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银行如何将次级贷款资本证券化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我不是经济界人士! 银行本身如果已经上市,资本就被证券化了,银行通过一版定程序,如开董事会权等,同意接纳的这种次级贷款,就等于所有持其股票的人,都参与了接纳这种次级贷款!他们手中的股票就有了不良资本的成分!股票本身就是证券的组成部分呀!
㈡ 投资者如何在次级贷证券化中获利
不对来,因为打包卖出自后,跟银行没有任何关系了,只跟申请抵押贷款的人和抵押的房子有关系
因为有评级,告诉你是好东西,并且没有发生违约的情况下,房子也一直涨的情况下,这些债券是很好的投资品,有很好的回报率,在那个时候,你要是不投资这个债券就被当作傻子了
既可以转卖获利,也就是低买高卖,也可以持有享受利息,只要不违约,或者房价不跌,这些债券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认为房价要涨,这个是最根本的,房价涨了,这些债券价值就提高了
㈢ 次贷证券化的发行过程
次级贷款,对象为信用分数较差的个人,尤其信用评分低于620分,月供内占收入比例较高容或记录欠佳,首付低于20%。次级贷款经过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打包,并据此发行不同等级的按揭支持证券(MBS),一些金融机构再设立SIVs,购买MBS形成资产池,进行下一步的证券化操作,形成MBS CDOs(按揭支持证券证券化产品)和ABS CDOs(资产支持证券证券化产品)。一些其他金融机构可以把这些CDOs再次打包,如此反复,由于层层叠叠不断衍生的CDOs,同时杠杠率比较高,所以风险会越来越大 .
㈣ 简述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机制
次贷证券化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过程中普遍展开的一种金融市场现象,它是将缺乏流动性但未来有着稳定净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真实销售、破产隔离、信用增级和有限追索等机制,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债券的金融行为。
美国的次贷危机,并非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也非次级债危机,它的全称应当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危机”,仅从字面上就可看到,理解这场危机的关键不仅在于“次贷”,而且在于“证券化”。
扩展知识:
资产证券化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运用到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注意,“次级”(sub-prime)指的是借款人信用,低于“主级”(prime),也就是FICO信用评分不足640的借款人。
资产证券化运作是一种杠杆操作,通常实施资产证券化的金融机构(从抵押贷款公司到投资银行及其他相关金融机构)都有着较高的杠杆率(总资产/净资产),特别是发行抵押债务债券和信用违约掉期的金融机构,通过这些来达到以小博大的目的。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设计和定价存在着严重缺陷。机构在对次级抵押贷款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因为技术难度、市场和人文因素,造就出了没人看得懂的、晦涩、不透明的衍生品“怪胎”。
危机爆发后,当时的美联储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说,“Nobody knows who owes whom what”(没人知道谁到底欠了谁多少钱)。
㈤ 银行如何将次级贷款资产证劵化
1、将次级贷款证券化的不是银行,是投资银行,类似中国的券商身份。
2、通常内的定义是容:银行将不具有或者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打包发行成具有较高流动性的证券类产品。但是,出售对象不局限于公众,通常公众的所占的比例也不高,其实都是相关的金融机构,比如其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养老退休基金等等。公众一般都是通过认购基金份额才能参与。出售的资产,也就是标的物,也不仅仅局限于信贷资产,银行常见的资产包,通常是不良贷款,信用卡逾期欠款,房地产贷款。
㈥ 结合美国次贷危机,谈谈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
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转移和分散风险。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角度来考察,采用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方式,银行可以将缺乏流动性的贷款转换、分割为标准化、单位化的有价证券,将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散到众多投资者的身上。贷款类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转移贷款所蕴含的信用风险,在不影响客户关系的情况下灵活地改变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承担状况,且不用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构成。作为美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如此,在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产证券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毋庸置疑,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但资产证券化是否必然会制造风险?到底是资产证券化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资产证券化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命运,也决定了其未来的中国之路。
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对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产生了怀疑,认为是资产证券化制造了巨大的风险。但实际上,引发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不在证券化,而在于证券化背后的信贷资产,正是因为次级贷款的大量发放导致了金融体系承担的信用风险总量显著增加,而次贷证券化又导致这些信用风险由信贷领域转移到资本市场。
由次级贷款证券化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促使我们对其功能、风险以及未来的发展作进一步的反思。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基石。正是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风险的生存状态,使风险由存量化变成了流量化,而风险从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转变是金融创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体系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证券化在金融体系的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资产证券化是实现现代金融体系风险配置的工具。资产证券化正是通过风险定价和转移技术实现了风险配置的功能,成为金融功能从资源配置到风险配置转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资产证券化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会加速风险和危机的传播和扩散,而这显然有可能加大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从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机或个案性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我们注意到,在美国金融危机后大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受到重创之时,贷款交易作为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前端产品却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其主要原因有二:贷款交易本身属于资产证券化初级产品,只是将风险在不同的机构投资者之间重新配置,并没有放大原有风险或增加新风险;美国贷款交易市场是相对集中的场外交易市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美国银团贷款与交易协会(LSTA)作为这个市场的行业组织,在市场交易流程的规范性和交易协议的标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设计了对进入交易的贷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种、交易价格和清算结算都具有较好的透明性。这对于我国现阶段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㈦ 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流程
