中的精神境界,和虞舜一起在天帝的花园中遨游。
《涉江》第一段表达了一种执着而坚强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只可崇拜难以效法的境界。在这样一种很高的精神定位之下,第二段的内容就很好理解。
二
第二段第一小节主要是讲屈原流放艰难的行程: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先走陆路:“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接着是走水路:“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这几句话又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水流很急,行船很困难;第二层意思是讲我对都城的极度的眷念,因此舍不得离开。“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是对自己心态的描述,这是一种自我安慰,自己在心理上支撑自己的一种表达。
第二段第二层写流放过程中的环境: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溆浦”,在现在的常德一带。这一带至今还有屈原的很多遗迹和关于屈原的很多传说,乃至于很多人误认为屈原的流放地就在这儿,然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原来屈原在这儿稍作停留一段时间后还要继续往前走。真正的流放的地点与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看到《山鬼》中的相关描写。
进入溆浦以后,“我”就感到彷徨徘徊,因为“迷不知吾所如”——我不知道前面的路往哪里走。这里面有双关的意思。它既指流放过程中的行走路线,也指自己的人生之路迷茫不清。诗人对于自己的正直、进取却遭受这样的不幸遭遇而感到不解和迷茫。
“深林杳以冥冥兮”。如果以太阳为图腾作为背景的话,“杳”就是太阳落山之后。就如“东”表示刚太阳升起,“杲”表示升起来一样。“冥冥”就是没有一点阳光,因为这里是猿猴出没的地方。接着就是相关的环境描写: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山实在是太高了,高得遮住了太阳,因此山下深山老林中阴暗潮湿而且经常下雨,这是森林中自然生态的一种自然表现。“霰雪”,细密的雪珠,可见这是一个初冬的季节。秋末冬初,阵阵风过,下着雪珠,云层一堆堆地把天空遮满。这四句诗写出了深山老林中恶劣的原始气候特征。有一个著名的楚辞研究专家胡念贻在他的著作《楚辞选注及考证》中讲这首诗时认为,它的最大特色就是这四句诗。这四句诗是中国古代记行诗中环境描写最出色的经典之笔,它展现了作者当时在流放过程中的孤独失落的心态。
这首诗具有极其强烈的自我意识。诗人在总共六十句诗中有十六次写到“我”,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可以看到,自然环境如此险恶,自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朋友,也无法与他人进行精神沟通,孤独到了极点。因此,我们可以说:最伟大的人也是最孤独的人,最孤独的人也必须是最坚强的人,最伟大的人也只能在孤独中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屈原也正是用这样的思想来平衡自己,所以他说: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这几句诗也表达了他对自己伟人孤独感具有足够的精神准备。这里面的“穷”不是贫苦,而是指自己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后世许多文人在科举考试前一天晚上把韩愈的《送穷文》读一遍然后烧掉,认为这样第二天考试就会一举而中,然后仕途通达。“终穷”说明屈原对自己的一生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并表示矢志不移,坚持到底,这和一开始所说的“世溷浊而莫余知”“哀南夷之莫吾知”的意思是一样的。
这一段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了自己流放过程中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正是自己精神的支撑力量,也是自己精神境界的升华。
三
第三段是接着的十句,由自然意想转到社会意象,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第三段是从现实的环境、自然意象进入到社会意象。
第二段的第二小节是写行程,写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三小节写自己所处的环境,衬托自己的人生志向。大自然尚且如此,社会又是怎样呢?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真正要讲的是社会意象,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一段是由空间到时间,运用时空意识的交叉来表达自己的情怀。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之所以能够千古传诵,就是因为运用了跨越时空的意象。
漫漫的历史长河揭示了人生选择的道路,屈原在这里引用了四个人——接舆、桑扈、伍子胥、比干。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人是两组人物。一组是跟统治者合作,入世做官的,但由于过于过分忠诚,过于耿直而没有好的结果。伍子胥由于忠于吴国最终被害,比干忠于殷纣王而被剖心。第二组人物是跟统治者不合作的接舆和桑扈。孔子周游列国曾遇到过接舆,接舆对着孔子的弟子把孔子骂了一通,孔子说他是“楚狂”。其实,接舆是一个隐者,行为举止怪异而与众不,其中之一就是“髡首”,即剃光头,这是中国古代五大刑法之一。《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父亲就曾经被诸葛亮处以髡刑,然而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很高的。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跟我们今天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全然不同。