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贷款资金 > 香港楼市1998价格

香港楼市1998价格

发布时间:2021-04-24 06:56:33

⑴ 97香港楼市崩盘原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始末z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⑵ 香港楼市的价格是不是很高,现在进入是好时机吗

比原先已经低了不少了,香港楼市的价格,你可以上公众昊嗖:“HK房地产置业顾问”,在上面就可以查到相关楼盘的价格了,推荐给你。

⑶ 香港为什么房价全世界最贵

香港高房价的主因为--政府的高地价政策。


而香港高地价政策的起因是一连串特殊环境下的历史的结果,这一切需由英国1841年占领香港说起。

开埠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後,英国要了香港为其殖民地,而当时英国之所以看中香港,其主要原因是维多利亚港,英国人当时正在建立一条全球的贸易路线,来运输他们搜掠原材料与他们生产的产品,他们需要不向他们征税的自由贸易港,而维多利亚港的天然优势-水深,港阔,避风,正正是英国人的需求。


而正因为英国人将香港设为了自由贸易港,港英政府无法从贸易中征税,但建设香港又需要资金,但香港却土地贫瘠缺乏自然资源,而英国政府又不愿运过钱来,那么港英政府唯一可以做的,也是唯有拥有的就只有--土地。由此开始了土地在香港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在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那一刻开始,根据《英皇制诰》,所有土地马上皆属英国皇室所有,称为Crown land,所以香港所谓的土地拍卖并不是真的将土地永久出售,而只是出售有期限的使用权Leasehold,可以称之为"批地"。(早期批地年期极长,为999年,而後期缩短至99年,而现时批地年期大多为50年。)


英国人行事雷厉风行,1841年6月7日便公报公开批地并于同月14日由海军上将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於澳门成功拍出404幅土地。


而由于土地全部属于英国皇室,政府作为一个垄断的供应者,维护自己利益的最佳办法,就是慢慢卖,一点一点地卖,来提高价格。由此,限量卖地必然成为了政府最理性的行为,而这就是高地价政策的开始。

50至60年代


踏入二十世纪,于四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中国的战乱与动汤,内地大批人口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急速膨胀, 香港人口由1946年的60万,激增至1949年的186万,到1959年更超过了300万,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居住成为当时社会经济中一个严重问题。因此港英政府于1950年成立香港模范屋宇会,由政府拨地,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屋,兴建之屋苑有模范邨,而1954年开始大量兴建徙置区。而後来的徙置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的前身。


本来港英政府作为殖民地政府是不愿意花这么多钱去搞公共房屋,但后来却越搞越大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我们当然可以看作是出于人道与社会安定,而另一方面,却可视为了英国人的更多利益。


当时,香港除了贸易外,轻工业渐渐崛起,而大量从内地来港的贫穷移民便成为了工厂工人,徙置区可以视作等同于工人宿舍,降低工厂的成本,更有助于香港的出口,其实就是一种补贴出品。另外建立公共房屋可以有助于私人房屋的价格,即有助于政府的高地价政策。50年代随人口的激增,大量资本拥入地产业,香港就出现了房地产热潮。


在高地价政策下港英政府可以以低税率来维持香港的竞争优势,同时又有收入搞公共服务,为低收入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时,中产可经投资物业而享受到财富增加的好处,这渐渐便加强了整个香港社会对高地价政策的依赖。


而聪明的中国人更强加了地产业对香港经济的重要性,1955年爱国商人霍英东投资兴建当时香港最高的大厦--蟾宫大厦。


在兴建的过程中,霍英东开创了"分层出售"、"分期付款","卖楼花"等的售楼方式,为香港地产业发展带来革命,加速了整个香港地产市场的繁荣。从此地产业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之一,占GDP的比重在20%以上,成为香港经济的“晴雨表”。


70年代


70年代是香港的地产狂潮年代,香港的华资巨头,现时的香港四大地产商等便是由此起家,如华人首富李嘉诚,他在1958年转型投资地产,1971年成立长江实业,1972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同年,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制定了"十年建屋计划"政策, 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间,为180万香港基层居民提供公共住房。至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即廉租屋计划),解决二百多万基层市民的住房问题。由此可见当时的高楼价已是严重社会问题。


而把香港楼价推上天堂便是由1981年,中英有关香港前途问题谈判。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 声明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中国政府会确保其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香港奉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可以维持“五十年不变”。


而其中有条值得注意的是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英国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其中列明英方于过渡期内(1984年-1997年)每年只可卖出50公顷土地,如多于此数需得到中方首肯。


另外 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联合声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当局按照《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的规定,制定有关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香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约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关契约的承租人须缴付地价和名义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该日以后则须每年缴纳租金,款额相当于有关土地应课差饷租值的百分之三。至于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满的契约,亦可根据《中英联合声明》的规定续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约和特殊用途契约则除外