参与者与业务流程 如果想把抵押贷款弄明白,你必须了解参与者的身份、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动机。了整个贷款过程的抵押贷款. 当消费者需要抵押贷款的时候,他们可以找抵押经纪商或者是抵押贷款公司/银行。经纪商只能发起这笔贷款,然后由贷款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和自有资金来闭合贷款。 要进行贷款证券化,贷款数量必须要上规模,因此,大部分和凯尔纳同等规模的贷款公司要依赖更大型的贷款公司,而诸如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和Countrywide之类的公司则从贷款公司那里购买贷款。在贷款证券化之前,这些公司依次从很多贷款公司那里收集抵押贷款。因为我们的公司是直接将贷款卖给规模更大的贷款公司,因此,我更愿意在这本书里将这些更大规模的贷款公司称为投资人(投资机构)。 下一步的操作取决于贷款的种类。如果贷款属于标准类贷款或优质贷款,那么,这些贷款会被出售给房利美或房地美。这些政府赞助机构(后简称GSE)将这些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如果抵押贷款并不符合GSE的要求,那么,贷款公司会通过投资机构将这些贷款打包成非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除了住房权益贷款① 之外,还有三类非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A级巨额贷款(Jumbo A)、Alt-A和次级贷款。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机构包括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和外国投资者。这些证券化产品的销售取决于穆迪、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的评级。这些投资能否定期拿到收益,直至贷款到期?评级公司会对这类问题给出判断意见。评级公司用字母(AAA到BB-)表示这些投资的风险等级,并以此对证券进行排名。
麻烦采纳,谢谢!
㈧ 结合资产证券化的内容与特点谈谈你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看法·
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转移和分散风险。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角度来考察,采用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方式,银行可以将缺乏流动性的贷款转换、分割为标准化、单位化的有价证券,将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散到众多投资者的身上。贷款类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转移贷款所蕴含的信用风险,在不影响客户关系的情况下灵活地改变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承担状况,且不用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构成。作为美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如此,在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产证券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毋庸置疑,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但资产证券化是否必然会制造风险?到底是资产证券化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资产证券化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命运,也决定了其未来的中国之路。
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对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产生了怀疑,认为是资产证券化制造了巨大的风险。但实际上,引发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不在证券化,而在于证券化背后的信贷资产,正是因为次级贷款的大量发放导致了金融体系承担的信用风险总量显著增加,而次贷证券化又导致这些信用风险由信贷领域转移到资本市场。
由次级贷款证券化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促使我们对其功能、风险以及未来的发展作进一步的反思。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基石。正是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风险的生存状态,使风险由存量化变成了流量化,而风险从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转变是金融创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体系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证券化在金融体系的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资产证券化是实现现代金融体系风险配置的工具。资产证券化正是通过风险定价和转移技术实现了风险配置的功能,成为金融功能从资源配置到风险配置转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资产证券化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会加速风险和危机的传播和扩散,而这显然有可能加大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从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机或个案性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我们注意到,在美国金融危机后大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受到重创之时,贷款交易作为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前端产品却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其主要原因有二:贷款交易本身属于资产证券化初级产品,只是将风险在不同的机构投资者之间重新配置,并没有放大原有风险或增加新风险;美国贷款交易市场是相对集中的场外交易市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美国银团贷款与交易协会(LSTA)作为这个市场的行业组织,在市场交易流程的规范性和交易协议的标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设计了对进入交易的贷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种、交易价格和清算结算都具有较好的透明性。这对于我国现阶段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