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额资金交易是怎么样那时候已经有银行汇款了吗
那个时候银行应该除了四大行就是信用社了吧。
根据前辈们说,因为那时候行内系统和跨行系统都极度不完善,早期的银行汇款分信汇和电汇,都是借助邮局来完成的。
信汇就是写一张汇单,塞在信封里寄到对方。电汇就是写一封电报,请邮局发电报到对方。
跨行汇款就更费劲了,要先汇到当地的本行分支机构,再进行划转。
2.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存款利率很高是什么原因
定期存款最长期限的是5年期,目前利率是3.60%,没有20年期的定期存款档次。
3. 上世纪90年代在银行的存款能取回来吗
上世纪90年代在银行的存款是可以取出来的。
4. 九十年代银行怎么转账
90年代银行卡没有办法转账,因为当时的钱比较耐花,所以一元就当现在的10元花了,所以人们手中的钱很少,并不需要转账
5. 中国90年代时最高银行存款利率是多少
中国90年代时银行存款利率最高达到过14.98%年息。因为那时的居民存款率普遍不高,大多数是持现金,供应量少,需求量大,自然利率高。
而且当时的通货膨胀率较高,钱贬值的速度很快,利率不高的话,居民就更倾向于投资或者是消费,而不是等钱贬值。
6. 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重大金融事件
刚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整个国际金融颌城动荡不安,危机叠起。从北欧银行业的倒闭到欧洲货币危机入墨西哥金融危机到巴林银行的倒闭、大和银行的巨额亏损,再到亚洲金融危机,无不令人触目惊心。
90年代以来的几次重大国际金融动荡事件中,外汇投机的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外汇投机是一个远期的外汇交易概念,它纳粹是为了外汇波动差价而进行的一种外汇买卖。其交易目的不是真实的外汇,而是为了未来汇率波动的差价而进行的买空或卖空。一般来说,判断某种外汇未来看涨的一方为多头,其具体操作办法是买空(即低买高卖),这在国外又称公牛;而判断某种外汇未来看跌的一方则为空头,其具体操作是卖空(即高卖低买),这在国外又称为熊。当这种外汇到期上涨则多头方盈利,反之则空头方盈利。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横冲直撞的对冲基金无非就是这两种投机的对做,以对冲其风险。但由于其具有杠杆效应,因而对国际金融的冲击更大。在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泰国金融危机中京罗斯做的都是空头,判断英镑、里拉、墨西哥比索和泰林等要贬值,在其没有贬值之前先抛售大量筹码,待其贬值以后再以低价吸进筹码还贷,从而从中获利。纵观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其攻击一国货币(假如泰殊未来有贬值的预期)的途径一般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投机者从泰国商业银行拆入大量的泰铁,然后到外汇市场上全盘抛售泰林换取美元,由此引发市场的“羊群效应”,其他市场参与者纷纷效尤,使秦铁汇率逐步下跌后则以低价买回素昧,部分还贷部分盈利;二是投机者从银行同业拆入泰林,抛售泰殊的同时,买入泰殊兑美元的期货合同,吉泰铁上涨则卖家赚钱,若秦殊下跌则买家用较不值钱的秦铁结算合同从而赚钱;三是投机者在攻击汇率时,同时在股市做空,购入或在股指期货市场抛空,即使汇率因央行干预不变,投机者仍可在股市或股指期货市场中盈利,即(l)股市上抛空~投机攻击~利率提高~股市下挫~股市购入;(2)投机攻击~利率提高~股市下跌~股市购入~投机退出~利率下降~股价上升~股市抛售;(3)期市上抛空股指期货合约~股指期货合约下跌~平仓股指合约。
7. 90年代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
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
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
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 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
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8. 以新中国金融历史为例,90年代金融行业也面临非常大的挑战那为什么中国经济为什么还能够持续高速增长
那时主要是97金融危机。
当时的我们应对适当。
9. 中国经济90年代走势及分析
90年代上半期,重点是解决原材料、基础设施等的“瓶颈”问题;90年代下半期,重点是解决经济结构的矛盾和优化问题.
90年代以来,我国的物价走势——通货膨胀,可明显的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92-1996年的高通货膨胀时期;二是1998-2002年的通货紧缩时期。
1992年小平的南巡讲话,是我国全面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由于此前我国经济已经持续两年低迷、而且中央政府也缺乏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灵敏的调控手段和机制等,因此在大利好的激励下,我国经济迅即出现一轮过热的建设高潮。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直线攀升。
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发布,简称“十六条”,全面、大力度的治理经济建设的过热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三条是:紧缩信贷、开仓放粮和压缩项目等。
经过3年多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基本实现了“软着陆”,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都进入了中长期的合理区间。
9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过热,给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大影响。例如整个“八五”时期,我国投资每年平均增长36.5%,远高于“六五”时期的19.5%和“七五”时期的16.5%。林毅夫教授测算,这使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能力,增加了两倍甚至更多。
据原内贸部商业信息中心统计,1997年上半年,在全国605种主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占72.2%、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27.8%、没有一种商品供不应求。这可以看成是我国经济由供不应求——供给制约型经济、全面转向供过于求——需求制约型经济的历史性的开始或起点。同时,它也是迄今我国经济始终处于通货紧缩阴影之中的、最重要的宏观环境之一。
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在“软着陆”之后,迅即感受到了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
1998年,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新组合;同时,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增强其贷款的能力。1998-2002年,中央政府共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并带动了3.2万亿的社会总投资规模。
通过种种扩大需求的努力,1998-2002年我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也仅在轻微的通胀和紧缩之间徘徊。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以下四方面因素可能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即:1、需求不足:包括改革使人们的预防性储蓄增加,缺少中意的消费对象,以及投资需求不能有效实现等。2、供给过剩:包括生产的简单重复竞争,假冒伪劣泛滥等;并且资金供给的缺乏有效约束,可能助长了这种倾向。3、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供给的无限增长、以及其效率的持续提高,可能对价格有着较大的向下压力。4、国际接轨:包括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市场化的改革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等。
近年来,国际社会中出现了“中国输出通缩”的较多议论。这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对中国的生产能力及占世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的一种过度的舆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