比如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长于理财,短于军事,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以军事才能着称的。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的文化素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陆游称赞诸葛亮的《出师表》说:“出师一表真名世。”但陈寿认为《出师表》不能代表诸葛亮的文学水平,因为它的阅读对象刘禅太笨了。诸葛亮在六百二十一个字的《出师表》中,十三次提及“先帝”,六次讲到“陛下”,九次提到自己。当然,诸葛亮当时有他自己的苦衷,也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诸葛亮的视野和作为诗人的屈原的视野是不同的。屈原在《涉江》中,八次提到“余”,八次提到“吾”,表达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孤独意识和自我的精神保持。他不想作任何形式的让步,不想以任何形式委屈自己,表现了他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个性品格特点。诸葛亮为了自己事业和政治理想的实现甘愿受各种委屈,借刘备对他的信任对不懂事的刘禅进行开导。我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刘备临死之前的言行有我自己的体会。刘备托孤实际上是对诸葛亮的不放心,所以他把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变成父子关系,试图通过封建伦理制约诸葛亮,当然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对刘氏政权不忠的想法,但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对诸葛亮的不放心不难看出。屈原和诸葛亮在个性方面恰恰相反,一个是无限的放开,一个是无限的收缩。虽然《涉江》和《出师表》都屡次讲道自己,但其目的和主旨是完全不相同的。
接舆用髡首(剃光头),桑扈用臝行(不穿衣服到处奔走)表示跟统治者不合作。屈原的意思是说,我不愿象接舆用和桑扈那样放荡不羁,自己埋没自己,我还要保持自己伟岸的形象,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这两句话是文革中许多人支撑自己活下来的重要的精神支柱。这里的“用”和“以”互文,都是“任用”的意思。文革中很多人受到残酷的打击和非人的折磨后想到自杀,是什么支撑他们活下来?有人就说,就是想起了屈原《涉江》中的“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这种带有伟人孤独感的描述反映了屈原是如何自己平衡自己,他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来平衡自己。
四
第四段的“乱”是诗歌的结论: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在楚辞中,“乱”有两层意思。从内容上来说它是一篇内容的总结,从音乐得角度来说它是一篇的高潮。古人认为,八音繁汇,各种音乐、乐器开始演奏并达到非常高的境界,达到高潮。作为音乐名词,有人认为“乱”相当于我们今天音乐的过门,即每一段唱过以后都要唱这个过门的“乱”。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鸾鸟凤皇”比喻最优秀的人才,意思是说,最优秀的人才啊,一天天地离朝廷越来越远了。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各种注本都认为燕雀乌鹊喻指奸佞小人。其实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后文写道:“露申辛夷,死林薄兮。”露申和辛夷一是香草,一是香木,它们在杂草丛生中被淹没了。古人认为,凡是散发出幽香的花草都会被丛生的杂草味道所混淆,杂草丛生会造成香草香木的死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中的“芳”也是一般的香草。有人认为燕雀乌鹊喻指奸佞小人,而鸾鸟凤凰是指忠贞高尚之人。我觉得这个理解还是有点差别的。屈原指的两种人一种是奸佞之人,另一种是贫庸之人。我觉得因该把他们解释成贫庸的人。
鸾鸟凤凰与燕雀乌鹊之喻可以用《庄子》中的一个例子来证明。庄子一生交游不广,朋友不多,只有一个朋友叫惠施,又叫惠子,他属于能言善辩的那种人。惠子和庄子这对好朋友有两个特点:一是两个人都能言善辩,你挖苦我我挖苦你而且挖苦得很过瘾;第二就是他们两个人的人生观有着极大的差别,庄子不愿意做官而惠子千方百计找官做。两个人都是互相瞧不起的,惠子知道庄子瞧不起他做官,于是悄悄跑到梁国做了相,庄子知道后就跑到梁国来捣乱,惠子全国戒严抓庄子抓不到,庄子却自己找上门来,并讲了一个故事来挖苦他,说有两种鸟,一种是凤凰,在高高的天空飞翔,哪怕是饿得面黄肌瘦还是非猎食不吃,另一种鸟是猫头鹰,即使是死老鼠都吃,言外之意是你惠子在梁国做了一个相就像那猫头鹰吃了死老鼠,自己感到津津有味而我根本看不上眼,你干吗要抓我呢?由此可见当时任政治交往的智慧还是很高的。
我们可以看出,鸾鸟凤凰是楚文学中以鸟喻人的最高境界。屈原在这里是说最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少了,而身边都是些贫庸之辈(燕雀乌鹊)。大家都知道,燕子和喜鹊都是吉祥的鸟儿,现在人都认为乌鸦是恶鸟,是不吉利的象征。乌鸦形象的变坏是在元朝以后才有的事儿。在元代以前,乌在所有的文学作品种都是正面形象,层次是很高的。周武王克商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在征战前有乌鸦吉祥预兆。曹操的《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也可以证明,乌鹊在这里是比喻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我相信屈原在这里描写的“燕雀乌鹊”不应该是指奸佞之人,而是指一般的平常的人。
