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项目融资案例
北京某自来水公抄司已拥有A、B两个袭自来水厂,还将增建C厂。现有三种筹资方案: 第一,项目资金贷自建设银行,年利息率5.8%,贷款及未来收益计入自来水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中。建成后可以用A、B、C三个厂的收益偿还贷款。如果项目失败,该公司将把原来的A、B两个自来水厂的收益作为赔偿的担保。 第二,项目资金贷自世界银行,年利息率6.3%,用于偿债的资金仅限于C厂建成后的水费和其他收入。贷款及未来收益不计入自来水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中。如果项目失败,贷款方只能从清理新项目C厂的资产中收回贷款的补偿,不能从别的资金来源,包括A, B两个自来水厂的收入索取补偿。 第三,项目资金贷自世界银行,年利息率6.3%,用于偿债的资金仅限于C厂建成后的水费和其他收入。贷款及未来收益不计入自来水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中。如果项目失败,贷款方除从清理新项目C厂的资产中收回贷款的补偿外,差额部分由政府指定的担保部门担保。 (2)试说明三种融资方式的特征。 (3)试分析不同融资方式相对于融资主体的优缺点。
『贰』 项目融资方案怎么写有案例吗
项目介绍
需要多少资金,已经有了多少资金,需要多少资金,准备通过股权还是债权来融资
项目能带来多少收益,收益怎么分配
『叁』 工程项目融资案例
广东省深圳沙角B火力发电厂项目中小企业融资案例,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有限追索的项目中小企业融资案例,也是事实上中国第一次使用BOT中小企业融资概念兴建的项目中小企业融资案例。沙角B电厂的中小企业融资安排本身也比较合理,是亚洲发展中国家采用BOT方式兴建项目的典型。
一、项目情况介绍:
项目:深圳沙角火力发电厂建设。1984年签署合资协议,1986年完成中小企业融资安排、动工兴建,1988年建成投入使用。电厂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
项目投资结构:深圳沙角B电厂采用了中外合作经营方式,合作期为10年。合资双方分别是:深圳特区电力开发公司(中方),合和电力(中国)有限公司(外方,一家在香港注册专门为该项目而成立的公司)。在合作期内,外方负责安排提供项目的全部外汇资金,组织项目建设,并且负责经营电厂10年。外方获得在扣除项目经营成本、煤炭成本和付给中方的管理费后全部的项目收益。合作期满后,外方将电厂的资产所有权和控制权无偿地转让给中方,并且退出该项目。项目投资总额:42亿港币(按86年汇率,折合5.396亿美元)。项目贷款组成是:日本进出口银行固定利率日元出口信贷26140万美元,国际贷款银团的欧洲日元贷款5560万美元,国际贷款银团的港币贷款7500万美元,中方深圳特区电力开发公司的人民币贷款(从属性项目贷款)――9240万。(有关数据资料参见 Clifford Chance, Project Finance, IFR Publishing Ltd. 1991.)