《中英联合声明》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应不得多于50公顷,令港英政府得到了哄抬地价的借口。直接令高地价更高,使楼价如同坐了火箭一样升天。


十多年内,香港地价上升了二十倍,过高的地价,使只有少数的拥有庞大资本的地产商才能参与土地市场,结果做成寡头垄断,造成政府与地价巨头与数百万私楼拥有者这共同利益体,而这造成了回归后继续高地价的必需性。


而另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也需要高房价,房屋是香港工商业的重要抵押品,中小企往往通过房屋抵押向各银行借钱,流动周转,高房价令房屋成为香港银行最接受的抵押品,此同时又强化了高地价。


而为什么当年《中英联合声明》要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应不得多于50公顷?有一种阴谋论说法认为:殖民者要撤退,但同时谋算要在殖民地保持利益,常用的手段是于当地扶植亲殖势力,作为其撤退后的代理。更加狡猾的手段,则是把当地的经济精英的利益与其利益相捆绑,使其与已撤退的殖民者一荣皆荣,一损俱损。

限制土地供应,实行高地价政策,对于早已控制了港岛传统黄金地段的英国公司来说,利益明显不过。然而,几百年殖民史积累经验,英人玩政治早已炉火纯青,深知要巩固其利益,必须让回归后的政经精英在高地价政策中分一杯羹。

一九八四年中英谈判结束,中国将在一九九七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已成定局,九七之后,以华人为主的政经精英将取代英人治理香港。为了要令英人利益在九七后可以维持,令这些精英的利益与其一致,是整个撤退布局的核心。


香港的经济顶尖精英阶级,基本上都是从制造业、金融或者贸易等产业赚取了初始资本之后,通过地产发展项目而赚取了巨额资本,再由此投资其他行业。由于地产发展和投资物业收租仍然是香港经济顶尖精英阶级的核心利益,延续高地价政策就拥有了牢固的利益结构支撑,同时也就保障了英资牢牢在握的利益。


回归后


回归前之高地价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对香港人的剥削,而回归之後,中国人为什麼还要剥削自己人呢?所以董建华便推出了"八万五"--"八万五建屋计划"。 八万五建屋计划,简称八万五,是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度施政报告提出的一项政策。董建华提出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套住宅,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


可惜遇上了97金融风暴与03沙士,香港地产市道受到重创,大量业主变成负资产,中产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他变成负资产,整个社会的经济便无法维持,所以原本为解决目标的高地价政策成为了唯一的救星。


为了稳定楼市高价特区政府推出大量政策,其实就是加强版的高地价政策。

而近10年香港另一个新楼特色就是开放式厨房,因为根据屋宇署与其它部门制作的联合作业备考,每一个单位只可以有一个环保露台及工作平台,而这些环保露台及工作平台是可以不纳入建筑面积之内,但是却属于销售面积的部份。


而近年政府多以“勾地”来卖地 申请售卖土地表,俗称“勾地表”,是香港特区政府现行拍卖政府土地的一个途径,此制度在亚洲金融危机后(1999年)推出,在当时,它与另一传统的拍卖官地机制─ ─“常规卖地”同时施行。简单的说“勾地”就是土地在正式挂牌出让前,由对该土地感兴趣的单位向政府表明购买意向,并承诺愿意支付的土地价格。


在“勾地”制度下,香港地政总署定期列出公开的土地储备表《供申请售卖土地一览表》,即是俗称“勾地表”。有意买地的公众人土,包括地产发展商,可向地政总署提出申请“勾地”,并报出底价。政府收到申请,如果有关提价合乎政府估计的市场价格之十成(注:现行香港勾地,官订市价的八成也可以),就会将该地块按规定“勾出”,并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其招标拍卖,公众拍卖会上价高者得,提出勾地者必须参与该次竞价,但其报价不得低於它申请时的底价。

若果拍卖时“不到价”,即是不达到官订拍卖当时秘密底价,地政总署有权收回,并留作下次再拍卖,直至等于或高于政府预期的价格为止。如果拍卖时无人提出等同或高于勾地者申请时的提价,政府有权没收原先勾地者的按金。该按金是保证拍卖价不会低于勾地者原先的提价。


在卖地过程中,政府不会提供任何优惠予勾地申请者,如申请者最终不能买得土地,发还按金时也不会给予利息。


而有观点认为勾地是近年高楼价的另一原因 有人认为“勾地”制度使到香港土地供应数量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降低了对市场的干扰,也确保了土地以合理价格卖出。不过也有人认为现行的勾地制度有一些问题,政府在实施时往往只许地价升,不许跌,扭曲了市场的正常价格起落;而且政府不公开勾地表内各幅土地的底价,人为制造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增加土地被勾出的难度,导致拍卖稀少,变相进一步收紧土地供应