屈原在写《离骚》、《九章》的时候,对自己的处境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的。这种清醒的认识就是“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是非颠倒,好坏易位的时代。这里的“阴阳易位”讲的是人才问题,阴阳易位就是忠邪易位。这里“阴阳易位”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君王糊涂,分不清好坏。“时不当兮”是说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尧舜式的明主在位之时,这是这首诗中诗人最清醒的认识。所以,我一直认为屈原在描写自己、同事和君王之间的三角关系。自己和同事之间的争论没有一个人来评判,君王又不理解自己的一腔忠心,反而对轻信谗言对我大发脾气。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我虽然怀着满腔的忠诚,但只有失意惆怅,只好飘忽地远行他乡。从开始的“迷不知吾所如”(困惑到极点,不知道人生的路在何方),到“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逐渐清醒,看透世俗),再到“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满怀失意,远走他乡)。
屈原诗歌之所以能过打动后人的原因,除了前面讲地伟岸、孤独、卓著、坚强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国家过分的忠诚,这在《涉江》的结尾表达得极其充分。
五
关于《涉江》需要补充的几个问题:
第一、屈原流放的地点。
《涉江》用大量的笔墨写了自己流放江南的行程,流放经过途中的环境,讲到了环境的险恶和行程的艰难。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认为当时的江南是比较发达的地区,那是因为,现在的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三省一市的生产总值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一。其实,当时的江南非偏僻和常落后,是还没有开化的封闭得荒凉的少数民族居住之地,屈原称之为“南夷”。在《左传》和《史记》中都有多处把犯人流放到江南的记载。江南也是处在楚国的边缘,历来是楚国流放犯人的地方。
第二、关于《涉江》的语言艺术。
《涉江》的语言艺术极具特点,很多楚辞学者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首诗一共六十句,在这短短的六十句诗中有很多词语是重复的,如“余”“吾”等。这首诗中第一人称代词一共享了十六次,“余”“吾”各八次,表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从而塑造了一个孤独伟岸的形象。宋代的朱熹读《涉江》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说:“《涉江》‘余’‘吾’并称,详其文义,‘余’平而‘吾’倨。”也就是说,凡是讲到“余”的时候语气平缓,以叙述为主;凡是讲到“吾”的时候语气高昂、愤慨,表现自己强烈的个性色彩。可以看出古人读书理解的深透。
另外一个就是否定副词的运用。这首诗否定副词运用的频率很高,如“不”、“莫”等。这些否定副词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和执着的人生态度。当我们面临困境,面对困难得时候,一般用三种句式来表示自己的态度,即肯定语气,否定语气或反诘语气。肯定语气缺少力度,反诘语气虽然强烈但过于外露,而否定语气既表现了作者绵亘执着的人生态度,又很适合诗歌的强烈的跳跃性和鲜明的节奏感。如“年既老而不衰”、“吾方高驰而不顾”,“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余将董道而不豫兮”中的“不”就成功地塑造了“我”鲜明的孤独而伟岸的形象。
第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涉江》的结构及其出色。无论是叙述自己的生平遭遇,还是感叹自己生活的处境,在叙述完了之后都要表达自己的态度,都是叙述在前,表态在后,议论在前,表态在后。屈原强烈的个性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节奏表达出来。第一段讲自己的服饰打扮用了“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说明整个社会没有一个人是我的知音,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我只好离开这块地方。表面上是君王放逐了我,客观上是我放飞了我自己的精神,我的思想和我的灵魂,使我能够有机会寻找更广阔的自由空间,所以放逐在客观上是提升了我的层次。第一段在写自己驾青虬、骖白螭、登昆仑、食玉英、寿比天地天地、光同日月之后说:“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以此来补充交代自己驾龙远游的原因。第二小节讲行程,讲完之后说:“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本来这两句没有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没有,那就不是屈原。同样,第三小节描写了那种荒僻悠远深山老林的流放环境后说:“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第四小节从广阔的社会空间讲到漫长的历史长河,所有的忠臣贤士与世不容乃至遭殃,最后表志说:“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诗人正是运用这些诗句把前文流放形成的痛苦一下子全部消除,从而表达了一种为了理想和愿望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这首诗的主题词就在于四五小节最后的两句抒情,两个“固将”是诗人对自己前半生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后半生的一种宣言,表达了一种对苦难得一种平和的理解,这种平和的背后蕴含的是诗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精神,对操守保持的坚定态度。
不难看出,诗人在叙事议论之后总有抒情,结构既完整又紧凑,把握得恰到好处。可以看出,《涉江》有着完美结构形式和独特的结构特点,所以我们说《涉江》的语言及形式的独特与完美在屈原的作品中是很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