项目能源供应和产品销售安排:在本项目中,中方深圳特区电力开发公司除提供项目使用的土地、工厂技术操作人员,以及为项目安排优惠的税收政策外,还签订了一个具有“供货或付款”(Supply o r Pay)性质的煤炭供应协议和一个“提货与付款”(Take a nd Pay)性质的电力购买协议,承诺向项目提供生产所需的煤炭并购买项目产品――电力。这样,中方就为项目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信用保证。
从表面上看,电厂项目并没有像一般在发展中国家兴建基础设施项目那样依靠政府特许为基础,而是中外合资双方根据合作协议以及商业合同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但是,由于中方深圳特区电力开发公司和项目的主要担保人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都具有明显的政府背景,广东省政府也以出具支持信的形式表示了对项目的支持,因此深圳沙角B电厂项目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政府特许性质。
二、项目风险分析
国际项目中小企业融资中一般存在信用风险、完工风险、生产经营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政治风险和环境保护风险等常见风险。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在电厂这个项目中究竟存在哪些比较突出的风险。
本项目是火力发电厂建设,为确保电力生产,必须有充足的煤炭供应。因此,妥善地解决能源供应风险的问题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国的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而且项目合作的中方深圳特区电力开发公司已经签订了煤炭供应协议,负责提供项目生产所需的煤炭。考虑到中方的政府背景以及中国政府支持特区开发建设的宏观政策,因而项目能源供应是比较有保障的。在经营管理方面,中方负责向电厂提供技术操作人员,而负责经营电厂的外方合和电力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其委派到电厂的管理人员也都具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因而项目的经营管理风险也比较小。就项目本身的性质来看,火力发电厂属于技术上比较成熟的生产建设项目,在国内外的应用都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技术风险也是比较小的。综合以上几点,应该认为本项目的生产经营风险不大。
市场风险方面,主要应该解决项目所生产的电力的销售问题,这是项目各方收益以及项目贷款人收回贷款的根本保障。考虑到项目所在地深圳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对电力的需求很大,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持续增加,因此项目产品――电力的销售应该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而且,项目的中方已经通过签订“提货与付款”(Take a nd Pay)性质的电力购买协议,保证购买项目生产的全部电力。因此,本项目的市场风险也是不大的。
『肆』 合肥二电厂--项目融资案例分析
具体怎么样的?拿出来看看。。。。
『伍』 求企业融资或投资的经典案例分析
1,2004年,盛大网络登陆纳斯达克,投资盛大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获得了高达1400%投资专收益。
2,2005年,无锡尚德在纽属交所上市,部分私募股权投资人退出后获得最高约50倍的投资回报(龙科,高盛,英联)。
3,2006年同洲电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背后的私家股权投资机构所获回报统计是:5年30倍(深圳创新投)。
『陆』 谁有项目投融资的案例分析啊! 急
这个抄博客不错哦,http://blog.sina.com.cn/u/2375262190
专门针对投融资的
『柒』 诚心请高人出谋划策:个人融资1000万的成功案例!
楼主的这个题目和内容有点矛盾
1.如果按你的说法,你已经想到了方法,只差融资,也就是说你需要的只是拉资金而已,拉资金有什么难?这年头只要你有好的想法,一堆民间游资,天使投资人手捏一堆钱等着投好项目呢。
2. 一个好的项目,永远确的都不应该是资金,你说你9成把握,那么剩下的1成呢?
3. 如果你的方案真是这么好,我的建议是,请你先自己检查一下,市场调查方案是否调查完毕,相关的行业数据是否准备好了,财物报表,企业5年的发展走势,目标客户人群的调查报告,商业计划的可行性的分析报告。 如果没有这些,我可以100%保证,没有人会投钱给你。 有了这些,也要看你的商业模式是否真的这么可行。
4. 我了解创业的激情,但是我认为赚钱只是一个驱动力而已,更不要单纯盲目相信自己的赚钱能力,你都没有任何案例可以证明你的赚钱能力,我是不会信,投资人更不会信。
5. 投资人投资:看你的人-》看项目也就是商业模式-》看财务预测
6. 天使投资人一天都要见几十个小项目,你要是没有充足准备,你是不可能拉到投资的。 所以别人怎么说他们可以帮你拉到投资,你都别信。 因为你自己才是最清楚你的项目是否能拉到投资的人。 如果你自己都没想明白,那么请想明白,再说。
7. 真正牛的创业,应该是空手套白狼,因为投资人投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的技术,不完全是你的团队。 所以换句话来说,好的投资项目,从来都不应该确资金。
本人的说法是有根有据,没做过创业的人,就别在这里瞎参和了。
最后看了下大伙的说法
确实1000万融资赚100万的利润。。基本没人会感兴趣
回报率才10%
要知道大企业的年回报率就是10%
小企业应该是15-25%
创新型企业的回报率至少高于40%,投资人才会感兴趣。
小天使投资人,不会投1000万寻求100万的回报率
风投不会投初创企业,投资额度少于千万美金的不会投。
你说你该怎么拉钱?