总结


高地价政策本来是英国人对香港的剥削,而在这个过程中整个香港的经济形成了对高地价政策的依赖,令其成为必需品,而任何对高地价政策的干预都必对香港的经济与竞争力的打击。

⑷ 香港房价1997年为什么暴跌

2010年开始了一场全民大猜谜,很多开发商、专家学者、购房者都参与进来了,估计大家都知道猜的到底是什么了吧,对,就是2011年的房价走势。引爆这场大猜谜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个报告,报告的主要观点是说2011年上半年房价将下跌两成。给出的理由是当时的宏观调控,尤其是房地产调控非常严格,开发商的钱开始收紧了。 到现在,2011年已经过去一大半了,谜底其实还没有揭晓,但我今天不想去探究到底谁猜对了,或者谁猜错了,我想探究的是开发商的信贷是不是真的收紧了?我在《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这本书中,特意查了一下当时的真实数据,太可怕了。因为仅仅是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开发商的贷款竟然就有6000亿。各位晓得2009年一整年银行放出的贷款是多少吗?告诉你,是5980个亿,而且很多专家都说2009年中国银行业的特征已经是天量信贷了。可是,现在的状况是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发放的贷款竟然比2009年一整年还多,同时还超过了2007年与2008年的总和,这难道不可怕吗?透过这组数字,我想告诉你的是,开发商现在根本就不差钱!也就是说,我们将会继续看到开发商囤地、捂盘惜售。 所以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房价应该下跌或即将下跌,可能更多的是从道义上来讲的,是一种道德感。但是,正是这种道义上的评判,却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老百姓更大的痛苦。我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简单,正是因为一些所谓的专家到处说这个房价会下跌,老百姓才会抱有希望。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房价是一涨再涨。这对老百姓来说,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折磨,就像是用钝刀子割肉,一点点让你死掉,这还不如干脆点,让大家死个痛快。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这个房价是涨是跌,已经构成了一个新的分水岭。它把持不同意见的知识分子分成了“唱涨派”和“唱跌派”。其实我觉得这两拨人都有点奇怪,如果说是为了打压房价,那我们政府出台的政策,包括之前推出的新“国五条”、“国十条”,都不会成功的。为什么?因为这都是表面现象。猜房价,更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明明都是瞎猜的,给出的理由根本经不起推敲的。 当然,不管这些专家学者吵的多热闹,我得先做个表态,很多人在网络上留言说,郎教授说了什么什么样的观点。我在这里要清楚地告诉各位,我不是股评家,也不是理财专家,我从来不会去预测股市、楼市会怎么样,这方面的话题,我是从来不谈的。为什么?因为我水平不够,而且这也不是我的风格。我只想谈谈,目前这种状况,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这种“北京式”的下跌其实是属于心理按摩,只是暂时缓解一下大家的情绪,根本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各位想一想,为什么市区中心的房价都这么高了,还是一个劲地往上涨?而且,即使它一个劲地疯涨,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要买市区中心的房子?你是不是觉得奇怪?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所有好的资源都集中到市中心了,比如说学校,医院。而我们老百姓,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让家人生病时能接受更好的治疗,就只能想尽办法住得离市中心近点,更近点,所以才会出现市中心房价都这么高了,还是供不应求的状况。想想看,如果把好的资源迁到河北的涿州去,或者迁到燕郊去,那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还会这么堵车吗?房价还会这样吗?所以说,现在问题的本质是资源分配制度的问题,如果说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分配制度,而只是想透过某种手段抑制这种强烈刚需的话,中心城市的房价根本就降不下来。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就是房价究竟是高是低,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还以北京为例吧,如果说3万块钱算高,2万块钱算高,那1.9万块钱是不是就不算高了?所以说,其实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把房价的涨和跌,当作判断房地产是否陷入危机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了。我要告诉各位的是,不是说房价涨了,它就一定有危机,房价跌了,就没有危机,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的。最可靠的指标是什么?是老百姓的负担能力。 我举个例子,各位晓得香港的房地产为什么会在1997年崩盘吗?如果你跟媒体一样,说是因为索罗斯狙击香港,那我告诉你,你完全搞错了,因为那只是表面现象。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香港的供楼负担水平在1997年金融海啸之前已经很高了,在1994年、1995年的时候是90%,1995年跌到70%,然后1996年又上来了,在金融海啸之前最高达到110%,都成了负资产了,这太可怕了,因为这是崩盘的前兆。想想看,香港的老百姓把收入的90%、70%、110%,都拿去还房贷了,甚至都透支了,还怎么消费?老百姓没有钱消费的结果,就是香港经济的猛然下滑,这种状况持续下来,香港楼市怎么可能不崩盘?索罗斯的狙击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而且,透过中国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可以看出来,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并不是最差的,之后香港经济还经历了两次衰退,等到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香港的旅游业和酒店业几乎停业。这整个过程中,楼价一直下跌,经济萎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月供太高了,透支了香港人的钱包,一直到这个比例下降到30%以下,香港经济才开始好转。 所以说,30%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为什么这样讲?我给各位分析一下。如果说老百姓用30%的收入拿来还房贷的话,就能用剩下的70%的钱去消费,透过消费可以拉动经济,经济就可以稳定地增长。那我问你,如果房贷的负担是70%呢?那是不是就只剩下30%可以消费了?你知道老百姓消费能力大幅下降的后果有多可怕吗?整个经济就会萎缩。想想看,如果老百姓不消费的话,那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卖给谁?产品卖不出去,库存就增加了,怎么办呢?只有裁员。然后呢?倒闭。这是不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太可怕了。这是什么?一个萧条开始了。所以,作为一个国家来讲,一定要保证让老百姓的收入中,最多30%是用来还房贷的,70%可以用于其他支出,这样经济才不会走下坡路,才不会出现萧条。 那么,我们来估算一下我们中国当前的情况。在我们中国的一线城市,房贷利率如果按照5.22%来算的话,一线城市老百姓是60%到89%的负债,远远超过美国规定的30%。二线城市的老百姓也好不到哪去,也高达40%到60%。这表明现在的一线城市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说贷款利率再上调,比如说由目前的5.22%升到6.07%的话,那一线城市每个月的还贷比率就是63%到95%,二线城市是45%到65%。我们再看下全国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照5.22%的利率来算的话,全国平均是47%,而按照6.07%的话,全国平均就是50%。当然,目前我们这个比例还没有像美国次贷危机前,中国香港1997年崩盘前那么高,但是50%这个比率已经很高了,说明我们的楼市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健康的楼市了。更何况,一线城市还贷比率最高已经接近95%了,很可怕的。 在房价高企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高房价让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失去了创造力。我可不是危言耸听,你想啊,所有的人拼命工作,拼命挣钱,之后把钱都投到哪里了?我告诉你,既没有投到实业上,也没有拿去消费,基本都买房子了,这是很病态的做法,也是最可怕的。想想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自己的收入基本都拿去还月供了,那实质消费就减少了。对于那些手里有不少闲钱的人来说,本来想投资做点什么,可是,考察一圈下来发现,制造业也好,服务业也好,基本没有什么钱可赚的,那干嘛还要辛辛苦苦地做呢?我还是拿去炒房吧。这真的很可怕,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整个创造力的下降其实才是最大的危机。你看10年前,马云花50万创立了阿里巴巴,小马哥的这个腾讯也是差不多50万,陈天桥也是50万,他们都用了差不多50万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再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手里有50万的话,他们肯定不会投到创业上去,那干嘛呢?肯定是拿这50万去付首付了。