我手上一堆回报率40%以上的项目
自己投钱自己做了,你只有10-20%回报率的,谁会感兴趣?
『捌』 请大家帮找二个成功融资的案例
一个成功的融资案例
发布日期: 2005-1-25 点击数:134
通过一项长达四年的融资计划,汇丰投资银行为新世界集团融资逾十四亿美元
前不久,香港汇丰投资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企业财务董事兼中国事务主管许亮华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刚刚完成的香港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简称新世界中地)一项长达4年、累计逾14亿美元的融资项目作了详细介绍。
90年代以来,香港著名华商郑裕彤财团通过旗舰企业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大举进军内地的中低档房地产市场,并成为北京、武汉、天津和沈阳等城市的房地产战略发展商,为此,需要筹集庞大的资金进行投资。
1993年的高峰期后,许多城市的楼房尤其是高档楼房大量空置,使得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看法相当消极。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他们为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拓展内地房地产市场进行投资,难度可想而知。
1995年11月,汇丰为新世界中国房主发展有限公司首次通过私募方式发行了5亿美元的股本。本次发行是香港历史上最大的私募发行,私人股本投资者占有了新世界房主43
%的股份,新世界发展则持有57%的股权。
第二次是为新世界中国金融有限公司发行的3.5亿美元强制可换股担保债券。在私募成功发行一年后,新世界中国希望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其在中国的房地产的投资活动。作为新世界发展的全资子公司,新世界中国公司的规模还太小,采用普通债券方式发行成本较高,如果上市又不具备三年业绩的条件。于是,汇丰主要针对上一次私募所未触及的可换股债券为债务投资者设计了可换股债券的发行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结构性缺点:公司上市后,债券尚未到期就可以转为股票,在换股期间,可能会有大量股票突然涌入市场,这会给当时的股价造成压力,甚至影响初次公开发行的价格,因为投资者预计初次发行后股价不会立即上行。为此,汇丰设计的结构是,所有债券强制转换成股票,并在初次公开发行时作为发行规模的一部分,上市前必须决定是否换股,上市后就没有可换股债券了,这就给了投资者关于市场流通股数的确切信息;当然这也给发行增加了难度。这次发行是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可换债发行之一,汇丰承担了2.1亿美元的分销份额,却创造了8.6亿美元的总需求,发行后债券交易价格一直高于发行价格。
在公开流通债发行两年半以后,新世界中地准备在1999年到股票交易所上市,发行规模为5.68亿美元。这次发行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房地产业有很多误解,对实际发生和酝酿中的变化知之甚少。如何改变投资者的不良印象就成了决定发行成败的关键。为了让股本投资者能够更好了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汇丰集团属下的汇丰证券于1999年5月6-7日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举办了中国住房改革研讨会;为配合全球发行,汇丰组织了两次独立的访问活动,活动事先都有详尽的研究报告作铺垫,活动横贯了亚、欧、北美三大洲;6-7月,汇丰又组织了大规模的全球路演,访问了三大洲的11个城市。为一次发行举行三次全球规模的推介活动,这是非常罕见的做法,经过这三次声势浩大的活动,终于完成了对投资者的"教育"工作。
在此次发行过程中,可换股债券的换股程序是个关键环节。债券持有者的换股方式有三种:在初次公开发行中认购最大数量的股票,或是将债券折算成股票出售获得现金收入,或是只认购最大债券股的一部分,其余债券则兑现。经过路演,结果相当令人振奋:来自股本投资者的需求为7.83亿美元,来自债券持有者的需求为1.43亿美元,总需求达9.26
亿美元。至此,由汇丰一手策划的为新世界中地总额超过14亿美元的这个融资故事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