⑸ 98香港金融风暴的时候房价跌70%没人买

一个原因是很多人之前已经买了房子,没钱买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那个时候人都很恐慌,有钱都不敢买

⑹ 97年香港楼市泡沫经济会不会在中国再现

像九七年香港楼市泡沫经济,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在中国再现的,因为现在中国的经济基还是有基础有底蕴的,当然了,往长看了是否也发生这个,谁也不知道也不能确定。

⑺ 当年香港98房价下跌后,租金下跌情况如何

你好,只是楼房变成了负资产而已。该租房的还是得租房,所以房价并没有跌多少。

希望可以帮到你,请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回答的动力,谢谢

⑻ 香港房价多少一平

截止2020年,香港房价平均在15000港币左右,具体的房价价格要根据地段来决定。

香港土地面积可以直接用寸土寸金来说,房产的变化趋势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大的。一套181平米的公寓,一平米的售价为27.9万港币。

第三是居屋,香港政府出资建造,只有香港最低收入的人才能够买到。第四是商品房,分为普通住宅和豪宅。

一般最常见的就是公寓楼,价格在600万-700万之间,这种房子也就是只有律师和金融业的能够住得起,并且还会很吃力。

阅读全文

与香港楼市1998价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多盈理财兑付 浏览:814
通达信涨跌均线主图指标公式 浏览:382
p2p属于第三方理财吗 浏览:658
吴文雄融资 浏览:401
发行疫情融资券 浏览:789
上海福翌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457
定向融资工具是什么 浏览:977
一定需要资金托管吗 浏览:24
税筹融资 浏览:82
太原外汇骗局 浏览:905
外汇tc信号 浏览:449
金融资本的管 浏览:628
融资租赁公司手续费 浏览:483
p2p运营指标 浏览:713
银行如何创新传统理财 浏览:665
融资租赁增值税率 浏览:209
卖信托提成吗 浏览:211
明间理财是什么 浏览:278
微交易平台资质 浏览:464
联通理财宝 浏览:168